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间关系论文_康迪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关系,真菌,竞争,榆树,兴安,菌根,挥发物。

种间关系论文文献综述

康迪[1](2019)在《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与养分过程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农林复合产业发展模式相较于我国传统农业是一种新型的、高效的、环境友好的发展模式,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绿色发展模式。基于此,综述了农林复合系统中种间关系、养分过程两个方面的研究进展,并指出了现阶段研究存在的问题,并对未来研究进行了展望。(本文来源于《江西农业》期刊2019年18期)

张志永,时忠杰,杨晓晖,刘艳书,张晓[2](2019)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及种内和种间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 Linn.)疏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点格局分析和成对关联函数g(r)研究不同尺度上单一种类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类间的空间关联性,并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零模型对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榆树疏林中主要乔木种类为榆树,主要灌木种类为耧斗菜叶绣线菊(Spiraea aquilegifolia Pall.)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其中,成年榆树(DBH≥20 cm)和榆树幼苗(无胸径)的数量均较多,但榆树幼树(DBH<5 cm)的数量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因而,该榆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点格局分析及零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在小尺度上呈现显着的聚集分布特征,但聚集尺度存在差异,其中主要灌木种类的聚集尺度更大;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下降并表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不同龄级榆树在小尺度上呈现显着的正向作用关系;榆树分别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在所有尺度(0~50 m)上总体呈现相互独立的作用关系,榆树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各自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未产生直接的种间竞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未来如果气候干旱加重,榆树的数量可能持续减少,而小叶锦鸡儿等灌木种类的数量则可能持续增加,以榆树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可能将逐步退化为以灌丛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本文来源于《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郭英英,李素清[3](2019)在《十八河铜尾矿库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筛选适宜在铜尾矿库进行植被修复的草本植物种类及其配置模式,笔者采用χ2检验、方差比率法(VR)、联结系数(AC)、Ochiai指数(OI)、M. Gordon稳定性测定、Pearson相关系数、Spearman秩相关系数和生态位等分析方法,对山西中条山矿区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11个优势种种间关系和生态位进行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 11个草本植物优势种组成的55个种对中,Pearson相关和Spearman秩相关系数的正负关联比均<1,优势种总体呈不显着负关联; 2) 11个优势种被划分为3个生态种组,导致其生态种组分化的主导因子是土壤水分条件; 3) 11个优势种的生态位重迭指数均<0. 4,其中芦苇(Phragmites australis)、扁秆荆叁棱(Bolboschoenus planiculmis)、垂柳(Salix babylonica)(幼苗)和荆叁棱(Scirpus yagara)的生态位宽度较大;扁秆荆叁棱、垂柳(幼苗)和荆叁棱种对间呈正相关,芦苇与其他优势种多呈负相关。说明十八河铜尾矿库自然定居草本植物群落结构不稳定,处于演替的初期阶段;在未来进行铜尾矿库植被修复时,优势种扁秆荆叁棱、垂柳(幼苗)和荆叁棱可混合种植,而芦苇宜单种。(本文来源于《中国水土保持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孙仲享,宋圆圆,曾任森[4](2019)在《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植物通过释放的挥发性有机化合物(Volatile organic compounds,VOCs)介导其与周围环境中同种和不同种生物的相互作用,从吸引传粉、种子传播媒介,到保护自己免受植食性动物、病原菌和寄生生物的侵害等。植物挥发物尤其是虫害诱导挥发物是近30年来化学生态学和植物保护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综述了近年来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的研究进展,主要概括了植物挥发物的基本特征,植物挥发物在调控植物种内及种间、植物与昆虫、植物–害虫–天敌叁营养级关系、以及植物与微生物互作中的生态学功能,并对其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和前景进行分析,总结这一领域尚未解决和亟需深入研究的问题,为植物挥发物应用于有害生物的控制提供理论依据。(本文来源于《华南农业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5期)

张准霞,王铁牛,刘洋,杨芳健[5](2019)在《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种内和种间关系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对大兴安岭北部兴安落叶松原始林公顷样地的调查,利用Hegyi单木竞争模型分析了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研究结果表明: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的种内、种间竞争强度分别占竞争强度的56%和44%,说明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较小,主要竞争来自种内。兴安落叶松伴生树种种类较少,种内与主要伴生树种种间的竞争顺序为:兴安落叶松种内>兴安落叶松种间>白桦种内>白桦种间。兴安落叶松种内竞争强度及白桦种内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指数函数关系,而兴安落叶松种间竞争强度及白桦种间竞争强度与对象木的胸径大小之间呈幂函数关系。随着兴安落叶松胸径的增大,受到的竞争强度逐渐减小。(本文来源于《内蒙古林业科技》期刊2019年02期)

刘鸿飞[6](2019)在《AMF在撂荒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种间关系的影响机制》一文中研究指出土壤氮磷养分匮乏是制约陕北黄土丘陵半干旱区草地植被恢复的重要因素。丛枝菌根真菌(AMF)能与70%以上的陆生植物形成共生关系,其能够通过提高宿主植物对土壤氮磷养分的吸收和同化能力(特别是磷)促进植物生长,提高植物竞争力。在植被撂荒演替过程中植物种间关系对维持草地植被生产力和群落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菌根真菌网络(common mycorrhizal networks,CMNs)能够通过介导植物间营养元素的传输改变植物种间元素的吸收利用,进而对植物种间关系产生重要影响。目前关于AMF在撂荒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种间关系的影响机制有待于更加深入地研究。本文首先通过野外调查的方法,系统研究了AMF对黄土丘陵区撂荒植被演替过程中的土壤团聚体稳定性、养分积累、种间关系的影响,分析了不同生态位植物与AMF之间的协同演变机制,探讨了土壤氮磷相对匮乏对植被恢复以及AMF生态效应的限制作用。结合区域氮磷元素相对匮乏的背景,本文进一步通过室内模拟试验,以黄土丘陵区自然演替后期阶段的优势草种白羊草(Bothriochloa ischaemum;C4植物)和达乌里胡枝子(Lespedeza davurica;豆科植物)为研究对象,采用碳氮稳定性同位素标记法等方法探讨了AMF对共生植物种间关系的调节作用,包括对植物种间元素吸收、分配与积累的影响。主要结论如下:(1)撂荒演替过程中土壤球囊霉素在各级团聚体中的分配和积累对土壤碳氮含量的恢复,以及维持土壤团聚体和土壤有机碳稳定性具有重要意义。撂荒演替中植物总生物量的恢复主要受土壤氮含量的限制,并且植物多样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植被总生物量。植物和AMF的共生关系受土壤全磷含量限制,该关系有利于提高宿主植物的竞争能力以及促进生态位的分化,进而促进植被正向演替。随着撂荒演替植物总地上生物量及其与AMF共生关系促进了植物根际球囊霉素的积累,进一步提高了土壤碳氮含量。相比于伴生种,优势种通过AMF在其根际积累更多球囊霉素,进而促进了碳氮在其根际土壤的积累。(2)当土壤氮磷相对匮乏时,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中菌根真菌网络优先向白羊草供给氮素,显着增加白羊草地上部和地下部全氮含量以及地下生物量(32.22%),并显着降低达乌里胡枝子地下部全氮含量,但显着增加了其地上(34.52%)和地下生物量(19.44%)。当低氮添加(25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增加向白羊草地下部并减少向达乌里胡枝子的氮素供给,显着提高白羊草地下生物量(31.75%)和达乌里胡枝子净光合速率(13.95%)。当高氮添加(50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减少向达乌里胡枝子的氮素供给,显着降低白羊草地下生物量,但显着增加达乌里胡枝子地下生物量。菌根真菌网络降低了白羊草地下部以及达乌里胡枝子地上部和地下部全磷含量,该负效应随氮添加逐渐减小。土壤氮的有效性增加时,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对土壤磷素的种间竞争加剧,导致对两种植物地上部生长无促进作用。(3)当土壤氮磷匮乏时,菌根真菌网络显着提高土壤CBH活性和水溶性碳磷含量,并显着提高达乌里胡枝子土壤NAG活性和水溶性有机氮含量,但显着降低白羊草土壤NAG活性和水溶性有机氮含量。当低氮添加(25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显着提高土壤BG、AP、和BX活性,进而提高土壤氮磷的有效性,但导致土壤水溶性有机碳含量显着降低。当高氮添加(50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降低了白羊草土壤AP活性和达乌里胡枝子土壤NAG活性,导致白羊草土壤速效磷含量以及达乌里胡枝子土壤水溶性无机氮含量显着降低。虽然氮添加下达乌里胡枝子通过菌根网络竞争氮素的能力弱于与白羊草,但是达乌里胡枝子通过减少植物向土壤的氮素输入来提高植物的氮素利用效率。(4)磷添加增加了植物通过AMF吸收土壤氮素的含量。当低磷添加(30 mg kg~(-1))时,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群落中菌根真菌网络显着增加向白羊草地上部的氮素供给,同时减少向达乌里胡枝子地上部的氮素供给,进而显着提高白羊草(42.01%)和达乌里胡枝子(109.94%)净光合速率以及白羊草地下部全氮含量,导致显着提高了白羊草(70.67%)和达乌里胡枝子(36.92%)地上部生物量。当高磷添加(100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优先向达乌里胡枝子地上部供给氮素,抑制了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的光合作用,显着提高达乌里胡枝子地上生物量(46.24%),但对白羊草地上部生长无促进作用。相比于土壤氮素匮乏,土壤磷素匮乏对菌根真菌网络在共生植物种间互惠关系的限制作用更大。土壤磷有效性的增加有利于提高达乌里胡枝子通过菌根真菌网络与白羊草竞争土壤氮素的能力。(5)当低磷添加(30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显着提高土壤BG、NAG和AP活性,促进了土壤水溶性有机质的降解,导致土壤水溶性碳氮磷含量显着降低。当高磷添加(100 mg kg~(-1))时,菌根真菌网络显着提高土壤NAG、CBH、和LAP活性,促进土壤氮循环,并显着增加土壤速效磷含量,但显着降低土壤AP活性,导致土壤水溶性全磷含量显着降低。随着土壤磷的有效性增加,菌根真菌网络显着降低植物输入土壤的氮素含量,提高白羊草和达乌里胡枝子种间的氮素利用效率。(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9-05-01)

葛磊鑫[7](2019)在《基于B族维生素合成与利用特征的湖泊微生物种间关系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B族维生素(VB)是多种水溶性型维生素的通称,作为辅酶因子参与多种重要的生化反应,是生物不可或缺的生长因子。然而,近年来基因组学和生化分析证据表明,许多微生物尽管含有某类维生素依赖性的酶,却由于基因的缺失并不能从头合成该类维生素。这些缺陷型微生物的生理代谢或生态功能必需依靠外源的维生素或相近的前体分子。因此,不同微生物之间可能凭借维生素的种间传递而建立相互作用关系,对微生物群落结构形成与功能发挥可能起到重要作用。湖泊中的微生物在生态系统平衡、重要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等过程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湖泊微生物的种间关系与维生素合成和利用特征有着何种关联尚未得到深入认识。本研究从武汉市南湖微生物组学数据入手,依据基因组分析调查了多种微生物对重要B族维生素合成与利用情况,并结合物种共现性考察了 B族维生素在微生物种间可能存在的传递网络关系。本研究取得如下主要进展:(1)微生物的B族维生素合成途径和B族维生素必需基因的分布。结合生化知识和文献分析,建立B族维生素合成关键基因模型和B族维生素依赖型基因的列表。对从数据库IMG上下载所得9276个微生物基因组分析,合成基因和依赖基因,可推测微生物对B族维生素的合成与依赖情况。经统计,这些基因组中数量最多的五个门分别为:Proteobacteria(2276个菌株)、Firmicutes(780个菌株)、Bacteroidetes(592 个菌株)、Parcubacteria(495 个菌株)、Actinobacteria(373 个菌株);能够从头合成B族维生素的微生物情况分别为:维生素B1(33.99%)、维生素B2(50.55%)、维生素B3(31.32%)、维生素B5(39.13%)、维生素B6(9.81%)、维生素B7(21.71%)、维生素B9(31.82%)、维生素B12(12.10%);微生物对B族维生素的依赖情况分别为:维生素B1(97.13%)、维生素B2(100%)、维生素B3(100%)、维生素B5(95.15%)、维生素B6(97.84%)、维生素B7(65.67%)、维生素B9(62.94%)、维生素B12(88.29%);(2)武汉南湖水体微生物群落中维生素合成能力和利用情况分析。使用武汉南湖样本的16S rRNA基因测序数据,检索各OTU与NCBI和上述数据库最接近的基因组,分析出南湖水体微生物群落对B族维生素的合成与依赖情况。共找到643个相近基因组,其中,能够从头合成B族维生素的微生物情况分别为:维生素B1(69.05%)、维生素B2(88.49%)、维生素B3(75.12%)、维生素B5(90.98%)、维生素B6(35.30%)、维生素B7(60.34%)、维生素B9(54.43%)、维生素B12(31.10%);微生物对B族维生素的依赖情况分别为:维生素B](99.84%)、维生素B2(100%)、维生素B3(100%)、维生素B5(99.84%)、维生素B6(99.84%)、维生素B7(99.53%)、维生素B9(94.71%)、维生素B12(99.84%)。(3)通过SparCC方法计算OTUs之间的相关性,以此构建水体微生物的共现性网络。经统计,网络中共包含443个OTUs,这些OTUs中数量最多的5个门分别为:Proteobacteria(174个OTUs)、Bacteroidetes(112个OTUs)、Actinobacteria(65个OTUs)、Cyanobacteria(48个OTUs)、Firmicutes(10个OTUs)。通过对共现性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发现OTU3213(微囊藻)具有最高的度中心性、接近中心性与次高的中介中心性,是微生物网络拓扑结构中关键节点之一。(4)微生物种间的B族维生素传递关系网络分析。通过对网络中各边的端点OTUs进行基因组的搜寻、注释,与OTUs对B族维生素的合成与依赖的互补性确定B族维生素对微生物共现性网络的贡献。通过对各个维生素共现性网络以及全部维生素共现性网络拓扑结构进行分析,试图解释B族维生素在微生物群落形成中的贡献作用。综上所述,本研究通过对B族维生素在湖泊微生物合成和利用特征研究,试图从B族维生素的种间传递作用解释在环境中微生物维生素群落结构形成的形成中的重要作用,部分解释了微生物间相互作用的内在因素,本研究将有利于对微生物群落的形成与演替产生更多的理解,为微生物群落的构建与维持奠定了基础。(本文来源于《华中师范大学》期刊2019-05-01)

马垒,赵文慧,郭志彬,王道中,赵炳梓[8](2019)在《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砂姜黑土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以安徽蒙城砂姜黑土氮磷钾肥肥效长期定位试验为平台,选取P0(不施磷肥)、P1(P_2O_5 45 kg/hm~2)和P2(P_2O_5 90 kg/hm~2)3个磷肥施用梯度,采用现代高通量测序技术,探索长期施用磷肥对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发现真菌多样性随磷肥施入量增加而降低,且与全磷和有效磷均成显着负相关。磷肥施用导致真菌群落组成发生明显改变,冗余分析结果表明这与全磷和可溶性有机碳密切相关。P1和P2中子囊菌门和子囊菌纲显着升高,而被孢霉菌门和被孢霉菌纲则显着降低。在属水平上,施磷处理中腐生营养型真菌显着升高,而病原型和共生型真菌显着降低:其中P0中Sagenomella、Simplicillium、Magnaporthiopsis、Schizothecium和Nigrospora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P1中Plenodomus、Penicillium和Arthrobotrys相对丰度最高;P2中Cyphellophora、Zopfiella、Guehomyces、Mortierella和Mucor等5个属相对丰度最高。网络分析发现施磷后真菌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升高,物种间正相关关系增加,负相关关系减少。因此在砂姜黑土区长期施用磷肥可降低真菌多样性,增加土壤中腐生营养型真菌、减少共生或病原菌数量,同时提高物种间网络复杂度和稳定性。以上结果表明磷肥施用对促进土壤养分循环,控制植物病害、维持地下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重要作用。(本文来源于《生态学报》期刊2019年11期)

字淑慧,吴开贤,安曈昕,欧阳铖人,杨友琼[9](2019)在《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的】行距布局决定作物生长和产量,但在玉米马铃薯间作中缺乏研究。【方法】针对云南应用较广2∶2模式,增减种间(ZJ)和种内(ZN)行距形成ZJ70 cm+ZN 25 cm、ZJ60 cm+ZN35 cm、ZJ50 cm+ZN45 cm、ZJ40 cm+ZN55 cm和ZJ30 cm+ZN65 cm间作及单作玉米(Ms)和马铃薯(Ps)7个处理,经2年大田试验,研究行距对其间作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结果】(1)5种间作模式LER为1.21~1.42,当ZJ从70 cm减至30 cm时,两作物产量逐渐增加而后有所下降,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马铃薯平均为13 833 kg/hm2、玉米为7 808 kg/hm2,LER为1.42;总体为种间窄行模式(ZJ>50 cm)比种间宽行模式(ZJ<50 cm)高,间作优势突出,系统生产力高,分界点为ZJ 40 cm。(2)马铃薯初花期和玉米拔节期是两作物竞争的胶着期,随ZJ从70~30 cm,马铃薯竞争能力逐渐增强(RII为-0.06~0.01)、玉米逐渐减弱(RII为-0.04~-0.23),随生育期推进,ZJ40 cm+ZN55 cm的RII相对较大。(3)马铃薯干物质转移率和贡献率随ZJ缩小而增大,最大为ZJ40 cm+ZN55 cm的32.6%和25.5%,比最小ZJ70 cm+ZN25 cm分别提高39.5%和47.7%,分界点为ZJ40 cm。(4)拔节期—吐丝期和吐丝期—乳熟期玉米恢复性生长能力(RGR),ZJ<50 cm比ZJ>50 cm强,最强ZJ40 cm+ZN55 cm比最弱ZJ70 cm+ZN25 cm在两个时期分别提高37%和30%,分界点为ZJ40 cm。【结论】间作玉米/马铃薯2∶2行比、190 cm带宽模式下,种间窄行的间作优势显着高于种间宽行模式,最高为间距40 cm+行距55 cm。这一发现不仅对实际生产有重要意义,也为其他间作作物高效种植提供了行距设计的借鉴。(本文来源于《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期刊2019年02期)

牛莉芹[10](2019)在《旅游干扰下五台山南台山地草甸的种间关系》一文中研究指出以五台山南台北方嵩草草甸为例,利用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探讨旅游干扰下草甸不同种群的种间关系以及服务景区植被生态恢复。结果表明:同一距离带上,草甸种群种间关系均表现出正相关性,表明其对旅游干扰有相似抗性,且距离愈近,植物种抗性愈强;距离愈远,植物种抗性愈弱。依据不同距离带上Pearson和Spearman相关性分析,17个种群被分为4个生态种组:第1组包括铃铃香青、歪头菜、小红菊和蓝花棘豆;第2组包括北方嵩草、地榆、小花草玉梅、雪白委陵菜、葛缕子和紫苞风毛菊;第3组有紫羊茅和扁蓄;第4组有珠芽蓼、车前、秦艽、斗蓬草和白缘蒲公英。就植物种抗性而言,第3组最强,第1组最弱。优势种群生态抗性由强到弱为紫羊茅、珠芽蓼、北方嵩草,表明北方嵩草草甸急需保护。Spearman相关分析灵敏度高于Pearson,且经前者分析的具有相关性的种对数目高于后者。(本文来源于《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19年02期)

种间关系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采用相邻网格法对浑善达克沙地榆树(Ulmus pumila Linn.)疏林中的木本植物进行调查;在此基础上,采用点格局分析和成对关联函数g(r)研究不同尺度上单一种类的空间格局以及种类间的空间关联性,并采用完全空间随机零模型和异质性泊松过程零模型对空间格局和空间关联性进行检验。结果表明:该榆树疏林中主要乔木种类为榆树,主要灌木种类为耧斗菜叶绣线菊(Spiraea aquilegifolia Pall.)和小叶锦鸡儿(Caragana microphylla Lam.);其中,成年榆树(DBH≥20 cm)和榆树幼苗(无胸径)的数量均较多,但榆树幼树(DBH<5 cm)的数量严重不足,甚至缺失,因而,该榆树种群为衰退型种群。点格局分析及零模型检验结果表明: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在小尺度上呈现显着的聚集分布特征,但聚集尺度存在差异,其中主要灌木种类的聚集尺度更大;且随着空间尺度的增加,聚集程度逐渐下降并表现出随机分布的趋势。不同龄级榆树以及主要灌木种类间的相互作用关系也具有较强的尺度依赖性,不同龄级榆树在小尺度上呈现显着的正向作用关系;榆树分别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在所有尺度(0~50 m)上总体呈现相互独立的作用关系,榆树与耧斗菜叶绣线菊和小叶锦鸡儿各自占据不同的空间位置,未产生直接的种间竞争。综合分析结果表明:在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的空间分布特征明显受生境异质性的影响,未来如果气候干旱加重,榆树的数量可能持续减少,而小叶锦鸡儿等灌木种类的数量则可能持续增加,以榆树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可能将逐步退化为以灌丛为主导的疏林草地类型。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间关系论文参考文献

[1].康迪.农林复合系统种间关系与养分过程研究进展[J].江西农业.2019

[2].张志永,时忠杰,杨晓晖,刘艳书,张晓.浑善达克沙地榆树疏林中木本植物空间格局及种内和种间关系分析[J].植物资源与环境学报.2019

[3].郭英英,李素清.十八河铜尾矿库草本植物群落优势种种间关系[J].中国水土保持科学.2019

[4].孙仲享,宋圆圆,曾任森.植物挥发物介导的种内与种间关系研究进展[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2019

[5].张准霞,王铁牛,刘洋,杨芳健.兴安落叶松天然林种内和种间关系研究[J].内蒙古林业科技.2019

[6].刘鸿飞.AMF在撂荒植被演替过程中的生态效应及其对种间关系的影响机制[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9

[7].葛磊鑫.基于B族维生素合成与利用特征的湖泊微生物种间关系分析[D].华中师范大学.2019

[8].马垒,赵文慧,郭志彬,王道中,赵炳梓.长期不同磷肥施用量对砂姜黑土真菌多样性、群落组成和种间关系的影响[J].生态学报.2019

[9].字淑慧,吴开贤,安曈昕,欧阳铖人,杨友琼.行距对间作玉米/马铃薯产量优势和种间关系的影响[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2019

[10].牛莉芹.旅游干扰下五台山南台山地草甸的种间关系[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19

论文知识图

年–2011年银行业金融机构资产规...的叁阶弹性常数112C和144C在多项式...引物P1扩增建立的ISSR指纹图谱(样品...年8月大型底栖动物优势种的空间分...半监督学习中2种常见半监督信息示例....四种弓

标签:;  ;  ;  ;  ;  ;  ;  

种间关系论文_康迪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