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公开了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侧框架包括侧框架A和侧框架B,侧框架A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公口接口,公口接口为V型凸接口,V型凸接口平行于侧框架A的侧面,侧框架B的顶部端面上设有母口接口,母口接口为V型凹接口,V型凹接口平行于侧框架B的侧面,当板房框架结构撑起时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咬合配合,顶框架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上挂件,上挂件的底部设有梯形凹槽,底座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下挂件,下挂件的顶部设有梯形凸槽,当板房框架结构折叠运输时,梯形凸槽插装在梯形凹槽内。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在于:能实现提拉式折叠开启,操作简单方便;安装后的折叠处具有良好的防水效果;具有运输锁紧状态且防磨损。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包括顶框架(1)、侧框架、底座(4)、前面板(5)和后面板,所述顶框架(1)的两侧与侧框架之间铰接,所述底座(4)前后端部分别与前面板(5)、后面板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架包括侧框架A(2)和侧框架B(3),所述侧框架A(2)与侧框架B(3)之间铰接且仅向板房框架结构内侧折叠,所述侧框架A(2)的顶部与顶框架(1)铰接,所述侧框架B(3)的底部与底座(4)铰接,所述侧框架A(2)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公口接口(7),所述公口接口(7)为V型凸接口,所述V型凸接口平行于侧框架A(2)的侧面,所述侧框架B(3)的顶部端面上设有母口接口(6),所述母口接口(6)为V型凹接口,所述V型凹接口平行于侧框架B(3)的侧面,当板房框架结构撑起时所述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咬合配合,所述顶框架(1)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上挂件(9),所述上挂件(9)的底部设有梯形凹槽,所述底座(4)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下挂件(8),所述下挂件(8)的顶部设有梯形凸槽,当板房框架结构折叠运输时,所述梯形凸槽插装在梯形凹槽内。
设计方案
1.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包括顶框架(1)、侧框架、底座(4)、前面板(5)和后面板,所述顶框架(1)的两侧与侧框架之间铰接,所述底座(4)前后端部分别与前面板(5)、后面板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架包括侧框架A(2)和侧框架B(3),所述侧框架A(2)与侧框架B(3)之间铰接且仅向板房框架结构内侧折叠,所述侧框架A(2)的顶部与顶框架(1)铰接,所述侧框架B(3)的底部与底座(4)铰接,所述侧框架A(2)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公口接口(7),所述公口接口(7)为V型凸接口,所述V型凸接口平行于侧框架A(2)的侧面,所述侧框架B(3)的顶部端面上设有母口接口(6),所述母口接口(6)为V型凹接口,所述V型凹接口平行于侧框架B(3)的侧面,当板房框架结构撑起时所述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咬合配合,所述顶框架(1)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上挂件(9),所述上挂件(9)的底部设有梯形凹槽,所述底座(4)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下挂件(8),所述下挂件(8)的顶部设有梯形凸槽,当板房框架结构折叠运输时,所述梯形凸槽插装在梯形凹槽内。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上挂件(9)包括底板(901)、吊耳(902)和排雨开口(903),所述吊耳(902)的侧部垂直固设于底板(901)上,吊耳(902)上设有圆形吊孔,所述排雨开口(903)设置在底板(901)和吊耳(902)之间。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挂件(8)与底板(901)的结构尺寸相同。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吊耳(902)的底部为平行于底板(901)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端面垂直于底板(901),所述伸出部用于固定折叠式板房的雨槽。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下挂件(8)和上挂件(9)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可插装U形插销,所述U形插销的一侧销轴插装在下挂件(8)的固定孔内,另一侧销轴插装在上挂件(9)的固定孔内,实现下挂件(8)与上挂件(9)之间的固定。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其特征在于:所述V型凹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小于V型凸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折叠式板房技术领域,更为具体地,涉及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
背景技术
活动板房最早兴起于美国,是一种以轻钢为骨架,以夹芯板为围护材料,以标准模数系列进行空间组合,构件采用螺栓连接,全新概念的环保经济型活动房屋。可方便快捷地进行组装和拆卸,实现了临时建筑的通用标准化,树立了环保节能、快捷高效的建筑理念,使临时房屋进入了一个系列化开发、集成化生产、配套化供应、可库存和可多次周转使用的定型产品领域。
现在市场上常用活动板房有以下几种:1、工厂预制钢架,现场安装的K式板房;2、现场直接焊接钢架,安装彩钢夹芯板。以上两种均有现场施工周期长,环境污染重,需方还需做水电等内装饰后方能投入使用,并且不能够多次重复使用,即使二次使用也会有较大损耗,同时该产品对自身成品保护性能特别差,容易损害,变形,钢件易锈蚀等缺点。3、折叠式板房,折叠式板房又存在着折叠运输过程中易变性,折叠过程中上、下框架不易定位,折叠处密封效果差易出现渗或漏雨水的现象。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的不足,提供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折叠简单快速、能够实现提拉式折叠,且在折叠运输过程中具有定位锁紧和折叠导向的功能,同时折叠处具有良好的防水性能。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的: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包括顶框架、侧框架、底座、前面板和后面板,所述顶框架的两侧与侧框架之间铰接,所述底座前后端部分别与前面板、后面板铰接,所述侧框架包括侧框架A和侧框架B,所述侧框架A与侧框架B之间铰接且仅向板房框架结构内侧折叠,所述侧框架A的顶部与顶框架铰接,所述侧框架B的底部与底座铰接,所述侧框架A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公口接口,所述公口接口为V型凸接口,所述V型凸接口平行于侧框架A的侧面,所述侧框架B的顶部端面上设有母口接口,所述母口接口为V型凹接口,所述V型凹接口平行于侧框架B的侧面,当板房框架结构撑起时所述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咬合配合,所述顶框架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上挂件,所述上挂件的底部设有梯形凹槽,所述底座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下挂件,所述下挂件的顶部设有梯形凸槽,当板房框架结构折叠运输时,所述梯形凸槽插装在梯形凹槽内。
优选地,所述的上挂件包括底板、吊耳和排雨开口,所述吊耳的侧部垂直固设于底板上,吊耳上设有圆形吊孔,所述排雨开口设置在底板和吊耳之间。
优选地,所述的下挂件与底板的结构尺寸相同。
优选地,所述的吊耳的底部为平行于底板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端面垂直于底板,所述伸出部用于固定折叠式板房的雨槽。
优选地,所述的下挂件和上挂件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可插装U形插销,所述U形插销的一侧销轴插装在下挂件的固定孔内,另一侧销轴插装在上挂件的固定孔内,实现下挂件与上挂件之间的固定。
优选地,所述V型凹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小于V型凸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
(1)本实用新型通过在型材框架和板面之间设置多个转动合页及在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的顶部设置吊耳,实现提拉式折叠开启,操作简单方便。
(2)本实用新型通过折叠处型材的端面设置V型咬合接口,使安装后的折叠处具有良好的防水隔音效果。
(3)本实用新型的上挂件和下挂件分别焊接在折叠式板房的上部框架和底部框架上,增大了折叠式板房的上部框架和底部框架的结构强度,同时上挂件和下挂件通过梯形凸起和梯形凹槽的啮合,不仅具有安装导向作用,而且增大折叠式板房运输过程中的抗扭能力。
附图说明
为了更清楚地说明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或现有技术中的技术方案,下面将对实施例或现有技术描述中所需要使用的附图作简单地介绍,显而易见地,下面描述中的附图仅仅是本实用新型的一些实施例,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来讲,在不付出创造性劳动性的前提下,还可以根据这些附图获得其他的附图。
图1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前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后正面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前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后侧面结构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的折叠处型材接口结构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的上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的下挂件的结构示意图。
图中:1-顶框架,2-侧框架A,3-侧框架B,4-底座,5-前面板,6-母口接口,7-公口接口,8-下挂件,9-上挂件,901-底板,902-吊耳,903-排雨开口。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进一步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但本实用新型的保护范围不局限于以下所述。本说明书(包括任何附加权利要求、摘要和附图)中公开的任一特征,除非特别叙述,均可被其他等效或具有类似目的的替代特征加以替换。即,除非特别叙述,每个特征只是一系列等效或类似特征中的一个例子而已。
下面将详细描述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应当注意,这里描述的实施例只用于举例说明,并不用于限制本实用新型。在以下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电路等。
下面将结合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附图,对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的技术方案进行清楚、完整地描述,显然,所描述的实施例仅仅是本实用新型一部分实施例,而不是全部的实施例。基于本实用新型中的实施例,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在没有作出创造性劳动前提下所获得的所有其他实施例,都属于本实用新型保护的范围。
在对实施例进行描述之前,需要对一些必要的术语进行解释。例如:
若本申请中出现使用“第一”、“第二”等术语来描述各种元件,但是这些元件不应当由这些术语所限制。这些术语仅用来区分一个元件和另一个元件。因此,下文所讨论的“第一”元件也可以被称为“第二”元件而不偏离本实用新型的教导。应当理解的是,若提及一元件“连接”或者“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其可以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或者也可以存在中间元件。相反地,当提及一元件“直接地连接”或“直接地联接”到另一元件时,则不存在中间元件。
在本申请中出现的各种术语仅仅用于描述具体的实施方式的目的而无意作为对本实用新型的限定,除非上下文另外清楚地指出,否则单数形式意图也包括复数形式。
当在本说明书中使用术语“包括”和\/或“包括有”时,这些术语指明了所述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和\/或部件的存在,但是也不排除一个以上其他特征、整体、步骤、操作、元件、部件和\/或其群组的存在和\/或附加。
如图1~图4所示,一种折叠式板房框架结构,包括顶框架1、侧框架、底座4、前面板5和后面板,所述顶框架1的两侧与侧框架之间铰接,所述底座4前后端部分别与前面板5、后面板铰接,其特征在于:所述侧框架包括侧框架A2和侧框架B3,所述侧框架A2与侧框架B3之间铰接且仅向板房框架结构内侧折叠,所述侧框架A2的顶部与顶框架1铰接,所述侧框架B3的底部与底座4铰接。
如图5~图7所示,所述侧框架A2的底部端面上设有公口接口7,所述公口接口7为V型凸接口,所述V型凸接口平行于侧框架A2的侧面,所述侧框架B3的顶部端面上设有母口接口6,所述母口接口6为V型凹接口,所述V型凹接口平行于侧框架B3的侧面,当板房框架结构撑起时所述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咬合配合,为了增强V型凹接口与V型凸接口之间的咬合度,所述V型凹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小于V型凸接口的两个斜面夹角,使V型凸接口与V型凹接口咬合时具有一定的向内的压紧力,从而增强咬合度。所述顶框架1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上挂件9,所述上挂件9的底部设有梯形凹槽,所述底座4的四个顶角分别固设有下挂件8,所述下挂件8的顶部设有梯形凸槽,当板房框架结构折叠运输时,所述梯形凸槽插装在梯形凹槽内。所述下挂件8固定在折叠式板房底座4的两侧,以及上挂件2固定在折叠式板房顶框架1的两侧,能够分别对整个折叠式板房的底座4和顶部框架1起到强度加强的作用,同时也能减少折叠式板房在运输过程中折叠式板房的四周板面的磨损。且当折叠式板房折叠收起时,所述下挂件8顶部的梯形凸起可插装在上挂件9的梯形凹槽内,由于梯形凸起的梯形结构特点,梯形凸起的两个斜边能够起到导向作用,同时插装在一起的上挂件9和下挂件8能够起到定位的作用,限制折叠式板房的扭动。
所述的上挂件9包括底板901、吊耳902和排雨开口903,所述吊耳902的侧部垂直固设于底板901上,吊耳902上设有圆形吊孔,所述排雨开口903设置在底板901和吊耳902之间。所述的下挂件8与底板901的结构尺寸相同。所述的吊耳902的底部为平行于底板901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端面垂直于底板901,所述伸出部用于固定折叠式板房的雨槽。所述的下挂件8和上挂件9的两侧均设有固定孔,所述固定孔可插装U形插销,所述U形插销的一侧销轴插装在下挂件8的固定孔内,另一侧销轴插装在上挂件9的固定孔内,实现下挂件8与上挂件9之间的固定,防止折叠式板房在搬运过程中折叠处开启。更优选地,所述下挂件8与底板901的结构尺寸相同,从而增大零件的通用性,降低生产成本。所述吊耳902的底部为平行于底板901的伸出部,所述伸出部的端面垂直于底板901,所述伸出部用于固定折叠式板房的雨槽,折叠式板房的雨槽的内槽面与伸出部的端面焊接后,排雨开口903刚好在折叠式板房雨槽的正上方,雨槽内的雨水可穿过排雨开口903排出。
在本实施例中的其余技术特征,本领域技术人员均可以根据实际情况进行灵活选用以满足不同的具体实际需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组成,结构或部件,均在本实用新型的权利要求书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限定技术保护范围之内。
在本实用新型的描述中,除非另有明确的规定和限定,术语“设置”、“安装”、“相连”、“连接”均是广义含义,本领域技术人员应作广义理解。例如,可以是固定连接,也可以是活动连接,或整体地连接,或局部地连接,可以是机械连接,也可以是电性连接,可以是直接相连,也可以是通过中间媒介间接连接,还可以是两个元件内部的连通等,对于本领域的技术人员来说,可以根据具体情况理解上述术语在本实用新型中的具体含义,即,文字语言的表达与实际技术的实施可以灵活对应,本实用新型的说明书的文字语言(包括附图)的表达不构成对权利要求的任何单一的限制性解释。
本领域人员所进行的改动和变化不脱离本实用新型的精神和范围,则都应在本实用新型所附权利要求的保护范围内。在以上描述中,为了提供对本实用新型的透彻理解,阐述了大量特定细节。然而,对于本领域普通技术人员显而易见的是:不必采用这些特定细节来实行本实用新型。在其他实例中,为了避免混淆本实用新型,未具体描述公知的技术,例如具体的施工细节,作业条件和其他的技术条件等。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822262455.7
申请日:2018-12-30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51(四川)
授权编号:CN209653118U
授权时间:20191119
主分类号:E04B 1/343
专利分类号:E04B1/343;E04B1/66;E04B1/82
范畴分类:36C;36D;
申请人:四川快住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四川快住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621006 四川省绵阳市涪城区新皂镇钟阳路14号
发明人:龙夫勇
第一发明人:龙夫勇
当前权利人:四川快住集成房屋有限公司
代理人:郑自群
代理机构:11411
代理机构编号:北京联瑞联丰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普通合伙) 11411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