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

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承受重交通,抗车辙效果好的沥青路面结构。沥青面层由上、中、下面层组成,下面层由土工网和混凝土棱块复合而成的网状结构,中面层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的混凝土棱块缝隙和土工网之间,混凝土棱块有较高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规整的形状底面可以提供较大的承载面,减小对基层的压强,下面层与中面层相互嵌合,构成两层结构相互镶嵌的沥青路面结构,下面层的混凝土棱块被土工网牵拉和中面层沥青混合料嵌入的限制,在重交通荷载的作用下不易出现位移和变形,混凝土棱块的缝隙处有较厚的沥青混合料,可以抵抗基层的收缩裂缝的反射,从结构构造方面提高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

主设计要求

1.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由底基层(1)、基层(2)、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沥青面层,其中下面层(4)与中面层(5)相互嵌合,下面层(4)由结构网(9)与嵌入体(10)组成,结构网(9)由土工网(7)和棱块(8)复合而成,结构网(9)和嵌入体(10)在下面层(4)为同一层面,嵌入体(10)是嵌入下面层(4)内位于棱块(8)间隙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与中面层(5)的结构连为一体,是相同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的下部与封层(3)表面相接触并黏合,封层(3)下部与基层(2)黏合,构成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4)棱块(8)间隙,棱块(8)被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和封层(3)包裹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设计方案

1.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由底基层(1)、基层(2)、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其特征是:所述的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沥青面层,其中下面层(4)与中面层(5)相互嵌合,下面层(4)由结构网(9)与嵌入体(10)组成,结构网(9)由土工网(7)和棱块(8)复合而成,结构网(9)和嵌入体(10)在下面层(4)为同一层面,嵌入体(10)是嵌入下面层(4)内位于棱块(8)间隙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与中面层(5)的结构连为一体,是相同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的下部与封层(3)表面相接触并黏合,封层(3)下部与基层(2)黏合,构成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4)棱块(8)间隙,棱块(8)被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和封层(3)包裹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棱块(8)形状上部为上小下大的正八边棱锥台,下部为正八边棱柱体,上顶面和下底面为正八边形,上部侧面为8个倾斜的梯形面,下部侧面为八个矩形面,梯形面的倾角α为30°~45°,棱块(8)的下底面的两个对边间距W为下面层(4)厚度h3的1~1.5倍,下沿高度b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0.5~1.5倍,棱块(8)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混凝土预制而成;所述的土工网(7)为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网孔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双向抗拉强度为30~120kN\/m。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结构网(9)是在土工网(7)上纵横均匀按正方形排列设置棱块(8)的网状物,土工网(7)在预制棱块(8)时被锚固在棱块(8)的混凝土内,棱块(8)之间被土工网(7)相互牵拉,限制了棱块(8)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正方形排列的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间隙V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结构网(9)为工厂制作成的片材成品,每一片长的四周边缘土工网(7)伸出棱块(8)一个间隙V的长度,结构网(9)片材成品层叠码放多层采用塑料打包带束牢。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其特征是:所述的结构网(9)铺设在封层(3)上,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二面楔形空腔(11),四个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四面锥形空腔(12),铺筑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时嵌入体(10)嵌入楔形空腔(11)和四棱锥形空腔(12)内,沥青混合料透过土工网(7)的网孔嵌入棱块(8)的间隙,与基层(2)黏结在一起。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属于公路与城市道路工程领域,特别涉及一种能够承受重交通,抗车辙效果好的沥青路面结构。

背景技术

沥青路面属于柔性路面结构,具有行车舒适、噪音小等优点,广泛应用在公路和城市道路。根据《公路沥青路面设计规范》中规定,沥青路面结构层由三部分组成:面层、基层和底基层。路面不但要承受车轮荷载的作用,而且要受到自然环境因素的影响,由于行车荷载和大气因素对路面的影响作用,一般随深度而逐渐减弱,因而路面通常是多层结构,将品质好的材料铺设在应力较大的上层,品质略差的材料铺设在应力较小的下层,从而形成了路基之上采用不同规格和要求的材料,分别铺设底基层、基层和面层的路面结构形式。面层位于整个路面结构的最上层,直接承受行车荷载的垂直力、水平力、以及车身后所产生的真空吸力的反复作用,同时受到降雨和气温变化的不利影响最大,是最直接地反映路面使用性能的层次。因此,与其它层次相比,面层应具有较高的结构强度、刚度和高低温稳定性,并且耐磨、不透水,其表面还应具有良好的抗滑性和平整度。一般沥青路面的面层由二、三层构成,表面层称磨耗层,用来抵抗水平力和轮后吸力引起的磨耗和松散,可用沥青玛蹄脂碎石混合料或沥青混凝土铺筑,中面层、下面层为主面层,它是保证面层强度的主要部分,一般用沥青混凝土铺筑。

现有技术的沥青路面,底基层常用水泥稳定或石灰稳定细粒料,如水泥稳定石屑、石灰土等,基层常用水泥稳定粗粒料,如水泥稳定碎石等。沥青面层的层数根据车辆荷载确定,一般轻交通、中等交通采用二层面层结构,重交通、特重交通采用三层面层结构。各层结构层的厚度需要根据汽车累计轴载当量计算确定,重交通、特重交通的道路一般采用较厚的结构层和强度较高的材料。材料强度一定的情况下,增加厚度是提高路面结构强度的有效途径,但沥青面层过厚也会带来一些弊端,沥青路面结构是一种柔性材料,是采用碎石经沥青拌合后形成的混合料,是一种散体材料的组合,石料相互镶嵌,石料间依靠沥青黏合构成承载的结构层,结构层具有较高的竖向承载能力,但石料之间没有约束力,承载水平力的能力较差。柔性的路面材料在荷载的作用下会发生变形,当荷载超过所能承受的限度时,石料发生位移,路面出现车辙、拥包等病害,在城市道路的交叉路口这种现象较为严重。上坡路段重型车辆爬坡车轮对路面产生较大的水平摩擦力,柔性路面承受水平力的能力较差,也很容易造成路面损坏。沥青混合料中的石料在荷载的作用下,向下施加传递力量,石料为不规则形状,底面积较小,对下部产生较大的压强,下面层尖棱的石料压在基层上,容易造成基层损坏,导致沥青面层破损。

此外,现有技术常用的水泥稳定类基层,属于半刚性结构,存在一些技术缺陷:由于温度热胀冷缩的影响,水泥稳定类基层产生的温度收缩裂缝不可避免,对沥青路面会造成的反射裂缝,成为影响道路使用寿命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为了减少水泥稳定类结构层的收缩裂缝,基层水泥用量受到严格限制,使得这种结构强度低抗冲击疲劳受到限制。目前,采用沥青面层加铺改造混凝土路面也被广泛应用,但混凝土路面作为沥青路面的基层,原有的横缝和纵缝反射至沥青面层,造成沥青面层裂缝,是旧混凝土路加铺沥青难以解决的技术问题。

加大面层沥青混合料的骨料颗粒直径,增加沥青面层的厚度,可以提高沥青面层的承载能力,可抵抗收缩裂缝的反射,但太厚的面层结构稳定性相应减低,反而会带来其他病害,沥青混合料的造价较高,实际工程中都不会一味地增加沥青面层厚度来解决重交通下沥青路面的损坏的问题。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由底基层、基层、封层、沥青下面层、沥青中面层、沥青上面层组成,下面层由土工网和混凝土棱块复合而成的网状结构,中面层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的混凝土棱块缝隙和土工网之间,混凝土棱块相当于被中面层沥青混合料和封层包裹的大颗粒骨料,有较高的强度和结构稳定性,下面层与中面层相互嵌合,构成两层结构相互镶嵌的沥青路面结构。其有益效果是:混凝土棱块有较高的强度,规整的形状底面可以提供较大的承载面,减小对基层的压强,下面层的混凝土棱块被土工网牵拉和中面层沥青混合料嵌入的限制,在重交通荷载的作用下不易出现位移和变形,混凝土棱块的缝隙处有较厚的沥青混合料,可以抵抗基层的收缩裂缝的反射,从结构构造方面提高沥青路面的承载能力。下面层采用混凝土预制块替代大部分沥青混合料,增加强度而造价降低,中面层与下面层同时碾压,减少一道面层碾压的工序,降低了施工费用。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以下技术实现的:一种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由底基层1、基层2、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所述的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沥青面层,其中下面层4与中面层5相互嵌合,下面层4由结构网9与嵌入体10组成,结构网9由土工网7和棱块8复合而成,结构网9和嵌入体10在下面层4为同一层面,嵌入体10是嵌入下面层4内位于棱块8间隙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与中面层5的结构连为一体,是相同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的下部与封层3表面相接触并黏合,封层3下部与基层2黏合,构成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4棱块8间隙,棱块8被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和封层3包裹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所述的棱块8形状上部为上小下大的正八边棱锥台,下部为正八边棱柱体,上顶面和下底面为正八边形,上部侧面为8个倾斜的梯形面,下部侧面为八个矩形面,梯形面的倾角α为30°~45°,棱块8的下底面的两个对边间距W为下面层4厚度h3的1~1.5倍,下沿高度b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0.5~1.5倍,棱块8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混凝土预制而成。所述的土工网7为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网孔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双向抗拉强度为30~120kN\/m。

所述的结构网9是在土工网7上纵横均匀按正方形排列设置棱块8的网状物,土工网7在预制棱块8时被锚固在棱块8的混凝土内,棱块8之间被土工网7相互牵拉,限制了棱块8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正方形排列的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间隙V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结构网9为工厂制作成的片材成品,每一片长的四周边缘土工网7伸出棱块8一个间隙V的长度,结构网9片材成品层叠码放多层采用塑料打包带束牢。

所述的结构网9铺设在封层3上,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二面楔形空腔11,四个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四面锥形空腔12,铺筑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时嵌入体10嵌入楔形空腔11和四棱锥形空腔12内,沥青混合料透过土工网7的网孔嵌入棱块8的间隙,与基层3黏结在一起。

本实用新型从路面结构的组成构造入手,对面层起承载作用的下面层4和中面层5改进,将这两层相互嵌合一起,相互牵制,减少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形破坏。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可视为一层沥青结构层,棱块8可视为包裹在沥青中的骨料,棱块8上部采用倾斜面可以避免荷载作用下掉边角损坏,倾斜面形成的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填充沥青混合料后,在压路机的碾压下越嵌越紧,棱块8被土工网7的牵拉和嵌入体10的挤压,受到刹车和上坡车轮水平力的作用,不会出现骨料位移形成拥包车辙现象。棱块8有较大平整的地面,嵌入在封层3内,上部车轮的荷载作用下,通过棱块8向下传递给基层2,大的承载面大大减小了对基层2的压强,避免了基层2的受力破坏。基层水泥稳定料收缩裂缝,较大底面的棱块8通过封层3覆盖在基层2上,基层2的收缩裂缝不能通过棱块8反射到中面层5和上面层6,棱块8之间的缝隙被压实的嵌入体10填充,厚度较厚,棱块8之间被土工网7牵拉,具有较强的应力吸收作用,棱块8之间的基层2收缩裂缝也无法反射至上面层6。因此,基层2的水泥稳定料,可以放宽规范对水泥用量的限制,增加水泥用量,提高基层的强度,对延长重交通、特重交通道路使用年限有重要的意义。本实用新型也可采用二层面层,取消上面层,直接用中面层与下面层嵌合,作为路面磨耗层,用于中等交通和轻型交通等级的道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路面结构图;

图2为棱块平面图;

图3为棱块立面图;

图4为结构网平面图;

图5为结构网立面图(图4的A-A剖);

图6为楔形空腔大样图(图4的B-B剖);

图7为梯形空间大样图(图4的C-C剖);

图8为楔形的嵌入体大样图;

图9为梯形的嵌入体大样图。

图中:1-底基层,2-基层,3-封层,4-下面层、5-中面层,6-上面层,7-土工网,8-棱块,9-结构网,10-嵌入体,11-楔形空腔,12-锥形空腔。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本领域技术人员更好地理解本实用新型,结合图1~图9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说明,实施方式提及的内容并非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

本实用新型从路面结构的组成构造入手,对面层起承载作用的下面层4和中面层5改进,将这两层相互嵌合一起,相互牵制,减少荷载作用下的位移变形破坏。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主要由底基层1、基层2、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本实用新型路面结构图见图1。下面层4、中面层5、上面层6组成沥青面层,其中下面层4与中面层5相互嵌合,下面层4由结构网9与嵌入体10组成,结构网9由土工网7和棱块8复合而成,结构网9和嵌入体10在下面层4为同一层面,嵌入体10是嵌入下面层4内位于棱块8间隙之间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与中面层5的结构连为一体,是相同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嵌入体10的下部与封层3表面相接触并黏合,封层3下部与基层2黏合,构成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嵌入下面层4棱块8间隙,棱块8被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和封层3包裹的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

棱块8形状上部为上小下大的正八边棱锥台,下部为正八边棱柱体,上顶面和下底面为正八边形,上部侧面为8个倾斜的梯形面,下部侧面为八个矩形面,梯形面的倾角α为30°~45°,棱块8上部采用倾斜面,可以避免荷载作用下掉边角损坏,倾斜面形成的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填充沥青混合料后,在压路机的碾压下越嵌越紧,有利于嵌入体10的压实。棱块8的下底面的两个对边间距W为下面层4厚度h3的1~1.5倍。棱块8平面图见图2,棱块立面图见图3。根据相关规范规定,中粒式AC-20沥青混凝土结构层的适宜厚度为60~100mm,粗粒式AC-25沥青混凝土结构层的适宜厚度为80~120mm,结合结构网9的制造、运输、施工等因素,棱块8的下底面两个对边间距W取80~160mm为宜,且控制宽厚比W\/ h3不大于2,较小的宽厚比不易产生折断损坏。棱块8下沿高度b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0.5~1.5倍,根据相关规范规定,中面层和下面层常用的AC-20和AC-25沥青混凝土,公称最大粒径分别为19mm和26.5mm,棱块8下沿高度b取10~30mm且小于等于1\/ h3为宜。棱块8采用强度等级不低于C35混凝土预制而成。土工网7为双向玻璃纤维土工格栅,是一种采用玻璃纤维无碱无捻粗纱为主要原料,采用一定的编织工艺制成的网状结构材料,双向抗拉强度为30~120kN\/m。土工网7的网孔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常用的玻璃纤维土工格栅的孔径有12.7mm和25.4mm即半英寸和一英寸,按照下面层的粒径,选择孔径25.4mm的玻璃纤维土工格栅为宜,也可以根据需要定制其他孔径的玻璃纤维土工格栅。

结构网9是在土工网7上纵横均匀按正方形排列设置棱块8的网状物,土工网7在预制棱块8时被锚固在棱块8的混凝土内,且位于棱块8的下半部,结构层在荷载的作用下,上部受压下部受拉,棱块8之间被土工网7相互牵拉,限制了棱块8在汽车荷载作用下水平位移。结构网9平面图见图4,结构网9立面图见图5,图5是图4的A-A剖。正方形排列的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间隙V为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最大碎石粒径的1~1.5倍,根据相关规范规定,中面层和下面层常用的AC-20和AC-25沥青混凝土,公称最大粒径分别为19mm和26.5mm,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间隙V选取20~30mm为宜。结构网9为工厂制作成的片材成品,每一片长的四周边缘土工网7伸出棱块8一个间隙V的长度,便于施工时两片之间的绑扎,结构网9片材成品层叠码放多层采用塑料打包带束牢。

结构网9铺设在封层3上,两个相邻的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二面楔形空腔11,楔形空腔11大样图见图6,图6是图4的B-B剖。四个棱块8之间形成一个四面锥形空腔12,梯形空间12大样图见图7,图7是图4的C-C剖。铺筑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时嵌入体10嵌入楔形空腔11和四棱锥形空腔12内,沥青混合料透过土工网7的网孔嵌入棱块8的间隙,通过封层3与基层3黏结在一起。楔形的嵌入体10大样图见图8,梯形的嵌入体10大样图见图9。

封层3采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是将乳化沥青、符合级配的骨料、水、填料及添加剂按一定的设计配比搅拌成稀浆混合料,均匀地摊铺在待处理的路面上,经裹覆、破乳、析水、蒸发和固化等过程与原路面牢固地结合在一起,起到良好的防水渗入基层的作用。本实用新型设置封层3的另外一个作用,是作为棱块8和基层2的粘结层和找平层,使棱块8与基层2的接触面稳固不会出现翘动现象。封层3、下面层4、中面层5可视为一层沥青结构层,棱块8可视为包裹在沥青中的骨料,棱块8被土工网7的牵拉和嵌入体10的挤压,受到刹车和上坡车轮水平力的作用,不会出现骨料位移形成拥包车辙现象。棱块8有较大平整的底面,嵌入在封层3内,上部车轮的荷载作用下,通过棱块8向下传递给基层2,大的承载面大大减小了对基层2的压强,避免了基层2的受力破坏。基层水泥稳定料收缩裂缝,较大底面的棱块8通过封层3覆盖在基层2上,基层2的收缩裂缝不能通过棱块8反射到中面层5和上面层6,棱块8之间的缝隙被压实的嵌入体10填充,填充部位沥青混合料厚度较厚,棱块8之间被土工网7牵拉,具有较强的应力吸收作用,棱块8之间的基层2收缩裂缝也无法反射至上面层6,基层2的水泥稳定料,可以放宽规范对水泥用量的限制,增加水泥用量,提高基层2的强度,有利于增加道路的使用年限。

中面层5可采用中粒式AC-20沥青混凝土或粗粒式AC-25沥青混凝土,厚度h2取50~80mm。上面层6可采用中粒式AC-16沥青混凝土或MSA-13沥青玛蹄脂碎石,厚度h3取35~60mm。如果用于中等交通或轻型交通等级的道路,采用二层面层,取消上面层6,直接采用中面层5作为路面磨耗层,可采用中粒式AC-16沥青混凝土或MSA-13沥青玛蹄脂碎石,与下面层4相互嵌合层二层面层结构,厚度h2取35~60mm。

结构网9的制造是在预制棱块8混凝土时预埋土工网7。棱块8的模具分成上下两部分,上模和下模按照结构网9网片的长宽纵横排列多个模孔,下模具的膜孔为正八棱台,模孔深度与棱块8倾斜部分的高度一致,上模具的模孔为正八棱柱,模孔深度是棱块8下沿高度b的2~3倍,模孔之间按照棱块8间隙V设置,所有下模模孔连为一个整体,所有上模模孔连为一个整体,上模和下模可以组合与分离,组合时上下模具的模孔位置相互对应,一组模具的模孔数量等于一片结构网9棱块8的数量。预制时模具是倒置的,即下模的正八棱台模孔的小面在下,每个下模模孔的底部设有脱模板,下模安装有附着式振动器。将上模置于下模之上,对应每个上模模孔有压板,压板的下表面呈凸凹状。向每个模孔内填充适量的混凝土,混凝土采用细粒混凝土。压板压入上模孔,下模的振动器震动,在压板的压力下混凝土震动密实,抬起压板和上模,下模孔内的混凝土与模孔上演平齐,混凝土表面呈凸凹状。在下模上放置土工网7,上模再次组合在下模上,向已压实的下模混凝土表面喷洒水泥净浆,有利于与二次填充的混凝土牢固结合。向上模孔内填充适量的混凝土,混凝土填充在一次浇筑的混凝土凸凹内,土工网7嵌在凸凹之间,压板加压振动器震动使混凝土密,控制二次浇筑的混凝土用量,使上模模孔内的混凝土正好与棱块8下沿高度b一致。混凝土初凝后,压住压板,抬起上模脱模,移开上模和压板,土工网7被锚固在混凝土两次浇筑的混凝土内。下模移动至托盘处,翻转下模,顶推下模孔的底部的脱模板,整片结构网9落在托盘上。下一次将结构网9脱模在前一片上,层叠码放1~1.5m,采用塑料打包带纵横方向各设2~3道,打包带与棱块8设置垫板,防止损伤棱块8。混凝土采用干硬性混凝土,在较高的压板和震动下,混凝土可以达到较高的强度,压筑后即可脱模。打捆好的结构网9送至蒸汽养护室高温养护,一般蒸汽养护稳定控制在不超过80℃,5~8小时即可达到设计强度,大大缩短混凝土养护时间。

本实用新型的嵌合结构沥青路面的施工方法,底基层1、基层2、上面层6的施工与常规沥青路面基本相同,所不同的是封层3、下面层4和中面层5的施工,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的施工方法步骤如下。

a.与常规路面施工一样碾压路床、铺筑路基,分层碾压底基层1和基层2。路床、基层施工要控制好高程和横坡,以保证上面的面层的高程和横坡符合设计要求。

b.基层2碾压完成,检测符合验算规范要求后,可进行下道工序的施工。在基层2上均匀撒布透层油,透层油中含有少量量的沥青,填补基层表面的细小缝隙,下渗后具有填隙的作用。透层油用量为0.7~1.5kg\/m2<\/sup>。透层油完全渗透,水分蒸发后及时摊铺封层3,封层3采用乳化沥青稀浆封层,用稀浆封层洒布机将稀浆封层料均匀地洒布在基层2上,洒布机以1.5~3.0km\/h的速度匀速前进,洒布厚度控制在5~10mm。

c.将结构网9片材铺设在封层3上,采用叉车将层叠码放的结构网9片材运至待铺现场,铺设结构网9的叉车经过改装,设置有吊臂,人工配合铺设,将吊臂的五个吊钩挂在结构网9的四角和中间,吊起结构网9安放在铺设的封层3上,人工辅助适当调整位置。先从道路的一侧横向铺向另一侧,起边处棱块8距离路缘石20~30毫米,片材的横向搭接控制棱块8之间留出20~30毫米的间隙,片材衔接之间的棱块8相互对应,铺至道路的另一侧路缘石处裁掉结构网9多余的棱块8。一幅横向铺好后作为基准,后续的结构网9可横向纵向同时铺,结构网9纵向横向片材之间留出20~30毫米的间隙,采用尼龙扎丝每隔300~600毫米将两幅片材相接的土工网7扎牢,剪断多余的扎丝,多余的扎丝,使结构网9连成整体,铺设片材遇到检查井和雨水口时裁剪掉相应部分的结构网9。

d.采用压路机对结构网9进行碾压一遍,使棱块8嵌固在封层3内,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的部位封层3略微隆起。

e.在结构网9上均匀撒布粘结油,粘结油的作用是使中面层5的沥青混合料与棱块8、封层3更好的连接,粘结油用量0.3~0.6 kg\/m 2<\/sup>。

f.靠近路边处和检查井边缘的边角部分,采用机械摊铺沥青混合料容易出现漏摊现象,先用与中面层5相同粒径的沥青混合料填充棱块8外侧的边缘,采用手夯夯实至与棱块8顶面平齐。

g.根据试验确定的虚铺系数,采用沥青摊铺机摊铺中面层5沥青混凝土混合料,摊铺时应考虑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所占体积的用量,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被沥青混凝土混合料填充,结构网9的上部也同时摊铺了沥青混合料,检查摊铺质量,存在漏铺现象可以采用人工补漏。

h.采用重型压路机碾压中面层5沥青混合料,初压:用重型压路机静压1遍,速度控制在静压2.0~3.0km\/h,振压1遍,振压3.0km\/h。碾压方法为驱动轮在前,向着摊铺方向行驶,倒轴碾压相邻碾压带必须重叠1\/3~1\/2轮宽。碾压的同时楔形空腔11和锥形空腔12内的沥青混合料在压路机的碾压下挤压密实,形成中面层5嵌入下面层4的嵌入体10,棱块8的周围被嵌入体10紧紧包裹住,沥青混合料的骨料嵌在土工网7的网孔内,嵌入体10透过结构网9与封层3粘结在一起。复压:重型压路机振动碾进行碾压,碾压遍数为静压2遍振压2遍,控制在静压速度3.0~4.5km\/h,振压速度5.0km\/h。一般碾压6~8遍,检测棱块8上部中面层5的压实度,应符合验收规范的要求。

i.在中面层5上均匀撒布粘结油,粘结油用量0.3~0.6 kg\/m 2<\/sup>。

j.摊铺上面层6沥青混凝土混合料。

k.采用压路机碾压上面层6沥青混凝土,碾压方式同步骤h。

本实用新型申请文件及附图和实施方式所描述的路面结构,仅是一个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的实施例,采用混凝土预制块和土工网复合而成的结构网,与沥青混合料相互嵌合的沥青路面结构,都在本申请的保护范围。

设计图

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301748.3

申请日:2019-03-11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44(广东)

授权编号:CN209703228U

授权时间:20191129

主分类号:E01C7/32

专利分类号:E01C7/32;E01C11/00

范畴分类:36A;36E;

申请人:广东盛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广东盛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523071 广东省东莞市南城街道新城元美东路东侧东莞商业中心C座1205号

发明人:陈彩华;朱行发;陶婉宜;张诞;杨正;刘建华

第一发明人:陈彩华

当前权利人:广东盛际工程咨询有限公司

代理人:代理机构:代理机构编号: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

标签:;  ;  

嵌合式沥青路面结构论文和设计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