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自适应,模型,永磁,传感器,观测器,磁阻,位置。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论文文献综述
杨旭东,王云冲,沈建新[1](2019)在《同步磁阻电机模型参考自适应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由于同步磁阻电机(SynRM)铁心饱和(包括直轴与交轴的交叉饱和)现象严重,导致传统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难以实现高性能控制的问题,提出一种考虑铁心饱和现象的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法(MRAS)的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策略。利用有限元仿真软件得到电机若干工况下的电感参数,建立查表数据,运用查表法得到不同工况下的实时电感参数,将该参数应用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算法中,可以减小铁心饱和对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的影响,实现电机在任意位置起动和宽速度范围稳定运行。仿真与实验验证了所提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电机与控制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朱瑞杰,陶春荣,杜仁慧,张伟[2](2019)在《考虑动态特性的模型参考自适应PMSM 无位置传感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研究模型参考自适应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线性化的系统小信号模型,并利用劳斯稳定判据证明了该模型的动态稳定性。结合稳态误差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PI参数在线实时计算方法,满足了不同的转速和转矩工况,避免了繁琐的试凑。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速度跟踪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自适应PI参数选择便捷准确。(本文来源于《微电机》期刊2019年10期)
魏东坡,赵宏霞[3](2019)在《数控机床切削加工过程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数控机床作为我国工业生产中的重要技术设备,对具体的生产工作有着至关重要的影响。近年来,我国的工业迅速发展,可以说为数控机床的发展注入了充足的动力,但是结合数控机床技术的实际工作情况来看,在工作的过程中还有很多有待完善的地方,这些地方既是数控机床技术发展的难题,同时也是数控机床技术设备新的发展契机,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就是数控机床切削加工过程中的重点。本文结合我国数控机床运作的实际情况,针对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这一要素进行研究。(本文来源于《现代信息科技》期刊2019年18期)
刘碧,冯晓云,邓睿,夏文婧,宋文胜[4](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单相脉冲整流器无网压传感器控制方法》一文中研究指出该文以单相脉冲宽度调制整流器为研究对象,以实现无网侧电压传感器控制为研究目的,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system,MRAS)的网压估算方法。首先,根据MRAS的基本原理,分别建立参考模型和可调模型中系统有功、无功功率数学模型,从而实现电网电压基波幅值、频率及角度的叁角函数的估算。在此基础上,结合基于功率前馈解耦直接功率控制,给出基于MRAS的无网压传感器控制方法。然后,针对该方法对网侧电感参数敏感性问题,给出一种电感参数在线辨识算法。同时,针对控制系统启动问题,给出系统参数初始化设计方案。最后,对所提方法进行计算机仿真和实验验证,通过仿真和实验结果验证该方法的正确性和有效性。(本文来源于《中国电机工程学报》期刊2019年20期)
嵇登臣,李世华,孙昊[5](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电子节气门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的电子节气门控制方法在参数变化时难以保持良好的控制性能问题,提出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电子节气门控制方法.首先,基于Lyapunov稳定性理论设计了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model reference adaptive controller, MRAC),增强电子节气门系统的适应能力;然后,引入扩张状态观测器(extended state observer, ESO)对摩擦力矩和气流冲击等扰动进行估计,并将扰动估计值作为前馈补偿项,形成MRAC+ESO复合控制方法;最后,通过仿真实验验证了所提控制方法的有效性.(本文来源于《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3期)
龙凯,黄雪梅,陶黎明,张磊安,袁光明[6](2019)在《静压检测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玻璃钢管道的1 000 h静压检测试验的精度和响应速度,实现对目标的实时跟踪,提出了一种基于广义误差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策略。首先建立了静压检测系统的数学模型,其次根据李雅普诺夫稳定性理论,设计了基于广义误差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器,然后建立Simulink仿真模型,通过自适应控制和PID控制比较验证了该方法的有效性,最后搭建检测系统平台,通过现场1 000 h的静压检测试验对控制效果进一步验证。结果表明,在自适应控制策略下,检测系统的实际压力值可以较好地跟随期望压力值,稳态误差不超过±0.03 MPa,完全满足玻璃钢管道的静压检测精度要求。(本文来源于《控制工程》期刊2019年08期)
李梦瑶,孙逢春,何洪文[7](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传统机械式传感器对永磁同步电机(PMSM)交流调速系统带来的成本高、体积大、易受干扰、可靠性低且难以在复杂环境中应用等问题,在对永磁同步电机数学模型、矢量控制技术以及无传感器控制技术现状进行研究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理论(MRAS)的转速和转子位置速度估计方法.以永磁同步电机本身作为参考模型,以含有转速变量的定子电流方程作为可调模型,以Popov稳定性理论为基础设计自适应律,根据自适应律判断当两模型等效时,估计转速收敛于实际转速,对转速积分得到转子位置,实现无传感器的电机矢量控制.仿真结果表明:应用该无传感器控制策略的交流调速系统能够在转速突变、负载转矩扰动的情况下,快速、准确地估算转速和转子位置,动态、静态性能良好,鲁棒性强.(本文来源于《测试技术学报》期刊2019年04期)
赵建博[8](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的摩擦焊相位控制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相位摩擦焊是一种金属固相焊接技术,与普通焊接技术相比具有优良的焊接优点,应用范围不断扩大。现有的摩擦焊相位控制主要采用PID控制,对于结构愈加复杂、工件材料多样化的焊接有较大限制,为了满足摩擦焊机的焊接通用性、焊接过程平稳性和精确相位控制的要求,本文在现有研究基础和试验平台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及其控制策略。本文的主要内容如下:首先通过对摩擦焊接中各阶段的焊接特点进行分析,对现有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进行结构分析和优化,提出了一种新型的相位摩擦焊试验机设计方案,能够根据工件具体外形尺寸对安装位置进行调整,增强焊接过程中的稳定性。对相位摩擦焊试验机的主体结构进行有限元分析,验证其强度和变形量满足实际焊接的工作要求,对控制系统进行总体设计和主要元器件的选型。其次对永磁同步伺服电机进行数学模型的建立,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伺服电机的仿真模型;分析了主流的摩擦模型的优缺点后采用LuGre摩擦模型。根据相位摩擦焊接过程中的摩擦加热阶段没有相位控制要求的特点,仿真结果也表明在速度较高时LuGre摩擦模型与静态模型误差比较小,因此可以将LuGre摩擦模型中速度较高状态下的模型等效为静态摩擦,改进后的模型在保证相位控制精度的前提下能够减少计算量。然后分析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和反推控制的控制过程,提出了结合两种控制思想的控制策略,通过状态观测器得到的未知参数值进行摩擦补偿,对控制器的结构和控制率进行设计,界定函数下的控制信号形式使得控制过程满足收敛性的要求。最后在Matlab/Simulink中建立系统的仿真模型,单位阶跃信号和正弦信号作为系统的输入信号,对于不同类型的焊接工件,PID控制方法对于不同工件会产生超调和滞后现象,而提出的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控制输出结果能够始终跟随参考模型的响应,系统的控制精度比PID控制有较大的提高,控制精度保持在0.45%之内。编写上位机的控制软件,对工件进行焊接试验,结果表明焊接后工件的强度与原工件强度相同甚至优于原工件强度,相位控制精度在0.06°范围内。(本文来源于《江苏科技大学》期刊2019-05-14)
黄勋,杨霄,李江红[9](2019)在《基于模型参考粘滑振动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粘滑振动是钻柱系统在钻进过程中最易于发生的振动模式且破坏性极强,粘滑振动一旦发生将导致钻进效率大幅降低,钻头损坏,钻杆断裂等故障。本文针对这一问题,首先建立了粘滑振动模型,基于该模型,设计了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方法的控制器,该控制器采用钻头转速控制模式。并在MATLAB中搭建了该控制器的simulink框架图,完成了仿真实验。最后研制了控制设备,且完成了井上实验。实验表明,所设计的系统能有效抑制粘滑振动。证明了本文建立的粘滑振动模型的正确性和控制系统的稳定性。(本文来源于《科技通报》期刊2019年04期)
寇汶淇,雷菊阳[10](2019)在《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子节气门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多层感知器神经网络模型来识别和控制非线性电子节气门系统。首先,神经网络模型在不同运行条件下辨识,它代表非线性节气门伺服系统的动态特性。其次,使用油门辨识器网络模型来设计和训练神经网络控制器模型,从而使节气门系统的追踪控制位置遵循参考模型。油门辨识器网络模型用于辅助以离线模式训练的神经网络控制器。神经网络控制器使用相同的输入来进行训练,这些输入被反馈到实际的节气门系统以产生相同的输出。通过调整神经网络控制器的权重和偏差参数,使用自适应算法来减小输出之间的差异。对使用神经网络控制器的节气门控制系统的跟踪控制性能与使用经典自适应PID控制器进行比较。仿真结果表明:采用神经网络控制器可实现跟踪控制,满足控制性能的所有需求。(本文来源于《化工自动化及仪表》期刊2019年04期)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研究模型参考自适应永磁同步电机无位置传感器控制方法的动态特性,建立了线性化的系统小信号模型,并利用劳斯稳定判据证明了该模型的动态稳定性。结合稳态误差分析方法提出了一种自适应PI参数在线实时计算方法,满足了不同的转速和转矩工况,避免了繁琐的试凑。仿真和实验结果都表明该方法具有良好速度跟踪稳态精度和动态性能,自适应PI参数选择便捷准确。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论文参考文献
[1].杨旭东,王云冲,沈建新.同步磁阻电机模型参考自适应法无位置传感器控制[J].电机与控制学报.2019
[2].朱瑞杰,陶春荣,杜仁慧,张伟.考虑动态特性的模型参考自适应PMSM无位置传感器控制[J].微电机.2019
[3].魏东坡,赵宏霞.数控机床切削加工过程的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研究[J].现代信息科技.2019
[4].刘碧,冯晓云,邓睿,夏文婧,宋文胜.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单相脉冲整流器无网压传感器控制方法[J].中国电机工程学报.2019
[5].嵇登臣,李世华,孙昊.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与扩张状态观测器的电子节气门控制[J].扬州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6].龙凯,黄雪梅,陶黎明,张磊安,袁光明.静压检测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策略研究[J].控制工程.2019
[7].李梦瑶,孙逢春,何洪文.基于模型参考自适应的永磁同步电机矢量控制[J].测试技术学报.2019
[8].赵建博.基于模型参考鲁棒自适应的摩擦焊相位控制方法研究[D].江苏科技大学.2019
[9].黄勋,杨霄,李江红.基于模型参考粘滑振动自适应控制系统设计[J].科技通报.2019
[10].寇汶淇,雷菊阳.基于神经网络的电子节气门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9
论文知识图
![压电致动的二维微位移扫描平台Fig.7....](/uploads/article/2020/01/05/4ceb360109624453d3e910c2.jpg)
![参考模型自适应控制系统的结构](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047239.nh0023&suffix=.jpg)
![风力机系统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53002.nh0007&suffix=.jpg)
![二维微位移扫描平台的鲁棒模型参考](/uploads/article/2020/01/05/34b4655b0b1848ff263b2b63.jpg)
![2-13 风轮转速(rad/s) 图 2-14 发电机转...](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1012453002.nh0016&suffix=.jpg)
![分数阶模型参考自适应控制模型...](http://image.cnki.net/GetImage.ashx?id=HGZD2009020070004&suffix=.jp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