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甲烷活性论文_贾传钊,李香真,肖洪文,章淼

导读:本文包含了产甲烷活性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甲烷,活性,群落,脂肪酸,污泥,微生物,碳源。

产甲烷活性论文文献综述

贾传钊,李香真,肖洪文,章淼[1](2019)在《高氨氮浓度对产甲烷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及转录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高氨氮浓度会对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群落结构和活性产生显着的影响,文章利用高通量测序手段考察高氨氮浓度条件下厌氧发酵系统中微生物的活性菌群及代谢途径的差异。结果显示,微生物群落结构随氨氮浓度发生了显着的改变,在高氨氮浓度条件下,主导微生物由Ruminofilibacter和Lactobacillus向Clostidium和Peptostreptococcus转变;代谢过程也出现了明显的差异,与孢子形成和细胞结构相关的代谢过程基因,如休眠与孢子形成(Dormancy and Sporulation)和细胞壁与荚膜(Cell Wall and Capsule)等相对丰度增加;与细胞分裂相关的代谢基因相对丰度降低;产甲烷过程中相应酶基因的表达量逐渐减少。这些结果表明,高氨氮浓度会改变微生物群落结构形成新的生态位,同时会改变各功能基因的表达活性,降低细胞生长和代谢相关基因表达;休眠和孢子形成,基因表达提高,有助于微生物抵抗高氨氮胁迫。(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4期)

陈锷,顾向阳,赵晓囧[2](2019)在《盐分对ASBR装置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为研究盐分对处理餐厨垃圾的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文章设计了甲烷转化率和日均甲烷产量与进水Na Cl浓度负荷的对应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用于确定盐分对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毒性负荷。结果表明:中温条件下(30℃~35℃),以模拟餐厨垃圾组分的混合短链脂肪酸为ASBR的进水基质,测定盐分对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毒性负荷,发现厌氧污泥对盐分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进水Na Cl浓度≤16 g·L~(-1)时,对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无显着影响,但当进水中的Na Cl浓度在24~64 g·L~(-1)d~(-1)之间时,厌氧污泥甲烷活性毒性负荷两种判定方式,即厌氧污泥中的甲烷日均产量和甲烷转化率均与Na Cl浓度呈现明显负相关,由此可得,使厌氧污泥活性下降10%和50%的Na Cl浓度分别为22.07 g·L~(-1),21.73 g·L~(-1)和51.22 g·L~(-1),50.74 g·L~(-1)。说明适当的盐分可以提升ASBR中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但过高的盐分浓度则会抑制产甲烷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9年04期)

王炳臣[3](2019)在《渤海及其入海河流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电活性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可以由产甲烷菌产生,滨海河流沉积物是其重要的潜在来源。传统观念认为,铁氧化物能够与产甲烷过程竞争电子,从而抑制甲烷产生。本研究团队前期的工作显示,在异化铁还原菌存在并适合胞外电子传递发生的条件下,可以种间通过直接电子传递的方式促进甲烷产生。因此,揭示该区域内铁还原菌多样性及其电活性、产甲烷菌多样性及其产甲烷类型,并尝试解析铁氧化物转化过程对甲烷产生过程的影响,对于评估河海交互区域温室气体排放潜力,阐明生物地球化学碳、铁耦合循环具有至关重要的科学意义。本研究以受人为活动影响明显的渤海及其入海河流沉积物为研究对象,分析了滨海河流不同区域的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的多样性,并分离得到一株新的具有电活性的铁还原菌;揭示了铁氧化物在厌氧产甲烷条件下的转化规律;解析了渤海不同断面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的空间分布规律,以及由河到海空间与盐度梯度条件下产甲烷菌多样性与产甲烷类型的变化规律。在研究过程中获得的主要结论如下:1、通过对滨海河流沉积物中电活性铁还原微生物的研究,结果发现界河沉积物Jh2、Jh3样品具有明显的铁还原活性;克隆文库表明两个位点具有特征性的铁还原细菌群落结构,Jh2样品中铁还原菌主要以Geobacter sp.为主;而Jh3样品中铁还原菌主要以Clostridium sp.为主;并在滨海河流沉积物中,分离得到了一株具有电活性的铁还原菌(JhA)。以上结果拓展了对于Anaerosinus sp.这一新菌种电活性的认识;同时,环境中新分离得到具有电活性的铁还原微生物,将为重金属环境修复提供菌株来源,具有潜在的应用价值。2、通过对磁铁矿在滨海河流沉积物产甲烷体系中产生与转化的研究,发现了该体系内含有铁还原微生物与产甲烷菌。其中,铁还原微生物在无定形铁存在情况下,与产甲烷菌竞争电子,从而抑制甲烷产生;但随着无定形铁转化为磁铁矿,产甲烷体系中具备了磁铁矿介导的胞外电子传递条件,从而促进了甲烷产生;而磁铁矿本身也可以作为电子受体,被铁还原菌还原竞争电子,抑制了前期甲烷产生。研究结果揭示了产甲烷菌群中磁铁矿的产生和转化对其中铁还原菌和产甲烷古菌间电子传递过程的影响。3、通过对渤海不同海域沉积物中微生物群落多样性与产甲烷潜力的研究表明,海底沉积物中微生物T-RFs片段相近,但其群落在空间分布上存在差异;沉积物中可提取态总铁对细菌群落结构具有显着影响,但未有显着影响古菌群落的环境因子;样品中脱硫弧菌(Desulfovibrio)和硫杆菌属(Thiobacillus)是主要优势细菌,甲烷杆菌属(Methanobacterium)和甲烷八迭球菌属(Methanosarcina)是主要优势古菌;富集过程中不同区域沉积物样品产甲烷量不同,表现为近岸样品产甲烷量较高。由以上结果推测,渤海沉积物中细菌尤其是与铁循环相关细菌可能是影响产甲烷潜力的重要因素;同时,人为活动,如水产养殖,污水排放等造成的有机物输入,可能增加了近海区域甲烷排放潜力。4、通过对渤海及其入海河流沉积物中产甲烷菌多样性的研究,结果发现由河到海过程中产甲烷菌多样性降低,且营养类型由复杂到单一;河海环境中甲基营养型产甲烷菌存在差异性,渤海中以甲烷类球菌属(Methanococcoides)为主,而黄河以甲烷八迭球菌属(Methanosarcina)为主;在海水富集培养过程中海洋样品仍以Methanosarcina为主,而河流样品却以未在原位样品中检测到的甲烷叶菌属(Methanolobus)为主,该结果说明,渤海沉积物中产甲烷菌并非主要来源于黄河。同时,在河海环境中均分离得到梅氏甲烷八迭球菌(Methanosarcina mazei),说明该菌种具有良好的环境适应性,而且可能是滨海环境中重要的产甲烷菌与碳循环参与者。(本文来源于《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期刊2019-06-01)

乔玮,毕少杰,齐向阳,苏敏,董仁杰[4](2018)在《微量元素制剂提高厌氧产甲烷活性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针对北京郊区4座农业沼气工程原料(鸡粪、牛粪、猪粪和玉米秸秆)和厌氧污泥中微量元素质量浓度不足的问题,制定了微量元素制剂,并从原料产气动力学和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两个方面评估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对沼气工程发酵效率的影响。研究表明:向原料中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鸡粪、牛粪和猪粪的甲烷产率分别提高了11.2%,24.3%和10.4%。采用一级动力学模型和两阶段模型对各原料甲烷发酵产气动力学进行拟合。一级动力学拟合结果显示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玉米秸秆由一阶段产气(K为0.12 d-1)变为二阶段产气,K1和K2分别为0.18和0.08 d-1,产气速率明显提高。二阶段模型拟合结果表明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可以提高牛粪和玉米秸秆的产甲烷速率。向厌氧污泥中添加微量元素制剂后,鸡粪、猪粪和玉米秸秆沼气工程厌氧污泥的比产甲烷活性均有提高,玉米秸秆沼气工程厌氧污泥活性提高效果最明显,为8.6%。因此,添加微量元素制剂总体上可以提高原料的甲烷产率,增强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沼气》期刊2018年03期)

张恩兰[5](2018)在《贮存浓缩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恢复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厌氧消化作为我国利用农业废弃物生产生物质能源的有效方法,其产业化推进过程中面临着许多问题,厌氧反应器快速启动便是其中之一。启动反应器所需的接种物可以从正在运行的厌氧反应器中获取,但是该方式具有较强的时空限制,需要附近有正在运行的厌氧反应器并且厌氧污泥量充足,否则,从其他地方运输污泥会大幅增加厌氧发酵启动的成本,阻碍产业化进程。若采用动物粪便、废水沉积污泥培养驯化得到种泥则耗时较长,效率不高。因此,贮存浓缩厌氧污泥作为种泥快速启动厌氧发酵反应器的可行性研究具有实际意义。首先,本论文研究了原始污泥在不同有机负荷下厌氧发酵产甲烷活性。结果表明,甘薯藤单发酵时最大的甲烷产量和容积产气率分别出现在湿发酵和固态发酵中,分别是200.22mL/g VSadded 和12.20L甲烷/L工作体积。与单发酵相比,不同有机负荷下SPV与畜禽粪便共发酵的甲烷产量和容积产气率提升了 14.34%-49.11%。共发酵优势在半固态发酵和固态发酵中表现明显。当VFA/TA和pH值都在可接受范围以内时,游离氨含量达到380 mg/kg可以作为判断体系稳定性下降的指标。用修正后的一阶动力学模型来评价底物的生物降解能力和产甲烷潜力得到了较好的效果,R2值在0.9715-0.9966之间,水解速率常数(k值)在0.0003到0.0953 1/d范围内。SPV与畜禽粪便的共发酵提高了k值,当k值小于0.01 1/d时观察到明显的甲烷产量降低。湿发酵、半固态发酵、固态发酵下各处理古菌群落在属水平上的相对丰度较高的菌群是Methanosaeta和Methanosarcina,并且生长代谢对氨氮浓度的变化较为敏感。其次,本论文研究了贮存浓缩厌氧污泥批式厌氧发酵的活性恢复效果。结果表明,批试实验第一阶段贮存浓缩污泥的活性有所损失,与接种原始污泥的反应器发酵效果相比,产甲烷活性达到原始污泥活性的79.93%-90.39%;第二阶段的累积甲烷产量比原始污泥增加了 1.11%-29.97%;第叁阶段的累积甲烷产量比原始污泥增加了 3.33%-30.43%。经过叁个阶段的活化过程,各处理的最高日甲烷产量的出现时间提前;第二阶段的各处理最高日甲烷产量高于第一阶段,而第叁阶段的最高日甲烷产量高于第一阶段,大部分处理略低于第二阶段。从体系稳定性来看,叁个阶段批试发酵体系运行稳定性逐渐提高。并且,在粪便中加入甘薯藤大体上可以提高系统的稳定性。经过一个阶段的批式反应之后,贮存浓缩厌氧污泥的活性可以得到大部分恢复,实现快速的启动。贮存浓缩污泥厌氧发酵叁个阶段下各处理的优势菌群均为Methanosaeta,在各个反应器内乙酸产甲烷途径占主体。再次,本研究开展了贮存浓缩污泥和贮存原始污泥在不同有机负荷率下连续厌氧发酵活性恢复效果。启动过程中,接种了贮存原始污泥的反应器的产气量高于接种了贮存浓缩污泥的反应器,累积甲烷产量低于接种了贮存原始污泥的反应器。不同负荷启动的贮存浓缩污泥和贮存原始污泥反应器均可以正常运行并且适应一定运行负荷的改变,没有出现反应器VFA积累、氨抑制、体系不稳定造成的反应器运行失败的现象。从反应器叁个阶段产气情况看,10 g VS/L和20 g VS/L负荷启动的反应器表现优于5 g VS/L的反应器。无论接种了贮存浓缩污泥和贮存原始污泥,以5 g VS/L启动的反应器产甲烷较低且波动较大,对于负荷改变的适应能力相对较差。属水平下,浓缩污泥样品中的古菌优势菌群是Methanosarcina,而原始贮存污泥样品中古菌优势菌群是Methanosaeta。其他各处理中的优势菌群均是Methanosaeta。在门水平下不同反应器的细菌分布以Firmicutes和Bacteroidetes为主。目水平下不同反应器的细菌中,Clostridiales Bacteroidales是两大优势菌群。(本文来源于《北京化工大学》期刊2018-05-31)

杨硕[6](2018)在《碳源对厌氧菌群产甲烷活性与电子传递途径的影响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厌氧生物处理技术具有适用范围广、运行成本低、抗冲击负荷能力强、能够产生大量CH_4、H_2等生物质能的优点,被广泛应用于处理各种有机废水。厌氧生物处理由发酵菌和产甲烷菌协同作用完成,产酸菌与产甲烷菌可通过间接电子转移(IHT或IFT)或直接种间电子转移(DIET)的方式产生甲烷,菌群间的种间电子过程是决定有机物降解和产甲烷能否高效进行的关键。碳源为参与电子传递的厌氧微生物提供能源和多种电子供体,是影响厌氧微生物产甲烷活性、菌群结构和代谢途径的重要因素。基于新型厌氧电子传递机制,以互营产甲烷菌群为切入点,分别运行四套不同碳源的厌氧序批式反应器(ASBR),结合宏基因组学探究了碳源分别为胰蛋白胨(ASBR-Try)、乙酸钠/丙酸钠(ASBR-VFA)、葡萄糖(ASBR-Glu)、乙醇(ASBR-Eth)时,对厌氧微生物的种群结构、代谢途径、产甲烷活性及胞外聚合物的影响,重点分析了碳源对厌氧微生物间电子传递机制的影响,以期为实际厌氧污水工艺提供理论指导和技术支持。通过试验研究发现,当碳源为葡萄糖时,系统内丙酸产量较高,发酵类型多为丙酸型发酵,极易出现酸化现象,产甲烷菌受抑制,甲烷产量减少,产甲烷活性不高。当碳源为蛋白质和乙醇时,胞外聚合物中腐殖质含量较多,腐殖质可能作为电子中介体在细胞电子传递过程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提高了微生物的产甲烷活性。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时,核黄素主要存在于溶解性微生物产物(SMP)中,当碳源为乙醇时,核黄素主要集中在紧密结合型胞外聚合物(TB-EPS)中。核黄素可能参与了电子传递,且与细胞内膜联系更紧密的TB-EPS中的核黄素更有利于促进产甲烷间的电子传递活性;从微生物菌属水平看,不同碳源驯化条件下的产甲烷菌差别很大。当碳源为蛋白胨和乙酸钠/丙酸钠时主要产甲烷菌为Methanosarcina,在古菌中相对丰度分别为88%和93%。当葡萄糖和乙醇为碳源时主要产甲烷菌为Methanosarcina和Methanobacterium,在古菌中的相对丰度分别为55%、58%、44%、41%。宏基因组学结果显示,蛋白胨驯化出的Methanosarcina主要的产甲烷途径包括乙酸途径和氢营养型途径两种;碳源为乙酸钠/丙酸钠时驯化出的Methanosarcina产甲烷途径主要是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Methanosarcina在碳源为葡萄糖的反应器中主要的产甲烷方式为乙酸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在乙醇反应器中Methanosarcina主要的产甲烷途径则是氢营养型产甲烷途径,并且在乙醇的刺激下,可驯化出导电菌属Geobacter。ASBR-Eth中与导电菌毛pili和细胞色素C的相关基因分别有45%和15%来自于Geobacter,ASBR-Eth中与pili相关的基因还约有20%来自于Desulfovibrio。Geobacter可能利用菌毛将电子直接传递给了Methanosarcina。推测ASBR-Eth降解乙醇为乙酸产甲烷的过程可能部分由DIET完成。(本文来源于《山东建筑大学》期刊2018-04-01)

苏润华,丁丽丽,任洪强[7](2018)在《纳米零价铁(NZVI)对厌氧产甲烷活性、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重点比较了纳米零价铁(NZVI)和微米级铁(ZVI)短期暴露条件下,厌氧产甲烷过程中污泥产甲烷活性、污泥生理生化特征、细胞膜磷脂组成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变化.结果表明,NZVI组中累积产甲烷量随着NZVI投加浓度的增加降低.5 000mg·L~(-1)ZVI组累积产甲烷量未受影响.5 d时NZVI(100~5 000 mg·L~(-1))组铁离子浓度是空白组的1.6~7.4倍,5 000mg·L~(-1)ZVI组铁离子浓度略高于空白组.5 000 mg·L~(-1)NZVI组胞外聚合物总量大幅下降为空白组的21.1%,而活菌比仍可保持在空白组的79.7%.辅酶F420和辅酶M含量在5 000 mg·L~(-1)NZVI组中为空白组的40.2%和61.6%,但100 mg·L~(-1)NZVI组和5 000 mg·L~(-1)ZVI组中辅酶F420含量升高为空白组的1.3倍.不同实验组污泥支链脂肪酸和不饱和脂肪酸的总含量为:ZVI-5 000(21.18%)>空白组(19.37%)>NZVI-1000(16.69%)>NZVI-5000(15.94%)>NZVI-100(12.08%).NZVI可使环境中铁离子浓度升高和细胞膜流动性下降,降低细胞活性和产甲烷关键辅酶活性,从而对产甲烷过程造成抑制;主成分分析和冗余分析表明,厌氧系统中微生物群落组成可受到NZVI的影响发生较大变化,Nakamurella、Bacillus、Trichococcus和Petrimonas对NZVI耐受性高.(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期刊2018年07期)

陈颖,邱凯瑞,吴麒,罗倩倩,苏春田[8](2017)在《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产甲烷菌的数量、群落组成和活性》一文中研究指出甲烷产生过程是湿地生态系统中最活跃的生物地球化学进程之一,岩溶湿地是一类具有典型岩溶地区水文特征和重要环境影响的特殊内陆淡水湿地.为了解岩溶湿地产甲烷菌的类型及其在碳循环中的贡献,综合运用分子生物学、微生物学和地球化学的方法对桂林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中产甲烷菌的数量、群落组成、活性以及相关的环境因子进行研究.分析15-35 cm沉积物中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mcr A的数量、种类以及与环境因子之间的关系,发现mcr A基因的拷贝数为106~(-1)07,主要来自5类产甲烷古菌目,分别是甲烷微菌目(Methanomicrobiales)、甲烷八迭球菌目(Methanosarcinales)、甲烷胞菌目(Methanocellales)、甲烷杆菌目(Methanobacteriales)以及一类尚未鉴定的产甲烷古菌,这些序列中有一半的序列与已知Mcr A蛋白序列相似度在95%以下,并且mcr A基因的多样性和数量分布主要受到有机碳和硫酸盐含量的影响.在产甲烷活性方面,沉积物的乙酸型产甲烷速率为1 024(±447)pmol g~(~(-1)) d~(-1),氢型产甲烷量约为650(±155)pmol g~(~(-1)) d~(-1).上述结果表明,会仙岩溶湿地具有同普通淡水湿地类似的产甲烷菌群落组成和较高的产甲烷潜力,并且该环境中可能蕴藏着许多尚未被研究的微生物资源.(本文来源于《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期刊2017年06期)

梅冰,程永伟,谢影[9](2017)在《最大比产甲烷活性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能指示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实验的目的是考察最大比产甲烷活性(Specific Methanogenic Activity,SMA)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能指示性能。在中温条件下进行实验室规模的连续式餐厨垃圾厌氧消化试验,监测的指标为沼气产率、pH、甲烷含量、总VFA、SMA。实验结果显示沼气产率、甲烷含量、pH值对系统不稳定性反应不敏感。SMA数值的变化趋势,可以对厌氧消化反应器过程不稳定性进行指示。(本文来源于《节能技术》期刊2017年04期)

杨红艳,虞波,尹芳,柳静,赵兴玲[10](2016)在《含PAM活性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污水处理厂大量剩余活性污泥的资源化利用一直是焦点问题,剩余污泥中含有丰富的营养成分,不能随意处理,大部分工厂用聚丙烯酰胺(PAM)处理污泥.初步探讨了聚丙烯酰胺对污水处理厂的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在试验过程中,采用中温批量式厌氧消化的方式制取沼气.实验结果表明,聚丙烯酰胺对污泥厌氧发酵产沼气有促进作用,经测定并测出其产生气体中甲烷含量达60%以上,且TS产气率和VS产气率分别为250mL/g和362mL/g,是不含聚丙烯酰胺的1.57和1.63倍.这为城镇大量剩余污泥堆积问题提供新的解决方法,在产生清洁能源沼气的同时还解决了环境污染问题.(本文来源于《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6年06期)

产甲烷活性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研究盐分对处理餐厨垃圾的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文章设计了甲烷转化率和日均甲烷产量与进水Na Cl浓度负荷的对应关系的两种判断方法,用于确定盐分对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毒性负荷。结果表明:中温条件下(30℃~35℃),以模拟餐厨垃圾组分的混合短链脂肪酸为ASBR的进水基质,测定盐分对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毒性负荷,发现厌氧污泥对盐分有一定的耐受能力;在进水Na Cl浓度≤16 g·L~(-1)时,对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无显着影响,但当进水中的Na Cl浓度在24~64 g·L~(-1)d~(-1)之间时,厌氧污泥甲烷活性毒性负荷两种判定方式,即厌氧污泥中的甲烷日均产量和甲烷转化率均与Na Cl浓度呈现明显负相关,由此可得,使厌氧污泥活性下降10%和50%的Na Cl浓度分别为22.07 g·L~(-1),21.73 g·L~(-1)和51.22 g·L~(-1),50.74 g·L~(-1)。说明适当的盐分可以提升ASBR中厌氧污泥的产甲烷活性,但过高的盐分浓度则会抑制产甲烷活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产甲烷活性论文参考文献

[1].贾传钊,李香真,肖洪文,章淼.高氨氮浓度对产甲烷厌氧发酵过程中微生物活性及转录组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9

[2].陈锷,顾向阳,赵晓囧.盐分对ASBR装置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的影响[J].中国沼气.2019

[3].王炳臣.渤海及其入海河流沉积物中铁还原菌电活性及产甲烷菌多样性的研究[D].中国科学院大学(中国科学院烟台海岸带研究所).2019

[4].乔玮,毕少杰,齐向阳,苏敏,董仁杰.微量元素制剂提高厌氧产甲烷活性的研究[J].中国沼气.2018

[5].张恩兰.贮存浓缩厌氧污泥产甲烷活性恢复机制研究[D].北京化工大学.2018

[6].杨硕.碳源对厌氧菌群产甲烷活性与电子传递途径的影响研究[D].山东建筑大学.2018

[7].苏润华,丁丽丽,任洪强.纳米零价铁(NZVI)对厌氧产甲烷活性、污泥特性和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J].环境科学.2018

[8].陈颖,邱凯瑞,吴麒,罗倩倩,苏春田.桂林会仙岩溶湿地产甲烷菌的数量、群落组成和活性[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2017

[9].梅冰,程永伟,谢影.最大比产甲烷活性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能指示性分析[J].节能技术.2017

[10].杨红艳,虞波,尹芳,柳静,赵兴玲.含PAM活性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潜力研究[J].云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6

论文知识图

试验装置示意图与实物图试验装置照片技术路线试验装置示意图氨氧化过程的电子传递途径Fig.6.28E...产甲烷活性随时间的变化关系

标签:;  ;  ;  ;  ;  ;  ;  

产甲烷活性论文_贾传钊,李香真,肖洪文,章淼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