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措施

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措施

一、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的措施(论文文献综述)

焦战增,安国强,李志勇[1](2022)在《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技术》文中提出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结构复杂,与常规水力发电站地下厂房相比,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技术要求更高,施工难度更大,施工空间更狭窄,对厂房混凝土工程施工总体进度具有控制作用。通过对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地下厂房1号~4号机蜗壳层混凝土分层分块、钢筋制安、模板支撑结构型式、混凝土入仓手段、温控方法、资源配置、施工组织等研究,阐述了抽水蓄能电站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技术提升思路。

李灿[2](2021)在《沙坨水电站溢流坝碾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文中研究说明沙坨水电站溢流坝碾压混凝土施工面临工程量大,工期紧,施工强度高,温控、外观质量要求高,施工干扰大,施工进度较难掌控等困难。在沙沱水电站大坝溢流坝段碾压混凝土施工中,根据现场施工条件、体型结构及气候环境,选择了经济、合理的入仓方案及温度控制措施。主要论述了该工程施工特点和重难点问题以及所采取的施工技术措施。结果表明:所采取的措施提高了碾压混凝土施工效率,确保了施工进度;采取仓面搭设遮阳棚、个性化通水冷却等措施,使碾压混凝土的质量得到了更可靠的保证。

刘伟,刘勇,王战胜[3](2021)在《新疆某工程隧洞二衬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文中指出阐述了新疆某电站枢纽厂坝间道路工程交通洞二衬混凝土质量控制过程,通过对施工过程中的原材料实施质量控制、配合比设计、施工过程管控,总结出骨料级配不稳定状况的隧洞二衬混凝土施工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并付诸实施,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许泾川,郑强顺[4](2021)在《西非高温多雨气候环境下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文中提出西非几内亚苏阿皮蒂水利枢纽工程是该国规模最大的基建项目,施工质量控制至关重要。通过对该工程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进行总结,将中国标准、先进的施工工艺和技术成功应用于西非高温多雨气候环境的施工中。通过对人员管理、材料控制、机械设备的规划和使用等方面分别采取质量控制措施,为大坝不间断连续施工创造了有利条件。实践表明,工程施工实现了年度最大浇筑混凝土173.2万m3,高峰期日浇筑1.1万m3和高峰期连续3个月平均月强度超20万m3,坝体单月最大上升高度达10.8 m。大坝施工做到了高效、连续、快速,工程质量实现了控制目标。

潘从建[5](2021)在《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1990年代,美国研发了干式连接的预制预应力混凝土抗震结构体系(PRESSS),发布了相关技术标准,开展了部分工程实践。该体系的框架节点采用无粘结预应力筋和局部无粘结耗能钢筋混合配筋的连接构造,具有施工效率高、地震损伤轻、延性好、自复位的特点。PRESSS框架节点的干式连接构造,导致连接界面抗扭性能薄弱,而现有框架节点的抗震性能研究未考虑梁端扭矩影响;同时,针对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少,全装配楼板对该体系抗震性能的影响,也需要进一步验证。本文针对上述主要问题,进行了考虑初始扭矩作用的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节点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框架结构整体抗震性能的振动台试验研究及相关有限元模拟分析,主要研究内容与成果如下:(1)基于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结构体系,系统分析了梁-柱、板-梁、柱-柱、柱-基础等相关节点构造;研究了全装配楼盖对协调多层规则框架结构整体抗侧变形的影响,提出了结构顶部楼层(结构高度80%以上)设置刚性楼板的措施。(2)完成了2组共8个不同配筋率、不同初始扭矩的框架梁端节点抗震性能的拟静力试验研究。结果表明,极限位移角下,高配筋率较中配筋率的框架梁端混凝土受拉和受压损伤增加,但损伤仍较轻;随着受弯位移角增加,界面受压区高度减小、耗能钢筋屈服,界面抗扭性能随之变弱;界面抗扭失效可发生于位移角加载和卸载状态,卸载状态下更易抗扭失效;界面抗扭失效后的扭转变形随着加载循环次数和位移角增加而累积且不可复位;小扭弯比时,极限位移角下节点的扭转变形小,对梁端受弯滞回性能不利影响微小,大扭弯比时与之相反;提高配筋率,可使节点的抗扭性能有一定改善。(3)基于初始扭矩下的框架梁端节点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与有限元分析、界面剪应力分布的理论计算,揭示了受压界面在弯-剪-扭耦合作用下的抗扭失效特征及受力机理,提出了梁端界面的弯-剪-扭耦合的承载力计算方法。(4)进行了1/2缩尺的三层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模型的模拟地震振动台试验,研究了模型在各级地震动作用下的动力特性、加速度反应、位移反应和损伤情况等。结果表明,框架柱柱脚损伤轻,框架柱端损伤位置与节点“强柱弱梁”分布规律一致;框架梁端损伤微小且可自复位;大震下,试验模型呈现混合铰屈服机制,有较好的自复位性能和满足规范要求的抗震性能;装配式楼板构造能够适应梁端转动变形的需求,且无明显残余滑移;采用顶部设置刚性楼板的全装配式框架结构具有良好的整体侧向变形协调性能。(5)基于OpenSees进行了振动台试验模型逐级地震动加载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表明,结构的初始频率与振型、加速度响应、位移响应及结构损伤分布特征与试验结果规律较一致,结构动力弹塑性模拟分析方法较合理;各框架节点均满足“强柱弱梁”要求的有限元模型,呈现框架梁端先产生塑性铰的抗震屈服机制和框架柱地震损伤更轻的抗震性能。(6)基于节点的拟静力试验、结构模型的振动台试验和相关有限元模拟结果,提出了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建议。

王政[6](2021)在《混凝土施工特殊过程质量分析及控制措施》文中研究说明对扬子石化炼油改造项目混凝土施工特殊过程质量控制的管理方法进行探讨,通过预测分析,提前采取措施和对策,做好事前控制,保证施工过程中混凝土的质量控制,实现混凝土工程实体质量全部合格。

段中剑[7](2021)在《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桥台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随着国内外建筑业的快速发展,施工过程中无需施加振捣的自密实混凝土,因具有良好流动性、抗离析性和填充性的特点,在造型独特、结构复杂、钢筋密集的工程中应用越来越广泛。同时,近年来由于混凝土的大量应用,导致天然河砂资源日益短缺,由岩石机械破碎制成的机制砂与天然河砂特征相似,可在混凝土中替代天然河砂,为混凝土行业摆脱天然河砂资源短缺的困境提供了新的选择。机制砂可以就地取材,降低了混凝土的生产、运输成本,缩短工程建设周期,具有较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机制砂的应用将成为混凝土行业可持续发展的一种趋势。因此,同时具备机制砂和自密实混凝土特性的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便有了应用价值。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早期温度裂缝,因严重影响工程安全性及耐久性,成为制约其广泛应用的因素之一,因此,研究并控制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的危害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云南红河州特大桥工程为研究背景,对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场进行了研究,为温度裂缝防控提供参考,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结合红河特大桥桥台的结构特征和现场实际条件,选定墩柱截面和中间截面为监测面,设计了温度与应变监测方案,对桥台进行了为期19d的现场监测,并对监测结果进行分析,得到了桥台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早期温度场与应变场特点及变化规律,同时也为温度场、应变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对比分析提供了数据支撑。(2)根据桥台自密实混凝土配合比,以热参数理论计算模型和等效硅酸盐水泥绝热温升计算方法为依据,进行了温度场、应变场和应力场数值模拟,并将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结果表明: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吻合良好,验证了该模拟方法的适用性与可靠性,可用于预测此类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的早期温度场及应力场变化情况,为工程中及时采取裂缝防控措施提供依据。(3)根据温度应力场模拟结果,对桥台混凝土进行了抗裂指数模拟计算,并结合温度应力场模拟结果、抗裂指数模拟结果和实际裂缝发展情况,对桥台混凝土进行了抗裂性能分析,得到了桥台混凝土的温度应力分布状况、变化规律,预估了早期温度裂缝的开裂部位、开裂时间和开裂状况,为采取相应的裂缝防控措施提供了参考依据。(4)根据对桥台混凝土的温度场、温度应力场及抗裂性能分析,提出了用机制砂石粉适量替代水泥、延长保温和敷设智能养护膜等裂缝防控措施,并结合工程要求和混凝土所处环境,给出了相应的裂缝防控措施使用建议,对于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的裂缝防控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申博文[8](2021)在《筒仓顶钢丝绳软平台及支撑架受力性能研究》文中指出随着社会的发展,大型储存用筒仓的需求量越来越大,筒仓也开始向大直径方向发展。当大直径的筒仓进行筒仓顶部锥壳施工时是筒仓施工中难度最大也是最危险的时候,所以一种安全经济的模板支撑施工平台对筒仓顶锥壳施工很重要。目前国内大部分施工采用的都是刚性平台施工,所以研究方面也以刚性平台为主,而对柔性平台施工的研究还存在欠缺,而柔性平台有许多方面优于刚性平台,所以对柔性平台的研究也很有必要。这样能为施工提供更多选择,对筒仓施工的进度安全也有重要意义。本文以内蒙古某煤矿直径25m的筒仓为研究背景,对筒仓顶施工中的整体模板支撑体系进行了研究,主要采用了理论分析,数值模拟,施工现场全过程监测的方法。通过ABAQUS有限元软件对不同施工工况下的钢丝绳软平台受力与沉降情况进行了模拟,分析了受力与沉降的规律,通过改变不同变量进行优化最终确定合理方案。结合有限元模拟制定了现场监测方案,针对重点位置进行了施工全过程的现场监测,并同时监测分析了钢丝绳平台上脚手架的受力情况,对施工现场监测到的数据与有限元模拟数据进行了对比分析,为保证以后的安全施工提供建议,为今后的类似工程提供参考。主要得出的结论有:(1)通过对是否施加卸荷钢丝绳的施工平台钢丝绳的轴力与沉降对比,得知钢丝绳施工平台采取上部张拉卸载钢丝绳来进行卸荷能明显降低钢丝绳在施工过程中的轴力与沉降。(2)通过对钢丝绳施加不同预应力条件下的结构稳定性与受力进行分析,得知钢丝绳施工平台可以通过增加其中钢丝绳预应力的方式来进一步优化结构,但增加钢丝绳预应力超过一定限度并不能继续优化钢丝绳平台。(3)通过现场监测分析可以看出,对于高度过于高的模板支撑架杆件内力受力十分复杂,部分杆件甚至出现了应力超出屈服强度的现象,这就提醒我们对于超高模板体系的分析不能仅仅通过部分杆件的受力计算来判断整体架体的稳定性。

马力[9](2021)在《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文中研究表明自我国进入了高速城镇化的时代,社会的快速发展给城市和乡村带来了很多潜在的危机和隐患,整体建造体系粗放,存在对自然环境干预大、地域文化缺失、资源消耗大、经济成本不合理等问题,总体乡村建筑的品质较低。针对以上背景,本文借鉴“低影响开发”理论,汲取该理论的核心本质—尊重自然和顺应自然,提出以尊重基地现有的自然、人文、能源和经济等综合环境因素为本质的“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念。该理念不同于绿色建筑与在地性建筑等熟知理论对单一设计层面的关注,而是将自然、文化、能源和经济等因素进行综合系统的考虑,来探究适合当下乡村的适宜性建筑设计思路,使建筑以“低姿态”的方式融入到周边的既有环境之中,从而达到对周边综合环境的“低影响”。全文总共六个章节,核心章节为第四章和第五章。首先,介绍了目前乡村建设的政策和实践方面的背景,提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和目的,对相关概念进行解释和界定,并总结分析了国内外乡村建设的发展现状和问题。其次,对“低影响”模式下的相关理论进行综述研究,分别总结各相关理论在“低影响”模式视角下的理论启示。并系统分析了“低影响”模式与各相关理论之间的关联性,在此基础上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原理概述,得出理论的深层本质,并提出“低干预、低冲击、低消耗”的设计原则和若干注意要点。再次,搜集国内外近些年来优秀的乡村建筑实践,首先采用数据图表的方式对这些案例的建成时间、地理位置和建筑类型进行系统分析;然后从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三个方面对每个案例进行详细的策略提炼分析。随后,以东北地区为例,进行相应的策略总结,结合文献资料和调研成果,对东北乡村建筑的现状问题和设计影响因素的特殊性进行归纳总结,然后以第四章的实践策略分析为基础,从三个设计原则的方面提出相应的设计策略,并在建筑全生命周期的层面对这些策略进行系统分析;最后依托本章提出的各项策略,通过层次分析法,探究一套“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最后,选取调研村庄的某个场地,进行“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和试评分,对第五章提出的设计策略和评价体系进行验证。综上,本文以东北地区为例,试图以较为全面的视角来探索总结出一套考虑到自然环境、地域文化、资源与成本等因素的综合适宜性设计策略。

任帅[10](2021)在《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某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及保障管理体系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施工组织设计的合理编制和实施,能够在符合相关的建设法规和满足建设单位的要求之上有效地改善施工单位自身的经济效益。本文以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进行施工组织设计为主要研究内容,结合国内外有关施工组织设计的研究成果,根据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特点、工程管理目标等情况对施工进度安排、施工资源配置、施工平面布置、主要工程施工方案等作出具体的施工组织与规划。基于层次分析法和模糊综合评价法相结合,对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进行评价。通过专家讨论法、实地调查法、文献调查法等方式构建了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规范施工组织设计的综合评价的过程,其中包含6个一级指标和18个二级指标;利用层次性分析法来确定各层级指标的权重;构建多层次模糊综合评价模型,并且通过专家打分的方法构造了模糊综合评价矩阵,继而对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水平情况进行综合评价,确定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进行施工组织设计等级,并根据最大隶属度原则分析影响其评价等级的主要因素。最后从施工质量、进度工期、安全生产、成本控制以及文明施工和环境保护六个维度的施工管理目标考虑,通过动态控制、目标管理等理论构建科学的施工保障管理体系,依托制度保障将各目标进行层层分解,确保施工组织设计的全过程正确实施以及施工管理目标的实现。图[21]表[22]参[54]

二、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的措施(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的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特点
3 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方案
    3.1 分层分块
    3.2 混凝土施工通道及入仓手段布置
    3.3 混凝土仓面施工条件
    3.4 蜗壳层施工程序
    3.5 各层块混凝土施工方法
        3.5.1 蜗壳机墩第一层(块)(高程121.80~124.30m)
        3.5.2 蜗壳、座环支墩
        3.5.3 蜗壳首层外包混凝土(高程123.70~125.72m)
        3.5.4 蜗壳第二层外包混凝土(高程125.72~127.75m)
        3.5.5 机墩外围框架柱及上下游护壁(高程121.45~126.25m)
        3.5.6 蜗壳层顶板混凝土(高程126.25~129.60m)
    3.6 混凝土温控方法
4 结语

(2)沙坨水电站溢流坝碾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施工特点、重点及难点
3 主要研究内容
    3.1 综合组织措施
    3.2 工期保证措施
    3.3 碾压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措施
    3.4 混凝土的温度控制、成品外观质量控制
    3.5 施工设备资源保证措施
    3.6 混凝土施工与坝基固结灌浆及钢筋桩施工的协调
    3.7 夏季、雨季、雾天施工进度保证措施
    3.8 碾压混凝土铺筑方式的选择
4 施工效果
    4.1 混凝土入仓方面
    4.2 碾压混凝土温控方面
    4.3 施工小结
5 结论

(3)新疆某工程隧洞二衬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概述
2 隧洞二衬混凝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及采取的控制措施
    2.1隧洞二衬混凝土中容易出现的问题
        2.1.1原材料质量控制
        2.1.2配合比设计
        2.1.3施工过程管控
        2.1.4施工现场管理采取的质量控制措施
3 结语

(4)西非高温多雨气候环境下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论文提纲范文)

1 工程概况
2 工程特点及质量控制重难点
    2.1 工程规模大、经济效益显着、社会影响力大
    2.2 施工工期紧、强度高
    2.3 施工期旱季高温、雨季多雨且持续时间长
    2.4 设备物质缺乏、可用劳动力不足
3 高温时段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3.1 技术控制措施
    3.2 质量管理控制措施
    3.3 现场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4 雨季碾压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
    4.1 技术控制措施
    4.2 施工质量控制措施
5 碾压混凝土温度控制
6 碾压混凝土实体质量评价
7 质量管理经验总结
8 结语

(5)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1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
    1.2 研究综述
        1.2.1 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
        1.2.2 钢筋混凝土连接界面抗剪要素与受剪承载力计算
    1.3 本文的研究意义
    1.4 本文的研究目标
    1.5 本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第2章 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体系与分析
    2.1 框架结构体系和节点构造
        2.1.1 结构体系
        2.1.2 节点构造
    2.2 顶部楼层刚性隔板对多层框架结构抗侧变形协调影响的分析
        2.2.1 基本原理
        2.2.2 模型对比分析
    2.3 本章小结
第3章 初始扭矩下框架梁端节点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研究
    3.1 框架梁端的扭矩及抗扭要素
        3.1.1 框架梁端扭矩水平
        3.1.2 梁端界面抗扭要素
    3.2 试验设计
        3.2.1 试件研究参数与分组
        3.2.2 试件加工
        3.2.3 试验装置
        3.2.4 试验加载机制
        3.2.5 试验测试方案
    3.3 试验结果与分析
        3.3.1 试验现象及分析
        3.3.2 梁端界面裂缝宽度-位移角曲线
        3.3.3 梁端耗能钢筋应变-位移角曲线
        3.3.4 梁端梁顶和梁底混凝土应变-位移角曲线
        3.3.5 梁端扭转变形-位移角曲线
        3.3.6 预应力钢绞线轴力-位移角曲线
        3.3.7 竖向力-位移角曲线
        3.3.8 刚度退化曲线
        3.3.9 等效粘滞阻尼系数-位移角曲线
    3.4 本章小结
第4章 初始扭矩下框架梁端节点的力学性能计算分析
    4.1 摩擦抗剪和摩擦抗扭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2 耗能钢筋销栓抗剪的有限元模拟分析
    4.3 基于Abaqus的节点试件力学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
        4.3.1 有限元模型信息
        4.3.2 模拟分析结果
    4.4 基于OpenSees的节点试件抗震性能有限元模拟分析
        4.4.1 有限元模型信息
        4.4.2 模拟分析结果
    4.5 界面在剪力和扭矩下的剪应力计算
        4.5.1 扭矩下界面无剪切滑移的剪应力计算
        4.5.2 扭矩下界面有剪切滑移的剪应力计算
        4.5.3 剪力和扭矩下界面无剪切滑移的剪应力计算
        4.5.4 剪力和扭矩下界面有剪切滑移的剪应力计算
    4.6 梁端界面弯-剪-扭相互影响的机理
        4.6.1 初始扭矩下梁端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的界面受力过程机理
        4.6.2 相关因素对梁端界面弯-剪-扭耦合下受力性能的影响
    4.7 框架梁端界面弯-剪-扭耦合承载力计算
        4.7.1 框架梁端界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4.7.2 框架梁端界面剪-扭耦合的承载力计算
    4.8 本章小结
第5章 框架结构抗震性能振动台试验研究
    5.1 试验研究内容
    5.2 试验设计
        5.2.1 原型概况
        5.2.2 模型设计
        5.2.3 试验地震波
        5.2.4 试验工况
        5.2.5 试验测试方案
    5.3 试验结果与分析
        5.3.1 试验现象及损伤分析
        5.3.2 试验结果及分析
    5.4 本章小结
第6章 基于Open Sees的振动台试验模型抗震性能模拟分析
    6.1 振动台试验模型的动力弹塑性分析
        6.1.1 试验模型的有限元模型
        6.1.2 动力弹塑性分析结果
    6.2 本章小结
第7章 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设计若干建议
    7.1 楼盖体系与构造设计
    7.2 初始扭矩下框架梁端界面弯-剪-扭耦合承载力设计方法
        7.2.1 框架梁端界面受弯承载力计算
        7.2.2 极限位移状态梁端界面剪-扭耦合承载力计算
        7.2.3 框架梁端界面抗扭设计建议
    7.3 框架结构整体抗震设计若干建议
    7.4 本章小结
第8章 结论与展望
    8.1 结论
    8.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附录1 初始扭矩下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梁端节点抗震性能拟静力试验试件加工详图
    附录2 三层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模型加工详图
    附录3 三层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振动台试验模型测点布置
攻读学位期间取得的学术成果
致谢

(6)混凝土施工特殊过程质量分析及控制措施(论文提纲范文)

1 检测质量分析
2 质量控制重点措施
    2.1 加强混凝土制备质量管理
    2.2 加强混凝土检测试验室管理
    2.3 规范混凝土试块制作
    2.4 加强冬季混凝土养护
3 纠偏效果
4 结论

(7)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桥台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第一章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机制砂自密实混凝土国内外研究现状
    1.3 大体积混凝土温度与温度应力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第二章 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桥台温度场及应变场监测
    2.1 工程概况
    2.2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变场监测方案设计
        2.2.1 试验仪器选取
        2.2.2 测点布置方案设计
    2.3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及应变场监测结果分析
        2.3.1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监测结果分析
        2.3.2 桥台混凝土里表温差与表外温差监测结果分析
        2.3.3 桥台混凝土应变场监测结果分析
    2.4 本章小结
第三章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模拟分析
    3.1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3.1.1 桥台混凝土绝热温升计算
        3.1.2 桥台混凝土热传导方程参数的选取
        3.1.3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边值条件确定
        3.1.4 桥台混凝土温度场计算模型建立
    3.2 桥台混凝土测点温度场模拟结果与实测结果对比分析
        3.2.1 桥台混凝土墩柱截面温度场变化对比分析
        3.2.2 桥台混凝土中间截面温度场变化对比分析
        3.2.3 桥台混凝土里表温差与表外温差对比分析
    3.3 桥台混凝土外表面及监测面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3.3.1 桥台混凝土外表面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3.3.2 桥台混凝土墩柱截面温度场模拟结果分析
    3.4 本章小结
第四章 桥台混凝土温度应变场及温度应力场模拟分析
    4.1 桥台混凝土温度应变场及温度应力场数值分析模型建立
        4.1.1 桥台混凝土热力学参数选取
        4.1.2 桥台混凝土位移边值条件确定
    4.2 桥台混凝土温度应变场模拟结果分析
        4.2.1 桥台混凝土测点部位温度应变场模拟结果与试验结果对比分析
        4.2.2 桥台混凝土监测截面不同龄期温度应变场模拟结果分析
    4.3 桥台混凝土温度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3.1 桥台混凝土监测截面温度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3.2 桥台混凝土外表面温度应力场模拟结果分析
    4.4 桥台混凝土抗裂性能模拟及结果分析
        4.4.1 桥台混凝土抗裂性能模拟分析
        4.4.2 桥台混凝土抗裂性能模拟结果与试验观察结果对比分析
    4.5 本章小结
第五章 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温度裂缝防控措施
    5.1 合理选择混凝土原材料
        5.1.1 水泥的合理选择
        5.1.2 拌合用水的合理选择
    5.2 优化混凝土配合比
        5.2.1 减少水泥用量
        5.2.2 添加适量外加剂
    5.3 控制混凝土施工条件
        5.3.1 改进搅拌工艺
        5.3.2 选择合理浇筑方法
        5.3.3 改变基础约束
    5.4 加强混凝土早期养护
        5.4.1 加强保温养护
        5.4.2 加强保湿养护
    5.5 本章小结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在学期间的研究成果
致谢

(8)筒仓顶钢丝绳软平台及支撑架受力性能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的背景
    1.2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1.3 国内外研究现状
    1.4 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
        1.4.1 研究内容
        1.4.2 研究方法
        1.4.3 技术路线
2 模板支撑体系受力理论
    2.1 压杆稳定理论
    2.2 轴心受压欧拉公式
    2.3 不同约束条件下的计算长度
    2.4 高支模计算
    2.5 有限元中钢丝绳预应力施加理论
        2.5.1 初始应变法
        2.5.2 等效荷载法
        2.5.3 降温法
    2.6 本章小结
3 下部张拉钢丝绳平台有限元软件模拟分析
    3.1 工程概况
    3.2 有限元模型建立
        3.2.1 有限单元法简介
        3.2.2 有限元软件ABAQUS软件简介
        3.2.3 计算基本假定
        3.2.4 工况设置
        3.2.5 计算模型
        3.2.6 荷载取值
        3.2.7 各工况下钢丝绳平台沉降与受力情况
    3.3 各工况下钢丝绳受力与沉降汇总分析
        3.3.1 各种工况下钢丝绳受力汇总分析
        3.3.2 各种工况下钢丝绳沉降汇总分析
    3.4 本章小结
4 筒仓仓顶施工对支撑平台影响现场监测
    4.1 监测方案
        4.1.1 试验仪器
        4.1.2 试验原理
        4.1.3 监测方案
        4.1.4 监测流程
    4.2 实验数据分析
        4.2.1 立杆应力
        4.2.2 外围环形箍应力
        4.2.3 水平杆应力
        4.2.4 水平剪刀撑应力
        4.2.5 竖向剪刀撑
        4.2.6 斜撑应力
        4.2.7 钢丝绳受力监测结果
        4.2.8 钢丝绳受力情况小结
        4.2.9 钢丝绳沉降监测
    4.3 监测结果与有限元模拟结果对比分析
        4.3.1 筒仓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部施工平台受力情况对比
        4.3.2 筒仓顶混凝土浇筑过程中下部施工平台沉降情况对比
    4.4 本章小结
5 下部张拉钢丝绳平台优化过程
    5.1 张拉卸荷钢丝绳影响
        5.1.1 初始情况工况设置
        5.1.2 荷载设置
        5.1.3 初始情况计算结果
        5.1.4 增加钢丝绳卸荷工况设置
        5.1.5 增加钢丝绳卸荷计算结果
    5.2 钢丝绳增加预应力影响
        5.2.1 预应力10k N钢丝绳工况设置
        5.2.2 预应力10k N钢丝绳计算结果
        5.2.3 预应力25k N钢丝绳工况设置
        5.2.4 预应力25k N钢丝绳计算结果
    5.3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致谢
参考文献
攻读硕士期间参与科研项目

(9)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研究目的和意义
        1.1.1 研究背景
        1.1.2 研究目的
        1.1.3 研究意义
    1.2 相关概念界定及研究内容
        1.2.1 相关概念界定
        1.2.2 研究范围
        1.2.3 研究内容
    1.3 研究方法和技术路线
        1.3.1 研究方法
        1.3.2 技术路线
    1.4 国内外乡村建设发展概况研究
        1.4.1 国外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1.4.2 国内乡村建设发展与研究概况
2 相关理论研究综述与启示
    2.1 “低影响开发”(LID)理论
        2.1.1 “低影响开发”理论(LID)概念解析
        2.1.2 “低影响开发”理论的本质特点
        2.1.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2 绿色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2.1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原则概述
        2.2.2 绿色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2.3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论的综述和启示
        2.3.1 国内在地性建筑设计研究概况
        2.3.2 在地性乡村建筑理念原则概述
        2.3.3 在地性建筑设计理念局限性分析
        2.3.4 乡村建筑方面的应用启示
    2.4 本章小结
3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原理与原则
    3.1 “低影响”模式与相关理论关联性分析
    3.2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理论来源和本质
        3.2.1 理论来源及其转译到乡村建筑设计的可能性
        3.2.2 “低影响”模式原理本质
    3.3 “低影响”模式理论的设计原则
        3.3.1 理论内涵和原则概括
        3.3.2 环境保护方面—低干预原则
        3.3.3 地域文化方面—低冲击原则
        3.3.4 资源与成本方面—低消耗原则
    3.4 “低影响”模式乡村建筑设计注意要点
        3.4.1 整体与局部的辩证统一
        3.4.2 现代与传统的有机融合
        3.4.3 多方位群体的相互协作
    3.5 本章小结
4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当代乡村建筑设计实践分析
    4.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与介绍分析
        4.1.1 乡村建筑实践案例汇总
        4.1.2 案例介绍与设计分析
    4.2 自然环境-低干预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2.1 实践案例低干预策略分析
        4.2.2 低干预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3 地域文化-低冲击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3.1 实践案例低冲击策略分析
        4.3.2 低冲击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4 资源与成本-低消耗原则下的实践解析
        4.4.1 实践案例低消耗策略分析
        4.4.2 低消耗原则下案例分析小结
    4.5 本章小结
5 “低影响”模式下东北乡村建筑设计策略与评价体系研究
    5.1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调研概述
        5.1.1 调研对象与内容
        5.1.2 调研成果概述
    5.2 东北地区乡村建设特殊性与现存问题分析
        5.2.1 东北地区建筑设计影响因素特殊性分析
        5.2.2 东北地区乡村建筑问题总结分析
    5.3 基于环境保护视角的低干预设计策略研究
        5.3.1 推行环保生态选址
        5.3.2 节约乡村土地资源
        5.3.3 选择适宜建造技术
        5.3.4 推行绿色改造思路
        5.3.5 重视污水排放处理
        5.3.6 降低物理环境污染
        5.3.7 采用环保建筑材料
    5.4 基于地域文化视角的低冲击设计策略研究
        5.4.1 顺应本土地形特征
        5.4.2 呼应传统营建模式
        5.4.3 重构传统建筑语汇
        5.4.4 因借在地景观条件
        5.4.5 关注居民生活习惯
        5.4.6 选用地方传统材料
        5.4.7 保护历史存量建筑
    5.5 基于资源与成本视角的低消耗设计策略研究
        5.5.1 减少场地开发强度
        5.5.2 进行合理结构选型
        5.5.3 简化建筑造型与装饰
        5.5.4 巧用预制装配技术
        5.5.5 优化围护结构性能
        5.5.6 减小冻土对基础的影响
        5.5.7 推行被动节能措施
        5.5.8 雨水收集利用系统
        5.5.9 重视建筑维修设计
        5.5.10 采用可持续性能源和材料
    5.6 全生命周期视角下的策略梳理
    5.7 “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评价体系构建
        5.7.1 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5.7.2 评价指标权重的确定及一致性检验
    5.8 本章小结
6 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试设计——以大庆市古龙村为例
    6.1 建筑方案设计
        6.1.1 基地选址
        6.1.2 建筑总体布局
        6.1.3 建筑平面布局
        6.1.4 建筑造型设计
        6.1.5 建筑结构与围护结构系统
        6.1.6 节点构造解析
    6.2 试设计的“低影响”模式设计策略应用解析
        6.2.1 低干预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2 低冲击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2.3 低消耗方面的策略应用解析
    6.3 试设计评价打分
    6.4 本章小结
结论
参考文献
附录A 乡村建筑调研统计表格
附录B 乡村建筑入户调研表格
附录C 室内外环境舒适满意度调查表格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学术论文情况
致谢

(10)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某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及保障管理体系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Abstract
1 绪论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1.2.1 国外施工组织设计评价研究现状
        1.2.2 国内施工组织设计评价研究现状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1.3.1 主要研究内容
        1.3.2 技术路线
2 施工组织设计理论基础
    2.1 施工组织设计应用发展
    2.2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原则
    2.3 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依据
    2.4 施工组织设计的基本内容
3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
    3.1 编制依据
    3.2 工程概况
    3.3 施工部署
        3.3.1 主要工程管理目标
        3.3.2 施工安排
        3.3.3 工程重难点分析
    3.4 施工进度安排
    3.5 施工总体资源配置
    3.6 施工平面布置
        3.6.1 施工平面布置的原则
        3.6.2 施工平面布置图
    3.7 主要工程施工方案
        3.7.1 深基坑施工
        3.7.2 主体结构施工
        3.7.3 环撑拆除施工
        3.7.4 基坑回填施工
        3.7.5 防水工程施工
4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综合评价
    4.1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方法
        4.1.1 层次分析法
        4.1.2 模糊层次综合评价法
    4.2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
        4.2.1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原则
        4.2.2 评价指标体系构建的方法
        4.2.3 建立评价指标体系
    4.3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评价模型的构建
        4.3.1 利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指标权重
        4.3.2 建立模糊综合评价模型
        4.3.3 评价结果及分析
    4.4 本章小节
5 淮安东站综合客运枢纽工程站前广场施工保障管理体系
    5.1 安全管理措施
        5.1.1 健全安全管理制度,构建安全保证体系
        5.1.2 制定安全保证措施,落实安全生产责任制
    5.2 质量管理措施
        5.2.1 完善施工质量管理体系
        5.2.2 制定质量保证措施
    5.3 进度保证措施
        5.3.1 科学的施工组织管理制度
        5.3.2 合理的施工进度计划
    5.4 成本控制措施
        5.4.1 构建完善的成本控制体系
        5.4.2 落实动态成本控制
    5.5 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措施
        5.5.1 完善环境保护及文明施工管理制度
        5.5.2 落实环境保护和文明施工管理保证措施
    5.6 本章小结
6 结论与展望
    6.1 结论
    6.2 展望
参考文献
附录: 问卷调查表
致谢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四、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的措施(论文参考文献)

  • [1]长龙山抽水蓄能电站蜗壳层混凝土施工技术[J]. 焦战增,安国强,李志勇. 云南水力发电, 2022(02)
  • [2]沙坨水电站溢流坝碾压混凝土工程施工技术[J]. 李灿. 水利水电快报, 2021(S1)
  • [3]新疆某工程隧洞二衬混凝土质量控制措施研究[J]. 刘伟,刘勇,王战胜. 四川水力发电, 2021(S1)
  • [4]西非高温多雨气候环境下碾压混凝土施工质量控制[J]. 许泾川,郑强顺. 水利水电快报, 2021(09)
  • [5]全装配式预应力混凝土框架结构抗震性能研究[D]. 潘从建. 中国建筑科学研究院有限公司, 2021(01)
  • [6]混凝土施工特殊过程质量分析及控制措施[J]. 王政. 石油化工建设, 2021(03)
  • [7]机制砂自密实大体积混凝土桥台温度场及温度应力分析[D]. 段中剑. 北方工业大学, 2021(01)
  • [8]筒仓顶钢丝绳软平台及支撑架受力性能研究[D]. 申博文. 西安建筑科技大学, 2021(01)
  • [9]基于“低影响”模式下的乡村建筑设计策略研究 ——以东北地区为例[D]. 马力. 大连理工大学, 2021(01)
  • [10]基于模糊综合评价某站前广场施工组织设计及保障管理体系研究[D]. 任帅. 安徽理工大学, 2021(02)

标签:;  ;  ;  ;  ;  

混凝土施工强度保证措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