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沉积物平衡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沉积物,重金属,水合物,孔隙,分配,喀斯特,基准。
沉积物平衡论文文献综述
甄晓桐[1](2019)在《重金属在锦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迁移及其平衡分配行为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锦州湾位于我国渤海辽东湾北部海域,湾内叁面陆地,湾口面向东南,属于半封闭海区,为我国污染最严重的海湾之一。锦州湾周边有大量石油化工厂、锌厂等,工业排废造成锦州湾五里河、茨山河等河流重金属污染严重,使得锦州湾具有较长的重金属污染历史。重金属具有不可降解性,在沉积物-海水界面的沉降、扩散迁移和埋藏过程中迁移至海底通过生物、物理和化学等反应释放,转化为溶解态,但同时被污染的沉积物也可以成为上覆水体中重金属的源,造成二次污染,从而威胁海洋生物甚至人类的健康。本研究在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分别在春季、夏季和秋季对锦州湾湾内、外进行样品采集,分析测定了海水、孔隙水和沉积物中重金属Fe、Mn、Cu、Co、Ni、Zn、Cd、Pb的含量,分析比较不同季节重金属在海水和孔隙水中的分布特征及在锦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迁移规律。研究表明锦州湾湾内溶解态重金属污染较湾外高,且夏季较其它季节高,其中Cd和Zn的含量远高于其它海湾,为污染较重的两种金属,受径流、工业排废和人类生活排污影响显着。锦州湾孔隙水中溶解态重金属(Co、Ni、Zn、Cd、Pb)随季节变化趋势一致,夏季孔隙水中Cu的含量远高于其它季节。孔隙水溶解态重金属垂向分布大多呈现表层高、底层快速降低的分布趋势。锦州湾表层沉积物中重金属的含量与国内外其它海湾的比较结果显示,Cd和Zn的污染较为严重。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通量计算结果显示锦州湾重金属Cu、Zn、Co、Ni、Pb为沉积物向水体扩散,说明沉积物是上覆水体重金属的重要来源;重金属Cd为水体向沉积物扩散,说明水体为沉积物重金属的来源不断向沉积物迁移扩散,污染严重。应用SCEM模型,分析比较上层海水中几种金属的自由离子态浓度的实测值与预测值,结果显示Cu、Zn和Pb的实测值与预测值较为吻合,预测值略高于实测值,表明在锦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未达到平衡状态,沉积物不断向海水扩散迁移重金属,与孔隙水扩散通量的研究结果一致,对海水造成二次污染。而Cd的预测值高于实测值,而其在孔隙水中为海水向沉积物扩散,与孔隙水测试结果不符,突破水体中Cd的毒性阈值,反映出上层水体中可能存在的生物自身抑毒机制。(本文来源于《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期刊2019-04-01)
李如忠,鲍琴,戴源[2](2019)在《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磷平衡浓度对外源碳的响应及释放风险》一文中研究指出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巢湖十五里河干流的城乡梯度方向,按照每两个月采样1次的频率,采集5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分析沉积物磷形态,解析磷平衡浓度及对外源碳(乙酸钠)的响应,并对沉积物磷释放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磷素污染严重,沉积物总磷含量平均为915. 04~1 205. 31 mg·kg~(-1),且沿城乡梯度方向缓慢下降,而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则保持稳定;外源碳降低了沉积物EPC_0值(下降约29%),也改变了各采样点EPC_0值大小排序;上覆水SRP浓度高于EPC_0值所占比例为66. 7%,而且磷吸附解吸平衡饱和度EPC_(sat)<-20%所占比例约60. 0%,表明十五里河沉积物以磷吸附占优势,即沉积物总体上处于磷"汇"状态;外源碳的输入使得EPC_(sat)<-20%所占比例由60. 0%上升为73. 3%,降低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水平.(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颜荣涛,牟春梅,张芹,田慧会,周家作[3](2019)在《考虑沉积物孔隙毛细效应影响的宏观相平衡模型》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以下简称水合物)的相平衡关系是水合物研究领域中的最基础的问题之一.沉积物的孔隙毛细效应对其中水合物的相平衡关系模型存在重要影响,应该在相平衡模型中进行考虑.本文对比分析了沉积物孔径大小分布特征对其非饱和状态下的气-水界面吸力和其中水合物相变过程中水合物-水界面吸力的影响机制,发现二者具有相似之处.据此,参考描述非饱和状态下沉积物的气-水界面吸力随水饱和度变化规律的V-G模型关系,建立了考虑相变过程中水合物-水界面吸力随水合物饱和度的变化规律的数学关系式.结合已有的van der Waals-Platteeuw热力学模型,建立了考虑沉积物毛细效应影响的宏观相平衡模型,并且给出了模型参数的确定方法.相比已有模型,该模型中的毛细效应势能项的参数不再涉及沉积物孔径大小等微观层面参数,而是通过有限的相平衡数据点来确定的宏观模型参数.最后,该模型预测了CH_4水合物和CO_2水合物在多孔介质中的相平衡条件,通过与试验数据点进行对比,说明该模型能有效预测沉积物中水合物的相平衡条件.(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物理学 力学 天文学》期刊2019年03期)
张信宝,白晓永,李豪,冯腾,彭涛[4](2017)在《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平衡的思考——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一文中研究指出汇总了西南喀斯特地区坡地土壤和洼地、塘库沉积泥沙的~(137)Cs比活度资料,并进行了对比,分析流域泥沙来源。坡地地面流失轻微的,汇水面积小于0.5 km~2的微小流域,流域产沙主要源于地下流失(裂隙土)和沟岸侵蚀(沟壁土);坡地地面流失强烈的,主要源于坡地地面流失(坡地表层土壤)。地下流失和沟岸侵蚀是小流域和较大流域的主要产沙方式,且有随着流域面积增大,产沙贡献率越高的趋势。由于裂隙土和沟壁土都基本不含~(137)Cs,~(137)Cs单一示踪法不能区分这两种源地土体的产沙贡献率。建议采用多元示踪法,研究流域的泥沙来源。区分裂隙土和沟壁土的产沙贡献率,可考虑尝试磁性法和孢粉法。通过沉积物~(137)Cs断代等方法确定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泥沙淤积量,结合径流小区和水文站输沙量资料,分析不同类型洼地、河流滩地和塘库的泥沙截留率,分析河流泥沙输移比。在查明泥沙来源,泥沙输移比和输沙量(或产沙量)的基础上,确定流域泥沙平衡,结合径流研究成果,建立喀斯特流域产沙模型。(本文来源于《地球与环境》期刊2017年03期)
郑志伟,张彤宇,李金中,李学菊[5](2016)在《引滦输水河道尾矿砂-上覆水-沉积物磷平衡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寻引滦输水河道尾矿砂、上覆水、沉积物磷之间的平衡特性关系,在室内分别进行了磷释放批量平衡试验、静态模拟试验和动态模拟试验。结果表明:3种不同尾矿砂用量振荡7 d,对上覆水PO4-P去除率均在90%以上,效果明显;在厌氧和碱性p H值等外界环境因素的影响作用下,尾矿砂无法抑制沉积物中的生物可利用磷解吸进入上覆水体中,上覆水中的磷酸盐浓度呈现显着升高的态势;磷在强酸、强碱范围内释放量较高,而在中性条件下释放量最小。(本文来源于《天津农学院学报》期刊2016年03期)
李慧,余能智[6](2016)在《沉积物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的测定及其生态学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湖泊与河流中,当沉积物固相与周边水溶液中的磷酸盐达到吸附与解吸附平衡时,水相中磷酸盐的浓度即为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EPC0)。通过比较EPC0和溶解反应性磷浓度(SRP),可以估算沉积物向水柱释放SRP的潜能。在富营养化湖泊中,疏浚是控制内源营养释放的最直接有效的手段。可借工程措施在水与沉积物界面维持低EPC0值,进而充分实现其磷汇功能,有利于湖泊和河流水质的好转。(本文来源于《资源节约与环保》期刊2016年09期)
李力,王小静,白亚之,孙翌,刘季花[7](2015)在《应用平衡分配模型评价渤海湾和莱州湾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讨渤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生物毒性,采集了渤海湾和莱州湾共72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测定了酸可挥发性硫化物(AVS)、同步萃取金属(SEM)、有机碳(TOC)等参数,应用平衡分配模型(EqP Model)评价了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潜在生物毒性。研究显示,有8个站点超过了EqP Model的毒性阈值,显示潜在生物毒性,而61%的站点应无生物毒性。本研究同时测定了沉积物的总含量,应用几种常用的沉积物质量基准进行了评价虽然有部分站点的Cu、Ni、Cr超过了基准值,但与渤海的背景值比较,这些基准值可能并不适用于评价渤海沉积物。研究显示,EqP Model可以更有效的评价沉积物中重金属的活性和生物毒性,尤其针对我国近岸海域的沉积物,TOC和AVS含量偏低而重金属生物毒性偏高的情况可能普遍存在,更应积极考虑应用EqP Model进行重金属生物毒性的评价。(本文来源于《海洋学报》期刊2015年02期)
韩超南,秦延文,郑丙辉,张雷,曹伟[8](2013)在《应用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一文中研究指出采集湘江衡阳段29个站点的表层沉积物样品,测定沉积物中4种重金属(Cu、Pb、Zn和Cd)含量及赋存形态、以及孔隙水中重金属含量,根据相平衡分配法的基本理论,考虑参与沉积物-水相平衡分配的重金属组成,实测法计算重金属的沉积物-水相平衡分配系数(Kp),分别引用美国EPA制定保护水生生物不受重金属慢性毒性影响的基本连续浓度(CCC)和我国地表水环境质量标准(GB 3838-2002)Ⅰ类水质标准,建立两种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SQC)进行对比分析,其中基于美国CCC建立的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与国内外研究成果相比可比性较好,4种重金属(Cu、Pb、Zn和Cd)的SQC值分别为64.62、55.57、1 360.40和2.34μg.g-1,此SQC具有保护长期生活于沉积物中的底栖生物不受重金属慢性毒性影响的意义.通过单因子评价法将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重金属总量与沉积物质量基准值(SQC)进行比较,结果表明,湘江衡阳段沉积物中Cd和Pb含量水平对底栖生物具有较大的慢性毒性影响,Cd污染不容忽视.(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3年05期)
侯俊,王超,王沛芳,钱进[9](2012)在《基于平衡分配法的太湖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水体沉积物评价和管理中最紧迫的问题是建立水体沉积物质量基准以保护水生生物.以太湖为研究对象,利用平衡分配法初步探讨了太湖不同湖区中Pb、Cu、Zn、Cr4种重金属的质量基准,分析了各校正项对不同重金属基准的贡献,利用基于沉积物质量基准的SQG-Q法对太湖各湖区沉积物重金属的潜在生态风险进行了评估.结果表明:SQGPb、SQGCu、SQGZn和SQGCr分别为21.2~307.4mg·kg-1、52.3~281.0mg·kg-1、399.7~1659.1mg·kg-1和21.2~68.7mg·kg-1,不同湖区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存在差异;SQGPb基本由AVS校正决定,Kp·WQC值和粒径校正两者主要决定了SQGCu和SQGZn,SQGCr则由Kp·WQC值、粒径校正、残渣态校正共同决定;四种重金属含量与沉积物质量基准初步值相比,超基准程度次序为Cr>Pb>Zn>Cu;太湖各湖区沉积物中的重金属存在中等潜在生态风险,且大小顺序为竺山湾>梅梁湾>贡湖湾>东太湖>西部沿岸区和东部沿岸区>湖心区>南部沿岸区.(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2年12期)
魏厚振,颜荣涛,韦昌富,吴二林,陈盼[10](2011)在《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相平衡问题研究综述》一文中研究指出天然气水合物是一种战略性替代能源。同时,开发天然气水合物将是全球气候环境问题和地质灾害的诱发因素之一。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简称HBS)的相平衡问题对天然气水合物资源勘探、评估与开发利用以及环境影响均具有重要的基础作用。自然界中赋存于沉积物之中的天然气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与纯水体系中水合物的生成与分解具有很大区别。通过总结国内外研究资料,以天然气水合物开发利用中的岩土工程问题研究需要为出发点,详细介绍了HBS的沉积物物性、孔隙水盐度和气体组分对沉积物中水合物相平衡关系影响以及HBS相平衡研究中有关制样方法技术、各组分含量测试以及相平衡关系理论模型研究方面的国内外研究现状。研究成果表明,HBS的沉积物物性、孔隙水盐度和气体组分均对天然气水合物相平衡关系具有显着影响,试验研究中应用了很多先进方法技术,但仍然存在定量精度较低或实施成本较高等问题;基于微观尺度建立的有关HBS的相平衡宏观模型能较好地模拟与预测HBS的相平衡关系,但其表达式复杂、参数较多和不易获得制约了其在天然气水合物开采中的有关岩土力学与工程理论研究和工程实践中应用。(本文来源于《岩土力学》期刊2011年08期)
沉积物平衡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2017年7月至2018年5月,在巢湖十五里河干流的城乡梯度方向,按照每两个月采样1次的频率,采集5个点位的表层沉积物样,分析沉积物磷形态,解析磷平衡浓度及对外源碳(乙酸钠)的响应,并对沉积物磷释放风险进行评估.结果表明,十五里河水体磷素污染严重,沉积物总磷含量平均为915. 04~1 205. 31 mg·kg~(-1),且沿城乡梯度方向缓慢下降,而生物有效性磷含量则保持稳定;外源碳降低了沉积物EPC_0值(下降约29%),也改变了各采样点EPC_0值大小排序;上覆水SRP浓度高于EPC_0值所占比例为66. 7%,而且磷吸附解吸平衡饱和度EPC_(sat)<-20%所占比例约60. 0%,表明十五里河沉积物以磷吸附占优势,即沉积物总体上处于磷"汇"状态;外源碳的输入使得EPC_(sat)<-20%所占比例由60. 0%上升为73. 3%,降低了沉积物磷释放风险水平.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沉积物平衡论文参考文献
[1].甄晓桐.重金属在锦州湾沉积物-海水界面扩散迁移及其平衡分配行为的研究[D].自然资源部第一海洋研究所.2019
[2].李如忠,鲍琴,戴源.巢湖十五里河沉积物磷平衡浓度对外源碳的响应及释放风险[J].环境科学.2019
[3].颜荣涛,牟春梅,张芹,田慧会,周家作.考虑沉积物孔隙毛细效应影响的宏观相平衡模型[J].中国科学:物理学力学天文学.2019
[4].张信宝,白晓永,李豪,冯腾,彭涛.西南喀斯特流域泥沙来源、输移、平衡的思考——基于坡地土壤与洼地、塘库沉积物~(137)Cs含量的对比[J].地球与环境.2017
[5].郑志伟,张彤宇,李金中,李学菊.引滦输水河道尾矿砂-上覆水-沉积物磷平衡特性研究[J].天津农学院学报.2016
[6].李慧,余能智.沉积物磷吸附解吸平衡浓度的测定及其生态学意义[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6
[7].李力,王小静,白亚之,孙翌,刘季花.应用平衡分配模型评价渤海湾和莱州湾沉积物重金属潜在生物毒性[J].海洋学报.2015
[8].韩超南,秦延文,郑丙辉,张雷,曹伟.应用相平衡分配法建立湘江衡阳段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J].环境科学.2013
[9].侯俊,王超,王沛芳,钱进.基于平衡分配法的太湖沉积物重金属质量基准及其在生态风险评价中的应用研究[J].环境科学学报.2012
[10].魏厚振,颜荣涛,韦昌富,吴二林,陈盼.含天然气水合物沉积物相平衡问题研究综述[J].岩土力学.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