转基因草鱼论文-秦波

转基因草鱼论文-秦波

导读:本文包含了转基因草鱼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及选题提纲参考文献,主要关键词:草鱼,呼肠孤病毒,转基因,Chordin

转基因草鱼论文文献综述

秦波[1](2015)在《草鱼抗病毒转基因P_0代的构建和鱼类Chordin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金鱼尾型的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目前,鱼类育种领域的一个重要方向是基因功能和转基因研究。通过发掘重要性状主效基因或其基因型,开展基因与性状关联分析或转基因研究,从而选育出性状优良的新品种,有利于鱼类的养殖产业不断进步与发展。为探索草鱼抗出血病新技术,本研究采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策略,利用Tgf2转座子元件,构建了带爪蟾EF1α和鲤热休克蛋白70的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质粒p Tgf2-EF1α-VP3-SN和p Tgf2-Hsp70-VP3-SN。该2种质粒均含有草鱼GCRV病毒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us nuclease,SN)融合表达阅读框。通过将2种CTVI转基因质粒与体外合成的Tgf2转座酶5'加帽m RNA共同显微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受精卵,获得了带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草鱼群体。PCR和测序结果显示,2种转基因阳性草鱼基因组中均含有外源GCRV病毒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N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40.2%和37.0%,表明Tgf2转座子已成功介导CTVI融合表达基因整合到草鱼基因组中。本研究共获得了120尾P0代CTVI转基因个体草鱼,为将来构建抗出血病草鱼新品系奠定了材料基础。本文还获得了团头鲂Chordin基因c DNA的全长序列。团头鲂Chordin基因全长为3736bp,开放阅读框为2829bp,可编码942个氨基酸,其中包含18个氨基酸信号肽和924个氨基酸成熟肽。与人类和斑马鱼一样,团头鲂Chordin成熟多肽也包含2个结构域:CHRD和v WC结构域。团头鲂Chordin与人Chordin、金鱼Chordin A/B和斑马鱼Chordin的序列相似度分别为68%、89%、88%和68%,由此可见团头鲂Chordin在进化上具有很强的保守性。RT-PCR分析结果表明,团头鲂Chordin基因在不同胚胎时期具有不同的表达模式,Chordin基因在0hpf至32hpf表达量较为恒定,但是从36hpf阶段,表达量呈逐渐降低的趋势;在成鱼团头鲂中,Chordin在除外其他组织中都有表达,在脑中的表达量最高。整胚原位杂交结果显示,在团头鲂Chordin m RNA主要在胚胎的尾部表达,其中16pdf胚胎表达量较高。饥饿处理实验结果表明,团头鲂Chordin m RNA在脑中的表达量呈急剧升高后降低然后又升高渐渐趋于稳定的趋势;注射生长激素处理实验表明,团头鲂Chordin m RNA在脑中表达量随着h GH注射剂量的升高而呈逐渐降低的趋势,通过对团头鲂Chordin基因的克隆和功能研究进一步为团头鲂良种的选育奠定了基础。此外,本论文进一步研究了Chordin基因与鱼类尾型(单尾型-双尾型)性状的相关性。对于鱼类尾鳍性状决定因子的研究很少有报道,金鱼作为我国重要的观赏性经济鱼类,其表型性状尾鳍一直是人工选择和培育的重要方向。金鱼生长周期短,但是尾鳍性状的变异率较大,难以达到大规模培育和养殖单一品种的要求。目前,已有研究表明Chordin A基因的突变对金鱼尾鳍骨骼系统形成、单尾或双尾表型起着重要的作用。本研究采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不同品种金鱼及其杂交鱼进行了研究,发现Chordin A基因中含有一段18bp的特异碱基核苷酸序列第6为A突变为G,16位G突变为T时,性状表现为双尾鳍,且表型为双尾鳍的Chordin A基因型一定是双尾纯合位点。在多种鱼中对这段特异碱基核苷酸序列对比分析可知,该序列具有较高的保守性。原位杂交对单、双尾鳍的比较结果表明,Chordin A m RNA在单尾鳍胚胎中表达量高于双尾鳍,Myo D m RNA在单尾鳍胚胎中信号由背至尾逐渐减弱,而Myo G m RNA在双尾鳍中信号由背至尾逐渐增强,Ntl m RNA在双尾鳍胚胎中的尾部表达,Bmp4 m RNA在单、双尾鳍胚胎中表达量都很高。通过CRISPR-Cas9系统对Chordin A基因的敲除实验结果表明,Chordin A基因中的一个等位基因的突变,受另一等位基因的控制,实验进一步验证了金鱼单、双尾鳍的形成与卵质内Chordin A m RNA浓度有着密切的关系,其能够调控双尾鳍性状的形成。研究表明Chordin A基因的突变是双尾鳍形成的必要条件,但可能不是充分条件。(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5-04-08)

秦波,程洛单,陈杰,蒋霞云,邹曙明[2](2014)在《草鱼呼肠孤病毒衣壳蛋白靶向灭活转基因P_0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探索草鱼出血病防治新技术,实验采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策略,利用Tgf2转座子元件,构建了带爪蟾EF1α或鲤热休克蛋白70两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质粒p Tgf2-EF1α-VP3-SN或p Tgf2-Hsp70-VP3-SN。该2种质粒均包含GCRV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us aureus nuclease,SN)融合表达阅读框。通过将2种CTVI转基因质粒与体外合成的Tgf2转座酶5'加帽mRNA共同显微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受精卵,获得了带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草鱼群体。PCR和测序结果显示,2种转基因阳性草鱼基因组中均含有外源GCRV衣壳蛋白VP3与SN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40.2%和37.0%,表明Tgf2转座子已成功介导CTVI融合表达基因整合到草鱼基因组中。本实验共获得了120尾P0CTVI转基因个体,为将来构建抗出血病草鱼新品系奠定了基础材料。(本文来源于《水产学报》期刊2014年12期)

李耀国,肖调义[3](2011)在《转基因抗病草鱼研究进展》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是我国淡水养殖的着名品种。草鱼的疾病严重阻碍着我国水产业的发展。通过分析当前国内外转基因技术培育抗病草鱼的现状,对今后转基因抗病草鱼的研究作了展望。(本文来源于《生物技术通报》期刊2011年01期)

廖莎,陈芸,杜富宽,汪亚平,廖兰杰[4](2010)在《抗草鱼出血病病毒转基因稀有鮈鲫的初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采用草鱼H1基因启动子,以草鱼呼肠孤病毒(Grass carp reovirus,GCRV)外衣壳蛋白VP7基因为靶基因,以增强型绿色荧光蛋白(eGFP)为报告基因,构建了3个小发卡RNA(shRNA)表达载体pH1siGCRV(x)-CMVeGFP。CIK细胞感染实验表明,pH1siGCRV2-CMVeGFP具有较高的病毒抑制作用。通过显微注射将pH1siGCRV2-CMVeGFP导入稀有鮈鲫(Gobiocypris rarus)受精卵,获得转基因稀有鮈鲫P0代群体。转基因稀有鮈鲫攻毒实验显示,转基因稀有鮈鲫死亡率为30%,抗草鱼出血病能力显着提高。进一步的实时荧光定量PCR检测证实,转基因稀有鮈鲫脾脏、后肠和肝脏中GCRV的含量显着低于对照鱼,并随着时间的延续逐渐减少,转基因稀有鮈鲫体内GCRV的复制受到有效抑制。研究为抗草鱼出血病转基因鱼育种奠定重要基础。(本文来源于《水生生物学报》期刊2010年04期)

周勇[5](2010)在《草鱼出血病转基因植物疫苗表达载体的构建》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Ctenopharyngodon idellus)是我国重要的淡水养殖品种之一,在我国淡水渔业生产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草鱼出血病是草鱼鱼种阶段最为严重的疾病,死亡率高达90%以上,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目前对该病尚缺乏有效的防治方法。转基因植物疫苗是一种高新技术疫苗。利用现代分子克隆技术、植物基因工程技术与免疫学技术,构建外源基因植物表达载体并导入植物体内,表达外源基因编码的抗原蛋白,通过口服途径免疫,使人体或和动物获得特异性免疫能力。和其它传统疫苗相比,具有廉价、安全、有效等优点。目前,越来越多的人类与动物重大疾病病原的抗原蛋白在植物中得到了表达,有的已进入了动物和人体实验。本研究的主要研究任务是:构建表达草鱼出血病呼肠孤病毒VP6抗原蛋白的植物表达载体和培育植物胚性愈伤组织并进行分化,以期为草鱼出血病转基因植物疫苗研究奠定前期基础。本论文主要进行了以下几个方面的研究:1.根据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VP6抗原蛋白的全基因序列(GeneBankAF403394)设计特异性引物,采用RT-PCR技术扩增编码GCRV-VP6抗原蛋白的1.3Kbp读码框片段,将VP6基因编码片段与pCR2.1载体连接,经酶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确认正确后,再将其克隆到携带有绿色荧光蛋白(GFP)基因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中。酶切、PCR扩增和序列测定显示,pCAMBIA1302-VP6含有1.3Kbp的草鱼呼肠孤病毒VP6基因片段,表明GCRV-VP6抗原基因已正确插入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中,成功构建了融合表达草鱼呼肠孤病毒VP6蛋白和绿色荧光蛋白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VP6。2.根据GeneBank中草鱼呼肠孤病毒VP6蛋白的全基因序列(AF403394)和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LTB)的基因序列(M17874)设计并合成特异性引物,从感染草鱼呼肠孤病毒(GCRV)的草鱼肾细胞(CIK)中提取病毒核酸作为模板,进行RT-PCR扩增,得到约1.3Kbp的GCRV VP6基因读码框片段,同时提取大肠杆菌H44815全基因组作为模板,PCR扩增得到约370bp的LTB基因读码框片段。将获得的两目的片段分别克隆到pCR2.1载体上,经酶切、PCR扩增检测和序列测定确认正确后,将其克隆到携带绿色荧光蛋白标记的植物表达载体pCAMBIA1302上,成功构建了可将草鱼呼肠孤病毒VP6抗原蛋白、大肠杆菌不耐热肠毒素B亚单位、绿色荧光蛋白融合表达的植物载体pCAMBIA 1302-LTB-VP6。本研究为草鱼出血病可饲化转基因植物疫苗研制奠定了基础。3.以黑麦草(Lolium perenne)成熟胚为外植体材料,进行外植体的灭菌、愈伤组织的诱导、继代及植株再生。诱导出可以用于组织培养的黑麦草胚性愈伤组织。(本文来源于《华中农业大学》期刊2010-06-01)

王红权[6](2004)在《转Hu-IFN-α草鱼性腺发育的研究以及Hu-IFN-α在转基因草鱼体内的遗传》一文中研究指出草鱼是我国主要的养殖品种之一,但其病害多,每年给我国淡水养殖业造成数亿元经济损失,尤其是病毒性的草龟出血病;因此草鱼抗病育种一直是我国水产工作者研究的重点。在草鱼抗病育种的初期,育种的方法多采用常规杂交和选择压力育种;到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随着细胞工程技术的发展,细胞工程在草鱼抗病育种上也得到了充分的运用。然而,这些育种技术均存在育种周期长、优良性状遗传不稳定等不足之处。随着DNA重组技术的发展,基因工程技术为这一目标的实现奠定了基础,这也为定向培育新的品种开辟了一条新途径。 1998年本课题组通过分子重组,将人α-干扰素(Human α-interferon,Hu-IFN-α)基因编码序列克隆到鲤鱼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构建成能在鱼体内组成型表达Hu-IFN-α的基因重组分子,采用显微注射法将Hu-IFN-α重组基因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的受精卵,培育出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实验证明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抗性比普通草鱼提高了66%。Hu-IFN-α基因作为鱼类一种新的转植基因,那么它对鱼类性腺发育及孵化是否存在影响,同时它在子一代中的遗传和表达情况如何?都值得研究。本文就这几个方面进行了研究和探索。 1.将处于不同发育时期的转基因草鱼性腺和相对应的普通草鱼性腺,作组织切片检查,以研究人α-干扰素基因对草鱼发育的影响:结果表明,人α-干扰素基因作为鱼类一种新的转植基因,它对鱼类性腺发育及孵化无显着影响。 2.随机抽取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龟F1代332尾,用ELISA检测法检测人-α干扰素基因在转基因草鱼F1代中的表达水平。结果表明,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F1代表达率为52.1%,但表达水平偏低。 3.通过PCR检测转基因草鱼F1代的阳性率:实验证明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F1代阳性率为53.8%。 4.对转基因草鱼F1代接种草鱼出血病病毒(GCRV_(991)),以研究转基因草鱼F1代对草鱼出血病病毒的抗性,攻毒实验表明转人α-干扰素基因草鱼F1代对草鱼出血病病毒抗性比普通草龟提高41.9%。(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期刊2004-04-30)

陈立祥,张学文,肖调义,汪冬庚,符少辉[7](2001)在《人α-干扰素基因在转基因草鱼中的表达》一文中研究指出为提高草鱼对出血病的抗性 ,采用显微注射法 ,将克隆在鲤 β-肌动蛋白基因启动子下游的人 α-干扰素基因转移到草鱼受精卵中 ,获得了大量转基因个体 .抽取转基因鱼血浆 ,以酶联免疫吸附法检测了转基因草鱼中人α-干扰素基因的表达情况 .从 6 72尾转基因草鱼中检测出 15 8尾有 α-干扰素的表达 ,阳性率为 2 3.5 1% ,其中表达水平最高个体血浆中α-干扰素质量浓度为 145 0 pg/ m L .基因表达量随季节和个体发育时期有所变化(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期刊2001年03期)

转基因草鱼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为探索草鱼出血病防治新技术,实验采用衣壳蛋白靶向灭活(capsid-targeted viral inactivation,CTVI)策略,利用Tgf2转座子元件,构建了带爪蟾EF1α或鲤热休克蛋白70两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质粒p Tgf2-EF1α-VP3-SN或p Tgf2-Hsp70-VP3-SN。该2种质粒均包含GCRV衣壳蛋白VP3与金黄色葡萄球菌核酸酶(Staphylococcus aureus nuclease,SN)融合表达阅读框。通过将2种CTVI转基因质粒与体外合成的Tgf2转座酶5'加帽mRNA共同显微注射入草鱼1~2细胞期受精卵,获得了带2种不同启动子的CTVI转基因草鱼群体。PCR和测序结果显示,2种转基因阳性草鱼基因组中均含有外源GCRV衣壳蛋白VP3与SN基因片段,阳性率分别为40.2%和37.0%,表明Tgf2转座子已成功介导CTVI融合表达基因整合到草鱼基因组中。本实验共获得了120尾P0CTVI转基因个体,为将来构建抗出血病草鱼新品系奠定了基础材料。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转基因草鱼论文参考文献

[1].秦波.草鱼抗病毒转基因P_0代的构建和鱼类Chordin基因的克隆及其对金鱼尾型的影响[D].上海海洋大学.2015

[2].秦波,程洛单,陈杰,蒋霞云,邹曙明.草鱼呼肠孤病毒衣壳蛋白靶向灭活转基因P_0的构建[J].水产学报.2014

[3].李耀国,肖调义.转基因抗病草鱼研究进展[J].生物技术通报.2011

[4].廖莎,陈芸,杜富宽,汪亚平,廖兰杰.抗草鱼出血病病毒转基因稀有鮈鲫的初步研究[J].水生生物学报.2010

[5].周勇.草鱼出血病转基因植物疫苗表达载体的构建[D].华中农业大学.2010

[6].王红权.转Hu-IFN-α草鱼性腺发育的研究以及Hu-IFN-α在转基因草鱼体内的遗传[D].湖南农业大学.2004

[7].陈立祥,张学文,肖调义,汪冬庚,符少辉.人α-干扰素基因在转基因草鱼中的表达[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1

标签:;  ;  ;  ;  

转基因草鱼论文-秦波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