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范江(贵州省贸易经济学校贵州贵阳55000)

【摘要】审美教育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是素质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它与教育存在着密切的关系,与语文教学就更有着不解之缘了。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学生是审美主体,教材、课文则是审美的客体,教与学的双边活动就构成了审美主体与审美客体的关系,所以说"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

【关键词】审美教育、语文教学、主体、客体

中图分类号:G7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ISSN1004-1621(2012)05-060-02

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形、色、光、声、语言等这些信息传入人的大脑,在心理上产生愉悦或者有益的感觉。这种感觉即是审美。也就是说人们通过这种感觉,增长知识,净化心灵,陶冶情操,规范言行,去伪存真,惩恶扬善,达到审美之目的。我们开展审美教育就是要利用一切教学手段,使受教育者在审美过程中得到有益的启示,促进他们身心健康的发展。可以说审美教育就是通过审美实践活动有意识地培养人的审美能力及全面发展的一种教育。在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今天,如何在教学中引入审美教育,如何正确处理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已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重视。但是在教学实践中,有些学生根本不重视语文知识的学习,特别是我们职业学校的部分学生,他们认为在职业学校学好专业课要比学好语文课重要得多。那么怎样改变学生对语文知识的认识,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呢?本文仅就审美教育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谈谈自己的认识和体会。

一、以范读来引导学生体会课文描述的语言美

文学是语言的艺术,文学的基本特点就是与语言为材料来构筑艺术形象,表达社会生活和人的思想感情。正如高尔基所说:"语言是文学的第一要素。""语言把我们的一切印象、感情和思想固定下来,它是文学的基本材料。"作家的作品离不开语言,一个没有掌握好语言的人,他就不可能成为作家,他就不可能成为真正的读者。正是居于这个原因,作为一名语文教师,课堂语言的逻辑性、条理性、诱导性、文学性、,语调的抑扬顿挫,语言的感情色彩对学生都起着潜移默化的示范作用。因此,教师在范读的时候,要读出作品的韵味,读出文学背后的东西,读出语言的形象感、风格感,从语言独特的情调、气氛、情趣、韵味中,使学生获得鲜明而亲切的美感体验,把学生带入课文所创造的那种特定气氛中去,感受语言内在的表现力和艺术美。

另外,教师在以准确地范读来挖掘教材内在美的同时,还应该采用如配乐、播放录音、录像等教学手段来让学生品读课文,感知和领悟语言美。尤其应注意在范读时恰当地辅之以一些如表情、眼神、手势等的体态语言,帮助学生感受语言文字的意韵和气势,是语言真正上升为艺术之美。如在讲授《孔雀东南飞》时,用深沉的语调朗读全诗的引句"孔雀东南飞,五里一徘徊"后,并作较长时间的停顿,眼神专注地仰视前方,一下子把学生的情绪带入了一种缠绵悱恻的情境之中,给全诗定下了悲剧的基调。加之这一辅助性的体态语言,增强了朗读的魅力,激发了学生的情感,创造了意境,加深了印象,让学生感受到作者善于驾驭语言的艺术内在力量,得到一次深刻、生动的语言美的感受,显示着语言美的感情色彩,收到了很好的教学效果。

语文教学离不开朗读,不读,不能得其要旨;不读,不能体会其意味;不读,不能领略其语言之美。因此,教师准确的范读对学生可以起到潜移默化的感染、熏陶作用。那么,教师就必须在课前认真备课,反复朗诵,吃透课文,把握好语言的内在魅力,把好范读这一教学关,提高学生感受语言美的能力。

二、以想象来感染学生体味课文构思的意境美

生活中处处充满了美,我们身边随时随地都有美好的事物发生你,虽然人人都爱美,但并不是每个人都能感受到、欣赏到。法国雕塑家罗丹说过:"美是到处都有的,对于我们的眼睛,不是缺少美,而是缺少发现。"文学作品是生活美的再现,文学作品中处处蕴藏着深邃的意境美。怎样才能让学生在意境美的天地里遨游,在意境美的王国里自由浏览,在美的意境里陶冶情操?我们不妨看看当代美学家王朝文在谈到审美感受中的联想时有这样一段话:"审美感受中的见景生情,就是指曾被一定对象引起过感情反映的审美主体,在类似或相关的条件的刺激下,形成巩固的条件反射,于是由甲联想到乙。"这段话所阐述的联想即想象,它是审美感受的基础。作为语文教师,在传授知识时,就应当积极引导学生在观察生活与接受知识的基础上,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启发和发挥学生的形象思维,产生一种思想感情与描写对象融合为一体的艺术境界,来再现、丰富和补充作品所描绘的意境,领会课文深藏的内涵,品味文章深邃的意境,得到艺术享受。

所为意境就是心与物、情与景的统一,就是作家主观的思想情感、审美情趣,与自然景物的贯通融合,是饱和作家情感的艺术画面,是由情与外物的高度融合。唐代诗仙李白的《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直被人们传送为千古绝句,那深邃的意境犹如一幅优美的山水画卷展现在读者眼前。诗中直接描绘了"孤帆、碧空、江水"等实景,在这送别的实景里,我们看到了客人,却没有见到主人,读到了别离的行动,却没有读到一个字眼直述离愁别绪。然而,,只要教师在教学中,饱含激情,运用生动、形象的语言,细细吟咏,加以分析,绘声绘色地再现作品,就会唤起学生丰富的想象和联想。这由"孤帆、碧空、江水"整合而成的画面,是诗人目送的主观镜头,推送着孤帆远去的那一派与天让学生看到呆立江边的诗人,看到了他那怅茫凝滞的眼神,看到了他郁郁难平的心潮,同时也让学生欣赏到一幅令人销魂的意境美的画面,感受到意境美的画面,感受到意境美的永久魅力。

三、以分析来启迪学生感触课文人物的形象美

美,无时不在,无处不在;美无止境,美无边际。凡是美的东西都具有其永恒的生命力,一篇优秀的作品,它之所以经久不衰地活在人们的心中,就因为作家总是调动一切艺术手段来塑造一个个栩栩如生的人物形象,给人以无限美的感受。

我国家喻户晓的不朽名篇《孔雀东南飞》中的刘兰芝形象有血有肉、楚楚动人,她离开焦仲卿家时的肖像是这样描写的:"腰著流纨素,耳著明月当。指如削葱根,口如含朱丹。纤纤作细步,精妙事无双。"形象光彩照人,艳美绝伦,有一种勾魂摄魄的美感。

再如鲁迅先生《药》中所写的刽子手康大叔,"满脸横肉","披一件玄色布衫,散着纽扣,用很宽的玄色腰带,胡乱捆在腰间";在刑场上,一只手摊着,一只手撮着一个鲜红的馒头,对华老栓说:"喂!一手交钱,一手交货!"随后又"抢过灯笼,一把扯下纸罩,裹了馒头,塞与老栓;一手抓过洋钱,捏一捏,转身去了";在茶馆里,他一连四次嚷叫人血馒头治痨病"包好!包好!"骂革命者夏瑜"这小东西不要命了",说话时"横肉块块饱绽"在这些描写中,作者选择了最具代表性的、最典型的语言、行动和外貌特征加以描绘,突出了人物的性格特征,活画出一个刽子手的丑恶嘴脸。这一形象在客观性方面虽然是丑的,但是他却集中概括了封建统治阶级中那一类蛮横凶残的刽子手的形象,让学生从这一典型形象中,从感性的直观上,领悟到他们的丑恶本质,从生活中的丑上升为一种文学艺术之美,从而获得美的享受,因此,这种形象同样是一种具有高度艺术性的形象。

优秀的人物形象大都具有深刻的社会意义和憾人心魄的审美价值,教师应该以自己丰富的生活经验和内心体验去正确地引导和启迪相接的空空茫茫的流水,这远而长、空而茫的感觉,学生感触课文中人物的形象,品味人物形象的艺术美,提高对美的欣赏能力。

四、以引导来培养学生领悟课文内容的思想美

语文教育是审美教育。它是体现寓教于乐,感染陶冶,从悦人到怡人到感人到育人的过程,是培养学生感悟能力的突破口,能使学生追求"真、善、美"这一崇高美好欲望精神内驱力。因此,语文教师要根据教材特点和学生实际,时时不忘锤炼学生的心,寻"文"线悟"道"线("文"即课文内容的思想美,"道"即做人之道"),在钻研教材时教师要做"有心人",弄清教材的"道",引导学生从教材蕴含的"道"中,感悟到辨美丑、明是非的标准,领悟到课文内容的思想美;利用文学作品本身深藏的震撼人心的艺术美,去触动学生的思想之弦,兴奋之弦,以达到净化思想、塑造人格的升华,以提高学生道德情操为目的,这才是我们语文教学中审美教育的根本之所在。

总之,美育像春风,"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美育像春风,无影无踪,美育可以在不知不觉中使"万物"生长,生机勃勃,充满活力。愿语文教育中的审美教育如春风、春雨,滋润祖国和民族的未来,让学生在广阔的天地里,在祖国博大精深的民族文化和优秀作品中,去吸取美、感悟美、欣赏美,陶冶情操,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培养百折不挠的坚强毅力和不断进取的争先意识。

标签:;  ;  ;  

审美教育与语文教学的关系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