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文摘要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钳口,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活动钳口,所述固定钳口的右侧面与第一挡板支架的左侧面贴合,所述活动钳口的左侧面与第二挡板支架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底板在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以及第三定位销,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前后并列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定位销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的后侧。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一次装夹能实现所有零组件的快速定位,能达到各项技术要求,操作方便快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主设计要求
1.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钳口,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活动钳口,所述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形成用以放置替代模组的空间,所述替代模组包含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挡板支架、设置在右侧的第二挡板支架、设置在上部的上支撑板以及设置在下部的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所述固定钳口的右侧面与第一挡板支架的左侧面贴合,所述活动钳口的左侧面与第二挡板支架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底板在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以及第三定位销,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前后并列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定位销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的后侧。
设计方案
1.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钳口,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活动钳口,所述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形成用以放置替代模组的空间,所述替代模组包含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挡板支架、设置在右侧的第二挡板支架、设置在上部的上支撑板以及设置在下部的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所述固定钳口的右侧面与第一挡板支架的左侧面贴合,所述活动钳口的左侧面与第二挡板支架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底板在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以及第三定位销,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前后并列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定位销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的后侧。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上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上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固定钳口相配合的第一导正销,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活动钳口相配合的第二导正销。
4.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活动钳口的右侧设置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导轨,两个所述导轨之间设置有两个与其相配合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轨上设置有伸入导向槽的挡销,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挡销相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导向块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导向块的另一端与活动钳口相连接。
5.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钳口的后方设置有第一后柔性触点,所述固定钳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一上柔性触点,所述活动钳口的后方设置有第二后柔性触点,所述活动钳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上柔性触点,所述第一上柔性触点与第二上柔性出点均垂直于上支撑板,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垂直于第一挡板支架,所述第二后柔性触点垂直于第二挡板支架。
6.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钳口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板,所述活动钳口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固定钳口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偏心轮的上方设置有盖板。
8.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其特征在于: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右侧与第二定位板的左侧均设置有第三定位板。
设计说明书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
背景技术
动力锂电池模组分很多种类,每种锂电池模组又由若干分组件和零件组成。其中一款替代模组组件由第一挡板支架、第二挡板支架、上支撑板、第一下支撑板以及第二下支撑板组成,它们之间用六组螺栓、螺母装配联结。前期实际生产过程中,用虎钳、直角座等通用夹、检具,单个零件依次组装、检查,最后联结成整体,结果要么多项、要么单项技术要求超差,需要反复检修校正,生产效率极低,质量不稳定,送达客户后各项技术指标仍有变化。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现有技术的不足,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不仅结构设计合理,而且高效便捷。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包括底板,所述底板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钳口,所述底板的右侧设置有活动钳口,所述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形成用以放置替代模组的空间,所述替代模组包含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挡板支架、设置在右侧的第二挡板支架、设置在上部的上支撑板以及设置在下部的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所述固定钳口的右侧面与第一挡板支架的左侧面贴合,所述活动钳口的左侧面与第二挡板支架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底板在固定钳口与活动钳口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销、第二定位销以及第三定位销,所述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前后并列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二定位销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与第二下支撑板之间,所述第三定位销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的后侧。
进一步的,所述上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上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一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的另一端经螺栓螺母组件与第二挡板支架连接在一起。
进一步的,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固定钳口相配合的第一导正销,所述底板上设置有与活动钳口相配合的第二导正销。
进一步的,所述活动钳口的右侧设置有偏心轮,所述偏心轮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导轨,两个所述导轨之间设置有两个与其相配合的导向块,所述导向块上开设有导向槽,所述导轨上设置有伸入导向槽的挡销,所述导向槽内设置有弹簧,所述弹簧的一端与挡销相连接,所述弹簧的一端与导向块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导向块的另一端与活动钳口相连接。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钳口的后方设置有第一后柔性触点,所述固定钳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一上柔性触点,所述活动钳口的后方设置有第二后柔性触点,所述活动钳口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上柔性触点,所述第一上柔性触点与第二上柔性出点均垂直于上支撑板,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垂直于第一挡板支架,所述第二后柔性触点垂直于第二挡板支架。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钳口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板,所述活动钳口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
进一步的,所述固定钳口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座,所述偏心轮的上方设置有盖板。
进一步的,所述第一定位板的右侧与第二定位板的左侧均设置有第三定位板。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实用新型具有以下有益效果:本实用新型不仅结构设计简单、合理,而且一次装夹能实现所有零组件的快速定位,能达到各项技术要求,操作方便快速,极大提高生产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实用新型做进一步详细的说明。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关闭状态的J-J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关闭状态的俯视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关闭状态的K-K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的J-J方向剖视示意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打开状态的主视示意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替代模组的主视示意图。
图7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替代模组的侧视示意图。
图8为本实用新型实施例替代模组的俯视示意图。
图中:1-底板,2-固定钳口,3-活动钳口,4-第一挡板支架,5-第二挡板支架,6-上支撑板,7-第一下支撑板,8-第二下支撑板,9-第一定位销,10-第二定位销,11-第三定位销,12-铝支架,13-螺栓螺母组件,14-第一导正销,15-第二导正销,16-偏心轮,17-导轨,18-导向块,19-导向槽,20-挡销,21-弹簧,22-第一后柔性触点,23-第一上柔性触点,24-第二后柔性触点,25-第二上柔性触点,26-第一后快夹,27-第一上快夹,28-第二后快夹,29-第二上快夹,30-第一定位板,31-第二定位板,32-固定座,33-盖板,34-第三定位板,a-替代模组的左侧面,b-替代模组的右侧面,c-替代模组的前侧面,d-替代模组的上侧面,E-下支撑中心,F-上支撑中心。
具体实施方式
为让本实用新型的上述特征和优点能更明显易懂,下文特举实施例,并配合附图,作详细说明如下。
如图1~8所示,一种替代模组装配夹具,包括底板1,所述底板1的左侧设置有固定钳口2,所述底板1的右侧设置有活动钳口3,所述固定钳口2与活动钳口3之间形成用以放置替代模组的空间,所述替代模组包含设置在左侧的第一挡板支架4、设置在右侧的第二挡板支架5、设置在上部的上支撑板6以及设置在下部的第一下支撑板7与第二下支撑板8,所述固定钳口2的右侧面与第一挡板支架4的左侧面贴合,所述活动钳口3的左侧面与第二挡板支架5的右侧面贴合,所述底板1在固定钳口2与活动钳口3之间设置有第一定位销9、第二定位销10以及第三定位销11,所述第一下支撑板7与第二下支撑板8前后并列间隔设置,所述第一定位销9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的前侧,所述第二定位销10设置在第一下支撑板7与第二下支撑板8之间,所述第三定位销11设置在第二下支撑板8的后侧;优选的,所述第一定位销9、第二定位销10以及第三定位销11的个数均为两个,所有所述第一定位销9、第三定位销11均以第二定位销10为对称中心进行对称设置,所有所述第一定位销9的连线、第二定位销10的连线、第三定位销11的连线相互平行。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上支撑板6的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一挡板支架4连接在一起,所述上支撑板6的另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二挡板支架5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7的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一挡板支架4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一下支撑板7的另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二挡板支架5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8的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一挡板支架4连接在一起,所述第二下支撑板8的另一端经铝支架12、螺栓螺母组件13与第二挡板支架5连接在一起;优选的,在替代模组中,所述螺栓螺母组件13的个数为六个。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与固定钳口2相配合的第一导正销14,所述底板1上设置有与活动钳口3相配合的第二导正销15。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活动钳口3的右侧设置有偏心轮16,所述偏心轮16的前后两侧对称设置有导轨17,两个所述导轨17之间设置有两个与其相配合的导向块18,所述导向块18上开设有导向槽19,所述导轨17上设置有伸入导向槽19的挡销20,所述导向槽19内设置有弹簧21,所述弹簧21的一端与挡销20相连接,所述弹簧21的一端与导向块18的一端相连接,所述导向块18的另一端与活动钳口3相连接;所述偏心轮16在偏心处设置有转动轴,所述偏心轮16的外侧面与活动钳口3的右侧面相贴合,所述偏心轮16与活动钳口3相切;所述挡销20与导轨17相垂直,所述导轨17、导向块18、导向槽19相互平行设置。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钳口2的后方设置有第一后柔性触点22,所述固定钳口2的上方设置有第一上柔性触点23,所述活动钳口3的后方设置有第二后柔性触点24,所述活动钳口3的上方设置有第二上柔性触点25,所述第一上柔性触点23与第二上柔性出点均垂直于上支撑板6,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22垂直于第一挡板支架4,所述第二后柔性触点24垂直于第二挡板支架5;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22、第一上柔性触点23、第二后柔性触点24以及第二上柔性触点25均采用橡胶制成;优选的,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22设置在第一后快夹26上,所述第一上柔性触点23设置在第一上快夹27上,所述第二后柔性触点24设置在第二后快夹28上,所述第二上柔性触点25设置在第二上快夹29上,所述第一后快夹26、第一上快夹27、第二后快夹28以及第二上快夹29均可以采用现有的型号为201\/201A\/201B\/201C的快速夹具,所述快速夹具的型号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压紧时不反弹,活动紧密操作牢固,夹持力稳定。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钳口2的前侧设置有第一定位板30,所述活动钳口3的前侧设置有第二定位板31。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钳口2的左侧设置有固定座32,所述偏心轮16的上方设置有盖板33;优选的,所述第一后快夹26设置在固定座32的后侧部,所述第一上快夹27设置在固定座32的上部,所述第二后快夹28设置在盖板33的后侧部,所述第二上快夹29设置在盖板33的上部。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第一定位板30的右侧与第二定位板31的左侧均设置有第三定位板34,所述第三定位板34用以定位上支撑板6。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钳口2、导轨17、第一定位板30、第二定位板31以及固定座32均经螺丝与底板1连接在一起。
在本实用新型实施例中,所述固定钳口2与第一导正销14之间的距离以刚好能够放入第一挡板支架4为准,所述固定钳口2与第一导正销14之间的距离与第一挡板支架4配合的双边间隙小于0.05mm,所述第一定位销9与第二定位销10之间的距离以刚好能够放入第一下支撑板7为准,所述第一定位销9与第二定位销10之间的距离与第一下支撑板4配合的双边间隙小于小于0.05mm,所述第二定位销10与第三定位销11之间的距离以刚好能够放入第二下支撑板8为准,所述第二定位销10与第三定位销11之间的距离与第二下支撑板8配合的双边间隙小于小于0.05mm。
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工作过程如下:
所述替代模组在放入夹具前,利用所述螺栓螺母组件13将第一挡板支架4、第二挡板支架5、上支撑板6、第一下支撑板7以及第二下支撑板8松散地联结成一体;
逆时针转动所述偏心轮16的手柄,带动所述偏心轮16转动到到半径最小位置,此时所述弹簧21在弹力作用下张开,推动导向块18、活动钳口3向右移动,打开活动钳口3到最大位置;
转动所述第一后快夹26、第一上快夹27、第二后快夹28以及第二上快夹29到张开位置,将已松散联结的替代模组轻轻插入夹具中,此时所述第一挡板支架4插入至固定钳口2、第一定位板30、第一导正销14之间,所述第二挡板支架5插入至活动钳口3、第二定位板31、第二导正销15之间,所述第一下支撑板7插入至第一定位销9与第二定位销10之间,所述第二下支撑板8插入至第二定位销10与第三定位销11之间;
转动所述第一后快夹26、第二后快夹28至闭合位置,将所述第一后柔性触点22侧向压紧第一挡板支架4的后侧面,所述第二后柔性触点24侧向压紧第二挡板支架5的后侧面,转动所述第一上快夹27、第二上快夹29至闭合位置,所述第一上快夹27同时压紧第一挡板支架4的上侧面与上支撑板6的上侧面,所述第二上快夹29同时压紧第二挡板支架5的上侧面与上支撑板6的上侧面;
逆时针转动所述偏心轮16的手柄,带动所述偏心轮16转动到到半径最大位置,带动所述活动钳口3向左移动,从长度方向压紧第一挡板支架4、第二挡板支架5、上支撑板6、第一下支撑板7以及第二下支撑板8,此时,所述第一挡板支架4的前侧面与第一定位板30的后侧面贴合,所述第二挡板支架5的前侧面与第二定位板31的后侧面贴合,保证替代模组的前侧面的平面度;所述第一挡板支架4的左侧面、第一下支撑板7的左侧面、第二下支撑板8的左侧面与固定钳口2的右侧面贴合,所述第一挡板支架4的右侧面由第一导正销14限制,能保证替代模组的左侧面的平面度;所述第二挡板支架5的左侧面与第二导正销15贴合,所述第二挡板支架5的右侧面、第一下支撑板7的右侧面、第二下支撑板8的右侧面与活动钳口3的左侧面贴合,能保证替代模组的右侧面的平面度;从而保证所述替代模组的左侧面与前侧面的垂直度,所述替代模组的右侧面与前侧面的垂直度;所述第一定位销9、第二定位销10以及第三定位销11以及第三定位板34保证替代模组中第一下支撑板7、上支撑板6、第二下支撑板8之间的对称度;装配后,替代模组的左侧面、替代模组的右侧面、替代模组的前侧面、替代模组的上侧面的平面度为0.1mm,替代模组的前侧面对替代模组的左侧面的垂直度、替代模组的前侧面对替代模组的右侧面垂直度为0.2mm,两下支撑中心对上支撑中心对称度0.5mm。
至此,已实现替代模组的刚、柔性全封闭夹紧,用扭矩扳手拧紧螺栓螺母组件13,将所述第一挡板支架4、第二挡板支架5、上支撑板6、第一下支撑板7以及第二下支撑板8稳固地联结为一体;装配完成后,重复前述方法打开活动钳口3,松开所述第一后快夹26、第一上快夹27、第二后快夹28以及第二上快夹29,即可卸下替代模组。
上述本实用新型公开的任一技术方案中所应用的用于表示位置关系或形状的术语除另有声明外其含义包括与其近似、类似或接近的状态或形状。
本实用新型提供的任一部件既可以是由多个单独的组成部分组装而成,也可以为一体成形工艺制造出来的单独部件。
以上实施例仅用以说明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而非对其限制;尽管参照较佳实施例对本实用新型进行了详细的说明,所属领域的普通技术人员应当理解:依然可以对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方式进行修改或者对部分技术特征进行等同替换;而不脱离本实用新型技术方案的精神,其均应涵盖在本实用新型请求保护的技术方案范围当中。
设计图
相关信息详情
申请码:申请号:CN201920081410.1
申请日:2019-01-18
公开号:公开日:国家:CN
国家/省市:35(福建)
授权编号:CN209566040U
授权时间:20191101
主分类号:B25B 11/02
专利分类号:B25B11/02
范畴分类:26G;
申请人: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第一申请人: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申请人地址:352106 福建省宁德市蕉城区漳湾镇疏港路168号
发明人:王晖;林集吴;丁强;李书湖
第一发明人:王晖
当前权利人:宁德聚能动力电源系统技术有限公司
代理人:蔡学俊;修斯文
代理机构:35100
代理机构编号:福州元创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优先权:关键词:当前状态:审核中
类型名称:外观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