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雷鸣于方友(黑龙江省依兰县人民医院黑龙江依兰154800)
【中图分类号】R54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5085(2010)11-0156-02
【摘要】目的探讨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效果。方法药物治疗。结果后改用斯沃7天,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咳痰、胸闷、气急好转出院。结论斯沃的组织和体液穿透率较高,尤其在上皮细胞中,其穿透率高达200%,斯沃对大多数临床致病的G+菌都有效,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均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效。
【关键词】间质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临床报告
间质性肺炎,又叫间质性肺疾病、弥漫性肺疾病等,作为病名,只有十多年的历史,顾名思义它是肺间质的病变。间质性肺炎不是一个单一的疾病,而是一大类疾病的总称,约有百余种,已知一小部分病因已明,如尘肺、药物性肺炎、放射性肺炎等;但有相当一部分病因不明,如特发性肺纤维化、结节病等。间质性肺炎虽然称为“肺炎”,但主要不是由细菌、病毒等微生物感染而成。
感染性心内膜炎,指因细菌、真菌和其它微生物(如病毒、立克次体、衣原体、螺旋体等)直接感染而产生心瓣膜或心室壁内膜的炎症,有别于由于风湿热、类风湿、系统性红斑性狼疮等所致的非感染性心内膜炎。过去将本病称为细菌性心内膜炎,由于不够全面现已不沿用。感染性心内膜炎典型的临床表现,有发热、杂音、贫血、栓塞、皮肤病损、脾肿大和血培养阳性等。我院2008年8月收治1例间质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现将临床治疗报告如下。
1临床资料
1.1一般资料患者男性,年龄77岁。主诉因反复咳嗽咳痰1年,发热1个月余入院。患者于1年前受凉后出现鼻塞流涕,咳嗽咳痰,偶有痰中带血丝,合并有心慌、胸闷、气急,不能平卧。否认有高血压、风心病病史。
1.2临床体征体温38.7℃,两肺部干湿性罗音,心率102次/分,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及病理性杂音。入院查血常规:WBC15.2×109/L,GRNA82%,胸片示两肺弥漫斑片状阴影,CT提示间质性肺炎。心脏彩超示左房偏大,心脏各瓣膜启闭正常,左室收缩功能正常,未见赘生物。
1.3诊断与治疗诊断为间质性肺炎。给予强的松60mg/日口服,舒普深、可乐必妥等抗感染及祛痰止咳等对症处理。1个月后复查CT提示双肺病变明显好转,强的松逐渐减量王5mg/日,口服维持。此后反复出现咳嗽咳痰。1个月前受凉后再次再现发热、咳嗽、咳痰,伴胸闷、心慌、气急,人院后继续给予强的松5mg口服,先后给予新瑞普欣、可乐必妥、马斯平、舒普深抗感染,效果欠佳,仍发热,体温波动在38-39℃,两肺部湿罗音,心脏未闻及杂音。一次血培养和一次深静脉置管处血培养,均培养出表皮葡葡球菌,查心脏彩超示主动脉瓣赘生物形成,诊断为感染性心内膜炎。根据药敏给予替考拉宁抗感染治疗,仍反复发热、咳嗽、咳痰、气急。后改用斯沃7天,患者体温正常,咳嗽、咳痰、胸闷、气急好转出院。
2讨论
间质性肺炎(interstitialpneumonia,IP)又称肺间质纤维化,是一种原因不明、以弥漫性肺泡炎和肺泡结构紊乱,最终导致肺间质纤维化为特征的疾病。
症状时有呼吸困难,干咳。此后常因感冒、急性呼吸道感染而诱发和加重,且呈进行性加重。逐渐出现呼吸增快但无喘鸣,刺激性咳嗽或有咳痰,少数有发烧、咯血或胸痛。严重后出现动则气喘,心慌出虚汗,全身乏力,体重减轻,唇甲紫绀及杵状指(趾)。作体检时在下肺野可听到湿罗音。在并发肺原性心脏病时有肺动脉第二音亢进,颈静脉努张,肝肿大和下肢浮肿。
间质性肺炎早期主要症状为咳嗽,不易发觉病因,因而易被耽误,且此病只能稳定无法根治。中药调理有一定疗效。后期肺部纤维化,出现裂缝。从而导致呼吸困难。纤维化过程不可逆,晚期基本不治。国际上并未了解该病病因,亦不知确切治疗方法。
临床表现为进行性呼吸困难为本病特征。治疗上糖皮质激素为本病首选药。感染性心内膜炎是心脏内膜表面的微生物感染伴赘生物的形成。主要发生于器质性心脏病,特别是心瓣膜病。间质性肺炎、感染性心内膜炎并不少见,但间质性肺炎合并感染性心内膜炎发病率较低,特别是该患者在无心瓣膜病的基础上出现感染性心内膜炎比较罕见。
由于本病的临床表现多样,常易与其他疾病混淆。以发热为主要表现而心脏体征轻微者须与伤寒、结核、上呼吸道感染、肿瘤、胶元组织疾病等鉴别。在风湿性心脏病基础上发生本病,经足量抗生素治疗而热不退,心力衰竭不见好转,应怀疑合并风湿活动的可能。此时应注意检查心包和心肌方面的改变,如心脏进行性增大伴奔马律、心包摩擦音或心包积液等。但此两病也可同时存在。发热、心脏杂音、栓塞表现有时亦须与心房粘液瘤相鉴别。
本病以神经或精神症状为主要表现者,在老年人中应注意与脑动脉硬化所致脑血栓形成,脑溢血及精神改变相鉴别。该患者从发病后,一般情况一直比较差,长期卧床,并且长期服用激素后机体免疫力下降有关。对于感染性心内膜炎使用了大量抗生素效果不明显,后使用斯沃后感染得到控制。斯沃是全球第一个人工合成的唑烷酮类抗生素,2000年获得美国FDA批准,用于治疗革兰阳性(C+)球菌引起的感染,包括由MRSA引起的疑似或确诊院内获得性肺炎、社区获得性肺炎、复杂性皮肤或皮肤软组织感染以及耐万古霉素肠球菌感染。该药近期在我国上市。斯沃的全新作用机制使其对当前困扰临床的MRSA、VRE及多重耐药菌株等耐药革兰阳性球菌仍保持强大抗菌活性,与其他类抗菌药物问几乎无交叉耐药性。主要作用机制是抑制蛋白质合成的最早阶段,与核糖体50S亚单位的23S亚基结合,阻止70S核糖体复合物形成,从而抑制蛋白质合成的起始阶段。斯沃可以快速分布于灌注良好的组织、血浆蛋白结合率约为31%,且呈非浓度依赖性。斯沃的组织和体液穿透率较高,尤其在上皮细胞中,其穿透率高达200%,斯沃对大多数临床致病的G+菌都有效,对金葡菌、凝固酶阴性葡萄球菌、肠球菌、肺炎链球菌、B-溶血性链球菌和草绿色链球菌等均具有很高的抗菌活性。对感染性心内膜炎有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