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森林脑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脑炎,森林,病毒,蛋白,丝氨酸,包膜,视神经。
森林脑炎病毒论文文献综述
张瑜[1](2019)在《复方中药对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小鼠血液炎性因子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复方中药对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小鼠血液炎性因子的影响并对其相关性进行分析。方法:制备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小鼠,将苦参、诃子、川楝子、栀子和紫花地丁等5味药材制成复方中药,按不同浓度对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小鼠进行给药治疗,ELISA法对其血清中炎性因子的含量进行测定,并对炎性因子与上游蛋白的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在给予中、高剂量治疗后,感染森林脑炎病毒的小鼠血清中TLR-2、IL-1β、IL-6、TNF-α含量显著降低,除地塞米松组外,其他治疗组小鼠血清中的IL-1β、IL-6、TNF-α均与TLR-2呈正相关。结论:本实验复方中药可以通过抑制TLR-2的表达来下调感染森林脑炎小鼠的炎症反应。(本文来源于《中医药信息》期刊2019年04期)
刘双军,刘岩松,孙宏亮,孙笑然,孙超[2](2018)在《不同病毒培养方式制备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比较3 L转瓶及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病毒制备的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产量及质量。方法分别采用3 L转瓶及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3 L转瓶培养细胞96 h后感染SZV株森林脑炎病毒(MOI=0.01、0.04、0.1及0.4),培养至80~96 h收获第1次,每隔48 h收获1次(500 m L/次);14 L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7 d后感染SZV株森林脑炎病毒(MOI=0.01、0.04、0.1及0.4),感染后96 h开始流加病毒维持液,并收获病毒液,每24 h收获10~15 L。两种培养方式收获的森林脑炎病毒液经超滤浓缩、β-丙内酯灭活、柱层析纯化后获得疫苗原液,并进行相关检定。结果 4种MOI感染Vero细胞,采用3 L转瓶方式培养可连续收获6~7次,病毒液产量为3~3.5 L,收获液平均滴度为7.4 lgLD_(50)/m L;采用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可连续收获14 d,病毒产量140~160 L,收获液平均滴度高达8.4 lgLD_(50)/m L。两种方法制备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原液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且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制备原液的效力及蛋白含量优于3 L转瓶。结论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制备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产量及质量高于转瓶培养工艺,本实验为生物反应器制备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及工艺改进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8年05期)
乔卿华,吕欣,姚敏,党品香,徐志凯[3](2017)在《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与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建立能够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为评价TBEV感染时RdRp酶的活性提供研究平台。方法将线性化的pRP.ExBi-EF1α-NS5-IRES-eGFP质粒显微注射入FVB/N小鼠受精卵雄原核,移入假孕母鼠输卵管内,构建并筛选转基因首建鼠;首建鼠传代并筛选出遗传性状稳定的纯合子转基因小鼠;检测TBEV NS5基因的表达。结果成功筛选出5只转基因首建鼠并传代至F5代,PCR、RT-PCR及Western blot检测结果表明,转基因小鼠成功表达了TBEV NS5基因。结论成功构建了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7年01期)
孙宏亮,王伟,刘双军,麻红梅,张朔[4](2015)在《森林脑炎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森林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TBEV)森"张"株在Vero细胞上的适应株(以下称SZV株)进行全基因组测序,并与TBEV远东亚型的其他毒株、欧洲亚型毒株进行比较。方法设计TBEV的特异性引物,提取SZV株病毒总RNA,以其为模板,采用RT-PCR方法分段扩增序列并测序,应用Vector NTI 9.0软件进行拼接,并与森"张"株、Gen Bank中报道的TBEV远东亚型Oshima 5-10株、Sofjin-HO株及欧洲亚型263株、Neudoerfl株的全长基因序列进行比对分析。结果 SZV株的全基因组由10 782个核苷酸组成,仅编码1个开放阅读框,长度为10 245个核苷酸,共编码3 414个氨基酸。SZV株与TBEV远东亚型的Oshima5-10株和Sofjin-HO株ORF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5.0%和94.6%,与TBEV欧洲亚型的典型毒株263株和Neudoerfl株ORF区编码的氨基酸序列同源性分别为91.1%和91.0%。结论对TBEV Vero细胞适应株SZV进行了全基因组序列测定及分析,为研制基于Vero细胞基质的森林脑炎疫苗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期刊2015年06期)
宋天一,李菁华,张哲,史红艳,孙延波[5](2013)在《蜱传森林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构建蜱传森林脑炎病毒(TBEV)非结构蛋白1(NS1)的原核表达载体,以期获得其高纯度的表达,为制备多克隆抗体及其功能的研究奠定实验基础。方法:根据目的基因序列设计PCR引物,利用基因重组技术构建原核表达载体pEASYTM-E1-NS1。将重组后质粒pEASYTM-E1-NS1转化至BL21细胞,经异丙基硫代半乳糖苷(IPTG)诱导后进行镍离子亲和纯化,利用Bradford法测定蛋白浓度。采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法分析融合蛋白的表达水平。结果:含TBEV NS1的原核表达载体pEASYTM-E1-NS1经诱导后,可获得以包涵体形式存在的融合蛋白,通过亲和纯化得到较高纯度的蛋白质。SDS-PAGE和Western blotting,在相对分子质量约40 000处有特异性蛋白条带。结论:成功构建重组pEASYTM-E1-NS1原核表达载体,获得高纯度的重组TBEV NS1的融合蛋白。(本文来源于《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期刊2013年03期)
朱晓磊[6](2012)在《森林脑炎病毒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方法的建立与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脑炎又称蜱传脑炎(Tick-borne encephalitis),是一种通过蜱叮咬人或动物宿主传播的中枢神经系统急性传染病。森林脑炎属于我国法定的乙类传染病,也是重要的自然疫源性疾病。森林脑炎患者发病急性期中可出现高烧、头痛、呕吐、晕厥等强烈的神经刺激症状,病死率约为5-20%。患者预后伴有不同程度的后遗症。我国东北部、新疆北部山地林区是森林脑炎的重要自然疫源地,其中农、林区从业者是罹患森脑的高危人群。蜱传脑炎病毒(Tick-borne encephalitis viruses, TBEV)是森林脑炎的病原体。该病毒是一种带有包膜结构的单股正链RNA病毒,在病毒学分类体系中属于黄病毒科(Flaviviridae)黄病毒属(Flavivirus),与本科中日本脑炎病毒、西尼罗脑炎病毒等蚊媒黄病毒亲缘关系高。目前蜱传脑炎致病机制还不十分清楚,尚缺少特效的抗病毒药物。目前针对森林脑炎的诊断方法主要包括经典的病毒学分离培养,间接免疫荧光、ELISA等血清学检测方法,以及一系列基于核酸扩增的病毒RNA检测技术等。上述检测方法在实验室环境已能对森林脑炎进行特异性诊断,但仍存在一些现实性困难。首先,病毒分离培养检测周期长,不能满足快速诊断的需求。其次,蜱传脑炎病毒与其它虫媒黄病毒成员具有一部分保守的抗原表位,血清学诊断容易出现交叉反应(cross-reactivity)导致误诊。第叁、森林脑炎感染急性期中病毒血症窗口期很短,利用核酸扩增方法直接检测病毒的成功率不高。此外,上述诊断方法对检测人员的技术、经验的要求高。诊断的经济性和便捷性也是影响诊断结果的现实因素之一。目前还缺少一种快速、简便的森林脑炎诊断方法。病毒特异性IgM抗体与IgG抗体能在血清中维持较长时间,因此针对病毒特异性抗体的检测能提高诊断效率。免疫胶体金快速诊断试纸条具有简便快速、准确可靠、经济高效等优点。因此,本研究通过原核表达对TBEV的抗原蛋白进行表达。在此基础上,建立并优化基于胶体金免疫层析技术的病毒特异性抗体检测方法,最后,对该检测方法的效能进行评价。为森林脑炎的快速诊断提供一种新方法。为保证胶体金检测方法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本研究首先对病毒包膜E蛋白结构域Ⅲ区与胞外分泌性NS1蛋白进行原核表达。以本实验室近期分离鉴定的森林脑炎病毒牡丹江分离株MDJ-01基因组全长序列为模板,分别设计针对E-Ⅲ、NS1的特异性引物。通过RT-PCR扩增获得E-Ⅲ,NS1的cDNA片段,利用T-A克隆方法获得上述片段的亚克隆质粒。测序结果表明克隆片段与病毒序列一致。进一步利用BamHⅠ和NotⅠ双酶切位点将上述片段插入pET32a原核表达载体,转化感受态细胞E.coli Rosseta,构建获得表达相应的抗原蛋白的工程菌。通过PCR、酶切等方法挑选克隆阳性菌株,接种于LB培养基,通过IPTG,37℃,4h进行诱导表达。SDS-PAGE结果表明,重组蛋白呈包涵体形式表达,分子量大小与预期一致。在此基础上,利用Ni-NTA亲和层析柱对重组蛋白进行纯化,分别获得纯度在85%以上的E-Ⅲ、NS1蛋白。此外,本实验还进一步对NS1蛋白进行分节段表达,分别获得F1R2、F1R3、F1R5、F3R2和F2R4五个NS1节段。为对上述蛋白抗原性进行鉴定,本研究将NS1与E-Ⅲ纯化蛋白包被酶联板,利用酶联免疫吸附方法与TBEV兔抗血清进行反应。ELISA结果表明,NS1蛋白与E-Ⅲ蛋白均能与病毒抗血清发生特异性反应,但NS1蛋白的ELISA反应本底值较高。同时,上述病毒抗原与登革病毒、乙脑病毒与西尼罗脑炎病毒抗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最后,本研究选用E-Ⅲ蛋白做为检测抗原研制间接法免疫胶体金检测试纸条。通过条件的摸索优化,最后确定SPA的pH值为7的条件下标记43μg/ml为最佳标金量,检测线与指控线的划线浓度分别确定为2.5mg/ml与0.5mg/ml。分别使用E-Ⅲ单克隆抗体、兔抗病毒血清、确诊森脑病人血清标本对该方法特异性、灵敏性等进行评价。共检测临床阳性血清样本16份、阴性临床血清样本18份,与IFA、ELISA法相比,检测准确率为94.12%。本试纸条与其它虫媒黄病毒兔抗病毒血清不发生交叉反应。上述结果初步表明,本试纸条具备良好的特异性与灵敏性。此外,该试纸条能在5~10min内完成样品检测,操作过程简便快捷。37℃加速试验测试证明此试纸条的稳定性良好,保存期在半年以上。上述结果表明,本研究建立的森林脑炎胶体金快速检测方法具备特异性、灵敏性特点,使用便捷,可应用于森脑快速诊断。此方法建立后,可与临床诊断、流行病学调查、传统实验室检测相结合,方便临床病例做出快速准确的诊断,及早确定救治方案,因此具有一定的经济和社会效益。(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期刊2012-06-01)
朱晓磊,林方,康晓平,李裕昌,杨银辉[7](2012)在《森林脑炎病毒E基因DomainⅢ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从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的细胞培养液中提取总RNA,通过RT-PCR扩增E蛋白基因DomainⅢ段,克隆入原核表达载体GSTpET-30a(+)中,构建重组原核表达质粒,用IPTG诱导表达。表达产物经Ni2+亲和层析柱纯化后,进行Western blot鉴定,并用针对不同病毒的兔免疫血清验证其检测特异性。重组原核表达质粒GSTpET-30a-ED3经酶切证明构建正确。表达的重组蛋白相对分子质量约为41 kD,主要以包涵体的形式表达,并可与TBE阳性兔免疫血清特异性反应。结果表明:成功克隆了森林脑炎病毒森张株E蛋白基因DomainⅢ段,并在大肠埃希菌BL21(DE3)中表达,获得的ED3蛋白质具有良好的特异性。(本文来源于《吉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6期)
杨久宇,韩淑帧,张晓光[8](2012)在《森林脑炎病毒致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森林脑炎病毒所致的森林脑炎是一种致残率、病死率极高的急性传染病。本文对森林脑炎病毒的分子生物学特征、繁殖、致病机制及多年来森林脑炎病毒致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期刊2012年02期)
佟艳秋,孙刚,马慧蕾,张晓光[9](2009)在《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致视神经炎的远期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森林脑炎病毒致视神经炎的远期疗效。方法: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导致眼部病变患者中存在视神经炎改变的27例患者进行观察,常规眼科视力、裂隙灯、眼底、视野、视觉电生理、荧光血管造影、免疫荧光血流测定等检查手段。结果:其27例患者视力从原有的光感提高到0.5以上者22例,治愈好转率达81%。结论:森林脑炎病毒是大兴安岭林区特发性的急性传染病,可侵犯眼部的神经、肌肉而引发眼科各种神经、肌肉的病变,而对其患有视神经病变的患者除常有治疗方法外,对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致视神经炎的患者,还有其独特的治疗方法。故能引起高度的关注。(本文来源于《国际眼科杂志》期刊2009年12期)
朱俊萍,范东瀛[10](2009)在《Thermal Shift Assays在重组森林脑炎病毒丝氨酸蛋白酶纯化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应用Thermal Shift Assays技术,高通量优化了重组森林脑炎病毒丝氨酸蛋白酶纯化过程中所使用的缓冲液中盐的种类和pH,显着改善了该重组蛋白在纯化过程中出现可溶性聚集体的现象。最终获得的重组蛋白质单体量由原先的75%提高到99%以上,极大提高了该纯化蛋白质的均一性和质量,为后续的蛋白质结晶研究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09年11期)
森林脑炎病毒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比较3 L转瓶及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病毒制备的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产量及质量。方法分别采用3 L转瓶及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3 L转瓶培养细胞96 h后感染SZV株森林脑炎病毒(MOI=0.01、0.04、0.1及0.4),培养至80~96 h收获第1次,每隔48 h收获1次(500 m L/次);14 L生物反应器培养Vero细胞7 d后感染SZV株森林脑炎病毒(MOI=0.01、0.04、0.1及0.4),感染后96 h开始流加病毒维持液,并收获病毒液,每24 h收获10~15 L。两种培养方式收获的森林脑炎病毒液经超滤浓缩、β-丙内酯灭活、柱层析纯化后获得疫苗原液,并进行相关检定。结果 4种MOI感染Vero细胞,采用3 L转瓶方式培养可连续收获6~7次,病毒液产量为3~3.5 L,收获液平均滴度为7.4 lgLD_(50)/m L;采用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培养可连续收获14 d,病毒产量140~160 L,收获液平均滴度高达8.4 lgLD_(50)/m L。两种方法制备森林脑炎灭活疫苗原液各项质量指标均合格,且14 L篮式生物反应器制备原液的效力及蛋白含量优于3 L转瓶。结论应用生物反应器培养工艺制备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产量及质量高于转瓶培养工艺,本实验为生物反应器制备Vero细胞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大规模生产及工艺改进奠定了基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森林脑炎病毒论文参考文献
[1].张瑜.复方中药对感染森林脑炎病毒小鼠血液炎性因子的影响及相关性分析[J].中医药信息.2019
[2].刘双军,刘岩松,孙宏亮,孙笑然,孙超.不同病毒培养方式制备森林脑炎灭活疫苗的比较[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8
[3].乔卿华,吕欣,姚敏,党品香,徐志凯.表达森林脑炎病毒NS5蛋白的转基因小鼠模型构建与鉴定[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7
[4].孙宏亮,王伟,刘双军,麻红梅,张朔.森林脑炎病毒Vero细胞适应株的全基因组序列分析[J].中国生物制品学杂志.2015
[5].宋天一,李菁华,张哲,史红艳,孙延波.蜱传森林脑炎病毒非结构蛋白1原核表达载体的构建[J].吉林大学学报(医学版).2013
[6].朱晓磊.森林脑炎病毒免疫胶体金层析技术方法的建立与评价[D].吉林农业大学.2012
[7].朱晓磊,林方,康晓平,李裕昌,杨银辉.森林脑炎病毒E基因DomainⅢ段的克隆表达及鉴定[J].吉林农业大学学报.2012
[8].杨久宇,韩淑帧,张晓光.森林脑炎病毒致器官损害的临床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
[9].佟艳秋,孙刚,马慧蕾,张晓光.森林脑炎病毒感染致视神经炎的远期疗效观察[J].国际眼科杂志.2009
[10].朱俊萍,范东瀛.ThermalShiftAssays在重组森林脑炎病毒丝氨酸蛋白酶纯化中的应用[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