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性核不育论文_刘梦,林权,张义娟,赵远林,刘晓

导读:本文包含了显性核不育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显性,甘蓝,油菜,基因,水稻,稻瘟病,花药。

显性核不育论文文献综述

刘梦,林权,张义娟,赵远林,刘晓[1](2019)在《甘蓝型显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万德油1号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油菜雄性不育系生产一代杂交种子已经成为油菜杂优育种的发展趋势,宜宾市农业科学院以核显性雄性不育系"宜15A"作母本、恢复系"10-6425"作父本,杂交选育出高产、优质、双低油菜新品种"万德油1号"。经过四川省多点预试验、四川省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2016年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川审油2016009)。(本文来源于《种子科技》期刊2019年15期)

张俊英,蒋美艳,江建霞,李延莉,王伟荣[2](2018)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分子标记BE10对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BE10,检测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自交分离群体和纯合型不育株,并通过田间育性观察,验证分子标记BE10辅助选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基因型为MS5~aMS5~b的可育株自交,其后代的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基因型分离结果为1MS5~aMS5~a:2MS5~aMS5~b:1MS5~bMS5~b。选取可育株自交,叁分之二的单株后代分离比例与上一世代相同,叁分之一的单株后代群体因携带纯合型的MS5~a而表现为100%可育。利用分子标记BE10的辅助选择,不仅能鉴定出后代群体是否有MS5~b不育基因,提高不育系的选育效率,还能从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的自交系中筛选出纯合型不育株;结合无性繁殖技术,用纯合型不育株的无性系与临保系生产全不育系,可有效提高全不育系的纯度,为杂交种选育和杂交种子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8年11期)

郭强[3](2018)在《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SMS的精细定位和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世界主要的粮食作物之一,全世界至少有一半人口以水稻为食,提高水稻产量和抗病能力一直是育种工作者的目标。为此主要从两方面入手:一是高水稻增产的潜力,二是提高水稻抵御不良环境的能力。基于这个目的,本论文主要做了以下两方面的研究:第一部分: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San Ming Sterile gene,SMS)的精细定位大部分的水稻不育基因都是隐性的,显性不育基因相对比较少见,水稻“叁明”显性核不育基因育性稳定且分离比符合孟德尔遗传定律,杂交过程中省去了大量的人力物力,短时间内可获得大量的杂交组合。利用SSR标记、Indel标记结合连锁互换定律将SMS精细定位到水稻第8染色体的In3和ZM9两个Indel标记约62kb之间,并在此区间内得到了13个候选基因。第二部分:水稻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稻瘟病是影响水稻产量的主要病害,尤以穗颈瘟最为严重。每年全球水稻产量因稻瘟病而造成减产最高可达叁分之一。本研究利用搜集到的150份水稻材料为研究对象。根据田间表型及抗性基因的检测结果,对14个稻瘟病抗性基因(Pi9、Pita、Pib、Pikm-1、Pikm-2、Pikh、Pi2、Pid2、Pi5、Pit、Pik、Pikp、Pid3、Pi25)与稻瘟病抗性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150份材料中,92份为抗病材料,58份为感病材料。149份水稻材料包含1到9个稻瘟病抗性基因,所测14个基因的基因频率从0.67%(Pi5、Pid2)至89.3%(Pi9)不等:Pi5(0.67%),Pid2(0.67%),Pit(4.7%),Pi2(4.7%),Pita(24%),Pid3(28.7%),Pib(30%),Pi25(47.3%),Pikm-2(58%),Pikm-1(64%),Pikh(80%),Pi9(89.3%),而Pikp和Pik基因在150份材料中均为检测到。根据田间表型及抗性基因检测结果,对稻瘟病抗性和抗性基因之间的关系进行了分析,结果显示在济宁鱼台稻区Pid3抗性基因与稻瘟病抗性具有显着相关性。(本文来源于《山东师范大学》期刊2018-06-04)

许代香[4](2018)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D3AB的细胞学观察与组学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甘蓝型油菜(Brassica napus L.)作为重要的油料作物,不仅是食用油与饲料蛋白的主要来源,同时在工业上的应用也非常广泛,因此当下亟需提高油菜产量,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在农业生产中,杂种优势因能显着提高作物产量和改善作物品质被广泛应用,其中细胞核雄性不育因具有不育性稳定彻底、恢复源广等优点,现已成为提高水稻、玉米、油菜等作物产量的重要途径。前人研究表明,致使雄性不育的过程极其繁杂,具体涉及到雄蕊的形态建成、花粉囊中各组织分化等多形式、多过程的基因调控,具体的分子机理也尚未明确。本研究通过形态学观察和细胞学分析确定D3A花粉败育的关键时期及特点,结合高通量测序技术,对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和转录组测序分析,以期在基因组水平上找到基因突变发生的位点及在转录水平上找到与不育相关的差异基因,为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材料D3A不育基因的克隆及功能研究奠定基础,进而丰富我国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遗传资源,在加快核不育的定向育种和农艺性状的快速改良上具有重要意义。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通过体视镜对D3A和D3B不同时期花蕾的观察分析发现,D3A与D3B外观形态无明显差别,均能正常开花,且在雄蕊发育早期均表现为正常,后期D3A雄蕊退化萎缩,花粉囊不能正常开裂;不育材料D3A子房柱头发育的速度明显快于D3B。通过扫描电镜对不同时期花药的观察发现,D3A花药的早期基部开始出现皱缩,表皮细胞排列紧密。随着花蕾的发育,D3A的花粉囊壁表皮细胞逐渐萎缩,最终塌陷使药室不能正常开裂释放花粉;D3B的花粉囊始终呈现出紧致饱满的状态,花药正常开裂,同时释放出大量成熟花粉粒。最后通过石蜡切片观察发现,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在花蕾发育早期,都能形成花粉母细胞,但与D3B相比,D3A中的花粉母细胞结构松散,且绒毡层已开始呈现液泡化状态;进入四分体时期,不育材料D3A的花粉囊中观察到高度液泡化的绒毡层细胞,而且无四分体结构出现,表明绒毡层细胞已提前发生降解而未向分泌型转化,使四分体时期丧失了发育过程中所必需的营养物质,从而不能形成小孢子并发育为成熟的花粉粒进行释放,最终导致不育。因此认为D3A的败育可能属于绒毡层发育异常类型。2.对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小花蕾(直径≤1 mm)和中花蕾(直径1-2 mm)转录组测序分析发现,在D3A的小蕾与中蕾中得到374个差异表达基因,在D3B中得到1458个。在D3A与D3B的小蕾中得到679个差异表达基因,中蕾中得到1423个。结合细胞学分析的结果,获得90个在小花蕾中特异表达的差异基因,其中上调表达的基因23个,下调表达的基因67个。根据甘蓝型油菜基因组注释信息,这些基因的功能主要是参与催化活性与蛋白结合,其中包括1个与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相关的基因,5个转录因子等。通过差异基因的GO功能注释和KEGG Pathway富集分析发现,共获得135个显着的GO terms和9个显着富集的Pathway,在显着富集的9条代谢通路中,Wnt信号通路、TGF-β信号通路与mRNA监测通路与育性显着关联。另外,基因BnaC02g17290D和BnaC05g01600D分别与Wnt信号通路及mRNA监测通路相关联,因此认为上述两个基因可能为调控育性的重要差异候选基因。3.对不育材料D3A和可育材料D3B进行全基因组重测序比较分析,在D3A和D3B中分别检测到2176589个和2163868个SNP变异位点,448107个和444533个InDel变异位点,118415个和117250个SV变异位点,37005个和36146个CNV变异位点。在A亚基因组各染色体上SNP及InDel变异位点呈均匀连续分布,而C亚基因组上各变异位点呈现不均匀分布,在C02、C03、C05、C07及C09等染色体中尤为显着,且在C05染色体上的连续未变异区域约占50%。在SNP变异中,转换变异数多于颠换变异数,且在D3A中的变异数略高于D3B。在InDel变异中,片段插入量略高于片段缺失,且D3A中发生插入变异的位点多于D3B。在SV变异中,发生染色体重排的变异位点数远远高于其他变异类型,且不育材料D3A中的重排数略高于可育材料D3B。CNV变异中,拷贝数缺失的发生远高于拷贝数重复,且D3A中的拷贝数缺失明显多于D3B,拷贝数的缺失可能影响到基因编码区或缩短开放读码框。上述四种变异可能改变附近基因的表达水平,从而在D3A与D3B中出现差异表达并引起不同的表型变异。提取D3A及D3B中的有义变异位点信息进行比较分析,为后期筛选育性相关分子标记提供数据参考。4.与拟南芥基因表达谱数据库进行比对,并整合全基因组重测序与转录组测序结果,共得到10个在外显子区域发生变异的差异表达基因,它们主要参与蛋白质合成过程。qRT-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CR)结果表明,发生变异的10个差异表达基因中除了基因BnaA09g16280D外,余下9个基因在D3A与D3B中表达量均存在差异,因此本研究将这9个基因作为可能引起不育的候选基因。其中8个基因在不育材料D3A小花蕾中显着下调表达,这与转录组分析结果一致;但基因BnaA03g44650D的表达量在D3A小花蕾中高于D3B,这种情况可能因为与qRT-PCR相比较,转录组在检测低丰度转录物及基因表达变化方面更灵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8-04-10)

伍林涛,奉斌,韩宏仕,曾章丽,杜才富[5](2016)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油菜杂种优势利用的关键是获得100%的不育群体,显性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育性彻底稳定,容易获得100%的全不育系,是一种具有发展前景的育性系统。基于此,综述显性核不育材料的主要类型以及在育种实践中的遗传改良研究进展,以期为显性核不育油菜新品种的选育提供有价值的信息。(本文来源于《乡村科技》期刊2016年12期)

刘红艳,杨敏敏,赵应忠[6](2015)在《芝麻显性核不育系花蕾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明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系W1098A发育过程中花药败育的生理生化机制,利用酸水解法分析芝麻显性细胞核雄性不育花蕾与正常可育花蕾发育过程中20种游离氨基酸含量的动态变化。结果表明,在花蕾发育过程中大部分氨基酸含量都是不育低于可育,表明氨基酸缺乏可能是导致花粉败育的重要原因;花蕾中主要的游离氨基酸为天冬氨酸、苏氨酸、谷氨酸、赖氨酸、脯氨酸、精氨酸,占氨基酸总含量的70%以上,其中脯氨酸含量在四分体期的不育花蕾和可育花蕾中差异十分明显,可能是造成花粉败育的主要因素。本研究阐明了芝麻雄性不育的生理生化基础,为芝麻显性雄性不育败育机理研究提供了科学依据。(本文来源于《核农学报》期刊2015年11期)

马原[7](2014)在《甘蓝显性核不育基因Ms-cd1的克隆与绒毡层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一文中研究指出结球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是我国仅次于白菜的第二大叶用蔬菜。甘蓝具有明显的杂种优势,全世界均将杂交种品种作为主载品种。利用雄性不育系生产杂种一代已经成为杂优选育的最主要的方法。花药绒毡层作为给花粉发育提供营养物质和材料准备的主要花药组织是人们研究的重点。分析鉴定绒毡层组织特异表达基因,弄清其在花粉发育过程中的分子机理成为人们研究的重中之重。本研究通过图位克隆的方法定位了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l的候选基因,并对其同源基因进行了表达分析。同时,还对该基因的起源进行了初步分析。在基因组水平上,本研究分析了不育材料及可育材料的转录组数据,为研究Ms-cdl相关基因奠定了基础。另外,本研究利用四种甘蓝雄性不育材料,鉴定出一批绒毡层特异表达候选基因。综上所述,本研究取得的主要结果如下:1、利用新一代测序技术对芥蓝可育、不育材料基因组重测序,通过“滑窗法”对各个染色体区域进行杂合度检测,定位杂合位点,从而对雄性不育基因Ms-cdl进行初步定位。并进一步开发距离不育基因更近的新的InDel标记筛选重组单株,最终将不育基因定位在C09染色体39.4kb的一段区域上。此区域内有四个候选基因Bol035717, Bol0357N2, Bol0357N3及Bo1035718,其核苷酸序列在可育、不育材料中无差异。仅Bo10357N3在可育、不育材料中的表达存在显着差异,最终将该基因确认为显性雄性不育基因Ms-cdl候选基因。2、通过对可育、不育芥蓝花药转录组RNA-seq测序,发现1,396个差异表达基因,并发现Ms-cdl同样影响花药发育早期的基因表达。并且首次发现不育材料中大量的上调基因可能与细胞学描述的胼胝质延迟降解,四分体时期小孢子不能释放具有重要关系。基因功能注释显示大量上调基因富集于代谢途径,次生代谢物合成途径,碳代谢途径,氨基酸合成途径等等。下调基因显着富集于果胶酯酶活性,果胶裂解酶活性,聚半乳糖醛酸酶活性等等,这些都是四分体花粉母细胞壁降解的重要酶活性。这些基因的下调与四分体花粉母细胞壁不能降解的现象一致。3、根据甘蓝叁个亚基因组对差异表达基因的同源基因排列发现同一个同源组中的多个DEG在表达上几乎都具有相同的调控方向。进一步分析发现超过75%的表达调控方向与检测到的差异表达基因调控方向一致,表明与Ms-cdl相关的调控花药发育的基因在甘蓝中功能冗余。LF上的差异表达基因数量并没有明显高于MF上的DEGs的数量,说明LF亚基因组上偏保留的差异表达基因只是数量上更多而并不是LF在花药发育路径上扮演了更重要的角色。4、比较四种甘蓝雄性不育(四种类型分别是NiCMS, RGMS, OguCMS, DGMS)的细胞学败育时间和特征,本研究提出了花药发育顺序打断模型。通过对四种甘蓝雄性不育材料花药转录组RNA及可育材料的花药转录组RNA与拟南芥基因芯片杂交共发现1,005个与花药发育密切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通过与前人研究的营养组织及花粉基因芯片比较并结合细胞学绒毡层败育特征,筛选出105个绒毡层特异表达候选基因。结合花药发育顺序打断模型,确定了部分候选基因的表达顺序。5、根据拟南芥花药发育关键基因网络,归纳这些基因在四种甘蓝雄性不育花药中的差异表达情况,确定了四种雄性不育材料中绒毡层败育的最主要的影响因子。在NiCMS中,大多数花药发育关键基因出现下调;在RGMS与OguCMS中,除了大量下调的花药发育关键基因外,TDF1和MYB103(80)显着上调;DGMS主要影响花粉发育后期基因。这些花药发育调控层面的结果与我们观察到的细胞学结果基本一致。(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期刊2014-11-26)

张敏[8](2014)在《甘蓝型油菜纯合显性核不育两用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索了4个甘蓝型油菜纯合显性核不育两用系和7个恢复系的配合力。用NCⅡ设计方法和GGE双标图法对9个农艺性状进行研究,估算其配合力及遗传力,并分析了硫苷组分的配合力及各组分间一般配合力(GCA)的相关性,主要结果如下1、单株产量GCA较高的亲本分别是不育系D3AB和恢复系56R、91R,单株产量特殊配合力(SCA)较高的组合有D3A×7R、G8A×16R、16R、Gd1A×D21R和G8A×56R。2、对遗传力的分析表明,株高、主花序长、主花序角果数和干粒重的广义遗传力较高,一次分枝数的广义遗传力较低,这说明前者主要取决于基因型效应,而后者易受环境影响。干粒重和株高等狭义遗传力高的性状,易通过对亲本的选择获得所期望的后代,且在低世代选择效果较好,而一次分枝数等狭义遗传力低的性状,则宜晚代进行选择。3、不育系G588AB和恢复系91R是区分能力和代表性最好的亲本。4、对不育系而言,全株角果数、每果粒数、株高的GCA与单株产量的GCA呈正相关,主花序角果数、干粒重、一次有效分枝起点、一次分枝数的GCA与单株产量GCA呈负相关。对恢复系而言,株高、主花序长度、全株角果数的GCA与单株产量的GCA呈正相关,每果粒数的GCA与单株产量的GCA则呈负相关。对杂交组合而言,与单株产量呈正相关的性状有全株角果数、株高、主花序长度、主花序角果数及每果粒数,仅有千粒重这一性状与单株产量呈负相关。这表明优质的不育系和恢复系虽然在其他性状上表现不尽相同,但在全株角果数、株高等性状上都表现较好。因此,在组合选配中应注意优势性状的互补。5、对硫苷组分的分析结果显示:(1)对于2-羟-3-丁烯基而言,亲本一般配合力(GCA)较低的是恢复系D21R、D1R和不育系D3AB,特殊配合力(SCA)较低的是恢复系91R、56R和不育系D3AB, SCA较低的组合有D3A×D1R、D3A×D21R和Gd1A×D1R等;(2)对于3-丁烯基而言,亲本GCA较低的是恢复系15R、91R和不育系Gd1AB、D3AB、SCA较低的是恢复系DIR、D21R和不育系D3AB,SCA较低的组合有D3A×D1R、D3A×D21R和Gd1A×D1R等;(3)对恢复系GCA而言,3-丁烯基、4-羟-3-吲哚甲基、苯乙基、4-戊烯基与2-羟-3-丁烯基呈正相关,苯乙基、4-戊烯基与4-羟-3-吲哚甲基呈负相关。对不育系GCA而言,3-丁烯基、4-戊烯基与2-羟-3-丁烯基呈正相关,苯乙基、4-羟-3-吲哚甲基与2-羟-3-丁烯基呈负相关;(4)各杂交组合硫苷组分的表型关系中亲本针对各组分GCA的相关性与母本配合力效应双标图中所显示出来的结果基本一致。利用GGE双标图分析表明,选用D3A作母本、D21R及D1R作为父本有利于降低杂种后代油菜籽中硫代葡糖苷的含量。(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4-05-20)

蒋美艳,孙超才,杨立勇,王伟荣,李延莉[9](2013)在《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HF06”的选育》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上海市农业科学院作物育种栽培研究所选育的"PG华"为母本,以抗倒伏、耐落粒的双低品种"沪油17"为父本进行杂交,然后以"沪油17"为轮回亲本进行回交。从BC1代开始选株自交,同时以显性核不育纯合型不育株为母本,对所选单株进行测交,最终获得基因型为RfRf的恢复系"HF06"。新选育的恢复系"HF06"含油率为44.4%,芥酸含量为0.0%,硫代葡萄糖苷含量为9.7!mol/g,抗倒性较强、耐落粒,成为较理想的显性核不育恢复系。(本文来源于《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期刊2013年05期)

刘尚杰,郑洲,田志宏[10](2013)在《水稻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对水稻显性核不育的发现、败育的形态学和细胞学特征、生理生化、显性核不育基因定位和对水稻显性核不育的应用、现存问题以及前景展望进行了综述。(本文来源于《湖北植保》期刊2013年01期)

显性核不育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究分子标记BE10对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选育中的作用,本研究以甘蓝型油菜核不育系为材料,利用分子标记BE10,检测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自交分离群体和纯合型不育株,并通过田间育性观察,验证分子标记BE10辅助选择的可靠性。结果表明,基因型为MS5~aMS5~b的可育株自交,其后代的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基因型分离结果为1MS5~aMS5~a:2MS5~aMS5~b:1MS5~bMS5~b。选取可育株自交,叁分之二的单株后代分离比例与上一世代相同,叁分之一的单株后代群体因携带纯合型的MS5~a而表现为100%可育。利用分子标记BE10的辅助选择,不仅能鉴定出后代群体是否有MS5~b不育基因,提高不育系的选育效率,还能从育性表现为3∶1(可育∶不育)的自交系中筛选出纯合型不育株;结合无性繁殖技术,用纯合型不育株的无性系与临保系生产全不育系,可有效提高全不育系的纯度,为杂交种选育和杂交种子生产提供了新思路和新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显性核不育论文参考文献

[1].刘梦,林权,张义娟,赵远林,刘晓.甘蓝型显性核不育双低杂交油菜新品种万德油1号的选育[J].种子科技.2019

[2].张俊英,蒋美艳,江建霞,李延莉,王伟荣.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系的分子标记辅助选择[J].核农学报.2018

[3].郭强.水稻显性核不育基因SMS的精细定位和抗稻瘟病基因的鉴定[D].山东师范大学.2018

[4].许代香.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纯合两型系D3AB的细胞学观察与组学分析[D].西南大学.2018

[5].伍林涛,奉斌,韩宏仕,曾章丽,杜才富.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授粉控制系统的研究[J].乡村科技.2016

[6].刘红艳,杨敏敏,赵应忠.芝麻显性核不育系花蕾发育过程中游离氨基酸的变化[J].核农学报.2015

[7].马原.甘蓝显性核不育基因Ms-cd1的克隆与绒毡层特异表达基因的鉴定[D].武汉大学.2014

[8].张敏.甘蓝型油菜纯合显性核不育两用系和恢复系的配合力分析[D].西南大学.2014

[9].蒋美艳,孙超才,杨立勇,王伟荣,李延莉.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恢复系“HF06”的选育[J].上海交通大学学报(农业科学版).2013

[10].刘尚杰,郑洲,田志宏.水稻显性核不育的研究和利用进展[J].湖北植保.2013

论文知识图

甘蓝型油菜显性核不育橙黄花纯...一1显性核不育亚麻可育花和不育花引物Xgwm165对蓝标型显性核不育基于显性核不育的油菜轮回选择群...胡洪凯萍乡显性核不育水稻显性上位基...

标签:;  ;  ;  ;  ;  ;  ;  

显性核不育论文_刘梦,林权,张义娟,赵远林,刘晓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