配体小分子论文_崔晓林,陆峰

导读:本文包含了配体小分子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受体,分子,核酸,蛋白,靶标,代谢物,色氨酸。

配体小分子论文文献综述

崔晓林,陆峰[1](2019)在《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联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小分子及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SERS)因其快速、灵敏度高等优点近年来受到了人们的广泛关注。作为一种振动光谱技术,它能够提供待测物质详细的指纹图谱。其独特的纳米等离子体共振效应可以使检测到的信号增强10~6倍以上,为生物医药领域内检测核酸、蛋白质、药物分子等提供了强有力的工具,也成为研究分子间相互作用的热门选择。虽然分子间相互作用可以通过传统的SERS技术直接进行检测,分子发生作用前后的变化可以直接体现在SERS谱图上,但一般很难对图谱发生变化的分子机制进行解释。分子动力学(MD)模拟的引入可以弥补这方面的不足。它主要是利用计算机软件,依靠牛顿力学的基本原理,模拟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和运动变化。它可以准确预测分子间的结合模式和结合能力,直观地展现分子发生相互作用的动态过程。通过MD模拟观察分子发生改变的位点,结合SERS谱图变化,对分子相互作用进行解释。本实验以小分子茶碱和其适配体RNA相互作用为例,验证该联合方法的可靠性。我们将适配体RNA以静电吸附的作用(I~--Mg~(2+)-PO_2~-)固定在银胶表面,然后引入茶碱,可以观察适配体RNA结合茶碱前后SERS谱图变化。同时,我们利用MD模拟茶碱和适配体RNA结合的过程,准确预测出结合茶碱前后,适配体RNA碱基C9、A10、G11、C20、C21、C22、U23、U24、G25构象发生了改变,这就解释了SERS谱图变化,并对茶碱和其适配体RNA结合分子机制进行解释。最后我们通过阴性对照实验以及生物膜干涉技术(BLI)验证了茶碱与其适配体RNA之间确实存在较高的亲和力。本文首次提出SERS+MD的模式来研究小分子和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为后续探索分子间相互作用提供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 20)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11-03)

苏艺,蒋灵丽,林俊生[2](2019)在《小分子靶标与其核酸适配体亲和力的表征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是指通过SELEX筛选得到的能与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DNA或RNA。目前国内外具有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靶标的核酸适配体依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分子靶标的适配体难以筛选,另一方面是小分子靶标与其候选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难以确定。亲和力表征是确定适配体筛选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就现有的小分子靶标与其相应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纳米金比色法、等温滴定量热法、表面等离子共振、圆二色谱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微量热泳动法和SYBR Green I染料检测法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适配体表征效率。(本文来源于《中国生物工程杂志》期刊2019年11期)

林鸿,吕灵芝,冯云龙[3](2019)在《一个叁羧酸配体构筑的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对小分子溶剂的荧光识别》一文中研究指出以3-羟基-5-(3,5-二甲酸-苯氧基)苯甲酸(H_3L)为配体,在溶剂热条件下与硝酸铽反应得到1个具有二维平面结构的镧系金属-有机框架材料(Tb-MOF):{[TbL(H_2O)]·3H_2O·DMF}n。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表明,Tb-MOF为正交晶系Ibca空间群。2个Tb(Ⅲ)离子通过6个羧基桥联形成双核[Ln_2(COO)_6]次级结构单元,晶体由[Ln_2(COO)_6]次级结构单元相互连接形成具有左手或右手螺旋结构的一维无机链,左手螺旋链与右手螺旋链通过配体L~(3-)相连形成二维层状结构。有机小分子溶剂交换荧光研究表明,TbMOF在硝基苯溶剂中表现出荧光猝灭现象,Tb-MOF材料对硝基苯等爆炸物具有潜在良好的荧光探测功能。(本文来源于《无机化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安小丽[4](2019)在《A家族和F家族GPCRs功能调控中小分子配体协同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G-蛋白偶联受体(GPCRs)超家族是一类具有七次跨膜螺旋结构的膜蛋白,在组织器官中广泛分布,参与多种生理学过程。GPCRs在生理学过程中的重要作用使其成为重要的药物靶标,美国食品药品监督管理局(FDA)批准上市的药物中有超过30%是以GPCRs为靶标的。已经成为药物靶标的GPCRs的数量却只占到GPCRs总数的约16%,以GPCRs为靶标的药物发现和设计依然存在巨大的空间和挑战。除了传统的正构药物,GPCRs的别构调节剂作为药物具有独特的优势,包括高选择性和低毒性、信号偏置和探针依赖等。GPCRs的别构调节丰富了蛋白功能调节的多样性,已经成为新药研发的重要领域。已经发现多个GPCRs的别构结合位点,已报道的GPCRs与别构调节剂的晶体结构表示,别构结合位点很可能遍布GPCRs的表面。功能实验和放射性配体结合实验发现GPCRs的不同位点的小分子调节剂存在协同作用,包括功能协同作用和结合协同作用,通过不同位点的协同作用实现有效的功能调节。GPCRs和结合在不同位点的小分子调节剂的晶体结构为了解受体-配体相互作用和别构协同机制提供了结构基础。了解GPCRs的别构调节机制和不同位点协同作用的机制对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具有指导意义。然而,在特定实验条件下解析的晶体结构是静态的,这限制了我们对此机制的理解。而计算机辅助的方法为揭示GPCRs的别构调节机制、受体-配体具体的相互作用、不同位点的协同作用机制提供了有效的手段。A家族的GPCRs占GPCRs超家族的85%以上,也是目前被研究最多的GPCRs受体家族。A家族GPCRs的多个别构位点被发现,甚至在同一受体上发现不同的别构位点,如自由脂肪酸1受体(GPR40)。GPR40的两个别构位点-部分激动剂结合位点和AgoPAM结合位点之间存在正结合协同作用和正功能协同作用;C5a过敏毒素趋化受体1(C5aR1)的正构抑制剂和别构抑制共同稳定受体非活性构象,表现出正的功能协同作用;CC趋化因子受体2(CCR2)的正构抑制剂和胞内侧别构结合位点之间表现出正的结合协同作用。GPCRs超家族中的F家族受体,是目前被研究最少的家族。已上市的药物vismodegib作为smoothened受体(Smo)的别构抑制剂,既能够抑制受体激活,也能够别构地抑制正构激动剂胆固醇的结合,两个位点之间表现出负结合协同作用。这些受体的不同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机制目前尚不明确。我们联合不同的加速动力学模拟方法探究别构位点的配体与受体的详细相互作用,揭示不同位点之间协同作用的机制。这不仅从原子水平上提供了对GPCRs不同位点调节剂的协同作用机制的理解,对基于结构的药物发现和设计更具有重要的影响和指导意义。我们的模拟结果发现GPR40的部分激动结合位点和AgoPAM结合位点之间表现出双向的诱导-契合构象偶联,因此两个位点之间表现出正的结合协同作用,其中TM3、TM4和TM5的构象动力学是协同两个位点构象变化的关键。C5aR1的正构抑制剂和别构抑制剂共同结合既能够稳定TM5和TM6的胞外侧;也能够通过稳定钠离子结合的别构位点稳定TM7胞内侧。CCR2的正构抑制剂通过稳定TM7的胞外侧来限制TM6胞外侧的移动,因此能够稳定参与别构抑制剂结合的TM6的胞内侧。由于A家族GPCRs的TM5和TM6上高度保守的脯氨酸,赋予这些螺旋结构内在的柔性,允许螺旋结构采取不同的构象状态;跨膜螺旋结构上保守的关键的结构motifs,是触发跨膜螺旋之间构象协同变化的关键。因此A家族的GPCRs多位点之间的协同作用具有普遍性,而协同作用的机制很可能是相似的。Smo的别构抑制剂vismodegib结合引起TM5、TM6和TM7移动,TM6的移动引起正构位点和别构位点之间的构象协同变化,导致正构位点被TM6的胞外延伸部分和ECL3占据;TM5到TM7的移动使ICLs采取非活性构象状态。我们在模拟中发现了结合不同配体或配体组合的GPCRs显着的构象变化和差异,包括在晶体结构中没有被发现的蛋白构象状态、结合位点的构象变化和配体结合模式的改变。如在GPR40中,其与任一配体结合诱导TM4和TM5构象重排,因此引起另一结合位点构象变化;而在GPR40-apo体系中,两个位点的结合入口被阻塞。相似的构象变化也出现在C5aR1的模拟过程中,C5aR-apo的别构抑制剂的结合位点坍塌,而正构抑制剂结合则能够保持别构位点是配体可结合的状态。这提示我们,在基于结构的药物筛选或设计时,考虑另一位点结合对此位点的远程影响更合理。CCR2中别构位点的构象状态在结合和不结合正构抑制剂的受体中都出现显着的变化,这为筛选新的骨架化合物提供了结构信息。Smo的别构抑制剂vismodegib的结合模式在模拟过程中改变,在进行结构改造时,模拟过程中发现的新的结合亚位点也能够被考虑。并且,模拟过程中出现的显着的构象变化也提示我们,在进行基于结构的药物设计或筛选时,应充分考虑受体的柔性,动力学模拟则为此提供了一种合理有效的方法。(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王继江[5](2019)在《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对(异)腈类小分子的反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具有独特的成键方式与电子结构,因此有非常重要的研究意义,近年来主族元素的金属?金属键化合物因其低价态、低配位数的金属中心而被越来越多的人研究,尤其是对第ⅡA主族元素的金属?金属(Mg?Mg)键的研究取得了很大进展。2007年,首例含低价态镁Mg(Ⅰ)的镁?镁键化合物[L~1MgMgL~1](L~1={[(Ar)NC(Me)]_2CH}~–,[(Ar)NC(NiPr_2)N(Ar)]~–,Ar=Dip)被分离出来,并在结构上得到了表征。随后,我们课题组在2009年合成了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K(THF)_3]_2[L~(2-)Mg-MgL~(2-)](L=[(2,6-iPr_2C_6H_3)NC(Me)]_2)(1)。最近,我们课题组利用邻苯二胺和菲?二亚胺配体配体分别得到了对应的Mg-Mg键化合物。本文主要基于化合物1,探索了其在(异)腈类小分子以及白磷活化方面的应用,并通过X?射线单晶衍射,核磁共振,元素分析等手段对产物的结构进行表征。此外,用DFT量化计算对其电子结构进行理论研究。全文分为叁个部分:一、概括了金属-金属键化合物的发展历程,详细总结了含不同配体的低价态镁化合物的合成与结构,以及其在活化小分子和合成当中的应用。二、探究化合物1对腈类小分子的反应活性,分别与2当量和3当量的叁甲基氰硅烷反应,硅-碳键被还原断裂形成氰根离子桥连的四核镁化合物[L_4Mg_4(μ-CN)_4K_4(THF)_6](2)与[L_4Mg_4(μ-CN)_4((Me)_3SiCN)_2K_4(THF)_4](3),与叁甲基乙腈反应得到碳-碳键断裂形成的CN~?桥连的四核镁化合物[L_4Mg_4(μ-CN)_4(tBuCN)_2K_4(THF)_4](4)与叔丁基镁化合物(5),与异丁腈和环己基甲腈分别反应,经还原消除α-H得到由烯酮亚胺配体桥连的产物[{K(THF)_2LMg(N=C=CMe_2)}_2](6)与[{K(Tol)LMg(N=C=CC_5H_(10))}_2](7)。对得到的产物用X?射线单晶衍射确定结构,用IR,NMR等光谱手段和元素分析等进行表征,并用DFT计算进行理论研究。叁、化合物1与2当量的P_4反应,使P?P键断裂,P原子重排形成含有叁种类型P原子的[P_7]~(3?)笼子做桥连配体,溶剂化的K~+与[P_7]~(3?)笼子以及α-二亚胺配体的相互作用使[L_2Mg_2P_7K(THF)_2]发生二聚形成化合物8,对其用NMR与DFT进行表征和研究。(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5-01)

买买提·艾尔肯(Mamatjan,Arkin)[6](2019)在《通过定向进化和小分子配体修饰调控酶对手性酸的立体选择性》一文中研究指出手性分子是很多药物的重要组成单元。在过去几年中,手性分子的合成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而化学法合成手性分子需要用到过渡金属催化剂和复杂的手性配体。化学合成不仅反应条件苛刻、所用的手性配体价格昂贵,而且会引起一系列的环境污染问题。因此,在温和条件下通过绿色方法合成手性分子仍然是目前化学研究的热点。本论文主要开展了以下几方面的研究。脂肪酸脱羧酶FAP(WT-FAP)是近年发现的一个光敏酶,可以在光激发下催化长链羧酸的脱羧反应。本论文基于对该酶催化机理的认识,认为利用FAP催化的选择性光脱羧反应可以实现手性酸拆分,这是一种新型的手性酸拆分思路。但是在2-羟基辛酸的动力学拆分模型反应中,我们发现WT-FAP的活性和立体选择性(ees=22%)都很低,无法实现高效拆分。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们在分子动力学模拟的基础上,利用理性设计的方法对FAP进行了蛋白质工程改造,得到了最佳突变株G462Y。该突变株具有很高的转化率和选择性,可以获得ees>99%的R构型羧酸。该突变株也展示了很宽的底物谱,可以获得一系列高ee值的含羟基、氨基官能团的手性羧酸。与α-功能化羧酸的其他酶促合成方法相比,FAP催化的拆分方法不需要NADPH(还原型烟酰胺腺嘌呤二核苷酸磷酸)循环或原料的预先酯化或酰胺化。南极假丝酵母脂肪酶B(Candida antarctic lipase B,CALB)是当前应用最广泛的一种脂肪酶。本论文将CALB的突变和小分子配体对CALB催化空腔的修饰相结合,在对CALB醇口袋和酸口袋的一些关键位点进行突变的基础上,用小分子配体与突变株的半胱氨酸残基结合,改变了酶活性中心附近的空间结构,来调控CALB对手性羧酸酯水解拆分的立体选择性,取得了较好的效果。例如,对于2-苯基丙酸酯水解的模型反应,突变株W104A/T42C的R构型立体选择性从eep=32%提高到了与小分子结合后的eep=50%。而具有反转的S构型选择性的突变株V190C/A281F(eep=14.1%),与小分子配体结合后其S构型立体选择性进一步提升到了eep=80%。在对一系列手性酯产物进行底物扩展研究,发现小分子配体修饰酸口袋突变株V190C/A281F后,会明显提高对较大体积的手性酯的S构型水解立体选择性。最后,论文进一步将“小分子配体修饰脂肪酶调控手性酸立体选择性”方法应用到了枯草杆菌脂肪酶(Bacillus subtilis lipase A,BSLA)中。我们首先将BSLA活性位点附近的一些对立体选择性有影响的氨基酸突变成了半胱氨酸,通过小分子配体修饰,改变酶的结构,达到调控底物的立体选择性的目标。在2-(对甲基)苯基丙酸对硝基苯酚酯水解反应中,BSLA-M78C与小分子配体结合,产物R构型立体选择性从eep=59.3%提升到了 eep=92.9%。在突变株BSLA-M137C上加小分子配体成功实现了对底物选择性的反转。(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9-04-01)

位楠楠[7](2019)在《毛细管电泳在表征量子点表面配体交换及内源性小分子测定中的应用与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毛细管电泳(CE)是一种重要的分离分析技术,具有分离效率高、分析时间短、样品和试剂消耗少等优点,尤其适合于珍贵的小体积样品分析。凭借其独特的优势,CE在化学、生物、环境、医药、临床、质检以及单细胞和单分子分析等领域都有广泛的应用。近年来,CE也被用于纳米材料和纳米材料-生物共轭化合物的表征和分离,已成为分离纳米材料的有效方法之一。而与具有高分辨率、高灵敏度的质谱仪(MS)联用后,CE-MS在复杂样品中小分子的检测、代谢组学、蛋白质组学等领域都有快速的发展。基于此,本学位论文在前人工作的基础上,围绕QDs表面配体交换以及复杂样品中小分子的检测开展了以下创新性工作:1.基于CE研究了CdSe/ZnS QDs表面配体交换反应和机理。2.建立了同时分离检测正常组和溃疡性结肠炎(UC)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色氨酸(Trp)及其八种代谢物的CE-MS新方法。3.开发了可用于研究肌酐(Cre)及几种药物竞争性摄取的CE-MS平台。本论文共分为四章:第一章:介绍了量子点(QDs)的基本定义、性质及应用;概述了QDs表面功能化的几种方法及表征量子点表面化学的几种技术;简单地介绍了研究复杂样品中小分子代谢差异和竞争摄取的意义和方法。第二章:以疏水性CdSe/ZnS QDs为模型量子点、对巯基苯甲酸(4-MBA)为交换配体,首次利用CE表征了CdSe/ZnS QDs表面的配体交换过程,并研究了反应时间和配体浓度对交换动力学和反应完全程度的影响。结合紫外-可见(UV-vis)吸收光谱、荧光光谱以及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T-IR),对交换机理进行了深入的探讨。与常用于配体交换机理研究的方法相比,我们所建立的方法简单、快速,且不需要任何的纯化步骤。因此,CE有望成为一种指导各种QDs功能化的新技术。第叁章:将具有高效分离能力的CE和高灵敏度的MS联用,同时分离分析了色氨酸及其八种代谢物质,并对背景电解质(BGE)和鞘流液(SL)的组成进行了详细的优化。在最优条件下,对该方法的重现性和灵敏度进行了考察,分析物日内和日间相对迁移时间的RSD分别为0.96%-1.37%和1.06%-3.42%;相对峰面积的RSD分别为2.26%-11.78%和1.16%-13.05%;检测限(LOD)和定量限(LOQ)范围分别为0.05-5.0 ng/mL和0.5-10.0 ng/mL。我们已将该CE-MS方法用于正常组和UC组大鼠血清及结肠组织中色氨酸及其八种代谢物的检测。第四章:建立了一种同时分析分离肌酐和二甲双胍(MFM)、对氨基马尿酸(PAH)、地高辛(DGX)、酮康唑(KCZ)的CE-MS联用方法。该方法具有较好的重现性和较高的灵敏度,分析物日内和日间相对迁移时间的RSD均小于1.5%,相对峰面积的RSD均小于11%,LOD和LOQ范围分别为0.2-50.0 ng/mL和2.0-100.0ng/mL。进而,以二甲双胍和对氨基马尿酸为模型药物,研究了肌酐与经肾排泄药物的在细胞中的竞争性摄取。(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4-01)

车锐[8](2018)在《基于糖类化合物的新型小分子肿瘤靶向配体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恶性肿瘤严重威胁人类的生命健康,药物一直以来都在肿瘤的治疗中起着重要作用。传统化疗药物凭借对肿瘤细胞强大的杀伤能力始终在临床上占据重要地位,却给患者带来难以忍受的副作用;靶向药物给患者带来了更好的生活质量,可又往往难以避免耐药和复发。为了将两类药物的优点结合,同时利用化疗药物的抗肿瘤活性和靶向药物的肿瘤细胞选择性,靶向配体药物偶联物应运而生。随着抗体药物偶联物的成功,这个新的研究领域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本论文研究了基于糖类化合物的几种小分子靶向配体的肿瘤靶向性。从两个不同的角度出发,分别研究了两类小分子配体,即五个小分子糖类化合物以及靶向肿瘤细胞表面唾液酸糖基的苯硼酸类化合物。在同一系统中,对两类小分子配体的肿瘤靶向性进行比较。论文的第一部分首先完成了两种博来霉素二糖片段克级水平的全合成。以通过廉价的D-山梨醇大量制备的化合物2-47为原料,经过6步反应以37%的收率制得L-古洛糖片段2-7。以通过葡萄糖酸内脂大量制备的化合物2-63为原料,经过7步反应以22%的收率制得6-脱氧-L-古洛糖片段2-53。同时通过对已报道路线的改进,从廉价易得的甘露糖出发,通过8步反应以13%的总收率完成了化合物2-8的合成。最后通过古洛糖片段或6-脱氧-L-古洛糖片段与磷酯活化的甘露糖进行糖苷化反应,完成了两种全乙酰基博来霉素二糖克级水平的制备。该合成路线简短,操作简便,所选原料廉价易得,没有涉及剧毒试剂的使用,实现了博来霉素二糖的克级水平的制备,为该二糖肿瘤细胞靶向性进行更深入的研究打下了基础。接着通过对DCM类染料的改造合成了带有迭氮基团的荧光染料,进而合成了五个含有不同糖基的糖类-染料偶联物。通过在人肺癌细胞A549上进行体外荧光成像实验,叁种博来霉素单糖与二糖片段表现出了与常见单糖葡萄糖、甘露糖相当或者更强的被肿瘤细胞摄取的能力。最后我们将甘露糖和3-氨甲酰基甘露糖分别与SN-38相连,并将得到的偶联物进行了细胞吞噬实验和MTT试验。结果显示叁种肿瘤细胞(人肺癌细胞A549、人结肠癌细胞HCT116和人肝癌细胞HepG2)对以两种糖类小分子为靶向配体的药物偶联物都具有更好的摄取效果,特别是博来霉素单糖,即3-氨甲酰基甘露糖,表现出最强的介导细胞内吞的能力。论文第二部分的工作首先以3-硝基苯硼酸为靶向配体,通过两种不同长度的连接体与SN-38的10位和20位羟基相连,得到四个配体药物偶联物。通过MTT实验和稳定性实验发现苯硼酸连接在SN-38的20位羟基时,细胞活性与SN-38相当,但由于其结构不稳定,不适合进行苯硼酸靶向配体的考察。我们尝试通过荧光倒置显微镜观察肿瘤细胞A549对化合物BCP和伊立替康的摄取效果,均未拍到明显荧光。为了更直观的比较几种常用苯硼酸介导细胞内吞的能力,我们设计并合成了几种DCM染料与苯硼酸相连的荧光探针。在HepG2细胞上进行的荧光成像实验中,含有3-氨基苯硼酸环单酯和4-羧基苯硼酸的荧光探针表现出比对照组更强的荧光。我们进一步将介导细胞内吞能力较强的3-氨基苯硼酸环单酯和4-羧基苯硼酸与SN-38连接得到叁种配体药物偶联物。通过激光共聚焦细胞成像实验和HPLC检测的细胞吞噬实验发现苯硼酸修饰后的喜树碱衍生物进入细胞的能力有了明显的提高,其中4-羧基苯硼酸表现出最强的介导细胞内吞的能力。而在MTT实验中,几个配体药物偶联物均未表现出明显强于伊立替康的细胞活性。本论文研究发现博来霉素的二糖和单糖虽然结构更加复杂,却表现出比葡萄糖和甘露糖更强的介导细胞内吞的能力,特别是3-氨甲酰基甘露糖,具有最强的靶向肿瘤细胞的靶向性。另一方面,3-氨基苯硼酸环单酯和4-羧基苯硼酸两种苯硼酸可以显着提高肿瘤细胞对荧光探针和SN-38的吞噬效果。两类化合物均表现出作为小分子靶向配体良好的前景,值得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华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11-23)

邓锐杰[9](2018)在《识别增强适配体探针设计及小分子计数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核酸适配体被认可为一类具有竞争力的识别元件,但是,他们的应用受限于其对目标物较低的结合力,特别是小分子的目标物。我们提出了一个适配体增强设计的概念,然后利用这类适配体实现对低结合力的小分子地计数分析检测。适配体增强设计是基于一种亚稳态封闭的适配体探针(RMSApt)。RMSApt通过构架一个别构设计的核酸结构,实现低能级变化的识别转化,从而促进目标识别和探针响应,进而提高对低结合力目标物的识别效率。我们选取了抗生素、真菌毒素、氨基酸类似物作为目标分子,实现了这些目标分子地计数分析。该探针设计策略能够拓宽适配体的应用,实现解离常数K_d为10~(-4)到10~(-9) M的目标分子的准确定量,因此包括了大部分具有适配体的小分子目标物。由此,RMSApt可以促进适配体在食品安全的广泛应用。(本文来源于《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8-11-07)

陈思锐,王芳,孟晨,刘细霞,侯建军[10](2018)在《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小分子危害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污染是重要的食品安全问题之一,加强其污染水平监测十分必要,通常采用的仪器法和免疫分析法均无法实现对其的快速简便检测。核酸适配体作为抗体的替代分子,有制备周期短、易改造、亲和力高等优点,在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监测领域有着十分广阔的应用前景。目前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快速检测食品中小分子危害物的方法主要包括纳米金/荧光比色法、电化学传感法、酶联适配体法、时间分辨荧光法、荧光偏振荧光法、荧光共振能量转移法。本文综述了上述各方法的研究进展,并列出了各方法的优缺点,可作为实际检测中选择最合适方法的参考。(本文来源于《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期刊2018年16期)

配体小分子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核酸适配体是指通过SELEX筛选得到的能与靶标高特异性、高亲和力结合的单链DNA或RNA。目前国内外具有高亲和性和高特异性结合的小分子靶标的核酸适配体依然很少,究其原因,一方面是因为小分子靶标的适配体难以筛选,另一方面是小分子靶标与其候选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难以确定。亲和力表征是确定适配体筛选成功与否的关键步骤,就现有的小分子靶标与其相应适配体亲和力表征方法进行了总结,包括纳米金比色法、等温滴定量热法、表面等离子共振、圆二色谱法、石英晶体微天平法、微量热泳动法和SYBR Green I染料检测法等,并分析了这些方法的优缺点及改进建议,以期有助于提高适配体表征效率。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配体小分子论文参考文献

[1].崔晓林,陆峰.表面增强拉曼光谱法联合分子动力学模拟研究小分子及其适配体间的相互作用[C].第二十届全国光散射学术会议(CNCLS20)论文摘要集.2019

[2].苏艺,蒋灵丽,林俊生.小分子靶标与其核酸适配体亲和力的表征方法[J].中国生物工程杂志.2019

[3].林鸿,吕灵芝,冯云龙.一个叁羧酸配体构筑的铽金属-有机框架材料及对小分子溶剂的荧光识别[J].无机化学学报.2019

[4].安小丽.A家族和F家族GPCRs功能调控中小分子配体协同作用机制的分子模拟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王继江.含α-二亚胺配体的Mg-Mg键化合物对(异)腈类小分子的反应研究[D].西北大学.2019

[6].买买提·艾尔肯(Mamatjan,Arkin).通过定向进化和小分子配体修饰调控酶对手性酸的立体选择性[D].浙江大学.2019

[7].位楠楠.毛细管电泳在表征量子点表面配体交换及内源性小分子测定中的应用与研究[D].兰州大学.2019

[8].车锐.基于糖类化合物的新型小分子肿瘤靶向配体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18

[9].邓锐杰.识别增强适配体探针设计及小分子计数分析[C].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第十五届年会论文摘要集.2018

[10].陈思锐,王芳,孟晨,刘细霞,侯建军.基于核酸适配体建立的小分子危害物检测技术研究进展[J].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2018

论文知识图

的熔链曲线实验中小分子配体的结构谷胱甘肽(G...小分子配体与蛋白映射的power-law关系一些与G-四链体DNA相互作用的小分子...加入SDS前(a)后(b)缬沙坦的1H核磁...两个荧光基团A与B之间发生FRET的示意...

标签:;  ;  ;  ;  ;  ;  ;  

配体小分子论文_崔晓林,陆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