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凋落物分解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氮添加,马尾松人工林,亚热带,凋落物
凋落物分解论文文献综述
王万才,闫文德,李忠文,梁小翠[1](2019)在《氮添加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阐明氮添加对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运用凋落物网袋分解法,在湖南省森林植物园内以马尾松人工林为研究对象进行氮添加实验,研究CK (0 g N·m-2·yr-1)、LN (5 g N·m-2·yr-1)、MN (15 g N·m-2·yr-1)和HN (30 g N·m-2·yr-1)4个氮添加水平对马尾松林凋落物分解过程的影响。结果表明:1)一年的分解时间内,凋落物干质量的损失率在29%~52%之间,并且凋落枝比凋落叶分解更快;2)分解12个月后,CK、LN、MN、HN处理马尾松凋落枝的残留率均在60%以下,并且LN、MN和HN处理的干质量残留率分别是对照处理(CK)的1.07、1.10和1.13倍;3)分解12个月后,CK、LN、MN、HN处理马尾松凋落叶的残留率均在60%以上,并且对照处理(CK)的凋落叶干质量残留率是LN、MN和HN处理的1.02倍;4)氮添加促进了凋落枝中的C元素和凋落叶中N元素的释放,并且随着氮浓度的增加促进作用有所增强,而对K、Ca、Mg元素含量的影响不显着。氮添加对凋落枝的分解有一定的抑制作用,随着氮浓度的升高,抑制作用也随之增强,而对凋落物叶的分解有一定的促进作用。总体而言,氮添加对马尾松凋落物枝和叶的分解有不同的影响且与凋落物的初始元素含量有关。(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12期)
蒲嘉霖,刘亮[2](2019)在《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及水文效应》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其水文效应,连续12个月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分解率、分解模型及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未分解层均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凋落物总厚度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凋落物总蓄积量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最大(22.3 t/hm~2),马尾松最小(7.2 t/hm~2)。(2)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并且未分解层高于半分解层,有效拦蓄量深度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和青冈拦蓄能力较强。(3)观测期内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呈"急剧降低—平缓—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凋落物急剧降低期约出现在凋落物分解的前1~2个月内,之后有2~3个月的平缓期,随后出现缓慢降低的趋势。对不同分解历时的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4)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分别表现为栲树(2.65)<青冈(2.97)<枫香(3.54)<马尾松(5.98),阔叶植物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和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明显小于针叶植物。(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符合线性模型;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符合反函数模型。综合分析表明,阔叶凋落物分解率明显高于针叶林。(本文来源于《水土保持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高郯,卢杰,李江荣,李照青,张铎[3](2019)在《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高山松林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凋落物是养分循环过程中的重要环节,了解川滇高山栎和高山松混交林下凋落物分解特征,为森林生态系统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以川滇高山栎高山松林下凋落物为研究对象,共设置5个处理(Ⅰ-川滇高山栎、Ⅱ-高山松、Ⅲ-川滇高山栎:高山松=1:3、Ⅳ-川滇高山栎:高山松=1:1、Ⅴ-川滇高山栎:高山松=3:1),采用分解袋法对其进行为期2年的研究。结果表明:(1)随着分解过程的进行,凋落物干物质量的剩余率降低。整个分解过程表现为"快-慢-快"的模式。(2)不同处理凋落物分解速率符合Olson指数分解模型,R~2均高于0.94。5种处理分解系数的排列顺序为Ⅰ>Ⅲ>Ⅴ>Ⅳ>Ⅱ,分别为0.029、0.025、0.024、0.023和0.016。(3)5种处理下C、N、P、K元素的释放模式均表现为"富集-释放"或"释放-富集"波动式变化。(4)仅处理Ⅲ在分解一年以后表现出混合正效应,其他处理均表现为加和效应。(5)分解率与N、P表现为正相关,与C:P负相关,与C:N显着负相关。凋落物的组分是影响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因素之一,当川滇高山栎:高山松=1:3时,凋落物分解较快,并在不同分解阶段表现出混合效应(本文来源于《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期刊2019-08-23)
潘思涵,程宇琪,杜浩,杨宇娜,王雨晴[4](2019)在《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与DOC释放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空间代替时间"法,在大兴安岭火烧后森林演替下的草丛、灌丛、白桦林、白桦落叶松林和落叶松林5个阶段样地的3个分层凋落物中,分别设置36、24、12℃3个温度梯度进行培养试验,测定凋落物析出的DOC浓度及剩余量,分析不同森林演替阶段不同凋落物层凋落物分解和释放DOC的动态。结果表明: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随演替序列均呈现先增大后减小趋势;随着温度升高,凋落物分解速率加快,DOC释放量增加;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呈现为未分解层大于酵层和腐殖质层。森林演替过程、温度、凋落物分层对于凋落物分解和DOC的释放有重要影响。(本文来源于《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5期)
梁东,王一新,马强,董慧,巩佳琦[5](2019)在《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综述了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方法及其影响因素。从操作上来说,网袋法和小容器法更好一些;从科学严谨角度来说,同位素法更胜一筹。森林凋落物的分解主要受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和生物因子的影响,总体上各因素的作用大小为气候因子>凋落物性质>生物因子。(本文来源于《吉林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4期)
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6](2019)在《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碎屑食物链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的相互联系,本研究以川西亚高山森林杨树和箭竹凋落叶为对象,通过原位控制试验,于2016年4月至2018年4月采用磷脂脂肪酸(PLFAs)生物标记法,研究了土壤动物对两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丰度、群落结构和多样性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两个树种凋落叶分解过程中微生物PLFAs含量,降低了分解前240天的PLFAs含量,增加了分解360~480 d的PLFAs含量;土壤动物的参与降低了杨树分解过程中的真菌/细菌比值,增加了革兰氏阳性菌(G~+)/革兰氏阴性菌(G~-)比值,对箭竹分解过程中真菌/细菌和G~+/G~-比值的影响作用相反;两个树种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在分解的120 d和480 d维持着较高水平,在分解的360 d和720 d急剧降低,土壤动物的参与显着影响杨树凋落叶的微生物多样性和均匀性,但对箭竹影响不显着;土壤动物对凋落叶微生物PLFAs变化的影响随分解持续时间和树种变化存在差异.亚高山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土壤动物与微生物群落的相互作用随季节和树种变化具有变异性.(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09期)
徐璇,王维枫,阮宏华[7](2019)在《土壤动物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和模拟》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动物是森林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本文综述了土壤动物在不同森林生态系统中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贡献大小及影响因素、土壤动物影响凋落物分解的作用机制以及凋落物分解模型的研究进展,以期为更好地理解森林生态系统中土壤动物在地上、地下生态过程中的作用。我们试图建立一个概念模型来模拟土壤动物在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贡献。土壤动物可以通过直接作用于凋落物(包括移动、破碎、取食等),或间接作用于土壤(穿梭、掘穴等影响凋落物分解微环境)和微生物(影响定殖于凋落物中的微生物群落种类、数量和活性)影响凋落物的分解过程。温度和水分条件是影响土壤动物活动的重要因素,普遍认为热带森林中的土壤动物作用要大于亚热带森林、温带森林和高山/亚高山森林。未来该领域的研究应注重如何在凋落物分解模型中体现土壤动物的作用机制以及利用野外实验数据量化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的贡献等。(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龙健,张明江,赵畅,吴求生,吴劲楠[8](2019)在《土壤动物对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元素释放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究喀斯特地区土壤动物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的质量损失贡献率和元素释放作用,选取茂兰喀斯特原生林中两个典型常绿树种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与单性木兰(Kmeria septentrionalis)凋落物为研究对象,采用3种不同孔径(5、2、0.03 mm)网袋进行为期1年的野外分解实验,分析凋落物的质量损失和元素含量的变化及其与土壤动物群落的关系。结果表明,土壤动物对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的质量损失贡献率为42.0%~45.9%,大型土壤动物对混合凋落物(1∶1混合)的质量损失作用最大,中小型土壤动物对单性木兰凋落物的质量损失作用最大。土壤动物对单性木兰凋落物中N元素的释放有促进作用或抑制作用,对青冈+单性木兰混合凋落物N元素的释放表现为促进作用;对Ca元素的释放在单性木兰凋落物主要表现为促进作用;对P、K元素释放作用规律较为复杂,且与凋落物种类有关;对C、Mg元素的释放作用不明显。总之,土壤动物对高质量(低C/N)凋落物单性木兰的质量损失和元素释放作用较为显着,为理解茂兰喀斯特地区森林凋落物的分解机制提供了参考依据。(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杂志》期刊2019年09期)
张国龙[9](2019)在《大针茅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针茅草原是欧亚草原区里东部特有的一种丛生禾草草原,是蒙古高原典型草原区最具代表性的草原类型。本研究以大针茅典型草原6种主要植物(大针茅、糙隐子草、知母、羊草、银灰旋花、黄囊苔草)为研究对象,通过建立单物种和物种间混合的叶和根凋落物分解实验以及基于单物种功能多样性指标的测定来阐明凋落物物种丰富度及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揭示大针茅草原混合凋落物的分解机制。研究成果对于预测大针茅草原群落水平凋落物的真实分解状态和地球化学过程具有重要指导意义。主要得到以下结论:(1)单物种凋落物分解中,叶片与根凋落物的质量剩余率随着分解时间的增加呈下降的趋势,前期下降较快,后期较平缓。随着分解时间的延长,叶片与根凋落物的各个时期的分解速率呈先增加后下降趋势。在各物种的叶片与根凋落物的分解过程中,分解最快的银灰旋花和知母,最慢的是糙隐子草。(2)42种混合凋落物组合中,叶片混合凋落物有36组产生了非加和效应,其中协同作用达到了33组,拮抗作用有3组,其余6组产生了加和效应;根混合凋落物组合中产生加和效应的达到了27组,有15组产生了非加和效应,主要集中在叁种植物的不同组合中,包括9组协同作用和6组拮抗作用。凋落物混合产生的非加和效应对叶片的影响比根更加明显。(3)植物物种数量的增加,对叶片凋落物分解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使其分解速率与单物种相比有一定的增加,但对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影响不显着。(4)叶片和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与部分形态和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和功能分散度呈现出(正或负)相关性,表明叶片和根凋落物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功能多样性对叶片和根凋落物的分解速率有着密切的影响。此外,叶片凋落物的混合分解效应与叶片的部分形态与化学性状的群落加权平均值呈现出相关性,与各个性状的功能分散度相关性不显着;而根的形态和化学性状的功能多样性与凋落物混合分解效应的相关性基本上都不显着。(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大学》期刊2019-06-02)
潘思涵[10](2019)在《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释放DOC和DOC在土壤中的吸附》一文中研究指出溶解有机碳(DOC)是土壤有机碳中最活跃、移动最快的部分。森林植被的恢复演替是一个自然过程。研究不同森林演替下凋落物层释放DOC的动态过程与DOC在土壤中的吸附及其影响因素,有助于弄清DOC在森林土壤中的循环与转化,为准确评价森林物质循环提供有效数据。本研究以“空间代替时间”法在大兴安岭森林演替下获取草本、灌木、白桦、白桦落叶松和落叶松林5个阶段L层、F层和H层的凋落物以及土壤矿物质层0~10cm、10~20cm、20~30cm 土壤。实验对森林演替下的草本、灌木、白桦、白桦落叶松和落叶松林五个阶段样地的3个分层凋落物,分别设置36℃、24℃、12℃3个温度梯度进行培养,实验共持续195天。在此期间,每隔15天测定一次凋落物析出DOC的浓度,实验结束时测定凋落物剩余量。采用吸附平衡法比较土壤吸附强度随森林演替的变化,并分析了土壤吸附DOC的动力学过程,以及酸度和土壤元素对DOC吸附的影响。主要研究结论如下:(1)随森林演替,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但随着温度和凋落物的不同,最大值出现的演替阶段不同。(2)除SHR阶段外,凋落物分解速率与DOC释放量均随温度升高而增加,表现为36℃时凋落物分解速率与DOC释放量>24℃时凋落物分解速率与DOC释放量>12℃时凋落物分解速率与DOC释放量。在凋落物不同分层下,凋落物分解速率和DOC释放量表现为L层>F层和H层。在整个培养过程中,凋落物释放DOC浓度均呈现先升高后降低,最后趋于平稳下降状态。(3)凋落物分解速率与分解过程中DOC的释放量呈正相关。(4)土壤对DOC的吸附用IM isotherm方程拟合最好。随着森林演替的进行,土壤对DOC的吸附量呈先减小再增大最后减小的趋势。土壤中的交换性钾、钙、镁、全氮、有机质等与土壤DOC吸附量呈显着正相关。(5)用一级动力学方程描述土壤对DOC的动力学吸附最佳。土壤对DOC的吸附,在吸附前期,吸附速率较快,随着时间的增加,吸附速率逐渐变慢,到24小时,吸附状态趋于平衡。(6)在不同酸度的DOC溶液下,土壤对DOC的吸附强度具体变化为:pH等于 5.0>pH 大于 3.0>pH 等于 7.0。(本文来源于《内蒙古农业大学》期刊2019-06-01)
凋落物分解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亚热带森林凋落物的分解特征及其水文效应,连续12个月采用凋落物分解网袋法研究了栲树(Castanopsis fargesii)、青冈(Cyclobalanopsis glauca)、枫香(Liquidambar formosana)、马尾松(Pinus massoniana)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分解率、分解模型及水文特征。结果表明:(1)亚热带森林凋落物未分解层均占总厚度的一半以上,凋落物总厚度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凋落物总蓄积量大小排序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最大(22.3 t/hm~2),马尾松最小(7.2 t/hm~2)。(2)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半分解层和未分解层最大持水量、最大持水率、自然含水率、有效拦蓄率和有效拦蓄量均表现出一致的变化趋势,基本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并且未分解层高于半分解层,有效拦蓄量深度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栲树和青冈拦蓄能力较强。(3)观测期内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呈"急剧降低—平缓—缓慢降低"的变化趋势。凋落物急剧降低期约出现在凋落物分解的前1~2个月内,之后有2~3个月的平缓期,随后出现缓慢降低的趋势。对不同分解历时的凋落物分解残留率均表现为栲树<青冈<枫香<马尾松。(4)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分别表现为栲树(2.65)<青冈(2.97)<枫香(3.54)<马尾松(5.98),阔叶植物凋落物分解半衰期和分解50%和95%所需时间明显小于针叶植物。(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凋落物持水率与分解残留率符合线性模型;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呈现正相关关系(p<0.05),土壤含水率与凋落物持水率符合反函数模型。综合分析表明,阔叶凋落物分解率明显高于针叶林。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凋落物分解论文参考文献
[1].王万才,闫文德,李忠文,梁小翠.氮添加对马尾松人工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J].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2019
[2].蒲嘉霖,刘亮.亚热带森林凋落物分解特征及水文效应[J].水土保持研究.2019
[3].高郯,卢杰,李江荣,李照青,张铎.色季拉山川滇高山栎高山松林凋落物分解特征研究[C].2019中国环境科学学会科学技术年会论文集(第四卷).2019
[4].潘思涵,程宇琪,杜浩,杨宇娜,王雨晴.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与DOC释放研究[J].西南林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5].梁东,王一新,马强,董慧,巩佳琦.植物凋落物分解研究进展[J].吉林林业科技.2019
[6].蓝丽英,杨万勤,吴福忠,刘育伟,杨帆.川西亚高山森林土壤动物对杨树和箭竹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的影响[J].应用生态学报.2019
[7].徐璇,王维枫,阮宏华.土壤动物对森林凋落物分解的影响:机制和模拟[J].生态学杂志.2019
[8].龙健,张明江,赵畅,吴求生,吴劲楠.土壤动物对茂兰喀斯特森林凋落物分解过程中元素释放的作用[J].生态学杂志.2019
[9].张国龙.大针茅群落物种丰富度和功能多样性对混合凋落物分解特征的影响[D].内蒙古大学.2019
[10].潘思涵.大兴安岭森林演替过程中凋落物分解释放DOC和DOC在土壤中的吸附[D].内蒙古农业大学.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