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城镇化增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城镇化,经济增长,模型,空间,区域,向量,农村经济。
城镇化增长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张颖,黄俊宇[1](2019)在《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基于2008~2017年全国30个省域的面板数据,通过DEA模型测度我国的金融创新水平;利用Kernel密度估计方法对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及经济增长的动态演变过程加以阐述;并结合全局莫兰指数及局部莫兰指数散点图,分析叁者的空间相关性;采用超越对数函数,引入空间杜宾模型,分析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以及二者交互项对区域经济增长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我国省域经济增长、金融创新和新型城镇化存在明显的空间异质性和空间相关性;金融创新和新型城镇化促进经济增长效果显着,但二者交互项却抑制经济增长,说明二者融合度欠缺,不能为经济增长提供动力。基于此,应充分认识到满足新型城镇化建设的资金需求是有效促进经济增长的必然途径,而加强金融资源的合理配置从而引致金融创新活动是扩大资金供给的关键。(本文来源于《工业技术经济》期刊2019年12期)
年艳[2](2019)在《基于CGE模型的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究竟表现出何种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CGE(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综合劳动力数量、农户消费、农户收入、农业GDP等多种要素构建了CGE模型.针对东、中、西3大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实证研究假设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GDP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本文来源于《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11期)
董直庆,王辉[3](2019)在《城镇化、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一文中研究指出前沿研究大多关注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却普遍忽视城镇化是否会通过区域经济空间关联影响经济增长。在结合区域经济空间异质性事实的基础上,通过运用空间面板杜宾模型检验城镇化的空间经济增长效应,结果发现:中国区域间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显着且空间异质性突出,经济集聚在其中扮演重要角色。正是地区集聚能力差异引发城镇化的经济增长异质性后果,西部地区更易通过资源集聚和消费提升扩大城镇化影响,集聚能力甚至显着抑制东中部地区城镇化的经济增长效应。分类检验结果发现,东中西部经济增长动力存在明显差异。(本文来源于《学术月刊》期刊2019年10期)
赵莎莎,张东辉,张伟[4](2018)在《新型城镇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经济增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结合新型城镇化特征,聚焦民生短板问题,利用2007-2016年省级面板数据,构建经济增长门槛模型,实证分析两者对城乡收入差距产生的非线性影响。研究发现:解决叁农问题的新型城镇化显着缩小了城乡收入差距,但其门槛效应不显着;民生财政支出以及具体项目存在显着的单一门槛效应:当经济增长水平超过单一门槛值时,民生财政总支出以及教育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程度得到显着减弱;交通运输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转向显着缩小效应;医疗卫生支出对城乡收入差距的扩大效应转向缩小效应。(本文来源于《华东经济管理》期刊2018年12期)
高铁梅,崔广亮,刘硕[5](2018)在《适度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中国264个地级及以上城市2003—2015年的面板数据,按城市规模分四类建立了城镇化率、产业结构对城市产出影响的面板数据模型,采用PD-GMM方法进行估计。研究结果显示,我国城镇化率与城市产出之间存在明显的倒U型曲线关系;测算出各类城市达到最优城市人均产出时所对应的适度城镇化率,根据经济理论分析,也是能够达到人民福利最大化的目标点。产业结构调整在不同规模城市中对其产出的影响存在差异:特大城市和大城市已经进入工业高级化与现代服务业提升并重的城镇化阶段,而中小城市主要还处于以发展制造业为主的工业化阶段,工业发展仍然是当下一段时期内增强城市经济增长的主要动力。(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3期)
刘洪涛,尚进,蒲学吉[6](2018)在《基于面板Logistic增长模型中国城镇化演进特征与趋势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明确中国当前城镇化状况并据此预测城镇化未来发展方向,将有利于认清当前发展形势并深刻理解党中央相关政策,进而促进中国城镇化健康持续发展。本文改进了面板数据聚类的距离测度方式,对中国各省城镇化率数据进行聚类分析,进而在兼顾特殊性与一般性的前提下拟合中国城镇化率的Logistic增长曲线并求出中国城镇化发展过程中的阶段分界点。总体来看,中国正处于城镇化发展的快速发展阶段后期,至2050年中国城镇化率将逐渐接近中等发达国家的城镇化水平。文章提出如下建议:1)着力开展集约型城镇化建设;2)加快并扩大城市群建设;3)城镇化建设重心应逐渐向内陆转移;4)加大对西南部省份的城镇化发展建设力度。(本文来源于《西北人口》期刊2018年02期)
孙军娜,雷宏振,李芸[7](2017)在《经济增长、城镇化与技术创新VAR模型研究——以陕西省数据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以1985—2014年陕西省GDP、城镇化人口比例与专利申请数为原始数据,采用VAR模型实证分析经济增长、城镇化与技术创新叁者之间的关系。经过格兰杰因果检验,经济增长与城镇化、城镇化与技术创新互为因果关系,但是仅提高技术创新水平并不能促进经济增长。估计模型后利用单位根检验其稳定性,经过Johensen协整检验,得出陕西省GDP、城镇化人口比例和专利申请数叁者之间存在长期动态均衡关系。处理好叁者之间的关系,形成增长联动机制,将有助于陕西省经济在转型期的平稳发展。(本文来源于《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7年06期)
范兆媛,周少甫[8](2018)在《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动态误差面板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熵权法构建新型城镇化的评价指标,基于2004到2014年的30个省域数据,在增长模型的基础上引入新城镇化指标,选取短面板动态空间误差模型对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的影响及区域差异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有显着的促进作用且存在区域差异,对中部及西部的影响比东部更大;初期收入对全国以及区域经济增长符合收敛水平,且对东部区域的影响更大;人口增长率对全国及中部地区经济增长有显着促进作用;储蓄率对全国及东部区域的经济增长存在显着的正影响;基于研究结果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本文来源于《数理统计与管理》期刊2018年01期)
朱莹[9](2017)在《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引入了“城市化S型曲线”理论。同时,还介绍了研究城镇化与经济之间关系的城镇化内生模型。并在此基础上,对二者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机理分析。文章在借鉴“城市化S型曲线”理论,以及吸收亨德森城镇化内生模型合理内核的基础上,把城镇化单独分离出来。并将其内生化,引入了一个城镇化内生增长模型。在此基础上,用面板数据对中国31个省市进行计量分析。据此,研究二者之间的适应性。根据实证结果,得到两个结论:一是,城镇化率与人均GDP二者关系曲线服从“S型曲线”。在“S型曲线”的初始阶段,城镇化率是缓慢增加的。此时,人均GDP也是缓慢增长的。经过这一段初始阶段后,城镇化率会快速增加。此时,人均GDP也表现出一种加速增长的态势。因此,二者是相伴增长的。最后,过渡到停滞阶段,城镇化在经过一个加速的发展阶段后,人口的增长变得比较稳定。此时,人均GDP是一种下降的态势。即,城镇化率并不能无限扩大,到极大值后,随着城镇化率的提高,经济增长会下降。二是,城镇化与经济增长之间存在动态匹配性。(本文来源于《天津财经大学》期刊2017-05-01)
雷前超,段新锋[10](2016)在《基于VAR模型的郑州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郑州市改革开放以来的城镇化数据和人均GDP数据建立向量自回归模型,运用脉冲响应函数和方差分解方法实证分析了郑州市城镇化率和经济增长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郑州市经济增长对城镇化率作用较强,但随着时间推移效果会减弱。城镇化率对经济增长作用较弱,但效果会逐渐增强直至较高水平。研究认为,郑州市在加强经济建设的同时更要注重城镇化水平的提高,力求达到城镇化和经济增长能够长期互相促进的效果。(本文来源于《焦作大学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城镇化增长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城镇化的快速发展导致大量农村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这种转移对于农村经济增长究竟表现出何种影响是一个重要的课题.该文将CGE(可计算一般均衡)理论引入到这一问题的研究中,综合劳动力数量、农户消费、农户收入、农业GDP等多种要素构建了CGE模型.针对东、中、西3大地区的实际情况设定实证研究假设条件,实证研究结果显示:城镇化所带来的农村劳动力转移,推动了农村经济发展,带动了农业GDP增加,抑制了通货膨胀.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对农村地区的制造业、建筑业、交通业、旅游业及其他产业都有促进作用,并且中西部地区的促进作用更加明显.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城镇化增长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张颖,黄俊宇.金融创新、新型城镇化与区域经济增长——基于空间杜宾模型的实证分析[J].工业技术经济.2019
[2].年艳.基于CGE模型的城镇化对农村经济增长的影响分析[J].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3].董直庆,王辉.城镇化、经济集聚与区域经济增长异质性——基于空间面板杜宾模型的经验证据[J].学术月刊.2019
[4].赵莎莎,张东辉,张伟.新型城镇化、民生财政支出与城乡收入差距——基于经济增长门槛模型的实证分析[J].华东经济管理.2018
[5].高铁梅,崔广亮,刘硕.适度城镇化、产业结构调整与经济增长——基于面板数据广义矩(PD-GMM)模型的实证检验[J].吉林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18
[6].刘洪涛,尚进,蒲学吉.基于面板Logistic增长模型中国城镇化演进特征与趋势分析[J].西北人口.2018
[7].孙军娜,雷宏振,李芸.经济增长、城镇化与技术创新VAR模型研究——以陕西省数据为例[J].西安文理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7
[8].范兆媛,周少甫.新型城镇化对经济增长影响的研究——基于空间动态误差面板模型[J].数理统计与管理.2018
[9].朱莹.中国城镇化水平与经济增长的适应性研究[D].天津财经大学.2017
[10].雷前超,段新锋.基于VAR模型的郑州城镇化与经济增长关系实证研究[J].焦作大学学报.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