亨伯特论文_严丰颖

导读:本文包含了亨伯特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伯特,洛丽塔,人格,结构,弗洛伊德,尼采,理论。

亨伯特论文文献综述

严丰颖[1](2019)在《《洛丽塔》中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的再定义》一文中研究指出性与爱之间的模糊界限,加之家庭伦理与社会伦理道德的复杂背景,使得对亨伯特和洛丽塔关系的解读多元化。本论文从传统的性爱角度出发,并通过对恋童癖与继父、继子女伦理道德这两方面的论证,得出亨伯特与洛丽塔是非乱伦状态无恋童事实下的性伴侣关系的结论。(本文来源于《散文百家》期刊2019年09期)

贺天润,王景阳[2](2019)在《浅析女性主义视阈下《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一文中研究指出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本文来源于《学周刊》期刊2019年22期)

项云光[3](2019)在《彷徨与呐喊——《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精神困境书写》一文中研究指出作为20世纪最着名的现实主义小说之一,《洛丽塔》是作者纳博科夫借以批判和抨击社会现实的有力武器。小说通过描写"乱伦"这一母体来震撼读者的心灵,并以此特殊强烈的方式来揭露战后西方社会的混乱和人的精神荒原。该小说的男主人公从始至终总身陷恐慌、彷徨、消沉等精神困境之中不能自拔。本文首先论述亨伯特精神困境的种种表现,进而探索这一表象背后的深层原因。文章最后指出亨伯特无助的彷徨和无声的呐喊是资本主义世界悲剧的体现,要避免悲剧的重演,唯有健全病态的社会制度。(本文来源于《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7期)

王思齐[4](2019)在《亨伯特的罪与罚——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一文中研究指出《洛丽塔》是一部具有神话意味的爱情悲剧,基于希腊神话的尼采哲学为这部小说提供了一种全新的解读视角。从尼采的悲剧哲学出发,解读蕴藏在男主人公"罪"与"罚"背后的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从人本主义哲学的角度揭示这场爱情悲剧诞生的缘由。日神和酒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一组核心概念,前者用"美的假象"遮盖人生的悲剧,后者则偏要击碎假象,直视悲剧的面目。以与洛丽塔的邂逅为分界线,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精神世界由日神的"梦境"转向酒神的"醉境",最终经历了酒神狄奥尼索斯式的自我"肢解",并因为"重生之源"洛丽塔的堕落而走向了精神和肉体的双重消亡。(本文来源于《湖北科技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朱乐琴[5](2019)在《恶之花——《洛丽塔》的亨伯特与《黑暗之地》的阿尔比恩之比较》一文中研究指出尖锐形式的恶是文学的表现。《洛丽塔》与《黑暗之地》这两部小说都用第一人称诚实地交流表达出对恶的严格道德上的认识,其中的主人公都涉及父女乱伦与强奸,在怪癖、丑陋的变态与病态空间里讨论人们尚不熟悉的恶的美学,表达了作者不同的创作主题。纳博科夫通过亨伯特与洛丽塔之间的畸形恋情描写探索了伦理道德世界的复杂人性;格伦维尔创造阿尔比恩的恶的形象充分说明了男权话语霸权对男女双方造成的身心伤害。(本文来源于《唐山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王燕,孙洁[6](2018)在《悸动背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心理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是20世纪美国着名的俄裔小说家。其代表作《洛丽塔》在法国一出版,便因作品主题的争议性成为各界关注的焦点。小说在美国出版后,也声名遐迩,取得了巨大的商业成功。《洛丽塔》向我们讲述了一位风流倜傥的中年鳏夫亨伯特,与其时年仅十二岁的继女洛丽塔的畸恋故事。作品中杂糅的戏仿、互文、拼贴等现代主义小说的经典元素,引来许多评论家从不同角度进行探讨。本文则聚焦于亨伯特的心理特征,在细读文本的基础上,探析其内心,揭开其悸动的面纱,从而揭示出亨伯特儿童时代的创伤以及由创伤记忆导致的变态情欲心理,是其试图以童话为自己正言,却最终毁灭的根源所在。(本文来源于《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5期)

彭晓红[7](2018)在《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解读》一文中研究指出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作为一位俄裔美国人,被誉为二十世纪美国文学中最为杰出、最有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他同时也是着名的诗人、翻译家和评论家。纳博科夫是一位多产作家,一生中创作了许多作品。《洛丽塔》作为其中最具争议但同时也是影响最大的一部,使他享誉全世界。《洛丽塔》自第一次印刷出版以来便被广泛评论。众多学者已从不同的理论视角对小说进行研究,切入点主要集中于对小说文本的后现代叙事技巧、道德问题方面的探讨,也有对作家美学、哲学观点的解读。但鲜有学者从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这一重要文学批评理论入手,对其进行深入分析。因此,本文试图借用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对小说男主人公亨伯特·亨伯特进行解读,探究造成其悲剧命运的深层的心理因素,以期通过结论引起人们对和谐人格的关注,给予超我在个人心理方面的消极影响一定程度的重视。本论文共分为六个部分,即引言、四章正文和结论。引言部分包含了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和小说《洛丽塔》的简介以及国内外文献综述。同时指出了本文的研究意义:该论文以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为出发点,分别分析了小说主人公亨伯特的叁部分人格特点,进而阐明了他由于人格的不和谐导致了自己的人生悲剧。第一章阐述了论文的理论基础,详细介绍了弗洛伊德的人格理论。弗洛伊德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和超我叁部分组成。本我受“快乐原则”驱使,自我依“现实原则”行事,超我遵循“道德原则”。这叁部分彼此交互和协调,共同形成人格这一有机整体。第二章分析了亨伯特的本我人格。亨伯特的本我是一个彻底的性享乐主义者形象。本章前半部分分析了亨伯特年幼及成年时在“爱”这一面具的掩饰下,对生理快乐的不懈追求。后半部分指出了亨伯特试图通过扭曲小仙女和恋童癖的概念在精神层面合理化他的不道德的欲望,下意识掩盖自己性享乐主义者的本质。第叁章解读了亨伯特的自我人格。亨伯特的自我是本我的奴隶。自我无力抑制本我的行为,且未能以一种社会可接受的方式满足其欲望。自我不得不顺从本我。在性本能的驱使下,亨伯特不顾现实和道德,开始痴迷小仙女,并且对成年女性表示出憎恨的态度。他的诸多选择也皆在本我的威胁之下做出。在选择婚姻伴侣和生活陪伴时,他遵循本我的意愿。在本我的驱使下,他又置社会规则和道德限制于不顾,选择追求少女洛丽塔。第四章探究了亨伯特的超我人格。亨伯特的超我是本我的惩罚者。亨伯特因其不同的身份选择即恋童癖、洛丽塔的继父及爱人,遭受种种道德焦虑。同时,亨伯特一生深受愧疚良心的折磨。他不仅被困于心灵监狱之中,成为良心的“囚徒”,也在愧疚良心的压力下,杀死奎尔蒂,从而变成了一名真正的囚徒。结论部分指出,通过分析亨伯特所表现出来的各部分人格结构可知,亨伯特的悲剧命运主要由于其人格结构的能量失衡所致。本我的强大使得自我在人格结构中处于一种弱势地位,自我未能遵循现实原则,以一种理智的方式满足本我的愿望。相对强大的超我也没有发挥其在社会生活中积极的导向作用,仅仅实施了一系列的惩罚措施。(本文来源于《河南大学》期刊2018-06-01)

刘畅[8](2018)在《从人格结构角度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物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洛丽塔》是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之一,也是其最广为人知的作品。小说讲述了一位中年男子亨伯特与一位未成年少女之间的不伦之恋。本文将采用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法,从人格结构角度,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本我、自我、超我的人格形象。(本文来源于《戏剧之家》期刊2018年02期)

袁玥[9](2017)在《爱与欲的人性悲歌——试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美国作家纳博科夫的小说《洛丽塔》中,主人公亨伯特是一个具有精神分析原型特征的典型,文中有大量对亨伯特无意识领域和内心世界的描述,这都与弗洛伊德性本能理论和人格结构理论相匹配。本文主要从弗洛伊德人格结构理论的角度,分析亨伯特的人物性格及命运。(本文来源于《北方文学》期刊2017年11期)

王芳[10](2017)在《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一文中研究指出《洛丽塔》又名《一个鳏夫的自白》,是美国后现代主义文学大师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代表作,小说用自白的形式向读者叙述故事发生的前因后果,在自述的字里行间折射出男主人亨伯特自我分裂的性格特征。从亨伯特的反常行为和心理特征方面入手,探究主人翁性格分裂的起因,进而揭示其悲剧结局的根源。(本文来源于《菏泽学院学报》期刊2017年01期)

亨伯特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影片《洛丽塔》由俄裔美籍作家弗拉基米尔·纳博科夫的同名小说改编,讲述了大学法语教授亨伯特与少女洛丽塔的一段不伦之恋。本文将在女性主义语境关照下,联系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中的人格结构理论,即本我、自我和超我,以及力比多原理,浅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亨伯特论文参考文献

[1].严丰颖.《洛丽塔》中亨伯特与洛丽塔的关系的再定义[J].散文百家.2019

[2].贺天润,王景阳.浅析女性主义视阈下《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格悲剧成因[J].学周刊.2019

[3].项云光.彷徨与呐喊——《洛丽塔》男主人公亨伯特的精神困境书写[J].湖北开放职业学院学报.2019

[4].王思齐.亨伯特的罪与罚——尼采哲学视域下的爱情悲剧《洛丽塔》[J].湖北科技学院学报.2019

[5].朱乐琴.恶之花——《洛丽塔》的亨伯特与《黑暗之地》的阿尔比恩之比较[J].唐山学院学报.2019

[6].王燕,孙洁.悸动背后:《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心理特征[J].山西大同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7].彭晓红.弗洛伊德精神分析视阈下《洛丽塔》主人公亨伯特解读[D].河南大学.2018

[8].刘畅.从人格结构角度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人物形象[J].戏剧之家.2018

[9].袁玥.爱与欲的人性悲歌——试用人格结构理论分析《洛丽塔》中亨伯特的形象[J].北方文学.2017

[10].王芳.谁是真正的绅士——解读《洛丽塔》中亨伯特性格的自我分裂[J].菏泽学院学报.2017

论文知识图

胡勃特·旺·荷克默的《最后的聚会》...浪漫主义作品:约翰·威廉·沃特豪斯...理想主义作品:劳伦斯·阿尔玛·台德...(二)亨伯特在美国早期的生活二、亨伯特生活的深层结构地理植物病理学-划分叁个地带的静态模型(仿...

标签:;  ;  ;  ;  ;  ;  ;  

亨伯特论文_严丰颖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