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心理贫困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贫困大学生,心理“扶贫”问题,研究
心理贫困论文文献综述
徐莉[1](2019)在《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贫”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首先就贫困大学生出现的心理问题原因进行了分析,接着就其存在的主要心理问题进行了阐述,最后指出了解决心理"扶贫"问题的具体方法。(本文来源于《课程教育研究》期刊2019年48期)
吴佳[2](2019)在《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困扰和生活质量的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困扰和生活质量的关系。问卷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焦虑程度较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个体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相关功能问题呈显着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生活质量越高;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困扰焦虑在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困扰水平水平越低,心理社会功能问题越少,生活质量越高。研究表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降低该群体的心理困扰,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本文来源于《安阳工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刘一亚,丁丽娜[3](2019)在《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了解甘肃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小学生心理健康状况,提出通过积极心理认知干预的对策,可有效促进贫困地区留守小学生身心健康发展。方法采用《心理健康诊断测验》(MHT)对900名贫困地区学生进行调查,对比留守学生与非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差异。结果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检出率中欠佳为26.1%,严重为6.7%;均显着高于非留守学生9.2%(χ~2=37.782,P<0.05)和2.3%(χ~2=11.476;P<0.05);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的学习焦虑(t=6.273)、对人焦虑(t=4.004)、孤独倾向(t=7.325)、自责倾向(t=2.681)、过敏倾向(t=3.229)、冲动倾向(t=7.811)6个因子的得分情况均高于非留守小学生(P<0.05)。结论甘肃省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存在显着的心理健康问题,其产生的主要原因在于特定的外在环境影响导致形成消极的心理认知影响其行为所致。通过积极心理学健康教育;引导树立正确的"叁观";以及建立电子健康档案定期监测关注,可以有效促进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形成积极的心理认知和良好行为的养成,从而达到减少或消除可能存在的心理健康问题。(本文来源于《中国农村卫生》期刊2019年21期)
廖奖依,陈建红,李璐雨,义崇宽[4](2019)在《勤工助学对改善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作用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改善高职大学生的心理贫困是当前高校资助育人工作的内容之一。勤工助学活动,在改善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方面有着重要的作用,有助于提升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的自我效能感,拓展良好的社会支持系统,提高人际交往能力,培养自我价值感和责任感,发挥心理资本,增强未来就业的竞争核心力。(本文来源于《轻工科技》期刊2019年11期)
杨春耀[5](2019)在《基于文化自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农村贫困大学生普遍存在的心理问题成因进行分析与研究,从文化自信视角构建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新模式,提出具有现实意义和可操作性的对策,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提供新思路。(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吴桂坤[6](2019)在《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运用积极心理学原理采用团体心理辅导方式对贫困大学生进行心理干预。方法以16PF、SCL-90、自我效能感量表和演说者信心自评量表为测量工具,对123名贫困大学生进行实验研究。结果团体心理辅导后,学生的自信心和自我效能感、心理健康水平明显提升。结论积极心理学视角下的团体心理辅导对贫困大学生的群体帮扶模式能有效提高其心理健康水平。(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9年21期)
雷雨[7](2019)在《团体辅导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探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随着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目前,教育从业者们越来越重视贫困生的心理状态,健康教育最重要的一种方式便是团体辅导。高效贫困生也有着其开展团体辅导的特殊优势,良好的心理辅导有助于贫困生树立信心、舒缓心理压力、消除焦虑,营造良好的人际关系。本文梳理了贫困生团体辅导的理论基础,方法和方案目标,在原有的研究基础上,浅谈提升贫困生团体辅导有效性的途径。(本文来源于《当代教研论丛》期刊2019年11期)
梅盈盈[8](2019)在《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干预》一文中研究指出贫困女大学生是高校学生工作应该重点关注和关怀的对象,面临学习、生活、恋爱和就业的多重压力,在人际交往中容易敏感闭锁,在学习中往往表现为成就动机过强,在自我认知上存在不客观、不切实际等问题。对贫困女大学生的心理危机干预要着重从改变自我认知、完善经济资助、构建心理咨询体系和建设校园文化等多方面入手,切实帮助贫困女大学生解决心理失衡问题。(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余洁静,古静静,詹婷婷,张畅,杨敏齐[9](2019)在《黑暗叁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韧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链式中介作用——以贫困地区广西融水县某高中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的非自杀自伤行为的发生较高于西方国家,多发于青少年时期,研究贫困地区青少年自伤行为的影响因素有利于采取合理的干预措施,减少自伤行为的发生。目的:探讨黑暗叁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对此二者关系的中介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贫困地区融水县某高中的433名学生为被试,使用采用黑暗叁联征量表(SD3)、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工具(NSSI-AT)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在心理韧性的积极认知因子得分上,城镇户口学生显着高于农村户口学生;而在青少年生活事件中健康适应问题上,农村户口的学生得分显着高于城镇户口的学生;在青少年生活事件中人际压力、学习压力、健康适应、受惩罚因子得分上,非独生子女显着高于独生子女。(2)黑暗叁联征、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和负性生活事件两两之间均显着正相关,而此叁者均与心理韧性负相关。(3)中介效应检验结果表明,黑暗叁联征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且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能链式中介黑暗叁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结论:黑暗叁联征人格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以通过心理韧性-负性生活事件的链式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余洁静,石丽萍,詹婷婷,古静静,杨敏齐[10](2019)在《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贫困地区广西融水县某高中学生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以及负性生活事件的中介作用和社会支持的调节作用。方法:采用随机整群抽样法在贫困地区融水县某高中433名学生被试,使用采用青少年心理韧性量表(RS)、社会支持评定量表(SSRS)、青少年生活事件量表(ASLEC)、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功能评估工具(NSSI-AT)等问卷进行调查。结果:(1)心理韧性对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直接效应显着;(2)负性生活事件能部分中介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之间的关系;(3)负性生活事件的中介作用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结论:心理韧性不仅直接影响青少年的非自杀性自伤行为,还可以通过负性生活事件的部分中介作用间接影响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并受到社会支持的调节。研究结果有助于揭示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的形成机制,对青少年非自杀性自杀行为的干预具有一定启示意义。(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期刊2019-10-19)
心理贫困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研究探讨了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困扰和生活质量的关系。问卷调查发现,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困扰问题较为严重,尤其是焦虑程度较高;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与个体生活质量总分及各维度相关功能问题呈显着正相关,即心理弹性越高,个体生活质量越高;抑郁焦虑压力等心理困扰焦虑在心理弹性与生活质量之间的中介作用即心理弹性水平越高,心理困扰水平水平越低,心理社会功能问题越少,生活质量越高。研究表明,提高贫困大学生的心理弹性,降低该群体的心理困扰,是提高其生活质量的有效途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心理贫困论文参考文献
[1].徐莉.独立学院贫困生心理“扶贫”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9
[2].吴佳.贫困大学生心理弹性、心理困扰和生活质量的关系[J].安阳工学院学报.2019
[3].刘一亚,丁丽娜.贫困地区农村留守学生心理健康状况分析及干预对策研究[J].中国农村卫生.2019
[4].廖奖依,陈建红,李璐雨,义崇宽.勤工助学对改善高职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心理贫困的作用探析[J].轻工科技.2019
[5].杨春耀.基于文化自信的农村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模式探索[J].卫生职业教育.2019
[6].吴桂坤.团体心理辅导对提升贫困大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作用研究[J].卫生职业教育.2019
[7].雷雨.团体辅导提升高校贫困生心理健康水平探析[J].当代教研论丛.2019
[8].梅盈盈.高校贫困女大学生心理失衡问题干预[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9].余洁静,古静静,詹婷婷,张畅,杨敏齐.黑暗叁联征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心理韧性和负性生活事件的链式中介作用——以贫困地区广西融水县某高中学生为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
[10].余洁静,石丽萍,詹婷婷,古静静,杨敏齐.心理韧性与非自杀性自伤行为的关系:一个有调节的中介模型——以贫困地区广西融水县某高中学生为例[C].第二十二届全国心理学学术会议摘要集.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