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移动单胞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性,湖南
移动单胞论文文献综述
邹明祥,李军,刘文恩[1](2014)在《湖南地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可移动性遗传元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湖南地区2011年1月-12月临床病原菌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及其可移动遗传元件分布情况。方法收集临床分离菌中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并用VITEK-2 compact全自动微生物分析系统及AP鉴定条重新鉴定菌株。PCR检测traA、traC、traF、tnpU、ISpa7、tnpA/Tn21、tnp513、tnpU、merA、以及Int I等13种可移动性遗传元件基因,产物测序且BLAST软件比对确认。结果共收集到37株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主要来源于湘雅医院(4 8.7%),其次为湘雅叁医院(16.2%)、(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症学会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4th SICCMAC)日程&论文汇编》期刊2014-10-24)
袁璐,刘红波,许欢,邹雅如,陈体[2](2014)在《区域性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湖南长沙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E)中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子、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以揭示本地区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主要的耐药机制,为临床防治感染的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从湖南省长沙市3所叁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4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本文来源于《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报告集》期刊2014-04-24)
刘春明,韦柳华,朱胜波,唐石伏,孙一帆[3](2014)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的指标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的存在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柳州市叁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 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了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MDRPA中共检出4种β-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联;aac(3)-Ⅱ、aac(6’)-Ⅱ与Tn21/merA、ISpa7、intⅠ1、trbC高度关联,IMP、aph3’-Ⅱb、DHA、aac(6’)-Ⅰb与之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 20株MDRPA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本文来源于《柳州医学》期刊2014年01期)
袁璐,刘红波,许欢,邹雅茹,陈体[4](2014)在《区域性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多重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子、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从临床标本中分离并筛选出49株MDR-PA,用PCR分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基因(traA,trbC,traF)、转座子遗传标记基因(tnpA,tnpU,tnsA,merA,tnp513)、插入序列遗传标记基因(ISEcp1,IS26,ISaba1,IS903,ISpa7,ISKpn6,ISKpn7,IS1133,ISCR1,ISCR3/14)、整合子遗传标记基因(IntI1,IntI2,IntI3)共2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果 49株MDR-PA共检出11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基因,阳性率最高的为IS26(77.6%);阳性基因构成模式IS26+ISaba1+ISCR3/14+IntI1检出率最高,共7株(14.3%);首次在铜绿假单胞菌中检出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F;49株MDR-PA中只有2株未检测到可移动遗传元件。结论接合性质粒、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4类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本组MDR-PA中均有检出,这些可移动性遗传元件介导多种耐药基因使菌株表现为多重耐药。(本文来源于《临床检验杂志》期刊2014年01期)
刘春明,韦柳华,朱胜波,唐石伏,孙一帆[5](2012)在《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的指标聚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多耐药铜绿假单胞菌(MDRPA)中获得性耐药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存在状况及两者的相关性。方法收集柳州市叁级医院2011年1-12月标本中分离的MDRPA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法分析33种β-内酰胺酶基因、15种氨基糖苷类修饰酶基因、6种16SrRNA甲基化酶基因和1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标记基因,并对检测结果作了指标聚类分析。结果 20株MDRPA中共检出4种β-酰胺类获得性耐药基因、4种氨基糖苷类获得性耐药基因,5种可移动遗传元件遗传标记;指标聚类分析显示,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多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联;aac(3)-Ⅱ、aac(6′)-Ⅱ与Tn 21/merA、ISpa7、intⅠ1、trbC高度关联,IMP、aph3′-Ⅱb、DHA、aac(6′)-Ⅰb与之也有不同程度的关联。结论 20株MDRPA携带获得性耐药基因可导致对相关抗菌药物耐药,且可移动遗传元件的水平转移使细菌的耐药性在同种细菌菌株之间甚至不同种细菌菌株之间得以快速传播。(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2年22期)
渠巍,莫非,黄志卓,张姝,夏曙华[6](2012)在《铜绿假单胞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研究临床分离铜绿假单胞菌(PAE)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存在状况。方法分离自贵州省贵阳地区(A组)和江苏省苏南地区(B组)PAE各20株,用纸片扩散法测定19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采用PCR法检测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smr、smr-2、qacE△1),质粒遗传标记(traF、trbC),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1133、ISEcp1),转座子遗传标记(merA、tnpU、tnp513),整合子遗传标记(qacE△1又为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等可移动遗传元件;对阳性基因进行测序,测序结果进行Blast分析。结果两组PAE呈β-内酰胺类、氨基糖苷类、喹诺酮类多药耐药;A组检出qacE△1、merA等两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5.0%;B组检出qacE△1、merA、tnpU、tnp513等4种基因,阳性率分别为100.0%、85.0%、5.0%、55.0%。结论两组为多药耐药的表型,与携带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和可移动遗传元件相关。(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2年09期)
章清,魏丽,王金铎[7](2010)在《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调查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中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插入序列遗传标记、转座子遗传标记、整合子遗传标记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方法收集复旦大学附属上海市第五人民医院2009年5-11月分离自住院患者送检痰液标本的铜绿假单胞菌共20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及序列分析的方法分析接合性质粒遗传标记(traA、traF、trbC)、插入序列遗传标记(ISCR1、ISCR3/14、IS1133、ISpa7、ISEcp1)、转座子遗传标记(tnpU、tnpA/Tn21、tnsA)、整合子遗传标记(intⅠ1、intⅠ2、intⅠ3)共1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结果 20株铜绿假单胞菌共检出trbC、ISCR1、ISpa7、tnpA/Tn21、intⅠ1等5种基因,其阳性株数分别为10株(50.0%),12株(60.0%),12株(60.0%),12株(60.0%),11株(55.0%),其余9种基因未检出;阳性检出基因可分为3种构成模式,其中(trbC+ISCR1+ISpa7+tnpA/Tn21+intⅠ1)模式检出率最高,为9株(45.0%)。结论质粒、插入序列、转座子、整合子4类可移动遗传元件在本组铜绿假单胞菌中均有检出,这些可移动遗传元件介导各种耐药基因使受体菌表现为多药耐药;同时检测14种可移动遗传元件是国内首次报道,检出tnpA/Tn21、Ispa7为国内首次报道。(本文来源于《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期刊2010年18期)
胡锡浩,许小敏,范友芬,冯伟云[8](2008)在《铜绿假单胞菌烧伤病人分离株可移动的遗传元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PAE)。PAE菌已成为医院感染的重要病原菌,耐药性较为严重。质粒、转座子、整合子等可移动的遗传元件(mobile genetic elements)是耐药基因重要的载体。国内已有PAE菌的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的检测报告。但PAE菌的质粒、转座子遗传标记检测报告极少。为了解宁波第二医院病人临床分离PAE菌的质粒、转座子、Ⅰ类整合子遗传标记(本文来源于《浙江省第十八届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期刊2008-10-01)
陈营,夏晓勤,陆承平[9](1999)在《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可移动载体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嗜水气单胞菌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多寄主可移动载体质粒pSUP1011为基础载体,构建了绿色荧光蛋白(GFP)标记的重级质粒,通过细菌接合,将重组质粒转移到嗜水气单胞菌J-l中。经紫外光检测和SDS-PAGE电泳分析,证实重组质粒在该富中可表达GFP。在无选择压力的培养条件下,24h后,重组质粒的稳定率在72.2%;36h后,稳定率在50%。显示GFP作为报告基因在嗜水气单胞菌致病机理研究的应用前景。(本文来源于《农业生物技术学报》期刊1999年04期)
移动单胞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探讨湖南长沙地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MDR-PAE)中接合性质粒、转座子、整合子、插入序列等可移动遗传元件的存在情况,以揭示本地区流行的铜绿假单胞菌耐药株主要的耐药机制,为临床防治感染的研究提供基础性数据。方法:从湖南省长沙市3所叁级甲等综合医院临床标本中分离的铜绿假单胞菌,纸片扩散法(K-B法)测定15种抗菌药物的敏感性,筛选出多重耐药的铜绿假单胞菌49株;采用聚合酶链反应(PCR)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移动单胞论文参考文献
[1].邹明祥,李军,刘文恩.湖南地区泛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分布及可移动性遗传元件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十一次全国临床微生物学术年会暨全球华人临床微生物与感染症学会学术论坛暨第四届国际临床微生物及抗微生物化疗学术会议(4thSICCMAC)日程&论文汇编.2014
[2].袁璐,刘红波,许欢,邹雅如,陈体.区域性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的研究[C].中华医学会第八次全国中青年检验医学学术会议报告集.2014
[3].刘春明,韦柳华,朱胜波,唐石伏,孙一帆.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的指标聚类分析[J].柳州医学.2014
[4].袁璐,刘红波,许欢,邹雅茹,陈体.区域性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J].临床检验杂志.2014
[5].刘春明,韦柳华,朱胜波,唐石伏,孙一帆.耐药铜绿假单胞菌获得性耐药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检测的指标聚类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6].渠巍,莫非,黄志卓,张姝,夏曙华.铜绿假单胞菌抗菌制剂外排泵基因与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2
[7].章清,魏丽,王金铎.多药耐药铜绿假单胞菌可移动遗传元件研究[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10
[8].胡锡浩,许小敏,范友芬,冯伟云.铜绿假单胞菌烧伤病人分离株可移动的遗传元件研究[C].浙江省第十八届烧伤外科学术会议论文汇编.2008
[9].陈营,夏晓勤,陆承平.绿色荧光蛋白标记可移动载体质粒的构建及其在嗜水气单胞菌的表达[J].农业生物技术学报.19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