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_王振泽

导读:本文包含了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油气,济阳,油气藏,东营,油层,水化,地球化学。

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文献综述

王振泽[1](2019)在《含油气盆地凹隆组合构造油气运移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油气勘探过程中,人们发现了大量的高产泥页岩油气藏,而且这些高产泥页岩油气藏的分布与“凹隆组合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关于泥页岩中的油气存在,主要认为是源内滞留或吸附的结果,这不能有效地解释高产泥页岩油气藏中的油气富集。针对该问题,本文通过模拟实验、地质资料分析、岩心观察、镜下薄片观察等手段,对凹隆组合构造中油气运移的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进行了初步探究,为高产泥页岩油气藏的油气富集研究提供依据。主要取得以下认识:(1)烃源岩系的凹隆组合构造具有驱动油气运移的统一或相关的驱动压差。在凹隆组合构造中,与构造高部位相比,构造低部位的埋深较大,孔隙的压实压缩程度和生烃增压程度较高,因此形成了由构造低部位指向地表和构造高部位的驱动油气运移的统一或相关的驱动压差。当油、气、水共存时,油气在水中受到浮力的作用,浮力的方向竖直向上。(2)凹隆组合构造中,驱动压差和输导介质的匹配决定油气的主要运移方向。一般来说,细粒烃源岩层平行层面方向的输导性能总体好于垂直层面方向,因此油气在压差的驱动下,会沿细粒烃源岩层的平行层面方向发生较大规模的运移。虽然浮力的作用是普遍存在的,但是在浮力驱动下,油气主要沿裂缝或扁平度较高的孔隙运移。(3)凹隆组合构造中,油气在压差驱动下的运移过程中会发生聚集,其主要原因是,在亲水岩层中,水相渗透率大于油相和气相渗透率,水的运移阻力较低。因此在同种驱动压差的作用下,水会优先于油气运移,造成油气的饱和度增加。当油气在细粒烃源岩层中进行规模性顺层运移时,若烃源岩层中具有较好的储集条件,则可形成规模性的油气聚集。(本文来源于《西北大学》期刊2019-06-30)

孟伟[2](2018)在《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盆地中的油气藏一般经历“多源多期”的充注过程及复杂的后期改造,使得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存在多解性,难以有效的恢复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地层水与油气共生,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载体。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地层水与油气和岩石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导致地层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特殊的成岩产物和成岩现象。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水化学组成和成岩产物,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追踪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更准确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本论文以东营凹陷油气富集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的中央隆起带及其周缘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为典型研究区,首先研究了地层水的化学组成,探讨了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地层水化学组成和地层水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油气运聚对地层水化学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存在叁类地层水,其中,第二类地层水为Es_3x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第叁类地层水为Es_4s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浅部储层(Ed-Es_2)油层及含油水层较同层位水层具有矿化度偏高、离子含量偏高、钠氯系数偏低等特征;深部储层(Es_3-Es_4)单一指标指示变化不明显,需要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判别。本论文首先针对研究区成岩产物类型、形态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岩产物的成因及成岩序次,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其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油气运聚对成岩产物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两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二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是含烃流体作用的产物;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一类自生高岭石部分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与沥青质共生,是含烃流体的产物,部分发育于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是不含烃类的流体作用的产物。其他成岩产物的形成过程与油气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牛庄洼陷发育两类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第二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叁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油气浸染严重并与沥青质共生,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同时产出于油层、油水同层及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并不含油气包裹体,不具有示烃能力。利津洼陷发育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一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中,含有油气包裹体,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形成过程与烃类流体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对比沙叁中储层内沙叁下油气来源、沙四上油气来源及混合油气来源的油藏内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成岩产物对油气来源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沙叁下亚段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方解石及铁方解石,并且伴随有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沙四上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对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能力弱。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针对油气运移路径上,距离充注点距离不同的样品成岩产物的观察,发现:随着距离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成岩产物由长石蚀溶蚀及石英次生加大发育逐渐演变为长石溶蚀不发育、自生高岭石发育,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逐渐变为碳酸盐胶结物。总的来说,油气运聚过程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地层水及成岩产物等无机产物可以用来反演油气运聚的全过程。(本文来源于《中国石油大学(北京)》期刊2018-09-01)

方旭庆[3](2015)在《济阳坳陷叁合村洼陷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利用钻井、地化等资料,通过油气运移路径恢复、油源对比等方法,对渤海湾盆地叁合村洼陷油气的运移与聚集规律进行研究。结果表明,在东营期和馆上—明化镇期,北部渤南洼陷沙河街组油气对叁合村洼陷进行过两期充注,具有"泾渭分明"的运移路径和油气聚集特征。东营期,渤南洼陷沙四段烃源岩油气沿Tr不整合面运移至叁合村洼陷,再沿沙河街组沙叁段骨架砂体横向运移,在沙叁段地层圈闭和岩性圈闭中聚集成藏。馆上—明化镇期,渤南洼陷沙叁段烃源岩油气先沿断层纵向运至新近系馆陶组,再沿馆陶组骨架砂体横向运移至叁合村洼陷,在馆陶组构造圈闭、岩性圈闭和地层圈闭中聚集成藏。(本文来源于《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5年03期)

薛盼[4](2015)在《断—砂配置对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从断裂和砂体两个方面双管齐下,在研究其各自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控制作用的基础上,对断-砂配置对油气的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进行了研究。在研究过程中考虑油气运移方向的影响,将断-砂配置对油气运移与聚集的影响分为侧向运移和垂向运移两种情况并对其各自运移和聚集油气条件及特征进行了研究。分别以南堡凹陷和杏北地区为实例,对垂向运移条件下和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运移和聚集油气过程及要素进行了分析。侧向运移条件下,断-砂配置输导油气分为阶梯状输导和沿断层走向断-砂输导脊运移(或断层内部构造脊)两种情况。在杏北地区,西南斜坡区和中央背斜带属于阶梯状运移,西北斜坡区为断层走向上断-砂高效输导脊运移。阶梯状输导油气条件为区域性盖层以及物性好、连通性好的砂体。沿断层走向断-砂输导脊运移油气所需条件为:断裂走向与地层倾向一致,沿断裂走向方向砂体连通性好,物性好;沿断裂走向具有流体运移的流体势梯度(或断裂带内部发育构造脊);砂体上方直接盖层断接厚度大于其阈值。断-砂侧向输导能力主要与砂岩的厚度、砂岩倾角和砂岩泥质含量相关,其计算公式为:T=H·sinθ·(1-Rm)。侧向运移条件下,在运移路径上存在遮挡条件是断-砂配置聚集油气的重要条件,最有利于油气聚集的断-砂配置类型为d1。对杏北地区西南斜坡区油气聚集规律研究发现:(1)油气在反向断层下盘比在顺向断层上盘更为富集;(2)断层规模较大时,油气仅在一盘聚集,断层规模较小时,油气在断层两盘均有聚集。(3)垂向上油气富集层位发生上调,浅层成藏。对垂向运移条件下,南堡凹陷断-砂配置运移油气过程研究发现:油源断裂和区域性盖层是其垂向运移油气的前提条件;高砂地比砂层组、物性好的单砂体以及有利的断-砂配置类型是油气沿断裂侧向分流的条件。断-砂配置垂向输导油气能力主要与砂体厚度、断层倾角、砂体倾角、断-砂接触长度和泥质含量相关,其计算公式为:垂向运移条件下,断-砂聚集油气的条件是在断裂两盘存在有利圈闭。其聚集富集油气规律为:(1)区域盖层厚度决定了油气在盖层上下分布情况;(2)高砂地比决定了油气侧向分流的具体层位;(3)断-砂配置类型决定了圈闭的具体类型和油气分布的具体部位。(本文来源于《东北石油大学》期刊2015-05-04)

肖佃师,卢双舫,黄振凯,陈海峰,王娜[5](2013)在《大庆长垣南部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大庆长垣南部构造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资源丰富,但油水分布复杂、油气聚集成藏规律认识不清,导致两翼油气资源探明率低、探明储量动用效果差。利用测井、地震、试油和地球化学分析数据,在系统油源对比基础上,结合断裂系统划分标定油源断裂,分析断裂与砂体配置关系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建立成藏模式。研究得出,大庆长垣南部葡萄花油层油主要来自于本地下伏青一段源岩,主要排烃期为明水组沉积末期及其后,因此,坳陷期形成、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层以及断陷期形成、坳陷期和反转期继续活动的断裂为主要油源断裂,油气沿油源断裂垂向运移至葡萄花油层,受砂体规模及断层侧向封闭性限制,油气在葡萄花油层中侧向运移距离较短;油源断裂为主要控藏断裂,宏观控制葡萄花油层油水平面分布,油源断裂与砂体空间配置控制着油气聚集层位及范围;油源断裂下盘、反向断阶、单斜式地垒和顺向断阶等高位断块为两翼有利油气聚集部位。(本文来源于《现代地质》期刊2013年01期)

马晓东[6](2013)在《溱潼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研究溱潼凹陷不同断层对构造单元的控制作用、规模大小及形成时间,将其划分为四级。在此基础上,结合区域含油气特点,明确了一级断层为凹陷控边断层,是断阶带油气运移的主要通道;二级断层控制各个构造带,除殷庄、北汉庄断层仅具有封闭油藏的作用外,多数具备油气运移通道及侧向封堵的双重功能;叁、四级断层对油气成藏主要起到了侧向封堵的作用。(本文来源于《内蒙古石油化工》期刊2013年01期)

陶士振,邹才能,高晓辉,王京红,欧光习[7](2011)在《不同类型油气运移动力、聚集机理与分布规律》一文中研究指出近几年来,随着油气勘探的深入和国际油价的高位震荡,非常规油气成为当前和今后重要的勘探领域。非常规油气包括致密砂岩油气、煤层气、泥页岩油气、油页岩、油砂和天然气水合物等,其运移动力、渗流和聚集机理与常规油气有明显区别。油气聚集,按照油气运移方式和类型,有源内运移、初次运移、二次运移叁种。源内运移形成的油气聚集,包括泥页岩油气、油页岩等;初次运移形成的油气聚集,主要是各种与烃源岩直接接触的连续型油气聚集,如致密砂岩油气、致密灰岩油气等;二次运移形成的油气,是指离烃源岩相对较远的油气聚集,如致密油气的油(气)水过渡带以及各种常规油气藏,如岩性地层油气藏、水动力油气藏和构造油气藏。不同类的油气藏,其分布、运聚动力和机理有明显不同(表1、图1)。(本文来源于《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期刊2011-10-17)

陈方文,卢双舫,徐运亭,邬在宇,魏向军[8](2011)在《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制约研究——以王府凹陷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为弄清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聚集的控制作用,选取构造特征典型、油源单一的王府凹陷为例,按断裂密集带平、剖面特征对其进行分类.将王府凹陷扶杨油层断裂密集带分为4种类型,即地堑-反向断阶组合、地堑-反向-顺向断阶组合、地堑-地垒-反向断阶组合和地堑-地垒-顺向断阶组合.通过分析断裂密集带中油气显示情况,探讨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聚的制约作用.结果表明:断裂密集带对油气二次运移具有横向遮挡、侧向输导作用,并制约油气聚集.当断裂密集带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平行时,其两侧地垒、反向断阶是油气聚集优势部位;当其走向与地层倾向近垂直时,靠近生烃凹陷一侧的地垒、反向断阶优先捕捉油气,断裂密集带交汇处是油气富集有利部位.(本文来源于《中国矿业大学学报》期刊2011年02期)

吴冲龙,毛小平,刘海滨[9](2009)在《基于人工智能的油气运移聚集模拟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盆地演化、油气系统演化以及油气的运移聚集充满了混沌与非线性特征,单纯使用传统的地下流体动力学方程,无法实现油气运聚的模拟和评价。因此,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难以使用单纯的传统动力学模拟方法来确定性求解,更难以实现其确定性的动态模拟。然而,目前的混沌动力学与非线性动力学的成果,还不足以帮助我们建立起完善的数学模型来恰当地解决这个问题。前人曾建立过专家系统型的人工智能运聚模拟评价系统,本论文进一步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寻求实现油气二次运移和聚集模拟的合理途径与方法。作者探讨了将传统动力学模拟与人工神经网络模拟结合起来的途径与方法,即在叁维构造-地层体的动态模拟基础上,采用单元体模型使非均质的复杂通道体系转化为有限个简单均质体后,再利用传统动力学模拟来对相态和驱动力求解,然后运用人工神经网络技术来解决单元体之间的油气运移方向、运移速率和运移量等问题。(本文来源于《地球资源环境定量化理论与应用——2009年全国数学地球科学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09-06-28)

孟元林,赵小庆,黄文彪,姜文亚,王又春[10](2009)在《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油气运移史研究与有利聚集区预测》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流体包裹体均一温度测试、含油气包裹体指数GOI统计和盆地模拟,研究了渤海湾盆地辽河西部凹陷南段的油气运移史,预测了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包裹体均一温度资料表明,本区有叁期成藏:东二期、东一期和明化镇期;以前两期为主。盆地模拟研究表明,尽管沙河街组烃源岩在沙一期末开始生烃,但在东营期才开始大规模排烃和成藏。GOI的统计分析表明,GOI>5%的区域为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其中的圈闭应成为下步首选的钻探目标,已发现的欢喜岭油田和双南油田就分布在GOI>5%的区域内。(本文来源于《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期刊2009年01期)

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经历复杂构造演化的盆地中的油气藏一般经历“多源多期”的充注过程及复杂的后期改造,使得有机地球化学的指标存在多解性,难以有效的恢复油气藏的成藏过程。地层水与油气共生,是油气运移和聚集的载体。在油气成藏过程中,地层水与油气和岩石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导致地层水化学组成发生改变、形成特殊的成岩产物和成岩现象。因此通过研究地层水化学组成和成岩产物,结合有机地球化学研究,可以更好地追踪油气运移和聚集过程,从而更准确认识油气成藏过程和成藏机理。本论文以东营凹陷油气富集和油气成藏条件比较复杂的中央隆起带及其周缘牛庄洼陷和利津洼陷为典型研究区,首先研究了地层水的化学组成,探讨了地层水化学成因,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地层水化学组成和地层水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确定了油气运聚对地层水化学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东营凹陷存在叁类地层水,其中,第二类地层水为Es_3x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第叁类地层水为Es_4s来源的原油运聚的载体。浅部储层(Ed-Es_2)油层及含油水层较同层位水层具有矿化度偏高、离子含量偏高、钠氯系数偏低等特征;深部储层(Es_3-Es_4)单一指标指示变化不明显,需要利用统计学软件进行判别。本论文首先针对研究区成岩产物类型、形态学特征及地球化学特征进行分析,探讨了研究区成岩产物的成因及成岩序次,分析了油层、油水层和水层的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其成因的差别,在此基础上油气运聚对成岩产物的响应特征。研究表明:中央隆起带主要发育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两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四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二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是含烃流体作用的产物;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一类自生高岭石部分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与沥青质共生,是含烃流体的产物,部分发育于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是不含烃类的流体作用的产物。其他成岩产物的形成过程与油气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牛庄洼陷发育两类碳酸盐胶结物,其中第二类碳酸盐胶结物及第叁类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及含油水层中,油气浸染严重并与沥青质共生,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同时产出于油层、油水同层及水层中,与沥青质无关并不含油气包裹体,不具有示烃能力。利津洼陷发育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一类自生高岭石,其中,第叁类碳酸盐胶结物及自生高岭石仅发育于油层中,含有油气包裹体,具有示烃能力;其他成岩产物形成过程与烃类流体无关,不具有示烃能力。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对比沙叁中储层内沙叁下油气来源、沙四上油气来源及混合油气来源的油藏内成岩产物类型、产状及含量的差异性,探讨成岩产物对油气来源的指示意义;研究表明:沙叁下亚段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方解石及铁方解石,并且伴随有早期碳酸盐胶结物的溶蚀;沙四上来源的含烃流体形成的碳酸盐胶结物为白云石及铁白云石,对碳酸盐胶结物溶蚀能力弱。利用铸体薄片、扫描电镜、包裹体观察等手段,针对油气运移路径上,距离充注点距离不同的样品成岩产物的观察,发现:随着距离充注点距离的增大,成岩产物由长石蚀溶蚀及石英次生加大发育逐渐演变为长石溶蚀不发育、自生高岭石发育,随着距离的继续增加逐渐变为碳酸盐胶结物。总的来说,油气运聚过程发生一系列的有机-无机相互作用,地层水及成岩产物等无机产物可以用来反演油气运聚的全过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参考文献

[1].王振泽.含油气盆地凹隆组合构造油气运移驱动机制及运移、聚集机理[D].西北大学.2019

[2].孟伟.东营凹陷古近系油气运移和聚集的流体和岩石的地球化学响应[D].中国石油大学(北京).2018

[3].方旭庆.济阳坳陷叁合村洼陷油气运移与聚集规律[J].西安石油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5

[4].薛盼.断—砂配置对油气运移与聚集的控制作用[D].东北石油大学.2015

[5].肖佃师,卢双舫,黄振凯,陈海峰,王娜.大庆长垣南部两翼葡萄花油层油气运移及聚集规律[J].现代地质.2013

[6].马晓东.溱潼凹陷断裂特征及其在油气运移聚集中的作用[J].内蒙古石油化工.2013

[7].陶士振,邹才能,高晓辉,王京红,欧光习.不同类型油气运移动力、聚集机理与分布规律[C].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二十七届年会论文集.2011

[8].陈方文,卢双舫,徐运亭,邬在宇,魏向军.断裂密集带对油气运移和聚集的制约研究——以王府凹陷为例[J].中国矿业大学学报.2011

[9].吴冲龙,毛小平,刘海滨.基于人工智能的油气运移聚集模拟方法[C].地球资源环境定量化理论与应用——2009年全国数学地球科学与地学信息学术会议论文集.2009

[10].孟元林,赵小庆,黄文彪,姜文亚,王又春.辽河西部凹陷南段油气运移史研究与有利聚集区预测[J].矿物岩石地球化学通报.2009

论文知识图

红河油田长8油层组生储盖配置图盐构造流体流动油气运移和聚集相...油气运移和聚集模式图油气运移和聚集模式图苏联西西伯利亚盆地白垩系至侏罗系...迪那2构造砂层-断裂输导体系油气运

标签:;  ;  ;  ;  ;  ;  ;  

油气运移和聚集论文_王振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