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塑料板排水技术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文献综述)
闫鹏[1](2021)在《塑料排水板在公路软土地基中的研究分析》文中研究指明结合软土的特性,分析了塑料排水板在公路软基中的应用原则,重点对塑料排水板法的影响因素及加固效果进行评价。研究表明,由于软土具有含水量高、透水性差、孔隙比大、高压缩性及强度低等特点,随着填筑高度的增加,塑料排水板处理后路基施工期的沉降量及工后沉降逐渐增加,同时,随着塑料排水板深度的增加,总沉降值整体表现为随着塑料排水板的增加而增加,当塑料排水板处理深度大于30m后,施工期的沉降量增加不明显。
刘声钧[2](2021)在《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文中研究表明泥炭土(泥炭和泥炭质土的统称)是由有机残体、矿物质和腐殖质组成的特殊土。泥炭土具有孔隙比大、含水率高、压缩性强、抗剪强度低和次固结变形显着的特点,是一种工程性质极差的特殊软土。据统计,泥炭土广泛分布于全世界59个国家和地区,总面积高达415.3万km2以上,约占地球陆地面积的5%~8%。在我国“一带一路”战略及全球多个国家大规模发展基础设施建设的驱动下,中国的海外公路建设事业迅猛发展,涉及泥炭土的工程活动越来越多,大量拟建、在建的高速公路难以避开深厚泥炭土层,在泥炭土地基上修筑高速公路通常面临着路堤沉降量过大、工后沉降显着的问题。目前,国内外关于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的工程实践较少,可借鉴的经验不多,在选择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案时缺乏理论指导。因此,探寻适用于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的软基处理方法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和现实意义。本文以斯里兰卡CKE(Colombo-Katunayake Expressway)高速公路工程为依托,基于现场监测资料分析、室内试验,分析了堆载预压-排水固结法在高速公路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具体研究内容及结论如下:(1)对已有地质资料进行了收集和整理,分析了斯里兰卡CKE项目沿线泥炭土的物理力学特性;对超载预压法、砂(碎石)桩-超载预压法和塑料排水带-超载预压法在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设计及施工情况进行了详细的介绍。(2)依据CKE项目现场监测资料,分析了泥炭土地基填筑预压期的地表沉降、地表水平位移速率和长达6年的工后沉降变化规律;在实测沉降资料的基础上,利用Asaoka法和改进Asaoka法对典型断面泥炭土地基的固结系数进行了反算;分析了四种软基处理方法的经济性、施工难度和施工工期差异。最后,综合上述研究成果,评价了四种软基处理方法在深厚泥炭土地基中的适用性及可行性。(3)利用自制模型箱开展了砂桩-超载预压法联合处理泥炭土地基的室内模型试验,量化了砂桩面积置换率与泥炭土地基地表沉降、孔隙水压力变化规律及不排水抗剪强度变化规律之间的关系。(4)利用室内一维固结试验模拟超载预压法的施工过程,研究了不同超载比作用下泥炭土地基的变形特性;基于软土次固结计算理论,研究了采用超载预压法对泥炭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超载比的合理取值。研究结果表明:超载预压可以降低泥炭土地基的工后沉降。超载比越大,卸除超载后,泥炭土地基次固结系数衰减越明显,工后沉降越小。超载卸除后,泥炭土的变形经历了三个阶段:主回弹阶段,稳定阶段和次固结阶段。在采用超载预压法对泥炭土地基进行处理时,超载比取0.25即可满足工程要求,过大的超载比是没有必要的。
许飞[3](2020)在《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文中指出随着我国经济水平快速发展,交通量日益增大,大量的公路建设往往会遇到各种不同的地质情况,其中软土给公路建设带来了较大的麻烦,成为公路建设过程中必须解决的问题。由于软土的特性,导致软土路基强度低、稳定性差,路基是路面的基础,必须要有足够的强度及稳定性。所以对地基进行加固处理显得十分重要,如果不对地基进行合理的处理,路基产生较大的沉降变形,使得道路无法正常使用,为了保证公路在使用时安全舒适,在公路设计和施工时需要严格要求控制沉降。在国内外研究的基础上,对几种常用处理方法的加固原理和施工技术进行研究分析,并对这些处理方法的适用范围、处理深度、施工进度、施工成本进行对比分析。以滁来全快速通道为案例简述其软土的分布和加固处理方法的选择,然后选取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加固断面建立有限元模型,模拟整个施工过程。并且分别对案例中使用的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两种加固方法进行研究分析,最后分析讨论不同因素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所得的结论成果如下:(1)基于滁来全快速通道建设项目,经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复合加固后,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明显减小,降低了地基中土体的竖向应力水平。(2)通过ABAQUS软件数值模拟,分别对土工格栅和水泥搅拌桩两种加固方法进行分析。对土工格栅加固分析,分析结果为:在路堤底部和路堤底部向下0.5m处加土工格栅对于路基沉降的影响很小,对路基侧向位移减小较明显,随着土工格栅层数的增加对路基侧向位移的减小可以叠加;对水泥搅拌桩加固分析,分析结果为:水泥搅拌桩能有效的降低路基的沉降和侧向位移。(3)基于ABAQUS软件数值模拟,对路基沉降的不同影响因素分析。对桩模量、桩间距、桩长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桩长变化对路基沉降的影响最大,桩模量、桩间距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次之,当桩模量较大时,继续增加桩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变弱,当桩间距较小时,继续减小桩间距对路基沉降影响也变弱;对淤泥层模量、淤泥层粘聚力、淤泥层摩擦角、淤泥层渗透系数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淤泥层渗透系数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淤泥层模量变化对路基沉降的影响较小,淤泥层粘聚力和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可以忽略不计;对桩端以下土层的模量、粘聚力、摩擦角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模量和摩擦角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大,粘聚力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较小;对路堤填土速率、路堤施工间歇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填土速率和路堤施工间歇变化对路基沉降影响都较大,路堤施工时需要严格控制好填土速率和施工间歇;对路堤填土高度进行分析,分析结果为:路堤填土越高路基沉降越大,路堤填土高度对路基沉降影响很大。图:[58]表:[27]参:[51]。
胥锡茂[4](2020)在《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地基处理技术》文中研究表明我国沿海地区高速公路建设要通过大量深厚软土地基,在长期运营中出现了大规模桥头跳车问题,严重影响了行车安全和舒适性,加之其车流量较大不便采用传统的断通开挖形式进行维修,需要一种全新的针对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治理的技术方案。论文以“甬台温高速温州段大修EPC项目”为工程实例,以项目全线桥头跳车治理为背景。通过加固桥头地基和限制侧向位移的形式控制沉降,提出一种治理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的技术方案即“人工硬壳层+侧向桩”。为验证方案的可行性,开展了一系列理论和数值分析研究:通过分层总和法分别计算了未处理地基和人工硬壳层处理后地基的总沉降量,依据固结理论预测达到90%固结度所需时间;利用FLAC3D软件探究在渗流-应力耦合作用下,技术方案处理地基后沉降控制效果,结合理论和数值计算成果确定方案的有效性和工程可行性。本文通过研究取得了以下进展:(1)分析了当前专家学者和工程技术人员治理软土运营公路桥头跳车问题的成果和经验,总结了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治理的思路和方法。(2)通过现场工程地质调研工作,选取典型工况桥头地基作为研究对象,获得相关现场资料和岩土体物理力学参数。参考已有理论和工程实践经验,结合现场地勘资料,提出了“人工硬壳层+侧向桩”的处治方案,并对方案进行了详细设计。(3)以分层总和法为理论基础,分别计算了未处理地基和人工硬壳层地基的总沉降量。依据固结理论预测达到90%固结度需要25年,考虑公路已通车10年,还需15年沉降基本稳定。(4)依据现场地质资料和设计方案,利用FLAC3D建立路堤自重荷载作用下,考虑渗流-应力耦合的三维数值模型,计算分析了高速公路长期沉降随时间的变化发展趋势。(5)利用建立的三维数值模型模拟“人工硬壳层”和“侧向桩”技术方案,讨论硬壳层厚度、桩长和桩间距对位移的影响,并分别模拟四种工况,得到不同工况位移云图。通过对比位移云图和分析沉降-时间趋势,结合理论计算成果确定方案对沉降的控制效果。采用该技术方案进行地基处理后有效减小沉降35.7%,15年后固结度达到86%。(6)依据理论和数值分析成果,提出一种治理软土运营公路桥头跳车的技术方案:以路堤两侧倾斜旋喷注浆的方式在地基构造6m人工硬壳层,在路堤坡脚布设两排桩结构,桩长15m桩间距3.5m。以该技术方案处理地基后沉降控制比例达到30%~40%,参考相关规范和工程经验,确定技术方案满足工程沉降控制要求,验证了方案的可行性和有效性。论文成果将为工后沉降预测提供模型和数据支持,为治理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提供一种新的思路和方向,对保证公路安全运营有着重要意义。
梁刚[5](2020)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与沉降监测试验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文章介绍了软土路基施工的主要技术,研究了高速公路软土路基部分的施工方案,并以广西某临江高速公路建设为工程案例,分两个周期进行了软土路基沉降的监测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所布置的4个监测点位中获取的48个沉降数据符合施工标准要求,验证了该沿江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方案的可行性。
潘晟赟[6](2019)在《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文中提出公路建设中地质情况复杂多变,软土在浙江省分布广泛,给公路工程建设带来较大的影响和隐患,成为公路工程建设中的关键问题之一。近几年来,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对软土路基处理问题已成为影响工程造价和道路使用质量的重点。解决软土地基处理的关键主要是正确认识软土地基的性质和危害性基础上,借鉴已有的工程经验,结合工程实际条件,合理的选择软土地基的处理方式,使处理后的路基能满足建设要求。本文针对浙江省内软土的分类、分布情况进行叙述,同时列举了省内比较常用的软土基地处理方式及在现状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通过对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和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中塑料排水板前期设计、后期施工监测的对比分析,同时结合有限元计算比较。简要的分析了一般设计、施工中存在的问题,并对造成误差的原因进行总结。最后对塑排板今后在高等级公路建设中的应用提出了展望。
郭昊亮[7](2019)在《三门湾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问题研究》文中提出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国家对于高速公路的投资及建设力度不断加大,每年在建、建成通车的高速公路数量和公里数不断增加。浙江省位于东南沿海地区,大部分的高速公路都面临着软基处理的难题。路基稳定性问题和沉降变形问题已成为了目前浙江省高速公路软土基地处理急需解决的主要问题。本文分析了公路工程软土地基的特征,总结了几种常用的软土地基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结合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的实际情况,分析了项目软土的分布特点及物理、力学性质;选取了项目中几个特殊路段,对其勘察、设计、施工情况进行了详细描述;对特殊路段的沉降和稳定性进行了计算,并结合实际情况进行对比分析。最后对软土地基处理的勘察、设计及施工过程提出建议,为今后的工程建设提供参考。
蔡历颖[8](2019)在《泡沫轻质土在路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泡沫轻质土作为一种新型的填筑材料,为解决我国沿海地区存在的软土地基沉降问题提供了一种全新的思路。本文将以厦沙高速公路德化段上涌互通匝道工程为研究载体,通过理论分析、试验研究、有限元数值模拟相结合的方法,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了重点研究并得到了相关结论:(1)结合实际工程要求,在相关规范的基础上,对泡沫轻质土的制备工艺、原材料的使用、配合比的设计方案以及最后的制作流程进行了研究。并结合室内试验总结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泡沫轻质土制备方案。(2)通过试验对泡沫轻质土的湿容重、流动度、吸水性、干缩性、抗折强度、无侧限抗压强度、弹性模量和CBR特性进行了研究。发现泡沫轻质土的湿容重、无侧限抗压强度、抗折强度、收缩率随着水固比的减小而逐渐增大,泡沫轻质土的吸水率和流动度随着水固比的减小而逐渐减小的影响规律,得到了无侧限抗压强度和抗折强度两者之间的函数关系式。并确定适用于本文实际工程中的最佳配合比为1m3泡沫轻质土需水泥430kg、水258kg、泡沫30kg。(3)对本文中的实际工程的工程概况以及病害成因进行了详细的阐述,并给出了泡沫轻质土方案、抗滑桩方案、桥梁方案、桩板路基方案四种解决方案。通过施工技术和经济效益的对比,选出泡沫轻质土方案作为最佳解决方案。(4)通过建立相应的实体模型,利用有限元软件ABAQUS对不同填筑材料下的路基应力位移变化、不同容重和不同弹性模量的泡沫轻质土路堤以及不同泡沫轻质土填筑高度下的路基应力位移变化进行了研究分析。分析表明泡沫轻质土路堤的最终沉降量仅仅只有普通填土路堤沉降量的31%,基底最大竖向应力只有普通填土的34%。随着泡沫轻质土容重的增大以及填筑高度的增加,其地基的沉降量和基底应力也会随之增大。泡沫轻质土弹性模量的变化对路基沉降和基底应力的影响很小。
刘晓栋[9](2019)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文中研究指明20世纪80年代以来,我国地域辽阔,高速公路发展迅速,软基分布面广,目前软基处理技术比较多,有些方法不经济、费时、费工且安全隐患比较大。软基处理技术也在不断发展,比较经济、高效、适应性广的大面积软基处理技术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纵观以后我国高速公路发展趋势,该方法的应用范围较广。为此,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是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加固机理与施工工艺。首先,本文对当前国内的高速公路建设的历程和现状进行了阐述,找出困扰高速公路建设的问题,并介绍多种软基处理方法。在此基础上,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发展历史和研究现状。其次,综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研究现状,分析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处理后地基的应力分布和变形规律,研究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作用机理。通过对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技术分析,提出了改进方向。通过具体工程实例的对比分析,阐述了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软基的特点和优越性。同时,在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基础上,推导了三维砂井固结地基和砂井未贯穿整个压缩层地基的固结度计算公式,基于固结系数反分析的思想,得出了软基沉降预测公式,以指导实际工程施工。通过工程实例验证了该方法的正确性和合理性。
黄文成[10](2019)在《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施工稳定判断标准研究》文中指出在软土地基上修建公路路堤,常常会遇到稳定与沉降等工程问题。在路堤的施工期间,路基的稳定和沉降关系到公路的施工工期、投资资金和运营。而根据目前现行标准《公路软土地基路堤设计与施工技术规范》(JTG/T D31-02-2013)来指导施工,出现了许多监测指标未超过控制标准,但路基不稳定或监测指标大大超标,路基未被破坏的情况。针对上述情况,本文力求探寻新的稳定判断标准,进行了以下研究。(1)本文根据软土路基的沉降组成,分析了路基施工期的沉降组成等于主固结沉降加瞬时沉降,进而得到了施工期的沉降速率等于主固结沉降速率加瞬时沉降速率。(2)通过估算法与总应力有限元分析方法对比,证实了运用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计算瞬时沉降与水平位移的可行性。(3)通过有限元软件Midas GTS NX对软土地基路堤施工进行模拟分析,分别考虑软土厚度、软土模量、路堤宽度等对地基变形的影响,从而得出变形与不同影响因素的相关规律,并得到新的报警标准值。(4)采用《软土地基试验研究文集》中滑塌路基的工程实测数据与本文提出的报警标准计算结果进行对比,验证了此标准的可行性和实用性。
二、塑料板排水技术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塑料板排水技术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1)塑料排水板在公路软土地基中的研究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软土的特性 |
1.1 高含水量 |
1.2 透水性差 |
1.3 孔隙比大、高压缩性 |
1.4 强度低 |
2 塑料排水板在公路软基中的应用 |
2.1 排水板选用 |
2.1.1 板芯 |
2.1.2 滤膜 |
2.1.3 井阻 |
2.2 排水板的深度及间距 |
3 塑料排水板法的影响因素及加固效果评价 |
3.1 塑料排水法的影响因素 |
3.1.1 公路路基高度 |
3.1.2 塑料排水板深度 |
3.2 塑料排水板法的加固效果评价 |
4 结论 |
(2)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1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排水固结法研究现状 |
1.2.2 砂(碎石)桩法研究现状 |
1.2.3 泥炭土地基处理研究现状 |
1.3 目前研究存在的不足 |
1.4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4.1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1.4.2 技术路线 |
第2章 斯里兰卡CKE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设计与施工 |
2.1 工程概况 |
2.2 沿线环境地质情况 |
2.2.1 地形地貌特征 |
2.2.2 气象与水文情况 |
2.2.3 工程地质情况 |
2.3 沿线泥炭土基本物理力学指标 |
2.3.1 泥炭土分类 |
2.3.2 泥炭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
2.4 CKE高速公路泥炭土地基处理工程的设计及施工介绍 |
2.4.1 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案的选择原则 |
2.4.2 超载预压设计及施工概况 |
2.4.3 塑料排水板设计及施工概况 |
2.4.4 砂(碎石)桩设计及施工概况 |
2.5 本章小结 |
第3章 高速公路深厚泥炭土地基处理方法适用性研究 |
3.1 引言 |
3.2 地基沉降监测方案介绍 |
3.2.1 监测设备 |
3.2.2 监测点位的布设原则 |
3.2.3 监测频率 |
3.3 泥炭土地基监测资料分析 |
3.3.1 地表沉降监测资料分析 |
3.3.2 地表水平位移监测资料分析 |
3.3.3 工后沉降监测资料分析 |
3.4 不同处理方法对泥炭土地基固结系数的影响 |
3.5 不同处理方法的经济性、施工难度和工期分析 |
3.6 本章小结 |
第4章 砂桩-超载预压法联合处理泥炭土地基试验研究 |
4.1 引言 |
4.2 模型试验 |
4.2.1 模型箱 |
4.2.2 试验材料的选取 |
4.2.3 数据量测与采集系统 |
4.2.4 模型试验方案 |
4.3 模型试验结果分析 |
4.3.1 地表沉降变化规律 |
4.3.2 孔隙水压力消散规律 |
4.3.3 地基不排水抗剪强度增长规律 |
4.4 本章小结 |
第5章 泥炭土地基超载预压法处理的变形特性及超载比(R'_s)研究 |
5.1 引言 |
5.2 试样制作及一维固结试验方案 |
5.2.1 试样制作 |
5.2.2 一维固结试验方案 |
5.3 超载预压对泥炭土变形特性的影响 |
5.3.1 超载过程对总变形量的影响 |
5.3.2 超载卸除后的回弹变形研究 |
5.3.3 超载预压对泥炭土次固结变形的影响 |
5.4 最佳超载比(R'_s)的确定 |
5.4.1 软土次压缩量计算的基本理论 |
5.4.2 工程算例 |
5.5 本章小结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6.1 结论 |
6.2 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附录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的学术成果 |
(3)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地基处理技术的研究现状 |
1.2.2 固结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沉降计算方法的研究现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 |
1.3.1 本文的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技术路线 |
第二章 软土路基的工程性质和常用处理方法 |
2.1 软土路基的工程性质 |
2.1.1 软土的概念及类型 |
2.1.2 软土路基的沉降过程 |
2.2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 |
2.2.1 换填法 |
2.2.2 强夯法 |
2.2.3 土工合成材料法 |
2.2.4 袋装砂井排水法 |
2.2.5 塑料板排水法 |
2.2.6 真空预压法 |
2.2.7 水泥搅拌桩法 |
2.2.8 碎石桩法 |
2.3 常用加固处理方法对比分析 |
2.4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与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1.1 周边地形 |
3.1.2 软土的分布和加固措施 |
3.1.3 地质条件 |
3.2 有限元软件ABAQUS简述 |
3.2.1 概述 |
3.2.2 ABAQUS主要模块介绍 |
3.2.3 ABAQUS软件分析的流程 |
3.3 材料的本构模型 |
3.3.1 线弹性模型 |
3.3.2 Mohr-Coulomb塑性模型 |
3.4 有限元模型的建立 |
3.4.1 几何模型的建立 |
3.4.2 材料属性的定义 |
3.4.3 分析步的设置 |
3.4.4 施工过程的模拟 |
3.4.5 网格划分 |
3.5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及结果分析 |
3.5.1 数值模拟计算过程 |
3.5.2 计算结果分析 |
3.6 加固处理分析 |
3.6.1 土工格栅加固 |
3.6.2 水泥搅拌桩加固 |
3.7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路基沉降影响因素分析 |
4.1 水泥搅拌桩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1.1 桩体的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1.2 桩间距对路基沉降影响 |
4.1.3 桩长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 淤泥层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2.1 淤泥层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2 淤泥层粘聚力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3 淤泥层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 |
4.2.4 淤泥层渗透系数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 桩端以下土层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3.1 桩端以下土层模量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2 桩端以下土层粘聚力对路基沉降影响 |
4.3.3 桩端以下土层摩擦角对路基沉降影响 |
4.4 路堤施工时间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4.1 路堤填土速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4.4.2 路堤施工间歇对路基沉降的影响 |
4.5 路堤填土高度对路基沉降影响分析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5.1 结论 |
5.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作者简介及读研期间主要科研成果 |
(4)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地基处理技术(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前言 |
1.1 研究背景与研究目的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在役公路软土沉降治理研究现状 |
1.2.2 软土沉降计算方法研究现状 |
1.2.3 硬壳层和侧向约束桩的研究现状 |
1.3 研究内容及技术路线图 |
1.3.1 研究内容 |
1.3.2 技术路线图 |
第二章 工程概况 |
2.1 项目背景 |
2.2 项目现状 |
2.2.1 地理位置 |
2.2.2 地质条件 |
2.2.3 地层岩性 |
2.2.4 竣工方案 |
2.2.5 桥头现状 |
2.3 地基处理技术方案 |
2.3.1 方案思路 |
2.3.2 方案设计 |
2.3.3 方案施工 |
2.4 监测方案 |
2.4.1 监测内容 |
2.4.2 监测目的 |
第三章 地基沉降计算及预测 |
3.1 天然地基沉降计算 |
3.1.1 计算公式选取 |
3.1.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1.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2 硬壳层地基沉降计算 |
3.2.1 计算公式选取 |
3.2.2 计算模型及参数 |
3.2.3 计算结果及分析 |
3.3 固结时间预测及沉降趋势 |
3.3.1 一维固结理论 |
3.3.2 固结时间预测 |
3.3.3 沉降时间趋势 |
3.4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桥头地基沉降及处理三维数值模型建立 |
4.1 FLAC3D基本原理 |
4.1.1 网格模型 |
4.1.2 软土本构模型选择及分析 |
4.2 FLAC3D流固耦合分析 |
4.2.1 流体计算模式 |
4.2.2 流固问题求解 |
4.3 FLAC3D结构桩单元 |
4.3.1 桩单元原理 |
4.3.2 桩单元赋值 |
4.4 桥头地基初始模型建立 |
4.4.1 建立网格单元 |
4.4.2 赋值与边界条件 |
4.4.3 流固分析与赋值 |
4.4.4 建立桩单元 |
4.4.5 布设监测点 |
4.5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桥头地基沉降及处理三维数值模拟与分析 |
5.1 天然状态模型位移 |
5.2 硬壳层厚度对模型位移的影响 |
5.2.1 不同厚度硬壳层位移云图 |
5.2.2 位移对比分析 |
5.2.3 与理论计算对比分析 |
5.2.4 分析总结 |
5.3 桩长对模型位移的影响 |
5.3.1 不同桩长位移云图 |
5.3.2 位移对比分析 |
5.3.3 分析总结 |
5.4 桩间距对模型位移的影响 |
5.4.1 不同桩间距位移云图 |
5.4.2 位移对比分析 |
5.4.3 分析总结 |
5.5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 |
6.1 主要结论 |
6.2 本次研究不足及建议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在学期间发表的论文和取得的学术成果 |
(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与沉降监测试验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0 引言 |
1 软土路基施工主要技术 |
2 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方案研究 |
2.1 施工前期准备 |
2.2 施工流程制定 |
2.3 工艺质量控制 |
3 沉降监测试验与结果分析 |
3.1 工程概况 |
3.2 沉降监测试验 |
3.3 试验结果分析 |
4 结语 |
(6)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道路建设中存在的软基问题 |
1.2 软土的定义和特点 |
1.2.1 软土的定义 |
1.2.2 软土的工程性质 |
1.3 软土的分类 |
1.3.1 按成因类型分类 |
1.3.2 按特性指标分类 |
1.3.3 按软土厚度分类 |
1.3.4 按埋藏条件分类 |
1.4 浙江省软土的分布情况 |
1.5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2 软土地基处理常用方法 |
2.1 排水固结法 |
2.2 浅层处理法 |
2.3 土工合成材料加筋法 |
2.4 水泥搅拌桩 |
2.5 预应力管桩(桩承式加筋路堤) |
2.6 轻质路堤 |
2.7 现状高速公路中的应用情况 |
2.8 本章小结 |
3 塑料排水板在软基设计的应用 |
3.1 基本原理 |
3.2 设计方法 |
3.2.1 排水体的选用 |
3.2.2 排水体间距和深度、预压荷载的确定 |
3.2.3 水平排水垫层的选用 |
3.3 现行设计采用规范及相关要求 |
3.3.1 沉降标准 |
3.3.2 稳定性控制标准 |
3.4 本章小结 |
4 依托项目设计情况 |
4.1 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 |
4.1.1 软基处理设计方案 |
4.1.2 工程地质概况 |
4.1.3 竖排板处理典型路段的技术模型 |
4.1.4 计算结果 |
4.2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 |
4.2.1 软基处理设计方案 |
4.2.2 工程地质概况 |
4.2.3 竖排板处理典型路段的技术模型 |
4.2.4 计算结果 |
4.3 有限元计算 |
4.3.1 有限元网格划分 |
4.3.2 施工工况模拟 |
4.3.3 计算结果 |
4.4 本章小结 |
5 项目施工监测情况 |
5.1 施工监测的目的和控制标准 |
5.1.1 施工监测的目的 |
5.1.2 位移控制标准 |
5.2 嘉兴至绍兴跨江公路通道南岸接线工程监测情况 |
5.2.1 K63+926断面监测情况 |
5.2.2 K63+957断面监测情况 |
5.2.3 K63+992断面监测情况 |
5.2.4 监测情况分析 |
5.3 台州湾大桥及接线工程监测情况 |
5.3.1 AK0+450断面监测情况 |
5.3.2 监测情况分析 |
5.3.3 有限元计算参数调整 |
5.4 本章小结 |
6 塑料排水板施工情况分析与应用拓展 |
6.1 塑料排水板施工中的影响因素 |
6.1.1 路基填土(堆载)高度的影响 |
6.1.2 塑料排水板处理深度的影响 |
6.1.3 堆载预压时间的影响 |
6.2 塑料排水板结合真空预压处理 |
6.2.1 真空预压的优点 |
6.2.2 真空预压研究情况 |
6.3 电渗塑料排水板处理 |
6.4 本章小结 |
7 结论及展望 |
7.1 主要结论 |
7.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历及在学期间所取得的科研成果 |
(7)三门湾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问题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致谢 |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问题的提出 |
1.2 目前研究现状 |
1.2.1 路堤稳定性问题研究 |
1.2.2 沉降问题研究 |
1.3 本文主要研究内容 |
2 软土地基及常用软土地基处理方法 |
2.1 软土地基的定义及特征 |
2.1.1 软土地基的定义 |
2.1.2 软土地基的特征 |
2.2 常用软基处理方法及其优缺点分析 |
2.2.1 软土基地处理方法的发展 |
2.2.2 堆载预压 |
2.2.3 塑料排水板 |
2.2.4 水泥搅拌桩 |
2.2.5 预应力管桩 |
2.2.6 泡沫混凝土换填 |
2.3 本章小结 |
3 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地质概况及特征 |
3.1 三门湾大桥及接线工程概况 |
3.2 三门湾地区自然地理及工程地质条件 |
3.2.1 自然地理条件 |
3.2.2 工程地质条件 |
3.2.3 项目软土特点 |
3.3 项目软土地基特征 |
3.3.1 软基处理路段分类 |
3.3.2 软土层厚度分布情况 |
3.3.3 项目软土地基处理设计情况 |
3.4 本章小结 |
4 特殊路段及失稳路段的勘察、设计、施工情况 |
4.1 K75+030~K75+130傍山路段 |
4.1.1 地质情况 |
4.1.2 软基处理设计情况 |
4.1.3 施工期路基填筑情况 |
4.1.4 滑移后补勘情况 |
4.1.5 路基滑移处治方案 |
4.2 K75+700~K75+800傍山路段 |
4.2.1 地质情况 |
4.2.2 软基处理设计情况 |
4.2.3 施工期路基填筑情况 |
4.2.4 裂缝产生原因初步分析 |
4.2.5 裂缝处理方案 |
4.3 K96+430~K96+700滨海滩涂路段 |
4.3.1 地质情况 |
4.3.2 软基处理设计情况 |
4.3.3 软基处理施工情况 |
5 软土地基路基稳定性及沉降变形计算分析 |
5.1 软土地基路基稳定性计算分析方法 |
5.2 软土地基路基沉降变形计算分析方法 |
5.2.1 总沉降计算与工后沉降计算 |
5.2.2 主固结沉降计算 |
5.2.3 瞬时沉降和次固结沉降计算 |
5.3 软土地基稳定及沉降计算分析 |
5.3.1 路基稳定性计算分析 |
5.3.2 沉降计算分析 |
5.4 本章小结 |
6 结论及展望 |
6.1 主要结论 |
6.2 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8)泡沫轻质土在路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2 泡沫轻质土概述 |
1.3 泡沫轻质土的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1 理论研究现状 |
1.3.2 试验研究现状 |
1.3.3 工程应用研究现状 |
1.4 泡沫轻质土的工程应用 |
1.5 问题的提出和本文的研究内容 |
1.5.1 问题的提出 |
1.5.2 本文的研究内容 |
第二章 泡沫轻质土配合比设计与制备 |
2.1 泡沫轻质土配合比设计 |
2.1.1 配合比设计的原则 |
2.1.2 配合比原材料要求 |
2.1.3 配合比设计的基本步骤 |
2.1.4 配合比设计的方案 |
2.2 泡沫轻质土制作流程 |
2.2.1 泡沫轻质土制作设备 |
2.2.2 泡沫轻质土制作方法 |
2.3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泡沫轻质土的基本性能试验研究 |
3.1 泡沫轻质土基本物理性能 |
3.1.1 湿容重 |
3.1.2 流动度 |
3.1.3 吸水性 |
3.1.4 干缩性 |
3.2 泡沫轻质土基本力学性能 |
3.2.1 无侧限抗压强度 |
3.2.2 抗折强度 |
3.2.3 弹性模量和CBR特性 |
3.3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工程实例 |
4.1 工程概况 |
4.1.1 原设计内容 |
4.1.2 路堤病害概况 |
4.1.3 应急处理措施 |
4.1.4 工程地质概况 |
4.2 病害成因分析 |
4.3 软基路堤稳定性分析 |
4.3.1 软基路堤失稳破坏的形式 |
4.3.2 极限平衡法 |
4.3.3 路堤稳定性计算 |
4.4 治理设计内容 |
4.4.1 泡沫轻质土方案 |
4.4.2 抗滑桩方案 |
4.4.3 桥梁方案 |
4.4.4 桩板路基方案 |
4.5 方案对比分析 |
4.5.1 造价估算 |
4.5.2 方案比较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泡沫轻质土路基有限元应力位移分析 |
5.1 有限元模型建立 |
5.1.1 本构模型的选择 |
5.1.2 基本假定 |
5.1.3 模型参数 |
5.1.4 几何建模 |
5.2 不同填筑材料下的路堤应力位移响应 |
5.2.1 不同填筑材料下的路堤竖向位移分析 |
5.2.2 不同填筑材料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
5.3 不同容重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堤应力位移响应 |
5.3.1 不同容重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堤竖向位移分析 |
5.3.2 不同容重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
5.4 不同弹性模量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堤应力位移响应 |
5.4.1 不同弹性模量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堤竖向位移分析 |
5.4.2 不同弹性模量泡沫轻质土下的路基应力分析 |
5.5 不同填筑高度下泡沫轻质土的路堤应力位移响应 |
5.5.1 不同填筑高度下泡沫轻质土的路堤竖向位移分析 |
5.5.2 不同填筑高度下泡沫轻质土的路基应力分析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泡沫轻质土路基填筑施工 |
6.1 施工准备 |
6.1.1 现场配合比试验 |
6.1.2 现场场地准备 |
6.2 施工工艺及方法 |
6.2.1 施工工艺流程 |
6.2.2 主要工序施工方法 |
6.3 施工工序及要点 |
6.3.1 施工工序 |
6.3.2 施工要点 |
6.4 施工质量检测与控制 |
6.4.1 现场控制指标 |
6.4.2 固化后的试验检测 |
6.5 工程运营情况 |
6.6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结论与展望 |
7.1 结论 |
7.2 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绪论 |
1.1 研究背景及意义 |
1.1.1 国内外高速公路发展概况 |
1.1.2 高速公路建设中存在的基础问题 |
1.1.3 软基处理方法综述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 |
1.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发展 |
1.2.2 计算理论的研究现状 |
1.2.3 施工技术的研究现状 |
1.3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的机理与技术 |
2.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加固机理综述 |
2.1.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机理研究现状 |
2.1.2 堆载排水预压的加固机理 |
2.1.3 真空排水预压的加固机理 |
2.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 |
2.2.1 初步准备 |
2.2.2 真空预压工艺 |
2.2.3 施工注意事项 |
2.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的改进 |
2.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技术的改进思路和发展趋势 |
2.3.2 特殊工程地质条件下的技术 |
2.4 小结 |
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研究与应用 |
3.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固结试验研究与分析 |
3.1.1 真空固结机理及模型分析 |
3.1.2 真空预压下土体的固结机理及变形规律 |
3.2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加固优势 |
3.3 工程实例分析 |
3.4 小结 |
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沉降预测及稳定性分析 |
4.1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的沉降预测 |
4.1.1 最终沉降量预测 |
4.1.2 等效固结系数求解 |
4.2 基于Verhulst预测模型的地基沉降预测 |
4.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地基的稳定性分析 |
4.3.1 稳定性机理分析 |
4.3.2 .常规稳定性分析模型 |
4.4 小结 |
5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法的工程应用实例 |
5.1 工程概况 |
5.2 工程地质条件 |
5.3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设计方案 |
5.4 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试验施工方案 |
5.5 现场试验监测方案 |
5.5.1 地表沉降监测 |
5.5.2 分层沉降监测 |
5.6 监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分析 |
5.7 小结 |
6 结论与展望 |
致谢 |
参考文献 |
(10)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施工稳定判断标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目的及意义 |
1.3 国内外相关研究现状 |
1.3.1 固结理论国内外研究现状 |
1.3.2 软土地基沉降计算国内外研究现状 |
1.4 研究技术路线图 |
1.5 本文创新点及主要工作 |
第二章 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施工期稳定判断原理 |
2.1 软土地基 |
2.1.1 软土地基的概念 |
2.1.2 软土类型 |
2.2 软土路基沉降与软土路基施工期间沉降速率 |
2.2.1 瞬时沉降 |
2.2.2 主固结沉降 |
2.2.3 次固结沉降 |
2.2.4 路基施工期间沉降速率 |
2.3 主固结沉降与路基稳定性的关系 |
2.4 瞬时变形(瞬时沉降与水平位移)与路基稳定性的关系 |
2.4.1 瞬时沉降与水平位移的关系 |
2.4.2 路基稳定性与瞬时变形的关系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路基施工期间的沉降速率计算方法 |
3.1 固结沉降理论 |
3.1.1 Terzaghi理论 |
3.1.2 Biot固结理论 |
3.2 主固结沉降速率的计算方法 |
3.2.1 主固结沉降 |
3.2.2 主固结沉降速率 |
3.3 瞬时沉降速率的计算方法 |
3.3.1 瞬时沉降 |
3.3.2 瞬时沉降速率 |
3.4 有限元软件验证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瞬时沉降、水平位移计算分析 |
4.1 瞬时沉降影响因素研究 |
4.1.1 软土厚度影响 |
4.1.2 软土弹性模量影响 |
4.1.3 路堤宽度影响 |
4.1.4 瞬时沉降速率变化规律 |
4.1.5 沉降速率新标准 |
4.2 水平位移影响因素研究 |
4.2.1 软土厚度影响 |
4.2.2 软土模量影响 |
4.2.3 路堤宽度影响 |
4.2.4 水平位移速率变化规律 |
4.2.5 水平位移速率新标准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工程实例验证 |
5.1 引言 |
5.2 工程概况 |
5.3 工程地质条件 |
5.4 筑堤试验概况 |
5.5 破坏路基的地表变形观测 |
5.6 破坏前的变形 |
5.7 实测结果与计算结果对比 |
5.8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6.1 本文主要研究结论 |
6.2 研究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塑料板排水技术在高速公路软土路基处理中的应用(论文参考文献)
- [1]塑料排水板在公路软土地基中的研究分析[J]. 闫鹏. 交通世界, 2021(34)
- [2]堆载预压-固结排水泥炭土地基处理技术应用研究[D]. 刘声钧. 昆明理工大学, 2021(01)
- [3]公路软土路基加固处理及沉降分析[D]. 许飞. 安徽建筑大学, 2020(01)
- [4]深厚软土地区运营公路桥头跳车地基处理技术[D]. 胥锡茂. 重庆交通大学, 2020(01)
- [5]高速公路软土路基施工技术与沉降监测试验研究[J]. 梁刚. 西部交通科技, 2020(03)
- [6]塑料排水板在软土地基处理中的应用[D]. 潘晟赟. 浙江大学, 2019(01)
- [7]三门湾软土地基沉降及稳定问题研究[D]. 郭昊亮. 浙江大学, 2019(01)
- [8]泡沫轻质土在路堤工程中的应用研究[D]. 蔡历颖. 福建农林大学, 2019(04)
- [9]真空联合堆载预压软基处理技术及应用研究[D]. 刘晓栋. 西安理工大学, 2019(01)
- [10]公路软土地基路堤施工稳定判断标准研究[D]. 黄文成. 广州大学, 201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