杯吡咯化合物论文-齐振杰

杯吡咯化合物论文-齐振杰

导读:本文包含了杯吡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高炔胺,磺酰基吡咯化合物,3,3’-联吡咯化合物,高炔醇

杯吡咯化合物论文文献综述

齐振杰[1](2019)在《多取代吡咯化合物和α-丙二烯醛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吡咯及其衍生物是一类重要的五元杂环化合物,单独或作为核心骨架存在于很多化合物中。大多数该类化合物具有很好的生物活性,同时也是材料科学和药物化学领域研究的焦点之一。α-丙二烯醛是合成杂环化合物的重要中间体,可用于合成呋喃等杂环化合物。然而,由于α-丙二烯醛中的叁个碳原子形成了两个互相垂直的π-轨道,使其易于从β,γ位置迁移到α,β位置,使得该类化合物的合成较为困难。本论文主要研究的是以简单易得的炔烃类化合物为原料,探究合成一系列多取代吡咯衍生物和α-丙二烯醛衍生物的简便方法学,并对其应用研究奠定了合成基础。具体研究内容包括以下叁个部分:第一部分:利用高炔胺和苯亚磺酸合成多取代磺酰基吡咯化合物在这里描述了一中TBN促进高炔胺与苯亚磺酸分子间的氧化环化反应,提供了一种在温和条件下高效构建3-磺酰基吡咯衍生物的方法。该反应用廉价易得的醋酸作为催化剂,实现了C-N、C-S、C-C键的构建。同时,该反应具有产率高,良好的官能团兼容性以及底物范围广等优点。第二部分:CuCl参与高炔胺合成3,3’-联吡咯化合物在这里描述了一种3,3’-联吡咯化合物的合成方法。该方法用氯化亚铜作为催化剂,用两分子的高炔胺进行串联氧化环化反应,实现了3,3’-联吡咯化合物及其衍生物的构建。该反应具有良好的底物兼容性,并且具有较高的产率。第叁部分:CuCl_2催化多取代α-丙二烯醛的合成在这里描述了一种CuCl_2催化的高炔醇的自身重排反应,提供了一种在简单条件下快速高效构建α-丙二烯醛衍生物的方法。该反应以Selectfluor作为氧化剂,通过高炔醇自身的重排反应,实现了芳基的远程迁移,合成了一系列的α-丙二烯醛化合物。该反应的反应条件温和、底物兼容性好,产率较高。(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9-05-01)

朱寒晓,张洋[2](2019)在《N-取代手性吡咯化合物的合成》一文中研究指出将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分别与(R)-4-甲氧基-α-甲基苄胺、(S)-1,2,3,4-四氢萘胺及反式-(1S,2S)-2-氨基环戊醇盐酸盐反应,制备得到3个光学纯的N-取代手性吡咯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及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表证,旋光度经过旋光测定仪测定。推测了该改良的Paal-Knorr反应机理。(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9年04期)

张怡然,李彤,尹振明[3](2019)在《偶氮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比色阴离子识别特性》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邻氨基苯酚与吡咯为底物,制备了2种偶氮吡咯化合物,利用UV-Vis光谱和核磁滴定法研究了2种化合物对F-、Cl-、Br-、I-、AcOˉ、HSO4ˉ、NO3-、H2PO4-8种阴离子的识别作用. UV-Vis光谱研究表明:化合物1在DMSO溶液中对Fˉ有着专一性的识别作用;化合物2的识别能力大于化合物1,在DMSO溶液中对F-、AcO-和H2PO4-离子都有识别作用,其中,化合物2对F-的识别作用大于对其他2种阴离子的识别.化合物1和2在阴离子识别的同时,伴随着明显的溶液颜色变化.核磁滴定研究表明,2种化合物均通过氢键与阴离子形成1∶1的配合物.这些结果说明,偶氮吡咯化合物可以作为一类新型的阴离子比色传感器.(本文来源于《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1期)

潘厚合[4](2018)在《共轭扩展的环状多吡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酞菁,拥有18π电子体系的卟啉类似物。近年来,由于酞菁特殊的骨架结构而引起了科学家们的极大兴趣。通过向酞菁环中心引入离子、改变轴向配体以及周边取代基团对酞菁进行筛选和组装,从而获得具有特殊物理和化学稳定性以及光化学、电化学、光催化等功能的材料。众所周知,卟啉酞菁类配体可以与不同的稀土金属配位形成叁明治型结构。大π共轭体系、大环间的强烈π-π作用、镧系金属离子以及单电子自由基等特征,让三明治型配合物在非线性光学材料、气体传感器、有机场效应晶体管、单分子磁体等方面有潜在应用。亚酞菁是酞菁的低聚物,含有叁个吡咯单元的14π电子芳香体系,具有碗状结构。最近这些年,亚酞菁作为新型功能染料受到了很多关注。在酞菁或者亚酞菁外围稠合额外的芳香单元能够有效调控它们的光学和电化学性质,以期能够适用于更多的功能性应用。对于叁明治型配合物也是同样如此。本论文设计、合成了一系列的新型酞菁、亚酞菁衍生物以及叁明治型酞菁配合物,并对其结构与性能之间的关系进行了研究。主要研究内容如下:(1)合成了两例新型芘稠合的低对称性酞菁衍生物Zn[Pc(Pz-pyrene)(OC8H9)6]和Zn[Pc(Pz-pyrene)2(OC8H9)4]。通过各种谱学手段以及电化学方法对这些并芘酞菁衍生物的性质进行表征,而且还结合理论计算模拟了它们的电子结构。特别是得到了化合物Zn[Pc(Pz-pyrene)(OC8H9)6]的单晶结构,代表了第一例通过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的稠合芳香部分大于苯环的酞菁衍生物。(2)合成了一系列芘稠合的亚酞菁衍生物0~3,它们分别含有零、一、二和叁个芘单元。通过一系列谱学手段,包括MALDI-TOF、NMR以及电子吸收、磁圆二色性和荧光发射光谱对其进行了表征。而且在单晶X射线衍射分析的基础上清楚地展示了化合物0和2的分子结构。通过循环伏安法测试可以看出,随着稠合芘单元的增加,其相应的第一氧化和第一还原电位逐渐朝正向移动,这主要是由于吡嗪并芘部分的吸电子作用引起的。除此之外,理论计算结合电子吸收光谱和电化学分析揭示了稠合芘单元对电子结构的显着影响。(3)通过四硫富瓦烯前驱体和1,2-二氰基苯在半叁明治为模板的情况下混合环四聚形成和分离出一系列新型的叁明治型四硫富瓦烯稠合的杂双(酞菁)铕配合物 Eu(Pc)[Pc(TTF)n](n=1-4)(1、2-顺式、2-反式、3、4)。电子吸收光谱结果揭示了四硫富瓦烯稠合双层酞菁生色团对目标化合物电子结构的影响。电子自旋共振谱、红外光谱和电子吸收光谱都证实了新制备的杂配配合物中未配对电子的存在。特别是,除了基于酞菁生色团的单电子氧化还原,通过循环伏安法还清楚地揭示了化合物1、2-顺式和2-反式、3、4分别对应的来自四硫富瓦烯部分的单电子、双电子、叁电子、四电子氧化过程,表明叁明治型配合物受到稠合四硫富瓦烯单元的显着影响。特别地,0和4的理论计算结合电子吸收光谱同样证实了稠合四硫富瓦烯单元对电子结构的调控。(4)合成并表征了一种新型十字形共轭五核酞菁。在DSPE-PEG2000-OCH3的帮助下,这种单分子材料组装成的水溶性纳米粒子(Zn4-H2Pc/DPNPs)在1064nm的NIR-II区域具有特征吸收,消光系数达到52 Lg-1cm-1,光热转换效率高达58.3%,并有强烈的光声信号。此外,体外和体内研究都表明了 Zn4-H2Pc/DPNPs具有良好生物相容性,并且在第二近红外窗口有显着的肿瘤消融能力。(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8-12-01)

周建平,吴保庚,周志宽,田蒋为,袁爱华[5](2019)在《基于新型萘环稠合硼氟二吡咯化合物(BODIPY)的氟离子荧光探针及其细胞成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设计、合成了一种基于新型萘环稠合硼氟二吡咯化合物(BODIPY)5的氟离子比率计量型和荧光猝灭型分子探针.通过紫外-可见光谱实验发现,该探针在氟离子存在时光谱红移100nm,进入近红外区域,可用于肉眼比色检测.荧光光谱分析表明,氟离子可促使荧光猝灭.细胞成像研究表明探针分子5可在活体细胞中专一性地识别氟离子.(本文来源于《有机化学》期刊2019年02期)

韩建冬,王美玲,杜艳青,梁凤英,额尔敦[6](2018)在《笼状吡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笼状吡咯化合物在生物、医学、催化、化学等诸多领域均具有广泛的应用价值。笼状吡咯化合物具有良好的溶解度和足够小的跃迁能级,并且能够通过能级的调节使其与受体相匹配。通过氢键以及酰胺键等与受体结合,而构建有效的笼状吡咯体系是实现与离子特异性识别的有效途径。介绍了近年来笼状吡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概述了各类型重要的笼状吡咯化合物,基于化合物的结构和检测性能以及与离子配位原理之间的关系而展开论述。(本文来源于《化学世界》期刊2018年08期)

周根[7](2018)在《基于芳姜黄酮骨架多取代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芳姜黄酮(ar-turmerone)是中药姜黄挥发油中的主要成分之一,经研究报道芳姜黄酮类化合物具有广泛的生理活性如抗肿瘤、抗真菌、抗蛇毒等活性。现在国内外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姜黄素(curcumin),而将芳姜黄酮类化合物作为先导化合物合成一系列的新型骨架并对其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的报道却很少。3,3'-吡咯烷基螺环氧化吲哚是很多活性天然产物中普遍存在的核心骨架,一直受到很大的关注。甲亚叶立德与烯烃的1,3-偶极环加成反应是合成吡咯类化合物的有效方法,因其合成的高效性以及原子经济性,在近些年一直受到广泛的关注。基于两个或更多化合物的药物活性的骨架单元,将它们进行拼接衍生已经是一个新药研发的有效方法。本文设计用1,3-偶极环加成反应将姜黄酮骨架与3,3'-吡咯烷基螺环氧化吲哚的拼接衍生,并评价了其衍生物对人类白血病细胞K562的抗肿瘤活性。经过条件优化,我们高效的合成了含有芳姜黄骨架的3,3'-吡咯烷基双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该反应体系具有较好的底物适用性,能获得较高的收率(61%-93%),非对映选择性最高达dr>20:1,总计合成45个化合物。随后我们利用MTT法合成得到化合物对K562(人白血病肿瘤细胞株)进行抗肿瘤活性评价。化合物3le、3la、4da、5oa、5pa以及阳性对照药顺铂对K562的IC_(50)值分别为43.5μM、33.8μM、38.5μM、22.3μM、27.6μM、21.3μM,显示了部分姜黄酮骨架并吡咯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具有一定的抗肿瘤活性。本论文的第二部分研究内容是四氢吡喃烷酮基螺环氧化吲哚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四氢吡喃烷酮螺环氧化吲哚普遍于活性天然产物和药物先导物中,是药物合成中很好的活性中间体。另外在一些具有生物活性的天然产物中广泛存在2-丙基醚这样的基团,相关研究显示2-丙基醚是一个活性功能基团,具有增加化合物亲脂性的功效,以至于相关化合物渗透性增强,能很好穿透细胞膜到达作用靶点。本文首次采用一锅法通过knoevenagel condensation/Michal cycloaddition,以靛红和异丙叉酮为起始原料合成了一系列的具有2-丙基醚结构的四氢吡喃酮螺环氧化吲哚类化合物。经过条件筛选以中等的收率(32%-55%)获得终产物。合成得到的化合物对人白血病细胞进行体外抗肿瘤活性评价,最终结果的显示所有的化合物显示出差的抗肿瘤活性。(本文来源于《贵州大学》期刊2018-05-01)

张广龙,修方圆,赵思琪,夏树伟,于良民[8](2018)在《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及其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密度泛函理论(DFT),在B3LYP/6-31G(d,p)水平下研究了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在苯、甲苯、氯仿、四氢呋喃和乙醇等溶剂中的几何结构和电子结构,并在此基础上进行了垂直激发的含时密度泛函(TD-DFT)计算,得到了不同溶剂中的电子吸收光谱,考察了溶剂的极性对分子结构、前线分子轨道及电子光谱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分子中的芳环和吡咯环形成较大的共轭π键体系;分子结构和电子吸收光谱都不同程度地呈现溶剂效应,溶剂对分子构型的影响主要集中在吡咯环和杂原子上,N10-C17键长由1.474 0增加到1.476 3,C11-C12键长由1.498 3减小至1.495 5,键角C12-C11=O14由127.920 0减小为127.506 7;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的最大吸收波长在溶剂作用下发生红移,且吸收强度明显增加,红移的程度随溶剂极性的增加而增大。(本文来源于《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张青钊[9](2018)在《自由基环化反应合成二氢吡咯化合物》一文中研究指出本论文探讨了利用自由基环化反应合成二氢吡咯的方法学。论文包括以下叁部分内容:第一章对近年来亚胺自由基的反应在合成中的应用做了简要的回顾,从亚胺自由基的分子内加成反应、芳环取代反应、分子内氢提取反应和β-断裂反应等四个方面介绍了亚胺自由基化学研究领域近年来的取得的主要研究成果。第二章和第叁章叙述了作者硕士期间科研工作。主要结果有:(1)研究了γ,δ-不饱和有机迭氮化合物在可见光催化下和N-溴代丁二酰亚胺及N-碘代丁二酰亚胺的自由基卤代/环化反应。发展了合成溴代2,3-二氢吡咯化合物的新方法。(2)研究了可见光照和铜催化条件下γ,δ-不饱和肟的五氟苯甲酸酯的环化反应。以一价铜的邻菲罗啉/双磷配合物作为光催化剂,在室温可见光照下条件下,实现了γ,δ-不饱和肟的五氟苯甲酸酯的氮氧键断裂/亚胺自由基环化过程,为2,3-二氢吡咯化合物的合成提供了新的反应条件。(本文来源于《兰州大学》期刊2018-04-01)

马祺[10](2017)在《新型叁明治型四吡咯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四吡咯化合物是卟啉和酞菁及其衍生物的统称,它们具有相似的环状四吡咯骨架,是一类重要的颜料和染料分子,有着重要的应用价值。依靠中心形成的N4空穴与金属配位形成了种类繁多、结构各异的功能配合物。当金属离子半径足够大时(例如镧系金属、锕系金属以及一些主族金属离子),配位化合物中的金属离子往往会突出于N4空穴平面之上形成单层化合物或者是叁明治型夹心配合物。在叁明治型四吡咯金属配合物中,与金属离子配位的四吡咯分子可以自由旋转,大环与大环之间存在很强的π-π作用,共轭分子存在多个可逆转的氧化态,金属离子的配位场存在C4对称性,以及分子易于进行化学修饰,使得这类功能配合物在分子机器、谱学电化学、单分子磁体、场效应晶体管、手性和液晶领域作为重要的原型分子具有重要的研究意义和潜在的应用价值。以下叁个方面是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1卟啉-席夫碱混杂双层化合物的合成与单分子磁体研究新型卟啉-席夫碱镝-钾混杂双层化合物[K(TBPP)Dy(L)(CH3CN)2](1)(TBPP代表四叔丁基本卟啉,L代表席夫碱配体),可以由无金属取代的席夫碱配体和卟啉半叁明治镝化合物在氢氧化钾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这一叁明治型混杂双层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由单晶衍射分析而得。通过静态和动态磁学测试,发现该化合物具有慢弛豫现象,从而证明它具有单分子磁体的性质。同时还对比了该化合物与卟啉双层和席夫碱双层镝化合物的磁学性质的差异,证明了配体场,也就是叁明治中金属离子镝配体场的扭转角对磁性的影响。2叁明治型酞菁-席夫碱混杂双层化合物的合成、结构与光谱研究一系列五个酞菁-席夫碱铽-碱金属化合物Li(Pc)Tb(L)(CH3OH)2·(THF)(1)and M(Pc)Tb(L)(CH3OH)(M = Na,K,Rb,Cs)(2-5)(Pc 代表未取代的酞菁,L代表席夫碱配体),可以由无金属取代的席夫碱配体和酞菁半叁明治铽化合物在相应的碱金属氢氧化物的作用下反应生成。这一系列叁明治型混杂双层化合物的结构可以由单晶衍射分析而得。我们研究了加入锌离子后这五个化合物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的变化,发现当加入两倍量锌离子后,这五个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和荧光光谱变得几乎一样,这表明锌离子已经取代了这五个化合物中的碱金属的位置。同时我们还得到了锌离子替换碱金属离子之后的化合物的单晶结构,即首例叁明治型酞菁-席夫碱铽-过渡金属混杂双层化合物。本章工作对设计合成新型叁明治型四吡咯稀土化合物作出了有益的探索,并为进一步研究这类化合物的应用拓宽了道路。3四层酞菁液晶材料的合成及半导体性质的研究我们设计合成了一类新型叁明治型四层酞菁铽-镉化合物及其氧化态化合物{[Pc(OC12H25)8]Tb[Pc(OC12H25)8]Cd[Pc(OC12H25)8]Tb[Pc(OC12H25)]}(1)和{[Pc(OC12H25)8]Tb[Pc(OC12H25)8]Cd[Pc(OC12H25)8]Tb[Pc(OC12H25)8]}·SbCl6(2),并对这两个化合物进行了光谱性质表征和液晶性质的研究,我们发现中性态化合物和氧化态化合物在各自的液晶相温度范围内都存在两个四方柱状液晶相(Colr1)和(Colr2)。为了研究这类液晶化合物在电子器件领域的应用价值,我们还对中性态化合物和氧化态化合物进行了半导体性质的研究,我们发现这两个四方柱状液晶相之间堆积方式的不同可以很好的解释不同温度下同一化合物电导率的不同。但是,由于氧化态化合物是离子型化合物,具有离子导电的特点,因此比中性态化合物的电导率可以高出两个数量级,电导率在140℃时达到4.1 × 10-4 S cm-1的最大值。这项工作揭示了这一类新型叁明治型四层酞菁稀土化合物特别在是氧化态时作为液晶材料应用在有机半导体领域的广阔前景。(本文来源于《北京科技大学》期刊2017-04-06)

杯吡咯化合物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将2,5-二甲氧基四氢呋喃分别与(R)-4-甲氧基-α-甲基苄胺、(S)-1,2,3,4-四氢萘胺及反式-(1S,2S)-2-氨基环戊醇盐酸盐反应,制备得到3个光学纯的N-取代手性吡咯化合物。目标化合物的结构经过~1H NMR、~(13)C NMR及高分辨率质谱仪(HRMS)表证,旋光度经过旋光测定仪测定。推测了该改良的Paal-Knorr反应机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杯吡咯化合物论文参考文献

[1].齐振杰.多取代吡咯化合物和α-丙二烯醛化合物合成方法的研究[D].兰州大学.2019

[2].朱寒晓,张洋.N-取代手性吡咯化合物的合成[J].化学世界.2019

[3].张怡然,李彤,尹振明.偶氮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比色阴离子识别特性[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4].潘厚合.共轭扩展的环状多吡咯化合物的设计合成及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8

[5].周建平,吴保庚,周志宽,田蒋为,袁爱华.基于新型萘环稠合硼氟二吡咯化合物(BODIPY)的氟离子荧光探针及其细胞成像研究[J].有机化学.2019

[6].韩建冬,王美玲,杜艳青,梁凤英,额尔敦.笼状吡咯化合物的研究进展[J].化学世界.2018

[7].周根.基于芳姜黄酮骨架多取代吡咯化合物的合成及其抗肿瘤活性评价[D].贵州大学.2018

[8].张广龙,修方圆,赵思琪,夏树伟,于良民.双羰基氰吡咯化合物的电子吸收光谱及其溶剂效应的理论研究[J].中国海洋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8

[9].张青钊.自由基环化反应合成二氢吡咯化合物[D].兰州大学.2018

[10].马祺.新型叁明治型四吡咯化合物的合成与性质研究[D].北京科技大学.2017

标签:;  ;  ;  ;  ;  

杯吡咯化合物论文-齐振杰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