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套衡量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

三套衡量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

一、衡量小康生活的三套基本标准(论文文献综述)

王思彤,高萍萍[1](2018)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办法的思考与建议》文中研究指明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而发展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意义已经完全不同。本文介绍了小康社会监测评价的发展脉络,分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的难题,提出采用全国统一标准、采用核心指标值衡量法来进行小康认定等建议。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从现在到2020年,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决胜期。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是党中央提出的"两个一百年"的奋斗目标之一,即:到中国共产党建党一百

叶萍[2](2017)在《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文中研究指明众所周知,社会学这门学科从创立之初,便被奥古斯特·孔德分为“社会静力学”与“社会动力学”两个基本门类。此后,诸多社会学家基本遵循与继承了“社会静力学”的研究传统,并将它发扬光大,使其逐渐成为了主流的社会学研究传统。相反地,“社会动力学”因缺少社会学家们的青睐,使它并未得到同步发展,这也形成了研究上的长期“搁浅”状态。直至20世纪中叶,西方世界的各种社会问题层出不穷,打破了长久以来人们对于“静态”社会的向往,并逐渐推动社会学界形成了以研究“社会变迁”为重点内容的历史社会学。而近三十年来,整个中国正在经历着一场深刻的变革。这场发轫于经济领域的改革,因其改革效益的不断外溢,扩展到了政治领域、社会领域等方方面面。因此,吸引了许多国内外学者的关注,他们纷纷加入到对中国社会变迁的研究当中,并形成了一系列的着作。但是这些研究中多数只是发现了哪些社会因素正在变化,但对社会变迁的方向是什么、变迁的内外部动力是什么、变迁的动力源是什么等问题并未进行深入的探讨。地处祖国西部边陲的新疆,步入改革的行列虽晚,但也正迎头赶上。生于新疆,成于新疆,见证了这场改革给新疆大地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后,不禁让人对这场变革产生了极为浓厚的研究兴趣。因此,结合新疆多民族的地域特色,本文选取了“新疆哈萨克族”作为研究对象,主要探讨其近三十年来的社会生活变迁的状况。为了更好地回答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本文基于社会变迁是为了追寻“幸福生活”这一终极目的,通过建立起“生活状态——生活质量”之间的耦合关系,以借助生活质量的研究视角和具体方法,来对新疆哈萨克族近三十年的社会生活变迁状况进行测量与评析。具体而言:本文从“作为人活着”、“明白地活着”、“体面地活着”和“富足地活着”四种生活状态出发,设计了与之相对应的“生存指数”、“智识指数”、“尊严指数”和“发展指数”四个指数,在四个指数下又设计了十个具体测量领域,并确定了具体指标,以构建起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体系。同时,利用广泛收集的各类统计资料,通过指标体系的具体指标分阶段地侧描了新疆哈萨克族的社会生活变迁的一幅幅壮丽图景,以更好地把握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方向,并就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质量与新疆整体的生活质量水平加以对比,以突显变迁的程度。本文得出以下研究结论:(1)在三十年的社会变迁历程中,新疆哈萨克族的生活总体质量稳步提升,但各方面略有差异。(2)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并非呈现出单一线条的变迁趋势,其内部愈加复杂,形式越发多样,整个社会生活变迁的运作机制日益复杂。(3)提出新疆哈萨克族的发展需要在遵循“经济发展与文化保护并重”的基本理念下,要加强顶层设计,构建起多层次的政策支持与保障体系,以此来全面推动哈萨克地区的发展。(4)本文构建起的哈萨克族族生活质量的指标体系,对研究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有着借鉴作用。最后,本文基于博士研究期间的个人经历与主观感受,从生活质量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社会学者的自觉与社会学想象力等方面展开了反思与讨论,以期推动后续研究的更好开展。总而言之,生活质量作为衡量一个国家或地区健康发展程度的重要价值尺度。在经济新常态和改革步入深水区时,本文的研究或许能为不断改善提高少数民族生活质量提供了有益的借鉴。

高文韬[3](2014)在《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文中指出小康作为一个历史悠久的传统概念,其思想的发展经历了“小康之家-大同社会-现代小康”的历史过程,并在历史发展中实现了传统向现代的转换与演进。传统的小康概念中涵盖了百姓对生活安康的向往、囊括了统治者对国泰民安的追求,通常与大同的愿景联系在一起。在近代,伴随着社会变革的推进和西方思潮的影响,康有为、孙中山等思想家针对“小康-大同”提出了新的内容。这些思想试图寻找出实现国家、社会的发展的新方法,却最终没有脱离走向大同社会的原始目标和追求。这些理论和方案都在实践中彻底宣告失败,小康的愿望一直没有实现,大同也只是人们美好的生活向往,社会的发展去向始终在小康、大同的道路上徘徊。直到邓小平重新定义了小康的概念,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社会实际融入到小康建设的理论当中,提出建设小康社会的“中国式现代化”之路,进而又确立了“三步走”的建设方针,才使小康在内涵、追求、实践路径和社会建设的各个层面发生了质的变化。在邓小平的建设框架下,中国共产党人不断对小康思想进行深化和发展,提出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下建设小康社会、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在中国梦的引导下建成小康社会,取得了建设小康社会的巨大成就。小康社会作为人民的小康梦,也是中国梦的进行时和阶段性目标。作为两个百年的重要目标之一和中国梦的重要部分,小康社会有质有量的建成将为中国梦奠定良好的开局,也为下一个百年的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小康建设经历了从无到有、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小康建设,现在进入由全面建设向全面建成迈进的新的历史阶段。在这个过程中必须对小康社会建设的各个方面有清楚的认识,尤其在小康社会的建设进入到后期的冲刺和收官的关键时期,如何在总结经验、解决难题中不断推进小康社会进程对国家的发展更加举足轻重。因此,结合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对小康社会的发展进行梳理,寻找发展的逻辑脉络、总结发展过程中的规律和启示,对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后期建设和中国梦的发展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樊胜岳,王曲元[4](2009)在《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评价》文中研究表明本文以小康指标体系和中国城市居民主观幸福感量表为基础,构建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和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并建立了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模型Q=Ni=1CiXi和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数H=Ni=1CiSi。从主观和客观两个方面出发,对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实际生活状况做了评价。本文得出如下结论:在生活质量指数得分低的层面同样在幸福感量表中的得分也低;古城区居民总体主观幸福感指数很高,其中农村居民的幸福指数高于城镇居民的幸福指数,表明人们是否幸福还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很多和绝对财富无关的因素;古城区现在应该大力发展经济,重视教育,提高卫生保健水平。

王晖[5](2008)在《续志如何突出记述精神文明和新生事物》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续志突出记述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主要记述精神文明建设组织机构、文明创新活动,记述思想道德教育。突出记述改革开放以来出现的新事物,主要反映信息化社会给人民生活带来的巨大变革,要用新的记述标准和统计方法记人民生活,要准确记述新兴节日和外来节日。

熊新发[6](2006)在《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然性思考》文中研究指明全面小康社会的思想是在继承和发展中国小康思想的基础上提出来的,是新的中国式的现代化,是切合中国国情的新时代的伟大战略设计。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是全面小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基础性工作。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应该是一个以人的全面发展为最高指向的,涵盖了社会、经济、制度、生态四大指标类别的,包括了全国、区域、省市等多个位阶的,集主观指标与客观指标、约束性指标与指导性指标于一体的,含有人均GDP、基尼系数等多个指标项目的动态的、开放式的指标体系。

熊新发[7](2006)在《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新思路》文中提出全面小康社会的指标体系是全面小康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伟大实践的基础性工作。建立一套集描述、解释、评价、监测和预测功能于一身的科学、合理、全面、可行的全面小康社会的综合指标体系具有重要的实际意义。首先,它为领导决策者提供了科学决策依据和参考标准,以便于根据各指标的实现程度做出政策的调整;其次,它为人们指明了发展方向和建设目标,有利于激

李周,国鲁来[8](2006)在《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文中认为发展的含义随着人类对社会发展认识的深化而不断充实、完善,由此,度量发展的指标体系也随之不断改进和扩充。了解发展的含义和度量发展的指标体系的演进过程及其原因,有助于加深对发展含义的理解,也有助于对全面小康社会的内涵的认识和把握,以及全面小康社会建设的实践。

臧漫丹[9](2006)在《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前许多城市在发展循环经济过程中仍然沿袭政府单一治理模式,往往取得效果不理想。这是因为传统思维模式无法回避市场失灵和政府失灵的局限。本文认为,依据现代治理理论,城市循环经济的发展,必须引进第三部门等新的组织要素,建立由政府、企业、社会组成的多元化城市管理框架,并综合运用国家机制与政府组织、市场机制与营利组织、社会机制与公众组织三套工具,建立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三类主体,针对土地、能源、水、重要原材料等不同领域,针对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在内的综合性政策体系。这是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重要保证。 本文从经济学和新公共管理学出发,对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理论进行了系统研究。基于对国内外相关理论和实践的认识和思考,有针对性地提出了循环经济发展路径和行动领域;运用经济学与公共管理学理论深入分析了治理理论应用于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内在机理;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和相应的政策矩阵;建立了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并用其评价了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通过预测上海市未来发展趋势,提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倍数4战略,并依据治理理论建立了3P+3R+3I政策体系模型,并将其应用于上海市土地、能源和水等重要物质流领域。 本文的主要创新点:第一,不同于目前研究城市循环经济的常规路径,本文从发端于上世纪90年代的治理理论出发,应用参与式治理、民营化等概念工具,构建了由政府、企业、社会等多元化主体组成的城市循环经济管理框架。第二,不同于以往以单一规制性政策为主的治理环境污染的政策思路,本文构建了针对政府、企业和社会三类主体,针对土地、能源、水、重要原材料等不同领域,针对物质流输入端、过程中、输出端三个阶段,包括规制性政策、市场性政策和参与性政策在内的综合性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第三,应用本文的主要理论研究成果,通过充分研究上海市有关情况,运用情景分析的方法,提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倍数4战略,并构建了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三主体、三过程、三政策的全方位政策矩阵(即3P+3R+3I模型)。为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提出了具体的、有针对性的政策建议。

田红娜,佟光霁[10](2005)在《关于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文中研究说明对当前建设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进行了分析,通过分析认为目前的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着三方面的不足,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下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要求。因此,提出了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及修改后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

二、衡量小康生活的三套基本标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衡量小康生活的三套基本标准(论文提纲范文)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办法的思考与建议(论文提纲范文)

从总体小康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发展脉络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基本内涵
小康社会监测评价的发展脉络
小康监测先行省份的基本经验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的难题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的几点建议
    1.建议采用全国统一标准来进行小康认定。
    2.建议采用核心指标值衡量法进行小康认定。
    3.建议确定4个核心指标进行小康认定。
    4.建议允许先行地区提前宣布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5.建议严肃小康认定的纪律。

(2)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论文创新点
摘要
Abstract
导论
    一、心口上的朱砂痣:研究缘起
    二、记忆里的哈萨克:研究对象
    三、研究目的及意义
    四、研究思路与内容
第一章 研究基础:文献回顾
    第一节 社会变迁理论回顾
        一、社会进化理论流派
        二、社会心理学理论流派
    第二节 我国社会变迁研究回顾
        一、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基本趋势
        二、我国社会变迁研究的侧视图
    第三节 哈萨克族研究文献回顾
        一、哈萨克族社会经济变迁发展研究
        二、哈萨克族居民生活保障发展研究
        三、哈萨克族文化生活习俗变迁研究
第二章 研究视角:生活质量研究视角
    第一节 耙梳:生活质量研究发展脉络
        一、客观生活质量研究先导阶段
        二、主观生活质量指标异军突起
        三、主观和客观指标相结合阶段
    第二节 回眸:我国生活质量研究历程
        一、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学术探索时期
        二、国内生活质量研究的政策导向时期
        三、对我国生活质量研究的评价
    第三节 借鉴:生活质量典型指标评析
        一、我国生活质量指标体系
        二、中国小康社会指标体系
        三、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指标
        四、农村生活供给与需求系统
        五、启示与借鉴
第三章 研究设计:指标构建与数据获取方法
    第一节 指标构建的理念、思路与方法
        一、指标构建理念
        二、指标构建思路
        三、指标构建方法
        四、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标
    第二节 数据获取方法
        一、客观数据的获取
        二、主观满意度调查
第四章 作为人活着:生存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生存指标的选取
        一、公共安全指标的选取
        二、社会保障指标的选取
        三、健康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社会安全状况变迁
        一、社会治安状况变迁
        二、交通安全状况变迁
        三、社会稳定状况变迁
    第三节 社会保障状况变迁
        一、社会保障的平稳发展期
        二、社会保障制度体系的建设时期
    第四节 健康状况变迁
        一、医疗卫生事业的建设和发展期
        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和改革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五章 明白地活着:智识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智识指标的选取
        一、教育资源指标的选取
        二、教育成果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教育状况变迁与发展水平
        一、20世纪90年代以前的变革和奠基期
        二、重要的政策制定和快速发展期
        三、新世纪的全面发展期
    第三节 小结
第六章 体面地活着:尊严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尊严指标的选取
        一、生态环境指标的选取
        二、生活环境指标的选取
        三、社会公正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生态环境状况变迁
        一、游牧与农业经济下的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期
        二、工业发展过程中的严重破坏期
        三、意识觉醒后的环境保护期
    第三节 生活环境状况变迁
        一、居住环境的变迁
        二、出行环境的变迁
        三、通讯情况的变迁
    第四节 社会公正状况变迁
        一、以性别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二、以地域差异为主的社会不公正期
    第五节 小结
第七章 富足地活着:发展指标及其变迁
    第一节 发展指标的选取与测量
        一、物质福利指标的选取
        二、闲暇生活指标的选取
        三、精神生活指标的选取
    第二节 物质生活状况变迁
        一、20世纪80、90年代的物质生活变化
        二、21世纪以来的物质生活变迁
    第三节 闲暇生活状况变迁
        一、闲暇生活环境与社会条件的变迁
        二、闲暇娱乐方式的传承与变革
        三、闲暇娱乐生活的城乡分异
    第四节 精神生活状况变迁
        一、哈萨克族居民的宗教生活状况变迁
        二、跨民族交往状态的变迁
        三、国家归属感的建立
    第五节 小结
第八章 新疆哈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对比
    第一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综合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活质量综合指数的测算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第二节 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四类指数变化及对比
        一、生存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二、智识/教育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三、尊严指数变化及与全疆对比状况
        四、发展指数变化及其全疆对比状况
第九章 结论与讨论
    第一节 研究结论
        一、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的基本结论
        二、新疆哈萨克族生活质量提升的设想
        三、我国少数民族生活质量研究的展望
    第二节 讨论与不足
        一、生活质量研究指标体系构建的多重矛盾
        二、国内生活质量深入研究的方向
        三、社会学想象力与学者的自觉
        四、研究不足
结语
图表目录
参考文献
附录 主观生活满意度调查问卷
攻博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致谢
附件

(3)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导论
    1.1 选题缘起及研究意义
        1.1.1 选题缘起
        1.1.2 研究意义
    1.2 研究综述
        1.2.1 研究现状与成果
        1.2.2 研究不足与趋势述评
    1.3 研究思路和方法
        1.3.1 研究思路
        1.3.2 研究方法
        1.3.3 创新之处
第2章 “传统小康”向“现代小康”转型
    2.1 传统小康的起源与发展
        2.1.1 传统小康的发展脉络
        2.1.2 徘徊在小康与大同之间
        2.1.3 传统小康发展的局限
    2.2 大同理想回归现实小康
        2.2.1 现实小康建设的提出
        2.2.2 小康的定位与拓展
    2.3 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思想与实践
        2.3.1 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构想
        2.3.2 邓小平领导小康社会的实践探索
        2.3.3 “总体”小康的实现
        2.3.4 邓小平“小康社会”的时代价值
第3章 “总体小康”向“全面小康”发展
    3.1 “全面小康”的提出背景
        3.1.1 国际形势的影响
        3.1.2 “总体”小康的不足
    3.2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
        3.2.1 全面建设的战略部署
        3.2.2 全面建设思想的深化
        3.2.3 全面建设小康的成果
    3.3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时代意义
        3.3.1 理论意义
        3.3.2 实践意义
第4章 “全面建设”向“全面建成”推进
    4.1 “全面建成”的提出背景
        4.1.1 对国际形式的判断
        4.1.2 对国内形式的认识
    4.2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意涵
        4.2.1 全面建成“重质量”
        4.2.2 全面建成“重实现”
        4.2.3 全面建成“重结果”
    4.3 中国梦与全面建成小康社会
        4.3.1 小康梦是中国梦的组成部分
        4.3.2 中国梦是小康梦的延伸拓展
        4.3.3 小康梦为中国梦奠定基础
第5章 小康社会发展的实践启示
    5.1 社会建设坚持的基本原则
        5.1.1 坚持党的领导,提升党的执政能力
        5.1.2 坚持以人为本,依靠人民群众
        5.1.3 坚持科学发展,促进社会全面进步
    5.2 社会建设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5.2.1 遵循生产力的发展规律
        5.2.2 把握国情,坚持自主发展
    5.3 社会建设必须重视历史传承
        5.3.1 对待传统文化的正确态度
        5.3.2 继承“仁和”、“民本”思想
    5.4 社会建设必须强化目标的引领
        5.4.1 目标制定的科学性
        5.4.2 有效的目标管理与控制
    5.5 社会建设必须防范社会风险
        5.5.1 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风险观
        5.5.2 客观的现代社会风险分析
        5.5.3 正确的风险应对原则与措施
第6章 结语
参考文献
致谢

(4)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评价(论文提纲范文)

一、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一) 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1.评价指标体系的确定
        2. 权重的确定
        3.少数民族地区生活质量评价模型
    (二) 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1.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和检验
        (1)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2) 少数民族地区居民主观幸福感指标体系的检验
        2.幸福指数的计算
二、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评价
    (一) 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生活质量评价
        1. 生活质量指数的计算
        2.生活质量各分项评价
    (二) 丽江古城区居民幸福感评价
        1. 统计检验
        2.结果分析
三、结论与讨论
    (一) 结论
    (二) 讨论

(6)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然性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小康社会思想探源
二、现有指标体系简介
三、关于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几点思考

(8)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论文提纲范文)

一、发展含义研究的演进
    (一)结构主义学派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二)新古典主义学派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三)新制度主义学派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四)新马克思主义学派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五)新发展理论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六)可持续发展理论对发展含义的贡献
二、发展度量研究的演进
    (一)发展度量重点的演进
    (二)发展度量指标体系的演进
    (三)发展度量指标内涵的演进
三、中国的发展实践——从赶英超美、四个现代化到小康建设
    (一)发展目标的匡正
    (二)小康度量指标体系设计
    (三)小康度量研究的评价

(9)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第1章 引论: 构建基于治理理论的城市循环经济管理框架
    1.1 研究的背景和问题的指向
        1.1.1 发展的困境
        1.1.2 库兹涅茨曲线揭示环境与经济发展的关系
        1.1.3 中国未来发展的生态压力
        1.1.4 发展模式的变革
        1.1.5 问题的提出
    1.2 本文研究的理论依据
        1.2.1 循环经济的思想
        1.2.2 参与式治理的思想
        1.2.3 民营化的思想
    1.3 本文的研究思路和研究方法
        1.3.1 本文的研究思路
        1.3.2 本文主要研究方法
    1.4 本文的研究框架
第2章 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2.1 循环经济文献综述
        2.1.1 从线形经济到循环经济经历的几个阶段
        2.1.2 循环经济的理论基础
        2.1.3 循环经济研究方法
        2.1.4 循环经济的实践
    2.2 循环经济研究
        2.2.1 循环经济的概念和内涵
        2.2.2 循环经济的物质流程
        2.2.3 循环经济减物质化模式
        2.2.4 循环经济非物质化模式
        2.2.5 循环经济的实现路径集成
        2.2.6 城市循环经济的行动领域
    2.3 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理论文献综述
        2.3.1 政府管理思路的变革
        2.3.2 治理的概念及普遍的模式
    2.4 本章小结
第3章 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研究
    3.1 第一类市场失灵和第二类市场失灵
        3.1.1 资源环境物品的经济学属性
        3.1.2 外部性和成本构成
        3.1.3 市场失灵
        3.1.4 第一类市场失灵一外部不经济性
        3.1.5 第二类市场失灵一外部经济性
    3.2 城市管理中的第一类政府失灵和第二类政府失灵
        3.2.1 城市管理中的政府失灵
        3.2.2 第一类政府失灵
        3.2.3 第二类政府失灵
    3.3 中国资源环境管理综述与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的必要性
        3.3.1 中国城市资源环境管理综述
        3.3.2 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的必要性
    3.4 循环经济治理案例借鉴和评述
        3.4.1 德国发展循环经济
        3.4.2 日本建设循环型社会
        3.4.3 上海“3分钱”清除塑料饭盒大污染
        3.4.4 对我国城市循环经济治理的启示和借鉴
    3.5 本章小结
第4章 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及其政策体系
    4.1 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
        4.1.1 城市循环经济的三类治理主体
        4.1.2 城市循环经济三类治理主体的作用
        4.1.3 三类组织在城市循环经济治理中的优势比较
        4.1.4 基于治理理论发展城市循环经济
    4.2 城市循环经济政策体系的作用机制
        4.2.1 政策重点的转移
        4.2.2 政策设计必须遵循的几个关键原则
        4.2.3 基于治理理论的政策体系发生作用的机制
        4.2.4 与传统政策体系的对比
        4.2.5 城市循环经济的政策矩阵
    4.3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制性政策
        4.3.1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规制性政策类型
        4.3.2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规制性政策探索
    4.4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性政策
        4.4.1 支持循环经济发展的市场性政策类型
        4.4.2 发展城市循环经济的市场性政策探索
    4.5 支持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的参与性政策
        4.5.1 循环经济参与性政策类型
        4.5.2 公众参与城市循环经济建设的探索
        4.5.3 行业协会的参与性政策
    4.6 建立城市循环经济治理主体及其政策体系的关键
        4.6.1 城市政府的职能
        4.6.2 培育参与城市循环经济管理的多元化主体
        4.6.3 提高政府的实施政策的能力
    4.7 本章小结
第5章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
    5.1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现状与研究意义
        5.1.1 国内外城市循环经济型评价指标体系的研究状况与进展
        5.1.2 研究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意义
    5.2 城市循环经济发展实现的目标及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5.2.1 自然资源的功能属性及对人类社会经济系统的贡献
        5.2.2 发展循环经济的目标
        5.2.3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依据
    5.3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原则
    5.4 城市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CEI)的建立
        5.4.1 生态效率类指标
        5.4.2 物质流状况类指标
        5.4.3 人类发展类指标
        5.4.4 城市循环经济指标体系及三类指标的互补性分析
    5.5 本章小结
第6章 应用治理理论发展上海循环经济
    6.1 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概况
    6.2 运用CEI指标评价体系评价上海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
        6.2.1 用生态效率类指标评价
        6.2.2 用物质流状况类指标评价
        6.2.3 用人类发展指标评价
        6.2.4 分析结论
    6.3 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战略选择、目标和思路研究
        6.3.1 上海市未来发展模式: 几种不同的情景
        6.3.2 上海市未来发展模式的战略选择: 倍数4模式
    6.4 上海发展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及政策体系
        6.4.1 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制度评述
        6.4.2 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治理主体和政策体系模型
        6.4.3 上海市发展循环经济的政策体系模型
    6.5 上海市率先发展循环经济政策建议
        6.5.1 规制性措施
        6.5.2 市场性措施
        6.5.3 参与性措施
    6.6 本章小结
第7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上海土地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
    7.1 上海市土地资源及利用情况
    7.2 上海市土地利用情况评价及问题分析
        7.2.1 上海市土地资源生产率变化趋势评价及问题分析
        7.2.2 上海市土地资源利用规模评价及问题分析
        7.2.3 土地资源利用效益评价及分析
    7.3 土地资源治理的战略目标及思路
        7.3.1 土地资源发展的倍数4战略
        7.3.2 目标
        7.3.3 土地资源利用流程图
        7.3.4 土地资源利用思路
    7.4 构建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土地资源的管理框架
        7.4.1 上海市土地资源管理体系综述
        7.4.2 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土地资源的管理框架及政策体系
    7.5 本章小结
第8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上海能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
    8.1 上海市能源利用概况
        8.1.1 上海市能源利用流程示意
        8.1.2 上海市能源利用流程概况
        8.1.3 上海市分领域能源消费情况
    8.2 上海市能源利用情况评价及问题分析
        8.2.1 对上海市能源结构的分析与评价
        8.2.2 对上海市能源消费规模的分析与评价.
        8.2.3 对上海市能源生产率指标的分析与评价
    8.3 上海市能源利用的战略目标及思路
        8.3.1 上海市能源利用的倍数4战略
        8.3.2 上海市能源利用的目标
        8.3.3 上海市能源管理的思路
    8.4 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能源管理框架
        8.4.1 上海市能源管理体系综述
        8.4.2 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能源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
    8.5 本章小结
第9章 基于治理理论的上海水资源循环经济发展战略和政策体系研究
    9.1 上海水资源利用现状
        9.1.1 上海水资源现状
        9.1.2 上海水资源消费结构
    9.2 上海水资源利用评价及问题分析
        9.2.1 对上海市水资源生态效率评价及问题分析
        9.2.2 上海水资源利用规模评价及问题分析
        9.2.3 对上海市水资源利用总体评价
    9.3 上海市水资源治理的战略目标及思路
        9.3.1 未来趋势判断
        9.3.2 上海市水资源治理的倍数4战略
        9.3.3 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水资源利用流程
        9.3.4 上海市水资源治理的目标
        9.3.5 上海市水资源治理的思路
    9.4 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
        9.4.1 上海市水资源管理体系综述
        9.4.2 上海市基于治理理论的水资源管理框架和政策体系
    9.5 3P+3I+3R模型在上海水资源管理中的应用及效果展望
    9.6 本章小结
第10章 结束语
    10.1 本论文的重要研究结论
    10.2 本论文的主要创新点
    10.3 还需要进一步研究的问题
致谢
参考文献

(10)关于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论文提纲范文)

一、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概述
二、目前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存在的问题
    (一) 重时空特定性, 轻全局普适性
    (二) 重静态, 轻动态
    (三) 重本国, 轻比较
    (四) 重环境, 轻人文
三、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一) 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1.全面性与系统性原则
        2.动态性原则
        3.可比性原则
        4.简明性与可操作性原则
    (二) 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1.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不分对象
        2.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体现特征
        3.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应内容全面
        4.关于具体指标的修改
        5.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完善
四、结论

四、衡量小康生活的三套基本标准(论文参考文献)

  • [1]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认定办法的思考与建议[J]. 王思彤,高萍萍. 统计科学与实践, 2018(01)
  • [2]生活质量研究视角下:新疆哈萨克族社会生活变迁实证研究[D]. 叶萍. 武汉大学, 2017(07)
  • [3]中国小康社会发展的历史进程研究[D]. 高文韬. 华东理工大学, 2014(05)
  • [4]云南省丽江市古城区居民的生活质量与幸福感评价[J]. 樊胜岳,王曲元. 甘肃社会科学, 2009(03)
  • [5]续志如何突出记述精神文明和新生事物[J]. 王晖. 广西地方志, 2008(06)
  • [6]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应然性思考[J]. 熊新发. 理论与改革, 2006(06)
  • [7]构建全面小康社会指标体系的新思路[J]. 熊新发. 重庆行政, 2006(04)
  • [8]发展的含义及评价体系的演进与全面小康社会建设[J]. 李周,国鲁来. 中国农村观察, 2006(02)
  • [9]城市循环经济的治理理论与应用研究[D]. 臧漫丹. 同济大学, 2006(06)
  • [10]关于完善全面小康社会评价指标体系的思考[J]. 田红娜,佟光霁. 商业研究, 2005(24)

标签:;  ;  ;  ;  ;  

三套衡量小康生活的基本标准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