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能训练学生很多方面的能力。可根据教材和学生实际,有序、多样地训练学生的听说能力,同时注意引导他们仔细观察、有意识地积累,训练他们的思维和写作能力,最终达到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的目的。
关键词:课前三分钟;有效训练;语文能力
2016年9月初中开始使用部编版语文教材时,笔者心里就起了波澜,如何在不增加学生的学业负担的情况下,更有效地利用课堂及课外时间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更好地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呢?在迷茫、困惑与摸索之中,三年来笔者通过实践进行总结,发现有几个亮点是值得保持的,其中之一就是巧用课前三分钟。
而课前三分钟,如何开展,才能达到预想的目的,在思索和实践的过程中,笔者仔细研读了《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课程标准中的基本理念的第一方面——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就明确提出:九年义务教育阶段的语文课程,必须面向全体学生,使学生获得基本的语文素养。语文课程应激发和培育学生热爱祖国语文的思想感情,引导学生丰富语言的积累,培养语感,发展思维,初步掌握学习语文的基本方法,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具有适应实际生活需要的识字写字能力、阅读能力、写作能力、口语交际能力,正确地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
针对这些,笔者深刻地意识到:实现这一切的前提是老师要保证课堂质量,挤掉课堂中的泡沫,实实在在地让学生每一堂课都学有所得,哪怕是课前三分钟,都应合理、有效地利用,这样才能大大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效率。
那么如何充分利用课前三分钟,调动学生的主动性、积极性,培养学生的语文能力呢?三年来笔者通过实践,反思了一下自己的做法,觉得以下一些做法是比较行之有效的。
一、 巧用课前三分钟,循序渐进、形式多样地训练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
七年级是起始阶段,学生正处于从小学向初中适应的时期,对周围的环境、教学方法、生活的节奏等都需要适应,这阶段学生的心理是不大稳定的,新鲜、好奇、紧张、害怕等各种心理交集着,他们的自我意识已开始在发展,有了一定的评价能力,同时也开始注意塑造自己的形象,希望得到老师和同学的好评。基于此,要想让每个学生有话说,敢于说,对学生的要求既应明确又难度不宜大,因此课前三分钟笔者主要采取让学生讲故事(成语故事、哲理故事、趣味故事、名著中的故事等)、读美文(名家散文、名家小说、优秀作文等)的形式,针对全班学生素质参差不齐的特点提出有梯度的要求。基本要求:讲故事要讲得通顺、明白,读美文要读得准确、通顺;较高要求:能脱稿通顺地讲故事,读美文读得流利有感情;更高要求:能脱稿生动地讲故事,读美文能脱稿且能读得流利有感情,甚至可加点对美文的点评。几个要求任学生自由选择,做到事先做好准备(一般要求至少提前一周以上),人人都上台,个个都开口说话,但总前提是都应力求做到声音洪亮。只要学生敢上台,不管表现如何,都应给予正面肯定,为下次学生再次上台打基础。同时要求听者也应养成良好的习惯:不嘲笑讲读者的一些言行举止,对上台的同学要给予掌声表示鼓励、欣赏。通过这样的要求,初一学生的向上性,让他们课前就会早早地去收集并演练讲读的资料,并且在上台时能少一些顾虑,比较从容地表达,老师又适时地点评、鼓励,这样学生上台的自信心不知不觉就增强了,口头表达能力也得到有效的提高,课外主动读书的习惯也能逐渐地养成。
再如,部编版八年级下学期第四单元是学习演讲稿,笔者引导学生阅读书上的四篇演讲稿,把握演讲词的主要特点后,笔者结合学生实际,让学生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一些内容展开演讲。演讲前再次明确演讲的相关技巧和要求,如演讲内容方面:要求主题鲜明,观点准确,格调积极向上,具有典型性、代表性,富有时代感;语言表达方面:要求脱稿演讲,声音要洪亮,口齿表达清晰,语速适当,表达尽量流畅,讲究演讲技巧,有感染力,动作恰当;形象方面:要求衣着整洁,举止自然得体,体现朝气蓬勃的精神风貌;上下场要致意、答谢等。一般每一到两周布置一个话题让学生演讲,主要围绕学生熟悉且比较好操作的展开,如诚信、文明、和谐等话题进行,由于学生刚接触这种文体,相对比较陌生,自行完成难度较大,容易受写人叙事文章的影响,因此笔者在让学生做准备时放宽要求,允许学生上网查相关资料,再结合自己的想法进行整合书写、演练,最后再上台演讲,演讲时,让学生对照演讲的要求进行师生间、生生间的点评,纠正易纠正点如形象方面,在此基础上,纠正表达方面和内容方面的不足(明显的不足),老师鼓励学生,允许学生在首次演讲之后,再准备再上台,努力做到一次比一次进步。经过一阶段的课前三分钟演讲,有一些学生脱颖而出,讲得有模有样,为参加一些辩论和演讲比赛提供了有利的资源。同时这类演讲活动也为学生初三年级更进一步学好写议论文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八年级是关键阶段,是学生心理和生理发生巨变的时期,也是教育的重要时期,更是学生口头表达能力进一步提升的黄金时期。因此,这阶段笔者对学生的要求也逐步提高,例如,笔者根据教材特点,即部编版八年级上册的第一单元与新闻有关,在和学生一起学完新闻之后,笔者就让学生模仿新闻(狭义的)写作,引导他们关注校园和班级生活,试写新闻报道,然后利用课前三分钟,让学生坐在讲台桌前,播放新闻联播的片头曲,制造点播报新闻的气氛,再让学生模仿新闻联播进行新闻播报,报道可长可短,可看稿(脱稿更好),这样的做法学生感觉很新鲜,积极性也被调动起来了,在播报新闻的过程中,很多同学不忘努力模仿电视新闻播报者的做法,尽量表达得有声有色,同学间互相取长补短,不少同学通过这样实际的演练,加深了对新闻文体特点及结构的认识,比老师反复强调说明要强很多。大大降低了初三复习新闻的难度,这就是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又一大魅力所在。
现阶段我国开始对电力线损的检查与管理方面进行重视,并已经开始积极开展农电线查验以及管理的工作。由于我国在农村电网方面的线损数量较高,在极大程度上影响了我国供电方面的经济效益,并对我国的经济发展造成一定影响。故而本文对农村电网的线损管理进行详细研究,希望能够为提高供电经济效益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九年级是学生的冲刺阶段,学生面临升学考试,学业任务比较繁重,因此,笔者从学生实际出发,课前三分钟的口头训练也变得稍功利一些,主要让学生品评中考课标指定的名著,如《简·爱》《鲁滨孙漂流记》《西游记》《水浒传》等,围绕这些题目:《我眼中的》或《我喜欢的》或《读〈〉有感》,也可讲这些名著中的主要人物的主要情节(难度降低),通过这样,学生又能自由发挥,积极性大大提高。例如,有不少男生喜欢《水浒传》中的人物,品评起来有声有色,让人受益匪浅,无形中调动了其他同学尤其是女生细看《水浒传》的积极性。通过课前分享、倾听,学生对名著中的主要人物印象更为深刻,大大减轻了学生复习名著的担子。
本文提出通过采用K-Means聚类统计结合其他均值计算、等值换算等数据分析方法计算货车轴重载荷分布情况,寻找载荷分布规律,并绘制不同超限范围内的轴重载荷分布参考曲线。
当然,在开展这一系列活动的过程中,为了提高学生讲和听的效率,老师都应视学生的实际表现情况,及时再提出要求,适时适度进行点评、纠正、鼓励,以促使口头表达能力训练达到所预想的效果,学生专注倾听的好习惯得以养成。
二、 巧用课前三分钟,引导学生观察,及时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写作能力
写作离不开观察,很多学生也懂得这个道理,但是具体如何观察,很多学生其实是一头雾水的,因此,在写作上常出现该详细描画的地方,学生常常三言两语就写完了,不是积累得不够,而是不知要写什么。比如写人,对人物进行必要的语言、动作、神态等描写,常常难以展开,而写人叙事又是初中写作训练的一个重点,学生观察不细致,一件小事写不长,常常为了拼字数,东拉西扯,该重点描写的没描写,导致文章重点不突出……因此,为了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从七年级开始,笔者不忘利用学生课前三分钟说话训练的契机,训练学生的观察能力。比如开始课前三分钟演讲一周左右,某个同学课前三分钟刚讲完,我会问:刚才这个同学典型的外貌特征是什么?他让你难忘的一个神情、动作分别是什么?这个神情和动作让你读到了这个同学的什么特征?通过几次类似的提问回答,学生思维被打开了,不仅注意听,同时也学会注意观察他人的言行举止,思考着如何把他的一举一动形象地展示出来,课后再趁热打铁及时要求学生通过日记练一练,课堂上师生间再互动交流。这样通过一个阶段,学生不仅懂得在课前三分钟注意观察人物的表现,生活上亦懂得注意观察,才能抓住人物比较典型的地方,如典型的外貌、动作和神态等,并在写作时注意详细刻画,这样写出的人物就不会千人一面,通过课前三分钟这个平台,反复引导学生观察与训练,从而使学生写作记叙文的能力逐渐提高。
橡胶参数为硬度HS50时各项力学参数,根据整车弯曲工况的推力杆受力情况,利用管柱的平均应力计算出轴向力并考虑安全设计系数,在ABAQUS中的轴向力值为240 kN[3],约束推力杆一端销轴,再另一端销轴施加面载荷,整体应力云图如图4所示,根据计算结果推力杆各部件应力见表1。
再如播报新闻,很多学生一开始也觉得没什么可播报的,笔者引导他们注意观察,观察班级新近发生的事情及学校新近发生的事情,比如,开学典礼、演讲比赛、社团活动等等,并要有意识地做好记录,然后选取比较有意义的事情,模仿消息写法进行写作,再进行课前三分钟报道。其他学生通过听同学播报的新闻后,也逐渐懂得要认真观察身边发生的事件才有新闻素材,并要进行记录,再按照新闻的结构和课文的例子进行模仿写作,这样学生的观察能力、写作能力等不知不觉又得到了训练,这就是三分钟平台引出来的效果。
三、 巧用课前三分钟,有目的地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
听、说、读、写是语文要培养学生的四种能力,而写作能力的提升是一大重点,也是一大难点,它需要老师长期的指导、学生的思维不断训练,语言的积累不断丰富等,比较优质的作文才能不断地涌现出来。但是,有很多时候,学生思维没打开,就卡在了审题选材立意关,选材立意常思维定势,朝着某一方向直走,为避免学生写作材料范围狭窄,从初一开始,我就有意识地在作文课上训练学生的发散思维。有时,考虑到训练的效果,笔者会利用每周一到两次的课前三分钟,对学生进行发散思维的训练。考虑到三分钟时间不长,我会前一个晚上先出示题目让学生去思考,比如,有一次布置一个题目是《良药》,第二天课前三分钟开火车,让同学说说你想到的良药有什么。起初几个同学的回答都是跟亲人有关,思路单一,笔者及时点拨,除了亲人,就没别的吗?思维比较活跃的就会冒出其他的答案,如“友情”,抽象概念一有人提出,有同学就会冒出其他如“成功”“失败”等也是良药,老师据此再进一步引导,除此之外,还有……继续点拨的话,三分钟就不够用了,笔者有时故意停止,布置学生课后画思维导图,第二天课前三分钟再继续……
实验对象选择2017年3月至2018年2月,总计60例,随机分为各30例的实验组和参照组。实验组:产妇年龄在22-36岁之间,年龄均值(27.50±2.30)岁;孕周在37-42周之间,孕周均值(38.50±1.50)周;初产妇22例,经产妇8例。参照组:产妇年龄在23-37岁之间,年龄均值(26.50±2.50)岁;孕周在36-42周之间,孕周均值(38.50±2.50)周;初产妇23例,经产妇7例。两组产妇孕周、年龄均值对比,差异不明显P>0.05。
通过这样开展课前三分钟的活动,学生的口头能力得到有效的训练,同时老师的及时引导,学生倾听的习惯得以养成,学生的观察能力、思维能力、表达能力得到训练,经过一个阶段,不少同学发现身边发生的有益的事情还不少,写日记和作文时的那种无米之炊感变少了,选材立意避免了单一性,写的日记、作文内容也变得越来越丰富了。看来,只要有意识地利用小小的课前三分钟,它所发散出来的能量将是无穷尽的。
参考文献:
[1]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2).
[2]部编本初中语文教材,八上2017年7月版第1-17页,八下2017年12月版第78-94页.
本文是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先学后教”在统编教材中的应用研究》(编号:QG1352-217)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简介:陈联芬,福建省泉州市,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
标签:学生论文; 课前论文; 能力论文; 笔者论文; 语文论文; 文化论文; 科学论文; 教育论文; 体育论文; 中等教育论文; 各科教学法论文; 教学参考书论文; 《考试周刊》2019年第84期论文; 泉州市教育科学“十三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先学后教”在统编教材中的应用研究》(编号:QG1352-217)的阶段性成果论文; 福建省安溪第一中学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