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低分子量有机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有机酸,分子量,丙烯酰胺,重金属,竞争,叶绿素,芳烃。
低分子量有机酸论文文献综述
叶欣,周惠琼,蒲金国,朱霞萍[1](2019)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As在地壳中主要以化合物的形式存在。无机砷中As(Ⅲ)的毒性和迁移能力都是最强的。土壤中存在的α-FeC(OH)对于As(Ⅲ)的迁移转化有很大的影响,而土壤中的其他成分,如pH,有机质,有机酸等对α-FeO(OH)影响As(Ⅲ)的迁移转化效果也有一定作用,且其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影响少见报道。通过制备和表征α-FeO(OH),分叁个部分探究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LMW)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固定As(Ⅲ)浓度为10mg/L时,四种不同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顺序为:草酸>柠檬酸>乳酸、水杨酸;改变砷(Ⅲ)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比较复杂,当As(Ⅲ)的初始浓度小时,草酸和柠檬酸对针铁矿吸附As(Ⅲ)的影响强于乳酸和水杨酸,但当As(Ⅲ)的初始浓度稍大时,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针铁矿吸附As(Ⅲ)的影响大小基本一致;混合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实验结果再次证明了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中,草酸和柠檬酸是主要影响因素。针对以上结论,对可能的机理进行阐明,当As(Ⅲ)的浓度较低,LMW通过与α-FeO(OH)的静电引力、与α-FeO(OH)表面的铁离子形成络合物、生成沉淀从而影响As(Ⅲ)对α-FeO(OH)的吸附,由于不同酸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各级离解常数和与铁络合物的逐级累积常数不同,所以影响效果有所不同;当As(Ⅲ)的浓度较高,LMW还通过阻碍As(Ⅲ)的扩散和沉淀作用产生影响。(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董巡,朱霞萍,周慧琼,王泽鹏[2](2019)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δ-MnO_2吸附砷(Ⅲ)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砷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致癌微量元素,砷进入土壤体系后可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土壤矿物质吸附去除砷的过程会受到土壤有机质、矿物成分的性质、pH和竞争性阴离子等的影响。为了控制土壤砷污染,以自主制备的δ-MnO_2为吸附剂,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水杨酸、乳酸)对δ-MnO_2吸附As(Ⅲ)的影响实验并尝试探讨其机理。无论是单一的低分子量有机酸还是混合低分子量有机酸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δ-MnO_2吸附As(Ⅲ)的竞争作用。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δ-MnO_2吸附As(Ⅲ)的影响顺序为:柠檬酸>草酸≈乳酸>水杨酸。这可能与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结构和As(Ⅲ)的初始浓度有关。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As(Ⅲ)的吸附主要体现在电性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和共沉淀等。As(Ⅲ)浓度较高时,一部分As(Ⅲ)可能会扩散到δ-MnO_2的层状结构中,也会有部分As(Ⅲ)与δ-MnO_2表面游离的Mn~(2+)形成沉淀,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这两种作用发生。这个研究在某些方面为治理土壤中As(Ⅲ)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期刊2019-07-21)
赵宽,操璟璟,金宝石,周葆华,张晓可[3](2019)在《UPLC法同时快速测定湿地土壤中的五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了超高效液相色谱(UPLC)法同时测定湿地土壤中柠檬酸、草酸、苹果酸、酒石酸和丁二酸等5种有机酸的方法,并测定了武昌湖、巢湖和鄱阳湖湿地土壤样品中的有机酸组成含量,为揭示有机酸在土壤-植物-根际环境中的转运、分配和分泌提供理论依据。结果表明:利用UPLC法可以快速地分离5种有机酸,比HPLC分离时间缩短1倍左右;各有机酸的加标回收率为99. 17%~103. 55%,相对标准偏差为0. 48%~1. 92%,检测限为0. 05~0. 18 mg/kg,该方法线性关系优良(R~2>0. 997);除了鄱阳湖湿地土壤样品的酒石酸未能检测出,其他湿地土壤样品中的5种有机酸都能检测出;不同湿地土壤样品的优势有机酸种类不同,武昌湖湿地土壤中的柠檬酸和苹果酸对有机酸总量贡献较大,巢湖湿地土壤中的柠檬酸对有机酸总量的贡献最大,鄱阳湖湿地土壤中丁二酸占有机酸总量的比例小于10%;湿地土壤有机酸含量多集中在土壤深度为30~50 cm处,这与该区域植物根系分布及微生物活性较高有关。(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9年04期)
寇乐勇,赵宽,操璟璟,金宝石,周葆华[4](2019)在《低分子量有机酸提取土壤中部分重金属的拟合模型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不同浓度低分子量有机酸与提取的土壤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本文以采自安徽省安庆市某铜矿区及其周围的土壤为例,通过浸提法,研究了不同浓度苹果酸、甲酸对采样点土壤中重金属Cu、Mn、Zn、Pb提取能力的影响并进行模型拟合.结果表明:不同浓度苹果酸和甲酸对采样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量不同,两种有机酸对低pH、高重金属含量采样点及其周围土壤中的重金属提取量较大,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S6采样点的重金属Mn的提取量最大,分别为322.5 mg·kg~(-1)和193.58 mg·kg~(-1),提取率达70.02%和42.03%,Zn、Pb次之,Cu最低;随着苹果酸、甲酸浓度的升高,土壤中重金属Cu、Mn、Zn、Pb的提取量增加,苹果酸对土壤中重金属的提取能力大于甲酸;拟合模型对于两种低分子量有机酸与其提取的土壤中部分重金属含量之间的关系,具有较好的拟合性,其决定系数R~2在0.8293~0.9990之间,都具有显着性(p<0.05),该模型可以定量表征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重金属的提取能力,此研究结果为土壤中重金属的固定化和增强植物修复受重金属污染的土壤提供了理论支持.(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吕哲,朱仁果,肖红伟,罗笠,张忠义[5](2018)在《石家庄秋季PM_(2.5)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石家庄秋季PM_(2.5)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组成特征与来源,于2017年9—10月对石家庄PM_(2.5)进行采样并测定了3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甲酸、乙酸、草酸)浓度,还测定了水溶性无机离子(Cl~-、NO_3~-、SO_4~(2-)、K~+、Na~+、Ca~(2+)、Mg~(2+)、NH_4~+)辅助讨论有机酸来源。结果发现,石家庄秋季PM_(2.5)中草酸浓度高于甲酸和乙酸,而甲酸和乙酸浓度接近,甲酸、乙酸和草酸的质量浓度分别为20~240、50~280、60~1 130ng/m~3。石家庄秋季PM_(2.5)中低分子量有机酸受自然源和人为源的混合影响,以人为源占主导,其中甲酸和乙酸的同源性较高。甲酸的可能来源为工业燃煤、交通汽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土壤和扬尘。乙酸的可能来源为工业燃煤、交通汽车尾气排放、生物质燃烧、生活污水、土壤和扬尘。草酸的可能来源为交通汽车尾气排放、大气氧化反应、生物质燃烧、土壤和扬尘、生活污水。(本文来源于《环境污染与防治》期刊2018年12期)
尹德良[6](2018)在《叁峡库区消落带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汞甲基化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汞,特别是其甲基化产物(甲基汞,MeHg),具有随食物链富集、毒性放大的特性,威胁着水生生物和人类的安全和健康。水库是地表水生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自发现新建水库鱼体汞含量异常升高以来,水库已被证实具有汞“活化效应”,是一个“汞敏感生态系统”,而淹没的土壤和植物是主要的来源。叁峡水库是举世瞩目的特大调节型水库,既定的调度方式(水位在海拔145-175m之间周期性波动),使得库周形成一个面积达350km~2的干湿交替区域,即消落带。在落干期,由于雨热充沛,消落带长出茂密的植物,而在蓄水期被淹没。因此,随水位变化,消落带植被呈现生长-淹没分解-生长的更新过程。而经过多年的干湿交替与淹水胁迫,耐淹性多年生草本植物逐渐成为优势种群,其中,狗牙根(Cynodon dactylon(L.)Pers.)是一种生存能力极强的适应性物种,具有较高的生物量、覆盖面积和耐淹性。这些植物在生长和淹没腐解过程中,可以向土壤分泌根系分泌物和向沉积物释放溶解性有机质等,其中低分子量有机酸(LMWOAs)是一类具有高生物可利用性的小分子有机化合物,其不仅能参与土壤营养元素的活化,而且也能通过配位络合和诱导微生物活性等机制影响重金属的环境化学行为。LMWOAs与汞的交互作用还可能影响着MeHg在环境介质中的丰度和分布特征。而这一行为势必影响消落带土壤/沉积物汞的形态,进而影响汞的环境行为。虽然许多学者对消落带植物影响的元素环境化学过程进行了研究,但主要集中在营养物质的释放等方面,对于是否会影响汞的迁移和甲基化,及其可能的途径并不清楚。为此,本研究以叁峡库区消落带为研究对象,采用了野外调查和室内模拟实验相结合的方法,以植物影响下的LMWOAs和汞的交互作用为主线,在调查了消落带优势植物和土壤体系主要LMWOAs和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着重研究了狗牙根生长和淹水对土壤和沉积物MeHg产生及迁移的影响机制,并寻求明确LMWOAs在其中的作用。通过对消落带优势植物根、茎和叶LMWOAs的分析发现,苹果酸和乙酸是主要的组分,而柠檬酸处于较低水平。叶片总LMWOAs含量(T_(LMWOAs))高于茎和根,且在消落带(<175m)的含量高于永久未淹水区域(>175m),表明水位波动对植物生理代谢产生了明显影响。根际土壤LMWOAs含量与根系分泌速率显着性正相关(p<0.01),且在不同植物根际之间差异性显着(p<0.01),表明根际环境LMWOAs受根系代谢和根际环境共同影响。在非根际土壤LMWOAs中,酒石酸的平均含量最高(107.67±116.64mg kg~(-1)(以土壤干重计)),柠檬酸含量最低(4.50±4.46mg kg~(-1)),且消落带土壤T_(LMWOAs)含量高于永久未淹水区域,表明消落带是一个有利于LMWOAs积累的环境。另外,土壤LMWOAs储量与土壤温度显着性正相关(p<0.01),在落干初期(4月份)最低(0.06±0.05mg cm~(-3)),落干中期(7月份)达到最大值(0.28±0.16mg cm~(-3)),而后在落干末期(9月份)降至0.13±0.08mg cm~(-3),相比落干初期,提高了2.31倍,说明落干期是一个LMWOAs净积累的过程。通过对消落带优势植物根、茎和叶总汞(THg)和MeHg含量的分析发现,THg分别为9.62±8.20-28.45±13.33、4.74±1.57-14.23±13.87和10.37±6.82-34.24±12.60ng g~(-1),在落干中期高于其他时期;MeHg含量分别为0.55±0.32-0.78±0.39、0.27±0.12-0.56±0.27和0.45±0.28-0.90±0.24ng g~(-1),在落干初期高于其他时期,且在大部分植物之间的差异性较小(p>0.05)。根和叶THg和MeHg含量整体上高于茎部,是主要的储存器官。狗牙根作为绝对优势植物,其根和茎对汞的储存能力强于其他植物,但叶片汞含量较低。根际土壤THg含量在不同消落带之间差异明显,范围为22.79-117.03ng g~(-1),但随时间的变化波动较小,而土壤MeHg含量范围为0.44±0.17ng g~(-1)-0.75±0.24ng g~(-1),随落干期表现出先降低后升高再降低的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淹水过程和根系分泌活动共同作用的结果。与LMWOAs的分布类似,消落带土壤MeHg含量要显着高于永久未淹水区(p<0.01),说明消落带也是一个易于汞甲基化的环境。同时发现,根际土壤T_(LMWOAs)含量与相应的土壤MeHg含量表现出显着的正相关性关系(p<0.01),说明来源于根系分泌的LMWOAs具有促进土壤汞甲基化的潜力。另外,根际土壤MeHg与根系MeHg含量呈现出显着的正相关关系(p<0.05),但与茎和叶MeHg含量相关性较弱(p>0.05),根际环境积累的LMWOAs可能对植物富集MeHg起到了潜在的促进作用。狗牙根、稗草、狼杷草、苍耳和狗尾草对MeHg表现出较强的富集能力,富集系数范围为0.56±0.24-1.73±0.92,平均值为1.24±0.88,受根际土壤MeHg水平和植物类型的影响。在调查了消落带优势植物和根际土壤LMWOAs和汞分布特征的基础上,通过人工去除狗牙根作为对照(裸地),研究了其生长对土壤汞甲基化和沉积物MeHg释放的影响。结果发现,与根际土壤相比,裸地土壤MeHg含量明显降低(p<0.01),且时间变化不明显,说明植物生长能够影响土壤MeHg的分布,且根际是一个有利于汞甲基化的微区。在石宝寨和渠口镇消落带,草地(狗牙根自然生长区)表层土壤THg含量分别为116.87±17.29和82.95±13.83ng g~(-1),略高于裸地土壤(106.32±15.71和70.66±10.55ng g~(-1)),淹水过程提高了草地沉积物THg的含量,但对裸地影响较小,表明植物对陆源汞具有截留作用。石宝寨和渠口镇消落带草地表层土壤/沉积物MeHg含量分别为0.81±0.24和1.08±0.45ng g~(-1),显着高于裸地(0.64±0.20和0.58±0.16ng g~(-1))(p<0.05),而且淹水过程显着提高了草地MeHg含量(p<0.01),但对裸地的提升幅度较小(p>0.05),表明植物的存在能够提高沉积物MeHg的产生或积累。稳定汞同位素添加实验表明,相比草地(0.0035±0.0012d~(-1)),裸地土壤汞甲基化速率常数显着降低,为0.0003±0.0001d~(-1)(p<0.01),但这种差异性不依赖于生物可利用性汞的水平。然而,草地土壤T_(LMWOAs)含量(51.74±30.96mg kg~(-1))显着高于裸地(28.46±10.61mg kg~(-1))(p<0.01),且与土壤MeHg含量显着性正相关(p<0.05),并且在向裸地土壤加入柠檬酸和狗牙根提取液后,汞的甲基化能力得到显着提升,相比对照,速率常数均提高了10倍以上,说明草地土壤较高的LMWOAs含量可能是该区域汞甲基化增强的重要原因。然而,草地沉积物MeHg的固-液分配系数(经对数转换)为2.97±0.24L kg~(-1),显着高于裸地(2.48±0.26L kg~(-1))(p<0.05),而且向上覆水的扩散通量(1.49±0.61ng m~(-2) d~(-1))低于裸地区域(2.50±1.51ng m~(-2) d~(-1)),稳定汞同位素添加实验验证了这一结果。除此之外,通过向裸地土壤添加LMWOAs和狗牙根提取液后发现,MeHg的固-液分配系数得到提高,说明尽管植物生长促进了沉积物MeHg的生成,但增强的有机质环境对产生的MeHg表现出较强的截留作用。为了明确狗牙根淹水对上覆水和沉积物MeHg分布和迁移的影响,设置了―植物+河水‖、―植物+土壤+河水‖和―土壤+河水‖等处理组进行室内模拟实验。上覆水紫外-可见光光谱和荧光光谱特征显示,植物淹水显着改变了上覆水溶解性有机质(DOM)的组成和结构,提高了有色DOM和荧光DOM浓度,T_(LMWOAs)浓度随培养时间表现出先升高后降低的规律。植物和土壤共存时,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上覆水光谱斜率比值(S_R)逐渐降低,DOM腐殖化指数快速升高,表明小分子量有机组分逐渐降低,结构复杂的腐殖质比例提高,土壤的存在加快了植物源DOM的腐殖化进程。此外还发现,上覆水DOM腐殖化指数与T_(LMWOAs)浓度显着性负相关(p<0.01),表明DOM腐殖化增强可能是LMWOAs浓度在培养后期下降的原因之一。培养实验结束时,―植物+土壤+河水‖和―植物+河水‖处理组类酪氨酸峰的荧光强度分别高出―土壤+河水‖组2.70和7.95倍,而类色氨酸峰分别高出2.21和2.79倍,表明植物淹水向水体释放了大量类氨基酸物质。在―土壤+河水‖处理组,上覆水溶解性THg和MeHg浓度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波动性升高,而在植物的存在下,其经历了一个快速的升高过程后下降,这可能是由于培养后期植物残体的吸附以及氨基酸类物质或大分子腐殖质的络合作用导致的。植物淹水初期明显提高了沉积物固相MeHg的含量和间隙水溶解态MeHg的浓度,表明植物淹水能够提高沉积物汞的甲基化,但随着培养时间的延长,固相MeHg含量和间隙水溶解态MeHg的浓度都出现下降趋势。这主要是由于植物源腐殖质浓度的升高,不仅与固相竞争MeHg,同时也促进了间隙水大分子有机-MeHg复合物的形成,降低了溶解态MeHg的浓度。上覆水LMWOAs浓度和沉积物MeHg的固-液分配系数呈现出显着的负相关关系(p<0.05),因而,提高上覆水LMWOAs浓度有利于MeHg向液相的迁移或积累。(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10-08)
陈燊,洪涌,何小叁,韩永明,彭军[7](2018)在《镉胁迫下紫苏低分子量有机酸及镉含量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分析了不同镉浓度水培处理紫苏根茎叶的有机酸组成、镉含量及其相关性.结果表明,利用HPLC可分离并同时定量分析出9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在不同处理紫苏的根茎叶中均检测到其中的8种有机酸,包括:草酸、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草酸、酒石酸、乙酸、柠檬酸、富马酸和琥珀酸占有机酸总量的95%以上.有机酸含量平均值在紫苏各器官间存在显着差异(P<0.05),茎(13 530.2μg·g~(-1))>叶(9 963.7μg·g~(-1))>根(8 676.7μg·g~(-1)).紫苏各器官的有机酸含量随着镉胁迫时间的延长和处理浓度的增大而显着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紫苏各器官的镉平均含量高低顺序为:根(753.1 mg·kg~(-1))>茎(135.6 mg·kg~(-1))>叶(24.3 mg·kg~(-1)),镉含量随时间的延长和浓度的增大显着升高,不同处理间差异显着(P<0.05).相关分析表明,紫苏有机酸总量与根、茎的镉含量显着正相关,与叶片镉含量显着负相关.紫苏根的镉含量与草酸、酒石酸含量显着正相关;茎的镉含量与酒石酸、丙酮酸、抗坏血酸、柠檬酸及琥珀酸含量显着正相关;叶的镉含量与抗坏血酸、乙酸含量显着正相关,与草酸及柠檬酸含量显着负相关.(本文来源于《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夏振华,张世熔,曹雅茹,钟钦梅,刘西萌[8](2018)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共聚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低分子有机酸以及其共聚物对土壤中重金属的去除效果,通过振荡淋洗法研究了富马酸和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在不同浓度、pH和时间条件下对土壤中Cd、Pb和Zn的去除率,并采用传统人工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做对比。结果表明,土壤中Cd、Pb和Zn的去除率随着有机酸浓度的增加呈现先上升后趋于平稳的趋势。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和富马酸在浓度为10 g·L-1时对Cd、Pb和Zn的去除率分别为54.75%、69.60%、51.42%和42.03%、55.00%、46.97%,乙二胺四乙酸对Cd和Pb的去除率与富马酸趋于一致,但其对Zn的去除率显着低于富马酸(P<0.05),仅为34.11%。两种有机酸对重金属去除率受pH的影响较大,其在pH为4~5时能有效去除土壤中Cd、Pb和Zn;富马酸在60 min时达到最大去除率,而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在大于120 min时去除率最高。此外,经过两种有机酸和人工螯合剂乙二胺四乙酸淋洗后,土壤中Cd、Pb和Zn的可交换态和碳酸盐结合态含量大幅度下降。因此,富马酸和丙烯酸-2-丙烯酰胺基-2-甲基丙磺酸共聚物对重金属污染土壤具有潜在修复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8年08期)
杨皓,王光军[9](2018)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如何修复土壤中的多环芳烃污染是环境生态领域较为前沿的课题。由于植物修复具有经济实惠、操作性能强、绿色无二次污染的特点,利用植物根系分泌物成分中的低分子量有机酸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有较大研究价值。本文详细介绍了近年来国内研究学者对低分子量有机酸相关研究的试验成果,系统说明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定义、组成、对多环芳烃的降解过程。综述了低分子量有机酸在植物修复技术中的应用情况,以期为进一步开展研究植物根系分泌物修复多环芳烃污染土壤的研究提供实践参考和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现代园艺》期刊2018年11期)
庞雪敏,徐劼,陈锡生,韩宇森,刘武彪[10](2018)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外源镉形态及芹菜富集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芹菜为受试对象,利用土培实验考查了外源添加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苹果酸、乙酸)对土壤中Cd形态的影响,同时探讨低分子量有机酸对芹菜镉累积和转运的影响.结果表明:低分子量有机酸的添加使土壤p H值降低,p H值降幅为草酸>乙酸>苹果酸>柠檬酸;与单独Cd处理相比,有机酸的添加均使土壤可交换态Cd的百分含量增加,可交换态Cd所占比例由大到小的顺序为草酸处理>苹果酸处理>乙酸处理>柠檬酸处理;添加乙酸、柠檬酸和苹果酸均能缓和Cd对芹菜的胁迫作用,而添加草酸则进一步加剧了Cd对芹菜的毒害作用,导致叶绿素a、叶绿素b的含量水平比单独Cd胁迫分别降低了13. 11%和20. 21%;与单独Cd处理相比,添加乙酸、苹果酸、草酸和柠檬酸均促进根组织对Cd的吸收,Cd含量分别增加了20. 14%、107. 74%、131. 42%和53. 85%,但添加乙酸、苹果酸和柠檬酸处理使芹菜叶的Cd含量分别降低了44. 62%、26. 86%和15. 69%,使芹菜茎中的Cd含量分别降低了7. 53%、7. 00%和5. 13%;而外源添加草酸处理则使芹菜叶和茎的Cd含量分别增加了170. 95%和159. 42%.在促进土壤中Cd向有效态(可生物利用性)转变过程中草酸的作用最明显,外源添加草酸能进一步加剧Cd对芹菜的毒害作用并促进芹菜可食部(茎和叶)对Cd的吸收累积.(本文来源于《嘉兴学院学报》期刊2018年06期)
低分子量有机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砷是一种有毒有害的致癌微量元素,砷进入土壤体系后可通过食物链不断累积,影响人体健康甚至危害生命。土壤矿物质吸附去除砷的过程会受到土壤有机质、矿物成分的性质、pH和竞争性阴离子等的影响。为了控制土壤砷污染,以自主制备的δ-MnO_2为吸附剂,进行了不同实验条件下低分子量有机酸(柠檬酸、草酸、水杨酸、乳酸)对δ-MnO_2吸附As(Ⅲ)的影响实验并尝试探讨其机理。无论是单一的低分子量有机酸还是混合低分子量有机酸都在一定程度上表现了对δ-MnO_2吸附As(Ⅲ)的竞争作用。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δ-MnO_2吸附As(Ⅲ)的影响顺序为:柠檬酸>草酸≈乳酸>水杨酸。这可能与四种低分子量有机酸的结构和As(Ⅲ)的初始浓度有关。低分子量有机酸影响As(Ⅲ)的吸附主要体现在电性吸附,离子交换,络合和共沉淀等。As(Ⅲ)浓度较高时,一部分As(Ⅲ)可能会扩散到δ-MnO_2的层状结构中,也会有部分As(Ⅲ)与δ-MnO_2表面游离的Mn~(2+)形成沉淀,而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存在在一定程度上会阻碍这两种作用发生。这个研究在某些方面为治理土壤中As(Ⅲ)污染提供了一种新的思路。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低分子量有机酸论文参考文献
[1].叶欣,周惠琼,蒲金国,朱霞萍.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α-FeO(OH)吸附As(Ⅲ)的影响[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2].董巡,朱霞萍,周慧琼,王泽鹏.低分子量有机酸对δ-MnO_2吸附砷(Ⅲ)的影响研究[C].2019年中国土壤学会土壤环境专业委员会、土壤化学专业委员会联合学术研讨会论文摘要集.2019
[3].赵宽,操璟璟,金宝石,周葆华,张晓可.UPLC法同时快速测定湿地土壤中的五种低分子量有机酸[J].地球与环境.2019
[4].寇乐勇,赵宽,操璟璟,金宝石,周葆华.低分子量有机酸提取土壤中部分重金属的拟合模型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9
[5].吕哲,朱仁果,肖红伟,罗笠,张忠义.石家庄秋季PM_(2.5)中低分子量有机酸组成特征及来源解析[J].环境污染与防治.2018
[6].尹德良.叁峡库区消落带低分子量有机酸的分布特征及其对汞甲基化的影响[D].西南大学.2018
[7].陈燊,洪涌,何小叁,韩永明,彭军.镉胁迫下紫苏低分子量有机酸及镉含量变化[J].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8].夏振华,张世熔,曹雅茹,钟钦梅,刘西萌.低分子量有机酸及其共聚物去除土壤重金属研究[J].农业环境科学学报.2018
[9].杨皓,王光军.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中多环芳烃的活化作用[J].现代园艺.2018
[10].庞雪敏,徐劼,陈锡生,韩宇森,刘武彪.低分子量有机酸对土壤外源镉形态及芹菜富集镉的影响[J].嘉兴学院学报.20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