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水分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水分,管理模式,水稻,土壤,苹果园,旱稻,玉米。
水分管理模式论文文献综述
葛畅[1](2019)在《不同重构模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联合模拟与管理优化》一文中研究指出我国粉煤灰排放量呈逐年上升趋势,粉煤灰的长期堆放,会占用大量土地,扬尘污染周围生态环境,危害人类健康。粉煤灰作为充填基质进行土地复垦能够有效解决粉煤灰堆放带来的环境问题,同时增加土地面积。但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有别于正常土壤,土壤性质、剖面分布特征以及作物产量和品质均与正常土壤存在差异,且不同重构模式间也不相同。因此加强粉煤灰充填复垦土壤基础性研究对于重构土壤科学管理利用,指导农业生产,提升作物产量与品质有重要意义。本文以淮南平圩电厂粉煤灰堆场复垦区为研究区,通过田间试验、采样调查与室内化验相结合的方法,获取不同重构模式下土壤容重、含水量、有机质、颗粒组成等土壤理化性质,基于WHCNS模型,建立不同重构模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联合模拟模型,进行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联合模拟。设置不同管理水平和方式组合,基于模拟结果,优化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管理模式。研究结果表明:各重构模式下均表现为覆土层土壤容重大于粉煤灰充填层,土壤含水量普遍低于粉煤灰充填层,土灰交界处存在土壤水分聚集现象。土壤紧实度随土壤深度的增加呈先增加后稳定的趋势。随着土壤深度的增加,土壤硝态氮呈先降低后增加的趋势,土壤铵态氮与土壤有机质均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土壤水分特征曲线变化显示,相同土壤含水量条件下,各重构模式下粉煤灰充填层与过渡层土壤基质势明显高于覆土层,但不同模式下粉煤灰充填层与过渡层两者之间无明显规律。基于WHCNS模型,建立并验证了不同重构模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联合模拟模型,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模拟结果均具有较小的均方根误差(RMSE)与较高的一致性指数(d),模型能够很好地模拟不同重构模式土壤水分运移及作物生长。不同重构模式表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均大于底层,覆土层越厚,各层土壤含水量变化幅度越小,土层间差异越小。各重构模式玉米产量与水分利用效率均很低,随着覆土厚度的增加,玉米籽粒干物质重逐渐增加,水分利用效率也越大。各管理水平和方式组合对玉米增产与水分利用效率均有一定的促进作用。灌溉+倍施氮肥+施有机肥组合增产和水分利用率提升效果最好,其次为灌溉+倍施氮肥组合,这两种组合增产比例在50%左右,水分利用效率提升比例在45%左右。综合考虑产量、水分利用率提升效果与投入产出比例情况,认为粉煤灰充填重构土壤下灌溉+倍施氮肥组合为最优。图[24]表[13]参[115](本文来源于《安徽理工大学》期刊2019-06-05)
赵志远,郑伟,刘杰,马鹏毅,李紫燕[2](2018)在《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差异》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探究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差异,于2013—2016年在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省白水县田家洼村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果园水肥管理方式:农户模式(单施化肥,FM)、现有模式(推荐施肥配合地膜覆盖,EM)、优化模式(有机无机肥配施配合双元覆盖,OM),并对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优化模式可以显着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干旱季节较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分别增加5.6%和15.3%,优化模式20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低于现有模式,在干旱年份可以提高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达到300 cm,同时优化模式可以提高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降水补充量,稳定土壤水分变化,有效缓解了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优化模式4年平均产量较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分别提高36.6%和22.5%.综上,优化模式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有效含水量,改善浅层和深层水分状况,提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缓解土壤深层干燥化程度.(本文来源于《应用生态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秉华,刘小民,许贤,吴国强,王贵启[3](2017)在《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和水分管理对杂草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使用农艺措施调控农田杂草的发生和生长是生态控草的重要研究内容,为明确玉米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和水分管理对田间杂草的影响,将玉米种植密度分别设置为6.0万、7.5万株/hm~2,耕作模式分别设置为翻耕、免耕,水分管理分别设置为玉米播种前浇水、玉米播种后浇水,在玉米大喇叭口期调查杂草的数量和鲜质量。结果表明,与种植密度为6.0万株/hm~2时相比,玉米在7.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下杂草的密度和杂草地上部鲜质量均有下降的趋势。翻耕模式下,水分管理对杂草密度的影响不显着,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比播种前浇水处理的杂草鲜质量减少26.4%;免耕模式下,玉米播种后浇水处理的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显着低于玉米播种前浇水处理(P<0.05),前者杂草密度、地上部鲜质量分别比后者减少36.7%、30.9%。研究表明,玉米播种密度增加,田间杂草密度和鲜质量均有减少的趋势,但不显着;无论是翻耕还是免耕,玉米播种前浇水均有利于杂草获得竞争优势,杂草鲜质量显着高于玉米播种后浇水。(本文来源于《杂草学报》期刊2017年03期)
田桃[4](2017)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镉在水稻植株体内迁移与累积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本研究通过盆栽试验,探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体内Cd迁移与累积的影响。向土壤添加外源Cd使之达到5 mg·kg-1(编号A)和10 mg·kg-1(编号B)的污染水平,通过盆栽试验研究4种不同水分管理模式(水稻全生育期湿润灌溉(M)、灌浆期湿润和灌浆期后淹水灌溉(M-F)、灌浆期淹水和灌浆后湿润灌溉(F-M)、全生育期淹水灌溉(F))在水稻不同生育期(分蘖盛期、灌浆期、成熟期)对土壤氧化还原电位(Eh值)、土壤Cd的生物有效性、水稻各部位Cd含量以及水稻体内Cd转运系数和富集系数的影响,系统研究了土壤Eh值与水稻各部位Cd含量的相关关系,同时还探讨了土壤含水率对水稻吸收Cd的影响。主要研究结果如下:(1)M处理使土壤Eh值始终保持较高水平,土壤处于氧化状态;F处理使土壤Eh值保持较低水平,土壤处于还原状态;灌浆期开始后,M-F处理的土壤Eh值急剧降低,而F-M处理的土壤Eh值急剧上升。土壤交换态Cd含量和土壤Cd的TCLP提取态含量随着水稻生育期的延长而降低。(2)与M处理相比,F-M、M-F、F处理能显着降低水稻根、茎叶、谷壳、糙米中Cd含量。A污染程度下,在M-F和F处理下,糙米中Cd含量分别为0.19 mg·kg-1和0.10 mg·kg-1,均低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0.20 mg·kg-1的限制。B污染程度下,在F处理下,糙米中Cd含量为0.07 mg·kg-1,低于国家食品中污染物限量标准0.20 mg·kg-1的限制。(3)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Cd从根到茎叶转运系数的影响最显着,其转运系数TF茎叶/根大小关系均为:TFM>TFF-M>TFM-F>TFF。同一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植株体内各部位Cd转运系数的大小顺序为:TF茎叶/谷壳>/T谷壳/糙米>TF根/茎叶。(4)4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根、谷壳、糙米的Cd富集系数的大小顺序均为:BCFM>BCFF-M>BCFM-F>BCFF。(5)两种污染程度下,土壤Eh值与水稻各部位Cd含量均呈显着或极显着相关关系。土壤Eh值为50~75 mV可能是水稻急剧积累Cd的阈值范围,将土壤Eh值控制在50 mV以下,能大量减少水稻植株对Cd的吸收和累积。(6)随着土壤含水率的增加,土壤Eh值和土壤有效态Cd含量均逐渐降低。土壤处于中Cd污染程度,土壤含水率大于80%时,糙米中Cd含量显着降低。(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7-05-01)
李六林,宋宇琴,李洁,杨盛,陈冲[5](2015)在《梨园春季水分管理模式》一文中研究指出在春季萌芽前,因地制宜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和抗旱保水措施,对提高梨树栽植成活率以及正常开花、着果和新梢生长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叙述了梨树抗旱栽植技术,分析了不同节水灌溉技术及适用条件,讨论了抗旱保水措施及效果,为进一步加强与改进现代化的节水栽培技术和确定果园春季节水灌溉模式提供依据。(本文来源于《中国南方果树》期刊2015年06期)
陈琪,杨平,彭德良,黄文坤,丁中[6](2015)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稻孢囊线虫发生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两年室外盆栽试验,分别采用红黄泥、黄泥土、河潮泥和麻沙泥,以及常规稻、叁系杂交稻和两系杂交稻不同水稻品种,研究了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稻孢囊线虫发生的影响。结果表明,半干旱控水及干湿交替灌溉模式有利于旱稻孢囊线虫的发生和繁殖,浅水层连续灌溉不利于孢囊线虫的发生;砂质土麻沙泥不利于旱稻孢囊线虫的发生:旱稻孢囊线虫在两系杂交稻Y两优1号的孢囊数量明显高于在叁系杂交稻Ⅱ优416、T优272和常规稻黄华占发生的数量。(本文来源于《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期刊2015-09-09)
李紫燕[7](2014)在《旱作春玉米生长动态及根系时空分布对不同水分管理模式的响应》一文中研究指出水资源短缺是黄土高原旱作农业生产的主要制约因素,利用有限水资源增加作物产量,对该区域农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基于前人已有研究进展,我们提出以下假设:(1)旱作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与农田水分管理措施密切相关,而地上部生长会对根系改变发生响应;(2)最优的农田水分管理模式通过使水分、养分及根系空间耦合而实现作物高产及水分养分高效。本研究通过连续两年大田试验,利用根系叁维采集、扫描技术研究了五种水分管理模式(拔节期补灌、拔节期和灌浆期补灌、无覆盖雨养、地膜覆盖、秸秆覆盖)对旱作春玉米根系时空分布及生长动态的影响,以证明上述假设的正确与否。通过研究获得以下主要结果:(1)PEG可作为渗透剂调节作物生长,但其本身含有钠、磷杂质,且在生长过程中会被植物根系吸收,从而影响植物正常生长,故选择PEG作为渗透调节剂模拟干旱逆境体系存在一定弊端。因此在农田实际环境下开展干旱逆境研究才更符合春玉米自然生长规律。(2)根长密度在春玉米生育期内呈现先增加后减小的趋势,对一次补灌、秸秆覆盖和无覆盖处理峰值出现于抽雄期,两次补灌和覆膜处理峰值出现于乳熟期,显然较好的水热条件有利于延缓根系衰老,根长密度峰值出现时间后延。随着生育进程推进,各处理根冠比均呈现下降趋势,收获时的根冠比最低,抽穗期间地膜覆盖处理较小的根冠比易造成倒伏减产。春玉米生育后期适时揭膜,可维持根系活性、改善光合产物分配、增加根冠比,从而减小倒伏率,因而有利于进一步提高产量。(3)不同水分管理模式春玉米农田土壤积温利用率表现为一次补灌>秸秆>覆膜>二次补灌>无覆盖,拔节期补灌可以协调土壤水热需求,促进积温利用率,水分与温度间存在耦合效应。苗期、抽穗期土壤温度与根系参数呈正相关,土壤温度升高可显着增加根系半径、体积及根长密度;拔节期、乳熟期、蜡熟期土壤温度与根系参数呈负相关,但均未达到显着水平。以上结果表明促进根系生长的主要措施是在苗期、抽穗期增加土壤温度。(4)拔节期补灌处理,具有较高的产量和籽粒水分利用效率,是旱地春玉米有限水分补充灌溉的良好模式。拔节期补灌显着促进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而灌浆期补灌降低了干物质对籽粒的贡献率,地膜覆盖会显着促进籽粒干物质同化贡献率。营养生长期根半径与春玉米冠层生长速率呈正相关,生殖生长阶段呈负相关。(5)植株不同部位氮转运率以叶片最大,秸秆覆盖和一次补灌可以提高叶片氮素向籽粒转运的生产潜力。氮素籽粒生产效率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中表现为一次补灌>无覆盖>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二次补灌,一次补灌可以形成较高的籽粒产量;但氮收获指数规律表现为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一次补灌>二次补灌>无覆盖,虽然地膜覆盖单位氮素形成的籽粒产量并不高,但单位氮素形成的籽粒氮含量最高。可见,如果考虑高产及高效,一次补灌及覆膜则是值得推荐的水分管理模式。(6)与不覆盖相比,夏季休闲期地膜覆盖可通过增加矿化,提高作物对矿质氮的吸收利用而减少硝态氮淋溶,有效提高下季春玉米出苗期表层养分;旱作农田生育期内氮损失在不同水分模式间表现为无覆盖>一次补灌>地膜覆盖>秸秆覆盖>二次补灌。(7)2年大田试验结果表明,不同水分管理模式春玉米产量为一次补灌>覆膜>二次补灌>秸秆覆盖>无覆盖,一次补灌与覆膜显着大于其余处理。地膜覆盖通过改善耕层水分及根系表聚,可实现水分、养分及根系的空间耦合,有利于提高作物产量及水分利用效率,是目前最优的旱作农田水分管理模式。(8)生长指标雷达图评价表明,黄土旱塬拔节期补充灌溉及地膜覆盖仍然是保证玉米高产的较好栽培模式,如果从节约水资源、提高籽粒氮含量考虑,应选择地膜覆盖;从高产考虑,应选择拔节期补灌模式;从减小农田氮损失,应选择拔节和灌浆两次补灌水分管理模式。根系与产量相关系数雷达图表明,拔节期、乳熟期根系与产量密切相关。旱作农田春玉米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根系的调控应以这两个时期为主。综上所述,旱作作物根系时空分布与农田水分管理密切相关,而地上部生长会对根系改变发生响应。除补充灌溉外,地膜覆盖是最优的农田水分管理模式,该模式通过使水分、养分及根系空间耦合而实现作物高产及水分养分高效,该结论基本证明了我们提出的相关假设。(本文来源于《西北农林科技大学》期刊2014-06-01)
龙水波,曾敏,周航,廖柏寒,钟倩云[8](2014)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灌溉(F)、灌浆期前湿润灌溉(A-F)、灌浆期后湿润灌溉(F-A)、淹水与湿润交替(AFA)这4种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As的影响.结果表明,同F处理比较,A-F处理能显着降低水稻根和茎叶As含量,F-A和AFA处理都能显着降低水稻茎叶、谷壳、糙米As含量和糙米无机As含量.A-F、F-A、AFA处理对水稻生物量影响都不大,仅AFA处理减少了水稻根系生物量.F-A和AFA处理降低糙米As含量的机理是:灌浆期是水稻糙米吸收土壤As的关键时期,此时的湿润灌溉提高了土壤E h,土壤溶液As(Ⅲ)与As(Ⅴ)浓度之和、As(Ⅲ)/As(Ⅴ)的比例都显着降低,从而使土壤As的迁移能力得到抑制.F-A处理降低水稻糙米总As和无机As含量的效果与AFA处理无显着差异,但F-A处理的操作更简单,因此,F-A处理应当是污染土壤中控制水稻糙米累积As的最佳水分管理模式.(本文来源于《环境科学学报》期刊2014年04期)
龙水波[9](2014)在《水分管理模式控制水稻吸收土壤砷的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通过水稻盆栽试验,研究了淹水灌溉(F)、灌浆期前湿润灌溉(A-F)、灌浆期后湿润灌溉(F-A)、淹水与湿润交替(AFA)这4种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在不同生长时期的生长状态,土壤溶液中砷含量变化,表层土壤氧化还原电位的变化以及在水稻成熟后各部分总砷、总镉、不同价态砷、营养元素(N、P、K)含量、生物量,土壤As主要形态(交换态、Fe结合态、Al结合态、Ca结合态、残渣态)的含量,糙米中无机砷含量,从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以探讨何种水分管理模式能够减少砷和镉向水稻内迁移转化,尤其是降低无机砷在糙米中的富集。试验结果如下:(1)湿润灌溉处理提高了土壤中Eh值,土壤处于氧化状态,导致交换态As的含量明显降低,降低了土壤溶液中总As含量的减少以及As(Ⅲ)浓度的降低;而淹水灌溉处理下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增加了土壤溶液中的总As含量和As(Ⅲ)的浓度。(2)持续灌溉处理水稻中总As含量最高;灌浆期前淹水处理下,茎叶中的总As含量大于灌浆期前湿润处理;灌浆期后淹水处理下,糙米、谷壳中总As含量要大于灌浆期后湿润处理。(3)AFA处理能够促进Cd在根和茎叶中的积累、转运,而F-A处理则能降低Cd在水稻各部分的积累。(4)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水稻各部分中均是As(V)含量大于As(Ⅲ)含量,F-A和AFA处理下减少了As(Ⅴ)和As(Ⅲ)在水稻糙米和谷壳中的富集,说明这两种水分管理模式都能有效地降低水稻谷粒中As(V)和As(Ⅲ)的含量,但其效果无显着差异;综合来看,F-A处理是污染土壤中控制水稻糙米累积As、Cd的有效水分管理模式。(5)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对水稻根和茎叶中的N、P、K的含量影响不大,F处理和A-F处理下减少了谷壳中N的积累,增加了糙米中N的积累,从而影响了糙米中干物质的积累和蛋白质的形成,因此在采取相应水分管理模式时应考虑适时追施氮肥以保证稻谷的产量。(本文来源于《中南林业科技大学》期刊2014-04-01)
张彬,黄庆,刘怀珍,陆秀明,李康活[10](2013)在《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华南双季超级稻群体生长及物质生产特征》一文中研究指出1996年以来,超级稻在我国水稻生产中发挥的作用越来越大,探明华南双季稻区超级稻水分利用特征及其物质生产规律,有利于水稻高产、优质和水分高效栽培技术的构建。由此,笔者于2011年在广东省农科院白云基地对2个超级稻品种(五优308和合美占)进行了3种水分管理模式(淹灌、干湿交替和畦灌)的栽培试验,研究不同水分管理水稻的生长发育规律及物质生产特征。结果表明,与干湿交替和畦灌相比,淹灌条件下2个超级稻生育前期的茎蘖数最大,但分蘖盛期延后了7 d;最大分蘖数平均分别高0.9万个/667 m2和2.2万个/667 m2;抽穗期的株高和SPAD值分别高1.4%、5.5%和0.9%、2.4%,倒1叶和倒2叶叶面积分别高4.5%、16.9%和3.6%、11.4%,干物质分别高1.0%和7.0%;成熟时每穗粒数和千粒重分别高4.4%、5.7%和2.7%、3.3%,成穗率、结实率和物质转运率分别高1.7个、4.9个百分点,4.9个、7.0个百分点和0.8个、4.0个百分点。不同水分管理水稻的有效穗数和干物质基本没有差异;但产量表现为干湿交替>畦灌>淹灌,其中干湿交替的产量较淹灌和畦灌分别高9.2%和5.4%。统计分析表明,淹灌与畦灌的最大茎蘖数、成穗率、功能叶面积、物质转运率、结实率和早稻产量的差异达到了显着水平(P﹤0.05)。可见,干湿交替灌溉最有利于超级稻群体构建和产量形成,但通过品种选育和栽培措施来提高淹灌条件下的物质转运、成穗率和结实率,实现超级稻高产和高效也具有重要的意义。(本文来源于《中国稻米》期刊2013年04期)
水分管理模式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了探究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差异,于2013—2016年在地处渭北旱塬的陕西省白水县田家洼村进行了田间试验,设置了3个不同果园水肥管理方式:农户模式(单施化肥,FM)、现有模式(推荐施肥配合地膜覆盖,EM)、优化模式(有机无机肥配施配合双元覆盖,OM),并对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进行了测定.结果表明:优化模式可以显着提高0~200 cm土层土壤贮水量,0~100 cm土层土壤含水量在干旱季节较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分别增加5.6%和15.3%,优化模式200~300 cm土层土壤水分相对亏缺指数低于现有模式,在干旱年份可以提高降雨入渗,降雨入渗达到300 cm,同时优化模式可以提高果园0~300 cm土层土壤降水补充量,稳定土壤水分变化,有效缓解了深层土壤干燥化程度.优化模式4年平均产量较农户模式和现有模式分别提高36.6%和22.5%.综上,优化模式可以通过提高土壤有效含水量,改善浅层和深层水分状况,提升土壤水分利用效率,在提高产量的同时,缓解土壤深层干燥化程度.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水分管理模式论文参考文献
[1].葛畅.不同重构模式下土壤水分运移与作物生长联合模拟与管理优化[D].安徽理工大学.2019
[2].赵志远,郑伟,刘杰,马鹏毅,李紫燕.渭北旱塬苹果园不同水肥管理模式下的土壤水分差异[J].应用生态学报.2018
[3].李秉华,刘小民,许贤,吴国强,王贵启.玉米不同种植密度、耕作模式和水分管理对杂草的影响[J].杂草学报.2017
[4].田桃.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镉在水稻植株体内迁移与累积的影响[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7
[5].李六林,宋宇琴,李洁,杨盛,陈冲.梨园春季水分管理模式[J].中国南方果树.2015
[6].陈琪,杨平,彭德良,黄文坤,丁中.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旱稻孢囊线虫发生的影响[C].病虫害绿色防控与农产品质量安全——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5年学术年会论文集.2015
[7].李紫燕.旱作春玉米生长动态及根系时空分布对不同水分管理模式的响应[D].西北农林科技大学.2014
[8].龙水波,曾敏,周航,廖柏寒,钟倩云.不同水分管理模式对水稻吸收土壤砷的影响[J].环境科学学报.2014
[9].龙水波.水分管理模式控制水稻吸收土壤砷的研究[D].中南林业科技大学.2014
[10].张彬,黄庆,刘怀珍,陆秀明,李康活.不同水分管理模式下华南双季超级稻群体生长及物质生产特征[J].中国稻米.20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