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太钢跻身全球不锈钢十强(论文文献综述)
聂力翔[1](2017)在《城市边缘的记忆》文中提出城市是一个符号,并富有极其强烈的个性色彩,它不但带给人惊喜,也带给人失落。城市既有梦想的光辉,也有真实的陷阱。既有幻灭的渴望,也有意外的收获。城市被称之为现代文明的风暴中心,我们置身其中但不由自主。一座城市的魅力,在于身处其中时,我们厌倦它的喧闹与污染,讨厌它的华
冯璐[2](2012)在《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兼论马钢发展模式》文中研究说明2008年金融危机爆发以来,对全球钢铁产业造成了消极影响,使我国钢铁产业的缺陷暴露无遗,市场呈现低迷状态,各钢铁企业受到不同程度的冲击。经历危机后的中国钢企面对挑战的同时也为抓住机遇做好准备。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所面临的环境变化,促使企业思考和寻求更适于新时期的发展模式。通过实际数据,运用实证的手段分析企业内部情况和企业外部变化对于企业决策者而言至关重要。本文首先根据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发展模式情况详细划分出规模扩张型、规模扩张兼多元化型等六大企业发展模式种类,讨论不同发展模式的优势和不足以及对企业能力的要求。进而在不同发展模式种类下找寻与之对应的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以这些钢企作为典型实例,根据分类结果比较分析分布于不同地域、采取不同发展模式的钢铁企业所拥有的特点、竞争力和劣势。接下来,根据金融危机后期国际经济环境的变化和国际钢铁行业发展趋势,结合我国新时期经济环境实情分析危机后期国内钢铁行业发展趋势,找出若干我国钢铁行业今后的发展方向。然后,使用数理模型分析马鞍山钢铁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简称马钢)经营现状,主要包括自身历史纵向和同行业横向两个角度。前者运用主成分方法分析马钢2000-2009年经济效益显着性。后者对2010年国内29家上市钢铁企业构造DEA超效率模型研究马钢投入-产出效率。最后,结合上述分析进行马钢发展模式研究。此部分首先根据第二章总结出的各种发展模式对企业的能力要求,结合马钢实际情况进行发展模式可适性分析。针对我国钢铁行业发展的若干新趋势提出精品钢兼多元化的发展模式建议。之后对建议的发展模式进行盈利性研究,包括对精品钢发展模式的财务计算和对多元化发展模式的面板数据线性回归模型。通过以上研究对企业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近期的发展思路提出若干建议。本文的研究结果将有助于马钢了解自身经营现状以及行业环境变化情况,为其在后金融危机条件下制定发展模式提供参考和借鉴。
肖文伟[3](2010)在《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文中研究表明建国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以后,中国钢铁工业取得了长足进步。尽管进步快、产量大,但必须冷静地看到中国钢铁工业在快速发展背后的种种威胁和钢铁企业自身的差距与不足。本文希望通过对中国钢铁企业竞争力进行分析,为钢铁企业提高竞争力提供有效的途径和方法。本文主要研究内容为:在综合阐述企业竞争力相关理论的基础上从钢铁产业及其市场特征出发,从钢铁产业竞争力、钢铁企业价值链、钢铁企业现实竞争力、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几个方面,构造了基于战略的我国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框架模型,并结合华菱钢铁集团企业进行了实证研究,对集团企业的竞争优势形成路径进行了分析,并对企业的竞争力进行了评价。本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有:(1)以产业经济学S-C-P(结构—行为—绩效)模式分析了我国钢铁产业竞争力,并构造了我国钢铁产业的分析框架模型,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对我国钢铁产业进行分析,微观层面着重从产业链、市场和时间三个维度,分析上游供应方侃价能力、下游消费方侃价能力、竞争对手情况、替代品竞争力、未来钢铁市场增长情况和潜在进入者威胁等力量对比,宏观着重政策法规对钢铁产业的影响力分析;(2)以波特的价值链基本模型为出发点,针对钢铁企业生产特点,建立了钢铁企业价值链基本模型,在此基础上分析了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构成,包括现实竞争力和潜在竞争力两个部分,并对其影响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最后结合钢铁企业价值链相关活动,建立了一个钢铁企业竞争优势来源分析模型,并分别从价值链基本活动和辅助活动分析了钢铁企业现实竞争力;(3)在分析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特点的基础上,提出了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递阶模型及其阶段特征,并结合钢铁企业竞争优势的产生分析了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内生性和外生性,提出了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过程,重在核心竞争力的识别和培育。(4)在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基础上,从现实竞争力、潜在竞争力和绩效竞争力三个方面构造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理论模型和评价指标体系,然后运用层次分析法、熵权法、因子分析法、综合指数法等方法对我国上市钢铁企业进行竞争力的评价,并结合具体企业进行实证分析与评价。
项耀汉,耕夫,胡兰,黄丽[4](2010)在《难忘2009 高新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文中提出2009年,我们迎来了新中国成立60周年庆典、澳门回归祖国10周年、五四运动90周年等重大纪念活动,同时,在科技战线,全国科技工作会议在京开幕、第七届国家高新区主任联席会在襄樊召开、国家创新基金实施10周年……所有这些均成为了本年度高新区的重大事件。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5](2009)在《中国钢铁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文中提出进入新世纪以来,我国钢铁工业顺应国民经济高速增长,以及工业化、城镇化等对钢铁材料的旺盛需求,实现了跨越式发展。钢产量连续跨越了2亿吨、3亿吨、4亿吨、5亿吨台阶,到2005年结束了自建国以来连续57年
王作超[6](2008)在《天津高档金属制品基地建设管理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研究的是天津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该项目是天津冶金集团投资建设的大型工程,落户于天津滨海新区,目前仍在建设之中。随着中国经济的迅速发展,市场对金属制品的要求越来越高,加紧生产市场紧缺的高档金属制品,成为了企业发展的重要契机,因而天津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成立是企业应对发展新局面的必然。研究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必然要运用到和企业发展相关的理论,如企业生命周期理论、企业进化论、企业核心竞争力等,本论文以这些理论为分析依据,进行科学的研究。众所周知,环保节能是热会的热点话题,因此循环经济理论也被用来分析该基地的建设管理。本文的研究思路很明确,在分析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行业状况的基础上,研究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文章首先对相关理论进行分析阐述,接着在真实的项目建设数据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研究分析:将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和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实际相联系,分析评价项目的合理性;将企业进化论和该基地的建设规划及发展目标相结合,分析该项目的发展潜力和前途;将循环经济理论和企业环保实践相结合,分析企业建设管理的合理性和未来发展。文章还将“硅谷”的成功经验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理论相结合,对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提出相关建议。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有很强的规范性,该项目极具发展潜力。在其发展过程中,企业应更关注企业文化和品牌价值的建设,把该基地建设成一个现代化的新型名牌企业。
苏俊仁,蒙勇鹏[7](2008)在《国企“蝶化”——访山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崇慧》文中认为日前,记者从山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获悉,刚刚过去的2007年,山西省国有企业运转势头良好,呈现出蓬勃的生机和活力。为了详细了解山西省国有企业的运转情况,记者特意走访了山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张崇慧。曾在山西大型国企和省级管理部门工作了三十多年的张崇慧,从2004年挑起山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的重任,说起山西省国有企业来,他如数家珍,兴致勃勃。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崇慧[8](2008)在《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努力开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2007年是山西省国企改革攻坚年,省、市国资委和国有企业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第九次党代会精神和全省经济工作的中心任务,牢牢把握“国有企业改革发展、国有经济和结构布局调整、国有资产保质增值”三大任务,各方面工作取?
陶魄[9](2007)在《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文中进行了进一步梳理本文从中国钢铁业发展现状分析入手,通过揭示其发展中存在产业集中度低等问题,结合国内外钢铁业发展中并购成为重要手段的客观实践,探讨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可能性,并阐述了研究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理论价值。在评述和总结了企业并购的规模经济、协同效应、交易费用、价值低估、市场势力和多样化经营战略等理论及近期发展的基础上,本文分析了我国钢铁业实施并购战略的动因和特殊性,籍此提出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的战略模型,包括目标企业选择和钢铁企业并购方法。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问题研究,本文详细分析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通过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案例分析,揭示了成功案例对我国钢铁企业并购实践的启示,通过南钢战略扩张和并购实践介绍,使我们认识到并购发展思路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本文提出了不同类型钢铁企业和政府在钢铁业并购大潮中的策略选择和角色定位。同时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是我国钢铁业发展的必由之路。本文的基本框架安排如下:第一章是导论部分。通过我国钢铁业现状分析,以及国际钢铁业发展历程,探讨了我国钢铁行业并购发展的可能性,以及选题和研究意义。二、三章主要是企业并购理论介绍以及行为分析和历史回顾。其中,第二章是企业并购理论及动因研究,评述企业并购相关的七大理论,介绍了企业并购动因的最新研究成果,以及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为钢铁企业并购研究做铺垫。第三章是企业并购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研究了企业并购行为的演变,回顾了企业并购发展的历程。四、五章是建立并购目标企业评价模型以及钢铁业存在问题。其中第四章是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通过钢铁企业并购思路分析,建立我国钢铁企业并购选择战略模型,提出或改进钢铁企业并购中目标企业选择评估模型,设计钢铁企业并购方法。第五章是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和存在问题研究,通过我国钢铁业发展历程的回顾,分析钢铁业产能和需求变化,预测钢铁业未来市场发展趋势,揭示了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存在的各种问题。六、七两章主要是论证了并购必然性和可行性以及典型案例介绍。其中,第六章是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和可行性研究,介绍了国际钢铁业并购风潮和具体并购战略,证明了解决我国钢铁业发展过程中诸多矛盾的根本措施就是重组并购,为并购战略必然性分析提供支持;同时,引用了麦肯锡公司在研究钢铁行业发展规律的基础上对中国钢铁业发展的研究结论,说明钢铁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第七章是钢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通过对了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重组的成功案例的分析,值得我国钢铁企业在重组并购中借鉴,提出了对钢铁业并购发展的一系列建设性建议。八、九两章是南钢发展介绍及企业并购对策研究。其中,第八章是南钢扩张战略与并购发展实例介绍,进一步说明钢铁企业在国家宏观政策指导下运用并购策略发展的可能性,并从中认识到并购对钢铁企业未来发展的重要性。第九章是中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设计了我国各类钢铁企业在并购浪潮中的对策,提出政府应在政策上给予支持,同时展望中国钢铁工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成为世界强国这一天不再遥远。第十章是结语。研究结论是我国钢铁行业呈现出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本文研究的结论和贡献主要在于:(1)从理论上分析了钢铁业实施并购的动因,阐述了中国钢铁工业实施并购的必然性和可行性,揭示了中国钢铁工业进入并购发展新时期的客观规律。(2)分析了钢铁工业并购选择模式,描述了钢铁企业发展战略的制定和目标企业的选择,丰富了带有钢铁企业战略并购特征的SWOT战略模型,首次设计出一套适用于钢铁类目标企业筛选评价模型体系为实际操作提供了实用的工具。(3)文章分析论证了中国钢铁工业的根本出路在于提高行业的集中度,提高集中度的最有效方法在于企业的重组并购,从而推论出钢铁业将呈现出重组并购发展的总体趋势。(4)本文详析了国内外精典并购案例,以南钢重组并购发展为实例。同时,借鉴国内外钢铁企业成功发展的经验,对各类钢铁企业提出了十多项策略和建议。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文章以创新的手笔提出了一套针对钢铁行业并购的评价模型组合;设计了适用性强的目标企业评价模型—GREE模型和EER模型,同时创造性地将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和钢铁企业物流评价模型用于钢铁行业并购分析,不仅评估了钢铁目标企业在行业中的水平,也为钢铁企业实施战略性并购提供了较为全面的系统的评价方法。
马玲[10](2005)在《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文中研究说明本文以竞争战略理论为指导,对当前钢铁产业的外部发展环境及产业内部竞争态势进行了分析,研究国内硅钢产品发展的外部环境、内部环境,国内硅钢产品生产状况、市场状况,明确国内硅钢产品的竞争势态及发展趋势,并结合武钢硅钢产品特征,确定了其竞争战略并提出实施方案。 本文通过对构成产品差异化的多因素分析,明确了差异化产生的原因、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的作用以及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的必要性。 利用波特模型五力模型(行业中现有竞争对手之间的竞争、买方的讨价还价能力、供货商的讨价还价能力、潜在进入者的威胁、替代产品的威胁分析),对企业如何作出战略决策都进行了一定的分析,为实施差异化战略做了理论准备。研究全球钢铁产业及国内钢铁行业的发展环境,明确了国际、国内钢铁产业的宏观发展环境的机遇和威胁。同时,对武钢硅钢品种也进行了SWOT分析,从微观上审视武钢内部,剖析企业实际情况。 通过对武钢硅钢产品的分析,得出了其核心竞争力为先进的技术装备、雄厚的技术能力、信息化系统、强大的销售网络等。同时从产品、价格、渠道、促销等方面制定了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并给予实施:以产销资讯为纽带,构建信息互动;战略联合、发挥规模效应;利用R&D战略优化产品结构,发展高附加值硅钢产品;建立快速响应的用户服务战略,实施纵向一体化的营销策略。最后深入剖析在实施差异化战略过程中必须要克服的困难,并针对困难采取必要的积极措施。
二、太钢跻身全球不锈钢十强(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本文主要提出一款精简64位RISC处理器存储管理单元结构并详细分析其设计过程。在该MMU结构中,TLB采用叁个分离的TLB,TLB采用基于内容查找的相联存储器并行查找,支持粗粒度为64KB和细粒度为4KB两种页面大小,采用多级分层页表结构映射地址空间,并详细论述了四级页表转换过程,TLB结构组织等。该MMU结构将作为该处理器存储系统实现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三、太钢跻身全球不锈钢十强(论文提纲范文)
(2)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兼论马钢发展模式(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写作背景 |
1.2 研究意义和目的 |
1.2.1 研究意义 |
1.2.2 研究目的 |
1.3 研究内容和方法 |
1.3.1 研究内容 |
1.3.2 研究思路及方法 |
1.3.3 逻辑框架图 |
1.4 文献综述 |
1.4.1 全球钢铁产业发展进程 |
1.4.2 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理论研究情况 |
第二章 国内外大型钢铁企业战略模式研究 |
2.1 规模扩张型战略 |
2.1.1 荷兰 Mittal(米塔尔钢铁集团) |
2.2 规模扩张兼多元化型 |
2.2.1 美国 US Steel(美国钢铁公司) |
2.3 规模扩张兼低成本型 |
2.3.1 印度 Tata Steel Ltd.(塔塔钢铁公司) |
2.4 规模扩张兼精品钢型 |
2.4.1 卢森堡 Arcelor(阿塞洛公司) |
2.5 精品钢兼多元化型 |
2.5.1 德国 ThyssenKrupp(蒂森克虏伯公司)公司 |
2.6 精品钢型兼低成本型 |
2.6.1 日本 Nippon(新日铁)公司 |
第三章 后危机时代钢铁环境分析 |
3.1 国际经济形势 |
3.2 国际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
3.3 我国经济形势 |
3.4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 |
第四章 马钢经营现状分析 |
4.1 经济效益显着性主成分分析 |
4.1.1 模型介绍 |
4.1.2 样本选取 |
4.1.3 实证分析 |
4.1.4 结果分析 |
4.2 投入-产出 DEA 超效率分析 |
4.2.1 模型介绍 |
4.2.2 样本选取 |
4.2.3 实证分析 |
4.2.4 结果分析 |
第五章 马钢发展模式研究 |
5.1 马钢发展模式的选择 |
5.1.1 马钢能力与发展模式的选择 |
5.1.2 我国钢铁行业发展趋势与马钢发展模式的选择 |
5.2 对发展模式盈利的预测 |
5.2.1 对精品钢型发展模式盈利的预测 |
5.2.2 对多元化型发展模式盈利的预测 |
5.3 马钢近期发展思路 |
第六章 总结 |
参考文献 |
在学研究成果 |
致谢 |
(3)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引言 |
1.1 研究背景和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现状及相关文献综述 |
1.2.1 竞争力的概念界定 |
1.2.2 产业竞争力理论研究 |
1.2.3 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1.2.4 企业竞争力评价的理论和方法研究 |
1.2.5 钢铁企业竞争力的理论研究 |
1.3 论文的主要研究工作和创新点 |
1.4 论文的结构安排 |
第二章 基于战略的钢铁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2.1 产业竞争力及分析模型 |
2.1.1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理论 |
2.1.2 产业竞争力的相关分析模型 |
2.1.3 产业竞争力分析改进模型 |
2.2 钢铁产业竞争力分析模型 |
2.2.1 钢铁产业及其市场特征 |
2.2.2 钢铁行业盈利的影响因素分析 |
2.3 钢铁替代品竞争能力分析 |
2.4 钢铁产业的政策与法规对企业的影响力分析 |
2.4.1 钢铁产业发展政策分析 |
2.4.2 环保政策及其他政策分析 |
2.4.3 常规法、地方性法规分析 |
2.5 本章小结 |
第三章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价值链分析和竞争优势模型 |
3.1 价值链基本模型和竞争优势 |
3.1.1 波特的价值链基本模型 |
3.1.2 价值链和企业竞争优势 |
3.2 钢铁企业基本价值链模型 |
3.2.1 钢铁企业的生产特点 |
3.2.2 钢铁企业价值链基本模型 |
3.2.3 钢铁企业基本价值链模型特点 |
3.3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构成 |
3.3.1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划分及其影响因素 |
3.3.2 钢铁企业竞争力直接影响因素与现实竞争力 |
3.3.3 钢铁企业竞争力间接影响因素与潜在竞争力 |
3.4 钢铁企业价值链模型与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关系 |
3.5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从价值链活动角度分析钢铁企业现实竞争力 |
4.1 钢铁企业价值链基本活动与现实竞争力 |
4.1.1 钢铁企业内部后勤活动与竞争力 |
4.1.2 钢铁企业生产运行与竞争力 |
4.1.3 钢铁企业市场销售活动与竞争力 |
4.1.4 钢铁企业服务活动与竞争力 |
4.2 钢铁企业价值链辅助活动与现实竞争力 |
4.2.1 钢铁企业制度基础分析 |
4.2.2 钢铁企业经营资源分析 |
4.2.3 钢铁企业人力资源管理分析 |
4.2.4 钢铁企业技术管理分析 |
4.3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研究 |
5.1 企业竞争力与核心竞争力 |
5.2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
5.2.1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含义 |
5.2.2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特点 |
5.2.3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递阶模型和阶段特征 |
5.2.4 钢铁企业竞争力的内生性和外生性 |
5.3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动态管理 |
5.4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识别 |
5.4.1 钢铁行业成功关键要素识别 |
5.4.2 识别钢铁企业竞争优势 |
5.4.3 挖掘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 |
5.5 钢铁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育 |
5.5.1 钢铁企业核心技术的研发 |
5.5.2 钢铁企业文化的建设 |
5.5.3 钢铁企业人才的培养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研究 |
6.1 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模型 |
6.2 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 |
6.2.1 建立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原则 |
6.2.2 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指标体系的构成 |
6.3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评价方法 |
6.3.1 潜在竞争力评价方法 |
6.3.2 现实竞争力评价方法 |
6.3.3 绩效竞争力评价方法 |
6.3.4 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综合竞争力评价方法 |
6.4 本章小结 |
第七章 实证分析:华菱钢铁集团企业竞争力评价 |
7.1 华菱集团企业概况 |
7.1.1 公司竞争优劣势 |
7.1.2 公司竞争战略 |
7.1.3 公司财务状况 |
7.2 华菱集团企业竞争优势形成路径分析 |
7.2.1 联合改组,筑竞争优势之源 |
7.2.2 国际化发展,立竞争优势之位 |
7.2.3 服务商战略,结竞争优势之核 |
7.3 华菱集团企业竞争力评价 |
7.3.1 潜在竞争力评价 |
7.3.2 现实竞争力评价 |
7.3.3 绩效竞争力评价 |
7.3.4 综合竞争力评价 |
7.4 本章小结 |
第八章 结论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致谢 |
攻读博士学位期间研究成果 |
(5)中国钢铁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论文提纲范文)
一、钢铁企业管理取得的主要进展 |
(一) 大多数企业实施了战略管理 |
1.绝大多数企业有明确的发展战略。 |
2.企业战略管理中的专业化倾向日益突出。 |
3.董事会成为企业战略的主要批准机构。 |
4.宝钢和太钢的战略管理值得借鉴。 |
(二) 管理制度与组织结构逐步完善 |
1.企业管理制度趋向规范化。 |
2.企业的决策和管控向群体化和制度化发展。 |
3.大多数企业采用职能层级式组织结构。 |
4.多数企业管理层级扁平化有较大进展。 |
(三) 国内外先进管理方法得到广泛采用 |
1.成熟的管理方法在多数企业普遍采用 |
2.企业对标准体系认证工作积极性较高。 |
3.大型钢铁企业采用的先进管理方法多于中小型企业。根据调研2007年产量位于调研问卷前10位和后10位钢铁企业管理方法应用情况得知, 前10家企业已经实施了68项管理方法, 要多于后10家的55项;正在实施的项目二者比例接近;在未实施的项目中前10家仅有7项, 而后10家达到18项。企业 |
(四) 营销管理方式多样化 |
1.企业产品销售方式的主要类型。 |
2.稳定的客户关系体系建设得到高度重视。 |
3.产品定价方式的主要特点 |
(五) 高度重视战略资源管理已成为企业的共识国内大中小企业都越来越重视发展稳定的客户关系体系建设。许多钢铁企业, 特别是大型企业都尽量扩大直供用户的比重, 同时注重与大客户建立战略合作关系。通过调研看, 钢铁企业发展战略客户的方式主要有以下几种:一是参股下游企业股份;二是参加下游企业招投标工作;三是有的企业还直接参与下游企业用钢的技术研发;四是钢厂在建立分销网络, 特别是以加工配送中心为枢纽的网络形态, 许多钢铁企业在接近消费地附近建立钢材加工配送中心, 一方面可以更好地为客户服务, 另一方面也节约了企业的物流成本。 |
1.国内外两种资源并重成为钢铁企业共同的资源策略。 |
2.煤炭供应的稳定性远高于铁矿石。 |
(六) 财务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
1. 企业财务工作基本上实现了集团化统一管理。 |
2. 企业已经开始实施规避财务风险措施 |
(1) 长期贷款和对外担保的批准方式 |
(2) 应收账款的账龄管理 |
(3) 应收账款的平均周转天数 |
3. 钢铁企业成本管理水平稳步提高。 |
(七) 人力资源管理越来越受到企业的重视 |
1. 企业中高层经营管理人员年龄结构向年轻化发展。 |
2. 企业内部人才流动加快。 |
3. 薪酬管理与激励机制正在发挥留住和吸引人才的作用 |
(八) 企业信息化发展较快 |
1. 信息化已经成为企业普遍采用的管理手段。 |
2. 多数企业已经或正在实施ERP管理。 |
3. 部分企业实施了MES系统。 |
4. 不少企业实施了整体产销系统管理。 |
(九) 企业技术创新管理正在引起重视 |
1. 技术创新投入逐步增加。 |
2. 技术创新产出有所提高。 |
二、钢铁企业管理存在的主要问题 |
(一) 部分企业战略管理不完整 |
1. 部分企业对战略管理缺乏深刻的理解。 |
2. 战略管理趋同, 缺乏行业特征和企业特性。 |
3. 过分追求具体经营指标。 |
4. 规模扩张的惯性仍然较大。 |
(二) 管控体系有待进一步完善 |
1. 重大决策依据来源应更充分、准确、完整。 |
2. 扁平化管理有待继续推广。 |
3. 对子公司的控制和考核不够全面。 |
4. 工序间矛盾的解决方式有些值得改进。 |
(三) 财务管理体制中存在有待改进的地方 |
1. 集团对子公司财务统一管理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 |
2. 多数企业应收账款管理较好, 但现金流指标仍较差。 |
(四) 人力资源管理是企业管理的薄弱环节 |
1. 部分企业员工培训投入较低, 不利于企业的长久发展。 |
2. 国有中小型企业高级技术人员稳定性较差。 |
3. 钢铁企业应当加强长效激励机制的研究。 |
(五) 企业信息化管理还存在一些问题 |
1. ERP实施效果不尽理想。 |
2. 信息化过程中系统的完整性和整体协调性有待提高。 |
(六) 技术创新管理体系有待加强 |
三、进一步提高我国钢铁企业管理水平的建议 |
(一) 改进和完善企业战略管理 |
(二) 以提高效率为宗旨, 不断改进法人治理结构和治理方式 |
(三) 建立全方位的风险预警与风险防范管理体系 |
(四) 以提升企业价值为导向实施并购重组, 打造强势钢铁企业 |
(五) 加强技术创新链的建设和管理 |
(六) 建立人力资源可持续发展机制 |
(七) 灵活运用现代化管理方法 |
(6)天津高档金属制品基地建设管理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背景 |
1.2 研究意义 |
1.3 研究方法与研究思路 |
1.4 论文框架分析 |
第二章 循环经济及企业发展相关理论 |
2.1 循环经济理论 |
2.2 企业发展相关理论研究 |
2.3 技术转让理论 |
第三章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践和企业生命周期分析 |
3.1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实践分析 |
3.2 结合企业生命周期理论分析基地实际建设管理 |
3.3 基于经济增长理论的基地建设分析 |
第四章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规划和发展目标的 DNA 分析 |
4.1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规划和发展目标 |
4.2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DNA 分析 |
第五章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循环经济和环保建设 |
5.1 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环保建设 |
5.2 从循环经济理论角度分析该基地的环保建设 |
第六章 对高档金属制品基地建设管理的建议 |
6.1 从“硅谷”的发展看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建设管理 |
6.2 从滨海新区看高档金属制品基地的发展 |
结束语 |
附录 |
参考文献 |
致谢 |
(9)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摘要 |
Abstract |
1 导论 |
1.1 研究背景 |
1.1.1 钢铁产业整体发展趋势良好 |
1.1.2 钢铁产业发展中问题突出 |
1.1.3 钢铁产业结构调整效果有限 |
1.1.4 国际钢铁业发展经验值得借鉴 |
1.1.5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行为的影响 |
1.2 研究目标和意义 |
1.2.1 寻找钢铁行业的发展出路 |
1.2.2 借鉴国际钢铁行业发展经验 |
1.2.3 提供针对性的发展策略建议 |
1.2.4 提供操作性强的分析工具 |
1.3 研究思路和基本框架 |
1.3.1 研究思路 |
1.3.2 研究视角和方法 |
1.3.4 基本框架 |
1.4 本章小结 |
2 企业并购理论与动因研究 |
2.1 企业并购相关含义和分类 |
2.1.1 并购的概念 |
2.1.2 并购与资产重组 |
2.1.3 并购的分类 |
2.2 企业并购理论 |
2.2.1 规模经济论 |
2.2.2 协同效应理论 |
2.2.3 交易费用论 |
2.2.4 价值低估论 |
2.2.5 市场势力论 |
2.2.6 多元化经营战略论 |
2.2.7 代理问题和管理主义理论 |
2.2.8 其他相关的并购理论 |
2.3 近年来并购动因理论研究 |
2.3.1 关于产生并购的原因分析 |
2.3.2 影响兼并活动行为的因素 |
2.3.3 关于兼并的作用功效分析 |
2.4 企业并购的动力源及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
2.4.1 企业发展战略是并购活动的动力源 |
2.4.2 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理论 |
2.5 本章小结 |
3 企业并购的行为影响及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
3.1 并购的行为分析 |
3.1.1 不同企业制度下企业并购行为比较 |
3.1.2 企业扩张的行为分析 |
3.1.3 企业并购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求 |
3.2 企业并购对经济作用及其启示 |
3.2.1 并购对经济社会影响作用 |
3.2.2 企业并购发展对我们的启迪 |
3.3 全球企业并购发展历史回顾 |
3.3.1 企业并购的起源 |
3.3.2 历史上主要历次并购 |
3.4 中国企业的并购重组历史进程 |
3.4.1 企业并购发展简史 |
3.4.2 中国企业重组并购的特点 |
3.5 本章小结 |
4 企业并购模式及目标企业选择研究 |
4.1 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分析 |
4.1.1 用竞争优势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2 用资源基础理论分析企业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3 用企业核心能力理论分析并购模式的选择 |
4.1.4 钢铁企业并购模式选择的思路与定位 |
4.2 目标企业选择的方法与路径 |
4.2.1 目标企业的分析模型 |
4.2.2 目标企业选择战略模型 |
4.2.3 目标企业的选择条件 |
4.2.4 目标企业选择的评估模型 |
4.3 钢铁企业并购目标企业的方法 |
4.3.1 确定自身发展战略 |
4.3.2 制定并购的选择标准 |
4.3.3 用 GREE模型分析筛选目标企业 |
4.3.4 钢铁企业内部效益模型 |
4.3.5 建立钢铁企业物流筛选评估模型 |
4.3.6 企业并购协同效应模型 |
4.3.7 钢铁企业战略并购运用分析 |
4.4 本章小结 |
5 中国钢铁业发展趋势与存在问题研究 |
5.1 钢铁业发展历史沿革与现状 |
5.1.1 钢铁业历史沿革 |
5.1.2 发展现状分析 |
5.2 国内钢铁业供需结构与发展趋势 |
5.2.1 供给结构分析 |
5.2.2 需求结构分析 |
5.2.3 未来发展趋势 |
5.3 钢铁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
5.3.1 行业集中度偏低 |
5.3.2 布局不合理物流不畅 |
5.3.3 钢铁品种结构不合理 |
5.3.4 行业面临资源瓶颈 |
5.4 本章小结 |
6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必然性和可能性研究 |
6.1 并购是国际钢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 |
6.1.1 国际钢铁业掀起并购热潮 |
6.1.2 国际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分析 |
6.2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必然性研究 |
6.2.1 企业并购是提高我国钢铁业集中度的必然要求 |
6.2.2 企业并购是实现行业发展目标的必然要求 |
6.3 我国钢铁业并购发展的可行性研究 |
6.3.1 我国钢铁企业并购与《麦肯锡设想》 |
6.3.2 我国钢铁业进入并购重组的调整期 |
6.4 本章小结 |
7 钢铁企业并购案例分析对我国钢铁业的启示 |
7.1 国外并购案例分析 |
7.1.1 米塔尔公司低成本并购案例分析 |
7.1.2 安赛乐公司合并发展的案例分析 |
7.1.3 JFE公司重组并购的案例分析 |
7.2 国内钢铁企业重组并购案例分析 |
7.2.1 宝钢并购上海冶金案例分析 |
7.2.2 华凌集团重组联合案例分析 |
7.2.3 东北特钢集团组建案例分析 |
7.3 国内外钢铁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
7.3.1 钢铁业并购案例的启示 |
7.3.2 钢铁企业重组并购的建议 |
7.3.3 国际未来钢铁企业合并趋势的分析 |
7.4 本章小结 |
8 南钢发展战略与并购扩张实例介绍 |
8.1 南钢情况简介 |
8.2 南钢“十五末”业绩介绍 |
8.3 南钢发展战略分析 |
8.3.1 南钢发展战略制定 |
8.3.2 南钢战略部署 |
8.4 南钢发展战略的实施 |
8.4.1 打造南钢核心竞争力 |
8.4.2 纵向并购解决原燃料瓶颈问题 |
8.4.3 并购实例简介 |
8.4.4 直接投资降低物流成本 |
8.5 重组铁本钢铁项目实现规模化扩张 |
8.6 并购杭钢、新钢实现区域延伸发展 |
8.7 南钢未来并购战略展望 |
8.8 本章小结 |
9 我国钢铁业的重组并购对策研究及发展趋势 |
9.1 钢铁企业并购战略对策研究 |
9.1.1 钢铁企业的发展战略与并购模式选择思路 |
9.1.2 组建领军企业集团按《钢铁产业发展政策》推进发展 |
9.1.3 大中型企业群应研究按市场化原则并购发展 |
9.1.4 一般钢铁企业发展思路与对策研究 |
9.2 国家要加强在宏观政策上对重组并购的支持 |
9.2.1 政府在企业重组并购整合中应发挥重要作用 |
9.2.2 国家税收政策应向并购发展的优势企业倾斜 |
9.2.3 国家金融政策要进一步开放银行应增加金融产品 |
9.2.4 政府应进一步开放国内钢铁资本市场 |
9.2.5 用法律手段来规范企业并购的行为 |
9.3 我国钢铁企业将在重组并购中发展壮大 |
9.3.1 我国将在国际钢铁结构调整中发挥重要作用 |
9.3.2 钢铁企业的重组并购是行业发展的必然结果 |
9.3.3 国内钢铁企业将在战略机遇期中发展壮大 |
9.4 本章小结 |
10 结语 |
10.1 研究结论 |
10.2 创新和不足 |
致谢 |
参考文献 |
博士学位在读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一、发表的论文 |
二、参加的科研项目 |
(10)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论文提纲范文)
中文摘要 |
英文摘要 |
第1章 绪论 |
1.1 前言 |
1.2 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1.3 论文研究的方法 |
1.4 论文结构 |
第2章 差异化理论概述 |
2.1 产品差异化与差异化战略 |
2.2 构成产品差异化的因素 |
2.2.1 产品差异化的基本因素 |
2.2.2 构成产品差异化的多因素分析 |
2.3 企业实施产品差异化的作用 |
2.3.1 产品差异化可减少顾客对市场价格的敏感度 |
2.3.2 产品差异化强化了企业的非价格竞争手段 |
2.3.3 产品差异化使市场集中程度上升 |
2.3.4 产品差异化构筑了市场进入壁垒 |
2.3.5 产品差异化可以提高市场绩效 |
2.4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基础 |
2.4.1 外部环境的产业竞争力分析 |
2.4.2 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
2.4.3 企业可选择的三种基本战略 |
2.5 实施差异化战略的必要性 |
第3章 国内硅钢产品现状分析 |
3.1 国内硅钢产品发展环境分析 |
3.1.1 世界钢铁工业宏观经济环境 |
3.1.2 全球钢铁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 |
3.1.3 国内钢铁企业发展环境分析 |
3.2 国内硅钢产品生产状况 |
3.2.1 热轧硅钢片生产现状 |
3.2.2 冷轧硅钢片生产企业状况 |
3.2.3 我国冷轧硅钢片生产量 |
3.3 硅钢产品下游行业需求状况 |
3.3.1 电机行业 |
3.3.2 家电行业 |
3.3.3 电动工具 |
3.3.4 发电设备 |
3.3.5 变压器行业 |
3.3.6 轻工行业 |
3.4 国内硅钢市场状况 |
3.4.1 我国钢铁市场整体状况 |
3.4.2 我国硅钢市场状况 |
3.5 目前我国硅钢片存在的主要问题 |
3.5.1 冷轧硅钢片生产总量不足 |
3.5.2 生产品种不能满足用户要求 |
3.5.3 热轧硅钢片的消费量仍占相当大比例 |
3.5.4 国内硅钢片生产的品种、质量与国外相比存在一定的差距 |
3.6 硅钢产品的发展预测 |
第4章 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制定与实施 |
4.1 武钢及武钢硅钢产品情况 |
4.1.1 武钢基本情况 |
4.1.2 武钢硅钢产品概况 |
4.2 武钢硅钢产品的行业竞争力分析 |
4.2.1 武钢硅钢客户群行业分析 |
4.2.2 武钢硅钢产品的波特“五力”模型分析 |
4.2.3 武钢硅钢产品SWOT分析 |
4.3 武钢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紧迫性 |
4.3.1 武钢目前在国内钢铁行业的状况 |
4.3.2 钢铁业同行的发展,给武钢带来新的压力 |
4.3.3 钢铁行业存在的潜在威胁和武钢面临的困难 |
4.4 武钢实施产品差异化战略的可行性 |
4.4.1 识别并确定武钢及硅钢产品的核心竞争力 |
4.5 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制订 |
4.5.1 硅钢产品差异化策略 |
4.5.2 硅钢服务差异化策略 |
4.5.3 硅钢销售渠道差异化策略 |
4.5.4 硅钢促销差异化策略 |
4.6 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实施 |
4.6.1 调整组织结构,实施营销管理创新 |
4.6.2 以产销资讯为纽带,积极拓展电子商务 |
4.6.3 深化战略合作,提供个性化服务 |
4.6.4 完善渠道建设,建立快速响应的用户服务战略 |
4.6.5 优化产品结构,提供增值服务 |
4.6.6 实施纵向一体化的营销策略 |
4.6.7 科学制订的价格,有效保障资源供给 |
4.7 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实施过程需重视的问题 |
4.7.1 实施差异化战略要面对的困难 |
4.7.2 克服困难采取的积极措施 |
结束语 |
参考文献 |
致谢 |
四、太钢跻身全球不锈钢十强(论文参考文献)
- [1]城市边缘的记忆[J]. 聂力翔. 黄河, 2017(02)
- [2]后金融危机背景下钢铁企业发展模式研究 ——兼论马钢发展模式[D]. 冯璐. 安徽工业大学, 2012(02)
- [3]基于战略的钢铁企业竞争力分析及其综合评价方法研究[D]. 肖文伟. 中南大学, 2010(01)
- [4]难忘2009 高新区最有意义的一件事[J]. 项耀汉,耕夫,胡兰,黄丽. 中国高新区, 2010(02)
- [5]中国钢铁企业管理现状调研报告[J]. 中国钢铁工业协会企业改革与管理工作委员会、冶金工业经济发展研究中心联合课题组. 冶金管理, 2009(09)
- [6]天津高档金属制品基地建设管理研究[D]. 王作超. 天津大学, 2008(09)
- [7]国企“蝶化”——访山西省国有资产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崇慧[J]. 苏俊仁,蒙勇鹏. 中国市场, 2008(17)
- [8]落实科学发展观 加强国有资产监管 努力开创国有经济又好又快发展新局面[N]. 山西省人民政府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主任 张崇慧. 人民代表报, 2008
- [9]中国钢铁业并购发展趋势与对策研究[D]. 陶魄. 南京理工大学, 2007(12)
- [10]武钢硅钢产品差异化战略研究[D]. 马玲. 武汉大学, 2005(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