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位耐力论文_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

导读:本文包含了立位耐力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耐力,低位,心率,血压,重力,心血管,感受器。

立位耐力论文文献综述

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1](2018)在《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评估与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发适宜于返回后立位耐力早期评估的安全检测方法,探索构建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方法 15名健康男性进行被动立位耐力测试,按原有评分标准,对被动立位测试数据中的3min、5 min、10 min数据分别计分;采用ROC法重新界定阈值进行分级,留一交叉验证,与原分级结果比对,验证一致性。利用15名健康男性头低位卧床模拟失重数据,基于贝叶斯原理,构建立位耐力预测模型,留一交叉验证后,选取4例飞行数据进一步验证。结果 3 min测试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44,5min和10 min的均为1.00,与原立位耐力测试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基于头低位模拟失重数据确立了5个立位耐力预测特征量及其似然比,留一交叉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0.75;4名参加飞行航天员验证结果显示,ROC曲线下面积为1,重力再适应立位耐力得到有效预测。结论采用新的方法对被动立位耐力3 min、5 min、10 min测试数据进行评估与20 min分级结果一致性好,具有应用前景。建立的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预测模型具有较好预测能力。(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8年02期)

王英凤,刘敏,吴萍,宫献文,周越[2](2017)在《头低位与头高位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究头低位与头高位交替的反复体位改变模式(head-down and head-up tilt,HDT/HUT)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2名受试者进行HDT/HUT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进行头高位立位耐力测试,取测试时平卧位和立位第1 min(HUT 1 min)的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数据,用于比较分析。结果反复体位改变前、后立位耐力测试相比,试验后平卧位HR、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HUT 1 min时,DBP、MAP、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结论头低位与头高位反复体位改变降低了人体立位耐力。(本文来源于《空军医学杂志》期刊2017年05期)

郑平,任冰,周晓春,刘书娟,李红梅[3](2016)在《不同跑步机锻炼方案对健康男性立位耐力测试中左室舒张功能及Tei指数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通过超声心动图评估不同跑步机训练方式对健康男性立位耐力试验中左室舒张功能及TDI-Tei指数的影响。对象与方法:一、对象征集健康男性志愿者25人,年龄18~40岁,随机分组冲刺组、4*4组、连续组。二、仪器与方法1、跑步机锻炼:应用山西澳瑞特变频电动跑步机及德国耶格运动心肺测试系统。冲刺组为全力跑10s,重复8次;4*4组85%最大耗氧量跑4min,重复4次;持续组为锻炼强度为80%最大耗氧量,持续时间30分钟;以上各组均每周锻炼3次,锻炼8周。2、立位耐力试验:应用75°倾斜直立卧位床。健康志愿者首先平卧5分钟,然后立即立位倾斜75°20分钟,之后平卧5分钟。3、超声心动图检查:应用GE VIVIDe床旁超声机。在平卧时及立位倾斜75°即刻及持续15分钟时,取标准心尖四腔观,到E/A、E'/A'、E/E'及计算Tei指数。以上操作存图1分钟内完成。叁、统计分析:应用SPSS 15.0 forwindows。结果:20例健康志愿者超声图像满意,其训练前各组间各指标无统计学差异。冲刺组训练后立位倾斜即刻E'/A'明显大于训练前(1.81±0.17 vs1.22±0.18,P=-0.009),且E'/A'<2.0。4*4组训练后立位倾斜即刻TDI-Tei明显小于训练前(1.05±0.20 vs 0.55±0.09,P=0.04),提示左心室整体功能改善;且训练后立位倾斜持续15分钟E/E'较训练前明显减少(8.83±0.4 vs 6.94±0.73,P=0.048)。连续组训练后平卧时E/E'较训练前明显减少(7.01±0.49 vs 4.98±1.15P=-0.04)。结论:本研究表明:各组训练方案均可不同程度地改善受试者左心室舒张功能,其中4*4组训练方案(85%最大耗氧量跑4min,重复4次,每周锻炼3次,持续8周)可能同时改善健康男性立位耐力测试中左室舒张功能及Tei指数。(本文来源于《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16-11-18)

张广良,方岩,马进,谢小萍,常耀明[4](2016)在《四周尾部悬吊致大鼠立位耐力不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中期(4周)尾部悬吊大鼠在立位应激下的心血管反应。方法:采用本实验室改进的尾部悬吊方法,利用头高位倾斜和下体负压模拟立位应激,通过股动脉插管和心电图记录检测大鼠血压和心率改变。结果:与对照组相比,4周尾部悬吊(SUS)大鼠体重下降及后肢承重骨骼肌萎缩;其静息血压和心率与对照组(CON)相比无明显差别(P>0.05);在两组大鼠中,头高位倾斜和下体负压均可导致血压降低和心率加快,但SUS大鼠平均动脉压下降幅度与CON大鼠相比显着增大(P<0.05),而两组的心率增快幅度并无明显差别(P>0.05)。结论:4周尾部悬吊大鼠在立位应激下维持血压稳定的能力减弱,可用于中期失重/模拟失重后立位耐力不良机理的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生物医学进展》期刊2016年02期)

李小涛,孙静,杨长斌,石菲,王永春[5](2014)在《人工重力联合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对抗4d头低位卧床所致立位耐力不良》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人工重力联合运动锻炼对模拟失重引起的心血管功能失调的对抗效果。方法 12名男性志愿者随机分为对照组和锻炼组。对照组仅进行4天头低位卧床,锻炼组在卧床期间每天进行60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强度的有氧锻炼。卧床前后测量立位耐力、运动能力、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腘静脉顺应性等。结果与卧床前相比,对照组卧床后立位耐力、运动耐力及心脏泵血与收缩功能明显下降(P<0.05),腘静脉横截面积及顺应性显着增加(P<0.05),而锻炼组志愿者卧床后上述参数无明显变化。结论 4 d头低位卧床可导致心脏收缩功能降低,血浆容量减少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升高,立位耐力及运动耐力下降。每天60 min的2 G人工重力联合80%~95%无氧阈运动强度的锻炼可有效维持卧床期间心脏收缩功能、血浆容量以及下肢静脉顺应性,从而对抗模拟失重引起的立位耐力和运动耐力的下降。(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4年02期)

肖晓光,郑军,刘玉华,翟丽红,熊巍[6](2013)在《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探讨》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国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方法利用头高位倾斜床,对33名中国空军现役女飞行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检查,对立位后心率最高正常界限值和血压最低正常界限值进行统计分析。结果从平卧位转为立位后,心率呈显着增快、血压呈显着增高变化,每名受试者立位时最高心率平均值为(105±11)/min,最低平均收缩压(SBP)和舒张压(DBP)值分别为(100±8)mmHg和(69±6)mmHg(1 mmHg=0.133 kPa),由此按95%可信度,推算出中国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为122/min作为立位时心率上限,86 mmHg和59 mmHg分别作为立位时SBP和DBP下限。结论本研究结果可为目前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结果判定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解放军医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09期)

李惠荣,陈喜林,王开辉,王晓旭,李潇祺[7](2013)在《疗养期间群体飞行人员立位耐力筛查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为了评价飞行人员群体立位耐力试验的可行性和可操作性。方法采用简化常规立位耐力试验方法对来中心疗养的718名飞行人员进行立位耐力试验,并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卧位与即刻立位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比较差异均有高度统计学意义(P<0.01),即刻立位与立位1min,立位1min与立位2min平均收缩压、舒张压、脉搏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结论采用简化常规立位耐力试验方法对飞行人员群体进行立位耐力试验有可行性和必要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疗养医学》期刊2013年03期)

张毅[8](2012)在《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防护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十年载人航天事业的经验积累发现,长期的航天飞行将引起人体生理功能的显着变化,其中以人体心血管系统受到的影响尤为明显,造成心血管调节功能的失调,导致几乎所有的航天员在航天飞行中及飞行后出现不同程度的立位耐力下降,这不仅影响了航天员在空间站的工作和健康,而且威胁到航天员返回时的安全和应急离舱能力,对重返地面的航天员在1G重力环境的生活带来诸多不便。因此为保证航天员的身体健康及工作效率,保障航天活动的顺利实施,研究如何提高航天员在中长期航天飞行过程中及返回时的立位耐力显得非常有必要。目前国内外航空航天医学工作者对此问题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包括体育锻炼、水盐补充、抗荷服及药物防护等一系列对抗措施。这些措施均在一定程度上改善了航天员的立位耐力,保障了现阶段航天任务的顺利进行,但是仍有一部分航天员在返回后不能站立,甚至于需要用担架抬到车上。而且随着航天科技的进一步发展,人类登陆火星乃至深空探测也将付诸实现,在未来更长时间更远距离的太空探索中,人类必将面临更为严重的空间环境造成的影响。那么,在现有的对抗措施基础上,进一步改进和研究适合于未来航天飞行的对抗措施将是航天医学的一项重要任务。因此,我们从两方面入手,开展了提高机体立位耐力的对策研究工作:一是采用主动的对抗动作提高立位耐力。参考航空飞行中飞行员常用的抗荷动作,以及在临床上预防与治疗立位耐力不良的机体对抗措施等,我们设计了一种全新的提高立位耐力的机体对抗动作——提踵动作。二是使用防护装备提高立位耐力。参考国内外航空航天飞行中使用的抗荷装备,中国航天员科研训练中心设计研制了新型的充气式和绳索拉紧式抗荷服。本实验旨在阐明提踵动作和新型抗荷服对提高立位耐力的有效性,并确定新型抗荷服提高立位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为制定我国航天员航天飞行防护方案提供理论依据。本研究的实验结果及发现如下:1.提踵动作可明显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本实验观察和比较了被试者在下体负压(LBNP)条件下随机进行两次头高位倾斜检查(HUT)时的下体负压耐力。一次为被试者的基础下体负压耐力(对照组),另外一次要求被试者在下体负压条件下做提踵动作,直至耐力终点(提踵组)。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仪(Finometer)记录被试者的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同时比较了提踵动作对被试者心血管及自主神经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与对照组相比,提踵组下体负压耐受时间(DNP)和累计应激指数(CSI)均显着增加(P<0.05)。在下体负压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提踵组平均动脉压呈升高趋势,在-30mmHg、-40mmHg及-50mmHg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提踵组心率增加较对照组呈降低趋势,在-40mmHg及-50mmHg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提踵组每搏量相比于对照组增加,在-40mmHg及-50mmHg时达到显着水平(P<0.05)。结果提示,提踵动作可以提高机体的下体负压耐力,明显改善心血管及自主神经的调节功能。2.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可显着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在不同压力制度下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新型充气式抗荷服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仪(Finometer)记录被试者的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同时比较了穿着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在选定的两种压力制度下被试者的下体负压耐力及其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在选定的30~40mmHg(低)、40~50mmHg(高)两种压力制度下,在下体负压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被试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均显着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在高压力制度组呈降低趋势,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结果提示,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在选定的高、低压力制度下均可显着提高人体的下体负压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且以高压力制度效果更为明显。3.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可显着提高下体负压耐力本实验通过观察和比较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在不同压力制度下对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旨在进一步明确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提高下体负压耐力的有效压力制度。采用无创血压监测仪(Finometer)记录被试者的血压、心率、心脏泵血功能及自主神经功能等,同时比较了穿着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在选定的两种压力制度下被试者的下体负压耐力及其对心血管功能的影响。结果发现,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在选定的20~30mmH(g低)、30~40mmHg(高)两种压力制度下,在下体负压过程中与对照组相比,被试者下体负压耐受时间和累计应激指数均显着增加(P<0.01),平均动脉压和每搏量呈升高趋势,心率在高压力制度组呈降低趋势,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结果提示,新型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在选定的高、低压力制度下均可显着提高人体的下体负压耐力,改善心血管功能,且以高压力制度效果更为明显。总之,本实验通过观察提踵动作、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及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在下体负压过程中对机体心血管功能及下体负压耐力的影响,发现提踵动作、新型充气式抗荷服及绳索拉紧式抗荷服均可显着提高人体的下体负压耐力,明显改善心血管功能。本研究对今后制定我国中长期载人航天飞行中及返回后立位耐力不良的对抗措施具有一定的指导价值。(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2-05-01)

强东昌,贾宏博,姜媛媛,陈珊,李更茹[9](2012)在《前庭刺激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及立位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前庭刺激前后被动直立位耐力试验心率、血压和压力感受器敏感性等指标的变化,了解前庭刺激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功能及直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对15名男性健康志愿者在转椅刺激前、后进行被动直立位耐力检查。被动直立位耐力实验全程监测心电图和左手中指逐跳血压,在试验的第20,21,23,25,30,35,40,41,45 min测量常规血压、心率和压力感受器反射敏感性指标(BRS)。结果前庭刺激前直立位耐力检查结果均正常,刺激后有两人发生晕厥前症状;常规血压(SBP、DBP)检查在大部分实验时间无统计学差异,心率在检测的大部分时间点有统计学差异;BRS指标仅在直立位25~min段、30~min段有统计学差异,其余检测时间段没有统计学差异。结论前庭刺激可能会削弱机体心血管压力感受器反射调节功能的稳定性,造成部分志愿者直立位耐力的降低。(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2年01期)

谈诚,曹毅,张丽芬,袁敏,王惠娟[10](2011)在《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15 d-6°头低位卧床(HDBR)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5名女性青年志愿者经历15 d-6°HDBR,于卧床前1天及卧床后第1天分别接受70°被动立位测试,记录测试全程的心血管血液动力学指标,同时观察血浆肾素活性(PRA)、血管紧张素Ⅱ(ATⅡ)和去甲肾上腺素(NE)含量变化。结果经过15 d头低位卧床后,女性立位耐力不良的发生率为8/15(53.3%)。其中,晕厥前症状中止者为6/15(40.0%),立位后心动过速(POTS)中止者为2/15(13.3%)。立位刺激可引起舒张压、心率和血管总外周阻力明显增加(P<0.05),每博量和心输出量显着降低(P<0.05)。同时,15 d HDBR可显着增加安静平卧位时的舒张压和心率,并减少每博量,但对血管总外周阻力和心输出量的影响并不明显(P>0.05)。立位耐力正常和不良者的差异主要表现为心率(HR)在立位刺激后有明显的增加,组间差异明显。血液生化指标结果显示两组间NE基础水平有显着差异,但在立位刺激下的NE含量的变化幅度未有明显差别(P>0.05)。立位刺激可导致血浆中ATⅡ含量的明显升高,而15 d HDBR则可导致血浆PRA的明显减少(P<0.01)。结论经过15 d头低位卧床后,女性立位耐力不良发生率较高,且存在着不同的表现类型。(本文来源于《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期刊2011年04期)

立位耐力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究头低位与头高位交替的反复体位改变模式(head-down and head-up tilt,HDT/HUT)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方法 12名受试者进行HDT/HUT模式的反复体位改变试验,试验前、后分别进行头高位立位耐力测试,取测试时平卧位和立位第1 min(HUT 1 min)的心率(heart rate,HR)、收缩压(systolic blood pressure,SBP)、舒张压(diastolic blood pressure,DBP)、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MAP)、每搏量(stroke volume,SV)、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O)、总外周阻力(total peripheral resistance,TPR)数据,用于比较分析。结果反复体位改变前、后立位耐力测试相比,试验后平卧位HR、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HUT 1 min时,DBP、MAP、SV、CO明显降低(P<0.05、P<0.01),TPR明显升高(P<0.01)。结论头低位与头高位反复体位改变降低了人体立位耐力。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立位耐力论文参考文献

[1].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重力再适应相关立位耐力评估与预测[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8

[2].王英凤,刘敏,吴萍,宫献文,周越.头低位与头高位反复体位改变对人体立位耐力的影响[J].空军医学杂志.2017

[3].郑平,任冰,周晓春,刘书娟,李红梅.不同跑步机锻炼方案对健康男性立位耐力测试中左室舒张功能及Tei指数的影响[C].中国超声医学工程学会第十叁届全国超声心动图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16

[4].张广良,方岩,马进,谢小萍,常耀明.四周尾部悬吊致大鼠立位耐力不良[J].现代生物医学进展.2016

[5].李小涛,孙静,杨长斌,石菲,王永春.人工重力联合有氧锻炼可以有效对抗4d头低位卧床所致立位耐力不良[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4

[6].肖晓光,郑军,刘玉华,翟丽红,熊巍.女飞行员立位耐力试验阳性参考值探讨[J].解放军医学院学报.2013

[7].李惠荣,陈喜林,王开辉,王晓旭,李潇祺.疗养期间群体飞行人员立位耐力筛查分析[J].中国疗养医学.2013

[8].张毅.航天飞行后立位耐力不良防护策略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2

[9].强东昌,贾宏博,姜媛媛,陈珊,李更茹.前庭刺激对心血管自主神经调节及立位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2

[10].谈诚,曹毅,张丽芬,袁敏,王惠娟.15d-6°头低位卧床对女性立位耐力的影响[J].航天医学与医学工程.2011

论文知识图

心血管功能失调-图6-16-8 “双子星座”7号...心血管功能失调-图6-16-9 失重时心血管功能...下体负任睡立位耐力良好者的脸部热图小...立位耐力良好者的脸部热图小...美国天空实验室所使用的LBNP方案

标签:;  ;  ;  ;  ;  ;  ;  

立位耐力论文_刘朝霞,吴大蔚,黄伟芬,吴斌,李志利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