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词:语文教学;情景创设;学生
作者简介:冯建群,任教于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
现代心理学家告诉我们,“轻松、愉快的氛围或情绪,能使人产生超强的记忆力,能活跃创造性思维,充分发挥心理潜力;而喧闹沉闷,焦虑不安,忧郁苦闷等不良氛围或情绪则会降低人们的智力活动水平和学习的积极性。”只有身临其境,才能更好地调动感情,激起内心的感情共鸣。作为语文教学,要想让学生对一篇文章(尤其是一些感情色彩较浓的文章)理解透彻,知文意、识文理、悟文情,就必须让学生有身临其境的感觉。在亲临的氛围中,走进作者心田,领悟其内心情感。但并不是所有的文章都能通过文字就能让学生身临其境的。
美国教育心理学家康尼认为,教师要实现良好的课程运作,必须具备六方面的能力,其中有一条就是创设生动活泼、多样化的教学情境。在语文教学中,发挥好课堂的情境效应,不仅对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增强学生的学习兴趣,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而且对于促进素质教育的深入发展,提高教学质量也会产生积极的影响。怎样才能发挥好语文教学中的情境效应,激活课堂,营造出生动活泼的教学氛围呢?这就需要教师在课堂教学中结合课文内容精心地选择、科学地运用、艺术地创设。
一、导入情境
“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课程伊始,教师如果能通过巧妙的导入设计调动学生,创造出学习、竞赛、思考等等各种与课堂教学目标相对应的情境,那就为一堂好课奠定坚实的基础。最终被调动起来的不仅是学生,甚至还包括教师自己。可以说,好的导入,是打开学生兴趣之门的钥匙。比如在朱自清的《春》这一课中,优美的文章需要学生的情感去体验。在课前布置学生去寻找自己喜欢的有关春天的诗。上课时请学生起来充满感情地朗诵涉及春的优美诗句,在教师的提示下,春景便一幅幅地呈现在学生们的眼前,通过诗句意境的引导,学生们进入了春天的环境中,也就的自然而然地去读《春》这篇课文。
二、朗读情境
朗读是很好的一种表达情感的方法。特别是一些感情色彩浓、有气势的文章,尤其适合用朗读来创设情景。朗读分为集体朗读、分角色朗读、个别读等方式,根据具体的文章来选择。如像《安塞腰鼓》一文,因文章排比句较多,感情又气势磅礴,所以适合集体朗读。《一个都不能少》一文,因其感情真挚,催人泪下,所以适合采用分角色朗读。不管是哪一种,都可以很好的调动学生的情感,营造氛围,便于更好的理解课文。
三、问题情境
只要有问题就是好事,最怕的是学生默默无语,学习源自于疑问。在教学中,教师结合课文提出疑问,激发悬念,让学生在课堂的学习中心存疑问,以激发他们的讨论和思考,在渴望答案的求知情境中学习。如阿西莫夫科普短文两篇《恐龙无处不在》和《被压扁的沙子》一课,可向学生提问:作者在两篇短文中都说到了恐龙的生存与灭绝,其用意是什么?让学生在讨论和思考中明确前文是从南极发现恐龙化石而推知大陆的漂移,后文是对被压扁的沙子“斯石英”的研究说明恐龙灭绝的原因。进而理解“在一个科学领域做出的发现肯定会对其他领域产生影响”这句话的具体含义。
四、实验情境
实验最大的好处是直观性,理科的教学提倡多动手实验。同样,语文的教学也可以汲取其他科目的经验。特别是在说明文教学中,有时候一个有趣的小实验能起到意想不到的效果。比如教学《死海不死》这一课,在讲台上放一只盛满水的杯子,一杯食盐,一个鸡蛋。把鸡蛋放进盛满水的杯中,鸡蛋下沉至底。老师给学生一个问题:谁能让杯中的鸡蛋浮起来?以此为突破口,让学生在思考中去课文中寻找答案,最后学生把盐放进水里溶解,鸡蛋终于浮了起来。通过这样一个趣味小实验,学生动手解决问题,主动寻找答案,学习效率极高,迅速地掌握了课文的重点和难点。
五、表演情境
有时候利用课文本身具备的戏剧性,创设一种表演情境,也可激发学生主动而迅速地理解课文。如《皇帝的新装》中,有一些十分适合表演的素材,如骗子织布的动作、老大臣观察的动作,可请几位学生现场表演。学生为了表演,自然会对课文认真研读,互相讨论,这样的课堂气氛活跃,参与积极。学生通过自己的表演很快对课文中的人物形象和作者的描写语言有了较深的认识。学生们在笑声和表演中学习课文,还可从的表演中认识自己理解上的偏差,最终得出对课文的正确掌握。诸如这样的表演,教师和学生共同把文字变成可见的情境,自然加快对课文的理解,同时又锻炼了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六、生活情境
学生都喜欢和自己生活有关的文章。创设生活情境去学习课文,能够消除课文内容对学生理解的压力,使他们带着一种放松和快乐的心情去学习。在教学《羚羊木雕》一文时,可让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生活圈,这圈中有亲人、朋友、同学等,同学们是怎样对待这其中的亲情、友情的呢?在亲情、友情间发生矛盾冲突的时候又是怎样去处理呢?课堂上可先请几位学生讲述自己与家长的亲情、自己与同学的友情,以及家长和同学间的关系;再请学生复述课文内容,明确文中小主人公的遭遇;然后让全班学生交流自己对待这种事的所持态度,进而评判文中人物的是非曲直;最后再即时写一段读后感,展示生活中真实的自我。
七、音乐情境
音乐与文学皆为文艺,其中自然有许多相通之处。两者都是通过一种媒介,唤起客体心中感受,调动以往的经验,重现某种场景或者是感情。利用音乐情境使学生进入课文学习能更进一步体会感情,感受意境,产生共鸣。所以在语文课堂的教学中完全可以利用音乐与文字的优势,在音乐的旋律与文字的描绘中让学生更好地去理解文章,同时也用另一种方式培养了学生的想象思维。再如《春》这一课,在教学的过程中,大胆运用音乐,也可以取得好效果。在学生了解课文结构后,给学生播放《四季组曲》中的春部,要求学生闭上眼睛聆听音乐,同时想象课文中的画面。学生通过维瓦尔第的音乐,仿佛置身于春天的原野之上。还如教学古诗《送元二使安西》,这首诗对于现在从未离家的孩子,要他们去体会分别的个中滋味,用语言来激发、引导他们的感情进入诗中的意境,实在是有些勉为其难。这时候,音乐就要以凭借其独特的感染力来使课堂充满离愁别绪,给学生放古曲《阳关三叠》,在凄凉婉转的音乐中,学生进入诗的意境,自然能体会诗句的妙处。
总之,情境创设应该是在新的教学模式指导下的设计,其目的在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他们的认知、感受、想象、创造的能力。而语文教学,课文是每个语文教师教学的重点,想让学生进入课文的情境中去,仅仅靠教师的一支粉笔、一张嘴很难实现。所以教师要结合课文内容,拓展教学思路,针对学生的心理,创设各种情境,激发学生的情感,从而深刻理解课文,全面掌握语文能力。
(作者单位:江西省余干县第三中学335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