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学研究·
摘 要:王阳明在南赣任巡抚期间坐镇赣州,与江南第一石窟——赣州通天岩在历史上有着十分重要的交集。从北宋玉岩翁阳孝本、大文豪苏东坡到一代圣人王阳明乃至近代,通天岩成就了宋、明以来大批名人的历史性交集。王阳明及其弟子在通天岩开展的一系列学术交流活动,为我们全面深刻地审视王阳明心学思想的形成和发展提供了新的视角。紧扣《王阳明全集》《赣石录》等文献资料,结合实地考察,突出反映了王阳明玉岩题诗及讲学活动中蕴藏着的“致良知”的丰厚思想意蕴。
关键词:通天岩;王阳明玉岩题诗;致良知;赣南
一、江南第一石窟——通天岩
明嘉靖年间编写的《赣州府志》对通天岩记载道:“通天岩,县西二十里,岩下空峒如屋,僧即为居。”[1]2另据康熙《赣县志》:“通天岩在城西二十里,空洞如屋,有穴透其巅,环山皆石洞,石檐滴水处日夜俱如雨注。”[2]13同治《赣县志》也记载:“通天岩在城西二十里,空洞如屋,有穴透其巅,怪石环列如屏障”。[3]138通天岩地形由三个山坳和四个山脊组成,因深邃的丹霞地貌而得名,更因隐士“玉岩翁”阳孝本而流芳久远,成为赣州千年胜景。通天岩石窟开创于唐末,兴盛于北宋,在南宋进入尾声,是名副其实的千年石窟,[4]19作为我国地理位置最南端的一处石窟寺,通天岩石窟也是我国江南最大的一处石窟寺,[5]1故而有“江南第一石窟”的美誉。现存有唐宋时期的窟龛315处,共计造像359躯,造像主要分布于通天岩主岩、翠微岩、龙虎岩、忘归岩这四大岩洞。①北宋中后期到南宋初是通天岩造像盛期,可参考张总、夏金瑞.《江西赣州通天岩石窟调查》,载《文物》1993年02期,第55页。据古传说,通天岩广福禅寺石屋顶有“上可通天”的通天洞,每天会漏米,份量恰好够和尚、香客一天之用。香客多则多漏,少则少漏。后有和尚欲多取米以省劳作,就径自将洞窟凿大了。但洞窟连漏三天三夜砻糠,之后就什么也不漏了,这就是流传至今的“和尚心大吃砻糠”的故事。此传说说明,通天岩最初是一处以广福禅寺为中心,包括附近一些岩区的容量较大的岩洞石窟群,至少在北宋以前其未涵盖远处其他岩洞。因其符合佛教教义,在民间产生了深远广泛的影响,是通天岩后来最终涵盖其他岩洞的一个重要因素。这个故事至今在赣州当地民间广泛流传,与通天岩的名称一起,扎下了深深的历史烙印。
唐末通天岩的崖壁上是以佛龛造像为主。自北宋以来,人们在通天岩石窟的崖壁上留下了许多文字石刻。北宋时期石刻主要分布在翠微岩周围,南宋以后逐渐拓展到通天岩、龙虎岩、忘归岩。而龙虎岩是石刻数量最多、分布最为密集的地方。[6]摩崖石刻从岩区东面的观心岩起,沿忘归岩、龙虎岩、通天岩、翠微岩一线,至岩区西面的普同塔止,分布长度为1000米左右。其中观心岩存有3品,忘归岩正面有32品,侧面存有18品,龙虎岩存有39品,通天岩存有15品,翠微岩存19品,普同塔存有2品,共有128品。此外,龙虎岩原有宋、元、明、清题刻共计20品,于1947年国民党军队在此地开凿军火库时被毁坏了,龙虎岩洞内面积也因此有所扩大。2004年,当地政府组织力量修缮这些题刻,使之得到重刻。通过江西赣州政协文史委编《丹崖悠悠:赣州市通天岩摩崖石刻集锦》、邵启贤《赣石录》等材料,可知从西岩的翠微岩到东边的忘归岩的摩崖石刻,基本上和从北宋到民国的纵向历史顺序相符,石刻的分布经历了一个从里到外、从西到东的历史演变,即摩崖石刻因唐末以来佛龛所占空间较大以及题刻的增多,逐渐由岩洞里向外分布,并由翠微岩向龙虎岩、忘归岩逐步分布展开。其中,按题刻数量和集中程度,翠微岩时期、龙虎岩时期、忘归岩时期基本上和北宋、南宋、明代的纵向时间轴相契合。
二、王阳明及其弟子僚属与通天岩
王阳明(1472-1529年),名守仁,字伯安,自号“阳明子”“阳明山人”,世称“阳明先生”,浙江余姚人,明代杰出的思想家、政治家、军事家、教育家和文学家,陆王心学集大成者。明弘治己未(1499年)进士,从正德十一年(1516年)始任南赣巡抚,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先后平定了闽赣粤三省贼乱和宁王朱宸濠叛乱,并提出了“致良知”心学思想,教授了众多弟子,建立了三不朽伟业。嘉靖元年(1522年)被封为“新建伯”兼南京兵部尚书。后忧归居越,嘉靖五年(1526年)起督两广,讨田州叛,先后平定了广西八寨、断藤峡等地贼乱,嘉靖七年(1529年)在返乡途中因病卒于南安府大庾小溪水马驿(现江西大余县新城镇)。①关于阳明去世落星之地,可参见董华:《王阳明与大庾小溪水马驿:历史中的三次交集》,载《海峡两岸(福建平和)阳明心学峰会论文集》,2018年10月:152-160。官至南京兵部尚书,隆庆元年(1567年)追赠“新建候”、谥“文成”,万历十二年(1584年)从祀孔庙。后人评论他道:“立德立功立言真三不朽,明理明知明教乃万人师”。王阳明及其弟子僚属与通天诸岩结下了重要的历史因缘,其留下的包括题刻在内的记录不仅散发着心学的思想光辉,也为我们认识王阳明与赣南文化提供了重要参考资料。
1947年5月和6月,在全国一些地方大学生掀起“反内战、反饥饿”运动的影响下,湖南大学学生在长沙市举行声势浩大的罢课示威游行。汤甲真不仅自己积极参加,还广泛宣传发动其他同学踊跃参加,痛恨反动统治,更加拥护中国共产党。
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阳明抵赣即开始剿匪事宜,四方学子皆慕名而来问学受道。九月,雩都洛村黄宏纲(字正之,学者称为洛村先生,官至刑部主事)来虔受学。十月,黄宏纲同乡何廷仁(初名秦,晚以字行,字性之,号善山,官至南京刑部主事)追阳明至南康来受学,何春(字符之,号长松,廷仁兄)、管登(字弘升,号义泉,江西雩都人)亦同来受学。[7]977另据王阳明《与陆原静》可知薛侃(字尚谦,号中离,广东揭阳人,正德十二年进士)是正德十二年(1517年)十二月到赣受学于阳明,到次年八月仍不舍离开。[8]187薛侃还带了其弟薛侨、其姪薛宗铠来赣受学,并留赣一年多。[7]989广东南海人梁焯(字日孚,正德十二年进士,任兵部职方司主事)则于正德丁丑(1517年)十二月北上赴京时,也留赣听阳明先生讲学,[7]990直到次年夏在母亲的责成和阳明等的劝说之下才继续北上。在赣期间他和杨骥(字仕德,号毅斋,粤潮阳人)、薛侃、黄宏纲等共同问道于阳明夫子,互相切磋,并于正德戊寅(1518年)春——王阳明三月中旬平定浰头贼班师回来后,与仕德、薛侃、黄宏纲、欧阳德(字崇一,号南野,江西泰和人,嘉靖二年进士,官至礼部尚书兼翰林院学士)在通天岩游玩了两天,并题诗《明南海梁焯等忘归岩题名》于忘归岩正面:“两日忘归岩,忘归匪为岩。问我我忘言,我姑铭此岩。”诗后记云:“正德戊寅春南海象峰梁焯书。同游潮阳杨士德、薛尚谦、雩阳黄正之、泰和欧阳崇一也。”[9]9
正德庚辰(1520年)七月二十八日,邹守益(谦之于当年七月即抵赣来问学)、陈九川来游通天岩,九川题岩刻曰“潮头”“莲舟”,东廓亦以诗相和。而到了八月初八,历史上王阳明与众弟子一次极为重要的游学交流活动在通天岩开始了。邹守益《通天岩谢阳明先生》记载道:“……至是夏良胜、邹守益、陈九川宿岩中,肄所闻。刘寅亦至。先生乘霁入,尽历忘归、忘言各岩,和诗立就,题玉虚宫壁。”[7]1313阳明乘着雨后转晴,偕黄宏纲、欧阳德、周仲(字南仲,江西吉水人)、王学益等门人及地方属僚从翠微岩这边来游通天诸岩,赋诗唱酬的同时也趁胜境振铎布道。在此次通天岩会讲①讲会一词源于佛教,其主要含义是讲经会或传法会,其主要形式是众人齐聚一处相互切磋体会或请高僧大德讲法、答疑,以提高对佛法的理解来指导自己的修行。儒家在教化活动中也吸收了佛教的讲会形式,到明代,讲会风潮十分盛行。讲会有的是会讲,即学术聚会,学术讨论或会同讲学;有的为讲会,即组织学术组织或学术团体,开展定期的讲学活动。参见青原山志编纂委员会编:《青原山志》,北京:方志出版社,2011:111。中,经历过“三立”磨练的王阳明向九川、东廓、夏良胜等身边主要弟子讲述“致良知”的基本思想。在此之前的六月,《陈九川虔州受学王阳明》就生动反映了阳明“致良知”思想在此间骨架渐实、血肉趋丰的气象:
奇巧生知道事情不妙,硬是挣扎着站起来,摇摇晃晃地走到驾驶区。可是操作盘一点儿也不听使唤,奇巧生情急之下一使劲,只听“咔嚓”一声响,操作盘直接被他掰()断。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八日或之后,饶平人杨骥南宫试(会试)下第,通过薛侃听闻了阳明先生之教后,遂经赣来受学,[7]944并在九月也就是阳明率军攻打横水前夕回到饶平。[7]946据记叙正德戊寅四月及以后阳明讲学情况的《邹守益集》卷二十《奠何善山先生文》:“昔阳明先师以圣学倡于虔台,一时豪杰不远四方以集……在广东若薛子尚谦……杨子仕德……”[7]1031可知杨仕德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四月又来赣问学,且欧阳德也是在这年四月偕欧阳昱、欧阳瑜来赣受学的。[7]1033所以,《明南海梁焯等忘归岩题名》是题于守仁回到赣州之后的四月份或之后不久。王阳明平定浰贼后,其学术造诣和突出事功令其愈加威名远扬,学者们都不远四方来问学受业。据束景南教授《王阳明年谱长编》统计,四月后来问学的弟子就有45人之多,[7]1038-1044故众多弟子携手同游通天岩是王学兴盛于赣的直接体现。应当说,王阳明平浰后在正德十三年(1518年)三月十五日才回到赣州,[7]1022在其尚未归来的时候,学富德醇的梁焯、薛侃、黄宏纲、何春、何善山等人都可以自发组织开展一定规模的讲学活动,故他们曾于三四月间于通天岩论学之余也游览众岩,随感而发便作《明南海梁焯等忘归岩题名》。不过梁焯等也没有想到,两年后其师寓意深刻,体量更大,规制更精的《通天岩》也会刻在其诗左侧。这看似偶然,但也隐藏着某种因对阳明先生心怀诚敬的必然。
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正月十六抵赣涖事,王阳明先后平定了横跨四省、延宕数十年的贼乱,添设了崇义、和平、平和三县,更平定了宁王朱宸濠叛乱,有着“再造社稷之功”。正德十三年(1518年)在赣州,阳明门人六月刻《朱子晚年定论》,七月刻《大学古本 傍 释》,[7]1056守 仁 亦 于 七 月 定 《中 庸 古本》,[7]1059八月薛侃、陆澄(字清伯,归安人,正德十二年进士,官至刑部主事)刻《传习录上》。[7]1065这年10月,王阳明在横水给杨仕德的信中提出了“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的心学名言。[7]979王阳明还在繁忙政务之余收徒讲学,培养了邹守益(字谦之,号东廓,江西安福人,正德六年进士,官至南京国子监祭酒)、欧阳德、何廷仁、黄宏纲、陈九川(字惟浚,号竹亭后易为明水,江西临川人,官至礼部郎中)、薛侃等一大批弟子。尤其是王阳明在这些主要弟子中深入交流了心学感悟,有力地促进了“致良知”思想的传播和发展,这是颇值重视的一点。
科学家一直在努力制造一个能够飞进太阳的探测器,让它到太阳“身体内”去进行科学观察,揭示秘密。在太阳探测器的帮助下,人类将不再是太阳的“旁观者”,而是会变成“知心人”。
庚辰(1520年)往虔州再见先生,问:“近来功夫虽若稍知头脑,然难寻个稳当快乐处。”
首先,在各酒种之中,烈性酒在全球所占市场份额尚不足三分之一,而烈性酒中又包含威士忌、伏特加、白兰地等众多种类,白酒在海外酒业市场面临的竞争之大可想而知。此外,更大的挑战在于中国白酒与当地饮酒习惯、饮食文化、消费者偏好之间的差异。因此,开拓海外市场所需要花费的成本,不仅仅是广告、租金、员工工资、销售渠道建设等营销费用,更是包括有关中国白酒文化、白酒品鉴等活动的宣传和推广,以及“中国白酒”这一品牌建设所需的人力、物力、财力等。因此,打开海外酒业市场这一“食槽”,所要花费的成本将是巨额的。
先生日:“尔却去心上寻个天理。此正所谓理障。此间有个诀窍。”
曰:“请问如何?”
曰:“只是致知。”
本研究运用重要性和表现程度分析工具IPA(Importance-Performance Analysis),以实证研究方式调查游客对四川旅游团餐服务质量的重要性程度和表现性程度的感知,探讨游客对旅游团餐的期望与实际表现的结构性差距,归纳出影响游客对旅游团餐满意度的关键因素,为相关利益主体在提升旅游团餐服务质量方面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日:“尔那一点良知,是尔自家底准则。尔意念着处,他是便知是,非便知非,更瞒他一些不得。尔只不要欺他,实实落落依着他做去。善便存,恶便去。他这里何等稳当快乐!此便是格物的真诀,致知的实功。若不靠着这些真机,如何去格物?我亦近年体贴出来如此分明,初犹疑只依他恐有不足,精细看,无些小欠缺。”[10]186-187
王阳明圣人伟业在赣州业已得到初步实现,面对朝廷张忠、许泰等奸臣的构陷,[7]1247他内心却依然是豁达愉悦的,是故在正德庚辰(1520年)六月,他依然辞退了江西巡抚并从南昌回到赣州,开始了他人生中有重要意义的两件事:即在赣大阅士卒,并在收徒讲学的同时大兴社学、教习礼歌诗。[7]1286-1298在这期间阳明还写下了正直无畏的《啾啾吟》一诗:“知者不惑仁不忧,君胡戚戚眉双愁?信步行来皆坦道,凭天判下非人谋。用之则行舍即休,此身浩荡浮虚舟。丈夫落落掀天地,岂顾束缚如穷囚!千金之珠弹鸟雀,掘土何烦用镯镂?君不见,东家老翁防虎患,虎夜入室衔其头?西家儿童不识虎,抱竿驱虎如驱牛。痴人惩噎遂废食,愚者畏溺先自投。人生达命自洒落,忧谗避毁徒啾啾!”[7]1298六月后他也常偕弟子僚属至通天岩会讲游览,度过了一段可以说是人生中最快乐的日子。正如此间他所作的《通天岩》诗所言:“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但得此身闲,尘寰亦蓬岛。西林日初幕,明月来何早。醉卧石床凉,洞云秋未扫。”诗的后记云:“正德庚辰(1520年)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9]9王阳明偕弟子问道于苏轼、阳孝本二公之后,遂有“青山随地佳,岂必故园好?”之问,他认为只要此心安定,良知光明,又何必如隐士行先一般归隐故地呢?“宇宙即是吾心、吾心即是宇宙”,重要的是须立志洪大,视野开阔,青山如我,只要此志不易,何处非家?何使非民?他早在正德十二年(1517年)就已提出“何处非道,何处非学,岂必山林中耶”[8]182的观点,故其境界已然超越阳孝本的择地而隐和苏东坡的豪健旷达,“心外无理”“万物皆备于我”,万物都因此心一点灵明而明,千古圣贤相传的一点骨血正是“良知”二字,挑起肩上道统,尽心竭力,惟精惟一,做到“穷则独善其身,达则兼济天下”,那么何处不是神仙居所呢?
(九川)在虔(赣州),与于中(夏良胜)、谦之(守益)同侍(阳明先生)。
旗鱼发现飞鱼群后,便迅速分开,在飞鱼群四周形成一个半圆形的包围圈。随着一条旗鱼的横冲直撞,飞鱼纷纷四散溃逃。一条飞鱼正好处在旗鱼的正前方,眼看它就要成为旗鱼的腹中美味了。就在这时,只见这条飞鱼往前上方一跃,整个身体便离开水面凌空“飞”了起来。
(阳明)先生曰:“人胸中各有个圣人,只自信不及,都自埋倒了。”因顾于中曰:“尔胸中原是圣人。”于中起,不敢当。
曰:“如何致?”
先生曰:“于中如此聪明,他人见不及此。[10]187
于中又曰:“不敢。”
先生曰:“众人皆有之,况在于中,却何故谦起来?谦亦不得。”于中乃笑受。
又论:“良知在人,随你如何,不能泯灭。虽盗贼,亦自知不当为盗,唤他做贼,他还忸怩。”
于中曰:“只是物欲遮蔽,良心在内,自不会失;如云自蔽日,日何尝失了!”
先生曰:“此是尔自家有的,如何要推?”
九川卧病赣州期间,②九川于这年六月下旬来赣问学,七月下旬卧病时是在通天岩静养,并与东廓砥砺切磋,可参见张宏敏:《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的时间与地点》,《中共宁波市委党校学报》,2018年第6期:50。“益再见先师于虔,与明水陈子切磋通天岩中”见邹守益:《邹守益集》卷三《明水陈姻家寿言》,南京:凤凰出版社,2007:108;“先生与东廓诸子再见阳明于虔,进授良知之训,遁居通天岩。”见《明水陈先生文集》卷首,江西图书馆藏淸抄本,笫819页。阳明教导九川“常快活便是功夫”“只要在良知上着功夫”。[10]191细闻了阳明先生“近年体贴出来”的“致良知”说后,为表对先生良知学的感怀,九川将离赣时遂作诗一首以别先生:“良知何事系多闻,妙合当时已种根。好恶从之为圣学,将迎无处是乾元。”[10]194王阳明则对陈九川说道:“若未来讲此学。不知说‘好恶从之’从个甚么?”阳明所言的“此学",显然就是“良知"之学。九川离赣返家时,王阳明赋诗《留陈惟浚》:“闻说东归欲问舟,清游方此复离忧。却看阴雨相淹滞,莫道山灵独苦留。薜茘岩高兼得月,桂花香满正宜秋。烟霞到手休轻掷,尘土驱人易白头。”[8]826“薜茘岩高兼得月”之“岩”显然是指“通天岩”,而“兼得月”之“月”,以及下句“桂花香满正宜秋”所说的时间,正好是(正徳十五年)仲秋八月十五日左右。关于“致良知”说正式提出的时间和地点,张宏敏博士认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是正德十五年(1520年)秋,在赣州与众弟子论学之时,在场者主要有陈九川、夏良胜、邹守益等江右王门学者”。①关于“致良知”学在赣州通天岩讲学被正式提出、在南昌系统阐发的过程可参考张宏敏:《论王阳明“始揭致良知之教”的时间与地点》,第47-52页。综合上述分析,在正德十五年仲秋八月的通天岩,阳明在与其主要弟子间的正式交流中正式提出了“致良知”说。这也标志“致良知”说进入了茁壮成熟的重要阶段。故此次通天岩会讲相对以往讲学已实现“致良知”思想体系的跃升(可参见表1),为正德十六年(1521年)于南昌正式系统阐发“致良知”之教奠定了重要基础。
马林(1883~1942),原名亨德里克斯·斯内夫利特,荷兰人。1914年,他在爪哇建立东印度社会民主同盟,以“党内合作”的方式实现了与伊斯兰教联盟的合作。1921年马林以共产国际代表的身份来华,根据其“党内合作”方式的经验,积极推动国共两党实现合作,从而在第一次国共合作的进程中扮演了重要角色。
表1 王阳明主要讲学、会讲活动简表
(表格资料来源: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
讲学地点 时间 讲学内容 讲学对象贵州龙场(文明书院)讲学 正德四年(1509年)九月 释、老之非,格心、吾性自足之旨,“知行合一”之教…… 贵阳诸生数十人(与席书论学)湖南辰州(今湖南怀化市北)讲学正德五年(1510年)正月到二月,长达月余(阳明先生生平人数最多、时间最长一次讲学)践履静坐,性体悟入之功…… 唐愈贤等千余人湖南常德潮音阁讲学正德五年(1510年)二月,时长二十天 静坐体悟…… 蒋信、冀元亨等武陵士子南京隆兴寺论学正德五年(1510年)十月至十二月知行合一、静处体悟之教,“行之明觉精察处即是知,知之真切笃实处即是行”……顾璘、王云凤、周冲等(与湛若水、黄绾论学,共订终身共学之盟)应良、南大吉、梁谷、马性鲁、张鳌山、王思等其亲录进士及四方僚友学士(寓长安灰厂与甘泉、黄绾、董玘邻居,相与聚会讲学)江浙皖 正德八年(1513年)正月到十月 培养根本之为学功夫,立志…… 四方士子北京大兴隆寺,长安灰厂正德六年(1511年)二月至正德七年十二月(正德七年三月升吏部考功清吏司郎中后,来问学弟子日众)非佛道,天理涵养 、心之本体、精一正道,事上磨,动静无间,立志……安徽滁州正德八年(1513年)十月到正德九年(1514年)四月 “于是从游之众自滁始”二程之学,立志,发明本心,知行合一,事上磨……穆孔晖、寇天叙、汪汝成、梁用仲、王舜卿、苏天秀、陈佑卿、顾惟贤、陈一鸿、刘观时、孙存等四方学子及僚友南京 正德九年(1514年)五月到正德十一年(1516年)九月赣州 正德十二年(1517年)五月到正德十四年(1519年)六月本体良知,静坐,立志,以厌繁就约、涵养本源为主旨的《朱子晚年定论》,独知;事上磨、精一为学、存养省察……存天理,去人欲,致省察克治实功发明合一、本体万物,立志,“破山中贼易,破心中贼难”,“良知”之秘……周积、方献夫、何鳌、黄宗明、林达、戚贤、饶瑄等四方学子及僚友黄宏纲、何挺仁、何春、管登、薛侃、月华、杨骥、刘文敏、刘邦采等四方士子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年)七月到九月诚意格欲以致良知,动静、戒惧一体,“知行交进”,独知为先…… 陈九川、舒芬、万潮、南城夏良胜等弟子西湖 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月 固执良知等 四方弟子南昌 正德十四年(1519年)十一月中旬到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月“格物为正物”,立大本,反对支离,立志……舒芬、魏良弼、魏良政、魏良器、王臣、饶瑄、闻人誾、闻人诠等四方弟子、僚友邹守益、陈九川、夏良胜、黄宏纲、赣州欧阳德、李呈祥、王仰、王钊、王时柯、董欧、黄直、俞庆、张纯、杨鸞、王度、盛茂、夏克义、宋瑢、刘寅、吴子金等王一峰等四方弟子(划线为从学于通天岩弟子)南昌 正德十五年(1520年)九月初到正德十六年(1521年)六月正德十五年(1520年)六月下旬到九月(中有闰八月,阳明八月在通天岩会讲“致良知”)悟性修心 ,“万物一体之学”,“良知”之教(在陈九川、邹守益等主要弟子中讲论)…… 周仲、刘魁、王可旦、王学益、刘琼治、大揭“良知”之教,心之本体“良知”,心学诀窍“致良知”……陈九川、夏良胜、万潮、欧阳德、魏良弼、李遂、舒芬、裘衍、王臣、魏良政、魏良器、钟文奎、
不难看出,这番话确实体现了阳明先生“致良知”思想的开端气象,也说明了阳明先生“近年体贴出来”的“良知学”正是成型于其在赣州进行政治军事和社会文化实践的几年中(正德十二年到正德十五年)。体现此观点的还有《传习录》下“陈九川录”陈九川、邹东廓、夏于中于正德十五年秋侍从阳明先生论学于赣的一个场景:
无论是情感上的说服,还是训导式的说服,它们的研究面向都是以个体的内在动机为逻辑起点,由内心的改变,影响行为上的改变。 这与交换和强制有本质的不同,交换以利益为目标,强制依赖于权威和权力,二者行为的引起都来自外部效应,也就是说,外部效应影响行为上的改变。
R.W. Cooke 和 G. Price[18]将试验桩压入超固结的伦敦黏土中,并测试了沉桩后桩周土体的变形规律,没有进行土压力的测量.张忠苗等[19]在静压预应力混凝土开口管桩试验场地中央和防挤沟两侧埋设了6个土压力计,并在桩端安装了土压力计,成功测试了静压开口管桩沉桩过程中桩端及桩周一定距离土体中径向土压力的变化情况.
除《通天岩》外,阳明还写有《游通天岩示邹陈二子》《游通天岩次邹谦之韵》《游通天岩次陈惟浚韵》《忘言岩次谦之韵》《圆明洞次谦之韵》《潮头岩次谦之韵》《坐忘言岩问二三子》等诗。[8]824-826刻于东岩(忘归岩背面,也称品岩、东崖)的邹守益、陈九川《游通天岩记》记录了他们从学于阳明先生的状况以及百侣偕游通天之盛:“先是,游访者宪副王度、郡守丞盛茂、夏克义、邑令宋瑢。同游者盱江夏良胜。游而信宿者刘寅、周仲、刘魁、黄宏纲、王可旦、王学益(字虞卿,号大廓,嘉靖八年进士,安福阳明弟子魁首,安福惜阴会中坚)、欧阳德、刘琼治、王一峰也”。[5]31阳明及其弟子僚属从翠微岩、西岩寺来,白天在忘言岩、观心岩、忘归岩等处会讲游学,晚上宿于玉岩旁的广福禅寺或观心岩大洞中。阳明在《坐忘言岩问二三子》就写到:“几日岩栖事若何”,[8]826邹守益《王阳明先生图谱》也言:“……至是夏良胜、邹守益、陈九川宿岩中,肄所闻”,[7]1313是为证。也在此年,曾经在正德戊寅(1518年)即来赣问学的周仲将观心岩扁曰“观心”,并题诗一首由陈九川书于观心岩壁,诗云:“岩中豁豁仅容膝,日日观心面岩壁。此心安得如此岩,鸟啼花落长虚寂。”[9]12周仲饱受师说熏陶,以渗透禅意的诗句表达了“心上寻个天理”[7]1287的思想。众人问道古寺,寻迹翠微,夜话玉岩,怀古观心,醉卧石床,最终乐而忘归……阳明及其弟子僚属在玉岩可谓真正演绎了“山水之间须着我,风尘堆里却输侬”。[7]930
王阳明于1521年8月29日[11]离任南赣巡抚之后,通天岩石刻与王学有关的亦有不少,分为其弟子僚属之题刻和后人步阳明玉岩题诗韵的摩崖石刻。前者一是嘉靖癸未(1523年)的《明罗辂忘归岩诗并记》,据《赣州府志》:“罗辂,江宁人,进士,有传”,[12]1089于嘉靖元年(1522年)经王阳明举荐任赣州知府,因在赣州治理剧务之材突出而于嘉靖癸未(1523年)被推荐往南昌上任,四岁三迁,故他在诗中表达了羡闲逸厌沉浮的思想。[5]32《明罗辂忘归岩诗并记》就刻在王阳明《通天岩》左侧,作为阳明先生欣赏的弟子,又是和刘端庄、罗复、雷瑞等阳明弟子共游阳明先生讲学之地,其题刻置于王阳明《通天岩》题刻之左也确能增大王门的影响。二是同样作于嘉靖癸未的《余光等联句诗》,刘端庄、罗复、雷瑞、吴伦、余光、黄莹、王槐密、欧阳诚八人互接诗句,[5]50-51凸显了阳明弟子游学活动的活跃与生气。《丁继嗣题诗》(步阳明诗韵)[5]48《明南海梁焯等忘归岩题名》、阳明《通天岩》《明罗辂忘归岩诗并记》《余光等联句诗》五幅题刻自右往左一字排开,加上旁边众多后人步王阳明先生韵的题刻,实形成了一幅颇为壮观的众星拱月图,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和现场感,体现了王阳明及其学说在赣州的深远影响。
另外据《虔台续志》,从弘治八年(1495年)始设南赣巡抚到清代康熙初年撤销南赣巡抚,前后70多位南赣巡抚在学养和事功方面均难以达到王阳明的高度,故而后任的巡抚以及下属官员来游通天岩时,见到王阳明威严的题壁,不免会感到如在其上、如在其左右的严峻告诫,仰止高山,敬畏之余都不敢题在其左右。嘉靖末期南赣巡抚周满、万历中期南赣巡抚王敬民诗文,都是题在离阳明题诗较远的龙虎岩。其他官员多是步阳明先生忘归岩诗韵方题在忘归岩附近(见表2)。在王阳明玉岩题壁诗作的感染之下,从阳明后到民国,先后有15人作诗步阳明先生《通天岩》韵,其中不少就刊刻在通天岩。[13]据《丹崖悠悠》《赣石录》,笔者统计出王阳明在赣时忘归岩有5幅题刻与之相关,离赣后有3幅其弟子题刻,共8幅,占忘归岩总题刻数的16%;明代步阳明玉岩题壁韵者有4幅,清代3幅,共7幅,占总题刻数的14%。这15幅与阳明有关题刻占总题刻数的30%。明代题刻占将近总数的一半,也说明忘归岩由于地势开阔而在明代得到较大的开发;龙虎岩涉及阳明题刻有8幅,占龙虎岩总题刻数的14%,其中清代步阳明玉岩题壁韵者有5幅,步东廓韵1幅;通天岩涉及阳明题刻有3幅,占通天岩总题刻数的20%;观心岩有2幅题刻与阳明有关。众多后人步诗追思阳明,不仅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阳明卓越的政绩和仁者的心怀,也证明了阳明玉岩题诗影响是深远持久的,地位弥足珍贵。
表2 南赣和江西官员等及其在通天岩题刻表
(所引资料来源:民国《赣县新志稿》《重修虔台志》《赣石录》《赣州府志》等)
题刻时间 所题内容作者 任职及主要事迹 题诗位置、特征、董鸣凤 嘉靖五年(1526年)通判赣州,曾随都御史潘希曾讨浰头贼龙虎岩嘉靖五年(1526年)或之后 记游抒情翁溥 嘉靖己丑(1529年)进土,三十年(1551年)任巡抚江西右副都御使,官至南京刑部尚书《奉和阳明先师韵一首》林应亮,字熙载,福建侯官人。在忘归岩,凡十一行,字径三寸,行书。嘉靖丁酉(1537年)嘉靖壬辰(1532年)进土,嘉靖三十一年(1552年)任分巡岭北副使。官至户部左侍郎。总督仓场。东岩(忘归岩背面),凡十五行,每行字数不等,行书。嘉靖癸丑(1553年) 记游抒情周满,字谦之,四川广汉人。嘉靖十一年进土,嘉靖三十六年(1557年)任巡抚南赣都御使。平定岑冈李文彪、赖清规,上杭王子文、梁能等叛乱龙虎岩,高104厘米,宽176厘米,共21行,行12字,正书,字径4厘米。保存完好。嘉靖戊午(1558年)。记游通天岩抒情长诗叶梦熊,字男兆,广东归善人。嘉靖四十一年(1562年)进土,万历三年(1575年)知赣州,与赣抚江一麟计歼黄乡贼首叶楷等,事平即其地建长宁县,一麟疏闻梦熊功为首,后官至兵部尚书。龙虎岩,凡十二行,字径寸余,行书。万历乙亥(1575年) 记游抒情陈世宝 巡按江西监察御史 龙虎岩,凡七行,字径二寸,行书。万历辛巳(1581年) 游记龙虎岩黄克赞 万历十七年(1589年)守赣 龙虎岩,凡二十六行字径七分,行书 万历己丑(1589年) 游记龙虎岩王敬民,字用司,河南西华人隆庆五年(1571年)进土,万历十七年(1589年)以佥都御使抚赣,万历二十一年(1593年)任巡抚南赣右副都御史。饬兵防,兴文教,立法造救火工具,裁万松以压火患;救灾龙虎岩,凡十七行,字径九分,正书,万历壬辰(1592年) 游记龙虎岩丁继嗣,字国云,浙江鄞县人万历十一年(1583年)进士,历兵刑二部主事,江西副使,分巡湖西。二十九年(1601年)升参政分守南赣。为民兴利除害在忘归岩《明南海梁焯等忘归岩题名》》左有一品,“忘归岩”三字上有一品,观心岩亦有一品(凡十行,字径二寸余,正书。万历二十九年或之后)游记忘归岩、忘言岩唐邦佐,字惟良,号中廓,浙江兰溪人。隆庆二年(1568年)进士。令如皋以治行,擢刑部主事。万历七年己卯(1579年)判赣州。“性明敏开豁,自以抱才见抑,以诗文自误。赣之通天岩、宁都金精、兴国龙华寺皆有题咏镌石”《兰溪县志》龙虎岩万历己卯(1615年) 状物抒怀丁炜,字澹汝,一字雁水。福建晋江人拔贡生,历职方即中分巡南赣,革弊政以舒民困 龙虎岩,凡八行,每行字数不等,字径二寸,行书,缺一字。[清]癸亥 游记龙虎岩王集,字午堂 汉军正红旗人,冠军使。乾隆四十九年(1784年)任赣南镇总兵。 通天岩阳公祠乾隆甲寅(1794年)《通天岩》《再题玉岩翁故址(用阳明先生忘归岩韵)》《忘归岩》《元武顶》廖寅,字亮工,一字复堂。四川邻水人。举人,嘉庆中由江苏镇江知府擢吉南赣宁兵备道。莅赖七年,恤士爱民,惠政甚着,通天岩阳公祠,凡四十一行,行二十一字,字径一寸,正书。嘉庆十年(1805年)二月谒阳玉岩之像,诵、步阳明诗韵张鸣和、张品兰、卢云、张象傧忘归岩诗,步王阳明先生忘归岩韵(清)鄞江张鸣和等 不详由忘归岩移题于龙虎岩。嘉庆丙寅(1806年)九月六日
依王阳明路过名山古寺几乎都会欣然而往的经历来看,①年谱中有阳明凡遇佳山水皆慕名而往并多有题咏的大量记录:(1507年)“遁入武夷山”,九月初方“自武夷归”,后“巡玉山,游东岳庙,过严星士,向其问卜”,“经西安,游大中祥符禅寺”,次年又"经玉山,游东岳庙,遇识严星士”并"有诗感怀",正德五年(1510)三月“进江西境,过萍乡,再宿武云观,访濂溪祠,有次旧韵。”正德十五年(1520年)一月三十日“至南康,游庐山,过开先寺,摩崖题识于庐山读书台。”,二月一日又“游白鹿洞,遂归南昌”,故阳明题刻名山古刹当为其所好。参见束景南教授《王阳明年谱长编》,第408-550页。从正德十二年(1517年)至正德十六年(1521年),王阳明可能不止一次游通天岩。此间阳明讲学论道于忘言、观心等岩,有力地传播了心学思想,尤其是正德庚辰(1520年)仲秋的通天岩会讲活动,更对“致良知”思想的成型跃升有着厚重而深远的意义。王阳明及其弟子僚属在通天岩可谓留下了浓墨重彩的一笔,心学思想也以通天岩为平台,随着闽粤赣浙等地的弟子而流播四海、泽被千秋,故正是通天岩成就了阳明“致良知”思想的发展和传播,在“致良知”思想形成和发展之路上有着不容忽视的历史价值和意义。也正是玉岩引得一代大儒兴然而至,交织着心学的阐微,写就了这一段脍炙人口的传奇。
三、玉岩与王阳明玉岩题诗处初探
据康熙《赣县志》对通天岩的描述:“石檐滴水处日夜俱如雨注。宋秘书阳行先隐于此,太守林颜号为‘玉岩翁’,留元刚建玉岩亭、行先祠,今废。登览者留题甚多。”[2]13同治《赣县志》:“宋秘书监阳行先隐此,州太守林颜号为‘玉岩翁’,有祠在焉”,[3]138-139民国《赣县新志稿》也言:“因阳行先隐君在通天岩,有赵清献题名,苏轼常造其庐。知军林颜题曰:‘玉岩’”,[14]128故可知玉岩和阳行先、赵清献、苏轼、林颜有密切的关系,并最终以知军林颜的题名而流传于世。阳孝本(1039-1122年),字行先,赣州上犹县人,学博行高,在熙宁年间(1068-1077年)游学于汴京上庠,此间他足不出馆。他与尚书左丞蒲宗孟交好,宗孟聘他为家庭教师,两年后,学成后的他想南归故里,宗孟问其所欲,他说仅欲图书,宗孟于是用自己的俸禄买书千卷以赠,[15]187离别之际还赠诗《阳行先南归》《汝阳庵中有怀》。之后孝本“徜徘玉岩十余年”“隐遯二十年”,崇宁中(1101-1106年)朝廷举八行取士,阳孝本被推举为国子博士,大观丁亥(1107年)68岁时被推举进京,“赐官登仕郎”“授登仕国子录”,[3]1968归老时官至直秘阁。当时兴国李存也因为年老而挂冠退休,二人每天一起饮酒赋诗,被称为“崆峒二老”。[2]27宣和四年(1122年),84岁的孝本在通天岩无疾而终,以“乡贤”从祀。阳孝本回到虔州(今赣州)后便归隐山林,一隐就是二十年,期间不娶妻室,不问俗事,惟以著书讲学为务,吸引了不少地方官员、名人学士前来拜访求教。[15]187其中最有影响的就有与玉岩翁孝本结缘的虔州知州林颜。
据《元丰类稿》:“林颜,字仲和,福州福清(今属福建)人,概子,邵弟。仁宗嘉祐四年(1059年)进士。英宗治平间知许州临川县。神宗元丰二年(1079年),提举广南东路常平事。哲宗元祐二年(1087年),提点广南东路刑狱,降知永州,徙泉州、濠州。”“徽宗建中靖国元年(1101年),知邓州”“崇宁元年(1102年),知湖州。三年,移知庐州。终中奉大夫、直秘阁”。林颜于元祐四年(1089年)知虔州,[9]9曾慕阳孝本之名特意前去造访,为阳居所题“玉岩”二字,称阳孝本为“玉岩翁”,[5]4并于元祐四年(1089年)或以后赠行先《□□玉岩翁》《□步玉岩翁》等诗,刊刻在翠微岩[5]4(如无特别说明,下文“翠微岩”皆为现今的翠微岩)从广福禅寺往右第三处岩洞。②知州赠予孝本诗在此,另结合多次实地调查,第三岩洞里面集中了与玉岩直接相关的四品题刻,从左往右分别是《林颜题诗》《彭迪明书蒲宗孟诗》《王允升题林阳唱酬诗》《林颜赠玉岩诗》,参见《丹崖悠悠——赣州市通天岩摩崖石刻》,第2到第6页。故笔者认为现翠微岩岩区即玉岩所在。另据元代李路《阳玉岩先生行实并题后》:“郡守林颜题其岩曰玉岩居士。”[16]故而岩以人名,隐君阳孝本所居之地遂有了“玉岩”之称,行先“玉岩居士”“玉岩翁”之号也由此而来。此后,大文豪苏东坡、郡守留元刚、知军胡榘、赣州通判推官曾槱等皆慕名来访玉岩,玉岩渐渐成为了人地合一的文化符号。
王阳明及众弟子亦曾特意拜访过玉岩翁和苏东坡相会旧址。阳明玉岩题诗的后记云:“正德庚辰(1520)八月八日,访邹陈诸子于玉岩题壁。阳明山人王守仁书。”此跋有两大疑窦,一是此诗既已说是在玉岩题壁,为何又刻于忘归岩而不是就近刻于玉岩呢?王阳明身为南赣巡抚,了解到之前的虔州知州赵抃、林颜、通判周敦颐、郡守留元刚、知军胡榘等皆曾慕名访贤,性好山水的阳明又岂能不一访贤达?胡榘是庐陵(即今吉安,吉安在南宋设吉州庐陵郡辖庐陵等县,明代称吉安府,辖庐陵等县)人,王阳明又曾任知县庐陵长达7个月,对庐陵有着深厚的感情,且身边弟子邹守益、欧阳德、王学益等都是吉安人,尤其是日后名列“江右四贤”伯仲之位的邹守益、欧阳德,他们及其他吉邑弟子与阳明朝夕相处,对阳明的影响不可谓不大,在与阳明先生游学于通天岩期间,也当向阳明推引了同乡胡榘之题刻。另外,8年前也就是正德七年(1512年)春正月,王阳明曾在徐爱、黄绾、顾应祥的陪同下畅游北京香山玉岩,并有诗唱酬;[7]723正德八年(1513年)十一月阳明又“与汪玉游玉泉,论学大悟”;[7]723正德十四年(1519年)九月,阳明“赴赣及献俘,两过玉山(在今上饶)”,[7]921故在如此的因缘巧合之下,阳明不免会对玉岩翁及玉岩兴致大增,徘徊玉岩之下睹物思人也就成为题中应有之义。为表对孝本的敬重和对弟子们学道的期许,王阳明遂于玉岩石洞或禅寺里写下这首《通天岩》,并命人择地刊刻。忘归岩相对于玉岩、通天岩而言有更宽阔的场地来刊刻王阳明和他弟子的文集,作为岩区后山的忘归岩因为地势较开阔,光线充足,成了阳明刊刻思想内韵远超阳、苏二公的《通天岩》的绝佳地点。刻工也着实花了一番功夫才找到这么一个便于游人瞻仰、旁边又有其弟子题刻的理想之地,如此使得《通天岩》在此后向千百游人展示了超脱包容而又洁净精微的心学之思,达到了传布圣人思想的良效。
王阳明的通天岩诗题刻在忘归岩或许更能表达自己哲人的心性和丰富的联想。“西林日初幕”说明王阳明是在下午或傍晚来玉岩游览的。身体欠佳、性好清静的王阳明也有意避开喧闹的游人以敬交古人;“醉卧石床凉”说明王阳明也卧在当年阳行先所卧之石床思接千古,遥想行先之德、坡公之智。拜访玉岩翁旧址之后,王阳明遂就地或到广福禅寺一吐诗情,写下了这首千古传颂的《通天岩》。第二个疑窦是作于正德戊寅(1518年)的梁焯诗是否真的随老师之诗一并刊刻,通过上文的论证,可知应是梁焯诗在前、阳明诗在后。
当通天岩厚重而深远的文化与活泼精微的阳明心学在同一个历史时空中相遇,也就注定了这段令人津津乐道的传奇将泽被草野、流风百世。正如张岳龄在《游通天岩》一诗中所言:“……当年玉岩翁,幽栖耀潜德。曾蜡坡公屐,更渍阳明墨。高躅竟何往?余芬犹可即。至今石上苔,恍见古颜色。”[3]1984千古通天岩是阳明等哲人留给我们的一座文化丰碑,永远值得我们品味和深思。
参考文献:
[1] 董天锡,纂修.赣州府志[M].嘉靖十五年刻本,天一阁藏明代方志选刊,上海:上海古籍书店影印版,1962:卷二.
[2] 刘瀚芳,孙麟贵.赣县志[M].康熙二十三年刻本.
[3] 黄德溥,崔国榜,褚景昕,等纂.赣县志[M].台北:成文出版社,清同治十一年刻本·民国二十年重印本,1975.
[4] 韩振飞.江南石窟通天岩[M].南昌:江西美术出版社,1993.
[5] 江西赣州政协文史委.丹崖悠悠:赣州市通天岩摩崖石刻集锦[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01.
[6] 曾陈表.通天岩磨崖石刻与赣州文化研究[D].福州:福建师范大学,2014.
[7] 束景南.王阳明年谱长编[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7.
[8] 王守仁.王阳明全集[M].吴光,钱明,董平,等,编校.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4.
[9] 邵启贤.赣石录[M].民国九年石印本,赣州市市图书馆藏本,1979.
[10] 王阳明.传习录注疏[M].邓艾民,注.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2.
[11] 唐立宗.在盗区与政区之间,明代闽粤赣湘交界的秩序变化和地方行政[M].台北:台湾国立大学出版社,2002:255.
[12] 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赣州府志[M].赣州:赣州地区志编纂委员会办公室,1986.
[13] 周建华.通天岩王阳明刻诗及历代步王韵诗[J].寻根,2002(2):106-109.
[14] 民国·赣县线志局.章贡区地方志办公室重印.赣县新志稿[M].赣州:民国·赣县线志局编印,章贡区地方志办公室重印,2015.
[15] 周红兵.南国风华——赣南人物[M].北京:中国文史出版社,2014.
[16] 赣州市博物馆.赣州市名胜古迹[M].赣州:赣州市博物馆,1983:46.
Wang Yangming and Tongtian Rock
DONG Hua1,LI Ping2
(1.Wang Yangming Research Council of the Ming Dynasty Research Association of China,
Ganzhou341000,China;2.Institute of Humanities of Jinggang University,Jian343000,China)
Abstract:Wang Yangming had an important relationship with Tongtian Rock-the first grotto in south China during his term as the prefectural governor in Ganzhou.This kind of relationship features Yang Xiaoben,Su Dongpo,a famous official and writer and Wang Yangming,a deemed sage,himself of the Southern Song Dynasty and other renowned people of the later ages.The academic activities carried out by Wang Yangming and his students in the Tongtian Rock area provide us a new perspective to review the formation and development of his philosophy.This paper reveals how the idea of Conscience is treated in his poems and lectures.
Key words:Tongtian Rock;Wang Wangming's poems;conscience;south of Jiangxi
中图分类号:B248.2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4-8332(2019)05-0065-08
*收稿日期:2019-03-29 DOI:10.13698/j.cnki.cn36-1346/c.2019.05.013
作者简介:董华(1957-),男,广东南雄人,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理事,研究方向:赣南地域文化与阳明文化研究;李平(1997-),男,江西赣县人,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历史系本科生,研究方向:阳明学和赣南文化。
网络出版地址:http://kns.cnki.net/kcms/detail/36.1346.C.20190710.1013.012.html
责任编辑:朱学平
标签:正德论文; 赣州论文; 良知论文; 弟子论文; 嘉靖论文; 哲学论文; 宗教论文; 中国哲学论文; 明代哲学(1368~1644年)论文; 《赣南师范大学学报》2019年第5期论文; 中国明史学会王阳明研究分会论文; 井冈山大学人文学院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