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煅烧骨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煅烧骨,牙槽骨骨量不足,成骨活性,骨增量
煅烧骨论文文献综述
程余婷,廖健[1](2019)在《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成骨活性的体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前言:牙种植已经成为牙齿缺失的一种常规的修复方法,但由于牙周炎,骨质疏松,颌面部创伤、发育不良或进行性牙槽骨吸收引起的牙槽骨骨量不足,常常会严重影响牙种植的成功。目前牙槽骨骨增量是解决种植区牙槽骨骨量不足的主要方法之一。本研究的目的是探索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作为牙槽骨骨增量的可行性。(本文来源于《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9-10-29)
梁佳越,王文雪,金杭颖,李金龙,姜帅[2](2019)在《国产牛煅烧骨填充材料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及种植骨增量的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评价国产骨填充材料(牛煅烧骨)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及种植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种植中心就诊患者40例,前牙或前磨牙需拔除。采取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国产骨填充材料)和对照组(BioOss骨填充材料)。患者行牙拔除术并在拔牙窝植入对应骨粉,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均拍CT,计算牙槽嵴垂直向和颊舌向骨吸收量,评价2种植骨材料骨增量的临床效果评价。结果两种材料均显示出了较好的结果,无感染及排斥反应。CT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成骨效果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骨填充材料(牛煅烧骨)牙槽嵴保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中国医疗设备》期刊2019年07期)
陈铁楼,张新海,许兵,徐东升,王世峰[3](2018)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天然煅烧骨对颅骨缺损修复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latelet rich fibrin,PRF)和天然煅烧骨(calcined natural bovine bone,CBB)对颅骨缺损修复疗效,为骨缺损修复提供依据。方法选18只成年兔在颅骨左右侧分别制作10 mm直径大小圆形骨缺损,分为实验1组(植入CBB)、实验2组(植入PRF和CBB)和对照组(不植骨)。在术后4周、12周、20周取颅骨标本,分别行甲苯胺蓝染色、四环素荧光染色、影像学CT测定各组骨缺损区新骨形成面积、成骨速度、移植物吸收和骨密度值。结果在术后4周、12周和20周时实验1组和实验2组新骨形成速度、成骨面积、成骨钙化程度及骨密度值均大于对照组;实验2组成骨面积和骨密度大于实验1组(P<0.05),中央网孔内成骨明显;对照组在12周和20周新骨形成明显减少。结论 CBB对颅骨缺损修复有明显疗效,PRF可促进CBB对骨缺损修复作用,可能与PRF的骨诱导作用有关。(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期刊2018年11期)
周亮亮[4](2018)在《DMOG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本实验将二甲基乙二酰基甘氨酸(dimethyloxallyl glycine,DMOG)、I型胶原、煅烧骨(true bone ceramic,TBC)制备成负载DMOG的I型胶原(Collagen Type I,COL I)煅烧骨复合支架材料。研究复合支架材料的表征,并在细胞水平和动物水平评价复合支架材料的成骨活性和骨修复能力。方法1、分离SD大鼠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Bone marrow mesenchymal stem cells,BMSC)并在体外培养。2、通过碱性磷酸酶(alkaline phosphatase,ALP)染色检测DMOG对BMSC成骨分化的影响。3、分别制备单纯TBC支架、COL I/TBC支架、DMOG/COL I/TBC支架,并对其表征进行分析,包括X射线光电子能谱(X-ray diffraction,XRD)、扫描电镜(scanning electron microscope,SEM)及DMOG在复合材料中的释放曲线。4、各组支架材料经~(60)Co辐照灭菌后与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评估其相容性。5、通过RT-PCR检测各组支架材料对BMSC成骨分化及促血管新生的能力。6、随机选取30只新西兰大白兔,建立股骨髁骨缺损模型,分为四组,分别为:空白对照组;单纯TBC支架组;COL I/TBC支架组;DMOG/COL I/TBC支架组。于术后12W取材,行骨组织病理分析、骨形态计量测定及免疫组化评估新骨生成情况及分子机制。结果1、原代BMSC细胞培养72h后成多角梭形,均匀分布,第8d形成集落并达85%融合。2、ALP染色结果显示:试验组ALP染色比对照组颜色深,且200μM DMOG实验组比50μM DMOG实验组ALP染色颜色更深,叁组颜色差异明显,DMOG能显着地提高BMSC细胞的成骨分化能力。3、XRD图谱显示:TBC支架材料主要成分为羟基磷灰石(Ca10(PO4)6(OH)2),DMOG/COL I/TBC支架中含有DMOG分子。4、SEM扫描发现BMSC细胞在TBC、COL I/TBC、DMOG/COL I/TBC支架材料表面均生长良好,BMSC细胞呈长梭形,BMSC细胞数量较多,连接成片且各组间无明显差异,BMSC细胞与DMOG/COL I/TBC支架材料生物相容性较好。5、DMOG/COL I/TBC支架材料与BMSC细胞共培养后ALP、OCN、VEGF、Runx2的mRNA表达量明显高于COL I/TBC支架材料组、TBC支架材料组。负载DMOG后的COL I/TBC复合支架材料对BMSC成骨分化及促血管新生的能力显着提高。6、释放曲线提示:DMOG在复合支架材料中没有出现爆释,在7天后仍有一定含量的DMOG释放,且呈继续缓慢释放趋势。7、骨组织病理分析、骨形态计量测定提示:空白组中几乎无新生骨,TBC、COLI/TBC组均有少量新骨且新生骨主要集中在支架边缘,两组差异不明显,而DMOG/COL I/TBC组新骨明显多于其它组且支架中心的新生骨较多。高倍镜下可见DMOG/COL I/TBC组新生较多毛细血管,而COL I/TBC组中较少。8、免疫组化染色提示:COL I/TBC组Runx2和CD31少量表达,而DMOG/COL I/TBC组中Runx2和CD31表达较多。结论本实验表明DMOG能有效促进BMSC细胞成骨分化,实验制备的复合DMOG/COL I/TBC支架材料与BMSC细胞有很好的相容性,DMOG负载至COL I/TBC支架材料能实现缓慢释放,DMOG/COL I/TBC支架材料能有效促进兔股骨髁骨缺损的修复。(本文来源于《锦州医科大学》期刊2018-03-01)
雷雄心[5](2017)在《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比较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骨缺损是当前社会面临的严重的健康问题。对于骨缺损传统的治疗方法是通过自体骨或异体骨移植、人工骨移植及各种骨诱导剂与人工骨的结合应用,但这些方法都存在相应的缺陷。目前研究较多的是采用组骨组织工程的方法研究具有与自然骨相似的人工骨替代材料来修复骨缺损部位。常用的骨组织工程材料有天然高分子材料和天然无机材料,以及两种或多种材料的复合材料。骨的主要成分是胶原(CoL)和羟基磷灰石(HA)。HA根据颗粒尺寸分为纳米级的羟基磷灰石粉末和微米级的生物陶瓷。合成纳米羟基磷灰石(nHA)晶体在尺寸和晶体结构方面与天然骨中的羟基磷灰石相似;煅烧骨(TBC)是动物骨经过高温煅烧去除胶原后得到的一种以羟基磷灰石为主要成分的无机材料,其晶体结构和孔结构与自然骨的高度相识,被认为是制备骨替代材料最适无机材料。目的:本实验拟将nHA、TBC和CoL复合,制备nHA/CoL、TBC/CoL两种复合支架,并对支架进行理化性能表征;从细胞生物学角度评价nHA/CoL、TBC/CoL复合支架对小鼠胚胎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生长代谢及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的影响,比较nHA和TBC的促成骨相关细胞成骨分化能力,为临床制备骨替代材料的选材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实验用酸溶法溶解胶原,并用冷冻干燥法制备胶原支架;通过对支架进行扫面电镜(SEM)观察,检测支架孔隙率、孔径及拉伸模量等指标,通过正交实验优选制备胶原支架最适的胶原浓度及制备条件;随后,用最适胶原浓度分别与nHA和TBC混合,制备nHA/CoL和TBC/CoL复合支架,并对制备得到的支架材料进行理化性能表征;表征指标主要包括对无机材料及复合支架材料的表面形貌,元素组成及分布,支架材料化学结构及无机盐晶体在胶原中晶体取向等进行分析,同时对支架材料进行了戊二醛残留量及亲水性检测。为了评价制备的支架材料生物学性能,实验对在材料上生长的细胞的增殖,凋亡及周期情况进行了检测;同时通过SEM观察了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生长形态,以此评价材料的细胞相容性。最后实验通过Real-Time PCR技术对培养在支架材料的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情况进行了检测,以评价材料促细胞成骨分化能力。结果:通过正交设计优选得到制备胶原支架的最适浓度为3%,最适交联条件为交联剂用量为0.2%,交联温度为25℃,条件下交联120min。通过压汞法测得复合支架材料的孔径在100~300μm范围内,孔隙率在70%以上,符合骨组织对支架材料孔隙率与孔径的要求。实验测得nHA/CoL支架材料的弹性模量为7.87±0.23MPa大于TBC/CoL支架及CoL支架(p<0.01);FIRT及XRD结果表明复合支架中CoL发生了矿化,TBC中除了有HA相还有β-磷酸叁钙(β-TCP)晶相;HPLC结果表明材料浸提液中戊二醛残留量低于检测限,低于药典规定的最低含量要求;接触角检测结果表明复合支架材料的接触角大于CoL支架组,其中TBC/CoL组接触角最大,疏水性最强。材料细胞毒性实验表明材料毒性为1级,符合国标中对医疗器械毒性反应要求;细胞增殖检测结果显示,第1天和第3天时CoL支架上的细胞增值速率大于复合支架上的细胞增殖速率,第5天和第7天时叁组支架上细胞增殖速率基本一致;第9天时,复合支架材料上的细胞增殖速率大于CoL支架上的增殖速率;细胞凋亡检测结果显示TBC/CoL支架材料的凋亡率在第1天时最高,第3天时复合支架材料上细胞凋亡率一致,但都高于CoL组细胞凋亡率。细胞周期检测结果进一步验证了增殖结果;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生长形态的SEM结果表明CoL材料更利于细胞早期的黏附,但在第14和第21天时,从代谢产物分泌情况来看复合支架上的细胞生长更旺盛;同时SEM结果还发现细胞对与其接触的材料有降解作用;Real-Time PCR检测结果表明,在成骨诱导剂作用下复合支架对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有显着的促进作用。结论:nHA和TBC表面结构及成分上的差异导致了胶原基复合支架力学性能及粗糙度的差异,进而引起细胞在支架材料上的黏附与增殖以及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表达等生物学行为的差异。实验结果表明在成骨诱导因子刺激下nHA、TBC能够促进MC3T3-E1细胞内成骨相关基因的表达,且nHA对细胞晚期的成骨和矿化促进作用强于TBC的促进作用,但两种复合支架在体内促成骨能力的强弱以及促成骨机制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本文来源于《北京中医药大学》期刊2017-06-01)
范克山[6](2017)在《富含β-磷酸叁钙的煅烧骨填充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富含β-磷酸叁钙(β-TCP)的骨填充材料与Bio-Oss骨填充材料做对比分析,评价富含β-磷酸叁钙的骨填充材料的临床疗效和安全。方法:本研究选取在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就医的拔牙患者40例,所选患者为18-70岁之间,有前牙或者前磨牙疾患需要拔除,口腔卫生状况良好,无全身系统性疾病。经统一研究员对受试者对患者进行口腔专科检查和血液检查,筛选入组患者。本实验采取双盲实验方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试验组采用富含β-磷酸叁钙的骨填充材料,对照组采用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对经过筛检入组的患者进行患牙拔除术并在拔牙窝植入对应骨粉,拔牙窝双层明胶海绵覆盖,拉拢缝合牙龈,术后即刻拍CT记录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CT值,观察两组骨填充材料的安全性:1周复诊拆线,观察黏膜愈合状况;拔牙创有无出现骨粉脱落,术后6个月复诊拍CT测量牙槽嵴的高度和宽度以及CT值。将拔牙后即刻CT与拔牙后六个月之间的CT数据进行比较,观察其有效性。计算出牙槽嵴垂直向骨吸收量和颊舌向骨吸收量。进一步分析试验组与对照组的统计学差异,观察试验组骨填充材料与对照组骨填充材料的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差异。结果:1.口腔内临床检查40位受试者牙龈生长状况良好,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24小时大部分患者疼痛为Ⅰ级疼痛,疼痛程度不明显。试验组有2位患者出现II级疼痛,对照组患者有3位患者出现II级疼痛。试验组和对照组共40例患者拔牙创等级都为甲级愈合,未有乙级愈合或丙级愈合的患者。试验组和对照组患者拔牙创愈合时间大部分都在7天以内,大于7天的患者,实验组2人,对照组1人,受试者均未出现感染、过敏等严重不良反应,术后一周复诊均未出现术区感染,骨粉脱落等情况。实验组和对照组均未发生不良事件。术后六个月拔牙窝处牙槽骨丰满未有骨嵴骨棱出现。试验组与对照组安全性对比P>0.052.CT观察及CT测量值。CT可见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成骨效果均很好。试验组与对照组骨吸收的平均距离在水平方向在1.9mm左右,垂直方向在1mm左右。CT值在900-1000左右。术前术后试验组与对照组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P>0.05,同一时间段试验组与对照组CT值均数相近,同一时间段两组数据比较P值>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数据无统计学差异,但同组患者的术后6个月CT值高于术后即刻CT值,P<0.05。试验组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结论:在拔牙窝骨缺损中,将富含β-磷酸叁钙骨填充材料与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对比,骨缺损区软硬组织生长状况及两者六个月的成骨效果和骨吸收量无明显差异。其疗效和安全性与瑞士Geistlich公司的Bio-Oss骨填充材料相当。(本文来源于《青岛大学》期刊2017-05-26)
周建业,马瑞,施文,余占海,李志强[7](2017)在《成年牛及胎牛β-磷酸叁钙煅烧骨骨块的制备、表征和细胞相容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对比研究焦磷酸钠(Na_4P_2O_7.10H_2O,NP)和磷酸二氢铵(NH_4H_2PO_4,MAP)制备的成年牛及胎牛β-TCP煅烧骨骨块的表征及细胞相容性,以期制备出一种理化性能较好且生物安全性可靠的纯相β-TCP煅烧骨骨块。方法:以XRD衍射分析、EDX能谱分析、电镜扫描、Micro-CT扫描及材料力学性能检测研究煅烧骨骨块的表征,以体外细胞毒性实验及细胞与材料的复合实验探究煅烧骨骨块的细胞相容性。结果:NH_4H_2PO_4制备的两种煅烧骨骨块其β-TCP纯度较高,Ca/P比值也均接近于1.47;胎牛煅烧骨骨块的孔隙率、抗压强度及抗弯曲强度均高于成年牛煅烧骨骨块(P<0.05);NH_4H_2PO_4制备的两种煅烧骨骨块细胞毒性均为0级,但胎牛煅烧骨骨块上细胞的粘附与增殖速率高于成年牛煅烧骨骨块。结论:NH_4H_2PO_4制备的胎牛β-TCP煅烧骨骨块具有较好的理化性能及细胞相容性,较适用于非承重区骨缺损的修复。(本文来源于《口腔医学研究》期刊2017年05期)
李矛[8](2017)在《骨靶向多肽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骨靶向多肽的体外细胞实验研究目的:通过体外细胞实验评价骨靶向多肽的成骨活性方法:采用ALP活性检测及染色、RT-PCR、Western Blot检测骨靶向多肽促进MC3T3-E1成骨分化能力。结果:1.骨靶向多肽能显着提高MC3T3-E1细胞的ALP活性(P<0.05)。2.骨靶向多肽能显着上调MC3T3-E1细胞ALP、COL-1、RUNX2 m RNA表达量(P<0.05)。3.骨靶向多肽能显着上调MC3T3-E1细胞ALP、COL-1、RUNX2蛋白表达量(P<0.05)。结论:骨靶向多肽具有较好的成骨活性。第二部分:骨靶向多肽/煅烧骨支架的制备和评价目的:研究煅烧骨(TBC)支架的理化性质并构建骨靶向多肽/TBC支架,评估骨靶向多肽与TBC在体外的亲和性,以及骨靶向多肽/TBC支架中骨靶向多肽的缓释性能。方法:1.制备煅烧牛松质骨,60Co辐照灭菌,通过X射线光电子能谱(XRD)、傅立叶红外光谱仪(FTIR)、扫描电镜(SEM)对其进行表征,分析物相和形貌以及微孔孔径大小、孔隙率。2.将TBC支架材料(0.5 cm×0.5 cm×0.5cm)为吸附的主要介质,将其与100ug/ml多肽、骨靶向多肽及rh BMP-2溶液充分作用10min、20min、30min、60min、90min、120min、150min、180min,BCA(Bicinchonininc acid assay)法测定上清液中多肽、骨靶向多肽及rh BMP-2的浓度,绘制吸附曲线。3.以TBC支架材料(0.5 cm×0.5 cm×0.5cm)为吸附的主要介质,将其与100ug/ml具有荧光标记的多肽、骨靶向多肽及rh BMP-2溶液充分作用120min后,取出后避光于冷冻干燥机中,12小时后取出在荧光显微镜下进行观察。4.将0.5 cm×0.5 cm×0.5cm骨靶向多肽/TBC、多肽/TBC、rh BMP-2/TBC支架材料分别置于无菌冻存管中,加入2ml无菌PBS溶液,置于37℃恒温摇床上持续振摇。分别在振摇1d,2d,3d,4d,5d,6d,7d,8d,9d,10d,12d,14d,17d,21d,28d后检测释放液中骨靶向多肽、多肽和rh BMP2含量,计算均值并绘制累计释放曲线。结果:1.TBC主要成分为HA,表面孔隙大小主要分布在220~650μm之间,孔隙率为84.4±0.3%,力学强度检测,其极限载荷为65N,极限压强为2.6Mpa。2.荧光显微镜下观察发现骨靶向多肽在TBC表面吸附较多,显着高于多肽和rh BMP-2组。吸附曲线提示:多肽、骨靶向多肽及rh BMP-2在30min内均能快速地与TBC进行吸附,其中多肽和rh BMP-2达到吸收的峰值。靶向多肽随着时间仍呈现升高趋势,在120min时达到顶峰。3.缓释曲线提示:与多肽与rh BMP-2相比,骨靶向多肽复合TBC后的释放时间延长。结论:高温煅烧的TBC支架保留了天然骨的基本理化特性,具有良好的骨传导性;骨靶向多肽与TBC支架亲和性较强,骨靶向多肽复合TBC后的释放具有缓释效果。第叁部分:骨靶向多肽/TBC支架生物相容性和骨诱导活性研究目的:研究骨靶向多肽/TBC支架的生物相容性,评估骨靶向多肽/TBC支架的安全性和骨诱导活性,为其体内应用提供依据。方法:1.骨靶向多肽/TBC与无血清培养基比例为0.2g/ml,密封混合于37°C恒温箱中,浸提24小时后制备浸提液,使用100%、75%、50%、25%的浸提液、培养基(阴性对照组)和0.64%苯酚溶液(阳性对照组)与L929细胞共培养24小时、48小时和72小时后观察细胞生长和细胞相对增值率。2.取成年SD大鼠20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实验组和假手术组,每组各10只,麻醉成功后将0.5cm×0.5cm×0.5cm骨靶向多肽/TBC支架植入皮下组织,术后观察大鼠一般情况,术后将支架及其周围组织完整取出,行HE染色观察。3.将MC3T3-E1细胞以1×105/ml浓度均匀接种于靶向多肽/TBC、多肽/TBC、rh BMP-2/TBC支架材料表面,培养5天后通过SEM观察细胞生长情况,并利用MTT法测定支架表面细胞的ALP活性。4.取SPF级昆明小鼠8只,雌雄各半,随机分为骨靶向多肽/TBC组、多肽/TBC组、rh BMP-2/TBC组、TBC组,每组各2只,麻醉成功后,分别将支架材料植入小鼠股四头肌肌间隙中,术后观察一般情况,4周时取材,HE染色观察支架材料周围的新骨形成情况。结果:1.细胞毒性实验结果提示:各浸提液组中的L929细胞均生长良好,无细胞毒性,细胞相对增值率与阴性对照组相比无统计学差异,细胞毒性分级为I级。2.骨靶向多肽/TBC支架植入大鼠皮下12周后的亚慢性毒性试验结果显示:实验组与对照组在大体观察上未发现差异,HE染色也未见炎性细胞浸润和坏死。3.SEM观察发现,MC3T3-E1细胞在骨靶向多肽/TBC、rh BMP-2/TBC支架材料表面生长较好,细胞呈长梭形和多角形,细胞数量较多,连接成片,ALP活性也明显高于多肽/TBC支架材料组和TBC组。4.HE染色提示:TBC组中,在材料周围主要是纤维结缔组织;在骨靶向多肽/TBC支架材料组中,材料中间有大量的新骨形成;在rh BMP-2/TBC支架材料组中,在材料与肌肉接触的边缘可见较多的新骨形成。结论:骨靶向多肽/TBC支架材料无细胞毒性,细胞在其表面生长良好,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在肌间隙内具有良好的骨诱导活性。第四部分:骨靶向多肽/TBC支架修复大鼠颅骨缺损研究目的:探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建立的相关影响因素,研究骨靶向多肽/TBC支架材料修复颅骨缺损的可行性和疗效。方法:1.游标卡尺测量大鼠颅骨双侧顶骨的前后径和横径。2.取成年雄性SD大鼠50只,随机分为5mm缺损组(40只)和8mm缺损组(10只),其中5mm缺损组根据是否屏蔽硬脑膜和骨膜,随机分为四组:硬脑膜屏蔽组、骨膜屏蔽组、硬脑膜和骨膜均屏蔽组、未处理组。术后8周和12周取材,通过影像学和组织学对其骨修复能力进行评价。3.在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将骨靶向多肽/TBC、多肽/TBC、rh BMP-2/TBC、TBC支架材料分别植入缺损处,术后4周和8周取材,行影像学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大鼠颅骨顶骨前后径为7.44±0.42mm;左右径为5.13±0.12mm。2.大鼠颅骨缺损(双侧,CSD为5mm)在术后8周和12周Micro-CT检测提示:硬脑膜和骨膜均屏蔽组中,新生骨形成最少,体积百分比(BV/TV×100%)在分别为10.6±3.4%,17.4±5.7%;在未处理组中,缺损修复较好,新骨形成体积百分比为61.6±7.4%,90.6±4.1%。HE染色观察发现,在硬脑膜和骨膜均屏蔽组中,缺损处有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骨长入较少;而未处理组中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3.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双侧5mm和8mm(中央侧)在硬脑膜和骨膜均屏蔽时,术后8周和12周新生骨形成百分比相比无统计学差异,在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和死亡率方面,8mm组显着高于5mm组。4.术后4周和8周Micro-CT检测提示:rh BMP-2/TBC组和骨靶向多肽/TBC中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无显着差异,均高于多肽/TBC组,而TBC组中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最少。5.术后4周和8周HE染色观察发现,TBC组中骨组织长入较少,在多肽/TBC、骨靶向多肽/TBC、rh BMP-2/TBC组中,骨组织长入较多,其中靶向多肽/TBC组中在材料周围和缺损边缘可见大量的新生骨组织。6.术后免疫组化染色:4周时TBC组成骨相关蛋白的表达最弱,多肽组、骨靶向多肽组、rh BMP-2组成骨相关蛋白表达依次增强;8周时,TBC组ALP表达增强,而多肽组、骨靶向多肽组及rh BMP-2组均有不同程度降低;各组OCN表达均增强,其中骨靶向多肽组与rh BMP-2组OCN表达最高。结论:大鼠颅骨缺损模型中,当硬脑膜和骨膜均屏蔽时,双侧5mm缺损在自我修复能力方面与8mm无明显差异,而且并发症较少,适合作为一个骨缺损模型。骨靶向多肽/TBC可以促进大鼠颅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较理想的皮质骨缺损修复支架材料。第五部分:骨靶向多肽/TBC支架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研究目的:探讨骨靶向多肽/TBC支架修复兔股骨髁骨缺损研究的可行性与疗效。方法:取成年雄性新西兰大白兔20只,麻醉成功后,在兔股骨髁外侧利用环钻钻取直径6mm、高10mm的松质骨骨缺损模型,随机分别植入TBC、骨靶向多肽/TBC、多肽/TBC、rh BMP-2/TBC支架材料,每组10只。术后观察动物一般情况,4周和8周时取出,将双侧股骨髁完整取出,行影像学检查和组织学观察。结果:1.术后4周和8周Micro-CT扫描提示:rh BMP-2/TBC组和骨靶向多肽/TBC中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无显着差异,均高于多肽/TBC组,而TBC组中的新生骨体积百分比最少。2.HE染色观察发现,TBC中支架材料周围可见少量骨组织长入,在骨靶向多肽/TBC、多肽/TBC、rh BMP-2/TBC中,骨组织长入较多。在靶向多肽/TBC、rh BMP-2/TBC组中,材料周围可见少量板状骨和血管长入,在材料与宿主交界处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Lane-Sandhu评分中,rh BMP-2/TBC组与靶向多肽/TBC组无明显差异,显着高于多肽/TBC组,TBC组评分最低。Masson染色发现,术后4周,TBC组出现少量胶原纤维,未见新生骨出现;多肽组出现较多胶原纤维,并有少量新生骨生成;骨靶向多肽组中新生骨组织较多。术后8周,各组中新生骨组织均有不同程度增加,其中骨靶向多肽组中可见大量新生骨组织。结论:骨靶向多肽/TBC可以促进兔股骨髁松质骨缺损的修复,是一种理想的松质骨骨缺损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第四军医大学》期刊2017-05-01)
崔巍[9](2017)在《负载BMP-2小分子活性肽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结合煅烧骨支架材料诱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第一部分 BMP-2小分子活性多肽P28体外诱导MC3T3-E1细胞增殖及成骨分化能力的评价目的 通过比较P28和rhBMP-2对小鼠成骨细胞前体细胞MC3T3-E1增殖及成骨分化活力的影响,评价P28发挥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 分别使用P28或rhBMP-2对MC3T3-E1细胞进行干预,不添加任何生长因子的 ·空白组作为对照,培养1、3、5天后使用钙黄绿素对细胞进行染色,荧光显微镜观察各组细胞活力及增殖趋势;培养1、3、5、7天后采用MTT法检测各组细胞的增殖活力;培养7、14天后使用ALP染色液对细胞进行染色,显微镜下定性观察各组细胞ALP活性,同时采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定量评价各组细胞ALP活性;培养14、21天后使用茜素红染色液对钙结节进行染色,显微镜下观察各组细胞钙结节生成情况;培养1、3、7天后,Real-Time PCR检测Runx2、OCN、ColⅠ基因的表达情况,Western blot检测Runx2、p-Smad1/5/8、OCN、ColⅠ蛋白表达量,观察各组细胞成骨分化活性。结果钙黄绿素染色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和MTT法检测结果显示P28组和rhBMP-2组细胞活力和增殖趋势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8组与rhBMP-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ALP染色和ALP定量检测结果显示P28组和rhBMP-2组细胞ALP活性明显高于空白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28组与rhBMP-2组之间无显着差异(P>0.05);茜素红染液钙结节染色结果显示P28组和rhBMP-2组的钙结节明显多于空白组,P28组与rhBMP-2组之间无明显区别;Real-Time PCR检测和Western blot检测结果显示P28组与rhBMP-2组较空白组相比,成骨分化相关基因Runx2、OCN、ColⅠ表达明显增高,成骨分化相关蛋白Runx2、p-Smad1/5/8、OCN、ColⅠ表达量明显增高,rhBMP-2组略高于P28组,但无显着统计学差异。结论P28可以通过BMP-2信号通路中的Smad信号通路来实现对MC3T3-E1细胞增殖和成骨分化的促进与调控,同时P28具有与rhBMP-2接近的诱导成骨分化的良好生物活性。第二部分 煅烧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28复合材料的制备、理化性质及其体外控释的实验研究目的 探讨煅烧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P28复合材料的制备方法及理化性质,并评价其体外释放动力学。方法 制备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MSN),采用透射电子显微镜(TEM)、Brunauer-Emmett-Teller(BET)法及 Barrett-Joyner-Halenda(BJH)法对制备的 MSN进行鉴定;按照不同的P28:MSN质量比例(1:1.5、1:2、1:2.5、1:3、1:3.5、1:4)确定P28与MSN之间适宜的投药比例;制备煅烧骨(TBC)和TBC/MSN支架材料,通过叁维视频显微镜、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SEM)及能谱仪对两种材料的理化性质进行比较,以确定MSN是否能够良好的与TBC材料复合;用TBC和TBC/MSN两种材料分别负载3 mg P28,计算TBC/P28和TBC/MSN/P28两种复合材料所能负载的P28量,随后将两种复合材料置于恒温水浴摇床,按照第1、2、3、5、7、10、12、14、18、21和30天的时间点提取释放液测量P28释放量,比较两种支架材料负载P28的体外释放对力学。结果 制备的MSN粒径主要分布在180 ±30 nm,比表面积高达702.7 m2/g,表面孔径主要为4 nm,孔容积为0.8 cm3/g,具有良好的介孔结构和充足的载药空间;选取质量比为P28:MSN = 1:3作为较为适宜的投药比例进行药物负载,包封率达到81.88±4.44%;TBC和TBC/MSN材料的叁维视频显微镜、SEM及能谱结果显示MSN较为理想的附着在TBC材料内部,分布较为均匀,并且不会对TBC良好的孔隙结构产生较大的影响;TBC/P28和TBC/MSN/P28两种复合材料对P28的负载量分别可以达到80%和98%左右,同时TBC/MSN/P28较TBC/P28释放更为缓慢和持久(p<0.05)。结论 MSN可以作为P28良好的载体材料,并且可以较为理想的与TBC支架材料相结合,并在体外环境实现对P28的长期、缓慢的释放。第叁部分 煅烧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负载P28体外诱导MC3T3-E1细胞粘附、增殖及成骨分化的实验研究目的 通过比较 MC3T3-E1 细胞在 TBC、TBC/MSN、TBC/P28 和 TBC/MSN/P28四组材料上的粘附、增殖以及成骨分化情况,评价TBC/MSN/P28对MC3T3-E1细胞发挥诱导成骨分化的能力。方法 TBC和TBC/MSN两种材料分别负载2 mg P28,然后将实验分为TBC组、TBC/MSN组、TBC/P28组和TBC/MSN/P28组,将MC3T3-E1细胞分别种植在四组材料上,培养24小时后通过间接的细胞计数法检测四组材料上的细胞粘附率;培养3天后使用钙黄绿素和碘化丙啶对细胞染色,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四组材料上细胞的活力及分布趋势;培养2、4、6、8天后通过MTT法检测各组材料上细胞的增殖活力;培养5、10、15天后采用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四组材料上细胞向成骨细胞分化的情况。结果 MC3T3-E1细胞在TBC/P28组和TBC/MSN/P28组的粘附率要明显高于TBC组和TBC/MSN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BC/P28组与TBC/MSN/P28组间无显着统计学意义(p>0.05);钙黄绿素和碘化丙啶染色后通过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显示TBC/P28组和TBC/MSN/P28组支架材料上的细胞数量明显多于TBC组和TBC/MSN组;MTT法检测结果显示整个培养周期中TBC/P28组和TBC/MSN/P28组的细胞数量明显高于TBC组和TBC/MS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当培养第6和8天时,TBC/MSN/P28组细胞数量开始高于TBC/P28组,差异具有统计学差异(p<0.05);ALP定量检测试剂盒检测结果显示整个培养周期中TBC/P28组和TBC/MSN/P28组的ALP活性均明显高于TBC组和TBC/MSN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培养第15天时,TBC/MSN/P28组明显高于TBC/P28组,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四组材料均具有良好的生物相容性,TBC/P28和TBC/MSN/P28相比TBC和TBC/MSN进一步表现出了对细胞的趋化、促进增殖和分化的能力。TBC/MSN/P28复合材料所具备的缓释性能可以更好地促进P28发挥成骨诱导活性。第四部分 煅烧骨/介孔二氧化硅纳米颗粒负载P28修复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能力的实验研究目的 评价 TBC/MSN/P28复合材料修复兔桡骨临界性骨缺损的能力,进一步探讨该复合材料在体内环境修复大范围骨缺损的能力。方法 TBC和TBC/MSN两种材料分别负载7.5 mg P28,然后将实验分为四组:TBC、TBC/MSN、TBC/P28和TBC/MSN/P28,20新西兰大白兔随机分为4组,制备双侧桡骨中段15 mm临界性骨缺损,并分别植入上述材料。术后6周和12周,各组均随机取材5个桡骨标本,行大体观、X线检查、CT叁维重建观察缺损愈合情况,随后行组织学切片HE、Masson染色,观察新生骨组织生长情况,并借助Image-Pro Plus v6.0对新生骨组织量化,进一步评价骨缺损修复情况。结果大体观、X线检查及CT叁维重建结果显示TBC组6周时材料形状清楚,无明显骨痂生成,12周时材料有所降解,仍无明显骨痂形成,材料与宿主骨间无明显融合;TBC/MSN组6周和12周所见与TBC组相似;TBC/P28组6周时材料密度有所增高,材料与宿主骨间可见少量新生骨组织生成,12周时材料形状消失,表面有大量骨痂包裹,材料与宿主骨间有新生骨组织连接,缺损区基本消失;TBC/MSN/P28组6周时材料密度增高,表面有少量骨挪包裹,与宿主骨间有新生骨组织形成,12周时材料完全被骨痂包裹,与宿主骨间大量新生骨组织连接,融合良好,缺损区完全消失。组织学切片HE及Masson染色可见TBC组6周时无新生骨组织形成,12周时仅有极少量新生骨组织生产;TBC/MSN组所见与TBC组相似;TBC/P28组和TBC/MSN/P28组6周已有大量新生骨组织生成,明显多于TBC/MSN组和TBC组12周所见,12周时新生骨组织继续增多并充满材料孔隙内部,骨组织较6周时进一步成熟。TBC/P28组和TBC/MSN/P28组明显高于TBC/MSN组和TBC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6周时TBC/MSN/P28组与TBC/P28组无明显统计学差异(p>0.05),但12周时TBC/MSN/P28组高于TBC/P28组,有显着统计学差异(p<0.05)。结论TBC/MSN/P28复合材料能够缓慢释放具有骨诱导活性的生长因子P28,发挥稳定长效的成骨作用,是一种较为理想的骨组织工程修复材料。(本文来源于《华中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雷雄心,李赛娜,康跻耀,彭公泽,张贵锋[10](2017)在《牛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制备及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将牛煅烧骨(TBC)和Ⅰ型胶原(CoL)按不同质量比混合,经戊二醛交联、冷冻干燥等处理后制得复合支架,研究了不同材料比例及胶原交联对材料性能的影响,分析了支架材料的理化性能,通过CCK-8法评价了细胞在支架上的增殖情况.结果表明,所制TBC/CoL支架具有多孔结构,平均孔隙率为93.5%,杨氏模量为4.36±0.21 MPa;复合支架中TBC在CoL上发生了化学吸附,CoL结构保持完整;MC3T3-E1细胞在支架上培养24 h在支架表面生长良好,增殖情况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别(P>0.05).(本文来源于《过程工程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煅烧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评价国产骨填充材料(牛煅烧骨)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及种植骨增量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青岛大学附属医院种植中心就诊患者40例,前牙或前磨牙需拔除。采取双盲法将患者随机分为试验组(国产骨填充材料)和对照组(BioOss骨填充材料)。患者行牙拔除术并在拔牙窝植入对应骨粉,术后即刻和术后6个月均拍CT,计算牙槽嵴垂直向和颊舌向骨吸收量,评价2种植骨材料骨增量的临床效果评价。结果两种材料均显示出了较好的结果,无感染及排斥反应。CT示实验组和对照组患者的成骨效果佳,组间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国产骨填充材料(牛煅烧骨)牙槽嵴保存效果良好,值得临床推广。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煅烧骨论文参考文献
[1].程余婷,廖健.煅烧骨/壳聚糖复合材料的制备、表征及其成骨活性的体外研究[C].2019年中华口腔医学会口腔材料专业委员会第十四次全国口腔材料学术年会论文集.2019
[2].梁佳越,王文雪,金杭颖,李金龙,姜帅.国产牛煅烧骨填充材料用于拔牙窝位点保存及种植骨增量的临床效果评价[J].中国医疗设备.2019
[3].陈铁楼,张新海,许兵,徐东升,王世峰.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联合天然煅烧骨对颅骨缺损修复作用研究[J].口腔医学.2018
[4].周亮亮.DMOG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锦州医科大学.2018
[5].雷雄心.纳米羟基磷灰石、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支架的制备、表征及生物学比较研究[D].北京中医药大学.2017
[6].范克山.富含β-磷酸叁钙的煅烧骨填充材料修复牙槽骨缺损的临床效果评价[D].青岛大学.2017
[7].周建业,马瑞,施文,余占海,李志强.成年牛及胎牛β-磷酸叁钙煅烧骨骨块的制备、表征和细胞相容性研究[J].口腔医学研究.2017
[8].李矛.骨靶向多肽复合煅烧骨支架修复骨缺损的实验研究[D].第四军医大学.2017
[9].崔巍.负载BMP-2小分子活性肽的介孔二氧化硅纳米微球结合煅烧骨支架材料诱导骨再生的实验研究[D].华中科技大学.2017
[10].雷雄心,李赛娜,康跻耀,彭公泽,张贵锋.牛煅烧骨/Ⅰ型胶原复合骨修复材料制备及评价[J].过程工程学报.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