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碧云陈玫(福建省宁德市放疗科352100)
【中图分类号】R47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8-0314-02
经外周穿刺插入中心静脉导管(PerpherllyInseredCentrdCuntheter简称PICC),是一种由外周静脉导入且末端位于中心静脉的深静脉置管术,它是长期输液途径的首选,是化疗治疗的最好途径;是肠外营养输入的最佳选择;其优点是减少药物性静脉炎发生;比其它中心静脉置管操作安全,并发症少;患者活动方便,有利于,易于保留;患者和家属容易接受。
PICC有许多优点,但亦存在一些并发症,我科2007年8月至2110年4月开展PICC置管62例,随着PICC在临床的广泛应用,我们愈来愈深刻体会到娴熟的置管技术固然很重要,而置管后的护理更为重要,现就置管后常见并发症的护理总结如下。
一、静脉炎的预防
1、※※*沿穿刺道侵入血管,造成化学性静脉炎。消毒范围约直径15-20cm。
2、尽可能选择贵要静脉,置管时动作轻柔,以减轻对血管内皮的机械损伤。
3、选择合适的硅胶PICC导管,避免应用聚乙烯硅胶导管。
4、置管24小时内换药一次,导管突出部分勿再送入血管内,以防局部皮肤表面细菌侵入血管,造成静脉炎。
5、置管操作时勿将戴手套的手直接接触导管,以免手套的滑石粉颗粒进入血管,引起静脉炎。
护理
1、一旦发生静脉炎,应及时处理,可采用喜疗妥每日3-4次涂抹。
2、抬高患肢,局部行冷热敷交替处理,每次各20分钟,每日2次。
3、经上处理无效,可用如意金黄散加蜂蜜调成糊状敷局部,并加保鲜膜保湿。
二、导管移位或脱出
重要原因有固定不当,活动过度,胸腔压力改变。
预防
1、妥善固定,目前我们使用BDPICC导管采取圆盘敷料固定方法,固定圆盘放于距穿刺点3cm处,采用10cm*8cm规格敷贴。
2、避免剧烈运动或提重物。
3、尽量避免头静脉管,因头静脉内静脉瓣多,置管后易发生静脉炎,而使静脉压力增大,容易对导管产生排斥作用。
4、对有纵隔肿痛或有腔静脉中合症的病人需慎重置管。
护理
1、妥善使用导管固定翼。
2、每周换药二次,发现敷贴松动及时更换。
3、发现导管自行进入体内时采用无菌技术退出导管以保持穿刺点与固定翼为3cm,而后固定。
三、导管堵塞
可分血栓性堵塞和非血栓性堵塞。前者由管腔内血凝块形成和血栓所致;后者因导管扭曲、药物结晶沉淀、异物颗粒堵塞。
预防
1、置管后使用正压接头,并使用0.3-0.5微米的精密过滤器。
2、冲管采用脉冲式,使冲洗液在管内形成涡流,清洁和冲净导管。
3、注意药物配伍禁忌,输血制品、高浓度药物后及时冲管。
4、避免单独使用微量推注泵,加强巡视。
护理
1、检查外露导管和病人体位,导管扭曲时,解除扭曲,重新固定。
2、血栓形成堵塞导管通常发生于导管末端,,当用10ml注射器连接导管回抽无效时,就可以确认堵管。此时可使用5000u/ml尿激酶溶液采取负压技术溶栓。
导管相关感染
PICC相关的感染主要有3种类型:局部感染、隧道感染和导管相关的血流感染。
预防
1、严格无菌操作,因为留置管是一有创的侵入操作,因此在置管及护理过程中应严格无菌操作。
2、穿刺点选择应避开皮肤皱折。
3、选择合适的皮肤消毒剂及皮肤消毒方法,置管时以10%碘伏为佳,置管后护理采用2%碘伏,皮肤消毒范围直径20cm,同时采取顺一逆时针的消毒方法。
4、选择弹性号粘性大透明易观察、透气性好的敷贴。
5、护理人员操作前后洗手,按标准六步洗手法行手消毒。
6、换药物品须严格灭菌。
护理
1、发生局部感染时加强护理,每日换药一次,必要时口服抗生素。
2、隧道感染发生后应拔除导管,全身应用抗生素,同时加强局部护理。
3、怀疑有导管败血症时,应从导管处及置管对侧肢体抽静脉血各10ml做细菌培养,确认发生导管败血症时应拔除导管,并行导管细菌培养,全身应用抗生素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