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建田:解读人类学家史禄国论文

李建田:解读人类学家史禄国论文

史禄国,一位具有世界水准的俄罗斯人类学家,1887年7月1日,出生于沙俄帝国一座古城——苏兹达利,出身于帝俄末期Suzdal世家。他传奇的一生,与东北亚及中国北方少数民族人类史,风俗史,文化史,产生了千丝万缕的联系。史禄国青少年时期,受到“古典教育”,即欧洲早期通才教育的启蒙,重点学习数理化、文史哲,并掌握多国语言。他早期的思想倾向,赞同彼得大帝向西欧开放、向东亚扩张的基本思路,是一个坚定的疆域扩张主义者。他情趣极为丰富,喜欢绘画,对欧洲古典音乐有一定的鉴赏力。对于绘画,人们可以从他著名的史学书籍《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一书中,看到他的绘画技巧,那本书的内页,就配置上两幅他亲手绘制的彩色画。

在史禄国52年的生涯中,他在中国生活近20年。北平、上海、广州、厦门及越南都留下了他的人生足迹。他对中国东北地区,内蒙古呼伦贝尔地区的少数民族原住民,也就是清朝时期史称的通古斯索伦部进行了深入的考察研究。对蒙古族、满族、朝鲜族、达斡尔族、鄂温克族和鄂伦春族这些东北迁徙的少数民族族群,从民族习俗、宗教信仰、文化特点等方面,也进行了富有成果的整理和归纳。这个人应该说,是中华民国军阀混战年代、抗战时期,域外来华最赋研究成果的一个学者。

从多篇后人撰写的文章中,可以看出,史禄国是一个对学术研究非常严谨的人。他每次外出考察,都制定详细的规划,所获得的考察资料,考察地点也都需要个人亲自去考证,踏察。生活在中国期间,他采用骑马、雇佣车辆等方式,考察了呼伦贝尔哈克遗址,这个遗址距今比长江流域的河姆渡文化、黄河流域的仰韶文化、辽河流域的红山文化还略早一些,他还数次进入大兴安岭密林深处,考察原住民的生存状况和宗教信仰。

根据大量史料,史禄国为东北亚的萨满教,这样下了定义。他认为:萨满教是一种原始性宗教,萨满教从中国的东北、到俄罗斯西伯利亚一直延续到北美洲,成为北半球少数民族共有的宗教。他强调萨满教精神的主旨就是“万物有灵”,目前,他的这一论证,已经被世界学术界广泛接受。

史禄国俄文名字为谢尔盖·米哈伊洛维奇·希罗科戈罗夫。史禄国——是他来中国后,为自己起的中文名字。他成长于沙俄帝国一个富裕家庭,父亲是一名军医,性格比较刚烈,从小就对他严格管理,这让他青少年时期,生活的很压抑,性格也很懦弱,平时很害怕与人打交道。他虚弱的身体,只要寒冷的冬天一来临,就开始闹病,这种身体状况,直接影响到他的学业,父亲为他换过三所中学,但直到中学毕业,也没有拿到毕业证。

对于这次通古斯族群的考察,他开始制定了一个涵盖中国东北、俄国西伯利亚和远东地区的宏大计划。他用大半年的时间,奔赴俄国远东、中国黑龙江及北平做了大量的前期工作,令他没有想到的是,俄国内战爆发了,资金马上出现了匮乏,1918年的夏天,沮丧的史禄国,无奈地终止了考察,经哈尔滨回到海参崴。

当时的俄国,实行的是闭关锁国政策,明文规定,不承认所有的外国文凭。最后,他不得不来到南方城市阿尔马维尔,参加一所中学的毕业考试。这对已经获得外国博士学位的人,还需要参加中学考试,多少有点耻辱。通过了中学考试后,1911年9月,他考入彼得堡大学,成为数理系自然部的一名大学生。对于已经读到博士学位的人,彼得堡大学本科的功课显然不能满足他学习的需求。这样,他又像在法国学习时那样,每天旁听彼得堡大学人类学课程和民族学博物馆考古研究所的讲座。四年的时间很快过去了,良好的学习状态,出色的论文答辩,被校方挑选进入考察组,参加萨拉托夫省与库班省的考古调查。在考察了约五个月之后,圣彼得堡博物馆馆长拉德洛夫院士,建议史禄国把通古斯人,作为课题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一决定性选择,深度影响了他后半生的命运。

1917年9月20日,俄罗斯科学院文史部,向科学院院务委员会正式提出报告,请求批准史禄国为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编外人类研究者、馆人类学部主任,派他前往中国东北,进行通古斯族群语言和风俗的考察,报告称他“工作勤奋又努力,在人类学方面颇有建树,并对俄罗斯境内的通古斯族群,进行了成功的调查”。所以科学院院务委员会当场进行了表决,以11票赞成、1票反对通过对史禄国的任命。科学院院务委员会办公室还发出公文,授予史禄国“人类学助理研究员”的职称。10月2日,史禄国按照院方的规定,致函俄国临时政府,请求批准这一任命,职务两天后获得批准。可是,最近国内互联网上,出现了一个事例,有网站登载资料,称史禄国“26岁就当选俄罗斯科学院院士”,不知道这些资料,是不是以“人类学助理研究员”为依据,如果是,也是一种谬误。

1926年10月,史禄国滞留在中国。厦门大学成立了国学研究院,史禄国应聘到学院讲授人类学。1927年,广州中山大学筹设语言历史研究所,史禄国被聘为研究所教授。1928年3月,中央研究院在广州设立历史语言研究所,下属八个组,聘请史禄国为第七组即人类学及民物学组人类学工作室负责人。他在任期间,曾对广州的男女学生和驻军士兵进行了体质测量,对华南人的发育状况也进行了调查。同年7-10月,受中山大学语言历史研究所和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的派遣,他率领容肇祖、杨成志等中国学者,由广州经香港、赴越南、云南进行人类学调查。他在越南和云南作了2000例体质测量,并从人类学角度拍摄了150余幅照片,还住进彝民家中,记录彝语音标。

1922年1月底,远东大学把史禄国聘为远东国家民族学和地理学教研室编外副教授,讲授西伯利亚考古学、民族学和通古斯语。史禄国虽然执教仅仅一年,由于没有什么事情骚扰,可以心无旁骛地做学问,在这个期间,他完成了两部重要学术著作的初稿:一部是《满族的社会组织》,另一部为《族体:民族和民族志现象变化的基本原则研究》。尤其是第二本书,成为史禄国一生的重要著作,为他的多项研究打下了基础。幸运的是,这本书的部分章节,以《民族学在其他学科以及民族共同体分类中的地位》为标题,在海参崴出版。

起初父亲怀疑他智商有问题,心情也跟着压抑。父亲是一个极为固执的人,为了让他继续求学,于1905年,父亲托朋友把他送往法国巴黎,进入巴黎大学语文系学习。与此同时,根据父亲委托人的要求,他每天都要去巴黎高等政治经济学校、巴黎人类学学校当旁听生。1908年,在巴黎学习生活了三年后,他遇见一个俄罗斯女人,名字叫伊丽莎白·罗宾逊,两个人经过短暂的热恋,在法国举办了婚礼。婚后不久,他应召回国服兵役,在兵役部门检查身体时,他的身体条件没有达到标准,军方便放弃了他。这样,他又回到巴黎继续学习。直到1910年获得巴黎大学语文学博士学位,才携带妻子,返回了圣彼得堡。

1917年10月11日,俄罗斯科学院院长,在圣彼堡为史禄国及夫人颁发了护照,委托他赴海参崴组建科学院远东长期考察队。在十月革命即将爆发之际,11月6日,史禄国携夫人离开了圣彼得堡,赶赴远东组建考察队。这一次的离开,他再也没有回到圣彼得堡这个高纬度的“白夜”之城。1923年,史禄国虽然名义上还挂着圣彼得堡人类学和民族学博物馆的职员,不过出版过《难忘的一九一九》的史学家维什涅夫斯基,早已接替他的工作,他只不过还拿着一份博物馆人类学部主任的薪水。

综上所述,根据前面提出的假设,中小企业进行技术创新过程中有两个非常重要的影响因素,即战略柔性和智力资本,将三者纳入到一个框架中进行研究具有一定的意义。本研究建立概念模型,如图1所示:

远东大学校长,高度评价了他的研究课题,承诺资助其出版专著。为此,他专程前往上海,与上海商务印书馆洽谈著作出版事宜。一开始,他首先打算出版《满族的社会组织》,但在专家论证中发现,书稿在俄文转译汉文时,一些特定的语言符号难以核准,所以,上海商务印书馆决定首先印刷俄文版的《族体:民族和民族志现象变化的基本原则研究》。但是,事情的进展并没有他想象的那么顺利,聘请来的翻译在语言转译过程中,对词语的判断经常出现问题,因此译稿的进度特别缓慢,这样一来,他不得不写信给远东大学校长,请求校长延长他在上海的逗留时间。

1935年,史禄国的《通古斯人的心理特质综合体》(《Psychomental Complex of the Tungus》)英文专著在伦敦出版了,很快引起国际学术界的重视。出版过《民族社会学》的德国民族学家米尔曼称,这本书刚一问世,我就明白,“史禄国用这部著作,打破了民族学的条条框框,使自己跻身于第一流民族学理论家之列”。1938年,米尔曼又为此书撰写了书评,他又说:“这本书跟别的许多书不一样。那些书被人阅读过后,就会放回原来的地方,不再做评价,也不再过问。与此相反,史禄国的著作,会让人陷入思考,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人类学的强化,而其结果必然是引起长期争论。”

钻井废弃泥浆中含有大量的污染物,主要是由粘土、加重材料、污水、各种化学处理剂、污油及钻屑等组成的多项稳态的胶体悬浮体系[1],危害环境的主要成分为各种聚合物、盐类、烃类、磺酸盐、某些金属离子(砷、铬、汞、铜、锌及铅)和重晶石中的杂质。如果不对这些污染物进行有效的处理,将导致土壤、地下水的污染[2]。

从这个时候起,他对自己的祖国,多少产生了一些失望,这些情绪他在《北方通古斯》一书自序里有过透露,他说自己研究的课题包括中国东北地区少数民族的迁徙,俄国的一些保守主义者,非常害怕他收集的资料,透露出沙俄侵略中国的史实,就处处为难他,千方百计地阻止他到中国东北和呼伦贝尔地区收集少数民族资料。后来干脆把他划为“反动学术权威”,还戴上了“叛徒”的帽子,他的书也被禁止出版了。有些日子,他一个人在西伯利亚旷野上旅行考察,经常发现有鬼鬼祟祟的特工跟踪他,这种情况,还不算是最遭糕的,最遭糕的是,有时候他一个人在旷野上走,也会遇见酒鬼上前撕扯,行李也常常被偷走,考察资料就更不用提了,那些对别人来说,一点价值也没有的东西,也会丢失。在海参崴家里,经常看见有人在家门口晃悠,不怀好意监视地着他。

(1)规范了生产检修项目的计价行为。以前无相应合适的套价定额时,经常出现以量补价、量价扭曲的现象,企业定额的使用有效地规避了此类岗位风险。企业定额在材料消耗、用工消耗、机械配置、施工方案、费用构成等各个指标上基本上是按照企业特点和管理水平编制的,更具有操作性。它是工程量计算、项目划分的依据;同时作为编制招标标底或控制价、确定合同价、结算价的重要依据。

1929年5月,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迁往北平。研究院决定,史禄国整理完广州的考察资料,赶赴北平。1930年9月30日,史禄国迁居北平,转入清华大学,任社会学和人类学系教授。后来,国内人类学世界级专家——费孝通教授,就出自他的门下。

水利数据中心是水利信息化建设的重要基础。按照浙江省水利信息资源“集中管理、安全规范、共享服务”的要求,建立数据更新维护工作机制和工作平台,建成数据逻辑集中、内容完整准确、表达标准唯一、更新协调统一、信息安全共享的水利数据中心,其建设内容包括数据实体、数据交换平台、应用支撑与服务。

史禄国在中国大学里讲学,他头脑中,还残留着一些帝俄时期固有的思想、观念、理论,这些并不被同辈中国学者所理解。况且他又不能使用自己的母语作媒介,来表达自己的学术思想,这样一来,只能借助于他自认驾驭尚欠自如的英语来发表学术见解,传播面狭窄且不够透彻。他甚至感觉到没有人身安全。有一次,费孝通先生在他家闲聊,突然看见他神色异常,隔窗望去,几个外国人正在院门口晃来晃去。懂事的妻子匆匆走出门,和那些人交涉了一阵子,那些人才不情愿地离开。他气愤地骂着,这帮克格勃,都跟踪到中国来了。但脸上紧张的表情,给费孝通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令人意外的事情发生了,在书信寄出的第二天,红军就攻破了白军的最后防线,开进了海参崴。远东大学的新任领导收到了史禄国的书信,只是草草地将这封信归入档案,并没有给予回复。新成立的校务会,发布了一个公告:凡是1922年10月26日,没有前来学校报到的教职员工,一律开除。史禄国就这样,被远东大学除名了。得到这个信息后,他既恼火,又沮丧,接连给校务会寄去好几封信,强调自己虽然离开了学校,但是得到了原来校方的允许。至于寄身上海出版专著,也是万不得已,完全是为国家研究通古斯学,希望校务会尊重自己的工作权利,更改开除决定。但他寄出的信件,如同石子,投进湖水里,一点响动也没有。在这种窘境中,他自然也就难以回国了。最后只剩下一条路可以走,就是流亡异乡。那个时期,俄国的秩序非常混乱,列宁领导的布尔什维克,正在全国武装夺取政权。

D-S证据理论广泛用于信息融合中处理不确定性问题[8]。识别框架和基本概率分配是证据理论两个重要的组成。

现在人们思考这样一个问题,史禄国这个人语言天赋极高,他早年掌握了法语和英语,俄语就更不用提了,那是他的母语,就连最难学的通古斯语,他也学会了。可是不知道为什么?在中国生活了近20,他竟然没有学会中文?熟悉他的人都说,这个人很难正面交流,思想也不容易沟通,在清华大学教书时,他成了清华园一个孤僻的隐士,生活得十分简单,每周除了给学生们讲上一两堂课,天天把自己关在书斋里,长时间的翻书写作。闲下来的时间,就闭目倾听夫人弹奏的钢琴曲。傍晚来临,他和夫人手挽着手,在夕光中漫步,绕清华园一圈,天天如此。这种遗世独立的生活,更显得与人格格不入,老师和学生们甚至觉得他是难以接近的怪人。

中国改革开放以后,他的著作开始在学术界引起重视,尤其是《北方通古斯的社会组织》,深度影响着东北及呼伦贝尔作家原住民题材创作,代表性的作品如乌热尔图的小说《丛林幽幽》、萨娜的小说《有关萨满的传说与纪实》,迟子建的小说《额尔古纳河右岸》,都深受他学术思想的影响。但是,作家们也有一定的区别,乌热尔图和萨娜笔下的萨满,多了一些神性,而迟子建笔下的萨满,多了一些巫性,这也许就是,民族和民族之间的视觉点不同吧?

这位俄国学者从1922年移居中国,到1939年在北京逝世,他的人生时光有近20年,是在中国度过的,绝大部分著作,也都是在中国出版的,他为中国民族学和人类学,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特别是他对满族、蒙古族、鄂温克族、鄂伦春族和达斡尔族这几个东北少数民族的研究,可以说填补了东亚民族史的空白。可惜的是,直到上个世纪80年代中期,前苏联才为他恢复名誉,他的著作才可以公开出版,前苏联科学院,才承认他是通古斯研究领域里的世界级专家,可是在这个时候,他离开这个世界已经有半个世纪了。隔着半个世纪的漫长时光,许多学者写文章怀念这位外国友人。尤其是他的学生费孝通,1994年在《读书》杂志上,饱含深情地发表文章,深彻缅怀自己的老师——史禄国先生,这位把他培养成学者的外国人,在抗日战争时期把他收为弟子、精心指导他进行民族学和人类学研究、教导他如何翔实写调察报告。

在图2所示的软件接收机中,考虑FPGA的存储资源限制,选取载波测量的FFT长度为32 768,因此,接收机的闭环跟踪精度分为305 Hz,跟踪步长为3.276 8 ms,可跟踪的最大多普勒频率变化率为93 kHz/s。

在文章中,费孝通先生说:作为史禄国先生唯一中国弟子,学术受用,越到老年越是深刻。如果要追踪自己10年来城乡发展研究中所运用的类别、模式等概念,其来源应当追溯到清华园,多元一体论更直接从史禄国的Ethnos论里传来的。史禄国先生讲述的人类学包罗最广,联系的相关学科最宽,思维的透射力最深。最后,他对这位外国老师感激地说:前人播下的种子,能否长出草木,能否开放花朵,那是后人的事,值得珍视的是这些种子,好好保留着,总有一天会桃李花满园的……

史禄国于1939年10月19日在北京去世,去世后,骨灰就安葬在北京俄罗斯东正教会的墓地。他给妻子伊丽莎白·罗宾逊留下大量的手稿和藏书,妻子为了完成他的遗愿,编撰了他的著作目录,这种基础性的整理工作,为世界研究东北亚民族史、风俗史提供了便利条件。在史禄国去世6年后,妻子伊丽莎白·罗宾逊也于1945年于北京去世,结束了这对伉俪传奇的一生。他们夫妇遗存的研究资料,由于国共的内战,也下落不明。

立春的那天,我在电视中看到,杭州西子湖畔的梅花开了。粉红的、雪白的梅花,在我眼里就是一颗颗爆竹,噼噼啪啪地引爆了春天。我想这时节的杭州,是不愁夜晚没有星星可看了,因为老天把最美的那条银河,送到人间天堂了。

史禄国的一生,贯穿着两次世界大战,那个时期,世界翻滚着种族主义的浪潮。学术界基本忽略了他的研究成果,加之他研究的领域,涉足的人也有限,从他自身的性格上分析,也存在一定的问题,比如说性格内向,不善于人交流,典型的旧式文人作派。但不管怎么样,隔着一个世纪的漫长时光,他重新回到了人们的视野,现在,世界许多名校都把他的着作列为人学类必读的科目。

责任编辑/尚启元

标签:;  ;  ;  ;  ;  ;  ;  ;  ;  

李建田:解读人类学家史禄国论文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