女性主体论文_倪娉婷,朱永晖

导读:本文包含了女性主体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女性,主体性,主体,女性主义,弗吉尼亚,桐城市,中国。

女性主体论文文献综述

倪娉婷,朱永晖[1](2019)在《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一文中研究指出身体问题是哲学中一个亘古弥新的话题,在哲学语境下,身体不仅仅是物理性与生物性的物质实体,也是主体性和社会性的文化存在。然而在享乐主义和消费主义膨胀的当下,身体往往被异化为性与欲望的代名词,忽视了身体的内涵。从根本上来说,对身体的关注就是对人的生命的思考,更是对人的生存状况和发展的理性把握。二十世纪以来,女性主义者对性别问题展开了激烈的探讨,其中有关身体的论述更是别具一格。当代法国杰出的女性主义者西蒙娜·德·波伏娃(Simone de Beauvoir)将性别区分为生理性别(sex)与社会性别(gender),认为女人是在社会中生成的,即女性是一种社会性别。而后现代女性主义者朱迪斯·巴特勒(Judith Butler)则解构了生理性别与社会性别的二分法,提倡物质性身体,将身体看作性别述行的场域,突出强调话语在性别领受中的作用。本文结合波伏娃的《第二性》与巴特勒的《身体之重——论"性别"的话语界限》,试图从身体观、身体与性别领受、物化的身体、身体与主体性等角度进行探讨,从而使读者更好地理解二十世纪女性主义身体观。(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32期)

张林影[2](2019)在《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应用都可以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女性主义翻观下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旨在突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视角。(本文来源于《长沙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邓阳,徐丹[3](2019)在《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托妮·莫里森的作品《柏油娃娃》通过对女主人公吉丁及其婶婶昂丁等黑人女性的刻画与剖析,揭示了她们在身份认同和文化归属等方面遭遇的困境。表达了莫里森希望黑人女性突破内在与外界的束缚,找到自身位置及价值取向,实现真正的民族融合,两性和谐。本文结合后殖民女性主义理论,从性别、社会和文化角度分析黑人女性所面临的困境及如何进行主体建构。(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9年33期)

王宁[4](2019)在《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达洛维夫人》译者主体性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英国着名女作家弗吉尼亚·伍尔夫是一位女权运动的倡导者,其文学作品中也渗透着女权主义主张。《达洛维夫人》作为其代表作之一,其中体现出的女性主义思想值得译者深入研究。该文通过分析王家湘译本的语言表达特点和翻译策略选择来探究女性主义思想在翻译过程中的再现及译者对女性意识的把握。(本文来源于《海外英语》期刊2019年19期)

薛冰[5](2019)在《从小媳妇到“女英雄”——论《孟祥英翻身》中的女性主体意识》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五四以来,集中展现农村老一代农民与具有"新人"意味的年轻一代农民之间的矛盾以及他们各自的命运走向,成为新文学以来诸多作家关注的对象。在这其中,对农村新一代女性形象的刻画更成为作家深入到历史与现实纠葛当中透视农村问题的窗口。从20年代鲁迅笔下毅然出走而最终生命凋零的子君,到30年代萧红笔下小团圆媳妇在封建迷信婆婆的"善意"拯救下而被折磨致死,再到40年代赵树理笔下挣脱传统观念、努力争取恋爱自由的小芹,我们可以看到女性形象在现代文学叁十年中的整体流变轨迹。纵观现代文学的发展,对女性主体意识的发掘成为彰显新文学样貌的一个重要支点。赵树理的小说创作,既延续了五四以来对农村女性命运的关注,又在新的时代语境中发出了对女性在社会变革中命运前景的诘问。(本文来源于《鸭绿江(上半月)》期刊2019年10期)

张琳琳[6](2019)在《建构“女性主体”的艰难尝试——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一文中研究指出20世纪中国文学史,《莎菲女士的日记》一直是很"怪异"的存在,在它之前、之后都鲜有这样的文本。尽管丁玲发表小说《莎菲女士的日记》时,"新文学"已走过"第一个十年",也出现不少展现女性生存之难,思考女性命运的作品,但它们大都出自于男性作家笔下,以男性视角代替女性发言。虽然自"新文学"发展之初,出现了冰心、陈衡哲、冯沅君、庐隐等现代意义的第一代中国女性作家。她们多是从个人经历出发,(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9年25期)

殷惠红,潘月琴[7](2019)在《巾帼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年来,为全面实施乡村振兴战略,安徽省桐城市充分发挥妇联组织独特作用和妇女“半边天”作用,深入推进“乡村振兴巾帼行动”,团结引领全市广大妇女群众在农村产业发展、脱贫攻坚、乡村振兴中贡献巾帼力量,取得明显成效。培育“妇”字号经营主体“多亏了(本文来源于《中国改革报》期刊2019-08-30)

高敏[8](2019)在《结构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体的建构》一文中研究指出安吉拉·卡特的《与狼为伴》通过对传统社会中女性被动和新时代下女性主动的对比,批判了父权制社会中男女不平等的社会现状,打破了传统观念中女性他者和男性自我的固定模式,以此来颠覆传统社会人们对女性和男性固定特质的认知,从而建构女性主体意识。(本文来源于《青年文学家》期刊2019年24期)

杨希帅[9](2019)在《在历史中不断成长的女性主体》一文中研究指出在十七年文学中,《青春之歌》是少有的一部以知识分子为主人公的长篇小说。这部带有作者杨沫自传意味的作品一经问世,不仅受到广大中国读者的热烈欢迎,在日本也引起了青年人的热议。上世纪80年代以来,任何一部当代文学史着作都会把它作为十七年时期的文学经典之一进行讲(本文来源于《文艺报》期刊2019-08-28)

刘天红[10](2019)在《“粉丝经济”:女性“主体意识”进阶与幻象》一文中研究指出阅读提示当下,“粉丝经济”成为娱乐产业的重要商业模式。鉴于女性是“粉丝”构成的主体,关于粉丝经济与女性主体意识的讨论得到关注。本文作者认为,女性经济地位提升是数量庞大的女性进入“粉丝经济”链条的重要基础。类似“小鲜肉”“男团”“大女主”现象与女性(本文来源于《中国妇女报》期刊2019-08-13)

女性主体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译者作为翻译主体在多元文化系统中长期被边缘化。翻译研究的文化转向催生了女性主义翻译理论,译者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应有的重视。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对文本的理解和诠释以及对翻译策略的应用都可以体现译者主体性。对女性主义翻观下译者主体性进行探讨,旨在突出译者作为翻译主体的重要地位,为译者主体性研究提供新视角。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女性主体论文参考文献

[1].倪娉婷,朱永晖.从身体视角探析波伏娃与巴特勒的女性主体观[J].青年文学家.2019

[2].张林影.女性主义翻译观下译者主体性研究[J].长沙大学学报.2019

[3].邓阳,徐丹.从后殖民女性主义视角解读《柏油娃娃》中黑人女性的困境及主体建构[J].戏剧之家.2019

[4].王宁.女性主义翻译视角下《达洛维夫人》译者主体性解读[J].海外英语.2019

[5].薛冰.从小媳妇到“女英雄”——论《孟祥英翻身》中的女性主体意识[J].鸭绿江(上半月).2019

[6].张琳琳.建构“女性主体”的艰难尝试——重读《莎菲女士的日记》[J].长江丛刊.2019

[7].殷惠红,潘月琴.巾帼撑起乡村振兴“半边天”[N].中国改革报.2019

[8].高敏.结构主义视域下女性主体的建构[J].青年文学家.2019

[9].杨希帅.在历史中不断成长的女性主体[N].文艺报.2019

[10].刘天红.“粉丝经济”:女性“主体意识”进阶与幻象[N].中国妇女报.2019

论文知识图

皇贵妃夏朝冠冠顶15:黄嫒嫒{囡》系列摄影作品之叁(原...性追求男女平等的强烈愿望喻红玩具系列(图片来源:www.Finda...阎萍母与子系列(图片来源:中华收藏...女性职业者生育二孩的意愿

标签:;  ;  ;  ;  ;  ;  ;  

女性主体论文_倪娉婷,朱永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