薄弱层论文_郭猛,李常乐,袁泉

导读:本文包含了薄弱层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薄弱,框架,承载力,静力,性能,屈曲,刚度。

薄弱层论文文献综述

郭猛,李常乐,袁泉[1](2018)在《密肋复合墙的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一文中研究指出密肋复合墙是由填充砌块、混凝土框格(肋柱、肋梁)组成的网格式抗震墙,框格内填充砌块布置(拼砌)方式是影响框格层间承载力的重要因素。在前期研究工作基础上,分析了框格内不同布置方式下填充砌块的受力机制和变形特点;以既有密肋复合墙、框支-密肋复合墙试验为例,从试验角度验证了密肋复合墙的水平薄弱层破坏现象;引入砌块布置方式影响系数对水平薄弱层受剪承载力计算式进行改进,提出了不同砌块布置方式墙体的影响系数的建议取值范围。研究结果表明,水平薄弱层破坏是密肋复合墙的典型破坏现象之一,改进的受剪承载力计算式能够考虑填充砌块布置方式对承载力的不利影响,有助于提高密肋复合墙受剪设计的安全裕度。(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学报》期刊2018年S1期)

康民启,章长玖[2](2018)在《粮库工作塔薄弱层的处理措施》一文中研究指出粮库中的工作塔竖向布置不规则,容易形成薄弱层。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几点处理薄弱层的技术措施。(本文来源于《现代食品》期刊2018年14期)

朱海海[3](2018)在《基于可复位C形钢壳组的可控薄弱层结构数值模拟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国内外建筑都遵循“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不倒”的设防目标,然而,在大震过后,大部分建筑必须拆除重建,会给城市快速恢复和重建带来巨大负担。本文旨在研究一种C形高强钢壳组构件,并用于结构体系中,达到结构在地震后不修复或者经过快速修复就可以继续使用的效果,实现“小震不坏、中震可修、大震亦可修”的设计理念。本文对基于可复位C形高强钢壳组构件的可控薄弱层结构进行了数值模拟计算研究,主要研究工作有:(1)对C形高强钢壳的抗压能力、抗侧能力进行了试验和模拟分析,结果表明C形高强钢壳其抗压、抗侧能力较强,卸载后可以恢复原状,仅为弹性变形,且在屈曲前恢复力较大。在有限元计算时,将C形高强钢壳组构件按照截面等效原理,等效成梁单元,并与等效成壳单元进行对比分析计算,参考试验结果进行分析。结果表明,按照梁单元计算结果更接近试验值,说明在结构中可采用等效梁单元对C形高强钢壳组构件进行数值模拟计算。(2)采用Sap2000软件对结构进行pushover模拟分析时,对楼板、填充墙等进行了简化,并定义塑性铰,将得到的能力曲线转化为能力谱曲线,对不同模型结构分别进行了抗震性能评估。结果表明,在同时考虑砌体填充墙并在底部加C形高强钢壳组构件时,会大大增加结构底部剪力峰值;具有底层薄弱层的模型结构,由于底层薄弱,最先出现铰,并且随着荷载的增加,只在底层发生破坏,因此地震后,可修复或更换底层柱就能使结构恢复使用功能。(3)通过ABAQUS软件模拟结构在水平单向力作用下的动力弹塑性响应,并对结构在静、动力两种情况下的构件破坏部位、变形、位移角等性能进行数值模拟,通过对比分析,得出两种情况下模拟计算值相近,进一步验证上述静力分析的合理性、可行性。(本文来源于《西安建筑科技大学》期刊2018-04-01)

郑亮,李忠煜[4](2017)在《基于目标位移的大层高RC框架薄弱层增设黏滞阻尼器模型振动台试验》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型公共建筑和工业建筑常采用大层高RC框架结构,受其功能限制难以采用传统加固方式,采用消能减震加固时,可能仅实现部分楼层增设阻尼器。为实现预设目标,对具有大层高大跨度特征的RC框架仅在薄弱层增设黏滞阻尼器进行了模型振动台试验,并对模型在地震作用下的地震位移响应及动力特性进行对比研究。试验结果表明,在薄弱层增设黏滞阻尼器是实现此类结构抗震性能化的有效手段之一,可以有效的提高建筑的抗震性能。(本文来源于《建筑结构》期刊2017年S2期)

周明军[5](2017)在《带薄弱层的框架—填充墙结构易损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社会上兴建起大量的钢筋混凝土(RC)框架结构,由于RC框架的空间大,填充墙的布置灵活多变,呈现多样性,社会上出现了大量的临街商铺,底层为车库或大开间商场、上部为住宅的框架结构。我国规范中把填充墙当作非结构构件,将填充墙的刚度影响等效成周期折减的形式进行考虑,但实际上填充墙不仅能增大结构的刚度,还能改变结构的承载力,造成结构的“短柱破坏”“薄弱层破坏”“强梁弱柱破坏”。综上所述,本文主要做了以下工作:(1)总结了 RC框架-填充墙的几种常见破坏形式,表明填充墙的存在即可以改变结构的刚度,也可以改变结构的承载力学性能,因此在后文中将填充墙当作结构构件进行建模考虑。介绍了几种常见的弯曲恢复力模型,着重阐述了 IMK(Ibarra-Medina-Krawinkler)模型、改进IMK模型的特点,表明改进IMK模型对模拟RC梁柱构件抗震力学性能的实用性和先进性。(2)基于OpenSees有限元软件,采用OpenSees中的集中塑性铰方式建模。RC梁柱构件采用塑性铰模型,由零长度单元和弹性单元模拟,其中零长度单元采用基于改进IMK恢复力模型,填充墙采用双对角等效斜撑杆件模型,材料基于Clough恢复力模型。通过对RC柱构件,RC框架、RC框架-填充墙进行低周伪静力建模算例验证,从柱构件到整体框架验证采用基于改进IMK模型,双对角等效斜撑杆模型建模的正确性和精确性。(3)介绍了增量动力分析(IDA)方法理论,本文进行IDA分析的一些参数的选取和准则的定义。按我国规范设计了一 6层3跨RC框架结构,通过考虑填充墙的不规则布置形式造成的薄弱层现象,设计了 5种模型工况,并对5种模型工况进行了 44条地震波的IDA分析。最后依据IDA分析得到的数据,进行了模型的IDA分析评估、地震易损性评估。(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6-01)

严彦[6](2017)在《基于Pushover分析的层间隔震体系薄弱层位置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层间隔震体系在工程实践中的运用,其理论性研究也在不断发展,目前主要集中在对隔震体系的工作机理及减震效果的研究中。对地震作用下层间隔震体系的薄弱层位置及结构构件的失效顺序的研究还不多。本文主要运用静力弹塑性分析方法对层间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薄弱层位置及构件失效顺序进行研究。本文以叁维结构动力分析软件ETABS为工具,对某高校宿舍楼的一部分按隔震层最优位置进行了隔震设计,经过计算分析,得到了合理的支座布置情况。其次,就计算模型的特殊性对层间隔震体系的Push-over分析方法进行了概述。按所介绍的方法对所设计的层间隔震体系进行分析。得到了结构的荷载—位移曲线、层间位移、层间位移角和结构变形图等,经过分析,得到了所设计的隔震体系的薄弱层位置及其隔震性能。然后,继续以Push-over分析方法为工具探讨隔震层位置变化的层间隔震体系的相关情况。发现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位置变化时,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及薄弱层位置均发生了一定程度的变化,即隔震层上移,隔震效果变差、薄弱层位置下移。最后,将基础隔震体系的分析结果与隔震层位于一层柱顶的层间隔震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隔震层位置较低的层间隔震结构的隔震性能及薄弱层位置分布与基础隔震体系相似。本文通过分析层间隔震体系隔震层位置变化的各种工况,得到了不同隔震层位置的层间隔震体系的隔震性能及薄弱层分布情况。对已建层间隔震体系的抗震性能评估及拟建的层间隔震体系的设计具有指导性的意义。(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齐永胜,顾强,李卫青[7](2015)在《中心支撑钢框架顶部薄弱层地震倒塌现象》一文中研究指出现行抗震规范和相关规范、规程对高层结构侧向刚度自下而上的减小幅度缺乏定量规定,仅通过非强制性条款进行了定性描述。文章通过具体算例证明了可能导致在某些设计中出现高层中心支撑钢框架顶部各层的刚度减小过快的情况,尽管满足了抗震规范和相关规范、规程的规定,但结构仍有可能出现顶部薄弱层倒塌现象;并指出应该定量地限制结构沿高度方向的刚度减小削弱幅度,以避免该类现象的发生。(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12期)

陆烜[8](2015)在《屈曲约束支撑在某混凝土结构薄弱层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淮安开元国际大酒店属于超限高层结构。介绍了工程的特点及结构布置情况,针对结构竖向不规则性的特点,设置屈曲约束支撑对显着薄弱层予以加强。采用静力推覆分析方法和时程分析法分析了结构在设置不同刚度和形式的屈曲约束支撑前后的弹塑性性能。结果表明,在小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处于弹性状态,为结构薄弱层提供支撑刚度,满足规范的要求;在罕遇地震作用下,屈曲约束支撑达到屈服状态,为结构提供耗能能力,改善了抗震性能。不同应力水平下的屈曲约束支撑对主体构件塑性铰出现的影响有所不同,同时滞回特性也有所差别。(本文来源于《建筑钢结构进展》期刊2015年03期)

刘杰,叶见曙,陈娟娟[9](2015)在《节段接缝薄弱层对大跨悬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变形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分析节段接缝薄弱层对大跨悬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变形的影响,以虎门大桥辅航道桥施工阶段分析有限元模型为基础,建立带节段接缝薄弱层单元的有限元模型。考虑节段接缝薄弱层单元的材料特性、单元长度的影响,运用有限元法对该问题进行分析。结果表明,节段接缝薄弱层的变形对大跨悬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累积位移的影响不可忽略;节段接缝薄弱层的剪切变形很小,对箱梁变形的影响主要由节段接缝薄弱层的弯曲变形引起。同时,提出采用凿毛的施工工艺措施来减小这种影响。(本文来源于《工业建筑》期刊2015年02期)

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彭光辉[10](2014)在《带框钢支撑加固含有薄弱层的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含有薄弱层的RC框架的抗震加固方法,采用带框钢支撑对薄弱层进行加固并进行拟静力试验研究。以某抗震承载力不足的既有3层框架结构为原型,设计和制作试验模型。采用3点混合控制加载,观察试验现象,得到楼层剪力与层间位移的滞回曲线,比较模型各层的初始刚度和刚度退化情况。研究结果表明:采用带框钢支撑对薄弱层进行加固后,薄弱层的初始刚度和承载力均有较大幅度的提高,模型各层均表现出一定的塑性变形和耗能能力。试验模型的破坏模式表明:带框钢支撑会对框架梁产生附加剪力,造成框架梁剪切破坏,在后续研究中需要注意支撑布置对结构破坏模式的影响。(本文来源于《建筑科学》期刊2014年01期)

薄弱层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粮库中的工作塔竖向布置不规则,容易形成薄弱层。基于此,本文总结了几点处理薄弱层的技术措施。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薄弱层论文参考文献

[1].郭猛,李常乐,袁泉.密肋复合墙的水平薄弱层破坏准则[J].建筑结构学报.2018

[2].康民启,章长玖.粮库工作塔薄弱层的处理措施[J].现代食品.2018

[3].朱海海.基于可复位C形钢壳组的可控薄弱层结构数值模拟研究[D].西安建筑科技大学.2018

[4].郑亮,李忠煜.基于目标位移的大层高RC框架薄弱层增设黏滞阻尼器模型振动台试验[J].建筑结构.2017

[5].周明军.带薄弱层的框架—填充墙结构易损性分析[D].广西大学.2017

[6].严彦.基于Pushover分析的层间隔震体系薄弱层位置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7].齐永胜,顾强,李卫青.中心支撑钢框架顶部薄弱层地震倒塌现象[J].合肥工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8].陆烜.屈曲约束支撑在某混凝土结构薄弱层中的应用[J].建筑钢结构进展.2015

[9].刘杰,叶见曙,陈娟娟.节段接缝薄弱层对大跨悬浇预应力混凝土箱梁变形影响研究[J].工业建筑.2015

[10].孔祥雄,史铁花,程绍革,彭光辉.带框钢支撑加固含有薄弱层的RC框架抗震性能研究[J].建筑科学.2014

论文知识图

甲玛斑岩-角岩蚀变与矿化成因模型(...剪切测试后的焊点残留[75](f)于I36层含水饱和度分布指标体系形成完整流程图应用层DDoS攻击类型Fig.1.4Thetypeso...薄弱层示意语

标签:;  ;  ;  ;  ;  ;  ;  

薄弱层论文_郭猛,李常乐,袁泉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