视运动论文-张树宏,汪和平

视运动论文-张树宏,汪和平

导读:本文包含了视运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太阳视运动轨迹,正午太阳高度,昼夜长短,太阳视运动仪

视运动论文文献综述

张树宏,汪和平[1](2019)在《运用太阳视运动仪 突破地球运动难点》一文中研究指出运用太阳视运动仪开展"地球的公转运动及其地理意义"相关内容的教学。在地球空间模型中理解太阳视运动仪原理,认识太阳视运动仪的结构、功能与使用方法,在操作与观察太阳视运动仪的过程中归纳总结不同地区不同季节的日出日落方位、昼夜长短变化,赤道、极点处不同季节的太阳视运动轨迹,不同地区不同季节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规律。通过这种方式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突破教学难点。(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9年07期)

张阳阳,仪德刚[2](2019)在《磨—轮之喻在中国古代天体视运动描述中的作用及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东汉王充以蚂蚁在旋转石磨上的行走来类比天体的圆周运动.之后,这种形象的比喻被诸多学者接受并有所发展,渐而成为中国古人描述天体圆周运动的一种理论工具.文章分析了磨-轮之喻的提出和演变;探讨了其在古人描述天体视运动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古人对于转动规律的经验认识,指出以磨、轮为喻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力学知识表述的一般特征:注重文辞表述、善用类比形象表达、较少运用图示解释.(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期刊2019年02期)

汪和平,吕晨亮[3](2019)在《太阳视运动的空间关系辨析、计算与太阳视运动仪演示》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视运动与太阳直射点纬度、观测地纬度有关,其空间关系复杂抽象、难以理解、容易出错。运用空间向量方法、欧氏几何学和球面叁角学可以计算日出、日落时间与方位角等。此外,运用太阳视运动仪还能精确演示太阳视运动规律,直接读取日出与日落方位角与时刻。(本文来源于《学园》期刊2019年08期)

刘静,詹升强[4](2018)在《太阳视运动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2018年新课标全国卷Ⅰ地理第10题考查太阳视运动这一知识点,该知识点涉及空间思维,多数同学通过"死记硬背"亦能得出答案,但深入就里,就疑问多多。本文从基本的原理出发,探讨不同纬度地区不同时间的太阳视运动轨迹画法及相关结论,帮助学生建立整体的太阳视运动时空观。主要内容如下:太阳视运动轨道;地平线与地轴关系;北极星仰角与观测点纬度关系;不同时空下日出、正午、日落太阳方位等。一、基本知识阐述(本文来源于《教学考试》期刊2018年54期)

汪和平[5](2018)在《多功能太阳视运动仪》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视运动仪的研究源于地理教学中的难点,由于地球运动及太阳运动规律抽象、难以理解,对教师教学造成困难,因此引发了我的思考与研究。我设计的多功能太阳视运动仪运用不同天球坐标系之间的关系,从球心向地球球面、天空投射激光表示太阳,从而突破了如何在天空中指示太阳位置变化的设计难点。巧妙安排,合理演示地球、地平面、观测者、天半球、地半球、太阳之间的关系,并在天半球上精确度量太阳高度与方位;增加指示太阳直(本文来源于《中国科技教育》期刊2018年07期)

袁勤伦[6](2018)在《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绘制与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绘制与应用是前后相连的两个问题,绘制某地某日的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需要经过叁个步骤:绘制天球(包括确定方位)—计算正午的太阳高度(H12)和0时的太阳高度(H0),在天球图上确定正午和0时的视太阳位置—判断视太阳与地平圈的关系,绘制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具有广泛的应用,主要体现在五个方面:1.研究天像,促进旅游业的发展;2.理解四季的形成;3.深刻理解古代文化常识;4.合理布局街道;5.为日晷制作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试题与研究》期刊2018年14期)

李开云,陈功香,傅小兰[7](2018)在《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运动知觉》一文中研究指出视运动知觉是人脑对外界物体的运动特性的知觉。视运动知觉异常是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一种常见表现,其检测光流、二阶运动、协同性运动、生物运动及运动速度的能力异于健康控制组,且过度迷恋重复性运动物体。该群体视运动知觉异常的原因探析集中于背侧/M细胞通路特定假设、复杂性假设、神经噪声假设、经验缺失假设、时空加工异常假设、极端男性脑理论和社会脑假设。但到目前为止,尚缺乏一个统一准确的、可验证的解释。未来研究应注重考察自闭症者视运动知觉异常的个体差异和神经生理机制,进一步整合和验证解释理论,并着眼开发有效的视运动知觉测评工具和干预策略(本文来源于《心理科学进展》期刊2018年05期)

郭红锋[8](2017)在《观察冬季星座和恒星周年视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曾经在2017年第7期和第11期里介绍过如何观察恒星的周日视运动,这一期我们要给同学们介绍怎样观察恒星的周年视运动。首先,给同学们介绍一些基本概念。一、恒星日与太阳日观察过星空的同学都知道一个常识,就是恒星每天比前一天要早升起大约4分钟。换句话说,恒星每天都在空(本文来源于《军事文摘》期刊2017年24期)

郭红锋[9](2017)在《观察北方天空恒星的视运动》一文中研究指出我们曾经在2017年第7期里介绍过观察恒星的视运动,那里举的例子是站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例如北纬40°),面对南方,观察南面天空中的星座。看上去位于南面天空中的星星跟太阳一样东升西落,视运动的轨迹也是倾斜的半圆,从东到南再到西。这一期我们要带同学们(仍然是在北半球中纬度地区,例如北纬40°),转身面对北方,观察北面天空中星座的周日视运动。(本文来源于《军事文摘》期刊2017年22期)

惠志娟,蔡珍树[10](2017)在《例谈地理示意图在高叁地理深度教学中的运用——以“太阳周日视运动”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太阳周日视运动是高中地理教学中的难点,主要原因是学生对其没有建构科学的地理空间概念。文章力图以地理示意图为切入点,以学生认知为基础,重新设计情境质疑、绘图释疑、拓展探究、图图转化、对点训练、试题命制等教学环节,探究在高叁地理复习课中如何透过地理示意图表层知识符号的学习,深度挖掘示意图中知识的丰富内涵,完整地展现图示教学对学生发展的巨大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学地理教学参考》期刊2017年15期)

视运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东汉王充以蚂蚁在旋转石磨上的行走来类比天体的圆周运动.之后,这种形象的比喻被诸多学者接受并有所发展,渐而成为中国古人描述天体圆周运动的一种理论工具.文章分析了磨-轮之喻的提出和演变;探讨了其在古人描述天体视运动过程中的运用情况及其所反映出的古人对于转动规律的经验认识,指出以磨、轮为喻的表达方式符合中国传统力学知识表述的一般特征:注重文辞表述、善用类比形象表达、较少运用图示解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视运动论文参考文献

[1].张树宏,汪和平.运用太阳视运动仪突破地球运动难点[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9

[2].张阳阳,仪德刚.磨—轮之喻在中国古代天体视运动描述中的作用及演变[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汉文版).2019

[3].汪和平,吕晨亮.太阳视运动的空间关系辨析、计算与太阳视运动仪演示[J].学园.2019

[4].刘静,詹升强.太阳视运动应用[J].教学考试.2018

[5].汪和平.多功能太阳视运动仪[J].中国科技教育.2018

[6].袁勤伦.太阳周日视运动轨迹图的绘制与应用[J].试题与研究.2018

[7].李开云,陈功香,傅小兰.自闭症谱系障碍者的视运动知觉[J].心理科学进展.2018

[8].郭红锋.观察冬季星座和恒星周年视运动[J].军事文摘.2017

[9].郭红锋.观察北方天空恒星的视运动[J].军事文摘.2017

[10].惠志娟,蔡珍树.例谈地理示意图在高叁地理深度教学中的运用——以“太阳周日视运动”为例[J].中学地理教学参考.2017

标签:;  ;  ;  ;  

视运动论文-张树宏,汪和平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