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胆红素,新生儿,血症,综合征,黄疸,肝功能,口服液。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论文文献综述
李雪利[1](2019)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效果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效果。方法自2018年1月~2018年12月期间,本院所在科室共收治66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将其按照随机抽签法分成对照组(33例)和观察组(33例),对照组实施蓝光照射治疗12小时治疗,观察组在此基础上实施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持续治疗3天。对比治疗效果。结果观察组治疗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P<0.05;治疗后,观察组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结论在蓝光照射治疗基础上,对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实施茵栀黄口服液治疗具有显着效果,能够降低胆红素水平,提高临床效果。(本文来源于《心理月刊》期刊2019年12期)
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2](2019)在《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是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最重要的基因。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SLCO1B)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和SLCO1B基因的突变对中国成人轻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8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和158名正常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白洁,罗磊,郑素军,段钟平[3](2019)在《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基因因素》一文中研究指出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主要包括吉尔伯特综合征和Crigler-Najjar综合征,这两者均由调节胆红素代谢的基因发生突变所致。大多数的遗传变异发生在尿苷二磷酸葡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GT1A1)基因中,该基因也是调控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的关键基因。此外,部分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不能完全用UGT1A1基因来解释,应考虑其他基因在其中发挥的作用。溶质载体有机阴离子转运(本文来源于《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期刊2019-05-16)
罗磊[4](2019)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UGT1A1基因分析及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背景与目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是一种常见的临床现象,影响了全球5%-10%的人口,然而,其遗传学机制尚未明确。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基转移酶1A1(Uridine diphosphate glucuronyltransferase 1A1,UGT1A1)是肝细胞中唯一参与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的酶,UGT1A1基因突变可降低酶的活性,引起胆红素葡萄糖醛酸化不足,从而增加血清胆红素水平。既往研究主要集中在UGT1A1基因单位点突变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尚缺乏UGT1A1基因突变对高间接胆红素血症影响的全面认识。本研究以UGT1A1基因测序为基础,从UGT1A1基因单位点突变与复合杂合突变的角度出发,探讨Gilbert综合征及Crigler-Najjar综合征等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遗传学基础,为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基因诊断提供理论依据。非酒精性脂肪性肝病(Nonalcoholic Fatty Liver Disease,NAFLD)是世界范围内最常见的肝脏疾病。既往研究提示氧化应激在NAFLD的发生与发展过程中均发挥着重要作用。胆红素作为强大的内源性抗氧化剂,可通过对抗氧化应激损伤,从而降低氧化应激相关疾病的风险。一些回顾性研究提示,增加胆红素水平与降低NAFLD风险有关。然而,该关联是反映了胆红素的真正的生物保护作用,还是其他因素的混淆,目前仍不明确。本研究从孟德尔随机化角度出发,分析胆红素水平及常见UGT1A1基因突变对NAFLD的影响。方法本研究共纳入418名健康体检者以及3名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患者及其9名家属。收集其临床数据,并留取其EDTA抗凝血。对所有研究对象进行UGT1A1基因测序。分析UGT1A1基因单位点突变及复合杂合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之间的关联,并从孟德尔随机化的角度探索胆红素水平及常见UGT1A1突变对NAFLD的影响。结果1.在Gilbert综合征的UGT1A1基因分析中,相对于野生型而言,UGT1A1-A(TA)6/7TAA杂合突变可增加3.11倍的高胆红素血症风险(P=0.036),而UGT1A1-c.-3275T>G不是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P=0.810),但c.-3275T>G与A(TA)6/7TAA复合杂合突变可增加4.34倍的高胆红素血症危险(P<0.001)。2.在健康体检者的UGT1A1基因分析中,5种UGT1A1基因突变[A(TA)6/7TAA、c.211G>A、c.-3275T>G、c.1091C>T及c.1456T>G]与总胆红素(TB)、间接胆红素(IB)及直接胆红素(DB)水平均显着相关,且随着UGT1A1基因突变数目的增加,TB、DB及IB水平均逐步增加。基因型分析提示,UGT1A1基因纯合突变组与复合杂合突变组的胆红素水平最高,杂合突变次之,野生型最低。3.在Crigler-Najjar综合征II型(CNS-II)的家族研究中,3名CNS-II患者均发现了3个常见的UGT1A1基因杂合突变(c.211G>A、c.-3275T>G与c.1456T>G)。未发现其他影响胆红素代谢的致病性基因突变。4.在胆红素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中,UGT1A1基因常见突变[A(TA)6/7TAA与c.211G>A]可显着增加TB、DB及IB水平(P<0.001)。在二元逻辑回归模型中,A(TA)6/7TAA及c.211G>A与NAFLD的风险无关(P=0.43;P=0.19);TB、IB及DB与NAFLD的风险也无关(P值均>0.30)。结论1.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UGT1A1基因分析中,UGT1A1基因常见突变对胆红素水平影响存在基因迭加性效应。UGT1A1-c.-3275T>G是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辅助因素,而非独立危险因素。2.在CNS-II家族研究中,首次报道了一种新的UGT1A1基因3位点复合杂合致病性突变(c.-3279T>G,c.211G>A和c.1456T>G)。3.在孟德尔随机化研究中,UGT1A1基因A(TA)6/7TAA和c.211G>A与胆红素水平增加有关。但UGT1A1基因突变及血清胆红素水平均与NAFLD风险无关。(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1-01)
邱玉贞,刘娟琴,李琼,郑丽婷,谢路西[5](2018)在《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择2017年1—12月我院收治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240例,以随机数字表法将其分为对照组与研究组,每组各120例。对照组采取常规护理措施,研究组在此基础上进行临床护理路径干预。评价两组干预前后总胆红素的变化以及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结果干预后研究组总胆红素水平低于对照组(P<0.05),黄疸消退时间、住院时间与住院费用、护理满意度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临床护理路径应用于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效果显着,不仅可以促进患儿康复,而且减轻了家庭经济负担,提高了护理满意度,值得临床推广。(本文来源于《卫生职业教育》期刊2018年23期)
何志勋,王伟名,夏伟桃,黎杰勇,区肇真[6](2018)在《探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观察同步换血疗法对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2016年1月~2017年3月间收治的11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作为研究对象,所有患儿全部采取外周血管同步换血治疗,分别比较治疗前、后患儿的电解质、血糖、血常规、血气、胆红素等临床指标。结果:治疗前,患儿的TBIL、IBIL、DBIL分别为(443.38±120.32)μmol/L、(431.56±112.57)μmol/L、(18.53±9.17)μmol/L;治疗后,患儿的TBIL、IBIL、DBIL分别为(238.63±93.42)μmol/L、(225.85±86.92)μmol/L、(11.57±5.41)μmol/L(P<0.05)。WBC、Hb、PLT、Ca2+水平均比治疗前明显改善(P<0.05);RBC、Na+、K+、p H水平与治疗前无明显差异(P>0.05)。结论: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的临床治疗中,采用外周血管同步换血疗法,安全性高、临床疗效显着、预后良好,可在临床推广应用。(本文来源于《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期刊2018年01期)
李燕萍[7](2017)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治疗特点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治疗特点。方法对2016年期间本院收治的85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临床病历资料进行统计研究,治疗前后均检测其血清生化指标,并统计分析其治疗结果。结果经治疗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血清学指标值显着低于治疗前(P<0.05),其总疗效满意率为97.65%(83/85)。结论临床应早期积极给予对因干预治疗,以改善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的预后。(本文来源于《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期刊2017年07期)
王明惠,王利平[8](2016)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将74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随机分为对照组(38例,给予苯巴比妥钠口服)和治疗组(36例,在对照组基础上给予茵栀黄口服液口服)。两组治疗7天为一疗程,服药3、5、7天复诊胆红素值。结果 74例患儿中,对照组38例给予苯巴比妥钠口服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总有效率78.9%;治疗组36例苯比妥钠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总有效率94.4%。治疗组较对照组胆红素水平下降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治疗组疗效明显优于对照组。中西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观察无严重的不良反应。结论中西结合(苯比妥钠联合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临床安全有效,其疗效优于单一苯巴比妥治疗。(本文来源于《西南军医》期刊2016年05期)
赵德庆,朱星成,周琳[9](2016)在《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分析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为临床诊治及预后判断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提供实验室依据。方法测定64例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部分生化指标,并与50名健康新生儿进行比较。结果 64例病例中首要病因是围产因素(50.0%)。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总胆红素(TBIL)、间接胆红素(IBIL)、肌酸激酶(CK)、肌酶激酶-同工酶(CK-MB)、天门冬氨酸氨基转换酶(AST)、乳酸脱氢酶(LDH)、尿酶(UA)活性均有不同程度增高,治疗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应加强对早期新生儿黄疸的监测,及时干预,减少心肌损伤,避免胆红素脑病的发生。(本文来源于《中国临床新医学》期刊2016年04期)
阴伟,田朝霞,董红红,张谊,李萍[10](2016)在《104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监测心肌酶学及肝转氨酶的临床意义》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探讨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neonatal hyperbilirubinemia,NHB)与血清心肌酶学的相关性分析,研究NHB患儿监测心肌酶谱的临床意义。方法选择日龄2 7d的足月早期新生儿164例。男96例,68例。NHB患儿104例为观察组,生理性黄疸60例为对照组,应用化学免疫荧光法测定两组新生儿血清心肌酶学及肝功能指标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 1)观察组患儿皮肤黄染开始时间2.1 6±2.64d,黄疸持续时间10.8±9.73d;对照组开始时间2.90±3.78d,黄疸持续时间15.35±3.75d。2)观察组NHB血清总胆红素(TBIL)≥341μmol/L患儿18例占17.31%,TBIL在205~341μmol/L为8 6例占82.6 9%。3)治疗前观察组心肌酶学(AST,LDH,CK,CK MB)、肝功能指标(ALT,ALB)测定值高于对照组并具有统计学差异(t=22.1 6,12.87,14.17,31.2 9,9.82,7.0 9;P<0.01)。4)观察组治疗后AST、LDH、CK、CK MB、ALT、ALB测定值下降且与治疗前测定值比较有统计学差异(t=7.35,10.09,12.9 6,11.74,3.27,8.13;P<0.01)结论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可引起新生儿心肌酶学及肝功能改变,虽为可逆性且经积极治疗均能恢复正常,但仍有进行监测及动态观察的必要性及临床干预价值。(本文来源于《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4-21)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目的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1A1(UGT1A1)基因是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有关的最重要的基因。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SLCO1B)在胆红素代谢过程中的重要性也越来越被认识到。本研究旨在探讨UGT1A1和SLCO1B基因的突变对中国成人轻度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影响。方法本研究纳入148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者和158名正常对照,收集其临床资料,并检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高间接胆红素血症论文参考文献
[1].李雪利.茵栀黄口服液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效果分析[J].心理月刊.2019
[2].白洁,罗磊,梁晨,郑素军,段钟平.尿苷二磷酸葡萄糖醛酸转移酶A1基因和溶质载体阴离子转运蛋白家族1B基因突变与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相关性研究[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3].白洁,罗磊,郑素军,段钟平.先天性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基因因素[C].第十届全国疑难及重症肝病大会论文汇编.2019
[4].罗磊.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UGT1A1基因分析及与NAFLD的相关性研究[D].兰州大学.2019
[5].邱玉贞,刘娟琴,李琼,郑丽婷,谢路西.临床护理路径在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中的应用效果观察[J].卫生职业教育.2018
[6].何志勋,王伟名,夏伟桃,黎杰勇,区肇真.探讨同步换血疗法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J].微量元素与健康研究.2018
[7].李燕萍.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新生儿临床治疗特点分析[J].临床医药文献电子杂志.2017
[8].王明惠,王利平.中西医结合治疗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的疗效观察[J].西南军医.2016
[9].赵德庆,朱星成,周琳.高间接胆红素血症患儿治疗前后生化指标变化情况分析[J].中国临床新医学.2016
[10].阴伟,田朝霞,董红红,张谊,李萍.104例新生儿高间接胆红素血症监测心肌酶学及肝转氨酶的临床意义[C].中国中药杂志2015/专集:基层医疗机构从业人员科技论文写作培训会议论文集.20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