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银行跨国经营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外资银行,因素,区域,中国银行。
银行跨国经营论文文献综述
张莹[1](2019)在《“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次贷危机后,我国商业银行加快了国际经营的步伐,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提出更加推动了我国银行业加快海外扩张的进程。我国五大国有控股商业银行作为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的排头兵,在海外扩张的进程中取得了显着成果。本文通过对五大商业银行海外扩张的布局状况,区位选择以及进入模式分析总结出跨国经营的路径与策略,并针对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提出了合理对策建议。(本文来源于《全国流通经济》期刊2019年10期)
耿鸣燠,高西[2](2018)在《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探索》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银行对于跨国经营业务予以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国经营质量的提升,需要就跨国银行的发展予以探索,并结合跨国银行的发展探索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路径。本文就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我国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本文来源于《中外企业家》期刊2018年23期)
闫苏静[3](2017)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9年我国成功启动了跨境贸易人民币结算业务试点以来,人民币国际化进展迅速,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绩。《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叁个五年规划纲要》明确提出:“有序实现人民币资本项目可兑换,提高可兑换、可自由使用程度,稳步推进人民币国际化,推进人民币资本走出去。”人民币国际化不仅对中国经济全球化发展进程具有里程碑意义,也对国际金融体系改革历程具有实质性意义。我国商业银行作为金融市场的主体、货币流通的中介,在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发挥着不可替代的作用。抓住人民币国际化的战略机遇进行跨国经营,是商业银行应对国内激烈竞争、提升国际竞争力、取得长足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首先从理论层面把握银行跨国经营动因,并基于货币替代、金融深化、最优货币区等理论,阐释了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进行跨国经营的必然性及两者之间相互影响的关系,为本文的写作奠定理论基础。进而在研究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现状的基础上,客观地分析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有哪些显着特点。接着全面剖析当前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优势和劣势、机会和威胁,认为人民币国际化为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提供了原发性通道,有助于业务结构的国际化调整,也有利于提高自身的竞争力。另外,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进行跨国经营时间较短,实践经验有所欠缺。而美国、日本的银行分别在美元、日元国际化背景下积累了较多的跨国经营经验,研究美元、日元国际化进程中的银行跨国经营实践,不仅可以清晰地看到货币国际化与银行跨国经营之间如何协同发展,为我国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进行跨国经营提供经验借鉴,同时也能够看到美国、日本跨国经营程度较高的银行竞争力何在,从而有针对性的进行跨国经营。最后,为商业银行在人民币国际化背景下进行跨国经营提出战略建议:区域战略上,加大走出去力度,构建全球服务网络,在布局上注重契合人民币国际化路径,遵循以贸易伙伴为切入点,向周边国家推进,兼顾欧美发达国家和地区,同时加深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合作;业务战略上,在做强基础业务的同时,注重业务创新,提供差异化、个性化的服务;经营战略上,努力推进内外联动和集团一体化发展,不断增强商业银行在东道国本地的发展能力,使得商业银行的跨国经营从“走出去”到“走进去”;风险管理战略上,完善风险控制系统,加强风险管理,坚持稳健审慎的发展策略,使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实现稳定发展。(本文来源于《天津商业大学》期刊2017-06-01)
廖志强[4](2017)在《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2006年11月国务院取消外资银行经营人民币业务的地域和客户限制,经过30多年的发展,外资银行在我国本土化经营方面得到了长足的进步,已经成为我国金融行业的一支非常重要的力量,在服务我国经济发展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伴随着我国“一带一路”、“长江经济带”、“京津冀协同发展”等战略的实施,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又迎来了新的契机。本文主要研究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哪些影响因素影响外资银行在我国区位选择以及这些影响因素对外资银行区位选择的影响程度。本文首先对外资银行在我国区位选择的文献和理论进行了梳理,然后全面系统的描述了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状况,包括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发展历程、跨国经营状况、区位分布等,并基于外资银行营业机构网点和分行的维度,从城市、省级区域、叁大经济地带、六大常规区域、城市圈等区域角度,对外资银行在我国的具体区位选择情况进行了深入细致的研究。通过构建理论框架提出研究假设,基于2005-2015年我国27个省级区域的24个变量指标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影响我国外资银行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表明:地区市场化程度、地区优惠政策、地区交通基础设施、地区产业结构、地区对外开放程度、地区城镇化水平、地区人力资本、地区外商直接投资、地区贸易水平、地区金融环境、同行业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地区居民消费水平、地区通讯基础设施、地区投资规模、地区经济发展水平、地区创新能力、地区工资水平都是影响外资银行在华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而且地区市场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并基于回归分析结果,提出可供外资银行在我国进行区位选择的投资参考建议。(本文来源于《湖南师范大学》期刊2017-05-01)
田翼[5](2017)在《NY银行广西分行在东盟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东盟友好合作已走过25个年头。25年间,双边贸易额从近80亿美元增加到4700亿美元,增长近60倍;双向投资额从5亿美元增加到1600亿美元,增长300多倍。作为广西最大的商业银行之一,NY银行广西分行顺势而为,大力推进在东盟的跨国经营。在当前激烈的市场竞争、复杂的外部环境下,选择合适的发展策略是广西分行顺利发展的关键。本文通过综合运用文献分析法、理论分析法、实地调查与访谈法、案例分析法,对NY银行在东盟跨国经营的动机、策略、内外部环境、保障措施等做了分析。跨国经营的动机由多个因素组成,例如留住客户、降低成本、开拓市场、分散风险等。通过对内外部环境进行分析,广西分行能够较好的利用外部机会,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回避外部威胁,将内部优势转化成竞争力的同时,较好的应对内部劣势,因此应该采用增长型的发展策略。确定跨国经营的策略以后,需要注意的是保障措施的实施,从组织、机制、科技、人力资源、资金等方面入手,保证策略能够顺利推行。(本文来源于《广西大学》期刊2017-05-01)
许南,廖志强[6](2017)在《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2005-2015年我国27个省级区域的24个变量指标的面板数据,实证分析了我国外资银行在华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研究发现:地区的市场化程度、优惠政策、交通基础设施、产业结构、对外开放程度、城镇化水平、人力资本、外商直接投资、贸易水平、金融环境、同行业竞争(城市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大型商业银行)、居民消费水平、通讯基础设施、投资规模、经济发展水平、创新能力、工资水平都是影响外资银行在华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地区市场化程度是最重要的影响因素,政策因素的影响在逐渐减弱。(本文来源于《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2期)
芦菲儿[7](2017)在《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追随客户”模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自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由于各国政府对金融管制和外汇管制的放松以及采取金融自由化的政策,金融全球化进程明显加快,各国商业银行相互在对方国家设立分支机构,实现组织机构的国际渗透,银行海外扩张的发展已成为金融全球化的一个重要表现和内容,商业银行进入了高速发展的黄金时期,许多商业银行正在酝酿海外扩张计划,海外扩张正在悄然兴起。随着金融自由化和经济全球化的高速发展,整个世界范围内的金融市场联动性不断增强,我国“走出去”战略也初显成效,需要“走出去”的不仅只有生产性企业,还应包括为之提供必要金融服务的商业银行。在当今全球银行业格局发生变化改革之际,我国商业银行应该抓住机遇顺应时代要求,大力拓展跨国战略加大国际化步伐,增强国际间竞争实力,打造我国银行业国际化发展的美好蓝图。“追随客户”理论作为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学术理论中最为被广泛接受的理论之一,从这一理论角度分析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问题对我国银行业加速迈向全球化经营具有重大的现实指导意义。本文首先从银行国际化经营的理论分析入手,着重分析了比较优势理论、引导效应假说、内部化理论和国际生产折衷理论这四个在学术界被广泛接受的理论假说,并以“追随客户”理论为出发点,较为针对性的对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经营以及“追随客户”模式的现状进行了综合性阐述和分析,认为就当前阶段而言,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拓展是追随企业海外经营而进行的,但是对比美日欧等发达经济体商业银行发展现状来看,发现我国商业银行海外机构存在诸多问题,比如金融产品单一、贷款规模偏小、在“追随客户”方面存在地区和行业上的错配,说明我国商业银行对境外企业的追随效应尚未完善。随后又从实证分析方面出发,利用商业银行海外净资产、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双边贸易额这叁个有代表性的数据,运用格兰杰因果检验和误差修正模型,对“追随客户”效应进行了量化分析,结果表明:我国对外直接投资额以及双边贸易额都是我国商业银行海外净资产变化的原因,都存在着长期均衡关系,而反之并未成立。即我国目前商业银行海外发展符合“追随客户”理论,但尚未完善,还未达到“引导客户”的第二阶段,这也是与目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进程程度相吻合的。此外从短期来看,虽然由于对外直接投资的冲击作用我国海外净资产会偏离均衡水平,但修正速度较快,长期内依旧保持均衡态势。最后在基于实证分析的基础上,借鉴美、日、欧这些发达国家和经济体的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路径和拓展模式,在借鉴其经验和教训的基础上,从我国基本国情以及当前我国商业银行国际化发展的现状出发,提出了符合我国国情的改革建议。(本文来源于《华东政法大学》期刊2017-04-01)
田骜[8](2017)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因素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我国市场经济体制不断完善,世界一体化趋势逐渐形成以及市场竞争机制日益激烈等因素的共同作用下,我国许多商业银行都取得了良好的发展,并逐步将经营范围拓展到国外。与此同时,随之而来的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因素则成为我国金融行业高度重视的问题。对此,本文分析了影响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主要因素,同时提出了几点提高商业银行跨国经营效益的建议,以供各位读者参考。(本文来源于《中国乡镇企业会计》期刊2017年02期)
朱琳,崔新健[9](2017)在《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实证研究——基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运用2001年-2014年期间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开设境外经营机构的数据,运用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实证检验了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影响因素。结果表明中国与东道国双边贸易与东道国市场机会均是影响中资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的重要因素,中资商业银行走出去区位选择符合"跟随客户"与"追求市场机会"动机。(本文来源于《现代管理科学》期刊2017年01期)
郭睿[10](2016)在《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近些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社会的进步和世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我国商业银行也紧随时代变化而不断地改革和发展,并逐渐开展了跨国经营业务,但同时也会涉及更多的国家风险管理问题。现分析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实际状况以及存在的问题,并且研究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面临的风险趋势,最后制定合理有效的措施来进一步完善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国家风险管理,从而促进我国商业银行在跨国经营中的发展。(本文来源于《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期刊2016年08期)
银行跨国经营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我国银行对于跨国经营业务予以高度关注,为了更好地实现跨国经营质量的提升,需要就跨国银行的发展予以探索,并结合跨国银行的发展探索我国银行的跨国经营路径。本文就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进行探索,希望可以为我国银行的发展提供借鉴。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银行跨国经营论文参考文献
[1].张莹.“一带一路”倡议下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路径选择与对策研究[J].全国流通经济.2019
[2].耿鸣燠,高西.跨国银行的新发展与中国银行业的跨国经营探索[J].中外企业家.2018
[3].闫苏静.人民币国际化进程中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策略研究[D].天津商业大学.2017
[4].廖志强.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研究[D].湖南师范大学.2017
[5].田翼.NY银行广西分行在东盟跨国经营的策略选择研究[D].广西大学.2017
[6].许南,廖志强.外资银行在华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影响因素研究——基于省级区域的实证研究[J].湖南财政经济学院学报.2017
[7].芦菲儿.中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的“追随客户”模式研究[D].华东政法大学.2017
[8].田骜.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因素分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2017
[9].朱琳,崔新健.商业银行跨国经营区位选择实证研究——基于中资银行跨国经营面板数据固定效应模型的检验[J].现代管理科学.2017
[10].郭睿.我国商业银行跨国经营中的风险管理研究[J].湖北经济学院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