皮埃蒙特牛杂交育种效果观察

皮埃蒙特牛杂交育种效果观察

一、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效果观察(论文文献综述)

詹群美[1](2020)在《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生产MSTN基因敲除巴马香猪》文中研究指明巴马香猪是原产于中国巴马县的特色地方猪品种,具有风味好、抗逆性强等特点,但在生产上也表现出瘦肉率低、脂肪含量高、饲料转化率低和生长速度慢等不足。猪的传统遗传改良周期长、费用高,而以CRISPR/Cas9为代表的基因编辑技术能够高效、快速地对猪进行定向基因改造,因而在猪的遗传改良生产实践中具有巨大的应用潜力。肌肉生成抑制素(Myostatin,MSTN)是目前已知的影响动物体肌肉生长的负调控因子,研究表明MSTN自发功能缺失突变或经基因编辑敲除,能显着促进肌肉生长,提高包括猪在内的家畜瘦肉率。本研究旨在针对巴马香猪生长速度慢和瘦肉率低的劣势,通过利用CRISPR/Cas9来编辑巴马香猪MSTN基因,以实现促进巴马香猪生长速度和提高瘦肉产量的生产目的。首先设计基因编辑载体,其次通过脂质体转染方法制备MSTN基因编辑肾脏成纤维细胞系,然后用其制备体细胞核移植胚胎,最后通过胚胎移植产生基因编辑巴马香猪。研究表明,脂质体转染后共获得MSTN基因纯合突变单克隆细胞系7个,将#1-5(△1/△1)、#1-10(+1/+1)两株细胞进行外源基因整合及脱靶验证后,将通过体细胞核移植操作后获得的1000枚胚胎,移植给4头代孕母猪,其中两头成功妊娠,并产下3头存活克隆小猪,最终获得2头断奶雌性巴马香猪,整体克隆效率为0.3%,存活克隆猪健康状况良好,生长发育正常,与野生型相比体重存在显着差异,且未出现外源基因整合及脱靶现象,生产追踪表明MSTN敲除巴马香猪的生长速度明显加快,并表现出明显的双肌现象。MSTN基因敲除巴马香猪规模化推广应用将极大地提升其的生产效率,并推动相关产业的发展。

党树璋[2](2019)在《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中国是世界第三大肉牛生产国,以本地黄牛为主,存栏数近1亿头,但存在体型小,生产性能较低的缺点。为了改变现况,中国许多地区大量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国外肉牛品种,对本地牛进行杂交改良以提高生产性能。不同的杂交模式,其杂交优势不同,杂交后代的生产性能有差异。为了探究三元杂交牛的杂交效果,同时为杂种优势利用提供参考。本试验以夏西本三元杂交牛为试验材料,测定其生长发育指标、屠宰后肉质指标,结果如下:(1)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表现较高,生长速度快,尤其是早期生长速度快,成年公牛体重能达到534.17±45.75kg,体高为129.05±5.95cm,胸围197.63±8.31cm,胸宽45.82±4.71cm,管围21.99±2.03,腿围66.13±8.52。(2)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能表现优良,胴体重为277.26±35.48kg,净肉重232.6±32.13kg,肉骨比为5.42:1,屠宰率为51.89±4.57,净肉率为43.48±3.97,胴体产肉率为83.84±3.15;而且夏西本杂交牛头、蹄、皮及各种内脏重量具有较好的一致性。(3)夏西本杂种牛肉品质表现较好,尤其是变异系数较小的指标,肌肉pH值为6.59±0.3,肉亮度为29.25±1.9,熟肉率54.47±1.58,背膘厚度为6.94±0.4mm。值得一提的是牛肉的眼肌面积达到了106.17±11.96 cm2,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从理化组成来看,夏西本杂种牛肉质营养丰富,尤其是其粗蛋白含量为22.95%±0.4%,符合人们高蛋白肉质来源的标准,肌纤维直径较小,为49.76±6.45μm,肉质适口性好。(4)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试验结果显示,肾周脂肪细胞直径为104.41±25.97μm,而皮下脂肪细胞直径为101.51±18.79μm,稍小于肾周脂肪细胞,但两者之间差异不显着(P>0.05)。夏西本杂交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均含有33种脂肪酸,其中SFA15种,MUFA8种,PUFA10种。而且,皮下脂肪组织中PUFA/SFA和ω-3/ω-6比值均高于肾周脂肪组织,其中PUFA/SFA差异极显着(P<0.01),而ω-3/ω-6差异不显着(P>0.05)。以上结果都表明,夏西本杂种牛生长性能和产肉性能达到了国内肉牛生产的先进水平,三元杂交模式能明晰那提高肉牛的生产性能。为提升我省肉牛育种水平和加速产业化进程奠定基础,对于农民致富和草食畜牧业的发展起到积极的推动作用。

杨新月,李耀坤,柳广斌,孙宝丽,刘德武[3](2018)在《引进肉牛品种在中国的杂交应用研究进展》文中研究说明文章综述了近年来从国外引进的优良肉牛品种对本土牛杂交改良方面的研究应用情况,重点介绍了西门塔尔、安格斯、夏洛莱、利木赞等优良品种与本地牛的杂交后代在生长发育性能、产肉性能、繁殖性能、胴体品质、抗病性及经济效益等方面的表现,旨在总结中国肉牛的杂交改良工作,为进一步推动中国肉牛杂交改良体系的形成提供参考。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李辉,陈宏,雷初朝[4](2018)在《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文中提出黄牛作为中国传统的"六畜"之一,对农耕文明的延续和中华民族的发展举足轻重。虽然中国本地黄牛具有耐粗饲、抗逆性好、肉质细嫩等特点,但其自身存在的生长速度慢、体型发育不佳、胴体产肉少、优质牛肉切块率低等缺点,导致在全球动物种业竞争不断加剧的情况下,我国黄牛产业缺乏核心品种的专业化竞争力的问题也日益严重。为此,本文对我国主要黄牛品种遗传改良方法、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进行阐述,并对黄牛改良进程中出现的问题提出了相应的建议和对策。

艾纯民,陆壮,张丽君[5](2016)在《辽育白牛杂交利用试验研究初报》文中研究说明为探索利用我省丰富而优良的辽育白牛母本牛资源生产中高等级牛肉的杂交生产模式,开展了以辽育白牛为母本,西门塔尔牛、和牛、皮埃蒙特牛为父本杂交利用试验。试验结果显示,三品种杂交后代各具特点,西门塔尔杂交后代的日增重水平显着高于其他两组;皮埃蒙特杂交后代屠宰率、净肉率、肉骨比和眼肌面积等胴体品质最高;而和牛杂交后代牛肉的理石花纹最为丰富,且高档肉产量最高。

李少洋[6](2016)在《利用皮埃蒙特牛种质资源建立育种基地的探讨》文中研究说明1基本情况中国黄牛头数将近1亿头,牛的存栏数居世界第三位,中国黄牛体型小,生长慢,产肉性能低,平均胴体重为130kg左右(畜牧业发达国家为300kg以上),中国牛肉产量仅为美国的1/3,致使中国人均牛肉食用量每年仅为3.6kg(美国为42.78kg)。为发展中国高产优质、高效的高档肉牛业,必须引进生长发育快、屠宰率和净肉率高的良种肉牛。皮埃蒙特牛产于意大利的皮埃蒙特地区,其特点是:体格中等大小,含双肌基因,饲料转化率高,皮

王冰雁,姜林[7](2014)在《皮南牛适宜级进杂交代数的研究》文中提出本研究选择12月龄皮南杂交(皮埃蒙特牛×本地南阳牛)公牛F1、F2、F3各30头,在7、8、9月份进行统一育肥试验,探讨夏季湿热气候对不同杂交后代生长发育状况的影响,以寻找皮埃蒙特牛与南阳本地黄牛适宜的级进杂交代数。结果表明,级进F2杂交个体比F1和F3更能适应当地夏季较为强烈的湿热气候,并保持优良的产肉性能,故杂交选育宜在F2代基础上进行。

唐中伟,程之渊,唐朝忠[8](2010)在《皮埃蒙特肉牛三元杂交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用皮埃蒙特牛的冷冻精液进行人工授精,改良西门塔尔杂种母牛和晋南母牛,杂交试验,以期为皮埃蒙特肉牛杂交改良利用、提高高档牛肉的生产,提供科学的数据。试验结果表明,皮埃蒙特三元杂种公犊牛初生重、6月龄重、18月龄重分别是36.2 kg、182.3 kg和542.2 kg,育肥期12~18月龄平均日增重1079 g。屠宰率为61.4%,净肉率为52.3%,眼肌面积102 cm2。皮晋牛屠宰率为59%,净肉率50.4%,眼肌面积84 cm2。育肥屠宰试验结果表明,皮西杂组合杂交改良效果明显。

赵玉民[9](2007)在《草原红牛及其改良群体遗传与营养互作研究》文中提出通过饲养试验、消化代谢试验、比较屠宰试验、血液生化试验和分子生物学试验,采用多因子试验设计,利用40头草原红牛及杂交牛,系统研究了遗传基础和营养水平对饲料利用效率、肉用性能、血液指标、基因表达的影响及遗传与营养的互作效应。研究结果验证了动物营养代谢的基本规律;发现了可用于肉用性状标记辅助选择的遗传标记和饲料利用效率相关的血液生化指标;探讨了营养代谢差异性的分子生物学机制;建立了遗传与营养互作模型,初步揭示了遗传基础与营养、基因型(主要候选基因)与营养互作的基本规律及其对具体性状指标的互作效应;深化并丰富了比较动物营养学的内涵;填补了草原红牛相关研究的空白。研究结果表明,肉用性状和饲料营养利用效率受遗传和营养的双重影响,互作效应显着。杂交牛的日增重和饲料转化率随着营养水平的提高而显着提高(P<0.05),草原红牛的反应有所差别;高营养条件下草原红牛的能量沉积量和沉积率高于杂交牛(P<0.01),低营养条件下相反(P<0.05);草原红牛高营养组的能量沉积极显着高于低营养组(P<0.01),杂交牛为显着(P<0.05)。杂交牛的粗蛋白沉积高于草原红牛(P<0.05),高营养组的粗蛋白沉积显着高于低营养组(P<0.05);草原红牛的饲料利用率、增重效率、主要屠宰性状低于杂交牛(P<0.05)。高营养有利于增加眼肌面积和大理石评分,并降低肌肉剪切力值。血液生化指标存在遗传群体差异和营养水平的差异。杂交牛在高、低营养水平下的尿素氮浓度均比草原红牛低(P<0.05),同种群内的高营养组高于低营养组,遗传和营养对转氨酶有互作效应(P<0.01)。血液IGF-Ⅰ含量群体间差异极显着(P<0.01),杂交牛高于草原红牛;营养水平间差异显着(P<0.05),营养水平提高,含量增加。血液酶活性、IGF-1和GH与肉质性状、屠宰性状间存在相关关系。在不同遗传群体和不同营养条件下,GPT、GOT、LDH、AKP、Amy、IGF-Ⅰ活性与大理石花纹、肉骨比、眼肌面积等存在不同程度相关。两个群体中8个微卫星位点均有多态性,其中IDVGA44位点多态性较丰富,是最理想的选择标记。相关分析表明,BM2113等位基因C对净肉重和净肉率有正面影响;IDVGA46等位基因C对胴体重、屠宰率、净肉重和净肉率有负面影响;TGLA44等位基因E对体重、胴体重以及净肉重有正面影响。MSTN基因第一外显子SNP位点序列分析表明,杂交牛群体中呈现多态,该片段282处发生了单碱基突变(C/A),导致编码的苯丙氨酸突变为亮氨酸;SNP位点基因型效应的最小二乘分析表明,杂交牛9个肉用指标均差异显着或极显着。不同基因型之间分析表明,由C→A突变所产生的B等位基因对杂交牛的日增重具有显着影响。H-FABP基因5’调控区SNP位点序列在142处发生了G/A转换。方差分析表明:营养因素、遗传基础和H-PABP基因对消化代谢、屠宰和肉质性状均有影响。其中营养因素对消化代谢起主要作用;屠宰性状主要与遗传基础有关;肌纤维直径受遗传基础影响较大,大理石花纹主要受营养影响,肌肉剪切力主要受H-FABP基因影响。高营养条件下,营养因素对性状的表现起决定作用;低营养条件下,基因型对消化代谢和肉质性状的决定作用和基因效应明显。高营养条件下,基因型对剪切力影响较大;低营养条件下,基因型对大理石纹和肌纤维直径有决定作用。IGF-Ⅰ基因表达量存在遗传群体间和营养水平间的差异。草原红牛在不同营养条件下IGF-Ⅰ基因表达量差异极显着且与营养水平正相关,杂交牛有明显差异但不显着。低营养条件下草原红牛IGF-Ⅰ表达量低于杂交牛,高营养条件下相反。不同营养条件下,IGF-Ⅰ基因表达量对血液生化指标有明显影响,在不同群体间与尿素氮、血糖、IGF-Ⅰ、GH、A/G、P、AKP、Amy、CHE存在不同程度的正相关或副相关。不同营养条件下,IGF-Ⅰ表达量对消化代谢、肉质和屠宰性状有较大影响。草原红牛低营养时IGF-Ⅰ表达量与粗蛋白和能量沉积的呈现高度正相关,高营养时为中度负相关;与大理石花纹、肉色、失水率及滴水损失有相关,高营养水平时与肌纤维直径和大理石花纹有相关;与眼肌面积和日增重呈中等弱相关。杂交牛低营养时IGF-Ⅰ表达量与消化代谢指标均呈正相关,高营养时均为负相关;与日增重、眼肌面积和剪切力的相关随营养水平的提高而增强;与失水率和大理石花纹低营养条件下呈中度正相关,高营养时呈中度负相关。不同遗传基础条件下,IGF-Ⅰ表达量对消化代谢、肉质和屠宰性状也有较大影响。低营养条件下,草原红牛IGF-Ⅰ表达量与粗蛋白和能量沉积呈高度正相关,而杂交牛这两个性状正相关降低但与干物质、粗纤维和能量消化量的正相关大幅度提高;与两个群体眼肌面积的相关性完全相反;与草原红牛大理石纹、失水率、滴水损失、肉色呈正相关,与杂交大理石花纹和失水率呈正相关、滴水损失和肉色呈负相关。高营养条件下,IGF-Ⅰ表达量仅与草原红牛粗脂肪消化量为正相关,与两个群体中其它消化代谢指标均为不同程度的负相关,与杂交牛眼肌面积和日增重的相关性远远大于草原红牛。营养与基因型、营养与遗传基础对部分消化代谢、屠宰性状、肉质性状、IGF-Ⅰ基因的表达量和血液含量存在互作效应。两种方式均对干物质消化有显着影响,对滴水损失几乎都没有互作效应;营养与遗传基础互作对能量消化影响显着,对蛋白质消化量、眼肌面积、失水率的互作效应明显大于营养与基因型的互作,对IGF-Ⅰ基因的表达量的互作效应显着。营养与基因型互作对大理石花纹有显着影响,脂肪消化量主要受营养与基因型互作的影响,对剪切力值的互作效应显着且远远大于营养与遗传基础的互作。

李寿林,乜花[10](2007)在《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观察》文中指出为了探索皮埃蒙特牛对黄牛的改良效果,本试验测定了初生、6月龄和12月龄皮本F1代的体尺、体重,并与本地黄牛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皮本F1代牛的各项被检指标均比本地黄牛有明显的提高。

二、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效果观察(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生产MSTN基因敲除巴马香猪(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前言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2.1 材料
        2.1.1 质粒与菌种
        2.1.2 动物实验伦理
        2.1.3 主要耗材
        2.1.4 主要试剂与溶液配制
        2.1.5 主要仪器
    2.2 方法
        2.2.1 基因编辑载体构建
        2.2.2 基因编辑细胞系制备与鉴定
        2.2.3 基因编辑克隆猪生产与鉴定
第三章 结果
    3.1 基因编辑载体构建与分析
        3.1.1 巴马香猪MSTN基因1 号外显子序列分析
        3.1.2 基因编辑靶位点sg RNA设计与鉴定
    3.2 基因编辑细胞系构建与鉴定
        3.2.1 基因编辑细胞基因分型
        3.2.2 外源基因整合鉴定
        3.2.3 脱靶鉴定
    3.3 基因编辑克隆猪生产
        3.3.1 体细胞核移植与胚胎移植
        3.3.2 基因编辑克隆猪鉴定
        3.3.3 基因编辑克隆猪生长发育追踪
第四章 讨论
    4.1 中国地方猪种亟需遗传改良
    4.2 CRISPR/Cas9 基因编辑在中国地方猪遗传改良上具有重要作用
    4.3 利用 CRISPR/Cas9介导MSTN基因编辑能显着促进巴马猪生长
第五章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取得的其他成果
附录
    附录A 文献综述
        参考文献
    附录B
    附录C 英文缩略词表

(2)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文献综述
    1.1 主要肉牛品种现状及简介
        1.1.1 我国黄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1.2 国外肉牛品种资源现状及部分品种简介
    1.2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及趋势
        1.2.1 肉牛杂交生产现状
        1.2.2 肉牛杂交的趋势
    1.3 肉牛生产性能研究现状
    1.4 本试验的研究内容和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试验动物
    2.2 测定指标及方法
        2.2.1 测定指标
        2.2.2 测定方法
        2.2.3 数据分析
3 结果与分析
    3.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分析
    3.2 屠宰性能测定
    3.3 肉质性能测定结果
        3.3.1 夏西本杂种牛的肉品质结果
        3.3.2 夏西本杂种牛肌肉理化性状
        3.3.3 夏西本杂种牛胴体分割结果
    3.4 夏西本杂种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1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质量和组织学差异分析
        3.4.2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的脂肪酸组成及含量分析
        3.4.3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中33项脂肪酸的主成分分析
4 讨论
    4.1 夏西本杂种牛体尺体重性状
    4.2 夏西本杂种牛屠宰性状
    4.3 夏西本杂种牛肉质性状测定
    4.4 夏西本杂种牛皮下和肾周脂肪组织脂肪酸组成及含量
5 结论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3)引进肉牛品种在中国的杂交应用研究进展(论文提纲范文)

1 杂交育种理论
2 引进肉牛品种的杂交应用情况
    2.1 西门塔尔牛
    2.2 安格斯牛
    2.3 夏洛莱牛
    2.4 利木赞牛
    2.5 其它引入肉牛品种
7 结语及展望

(4)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论文提纲范文)

1 中国优质地方黄牛现状
2 中国地方黄牛改良方法与进程
    2.1 多品种杂交和横交固定对黄牛改良的研究与实践
    2.2 级进杂交对黄牛改良的研究和实践
    2.3 不同杂交组合对黄牛的繁殖性能和生长性能的研究与实践
3 本地黄牛杂交改良后的特点
    3.1 西门塔尔杂交牛
    3.2 夏洛莱杂交牛
    3.3 利木赞杂交牛
4 中国肉牛全产业链的建立
5 存在的问题
    5.1 体系与配套设施不完善
    5.2 落后的育种选择与生产选择
    5.3 政策支持力度小
6 建议与对策
    6.1 健全黄牛改良体系
    6.2 完善黄牛人工授精技术
    6.3 提高黄牛的地方竞争优势
    6.4 拓展黄牛良种推广利用
    6.5 利用现代技术完善种质资源遗传材料

(6)利用皮埃蒙特牛种质资源建立育种基地的探讨(论文提纲范文)

1 基本情况
2 建立皮埃蒙特牛育种基地的目的意义
3 南阳建立皮埃蒙特牛育种基地有利条件
    3.1 皮埃蒙特牛在南阳市的运用
    3.2 用皮埃蒙特牛改良改良南阳牛的效果
        3.2.1 产肉性能好, 牛肉品质优良, 肌块明显
        3.2.2 生长速度快, 经济效益高
    3.3 南阳资源优势
    3.4 区位优势
    3.5 技术优势
    3.6 冷配服务网络优势
4 皮埃蒙特牛育种基地建设内容
5 技术措施

(7)皮南牛适宜级进杂交代数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材料选择
    1.2 测定项目与方法
        1.2.1 体重。
        1.2.2呼吸频率。
        1.2.3脉搏频率。
        1.2.4 体温。
    1.3 分析方法
2 结果与分析
    2.1 F1、F2、F3平均体重测量结果 (见表1)
    2.2 不同时间段的体温、脉搏、呼吸次数统计 (见表2)
3 讨论

(8)皮埃蒙特肉牛三元杂交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和方法
    1.1 试验牛的选择
        1.1.1 体尺测定
        1.1.2 育肥试验
    1.2 饲养管理
    1.3 测定项目
2 试验结果
    2.1 皮西杂牛外貌特征
    2.2 体重和体尺测定结果
    2.3 日增重
    2.4 屠宰结果
        2.4.1 皮杂肉牛屠宰性状分析。
        2.4.2 胴体分割性状测量结果
        2.4.3 胴体指标测定结果
        2.4.4 肉品质的测定结果
3 讨论与小结

(9)草原红牛及其改良群体遗传与营养互作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插图和附表清单
主要缩略词表
第一章 绪论
    第一节 比较动物营养学
        1.1 比较动物营养学的概念和内涵
        1.2 比较动物营养学的总体研究进展
        1.3 比较动物营养学的应用前景
    第二节 不同种属动物对饲粮利用率的差异
        2.1 不同种属动物消化生理的比较
        2.2 饲粮养分在不同种属动物消化道内消化吸收的差异
        2.3 营养物质在不同种属动物体内转化沉积的差异
        2.4 饲料在不同种属动物中优化利用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技术在畜禽生产上的应用
        3.1 微卫星DNA标记
        3.2 单核苷酸多态性
        3.3 肌肉生长抑制素
        3.4 心脏脂肪酸结合蛋白基因
        3.5 胰岛素样生长因子
    第四节 遗传与营养互作
        4.1 基因调控营养物质的利用效率
        4.2 营养物质调控基因的表达
        4.3 基因与营养互作的机理与途径
    第五节 本论文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第二章 试验研究
    第一节 饲养与消化代谢试验
        试验1 不同遗传基础牛群饲料转化效率的研究
        试验2 不同遗传基础牛群对饲料能氮利用效率的研究
    第二节 屠宰性能与血液理化指标测定
        试验3 营养水平对不同遗传基础草原红牛肉用性状的影响
        试验4 营养水平对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第三节 分子生物学试验
        试验5 不同遗传基础草原红牛微卫星多态性及与肉用性能的相关分析
        试验6 不同遗传基础草原红牛在不同营养条件下MSTN和H-FABP基因SNPs与肉用性能关系的研究
        试验7 不同遗传基础的草原红牛在不同营养水平条件下IGF-1肝脏表达量及与血液营养指标关系的研究
    第四节 遗传营养互作分析
        试验8 遗传与营养互作效应研究
第三章 讨论
    3.1 不同遗传基础牛对饲料利用效率
        3.1.1 相同饲粮营养水平
        3.1.2 不同饲粮营养水平
    3.2 不同遗传基础牛群对饲料能氮利用效率的研究
    3.3 营养水平对不同遗传基础草原红牛肉用性状的影响
    3.4 营养水平对血液理化指标的影响
    3.5 关于分子遗传学特性
        3.5.1 遗传基础不同的草原红牛在相同营养水平条件下的微卫星标记研究
        3.5.2 MSTN和H-FABP基因SNPs与肉用生产性能关系的研究
        3.5.3 IGF-I基因表达水平与消化代谢、屠宰性状和肉用性状的相关分析
    3.6 关于遗传基础与营养的互作
第四章 结论
创新点
存在的问题
参考文献
致谢
作者简历

(10)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观察(论文提纲范文)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点
    1.2 试验牛的选择
    1.3 测定内容及方法
    1.4 试验牛的饲养管理
2 结果与分析
3 讨论与建议

四、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效果观察(论文参考文献)

  • [1]利用CRISPR/Cas9基因编辑技术生产MSTN基因敲除巴马香猪[D]. 詹群美. 佛山科学技术学院, 2020(01)
  • [2]三元杂交肉牛生长与肉质性能研究[D]. 党树璋. 四川农业大学, 2019(01)
  • [3]引进肉牛品种在中国的杂交应用研究进展[J]. 杨新月,李耀坤,柳广斌,孙宝丽,刘德武. 家畜生态学报, 2018(12)
  • [4]中国部分地方黄牛遗传改良及其种质资源利用现状[J]. 黄永震,韩嘉航,文逸凡,徐嘉威,曹修凯,李辉,陈宏,雷初朝. 中国牛业科学, 2018(02)
  • [5]辽育白牛杂交利用试验研究初报[J]. 艾纯民,陆壮,张丽君. 畜牧兽医科技信息, 2016(07)
  • [6]利用皮埃蒙特牛种质资源建立育种基地的探讨[J]. 李少洋. 中国牛业科学, 2016(04)
  • [7]皮南牛适宜级进杂交代数的研究[J]. 王冰雁,姜林. 四川畜牧兽医, 2014(03)
  • [8]皮埃蒙特肉牛三元杂交研究[J]. 唐中伟,程之渊,唐朝忠. 山西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0(06)
  • [9]草原红牛及其改良群体遗传与营养互作研究[D]. 赵玉民. 吉林农业大学, 2007(02)
  • [10]皮埃蒙特牛杂交改良本地黄牛的效果观察[J]. 李寿林,乜花. 草业与畜牧, 2007(04)

标签:;  ;  ;  ;  ;  

皮埃蒙特牛杂交育种效果观察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