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粉末微电极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电极,粉末,吩嗪,纳米,硫酸铅,晶态,铜绿。
粉末微电极论文文献综述
乔亚娟[1](2017)在《基于粉末微电极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极界面自介导电子传递机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微生物燃料电池(microbial fuel cell,MFC)是一种利用微生物作为催化剂将有机物中的化学能转化为电能的装置。它将污水处理与电力生产有效的结合在一起,为能源和环境问题提供了新思路和新方法。MFC用可以自我复制再生的微生物替代了传统化学燃料电池的贵金属作为催化剂,同时微生物种类繁多、代谢途径丰富且易调控,理论上能够催化所有小分子有机物甚至部分无机物降解而产生能量,因而它是具有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等优点,在污水处理、生态修复和便携式能源等领域具有巨大的应用前景。现阶段,MFC的功率密度相对较低,这主要是由于细菌代谢导致的活化损失,尤其是低效的电子转移比例(库伦效率)和电子转移速率(电流产量),因此而限制了其商业化应用。就此而言,深入了解微生物胞外电子传递过程对微生物燃料电池的实施十分重要。在微生物燃料电池中,无论电子传递途径如何,生物膜的形成对于电池产电效率具有至关重要的影响。目前,由于验证手段和方法的限制,微生物燃料电池阳极界面电子传递过程研究仍然相对滞后。对于生物膜在依赖自分泌电子介体所介导胞外电子传递中的作用尚不清楚。为了明确阳极界面电子传递机制,尤其是仅依赖自分泌介体进行界面电子传递机制中阳极生物膜的作用,需要发展一种简便易行的新方法对产电过程中阳极室内的电子介体进行实时分析,同时对生物膜形成与产电性能之间进行系统研究和深入探讨。本研究以铜绿假单胞菌(Pseudomonas aeruginosa ATCC 9027)为产电菌株,通过粉末微电极的应用和合适的分析方法的选择,实现不同位置的阳极液中电子介体(吩嗪)的实时监测和利用生物膜抑制剂(鱼腥草素钠)抑制生物膜的形成,并通过电化学分析方法进行研究,提出铜绿假单胞菌胞外电子传递机理。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吩嗪作为铜绿假单胞菌一种代谢产物,在MFC中,吩嗪是铜绿假单胞菌的电子介体可以将电子传递到阳极,从而实现放电。但是目前研究仍然没有确定吩嗪如何影响MFC的放电。本研究在MFC操作过程,利用粉末微电极高灵敏度对MFC阳极液中P.aeruginosa分泌的吩嗪浓度变化进行实时监测。采用粉末微电极实时监测过程中可以看到吩嗪在电位-0.45 V处存在一对氧化还原峰,且峰电流的大小随着时间不断发生变化,这是由于P.aeruginosa生长过程中吩嗪浓度先是逐渐增加至平台期,120小时后开始下降。与此同时,在距离MFC阳极不同位置处,吩嗪的呈现不同的浓度大小,在阳极近端吩嗪的浓度小于远端。所以由此推断吩嗪浓度的变化不仅决定于MFC放电过程中细菌的代谢,而且受阳极表面生物膜的影响。因此,本研究提出一种关于MFC放电过程吩嗪的分泌情况以及吩嗪在胞外介导P.aeruginosa电子传递过程的机理,且提供一种简便高效准确的研究手段用于MFC自介导胞外电子传递过程的研究。2.细菌生物膜在MFC细菌放电过程中尤其是放电初期扮演着十分重要的角色。然而到目前为止生物膜提高MFC产电电压的详细机理并不是特别清楚,尤其对于仅仅依靠自介导电子介体进行胞外电子传递的细菌。本研究利用生物膜抑制剂(鱼腥草素钠)用于在MFC中构建P.aeruginosa“无膜”阳极,同时几乎不影响细菌的生长。然后通过比较MFC中“有膜”和“无膜”阳极的放电电流密度、吩嗪浓度变化和阳极的电化学分析,可以看到生物膜可以显着提高电池的放电电流。这主要是由于生物膜的形成不仅可以使更多的微生物用于催化反应而且通过在阳极表面富集大量的电子介体实现快速界面电子传递。与此同时,阳极液中吩嗪浓度变化可以在MFC放电过程初期作为判断生物膜生长情况的指标。本研究证明了生物膜在MFC放电过程中可以通过富集电子介体(吩嗪)提高电极界面介体浓度而实现胞外电子传递快速有效的进行。(本文来源于《西南大学》期刊2017-04-10)
张永强,郑会勤[2](2015)在《银粉末微电极的CV和EIS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氧化还原过程中银电极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将银粉制成粉末微电极.通过对银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得知反应过程中的银电极分为内、外两层.在不同的反应阶段,确定了内、外两层的组成和结构.(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2期)
李阳,汪的华,赵光金,吴文龙,朱华[3](2015)在《粉末微电极研究硫酸铅颗粒的电化学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铅酸蓄电池负极活性物质硫酸铅颗粒长大造成的不可逆硫酸盐化是电池早期失效的主要原因之一.本文在合成不同粒径硫酸铅的基础上,借助粉末微电极技术,采用循环伏安法研究了不同粒径硫酸铅颗粒的电化学活性及其可能的电化学活化途径.结果表明,粒径10μm左右硫酸铅颗粒的电化学活性低于粒径2μm左右硫酸铅粉末,经5mV/s的100周循环伏安扫描后,大粒径硫酸铅也可以一定程度上被再活化,峰电流提高10倍以上;非对称循环伏安法可以有效地缩短电极活化所需时间,而快速的循环伏安扫描活化效果较差.(本文来源于《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Alice,Aliwowe,陈春雷,郑明森,董全峰,毛秉伟[4](2014)在《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芳香族有机多孔材料的粉末微电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有机电极材料成本低低廉,应用到锂离子电池上具有安全稳定、对环境友、以及电化学性能优良等优点。其中,一些有机共轭化合物具有双极性性质,即可以同时表现出p型和n型掺杂的行为,因此可作为一个电池的正极和负极,探索这类双极性有机材料的电化学行为有重要的应用价值。本论文采用粉末微电极(PME)研究了一种由作为电子供体的苯环和作为电子受体的叁嗪环组成的多孔双极性有机电极材料(BPOE)在非水溶液和水溶液中的电化学行为。研究发现,BPOE能在有机电解质溶液中在高电位区间嵌入脱出阴离子和在低电位区间嵌入脱出阳离子,并表现出较好的可逆性;在水溶液中,BPOE表现出二对氧化还原峰,其中一对具有极好的可逆性,对应于表面吸脱附过程。更为全面地研究这种BPOE材料,有望作为二次电池的电极材料。(本文来源于《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期刊2014-08-04)
张永强,王瑾[5](2014)在《Ag与Ag_2O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对比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Ag电极化成为AgO时,发现只有Ag粉末电极可以氧化得到AgO,而Ag2O则不行.分别将Ag和Ag2O制作成粉末微电极,对它们进行了循环伏安(CV)和电化学阻抗谱(EIS)测试.通过对测试结果的分析可知,Ag被氧化为Ag2O后,Ag电极分为内外两层,外层为富含离子通道的Ag2O,便于OH-的进入;内层为导电性良好的Ag,便于Ag2O氧化为AgO时电子的输出.而Ag2O电极所含的离子通道较少,不利于OH-的进入;另外Ag2O的电阻较大,也不利于电子向外输出.这两方面原因使得Ag2O电极不能被氧化为AgO.(本文来源于《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4年02期)
王晓娟,邬蓓蕾[6](2013)在《O,O-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以羧基化的多壁碳纳米管(C-MWNT)为电催化材料制成了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C-MWNT-PME)。采用循环伏安等测试方法研究了O,O-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ZBPD)在C-MWNT-PME上的电氧化行为,讨论了扫描速率和底物浓度对其电氧化行为的影响,并进一步研究了C-MWNT-PME在ZBPD电氧化过程中的稳定性。结果表明,多壁碳纳米管经羧基化处理后,其对ZBPD电氧化反应的催化活性得到了明显的提高;ZBPD在C-MWNT-PME上的电氧化反应是一个受扩散控制的不可逆过程;C-MWNT-PME在ZBPD的电氧化过程中具有良好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化学试剂》期刊2013年10期)
郑一雄[7](2010)在《Ni-B非晶纳米粉末微电极上丙醇的电氧化》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水溶液体系中,以化学还原法制得Ni-B非晶态合金纳米颗粒.应用循环伏安法,研究碱性介质中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丙醇的电催化氧化,并运用稳态极化曲线测定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丙醇的电催化氧化动力学参数.结果表明,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对碱性溶液中丙醇的氧化具有很高的电催化作用.碱性介质中的Ni-B非晶态合金纳米粉末微电极上,丙醇的电催化氧化速率明显高于高择优取向(220)的镍电极.(本文来源于《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0年04期)
徐秋红,常照荣,张士国[8](2009)在《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快速评价LiCoO_2合成条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空气气氛下,以自制的结晶度高的-βCo(OH)2为前驱体,固相合成了锂离子电池正极材料LiCoO2.通过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快速评价了固相合成条件对LiCoO2循环伏安性能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原料预处理方式、锂钴初始摩尔比、煅烧温度和时间对LiCoO2的循环伏安性能有较显着的影响,而研磨时间、锂源等影响相对较小.(本文来源于《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9年05期)
唐威[9](2009)在《高硼掺杂金刚石粉末微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H3BO3-石墨层间化合物(GICs)为碳源,高温高压合成的高硼掺杂金刚石为原料,制备成粉末微电极,用循环伏安曲线法测定其电化学性能。(本文来源于《科技信息》期刊2009年20期)
王晓娟,马淳安,李国华[10](2008)在《硝基苯在碳化钨/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表面修饰和原位还原碳化技术制备了碳化钨(WC)/碳纳米管(CNT)纳米复合材料,并以其为电催化剂制成了WC/CNT纳米复合材料粉末微电极(WC/CNT-PME)。采用计时电流法、循环伏安法和原位红外反射光谱技术研究了酸性溶液中硝基苯在WC/CNT-PME上的电化学行为,讨论了扫描速率和温度对其电化学行为的影响。结果表明,WC/CNT纳米复合材料对硝基苯的电催化活性明显高于碳纳米管和纳米碳化钨;硝基苯在WC/CNT-PME上的还原反应是一受吸附控制的不可逆过程,其还原产物为对氨基苯酚。(本文来源于《化工学报》期刊2008年S1期)
粉末微电极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氧化还原过程中银电极的组成和结构的变化,将银粉制成粉末微电极.通过对银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测试和电化学阻抗谱分析,得知反应过程中的银电极分为内、外两层.在不同的反应阶段,确定了内、外两层的组成和结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粉末微电极论文参考文献
[1].乔亚娟.基于粉末微电极的铜绿假单胞菌阳极界面自介导电子传递机理研究[D].西南大学.2017
[2].张永强,郑会勤.银粉末微电极的CV和EIS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3].李阳,汪的华,赵光金,吴文龙,朱华.粉末微电极研究硫酸铅颗粒的电化学活性[J].武汉大学学报(理学版).2015
[4].Alice,Aliwowe,陈春雷,郑明森,董全峰,毛秉伟.一种用于二次电池的芳香族有机多孔材料的粉末微电极研究[C].中国化学会第29届学术年会摘要集——第24分会:化学电源.2014
[5].张永强,王瑾.Ag与Ag_2O粉末微电极的循环伏安和电化学阻抗对比研究[J].河南教育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4
[6].王晓娟,邬蓓蕾.O,O-二丁基二硫代磷酸锌在羧基化多壁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上的电氧化行为[J].化学试剂.2013
[7].郑一雄.Ni-B非晶纳米粉末微电极上丙醇的电氧化[J].华侨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0
[8].徐秋红,常照荣,张士国.粉末微电极循环伏安法快速评价LiCoO_2合成条件研究[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9
[9].唐威.高硼掺杂金刚石粉末微电极电化学性能研究[J].科技信息.2009
[10].王晓娟,马淳安,李国华.硝基苯在碳化钨/碳纳米管粉末微电极上的电化学行为[J].化工学报.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