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口服氨基酸与大强度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文献综述)
郭波[1](2019)在《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研究目的:关于中长跑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研究已取得了很多有益成果,但大多基于传统生理生化方法预设一些常规大分子物质进行研究,很难全面反映运动训练和竞赛对运动员代谢产生的整体性、系统性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引入一种新的理念和方法,更加全面、准确的反映中长跑训练中物质代谢和能量代谢的整体性和动态性变化。穴位刺激能够激发人体的自我调节功能,在促进身体机能恢复、改善机体运动能力等方面具有很大的潜力。以往的穴位刺激研究往往专注于某一物质或某几个物质的变化,很难体现穴位刺激对人体调节的整体作用。代谢组学通过“全景式”地扫描代谢物的变化,可对所获得的高通量生物学信息进行分析,是揭示大负荷训练对机体代谢影响和穴位刺激调节强有力的分析方法。本研究采用基于核磁共振的代谢组学方法分析和探讨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寻找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构建代谢组学图谱;研究长期穴位刺激干预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后代谢模式的改变及其分子机制,尝试从代谢的角度解释穴位刺激在运动员机能状态恢复中可能的作用机制。研究方法:选取上海体育学院附属竞校中长跑队男子运动员18名,均身体健康,分成实验组(LTA,9名):穴位刺激组,对照组(LTR,9名):自然恢复组。选取“足三里”(双腿)、“委中”(双腿)、“肾俞”和“关元”穴,对实验组(LTA)运动员进行电针刺激,每天治疗30分钟,持续时间4周。采集三次尿样的时间分别为:训练阶段开始的早晨(周一);训练中期(两周之后)的周一早晨;训练阶段结束(四周之后)的周一早晨。使用预饱和压水峰的NoesyPr1d脉冲[RD-90-t1-90-tm-90-ACQ]采集一维NOESY谱图。所有谱图均在25℃条件下使用带有超低温探头的Bruker(Karlsruhe,Germany)Avance III600 MHz谱仪进行采集。使用MestReNova软件进行FID数据的处理(版本12.0,Mestrelab Research S.L.)。使用0.3 Hz的线宽因子进行FID的傅里叶变换来提高谱图的信噪比,然后对谱图进行相位矫正,基线调整,谱峰对齐,将TSP的甲基峰定标为0.00 ppm。将每个不重叠的谱峰进行归属后代谢物取其峰高度作为谱峰的定量结果,然后进行数据的归一化处理。将归一化后的数据进行UV标度化后在SIMCA-P+14(Umetrics AB,Ume?,Sweden)软件上进行主成分分析(PCA),最小二乘法-监督分析(PLS-DA),潜在结构的正交投影-监督分析(OPLS-DA)。研究结果:(1)大负荷训练后,运动员尿液中牛磺酸、抗坏血酸、N-乙酰基糖蛋白、2-氨基已二酸、葡萄糖、2-羟基异丁酸的含量显着下降;谷氨酰胺、酪氨酸、丙二醇、乳酸、二甲基甘氨酸、缬氨酸、甲基烟酰胺、α-酮戊二酸、丙氨酸和甲酸含量显着上升,主要涉及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氧化应激和肠道菌群代谢通路的变化。(2)穴位刺激以后,运动员尿液中N-乙酰基糖蛋白、苯乙酰甘氨酸含量上升;谷氨酰胺、柠檬酸、乳酸、α-酮戊二酸、酪氨酸、3-氨基异丁酸、甘氨酸、甲酸的含量下降。穴位刺激对运动员产生影响的代谢通路主要有氨基酸代谢、能量代谢和肠道菌群代谢。研究结论:(1)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训练开始、结束时尿液样本的NMR代谢图谱存在显着差异,能够从代谢组学分析中筛选出影响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代谢通路变化的关键代谢物。(2)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为:有氧氧化代谢发挥最大作用;糖酵解占有很大比重,乳酸大量堆积;氨基酸代谢活跃,多数氨基酸分解代谢增强;氧化应激水平较高。(3)穴位刺激能对大负荷训练阶段中长跑运动员的能量代谢、氨基酸代谢及肠道菌群代谢起到良好的调节作用。(4)穴位刺激具有靶向性,其可能机制是穴位刺激能够增强或抑制相应代谢通路上酶的活性;穴位刺激的“双向调节”作用,客观而言是对机体固有的调节功能进行激活。
孙志芳[2](2013)在《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文中研究指明“逆针灸”是中医“治未病”的重要手段之一,具有防病治病、保健延衰的作用。“逆灸”是其中最为常用和易用的方式。我们通过对逆灸现代研究的学习,发现逆灸对机体的调节作用非常广泛,涉及到大量基础的指标,具有良性、广泛性和潜伏性的作用特点。中医理论认为逆灸通过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从而增强机体对抗疾病的能力。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艾灸适宜的刺激是一种良性应激原,提前给予艾灸处理,能够使机体产生适度预应激,能够针对潜隐性的功能紊乱进行调整,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使机体的应激耐受力增强,以抵抗随后过度应激对机体的伤害。我们前期实验观察到逆灸可以减轻随后的“疾病状态”大鼠(佐剂性关节炎、痛经模型)的发病率与疾病程度,也对“亚健康状态”雌性大鼠机体(更年期模型)有良性的调节作用。我们想进一步观察逆灸对“健康”机体的作用。结合逆灸的作用特点,我们需要一个能体现机体综合素质的指标,以全面概括逆灸的“良性预应激”作用。运动能力是动物的基本能力之一,体现机体的生命力,需要各个系统的全面配合,是机体综合素质的体现。强大的运动能力可以说是机体整体健康程度的一种外在表现,也可以说是机体“正气充足”的体现。我们可以通过观察逆灸对动物运动耐力的影响,进而推测逆灸是如何通过“扶助”正常机体的“正气”而达到防病保健的效果。极限运动耐力属于运动能力的一种,可以使机体将自身潜力充分发挥出来,更能体现出机体的生命潜力。同时,极限耐力运动属于过度应激,与逆灸的适度应激相对应,两者一前一后可以体现出两种应激叠摞后的效应。能量代谢是动物所有功能活动的基础,应激是机体内环境面对自身及外环境的变动而产生的变化,两者的稳定对维持整个机体的稳定具有重要意义。极限耐力运动需要持续的能量供应,同时也是一种会造成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因此极限耐力运动能够很好地将应激与能量代谢联系起来。Ghrelin由于其特殊的脑肠肽特性,可能在应激与能量代谢系统甚至其他系统之间的稳态调节都起到关键因子的作用。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水平三者可能互相影响,互相调节,共同维持着机体的稳态。我们认为这些指标能够反映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可以通过观察这些指标在极限耐力运动中的变化探讨逆灸对身体素质的改善作用。关元穴和命门穴是传统保健穴,联系人体的元气,作用比较基础、广泛,并且在穴性方面比较有代表性(一阴一阳)。选用两穴进行比较,一方面可以体现逆灸的共同效应,一方面又能反映逆灸不同穴位的特异性。目的:通过观察逆灸关元穴和逆灸命门穴对大鼠极限运动耐力的提升作用,探讨逆灸的扶助正气、增强身体素质的效果。通过观察逆灸、力竭和逆灸+力竭对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 HPA轴应激激素、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水平等指标的影响,探讨逆灸对力竭运动大鼠Ghrelin的调节作用及其与能量代谢的相关性,进而探究逆灸提高机体运动耐力的部分机制,进一步揭示逆灸防病保健的科学内涵,或为运动医学提供参考。方法:将48只SD雄性大鼠分为: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逆灸关元组、逆灸命门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分别行关元穴和命门穴艾条灸法,隔天1次,每次10min,连续10次;空白对照组和力竭对照组与上述组同时人工抓取但不灸,如此连续10次。第20天,即最后一次艾灸24h后,力竭对照组、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混合后随机抽取进行温水力竭游泳并记录游泳至力竭的时间。力竭即刻与空白对照组、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一同处死取材。观察逆灸关元穴和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的影响。采用生化法检测各组大鼠肝糖原、血乳酸、心肌和血清NOS活性、HPA轴应激激素水平(下丘脑CRH、垂体ACTH血清CORT)、HPG轴相关激素(下丘脑GnRH、血清睾酮)、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结果:1力竭时间逆灸关元+力竭组和逆灸命门+力竭组的游泳力竭平均时间都明显长于力竭对照组(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2肝糖原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肝糖原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没有显着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肝糖原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减少(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肝糖原较力竭对照组均有极显着或显着升高(P<0.01,P<0.05)。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3血乳酸含量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血乳酸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均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血乳酸较空白对照组极显着升高(P<0.01)。逆灸关元+力竭组与逆灸命门+力竭组的血乳酸与力竭对照组相比均有极显着的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无差异(P>0.05)。4心肌和血清NOS活性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关元组和逆灸命门组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心肌NOS活性极显着下降(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NOS活性和心肌NOS活性的变化情况一致。5下丘脑C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下丘脑C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6垂体ACT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垂体ACT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7血清CORT含量与空白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穴组和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均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较空白对照组有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没有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的血清CORT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有极显着统计学差异(P<0.01)。8下丘脑GnRH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nRH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nRH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nRH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9血清睾酮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血清睾酮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血清睾酮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血清睾酮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血清睾酮含量差异有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10下丘脑和血清Ghrelin含量与空白对照组相比,逆灸命门穴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无明显变化(P>0.05),力竭对照组大鼠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升高(P<0.01)。与力竭对照组比较,逆灸关元+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没有明显变化(P>0.05);逆灸命门+力竭组大鼠下丘脑Ghrelin含量极显着降低(P<0.01)。两个逆灸+力竭组之间的下丘脑Ghrelin含量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各组血清Ghrelin和下丘脑Ghrelin含量的变化情况一致。结论:1逆灸对机体是一种适度的应激,对机体的调节作用不会预先在单个生化指标上体现出来。但却能显着改善机体的健康程度,提高机体对不良应激的抵抗力。2力竭运动是一种能够引起机体过度应激反应的不良应激原。力竭导致机体应激轴过度激活,过分调动了能源储备,能量代谢处于紊乱状态。3我们认为“正气”的核心是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逆灸正是通过提高机体的自稳调节能力以扶助正气,进而增强机体素质,提高运动耐力。这可能能够为运动医学提供一定的参考。其具体机制可能与调节应激激素,能量代谢相关因子和Ghrelin水平等有关。4关元穴与命门穴的效应有所不同。关元穴在延长大鼠游泳时间、调节糖原储备和乳酸代谢方面与命门穴无异,但对应激激素、性激素、NOS活性及Ghrelin水平的调节效应不明显,关元穴对这些指标的效应可能具有滞后性,也可能其对大鼠体能的提升作用以及对能量代谢的调节作用是通过其他途径实现的。两穴差别有待我们进一步研究探讨。
李勤,刘建平,肖国强,李勇[3](2011)在《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文中研究表明目的:通过比较不同强度和持续时间的体育锻炼形式对机体血液免疫指标等方面的影响,为正确选择最佳健身方式提供参考依据,进而避免超大运动负荷对机体的损害。方法:受试者分为大、中、小强度练习组,每个练习组又按运动时间分为三个小组。在程控跑台上分别进行为期三个月的练习。从免疫球蛋白的含量、循环免疫复合物(CIC)含量、红细胞总数、白细胞分类计数、红细胞(RBC)-SOD的活性、血浆丙二醛(MDA)浓度等方面进行测试。结果表明: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的影响要比运动强度大。
胡柏平,吴晓杰[4](2011)在《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文中研究指明目的:跟踪和展望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预防运动后免疫功能下降,保证运动员的身体机能良好并且更好地进行运动训练。方法:采用回顾性研究和前瞻性分析相结合的综述性研究方法,阐述了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抑制机制。结论:大强度运动后,机体的免疫功能会发生明显的变化,淋巴细胞及其亚群浓度下降,增值分化能力和活性降低,免疫球蛋白含量及功能也受到影响,出现运动后抑制现象。长时间、大负荷训练可以导致机体细胞免疫功能的显着降低,使血清Gln、Arg含量的降低和外周淋巴细胞凋亡速率增快,可能是运动性免疫抑制的重要机制。
王玉侠[5](2011)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文中提出研究目的:探讨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淋巴细胞亚群及血清相关因子的影响,为恶性肿瘤患者在常规治疗后的康复期,通过非药物疗法进行康复锻炼提供理论依据和科学指导,为自控锻炼对癌症患者机体机能影响的研究提供资料。研究对象与方法:1受试对象:以上海市癌症康复学校新入校学员新入学员40名为研究对象,其中男性17名,平均年龄为59.82±7.97(42岁~71岁);女性23名,平均年龄为55.78±5.42(48岁~66岁),平均癌龄为1.50±0.77年。实验至12周时,由于病情等原因,有3例患者缺失,2例患者病逝,共有35名受试者参加测试。病种分别为乳腺癌17例,消化系统癌14例,其他类型恶性肿瘤患者9例(包括卵巢癌2例、肺癌3例、甲状腺癌2例、肉瘤1例、前列腺癌1例、),所有受试对象均通过癌症病史及一般性健康检查,自愿参加本研究,签署知情同意书;均经临床诊断确诊,并经手术+化疗常规治疗后,由医生综合病史资料、运动适宜性和体格检查的总体情况签署医学批准书,接受有指导的自控锻炼。2锻炼方案:受试者结束手术结合放化疗常规治疗后,在专门人员指导下,首先进行3周的自控锻炼学习,然后进行24周的自控锻炼,平均每天锻炼时间2小时,平均锻炼频率为每周5天。3跟踪随访:通过预约定点公园有计划对受试者进行锻炼指导和医务监督。同时不定期电话、家访、E-mail等通讯方式进行追踪随访。4指标测试:于实验第0周、12周、24周分别采用流式细胞仪方法测定患者外周血红细胞CD35、CD58平均荧光强度、淋巴细胞CD3+、NK细胞(CD3-/CD16+CD56+)、NKT细胞(CD3+/CD16+CD56+)分子表达、腺嘌呤氧化酶法测定红细胞抗氧化酶SOD活性、DTNB法测红细胞GSH-Px活性、硫代巴比妥酸法测血浆MDA含量、酶联免疫法测血清β-内啡肽及IL-2含量等指标,并且对实验期间相关指标进行相关分析。研究结果:1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分子表达的影响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24周不同性别患者红细胞计数、血红蛋白含量及红细胞压积均无明显变化(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患者红细胞CD35荧光强度第12周明显升高(P<0.01);第24周较第12周表现为明显下降(P<0.01),但仍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12周红细胞CD58荧光强度较第0周显着下降(P<0.01);第24周明显高于实验第12周(P<0.01),回升到实验第0周水平(P>0.05)。2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自控锻炼12周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E-SOD活性显着高于实验第0周(P<0.01),第24周较第12周明显下降(P<0.01),但仍略高于实验第0周,虽然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12周自控锻炼干预后,患者E-GSH-Px活性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第24周,E-GSH-Px活性继续保持升高的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第12周比较,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24周,肿瘤患者血浆MDA水平均明显降低(P<0.01,P<0.01),实验第24周与第12周无明显差异(P>0.05)。3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实验第12周CD3+淋巴细胞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然而实验进行至第24周时,CD3+淋巴细胞较实验第12周持续升高(P>0.05),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与实验第0周比较,实验第12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明显升高(P<0.05),实验第24周,CD3-CD16+CD56+NK细胞百分比不仅明显高于实验第0周(P<0.01),还显着高于实验第12周(P<0.05)。实验第12周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表达明显高于第0周(P<0.05),第24周较第12周呈下降趋势(P>0.05),但仍略高于第0周(P>0.05)。4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内啡肽及IL-2的影响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含量实验第12周较第0周有升高趋势,但无统计学差异(P>0.05);实验第24周较实验第12周显着降低(P<0.01),并且较实验第0周偏低,但无统计学意义(P>0.05)。血清IL-2水平随着自控锻炼的持续进行呈升高趋势,然而与实验第0周比较,无论是实验第12周,还是实验至24周,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结论:1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相对数量,为红细胞发挥其免疫粘附功能提供必要的物质基础;然而对红细胞CD58表达无明显影响。2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改善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酶活性,有效提高红细胞抗氧化功能;降低恶性肿瘤患者血浆脂质过氧化物水平,减少氧化应激对机体造成的过氧化损伤,对于维持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内环境稳态具有积极意义。3 24周自控锻炼能够明显提高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NK、NKT细胞相对含量,有利于促进机体对肿瘤的免疫调控及免疫杀伤作用。4 24周自控锻炼对于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和IL-2水平无明显影响。
王玺[6](2011)在《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文中研究指明关于红细胞免疫功能的研究,在医学上已将研究深入分子水平,探索红细胞免疫因子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但是在体育运动方面,大多研究还只是停留在细胞水平的免疫功能定性分析,红细胞免疫作用的物质基础就体现在这些物质自身表达量上,所以要研究红细胞免疫,必须要对其表面免疫因子进行定量分析。以往,我们评定运动员身体机能状况时,免疫系统评定的常用指标有白细胞数和免疫球蛋白,并结合血清T/C,T淋巴细胞亚群等指标,红细胞作为天然免疫的第一道防线,其与机体免疫系统的联系不容忽视,红细胞免疫因子是否可以作为首选的免疫指标监测机体的免疫机能变化,对判断运动员疲劳程度,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调整训练计划都有重要的意义。研究目的:本课题以优秀赛艇运动员为受试对象:(1)通过研究3周HiLo训练过程中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免疫机能的变化规律与特点,进一步提高HiLo对机体红细胞免疫的研究水平,为科学运用HiLo训练法促进运动成绩提供帮助与参考;(2)作为机体免疫系统中的重要子系统,本研究将探索HiLo训练过程中机体红细胞免疫机能与机体其它免疫机能(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与身体机能状态是否存在一定联系,以便全面监测运动员免疫机能,更加清晰地了解运动员的身体机能状态,有效判断疲劳程度,为过度训练的早期诊断和训练计划的合理调整有着重要的意义。研究方法:(1)研究对象与分组:上海市男子赛艇队12名运动员。运动等级:国家健将6名,国家一级6名。按高原训练经历分为2组: A组6人(4-5次高原训练经历),B组6人(1次高原训练经历)。(2)HiLo安排:自2010年4月19日至5月12日进行3周高住低练。每天晚上7∶00至次日晨6∶00(约11个小时)在低氧实验室内睡眠,每周6天(周日至周五)。除低氧睡眠外,运动员在常氧环境下进行常规训练和日常活动,12名运动员由同一教练带训,训练量与训练强度基本相同。HiLo实验地点为上海体育科研研究所低氧训练实验室(上海东方绿舟体育训练基地内)。(3)测试指标与时间:①红细胞免疫指标(CD55,CD59):分别于HiLo前,HiLo第10天, HiLo结束当天,HiLo结束后第7天,共四次晨7点取肘静脉血用于测试CD55和CD59平均荧光强度;②细胞免疫和体液免疫指标(WBC、CD3、CD4、CD8、IgG、IgM、IgA、NK、NKT):测试时间同CD55,CD59;③晨脉,血氧饱和度:每个训练日晨6点起床前安静状态下测试(。4)数理统计方法:所有数据均用SPSS17.0统计软件包和Microsoft Excel软件进行统计学处理。P<0.05表示有显着性差异,P<0.01表示有非常显着性差异。研究结果:(1)12名运动员CD55在HiLo开始10天后上升0.56%,随后开始下降,在HiLo结束时达到最低,下降2.74%,恢复1周后显着升高9.89%(P<0.01).在HiLo开始后,A组CD55升高0.65%,B组升高0.49%.随后A组,B组开始下降,到HiLo结束时达到各自最低点,A组相对训练前下降3.35%,B组相对训练前下降2.23%。恢复一周后,CD55出现大幅度升高,A组升高9.53%(P<0.01),B组升高10.27%(P<0.01)。(2) CD59与CD55变化规律相似。CD59在HiLo开始后迅速升高22.86%,且与训练前比较有非常显着性差异(P<0.01),在HiLo结束时有所下降。恢复一周后,又显着升高了77.14%(P<0.01).HiLo开始一周后, A组CD55升高22.35%(P<0.01),B组升高23.49%(P>0.05).随后均开始下降,其中A组下降6.94%,B组下降10.24%。恢复一周后,A组显着升高72.59%(P<0.01),B组升高81.93%(P<0.01). A组与B组比较,红细胞CD59平均荧光强度在各时段均无显着性差异(P>0.05)。(3)12名运动员WBC水平在进入低氧后开始上升,在第15天时达到一个峰值,上升12.2%,之后开始下降,在第17天达到最低值,到低氧结束时已恢复至训练前水平。随着低氧训练结束,WBC水平又开始下降,持续到HiLo结束后2周仍低于训练前水平。(4) 3周高住低训过程中运动员T淋巴细胞总数CD3%,CD4%,CD8%,CD4/CD8无明显变化,恢复一周后,CD3%下降4.13%,CD4/CD8下降2.4%。(5)在HiLo开始后,三种免疫球蛋白产生了不同的变化。IgG与IgM增加,IgA降低,10天后,IgG与IgM降低,IgA升高。(6)12名运动员在HiLo开始后NKT%各测试时间点均显着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A组和B组各点之间未见显着性差异。(7)不同时间运动员整体晨脉测试情况,HiLo前为51.27±5.57,到第1周末平均值达到最高,第2周开始下降直至HiLo结束。SP02%前后分为下降和上升两个阶段,HiLo前SP02%的值最高,总体的平均值为95.64±1.21,第1周最低,第2,3周略有回升,三周数值均与HiLo前存在显着性差异,而HiLo开始后的3组数据之间没有差异。研究结论:(1) 3周HiLo后,运动员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提示3周HiLo使红细胞CD55,CD59表达升高有利于红细胞抵御补体攻击。CD59比CD55对HiLo训练模式更为敏感。红细胞表面CD55与CD59呈现显着正相关。(2) 3周HiLo结束后,WBC计数,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免疫球蛋白IgM,IgG,IgA均表现不同程度的下降趋势。NKT细胞在整个低氧过程中变化显着。提示3周HiLo对免疫系统有抑制作用,NKT细胞对HiLo训练模式比较敏感,提示NKT可以作为机体免疫敏感指标。(3)3周HiLo后,红细胞表面CD55,CD59表达增加显着,机体免疫系统指标表达降低,提示作为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的红细胞免疫对HiLo更为敏感。
胡静[7](2011)在《不同剂量维生素C补充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作用的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正确而充足的营养是运动者提高运动成绩的必要条件,同时也是消除疲劳和避免运动损伤的必要条件。尽管运动员会食用营养平衡的膳食,但运动时消耗的营养素较多,运动者需要的营养素比每日推荐的膳食每日标准量要多,因此运动者很难从日常膳食中摄取足够的营养素,这时,运动者的营养补充就显得特别重要。运动者必须额外的补充一些营养素,如:维生素C等以保持和提高运动成绩,预防运动损伤。众所周知,运动训练会导致体内自由基的升高,这有可能会导致肌肉损伤的增加和运动能力的下降。Vc是众所周知的抗氧化剂,能保护肌肉组织免受破坏。这项研究的目的是确定不同剂量的维生素C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的作用,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评价: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血常规指标、肌肉损伤程度、体重和运动成绩的作用。本研究选取山东省滨州市邹平县魏桥中学高二健美操专项男生12名,随机分成空白对照组、小剂量组、大剂量组三组,每组四人。依照实验方案分别进行六周大强度的训练和营养补充,空白对照组吃糖丸、小剂量组每天服用100mg天然维生素C,大剂量组每天服用150mg天然维生素C。以运动员运动训练周期开始前的调整期作为基础值,进行六周大强度训练和维生素C补充的实验数据采集。分析大强度运动状态下维生素C补充对运动者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血常规指标、肌肉损伤、体重及身体机能的影响,探讨大强度运动下运动者如何补充维生素C以达到良好的锻炼效果。实验结果表明:(1)大剂量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中的白细胞、中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在六周的维生素C补充后都有下降趋势,其中中性粒细胞有显着性差异,中性粒细胞比率、血小板压积、有极显着性差异,平均血红蛋白量接近有差异。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嗜酸性粒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红细胞平均体积、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在六周的维生素C补充后有上升的趋势。其中淋巴细胞和淋巴细胞比率有极显着性差异,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分布宽度有显着性差异。小剂量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嗜酸性粒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及血小板压积数量都减少,其中白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红细胞分布宽度下降趋势不明显,不存在显着性差异。但是,血小板、血小板压积在补充维生素C后有明显差异,其P值分别是0.035和0.014。空白对照组受试者血常规指标白细胞、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单核细胞、红细胞、血红蛋白、红细胞压积、平均血红蛋白量、平均血红蛋白浓度、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淋巴细胞比率、单核细胞比率、红细胞分布宽度、血小板压积、平均血小板体积等指标都有下降趋势,其中淋巴细胞存在显着性差异,血小板平均分布宽度存在极显着性差异。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中性粒细胞比率、嗜碱性粒细胞比率、平均血红蛋白体积、血小板、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上升的趋势,嗜酸性粒细胞、嗜碱性粒细胞、嗜酸性粒细胞比率、有显着性差异,嗜碱性粒细胞比率有极显着性差异。这可能是运动训练对受试者的影响还未完全消除。(2)大剂量组上呼吸道感染率低于小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感冒率更是明显低于小剂量组和空白对照组;小剂量组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上呼吸道感染率没有任何不同,感冒率反而要高于空白对照组,这可能是由于受试者个体差异造成的。(3)大剂量组、小剂量组、空白对照组体重指表经过六周的训练和维生素C的补充有下降趋势,但是无显着差异性。(4)大剂量组受试者、小剂量组受试者、空白对照组受试者其代表肌肉酸痛程度的数值在补充维生素C后呈下降趋势,且具有显着性差异,但是差异性不同。(5)大剂量组受试者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的趋势,但是无显着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的趋势,但是第四周相比第三周下降,无差异性;侧举腿成绩呈上升的趋势,四周后有显着性差异,五周后有明显差异,六周后有极显差异;坐位体前屈成绩呈上升趋势,但不具有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且在三周后具有显着性水平,其中五周后具有极显着性差异。小剂量组受试者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趋势,且具有显着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趋势,第四周和第六周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它各周与补充前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侧举腿成绩呈上升趋势,四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几周与补充前相比无显着差异性;坐位体前屈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几周无显着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五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极相显着性差异。空白对照组立定跳远成绩呈上升趋势,但与补充前立定跳远成绩相比无显着性差异;俯卧撑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俯卧撑成绩与补充前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其他几周差异性不显着;侧举腿成绩呈上升趋势,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其他几周无显着性差异;坐位体前屈成绩有提高的趋势,但是无显着差异性;伸膝次数呈上升趋势,五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显着性差异,六周后与补充前相比有极显着性差异。
陈写书[8](2010)在《山药提取物对4周大强度训练大鼠淋巴细胞的影响》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大强度训练将引起运动性免疫抑制,运动性免疫抑制是困扰教练员和运动员的一个棘手问题。为了全面认识运动性免疫抑制本文研究了大强度训练对淋巴细胞(T淋巴细胞亚群、T淋巴细胞、B淋巴细胞和NK细胞)的影响。为了给运动性免疫抑制提供一种既简便、易行,又经济的解决办法,本文进一步研究了山药提取物对大强度训练大鼠淋巴细胞的影响。方法:将8周龄SD雌性大鼠24只随机分为三组:安静对照组(C组)、单纯运动组(S组)、山药提取物运动组(SY组)。单纯运动组和山药提取物运动组进行4周大强度跑台训练,在训练期间通过灌胃的方法给山药提取物运动组补充山药提取物,剂量400mg/kg.d,单纯运动组补充等量的生理盐水。训练结束后检测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检测大鼠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NK细胞的自然杀伤率。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CD8+%和CD4+/CD8+比值采用SAP法检测,脾T、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和NK细胞的自然杀伤率采用MTT法检测。结果:(1)单纯运动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CD4+%和CD4+/CD8+比值明显低于安静对照组(P<0.01),CD8+%无明显变化(P>0.05);山药提取物运动组大鼠外周血T淋巴细胞亚群CD3+%(P<0.05)、CD4+%(P<0.05)和CD4+/CD8+比值(P<0.01)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组,CD8+%无明显变化(P>0.05)。(2)单纯运动组大鼠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1)和NK细胞的自然杀伤率(P<0.01)明显低于安静对照组;山药提取物运动组大鼠脾B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P<0.05)和NK细胞的自然杀伤率(P<0.05)明显高于单纯运动组。(3)单纯运动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低于安静对照组,但变化不显着(P>0.05);山药提取物运动组大鼠脾T淋巴细胞的增殖能力高于单纯运动组,但变化不显着(P>0.05)。结论:大强度训练将造成淋巴细胞功能和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下降,在大强度训练期间补充山药提取物能抑制淋巴细胞功能的下降,能抑制T淋巴细胞亚群的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降低。
赵永才[9](2007)在《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文中认为目的:天然免疫系统是人体免疫系统第一道防线,而红细胞免疫又是天然免疫系统中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目前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较多,短暂低氧暴露和较长时间低氧训练对人红细胞免疫影响的研究也有少量报道,但缺乏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的研究,因此本文考察2周高住低练(HiLo)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的影响,为运动训练提供信息。方法:6名女子游泳运动员进行2周HiLo训练,白天正常训练,夜晚低氧暴露10小时,模拟海拔高度为2000~2500m,分别在训练前、训练期每周末和恢复1周后检测免疫指标。研究内容包括反映红细胞黏附功能的C3b受体花环率(RBC-C3bRR)和免疫复合物花环率(RBC-ICR),红细胞CR1、CD55、CD59分子的表达,同时还考察了单核细胞和粒细胞的数量变化。结果如下:1 HiLo期间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受到了抑制,HiLo 1周和2周后运动员RBC-C3bRR明显下降(p<0.05),恢复1周后RBC-C3bRR已经恢复;训练1周后RBC-ICR开始上升,到HiLo 2周后明显高于训练前水平(p<0.05),恢复1周才下降到训练前水平。2运动员红细胞CR1数量在HiLo期间具有下降趋势,2周HiLo不能明显影响红细胞CR1数量;但恢复1周后红细胞CR1数量与训练前相比明显升高(p<0.05)。3 HiLo期间红细胞CD55、CD59数量相比训练前明显增加(p<0.05),而恢复1周后CD55、CD59明显高于训练前和训练期间的表达水平(p<0.05),CD55、CD59表达升高有利于红细胞抵御补体的攻击,防止溶血。4 HiLo期间除了第2周外单核细胞计数下降,训练结束1周后继续下降并明显低于训练前水平(p<0.05);粒细胞和白细胞总数在HiLo期间一直下降,并在HiLo 2周后明显低于训练前(p<0.05),恢复1周后数量开始上升,HiLo期间吞噬细胞数量下降不利于免疫复合物被清除。结论:2周HiLo明显抑制女子游泳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但恢复1周后,红细胞免疫黏附恢复正常,训练期间CR1活性受到抑制,但数量并不敏感;本次训练没有出现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长期抑制,运动员对本次训练是适应的。
李少英[10](2007)在《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自行车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文中指出二十八烷醇是一种生理活性物质,广泛的存在于自然界中,具有抗疲劳、降血脂、护肝等功效。可作为营养保健品的添加剂,某些国家也用作降血脂药物[1-2]。通过动物实验人们认识到二十八烷醇的提取物能够增加小鼠的运动耐力,改善小鼠运动后的多项生化指标,说明二十八烷醇的提取物可以促进毒性代谢产物的增加,提高机体内功能性物质的含量,表现出一定的抗疲劳作用[3]。提示:二十八烷醇在运动领域将会有进一步的发展前景。但是二十八烷醇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尚未开展起来。为研究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本实验将运动员共分为三组服用20mg组、40mg组、以及对照组服药期间正常训练。实验四周、实验八周后取运动员清晨空腹静脉血10ml。测得血清中睾酮、皮质醇、睾酮/皮质醇、CD4/CD8、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等指标的数据进行分析。实验结果如下:1.四周后服用20mg组和40mg组血清睾酮和皮质醇的含量都有所上升和下降,但是上升或下降并不明显。睾酮/皮质醇的比值有所上升,但并不明显。而服用八周后两组实验组血清睾酮含量都明显升高,差异非常显着(P<0.01)。皮质醇下降非常明显(P<0.01)。睾酮/皮质醇的比值上升显着(P<0.05)。但是服用20mg组比服用40mg组效果更加明显。2.服用二十八烷醇后运动员血清中CD4/CD8的比值有所升高。服用四周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均无明显的变化。服用八周后20mg组其比值上升非常明显。(P<0.01)而40mg组有所上升但并无明显变化。对照组无明显变化。服用20mg组与服用40mg组有显着性变化(P<0.05)提示适量服用二十八烷醇有利于机体免疫功能的提高。3.服用二十八烷醇后运动员血清中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含量都有所升高。服用四周后测试值都有所上升,但上升并不明显,无显着性差异。实验八周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服用20mg组上升均非常明显,差异非常显着(P<0.01)。而40mg组有所上升但是无明显变化。提示适量服用二十八烷醇更有利于红细胞和血红蛋白的升高,从而改善机体的身体机能,提高机体的运动能力。结论:通过本实验的研究证明适量服用二十八烷醇能够提高机体的免疫功能,改善运动员的身体机能,从而为运动训练打下良好的身体基础,并对科学的运动训练起到积极的指导作用,更有利于运动员运动成绩的提高。
二、口服氨基酸与大强度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口服氨基酸与大强度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1)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1.1 物质代谢与能量代谢:决定中长跑运动成绩的关键因素 |
1.1.2 机能恢复:运动员竞技能力提高的保障 |
1.1.3 穴位刺激:促进身体机能恢复的有效手段 |
1.1.4 代谢组学:研究运动人体科学的新工具 |
1.2 研究目的与意义 |
1.2.1 研究目的 |
1.2.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的总体思路 |
2 文献综述 |
2.1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1 中长跑的项目特征 |
2.1.2 中长跑项目的供能特点 |
2.1.3 小结 |
2.2 代谢组学概述 |
2.2.1 “代谢组学”概念 |
2.2.2 代谢组学的研究思路 |
2.2.3 NMR代谢组学研究 |
2.2.4 小结 |
2.3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研究的进展与展望 |
2.3.1 运动代谢组学的研究进展 |
2.3.2 代谢组学应用于运动人体科学研究的前景展望 |
2.3.3 小结 |
2.4 代谢组学在穴位刺激领域的研究进展 |
2.4.1 效应机制研究 |
2.4.2 处方配伍的研究 |
2.4.3 比较针刺研究 |
2.4.4 小结 |
2.5 穴位刺激与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相关研究 |
2.5.1 运动性疲劳的概念及产生的主要机制研究 |
2.5.2 穴位刺激促进运动后人体机能恢复的研究 |
2.5.3 小结 |
参考文献 |
3 研究方法与设计 |
3.1 文献资料法 |
3.2 专家访谈法 |
3.3 实验法 |
3.3.1 实验对象 |
3.3.2 实验方案 |
3.3.3 饮食控制 |
3.3.4 穴位刺激方案 |
3.3.5 NMR代谢组学 |
3.4 数理统计法 |
4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1 结果 |
4.1.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1.2 尿液中代谢物的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4.1.3 尿液中代谢物的多变量统计分析 |
4.1.4 运动员尿液中的差异化代谢物 |
4.1.5 代谢物归属及所涉及的代谢通路 |
4.2 分析与讨论 |
4.2.1 本训练阶段负荷安排 |
4.2.2 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 |
4.2.3 尿液是研究中长跑代谢特征的有效体液 |
4.2.4 代谢特征对中长跑训练的指导意义 |
4.3 结论 |
5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调节及可能机制 |
5.1 结果 |
5.1.1 穴位刺激前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多变量统计 |
5.1.2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一维核磁共振氢谱 |
5.1.3 穴位刺激后实验组与对照组尿液的多变量统计 |
5.1.4 代谢物归属及代谢途径分析 |
5.2 分析与讨论 |
5.2.1 穴位刺激对能量代谢和身体机能的影响 |
5.2.2 穴位刺激对中长跑运动员代谢的影响及可能机制 |
5.2.3 穴位刺激调节的靶向性与双向调节作用 |
5.3 结论 |
全文总结 |
总结论 |
研究创新点 |
研究的不足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附件一 |
附件二 |
附件三 |
致谢 |
主要学习经历及攻读博士期间的学术成果 |
(2)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英文缩略词表 |
前言 |
文献综述 |
综述一 逆针灸 |
一 逆针灸概述 |
二 正气与逆针灸 |
三 关元穴与命门穴 |
四 小结 |
综述一参考文献 |
综述二 运动耐力 |
一 运动耐力的现代研究进展 |
二 运动能力与正气 |
三 中医药提高运动能力的研究进展 |
四 小结 |
综述二参考文献 |
综述三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
一 应激概述 |
二 能量代谢简介 |
三 Ghrelin的研究概况 |
四 应激、能量代谢与Ghrelin |
五 小结 |
综述三参考文献 |
实验研究 |
实验研究前言 |
实验技术路线图 |
实验一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大鼠力竭游泳时间及体内糖原、乳酸含量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二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心肌和血清NOS活性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三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A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四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HPG轴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五 逆灸关元穴与逆灸命门穴对力竭大鼠中枢及外周Ghrelin水平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3 讨论 |
实验结果综合讨论 |
实验部分参考文献 |
结语 |
致谢 |
个人简历 |
(3)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1 对象与方法 |
2 结果与分析 |
2.1 不同运动负荷对各指标的影响情况 |
2.2 分析不同运动负荷对循环免疫复合物 (CIC) 清除的机理 |
2.3 与其他研究观点的比较分析 |
3 结论 |
(4)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论文提纲范文)
1 运动与中性粒细胞 |
2 运动对单核细胞的影响 |
3 运动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
4 运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4.1 运动对T淋巴细胞的影响 |
4.2 运动对B淋巴细胞的影响 |
5 运动对NK的影响 |
6 运动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7 运动免疫抑制发生的可能机制 |
7.1 神经内分泌调节机制 |
7.2 免疫白细胞影响机制 |
7.3 谷胺酰胺机制 |
7.4 红细胞免疫机制 |
8 结论 |
(5)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中英文缩略词 |
1 选题依据 |
2 研究目的和意义 |
3 研究对象 |
4 研究内容 |
5 实验流程图 |
第一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和CD58表达的影 响 |
1 材料与方法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参数的影响 |
2.2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 及CD58 免疫分子的影响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CD35、CD58 定量比较 |
2.4 实验不同阶段患者红细胞CD35、CD58 相关性分析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二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抗氧化能力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 SOD、GSH-Px 活性及血浆 MDA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红细胞SOD 活性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GSH-Px 活性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浆MDA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三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淋巴细胞亚群表面分子表达的 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方法 |
1.6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CD3~+、NK 及NKT 细胞数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淋巴细胞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 细胞比较 |
2.4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外周血CD3~+CD16~+CD5~6+NKT 细胞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第四部分 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血清 β-内啡肽及 IL-2 的影响 |
1 材料与方法 |
1.1 主要实验仪器 |
1.2 主要试剂 |
1.3 血样采集及预处理 |
1.4 指标检测及方法 |
1.5 统计学处理 |
2 结果 |
2.1 自控锻炼对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及IL-2 含量的影响 |
2.2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β-EP 含量比较 |
2.3 实验各阶段不同类型恶性肿瘤患者血清IL-2 含量比较 |
3 分析与讨论 |
4 结论 |
参考文献 |
全文结论 |
研究的创新点 |
研究的局限性 |
展望 |
文献综述:运动与恶性肿瘤患者红细胞免疫及其抗氧化功能研究综述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期间成果 |
(6)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前言 |
1. 文献综述 |
1.1 红细胞免疫的研究进展 |
1.2.红细胞免疫的物质基础 |
1.3.红细胞的免疫功能 |
1.4.影响红细胞免疫的因素 |
1.5.红细胞免疫功能的评价指标 |
1.6.红细胞免疫的医学临床应用 |
1.7.低氧运动与红细胞免疫 |
1.8.低氧运动与白细胞计数及其分类 |
1.9.低氧运动与 B 细胞 |
1.10.低氧,运动与 T 细胞 |
1.11.低氧,运动与 NK 细胞 |
1.12.低氧运动与 NKT 细胞 |
1.13 红细胞免疫与系统免疫 |
2. 研究对象与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HiLo安排 |
2.2.2 测试指标与测试时间 |
2.2.3 测试方法 |
2.2.4 实验仪器和试剂 |
2.2.5 数理统计 |
3. 研究结果 |
3.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3.1.1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5 的影响 |
3.1.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表面 CD59 的影响 |
3.1.3 高住低训不同阶段 CD59 与 CD55 的相关关系与相关程度 |
3.2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免疫系统的影响 |
3.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3.2.2 3周高住低训对 T 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3.2.5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3.2.6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3.2.7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3.3 3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3.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3.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3.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4. 分析讨论 |
4.1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和CD59的影响 |
4.1.1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5的影响 |
4.1.2 3周高住低训对红细胞CD59的影响 |
4.1.3 HiLo引起红细胞 CD55、CD59 变化的机制 |
4.2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机体系统免疫的影响 |
4.2.1 3周高住低训对白细胞计数影响 |
4.2.2 3周高住低训对T淋巴细胞及其亚群的影响 |
4.2.3 3周高住低训对 NK 细胞的影响 |
4.2.4 3周高住低训对 NKT 细胞的影响 |
4.2.5 3周高住低训对免疫球蛋白的影响 |
4.3 3 周高住低训对运动员身体机能状态的影响 |
4.3.1 3周高住低训对晨脉的影响 |
4.3.2 3周高住低训对血氧饱和度的影响 |
4.4 3周高住低训中红细胞免疫与细胞免疫,体液免疫的关系 |
5.结论 |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7)不同剂量维生素C补充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作用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缩略语中英文对照表 |
1 前言 |
1.1 维生素C 简介 |
1.1.1 维生素C 的英文名称及别名 |
1.1.2 维生素C 的发展史 |
1.1.3 维生素C 的来源 |
1.1.4 维生素C 的特点 |
1.1.5 补充维生素C 的禁忌与补给须知 |
1.1.6 维生素C 过量的表现 |
1.1.7 维生素C 的适宜用量 |
1.2 补充维生素C 的必要性 |
1.2.1 维生素C 的生理作用 |
1.2.2 维生素C 在基因表达和蛋白质功能方面的作用 |
1.2.3 在预防疾病方面维生素C 的作用 |
1.2.3.1 维生素和普通感冒 |
1.2.3.2 维生素C 在伤口愈合方面的作用 |
1.2.3.3 维生素C 在动脉粥样硬化方面的作用 |
1.2.3.4 维生素C 在癌症方面的作用 |
1.2.3.5 维生素C 在中毒中的作用 |
1.2.3.6 维生素C 在贫血方面的作用 |
1.2.3.7 人体内不能自主合成维生素C |
1.3 运动对运动者的作用 |
1.3.1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3.1.1 免疫器官 |
1.3.1.2 免疫细胞 |
1.3.1.3 单核细胞和中性粒细胞 |
1.3.1.4 淋巴细胞 |
1.4 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4.1 运动对白细胞的影响 |
1.4.2 运动对外周血白细胞的影响 |
1.4.3 运动对中性粒细胞的影响 |
1.4.4 运动对单核细胞的影响 |
1.4.5 运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1.4.6 运动对T 淋巴细胞的影响 |
1.4.6.1 运动对T 细胞数量变化的影响 |
1.4.6.2 运动与T 细胞亚群变化的关系 |
1.4.6.3 运动对T 细胞功能的影响 |
1.4.7 运动与B 淋巴细胞 |
1.4.7.1 运动与B 淋巴细胞数目变化的影响 |
1.4.7.2 B 细胞产生的免疫球蛋白 |
1.4.7.3 运动与自然杀伤细胞(NK 细胞) |
1.4.8 运动对血小板的影响 |
1.4.8.1 血小板的生理功能及特点 |
1.4.8.2 运动对血小板数量和功能的影响 |
1.4.9 运动对红细胞的影响 |
1.4.9.1 红细胞的生理特征 |
1.4.9.2 不同运动方式对血液红细胞理化性质的影响 |
1.4.9.3 长期运动训练对血液红细胞的影响 |
1.5 运动影响免疫功能的机理 |
1.5.1 “开窗”理论 |
1.5.2 神经内分泌免疫网络学说 |
1.5.3 谷氨酰胺影响机理 |
1.5.4 免疫抑制因子影响机理 |
1.5.5 自由基学说 |
1.5.6 营养物质损耗学说 |
1.5.7 免疫系统的功能 |
1.6 不同运动方式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6.1 长期的适中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6.2 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 |
1.7 竞技健美操的相关研究 |
1.7.1 竞技健美操的定义 |
1.7.2 竞技健美操的特点 |
1.8 维生素C 与运动 |
1.8.1 维生素C 与运动引起的免疫抑制 |
1.8.2 维生素C 与运动能力 |
1.8.3 维生素C 与肌肉损伤、肌痛、肌力 |
1.8.4 维生素C 与热休克蛋白和保护性酶 |
1.9 选题依据 |
2 研究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2.2.1 运动时间和负荷量 |
2.2.2 补充方法 |
2.2.3 测试指标 |
2.2.4 测试方法和测试仪器 |
2.2.4.1 采样 |
2.2.4.2 指标测定 |
2.2.5 数据分析 |
3 实验结果 |
3.1 血常规指标的变化 |
3.1.1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大剂量组血常规的变化 |
3.1.2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小剂量组血常规的变化 |
3.1.3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空白对照组血常规的变化 |
3.2 持续补充维生素C 六周后上呼吸道感染和感冒率的变化 |
3.3 肌肉酸痛程度变化 |
3.4 体重的变化 |
3.5 体适能指标的变化 |
4 讨论 |
4.1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血常规变化的影响及评价 |
4.2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上呼吸道感染率和感冒率的影响 |
4.3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体重的影响 |
4.4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肌痛及肌力的影响 |
4.5 不同剂量维生素 C 对体育考生体适能指标的影响 |
5.结论与建议 |
5.1 结论 |
5.2 建议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目录 |
附录 |
(8)山药提取物对4周大强度训练大鼠淋巴细胞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前言 |
1.1 选题依据 |
1.2 文献综述 |
1.2.1 免疫学基础知识 |
1.2.2 运动对淋巴细胞的影响 |
1.2.3 山药的功效及其免疫调节 |
1.2.4 运动性免疫抑制的调理 |
1.2.5 总结 |
2 研究材料与方法 |
2.1 实验对象与分组 |
2.2 山药提取物补充的方法和剂量 |
2.3 动物的训练 |
2.4 主要实验仪器和试剂 |
2.4.1 主要实验仪器 |
2.4.2 主要实验试剂 |
2.4.3 配制试剂 |
2.5 取材 |
2.6 指标检测 |
2.6.1 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百分比及CD4﹢/CD8﹢比值的检测 |
2.6.2 脾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
2.6.3 脾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检测 |
2.6.4 脾NK 细胞自然杀伤率的检测 |
2.7 统计学处理 |
3 实验结果 |
3.1 山药提取物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3.2 山药提取物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3 山药提取物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3.4 山药提取物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NK 细胞自然杀伤率的影响 |
4 分析讨论 |
4.1 4 周大强度训练及山药提取物干预对大鼠外周血 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1.1 4 周大强度训练对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1.2 山药提取物干预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外周血T 淋巴细胞亚群的影响 |
4.2 4 周大强度训练及山药提取物干预对大鼠脾 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2.1 4 周大强度训练对大鼠脾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2.2 山药提取物干预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T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 4 周大强度训练及山药提取物干预对大鼠脾 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1 4 周大强度训练对大鼠脾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3.2 山药提取物干预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B 淋巴细胞增殖能力的影响 |
4.4 4 周大强度训练及山药提取物干预对大鼠脾 NK 细胞自然杀伤率的影响 |
4.4.1 4 周大强度训练对大鼠脾NK 细胞自然杀伤率的影响 |
4.4.2 山药提取物干预对4 周大强度训练大鼠脾NK 细胞自然杀伤率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6 致谢 |
7 注释 |
8 参考文献 |
9 个人简历 |
(9)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1 文献综述 |
1.1 红细胞主要的免疫分子 |
1.2 红细胞免疫功能及其研究进展 |
1.3 影响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因素 |
1.4 运动对红细胞免疫的影响 |
1.5 高原环境或低氧训练对人体免疫的影响 |
1.6 小结 |
2 研究对象和方法 |
2.1 研究对象 |
2.2 研究方法 |
3 结果 |
3.1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黏附功能的变化 |
3.2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CR1数量变化 |
3.3 高住低练过程中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数量变化 |
3.4 红细胞两种花环率与红细胞免疫分子的相关性 |
3.5 高住低练过程中吞噬细胞的变化 |
4 讨论 |
4.1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黏附功能的影响 |
4.2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CR1的影响 |
4.3 高住低练对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的影响 |
4.4 红细胞两种花环率与红细胞免疫分子的相关性分析 |
4.5 高住低练对吞噬细胞的影响 |
5 结论与建议 |
中英文对照及缩写 |
参考文献 |
致谢 |
(10)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自行车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符号说明表 |
1. 引言 |
2. 二十八烷醇国内外的研究进展 |
2.1 二十八烷醇的基本理化特征 |
2.2 二十八烷醇在动植物中的分布 |
2.3 二十八烷醇生理功能的研究进展 |
2.4 二十八烷醇的研究现状及发展趋势 |
2.5 二十八烷醇的应用 |
3. 免疫系统 |
3.1 免疫活性细胞中的T 淋巴细胞 |
3.2 睾酮、皮质醇以及睾酮/皮质醇 |
3.3 红细胞、血红蛋白 |
4. 运动与免疫的关系 |
4.1 运动训练对免疫系统的影响与机制 |
4.2 运动引起免疫功能变化的机制 |
4.3 运动与机体免疫功能及疾病发生之间的关系 |
4.4 小结 |
5 试验研究 |
5.1 实验方法和材料 |
5.2 检测结果 |
5.3 讨论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机制 |
5.4 结论 |
5.5 建议 |
6 注释 |
7 参考文献 |
8 致谢 |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 |
四、口服氨基酸与大强度运动对红细胞免疫功能的影响(论文参考文献)
- [1]基于代谢组学中长跑运动员大负荷训练阶段的代谢特征及穴位刺激调节的可能机制[D]. 郭波. 上海体育学院, 2019(01)
- [2]逆灸对力竭大鼠Ghrelin的影响及能量代谢相关机制的研究[D]. 孙志芳. 北京中医药大学, 2013(08)
- [3]运动强度和运动量对血液免疫指标影响程度的比较研究[J]. 李勤,刘建平,肖国强,李勇. 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11(11)
- [4]大强度运动对免疫功能的影响及其可能机制[J]. 胡柏平,吴晓杰. 辽宁体育科技, 2011(05)
- [5]自控锻炼对术后康复期恶性肿瘤患者机体免疫机能影响的研究[D]. 王玉侠.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6]3周高住低训对优秀赛艇运动员红细胞CD55,CD59与系统免疫变化的影响[D]. 王玺. 上海体育学院, 2011(12)
- [7]不同剂量维生素C补充在体育考生备考期间作用的研究[D]. 胡静. 山东师范大学, 2011(08)
- [8]山药提取物对4周大强度训练大鼠淋巴细胞的影响[D]. 陈写书. 河南大学, 2010(12)
- [9]低氧训练对运动员红细胞免疫功能影响的研究[D]. 赵永才. 华东师范大学, 2007(03)
- [10]服用二十八烷醇对自行车运动员免疫功能的影响[D]. 李少英. 山东师范大学, 2007(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