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连杆悬架论文-樊富起

多连杆悬架论文-樊富起

导读:本文包含了多连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拖曳臂,模态,强度,多学科多目标

多连杆悬架论文文献综述

樊富起[1](2019)在《基于多学科多目标的多连杆悬架拖曳臂轻量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解决某多连杆悬架拖曳臂的轻量化设计问题,首先基于建立的拖曳臂有限元模型对其进行自由模态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低阶模态频率均高于外界激励频率。然后对拖曳臂进行模态测试,测试结果表明拖曳臂模态频率的测试值与分析值的误差率较小。再基于多连杆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获取拖曳臂在极限工况的作用力,并对其进行强度分析,分析结果表明其最大应力都小于材料屈服强度。再基于集成平台对其进行多学科多目标优化分析,分析结果表明优化之后其振动特性和强度属性都可以满足实际工程设计要求,与此同时其成功减重14.3%,轻量化效果比较明显。最后对拖曳臂分别进行台架试验和道路试验,试验结果表明拖曳臂未发生失效,顺利通过了试验验证。(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研究》期刊2019年05期)

张鹏,王洪新,曹昌勇[2](2019)在《基于多目标约束的多连杆悬架优化设计》一文中研究指出多连杆悬架的运动学特性与柔性特性(kinematic&compliance,K&C)是整车操控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正在对标开发的多连杆悬架为例,分析悬架硬点坐标与衬套刚度对车辆K&C主要特性参数的影响程度,并以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车辆纵向位移和侧向位移等K&C的主要特性参数满足设计要求为约束条件,通过调整悬架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实现多连杆悬架的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悬架双轮平行跳动时车轮前束角变化、车辆侧倾时前束角变化、悬架侧倾中心高度和纵向力与侧向力作用下的轮心位移变化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本文来源于《山东交通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2期)

叶天之,姚黎明[3](2019)在《基于ADAMS/CAR的多连杆悬架系统运动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悬架的类型和结构参数均是影响汽车行驶平顺性的重要因素。多连杆式独立悬架能够较好的满足人们对汽车舒适性和操控性的要求,故应用日益广泛。采用Catia对某车型的多连杆后悬架建立该悬架的叁维实体模型,并在ADAMS的Car模块中进行仿真分析,模拟悬架在汽车运动过程的受力变化情况,采用结构参数变量优化分析,确定此多连杆悬架中连杆的安装位置对行驶平顺性的影响程度。(本文来源于《制造业自动化》期刊2019年05期)

王乐,朱建军,田宇,张志亮[4](2018)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某赛车参赛过程中出现的转向回正力过大,过度转向趋势以及抗制动点头造成球铰间隙过大等问题,论文首先采用"二次瞬轴法"设计多连杆悬架虚拟主销,应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模块建立前悬架与转向系统虚拟样机;之后对主销后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角及抗制动纵倾性四个参数仿真并应用ADAMS/Insight模块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多连杆悬架能够提供合适的回正力矩,赛车具有轻微的不足转向趋势,同时赛车抗制动点头现象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中的多连杆悬架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机械设计与制造》期刊2018年02期)

王乐[5](2017)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优化及性能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方程式赛车悬架的运动性能的优劣直接影响着整车操纵稳定性能,现行国内方程式赛车采用的双横臂独立悬架均存在横向刚度不足、参数调整繁琐、轮辋偏置要求高等问题,而多连杆悬架设计灵活、悬架刚度大、稳定性强、参数调整方便等诸多优势使得其在方程式赛车中的应用成为焦点。为了克服我校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参赛过程中出现的转向回正力过大,过度转向趋势以及抗制动点头造成球铰间隙过大等问题,论文进行了前多连杆悬架与转向系统的设计、优化与性能分析,探究了多连杆悬架内侧硬点对性能参数的影响机理。论文首先设计了符合该赛事的多连杆悬架几何模型,根据比赛规则与赛道放样图确定出适合该赛车悬架的转向机形式并分析理想阿卡曼、反阿卡曼及平行式转向叁种转向几何设计阿卡曼几何与转向梯形,在几何装配模型下进行侧倾试验评估目标车转向性能。根据前期设计得到的几何模型悬架内外硬点坐标在ADAMS/Car模块中建立多连杆悬架与转向系统动力学装配模型并设计双轮同向激振与自定义静载仿真试验,考察多连杆悬架运动性能与转向系统的匹配。悬架硬点优化基于ADAMS/Insight模块,通过分析多连杆悬架内侧相关硬点坐标与转向拉杆内外硬点坐标对前期仿真得到的劣性参数影响因子大小设计多目标参数优化,经优化修改硬点后的系统二次仿真得到与前期相应参数对比曲线,分析试验数据,结果表明经优化后的多连杆悬架性能得到明显提升,证明了前期“二次瞬轴”设计方法与多目标优化方法的可行性。再者,对比分析了现行方程式赛车避震器的驱动形式、布置方式及悬架防倾杆结构设计确定出目标赛车悬架避震系统结构及部分性能参数;结合整车参数及悬架静态参数计算前悬架偏频并校核前悬架防倾杆强度;同时,基于ADAMS/Car与ANSYS/Workbench软件针对前多连杆悬架控制臂、避震器摇臂及支座等进行了强度分析以保证赛车实际比赛过程中结构的可靠性。论文最后归纳总结了FSAE多连杆悬架设计及优化过程中的重点及存在的问题;同时,对后期多连杆悬架研究工作提出了建议。(本文来源于《太原理工大学》期刊2017-05-01)

王乐,朱建军,田宇,张志亮,郭定韬[6](2016)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及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针对该赛车参赛过程中出现的转向回正力过大、过度转向趋势以及抗制动点头造成球铰间隙过大等问题,首先采用"二次瞬轴法"设计多连杆悬架虚拟主销,应用多体动力学仿真软件ADAMS/Car模块建立前悬架与转向系统虚拟样机;在此基础上对主销后倾角、车轮外倾角、前束角及抗制动纵倾性四个参数仿真并应用ADAMS/Insight模块进行多目标优化设计;优化后的多连杆悬架主销参数能够提供适当的回正力矩,外倾角与前束角共同作用能使得赛车具有轻微的不足转向趋势,提高了赛车的操纵稳定性,同时赛车抗制动点头现象也得到明显改善,为在大学生方程式赛车中的多连杆悬架设计和优化提供了参考。(本文来源于《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期刊2016-10-26)

蒋潇,吴志成[7](2016)在《可变轮距多连杆悬架平顺性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提出了一种利用可变导向机构实现轮距变化的多连杆悬架结构,建立了可变轮距多连杆悬架的运动学模型,仿真分析了其运动学特性。在Adams/view中建立了采用可变轮距多连杆悬架的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仿真分析了整车在最小轮距和最大轮距时的在不同粗糙度路面直线行驶平顺性。仿真结果表明,直线行驶工况时,在不同粗糙度路面不同车速下,加宽轮距模型的平顺性均优于正常轮距。平顺性的改善程度随车速的提高,先增加后减小,且对路面粗糙度不敏感。(本文来源于《第二十七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期刊2016-07-28)

王晓波[8](2016)在《独立多连杆悬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独立多连杆悬架凭借其优越的性能已经成为应用在轿车上的主流悬架结构形式,而国内学者对其正向开发设计方法的研究却不多,本文对独立多连杆悬架优化设计方法进行了研究,主要从以下叁个方面展开:在机构理论分析上,以四连杆后悬架机构为多连杆悬架代表,建立了几何模型,完成了自由度分析并推导了刚体空间运动学基本方程。然后根据四连杆悬架系统轮轴上各点的轨迹圆的约束条件建立了各球铰中心的轨迹方程组,进一步找到车身上各球铰中心的位置的确定方法。给一定初始条件,进行四连杆悬架机构的硬点布置设计,给出了一个符合要求的设计算例。推导了平行轮跳运动过程中,四连杆机构的各硬点的空间位置解算方程和刚体运动学评价指标的计算方法,并编写了MATLAB代码,代入设计算例数据,对算例中的方案作了评价。在多体动力学分析上,先对某车型进行了实测,获得了实车的四连杆后悬架参数和整车参数,然后以该车的参数为对标参数,通过设计计算的方式获得完整的四连杆悬架系统参数,包括悬架系统参数,弹簧刚度和减振器阻尼系数等。接着依据实测参数和设计计算参数在ADAMS/CAR软件包中建立了两个四连杆后悬架系统,包括实测车型后悬架ADAMS模型和设计车型后悬架ADAMS模型。两个系统共享一套整车参数和弹性元件/阻尼元件等部件,唯一不同在于硬点布置参数不同。紧接着在ADAMS/CAR软件包中进行仿真实验和对比研究,完成了两个悬架系统的K&C特性分析。最后,在优化设计方法上,首先得到Isight和ADAMS/CAR集成模型,能够让程序自动生成硬点布置方案、自动进行仿真计算、自动进行性能评价。在集成模型里,通过DOE试验参数研究,找到12个对性能指标灵敏度较高的硬点坐标方向。进一步地,先取灵敏度较高的12个硬点坐标方向为设计变量,在此设计域中进行多目标优化,完成了第一次优化,优化结果并不是很理想。接着通过扩大设计域实现第二次优化,最终取得较理想的优化结果。(本文来源于《北京理工大学》期刊2016-06-01)

莫家奇[9](2016)在《多连杆悬架结构参数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现代车辆设计中,要求汽车必须具有良好的操纵稳定性。悬架结构参数的设计对悬架运动学特性及整车操纵稳定性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为此,本文基于Adams/Car和Hypermesh软件平台,依托某SUV车型数据,建立悬架及整车刚柔耦合动力学模型,分析多连杆悬架结构参数对悬架运动学特性及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首先,本文介绍了模型中使用的麦弗逊式悬架和多连杆式悬架结构,梳理了悬架运动学特性及评价指标,根据SUV车型数据在Adams/Car中建立前后悬架多体动力学模型,对比了前后悬架纯刚体与刚柔耦合建模的差别。然后,利用所建模型分析麦弗逊悬架和多连杆悬架运动学表现,结合K&C试验数据验证了悬架模型准确性。基于Adams/Insight软件平台分析了多连杆悬架硬点及衬套刚度对前束角、外倾角、轴距变化和轮距变化的影响,得到横摆臂内外硬点Z向坐标对上述参数影响较大。接着,建立整车多体动力学模型,从稳态回转和蛇行工况两方面验证了整车模型准确性。根据仿真结果评价整车操纵稳定性表现,并得到多连杆悬架衬套刚度对稳态回转和蛇行工况下车身侧倾角影响较小的分析结果。最后,对试验车以较高车速通过单侧坑洼路面时横摆响应出现异常的问题进行分析。设计车辆单侧过坑仿真试验,以抑制车身横摆角速度为目标,对车轮定位参数、悬架硬点、弹簧刚度、减震器阻尼、衬套刚度等悬架结构参数进行灵敏度分析,考察上述悬架结构参数对车辆高速过坑稳定性的影响机制。(本文来源于《合肥工业大学》期刊2016-04-01)

王黎明[10](2016)在《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多连杆悬架正向设计及整车操稳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是汽车的重要性能,其直接影响到汽车的行驶安全性,在现代汽车设计中也越来越得到重视。而悬架系统直接影响着汽车的操纵稳定性,故设计一套高性能的悬架系统,对于促进我国轿车底盘悬架技术的深入研究和应用具有重要意义。同时也丰富了多连杆悬架设计理论指导体系和自主品牌的高性能轿车底盘悬架设计类型。基于此,本文旨在设计一套高性能的多连杆悬架系统,并通过K&C性能的设计优化和悬架系统参数的设计匹配,使车辆的操纵稳定性的关键性能指标有明显的改善和提升。具体研究工作如下:(1)对某款轿车的操纵稳定性和悬架系统K&C性能及其关键参数进行分析,找出提升和优化的方向及目标,基于此目标提出新的多连杆悬架系统的设计需求。为了开展多连杆悬架系统的正向设计,对多体动力学发展现状和理论基础进行研究。在总结前人研究成果的基础上,找到适合指导多连杆悬架设计的理论方法,并对该理论方法进行推导,应用于指导实际设计。(2)根据正向设计的悬架系统的硬点和关键参数,利用ADAMS软件建立悬架系统的动力学模型。通过平行轮跳、反向轮跳、同向侧向力、反向侧向力、同向回正力矩、反向回正力矩、同向纵向力加载等工况分析,仿真后得出多连杆悬架系统的K&C特性曲线,并对悬架系统进行优化。(3)以优化的悬架系统为基础,建立整车动力学模型,并对K&C特性曲线和悬架系统参数对操纵稳定性的影响进行分析,如稳态回转、制动点头等工况的分析,得出操纵稳定性的性能指标。(4)最后通过实车验证,确认理论设计和仿真分析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华南理工大学》期刊2016-03-02)

多连杆悬架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多连杆悬架的运动学特性与柔性特性(kinematic&compliance,K&C)是整车操控平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以正在对标开发的多连杆悬架为例,分析悬架硬点坐标与衬套刚度对车辆K&C主要特性参数的影响程度,并以车轮前束角、车轮外倾角、车辆纵向位移和侧向位移等K&C的主要特性参数满足设计要求为约束条件,通过调整悬架硬点坐标和衬套刚度,实现多连杆悬架的优化。研究表明:优化后的悬架双轮平行跳动时车轮前束角变化、车辆侧倾时前束角变化、悬架侧倾中心高度和纵向力与侧向力作用下的轮心位移变化都能够满足设计要求。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多连杆悬架论文参考文献

[1].樊富起.基于多学科多目标的多连杆悬架拖曳臂轻量化设计[J].机械设计与研究.2019

[2].张鹏,王洪新,曹昌勇.基于多目标约束的多连杆悬架优化设计[J].山东交通学院学报.2019

[3].叶天之,姚黎明.基于ADAMS/CAR的多连杆悬架系统运动分析[J].制造业自动化.2019

[4].王乐,朱建军,田宇,张志亮.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及优化[J].机械设计与制造.2018

[5].王乐.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优化及性能分析[D].太原理工大学.2017

[6].王乐,朱建军,田宇,张志亮,郭定韬.大学生方程式赛车多连杆悬架设计及优化[C].2016中国汽车工程学会年会论文集.2016

[7].蒋潇,吴志成.可变轮距多连杆悬架平顺性分析[C].第二十七届全国振动与噪声应用学术会议论文集.2016

[8].王晓波.独立多连杆悬架优化设计方法研究[D].北京理工大学.2016

[9].莫家奇.多连杆悬架结构参数对整车操纵稳定性的影响分析[D].合肥工业大学.2016

[10].王黎明.基于多体动力学的多连杆悬架正向设计及整车操稳研究[D].华南理工大学.2016

标签:;  ;  ;  ;  

多连杆悬架论文-樊富起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