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审美心胸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中国古典美学,审美心胸,天人合一,大生命
审美心胸论文文献综述
张海满[1](2016)在《闲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心胸》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古典美学的发展始终没有离开过审美心胸的探讨,从老子的涤除玄鉴,到庄子的心斋坐忘,逍遥游,到后来魏晋南北朝时期的澄怀味象,以及明清时期的现量说都在阐述着他们的审美心胸。禅宗的美学思想也是中国古典美学史重要的一个分支,他的思想对于我们审美心胸的把握具有极大的启示,随着美学研究的深入发展,审美心胸也不断地被美学家们不断完善。其实,我们不难发现中国古典美学始终贯穿着一条主线,那就是一种天人合一、大生命状态的审美心胸,本文主要以这种审美心胸为线索,浅谈如何去发现美,感受美,体验美。(本文来源于《长江丛刊》期刊2016年29期)
詹冬华[2](2016)在《时空视阈下的审美心胸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叁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叁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叁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叁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本文来源于《文史哲》期刊2016年04期)
花敏洁[3](2016)在《审美心胸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审美心胸”最早见于叶朗着的《中国美学史大纲》,书中把审美心胸定义为是一种超脱利害观念的空明心境,是审美主体进行审美观照和审美创造的一个前提,是一个精神条件。我们可以把审美心胸理解为审美主体在进行审美活动时,内心的一种空灵和宁静的心里条件。我国古代美学中常用“胸臆”“胸襟”“胸次”或“胸中”这些词来指人的精神心理状态和内在素质,都强调了在进入审美状态之前,审美上体需要排除外在的干扰,进入清静、清明的审美心境。中国古代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中,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审美心胸理论的主要特点可以归纳为:虚静,超脱,空明,物化和神游。老子“涤除玄鉴”“致虚极,守静笃”的理论可以看作审美心胸理论的起源点,而庄子关于“心斋”“坐忘”的理论则可以看作是审美心胸理论的真正发现。审美心胸理论在历史流变过程中,经历了唐、宋、元、明、清时期的绘画、书法、人格素养及文艺理论的不断传承和创新,其内蕴得到了丰富的发展与充实,但其核心思想仍然与老庄的文艺美学思想息息相关。“忘”“闲”和“游”的文化实践既是审美心胸的实现途径,也是审美心胸对当代文化及日常生活的影响意义所在。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和中国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在审美体的心理方面有着相类似的地方,因此,可以将参照西方的审美态度理论,在比较的视野中审视审美心胸理论,便于更清晰的了解它的文化特色。本文主要从以下四个方面展开论述:审美心胸的理论渊源、在文学艺术领域的历史流变,审美心胸在日常审美生活中的文化实践和结论部分对于西方美学中的审美态度理论的延伸对比。(本文来源于《西北民族大学》期刊2016-05-01)
刘敏惠[4](2013)在《从比德到畅神——浅析魏晋时期审美心胸的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魏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一次非常重要的转折时期,无论从政治、经济、军事、包括整个意识形态都经历转折。然而审美心胸的转变可谓极致,从遵周孔名教到魏晋时期所特有的玄学清谈、从重人物的经学造诣和道德品行到注重个体生命独特写照的人物品藻即注重人物的风姿卓韵,而这一转变从士人的人生价值取舍以及对待生命人生的方式上都有体现,恰恰是这一转变即士人们审美心胸的转变也相继对文学的发展与文学的真正自觉产生不可估量的意义,也正因如此促成了魏晋时期简约玄澹、超然绝伦的美学特征的形成。(本文来源于《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期刊2013年12期)
叶玉露[5](2013)在《论孟子审美心胸的逻辑线索》一文中研究指出孟子审美心胸论的逻辑线索主要由叁个层次构成:纯心思义即心思纯一、为义是思,是孟子审美心胸论心理活动的发端,是主体进入审美活动的前提;志气谐和是志、气相互和谐交养,是审美心胸的充实;天地同流既是天人合一的审美境域又是审美的高峰体验。这叁个层次是一个层层递进、由此及彼的心灵程序。(本文来源于《河南社会科学》期刊2013年07期)
彭锋[6](2013)在《无利害性与审美心胸》一文中研究指出经过当代中西美学家的阐释,西方现代美学中的无利害性思想与中国传统美学中的审美心胸理论的相似性被揭示出来。由此,中国传统美学的现代转型呈现出错综复杂的关系:一方面是按照自己的发展逻辑由自律美学向他律美学发展,另一方面是在西方美学影响下对中国传统固有的自律美学的确认。在自律美学方面,中国传统美学与西方现代美学形成了对话关系。我们期待在他律美学方面,中国美学内在的现代性进程中所萌生出来的他律美学能够与西方后现代美学形成呼应。(本文来源于《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期刊2013年02期)
宋雄华[7](2012)在《论庄子与康德审美心胸观的会通性》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和康德的审美心胸观都认为,审美主体在面对审美对象时,内心应该达到一种超越一切利害关系的虚静自由的状态。康德的审美静观说在其理论中并未充分展开,主要表现为直接用"静观"这一词语,强调一个"静"字。庄子的审美虚静说不但强调"静",而且强调"虚",是一个以虚静为核心,以心斋为起点,以坐忘为中介,以物化为最后旨归的有机整体。庄子审美虚静说的最终目的是达到物我合一的互动互化,比康德单纯静观的审美观照理论更接近审美心理的实际状态。庄子的虚静说没有像康德的静观说那样纯粹地指向形式美。(本文来源于《东方论坛》期刊2012年03期)
孙焘[8](2011)在《“无情”与“心镜”:庄子的审美心胸思想》一文中研究指出庄子美学的独特追求是"无情",即消除喜怒情绪对于人的心神的扰动。这可以使人达到两方面的自由,一是免除外界刺激之干扰的自由,一是自主掌握生命的创造活动。达到"无情"的方法是"用心若镜",即把外物化为形象,不留滞于胸中。这涉及一种审美的态度,使"物"的意义得以转换。(本文来源于《浙江学刊》期刊2011年01期)
孟召际[9](2010)在《中国“审美心胸”理论及其流变述论》一文中研究指出老子和庄子的“道”及体道哲学,不仅奠定了中国“审美心胸”理论的超功利、超认知的思想基础,为其提供了方法论上的指导,并且赋予其“虚静”的精神特征。“审美心胸”理论植根于中国传统文化之中,其理论基因在后世得到不同的阐发,在流变过程中有承继也有创新,因而出现了诸多指称和命名,并形成了一个长长的发展链条。它们虽然有审美向度和情感色彩的差异,但其核心要义一以贯之,溯其源流均与老庄文艺美学思想密切相关。西方“审美态度”理论也有一个类似的历史发展过程。“审美态度”理论和“审美心胸”理论在核心内涵上是一致的,但由于文化传统的差异也具有不可通约性,在比较的视野中审视中国的“审美心胸”理论,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其独特的文化和民族特色。本文主要是从“审美心胸”理论的哲学思想根基、在文艺审美领域的历史性流变、与西方“审美态度”理论的参证比较等叁个方面来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四川师范大学》期刊2010-05-05)
逄淑济[10](2010)在《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以柳宗元《江雪》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从老子、庄子、宗炳、郭熙一步步阐述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理论,并由此来分析唐代诗人柳宗元的《江雪》的审美意境。(本文来源于《安徽文学(下半月)》期刊2010年04期)
审美心胸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审美心胸表现为一种空明澄澈、通豁无碍的心境,这实际上是一种自由的心理时空,是对自然社会时空秩序的超越。中国古代审美心胸理论关涉到叁个层面的时空:"自然时空"、"心理时空"、"形式时空",这叁个层面紧密关联,构成了审美时空的叁个基本维度。有限的生命与无限的宇宙之间的根本对立,引发"心理时空"对"自然时空"的塑型与超越,这也是艺术审美发生的存在论依据,但"心理时空"还必须转化并落实到具体的意象符号亦即"形式时空"上。老庄的"虚静"说、佛禅的"空静"论均为审美心胸理论提供了思想上的支撑,但两者仅从哲学上对"自然时空"与"心理时空"的关系进行了充分的阐发,而对"形式时空",特别是审美时空叁层面之间的共生相依关系并未作明确论述。魏晋以降,"虚静"("空静")说被后世文艺理论家用于诗文、书画等各个艺术领域,在庄禅的"道体时空"、"佛性时空"之外,拓展了审美意象的"形式时空",审美心胸理论才实现了从哲学到美学、艺术学的完美变身,并逐步得到充实与完善。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审美心胸论文参考文献
[1].张海满.闲谈中国古典美学中的审美心胸[J].长江丛刊.2016
[2].詹冬华.时空视阈下的审美心胸理论[J].文史哲.2016
[3].花敏洁.审美心胸理论研究[D].西北民族大学.2016
[4].刘敏惠.从比德到畅神——浅析魏晋时期审美心胸的转变[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3
[5].叶玉露.论孟子审美心胸的逻辑线索[J].河南社会科学.2013
[6].彭锋.无利害性与审美心胸[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3
[7].宋雄华.论庄子与康德审美心胸观的会通性[J].东方论坛.2012
[8].孙焘.“无情”与“心镜”:庄子的审美心胸思想[J].浙江学刊.2011
[9].孟召际.中国“审美心胸”理论及其流变述论[D].四川师范大学.2010
[10].逄淑济.中国古代审美心胸论——以柳宗元《江雪》为例[J].安徽文学(下半月).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