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渗模型论文_费良军,康守旋,聂卫波,钟韵,姜瑞瑞

导读:本文包含了入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入渗,模型,滑坡,数值,土壤,内涝,特征。

入渗模型论文文献综述

费良军,康守旋,聂卫波,钟韵,姜瑞瑞[1](2019)在《基于Green-Ampt的膜孔灌叁维入渗模型建立与验证》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膜孔灌入渗方面研究中的入渗模型缺少明确的物理意义,针对这一问题,该文以一维Green-Ampt公式为基础进行探讨。对公式中概化湿润锋为平面的假设条件进行深化讨论,结合膜孔灌叁维入渗特点,建立了包含膜孔直径、表征导水率和湿润锋面水吸力的膜孔灌入渗模型,利用室内入渗试验和以不同土壤质地(典型砂壤土、典型壤土和典型粉壤土)的Hydrus-2D软件数值模拟结果对其进行验证。结果表明:试验观测和数值模拟得到的单位面积累积入渗量随时间的变化规律与模型计算得出的结果一致,二者均方根误差和平均绝对误差接近于0,偏差百分比小于10%,数值相差不大;由模型计算得出的概化湿润锋由试验及模拟结果在入渗前期相差很小,在入渗后期差别逐渐变大;另外,相较于水平方向,垂直方向的概化湿润锋计算结果更加接近试验观测值和数值模拟值。建立的模型可为准确计算膜孔灌累积入渗量、预测湿润锋形状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农业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杨郑秋,杨杨,邵景力,苏春田,崔亚莉[2](2019)在《基于MODFLOW-CFP的岩溶水模型降雨非线性入渗补给研究——以湖南省香花岭地区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MODFLOW-CFP建立湖南省香花岭渗流-管道流耦合模型,并使用降雨量系数法实现非线性入渗过程,以探讨此方法在模型中的适用性。通过人工试错反演参数,得出6个不同降雨强度区间的降雨量系数;非线性入渗处理后,地下河流量模拟结果的纳什系数提高至0.91。结果表明:降雨量系数法可使该模型更好地模拟地下河流量变化,此方法也适用于一些岩溶小流域的数值模拟工作。(本文来源于《中国岩溶》期刊2019年05期)

段选亮,金福喜,程鹏[3](2019)在《基于土体本构模型的某碎石土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降雨是自然界诱发滑坡的最为活跃的外部因素之一,降雨入渗降低滑坡稳定性受降雨强度、降雨历时、滑体的渗透性、径流系数和侧向补给等因素的影响,然而一般工程中缺乏有关降雨入渗对滑坡稳定性影响的深入研究。研究表明,碎石土滑坡主要是由滑体位移、滑动状态、滑面上摩擦应力的发挥程度不一致、塑性应变的不断发展及发展不一致引起的,降雨入渗诱发滑坡主要是通过改变岩土体的原有应力-应变状态等实现的。滑坡防治工程中,常以滑带土抗剪强度、滑体重度、孔隙水压力、渗透压力作为滑坡体稳定性分析和防治工程设计的重要参数,较少考虑降雨过程中滑坡岩土体应力-应变变化规律。本文基于碎石土的本构模型,采用数值模拟方法,基于降雨入渗过程中土体应力-应变变化规律,考虑土体的渗透系数、径流系数和入渗强度等因素,对某碎石土滑坡稳定性进行分析,结合对该滑坡的观测,揭示碎石土滑坡在降雨入渗作用下坡体内孔压、应力等分布情况,为该类滑坡防治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11)

徐旭,席越,姚文娟[4](2019)在《基于降雨入渗全过程的非饱和湿润峰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对降雨入渗过程进行研究有助于充分发挥土壤的蓄水能力,减缓城市管网的泄洪压力。为更真实地反映入渗过程中土壤的含水率分布情况,将降雨入渗过程进行分段,确定各阶段土壤含水率分布函数,提出了修正的非饱和湿润峰模型。同时,结合达西定律,引入土体非饱和参数,得到均匀土体在不同降雨强度下,土壤含水率、浸润深度和累计入渗量随时间变化的曲线。结果显示,入渗过程中土壤表层含水率和浸润深度随时间呈非线性变化。对于高强度降雨,当表层土壤饱和后,开始出现积水。累计入渗量最终取决于土壤的饱和渗透性质,降雨强度对其影响有限。分别将4种土质土体的计算结果与有限元法得到的结果进行对比,两者相对偏差均小于5%。(本文来源于《水利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张硕,裴向军,黄润秋,张晓超,常志璐[5](2019)在《黄土填方边坡降雨入渗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平山造城、填沟造地等形成大范围近直立的高填方体,这些新型工程为黄土高原带来重要发展机遇的同时,在降雨条件下也将带来前所未有的重大灾变隐患,针对这一状况,开展黄土填方边坡降雨过程中坡体基质吸力、体积含水率、孔隙水压力、湿润锋以及变形等动态响应规律的分析,并对坡体裂缝发育与演化及变形破坏模式进行模型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湿润锋下移致使坡体内部的基质吸力减小而体积含水率和孔隙水压力增加,并且其达到峰值以后稳定,虽然基质吸力降低到最低时,坡体未发生滑塌,但随着雨水的继续入渗,坡体会发生局部和大规模的破坏,表明降雨诱发的黄土滑坡具有一定的滞后性;坡体裂缝体系演化机制为临空面附近产生张拉裂缝且向后扩展-坡体侧翼产生剪张裂缝-后缘产生贯通性的张拉裂缝,形成的拉裂缝不仅提供了优势入渗通道,而且也是每次滑塌的后缘边界;短时连续降雨诱发的填方边坡变形具有浅部间歇性和突发性破坏的特点,导致填方坡体产生多级块体滑动破坏;长时连续降雨诱发的填方边坡变形则具有深部渐变连续性破坏的特点,导致填方坡体产生冲蚀及流滑破坏。(本文来源于《中国公路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赵志超,尹海龙,郭龙天[6](2019)在《基于水质特征因子和物理优化模型的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解析与定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高地下水位地区,由于城市污水管网破损造成的地下水入渗不仅增加了污水处理厂、泵站的运行费用,而且造成污水处理效率下降。此外,增加的水力负荷会占据管道蓄容量,严重影响系统的排洪防涝能力。然而地下水入渗点位分布广泛,现有入渗诊断技术难以达到较好的识别精度,开展大规模的管道修复工作势必造成人力和资金的浪费。因此,建立一套科学的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解析与定位方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提出一种基于水质特征因子和物理优化模型的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解析与定位研究方法,探究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的时空分布特征。首先,采用基于化学质量平衡的水质特征因子法对污水管网系统进行总体的地下水入渗量解析,识别出入渗严重区域;其次,对入渗严重区域建立基于SWMM的排水管网数学模型,通过耦合微生物遗传算法,搭建具有自反馈机制的动态寻优模型,反演得到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的时空分布,并进行实地调研与验证。(本文来源于《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期刊2019-08-16)

常鹏程,王思长,李自强[7](2019)在《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滑坡室内模型试验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边坡安全影响因素众多,且相互关系复杂,降雨入渗极易引起边坡发生滑坡等地质灾害。本文根据模型试验的相似性准则,确定了滑坡室内模型装置。通过深入了解现有人工降雨装置的设备技术,选择了模拟降雨系统。采用QYJY-501便携式模拟降雨器系统,最终确定了试验设计方案。(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煤炭经济》期刊2019年15期)

孙召东,宋洪庆,张海龙,祝庆辉,邢奕[8](2019)在《海绵城市透水砖铺装雨水入渗模型及产流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透水砖铺装系统的入渗特征是海绵城市建设中产流控制的重要影响因素。以海绵城市试点庄河市为例,通过渗流试验,构建不同土基土壤土水特征曲线,建立适用于透水砖铺装系统各层的入渗模型,揭示系统雨水入渗规律,阐明结构层厚度和土基土壤特性对产流控制的影响。研究表明:土壤粒径对产流控制影响程度最大;特大暴雨时,粗砂土壤作为土基,相比细砂土壤和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可以延长产流时间,但随着雨强继续增大,产流时间延长作用逐渐减弱;以粉质黏土作为土基,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3∶2,以砂质土壤作为土基时,基层与垫层厚度比约为4∶1时,透水砖铺装系统产流控制效果最好。(本文来源于《环境工程》期刊2019年07期)

甘建军,唐春,陈炳贵,罗藏青排,杨涛[9](2019)在《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的模型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揭示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堆积体边坡稳定性的影响,通过固定式双渗透降雨物理模拟技术和光纤光栅传感器技术,对4种坡角的软弱夹层顺层堆积体开展了降雨物理模拟试验,测量了降雨过程中滑坡体内关键位置的位移及力学参数变化情况。结果表明,在相同降雨情况下,不同坡度的堆积体斜坡在位移和力学变化上具有相似性,降雨前后坡体的位移、土压力和水压力变化经历上升-下降两个阶段,软弱夹层位移在降雨后仍然保持蠕变;坡角越平缓的坡体后缘位移量大于坡体较陡的斜坡,而坡体前缘则反之;坡角为平缓的坡体后缘先开始形成拉裂缝,变形破坏具有渐进性、推动式的特点;而坡度越陡的坡体前缘率先破坏,变形具有突变性、牵引式特点,为滑坡防治提供了新的试验方法和手段。(本文来源于《科学技术与工程》期刊2019年18期)

石宝山,侯精明,李丙尧,郭凯华,苏锋[10](2019)在《基于Green-Ampt和稳渗不同入渗模型下的城市内涝影响数值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Green-Ampt和稳渗两种入渗模型对城市内涝的影响,以陕西省西咸新区沣西新城核心区为研究区域,应用基于水文及水动力方法的城市雨洪过程数值模型模拟城市暴雨致涝过程。以Green-Ampt入渗模型计算产流,模拟研究区内涝积水过程,发现计算数据与实测数据吻合度高,内涝积水点均实现精确的模拟。计算了1a、2a、5a、10a、20a、50a6种不同重现期设计降雨在两种不同入渗模型下的内涝积水总量与总面积的变化,结果表明:城市内涝积水达到峰值时,不同降雨重现期下Green-Ampt入渗下相较于稳渗内涝积水总量分别减少28.41%、26.49%、26.39%、21.04%、17.28%、15.02%,Ⅲ级及以上内涝积水总面积分别减少31.5%、28.6%、28.3%、20.7%、16.3%、12.7%。本研究应用不同入渗模型揭示了内涝积水程度在不同降雨重现期下的变化规律,对更合理地开展数值模型模拟以及城市雨洪管理工作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期刊2019年05期)

入渗模型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利用MODFLOW-CFP建立湖南省香花岭渗流-管道流耦合模型,并使用降雨量系数法实现非线性入渗过程,以探讨此方法在模型中的适用性。通过人工试错反演参数,得出6个不同降雨强度区间的降雨量系数;非线性入渗处理后,地下河流量模拟结果的纳什系数提高至0.91。结果表明:降雨量系数法可使该模型更好地模拟地下河流量变化,此方法也适用于一些岩溶小流域的数值模拟工作。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入渗模型论文参考文献

[1].费良军,康守旋,聂卫波,钟韵,姜瑞瑞.基于Green-Ampt的膜孔灌叁维入渗模型建立与验证[J].农业工程学报.2019

[2].杨郑秋,杨杨,邵景力,苏春田,崔亚莉.基于MODFLOW-CFP的岩溶水模型降雨非线性入渗补给研究——以湖南省香花岭地区为例[J].中国岩溶.2019

[3].段选亮,金福喜,程鹏.基于土体本构模型的某碎石土滑坡降雨入渗稳定性分析[C].2019年全国工程地质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4].徐旭,席越,姚文娟.基于降雨入渗全过程的非饱和湿润峰模型[J].水利学报.2019

[5].张硕,裴向军,黄润秋,张晓超,常志璐.黄土填方边坡降雨入渗特征及变形破坏模式的模型试验[J].中国公路学报.2019

[6].赵志超,尹海龙,郭龙天.基于水质特征因子和物理优化模型的污水管网地下水入渗解析与定位研究[C].第叁十届全国水动力学研讨会暨第十五届全国水动力学学术会议论文集(下册).2019

[7].常鹏程,王思长,李自强.降雨入渗作用下边坡滑坡室内模型试验设计[J].内蒙古煤炭经济.2019

[8].孙召东,宋洪庆,张海龙,祝庆辉,邢奕.海绵城市透水砖铺装雨水入渗模型及产流分析[J].环境工程.2019

[9].甘建军,唐春,陈炳贵,罗藏青排,杨涛.降雨入渗对含软弱夹层堆积体滑坡的模型试验[J].科学技术与工程.2019

[10].石宝山,侯精明,李丙尧,郭凯华,苏锋.基于Green-Ampt和稳渗不同入渗模型下的城市内涝影响数值模拟[J].南水北调与水利科技.2019

论文知识图

模型结构示意图降雨作用下路基渗流模拟土平衡模沟道校正0-20cm与0-8b)敏感性分析观测点分布示意图和CN模型应用初损量观测值率定稳定...不同深度湿度变化

标签:;  ;  ;  ;  ;  ;  ;  

入渗模型论文_费良军,康守旋,聂卫波,钟韵,姜瑞瑞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