共氧化论文-谢士华,董钊,王琪

共氧化论文-谢士华,董钊,王琪

导读:本文包含了共氧化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叁相碟片式离心机,含钠燃料油,共氧化

共氧化论文文献综述

谢士华,董钊,王琪[1](2019)在《叁相碟片式离心机在共氧化法环氧丙烷工艺中的应用》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氧化法环氧丙烷的工艺过程中会副产含钠燃料油。直接将此含钠燃料油送入锅炉进行焚烧,造成严重积灰,而传统的脱钠盐工艺要么投资成本和运行成本高,要么不能回收能量。使用叁相碟片式离心机能预先将含钠燃料油中的钠盐脱除,解决其燃烧积灰的问题。(本文来源于《天津化工》期刊2019年05期)

刘阳,霍俊丽,刘路阳[2](2019)在《共氧化法联产环氧丙烷/苯乙烯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防》一文中研究指出共氧化法联产环氧丙烷/苯乙烯是一个复杂的、连续化的工艺生产过程。介绍了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工艺生产过程及使用到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并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对生产工艺系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以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本文来源于《辽宁化工》期刊2019年07期)

宁建琴[3](2019)在《水包油乳液体系油脂与蛋白质共氧化对乳液稳定性及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包油(O/W)乳液体系是最常见食品体系。乳液中脂质极易发生氧化降解造成食物营养和感官品质变化。油脂氧化同时导致蛋白质氧化,为探究乳液体系油脂与蛋白质共氧化特性,本文以乳清分离蛋白(WPI)和酪蛋白(CN)两种乳蛋白及大豆分离蛋白(SPI)和大豆浓缩蛋白(SPC)两种大豆蛋白为乳化剂,制备蛋白质稳定的水包核桃油乳液,同时制备蛋白质存在于水相的稳定乳液(Tween20+WPI、Tween20+CN)体系作为对照,分析油脂与蛋白质氧化互作下乳液体系物理稳定性、氧化稳定性差异及乳液氧化过程中上述四种蛋白功能特性变化。该研究为揭示复杂胶体体系油脂与蛋白分子互作机制,开发具有较高稳定性蛋白质乳液体系提供理论支撑。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结果如下:首先研究了油脂与蛋白质共氧化对乳液物理稳定性的影响,通过激光共聚焦扫描电镜观察液滴分布情况,发现乳液氧化后蛋白乳液出现大脂肪球聚集体,而Tween20+WPI、Tween20+CN乳液表现轻微聚集,无絮凝现象。与蛋白(WPI、CN、SPI、SPC)乳液相比,Tween20+WPI、Tween20+CN乳液具有较高的物理稳定性。研究通过剪切流变与界面张力反映乳液在氧化过程中流变学变化,研究发现随着氧化时间的延长,乳液黏度和界面张力均增大,同时乳液粒径及ζ-电位绝对值呈增加趋势,结果显示所有乳液都逐渐失稳;与乳蛋白稳定乳液比较,大豆蛋白稳定乳液粒径分布状态发生明显改变,乳液稳定性下降,乳蛋白稳定乳液的物理稳定性高于大豆蛋白稳定的乳液。其次探究油脂氧化产物对蛋白质氧化及对乳液氧化稳定性造成的影响,研究发现,随着氧化的进行,初级氧化产物氢过氧化物(ROOH)与次级氧化产物硫代巴比妥酸结合物(TBARS)均增大,与小分子表面活性剂Tween20稳定乳液的油脂氧化产物比较分析显示,蛋白质通过自身氧化,达到抑制油脂氧化的目的;乳液氧化导致蛋白质羰基含量增大,其中WPI、CN蛋白稳定的乳液羰基增量分别为(0.411±0.06)nmol/mg、(0.462±0.12)nmol/mg,Tween20+WPI、Tween20+CN乳液水相蛋白氧化羰基增量为(0.391±0.27)nmol/mg、(0.450±0.35)nmol/mg,表明界面蛋白氧化程度高于水相蛋白;SPI、SPC蛋白稳定的乳液羰基增量分别为(0.266±0.05)nmol/mg、(0.475±0.23)nmol/mg,研究发现,与SPC相比,SPI具有更强的抗氧化性。同时发现,氧化后的乳液巯基含量逐渐减少,内源性色氨酸荧光强度持续减弱,蛋白-油脂聚合物席夫碱含量上升。SDS-PAGE电泳对蛋白组分分析同样发现,界面蛋白相对于水相蛋白更易氧化。最后提取新鲜乳液及氧化乳液中的蛋白质,研究乳液氧化对蛋白质溶解性、持水性、亲油性、起泡性等功能特性影响。结果显示,乳液氧化对蛋白质功能特性产生不同程度的影响:油脂与蛋白共氧化导致蛋白质溶解性、持水性和亲油性均呈降低趋势,其中,SPC蛋白溶解度受氧化影响下降程度最大,为60.4%,WPI溶解度受影响减少程度最小,为8.5%;四种蛋白持水性降低水平大小顺序为SPI>WPI>SPC>CN,亲油性下降水平排序为WPI>CN>SPC>SPI;同时,共氧化也会对蛋白质的乳化能力及乳化稳定性产生负面影响,使WPI、CN、SPI、SPC蛋白乳化性分别减弱了14.9%、14.7%、7.4%、8.3%;而蛋白质的起泡性和泡沫稳定性受共氧化影响呈无规律性变化。(本文来源于《陕西科技大学》期刊2019-03-01)

本刊讯[4](2019)在《乙苯共氧化制PO技术实现自主》一文中研究指出万华化学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承担完成的乙苯共氧化法高效绿色制备环氧丙烷(PO)成套技术项目日前通过中国石油和化学工业联合会组织的成果鉴定。由中国工程院院士陈建峰、蹇锡高以及中国科学院院士李亚栋等组成的专家委员会鉴定认为,该项目成果打破了国外技术垄断,整体技术进入(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和化工》期刊2019年02期)

叶建初,高学顺,金振宇,段美荣,虞根海[5](2018)在《异丁烷共氧化法联产MTBE产品质量提升技术》一文中研究指出异丁烷共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联产甲基叔丁基醚已成为一种重要的MTBE生产工艺,但因工艺的独特性,MTBE产品含大量丙酮等含氧杂质,质量较低。通过对比评估四种产品质量改进方案的技术可行性、操作方式、工艺复杂度,文中确定采用粗TBA原料精馏脱丙酮工艺。实验结果表明:该工艺可将MTBE产品中杂质丙酮针对性的脱除至质量分数0.1%以下,从而将产品纯度从97.5%提升至98.5%以上,最终有效提升异丁烷共氧化法联产MTBE产品质量。此外,文中根据连续精馏实验结果建立了可准确描述TBA精馏脱丙酮过程的数学模型,其热力学方法采用UNIQUAC。通过该模型计算,确定了工业化TBA精馏脱丙酮塔的最优回流比为50,并获得了塔径、塔高、再沸器热负荷等其他设计参数。(本文来源于《化学工程》期刊2018年06期)

宁术余[6](2018)在《间二甲苯和乙苯共氧化过程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精间苯二甲酸(PIA)是一种重要的化工中间体,工业上主要采用间二甲苯(MX)液相氧化法生产。由于高纯度MX投资大、技术门槛高,使得PIA的成本居高不下,限制了其市场应用。本课题组提出了一种低成本生产PIA的新工艺,该工艺以对二甲苯(PX)吸附装置产生的抽余液为原料,通过精馏分离出其中的邻二甲苯(OX)后,得到富含MX和少量乙苯(EB)的混合产品,再经过共氧化和提纯操作获得聚合级PIA产品。该工艺具有原料成本低、来源广的优势,大幅度降低了PIA的生产成本。为了实现这项工艺的工业化,本论文针对MX-EB的共氧化过程进行了系统的实验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几个方面:1.基于MC(Mid-Century)氧化工艺,研究了EB和MX在氧化过程中的异同,提出了EB氧化为BA的反应机理,并考察了 EB对MX-EB共氧化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受自由基浓度的影响,共氧化过程中EB的引入加快了MX的氧化反应速率;但MX和EB依旧按照各自的路径发生反应,在共氧化过程中分别氧化为间苯二甲酸(IA)和苯甲酸(BA),二者容易通过结晶、过滤、洗涤实现分离,得到纯净的IA。由MX和EB共氧化获取间苯二甲酸的方案可行。2.对MX-EB的共氧化过程进行了动力学研究,考察了反应物浓度、反应温度、催化剂浓度等条件对氧化过程的影响,使用双曲型动力学模型对动力学数据进行了回归,获得了各自的氧化动力学参数。该动力学模型可用于反应器的设计和共氧化反应的研究。3.采用平衡法测定了间苯二甲酸在醋酸+水+苯甲酸叁元混合溶剂中的溶解度数据,研究了 BA对这一固-液相平衡的影响。使用NRTL方程对相平衡数据进行关联,计算值与实验值吻合较好,平均相对误差仅为1.78%。该溶解度数据和模型对结晶器的设计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4.在MX-EB共氧化工艺条件下,对粗间苯二甲酸滤饼的洗涤和重结晶过程进行了实验研究,考察了操作条件对BA残留的影响。结果表明,即使在母液中BA含量高达9.07%的条件下,使用多级醋酸洗涤和重结晶的方法依然可以获得BA含量低于25 ppm的PIA产品。(本文来源于《浙江大学》期刊2018-05-02)

邵璐[7](2018)在《共氧化法生产苯乙烯的均相与非均相技术的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苯乙烯被广泛用于化工生产和建筑领域。经过八十多年的工业化生产,苯乙烯生产工艺已经成熟。各种工艺方法各具优势,随着环境友好型工业的要求日益增加,聚氨酯市场需求的快速扩大,采用共氧化法生产环氧丙烷和苯乙烯的比例越来越高,该生产法表现出较好的综合技术经济水平,具备较好的发展前景。着重介绍了目前主要的共氧化法生产苯乙烯的工艺技术,分别对均相法和非均相法脱水制苯乙烯两种工艺的流程、技术特点、物耗和能耗等指标进行了分析对比,给出工艺路线选择的参考。(本文来源于《石油化工设计》期刊2018年01期)

王久玲[8](2016)在《催化湿式共氧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双酚A(bisphenol A,BPA)属双酚类化合物,具有雌激素样作用,被认为是可能影响人类和动物健康的一种内分泌干扰物。BPA作为塑料工业生产聚碳酸酯、环氧树脂、酚醛树脂等物质的前体物质,是一种广泛应用的化工原料。近年来,随着以BPA为原料的物质大规模的生产和使用,越来越多含BPA的废水被排放,对环境造成了潜在威胁。由于BPA具有毒性和难生物降解性,传统的水处理方法已经很难满足其去除要求。湿式氧化技术(Wet Air Oxidation,简称WAO)是处理有机废水的重要技术之一,在水处理中有良好的应用前景,已经证实能解决有毒有害难降解物质的问题。但该技术对反应条件要求较为苛刻,通常只能在125~320℃反应高温,0.5~20 MPa氧气压力下运行。对于湿式氧化技术存在缺陷的改善,如降低反应条件,使其在温和条件下运行,已经成为当今该研究领域的重点和热点。本研究发展了一个温和高效的催化湿式共氧化(Catalytic Wet Co-Oxidation,简称CWCO)处理BPA体系,该体系以Na NO2为催化剂、2,4,6-叁氯苯酚(2,4,6-trichlorophenol,TCP)为共氧化物质。研究发现在Na NO2存在的条件下,TCP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BPA的降解:在170℃、0.5 MPa氧气压力条件下反应6 h后,催化湿式共氧化体系中COD去除率达到了71.2%,而BPA单独氧化降解时,COD去除率仅为24.7%。在此基础上详细考察了反应温度、时间、氧气压力、TCP浓度和Na NO2浓度对BPA降解效率的影响,并优化了各反应条件。在优化条件下,BPA和TC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6.4%。同时反应后溶液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BOD5/COD值从反应前的0.08增加到了0.95。另外,GC-MS结果表明BPA和TCP降解的产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酸,分别是乙酸、2-甲基戊二酸、丁二酸、3-甲基己二酸、己叁酸以及1-丙烯基-1,2,3-叁羧酸。通过添加自由基捕获剂(异丙醇)研究了CWCO法降解BPA的自由基反应机理,证明反应过程中产生了羟基自由基。(本文来源于《湖南大学》期刊2016-05-25)

彭艳蓉,王久玲,王鹏,曾光明,刘芬[9](2015)在《催化湿式共氧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以NaNO2为催化剂、2,4,6-叁氯苯酚(TCP)为共氧化物质对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BPA)进行了催化湿式共氧化(CWCO)降解,研究发现,在NaNO2存在的条件下,TCP的加入极大地促进了BPA的降解:在170℃、0.5MPa氧气压力条件下反应6h后,催化湿式共氧化体系中COD去除率达到了71.2%,而BPA单独氧化降解时,COD去除率仅为24.7%.在此基础上考察了反应温度、氧气压力、反应时间、TCP浓度和NaNO2浓度对BPA降解效率的影响,筛选出了最优反应条件(170℃的反应温度、0.5MPa的氧气压力、6h的反应时间、0.5mmol/L BPA、0.5mmol/L TCP和0.1mmol/L NaNO2).在优化条件下,BPA和TCP去除率分别达到了100%和96.4%,同时反应后溶液的可生化性大大提高,BOD5/COD值从反应前的0.08增加到了0.95.另外,GC-MS结果表明,BPA和TCP降解的产物主要为小分子有机酸,分别是乙酸,2-甲基戊二酸,丁二酸,3-甲基己二酸,己叁酸以及1-丙烯基-1,2,3-叁羧酸.该共氧化技术为污染水体中BPA和TCP的同时去除提供了一种可能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环境科学》期刊2015年08期)

付冬梅,章飞芳,王联芝,杨帆,梁鑫淼[10](2015)在《催化湿式共氧化法同时去除硝基苯和苯酚(英文)》一文中研究指出在150–210 oC,1.0 MPa氧分压条件下,对催化湿式共氧化法同时去除硝基苯和苯酚进行了研究.与无催化剂共氧化降解苯酚和硝基苯相比,均相催化剂的加入极大提高了苯酚和硝基苯的去除.在所研究的过渡金属催化剂中,Cu2+,Co2+和Ni2+是有效的催化剂,其中Cu2+的催化活性最好.引发剂苯酚的连续加入模式对硝基苯的去除有很大的促进作用,分批加入苯酚的促进作用更明显.在200 oC,以Cu2+为催化剂,苯酚分两次加入,反应1 h,硝基苯去除率达到95%.这种催化共氧化体系以及分批进样引发剂的反应模式对有效去除环境中其它有机污染物提供了一种方法.(本文来源于《催化学报》期刊2015年07期)

共氧化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共氧化法联产环氧丙烷/苯乙烯是一个复杂的、连续化的工艺生产过程。介绍了环氧丙烷/苯乙烯装置工艺生产过程及使用到的危险化学品的危险性,并运用预先危险性分析对生产工艺系统进行安全风险分析,最后提出相应的安全预防措施,以期提高企业安全生产管理水平,预防事故发生。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共氧化论文参考文献

[1].谢士华,董钊,王琪.叁相碟片式离心机在共氧化法环氧丙烷工艺中的应用[J].天津化工.2019

[2].刘阳,霍俊丽,刘路阳.共氧化法联产环氧丙烷/苯乙烯危险性分析与事故预防[J].辽宁化工.2019

[3].宁建琴.水包油乳液体系油脂与蛋白质共氧化对乳液稳定性及蛋白质功能特性的影响研究[D].陕西科技大学.2019

[4].本刊讯.乙苯共氧化制PO技术实现自主[J].中国石油和化工.2019

[5].叶建初,高学顺,金振宇,段美荣,虞根海.异丁烷共氧化法联产MTBE产品质量提升技术[J].化学工程.2018

[6].宁术余.间二甲苯和乙苯共氧化过程的实验研究[D].浙江大学.2018

[7].邵璐.共氧化法生产苯乙烯的均相与非均相技术的比较[J].石油化工设计.2018

[8].王久玲.催化湿式共氧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D].湖南大学.2016

[9].彭艳蓉,王久玲,王鹏,曾光明,刘芬.催化湿式共氧化降解内分泌干扰物双酚A的研究[J].中国环境科学.2015

[10].付冬梅,章飞芳,王联芝,杨帆,梁鑫淼.催化湿式共氧化法同时去除硝基苯和苯酚(英文)[J].催化学报.2015

标签:;  ;  ;  

共氧化论文-谢士华,董钊,王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