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表温度内部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对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海表温度内部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对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论文摘要

本文使用七个耦合模式第5阶段比较项目(CMIP5)耦合模式的工业革命前控制实验、历史模拟实验、温室气体强迫实验、自然外强迫实验和气溶胶强迫实验的模拟数据,比较分离海表面温度(SST)内部年代际变率的各种方法,包括去线性趋势(LT)、去全球平均SST(GM)、单模式多成员集合平均方法(SMM)、多模式多成员集合平均方法(MMM)、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方法以及EOF方法。研究发现EEMD方法最能有效地从大西洋年代际变率(AMV)中分离出其内部变率(AIMV)。模式中LT和SMM方法总的效果相差不大,都能较为有效地分离出AIMV;GM方法在不同模式中的分离能力有差异,但总的来说不如LT和SMM方法;而EOF方法的分离能力较差。基于观测和再分析资料,本文使用EEMD方法分离出AIMV并研究了其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发现在北大西洋副极地地区能够激发异常高压,并且影响其他区域的气温和降水。在其正位相时期,使得北半球夏季北美洲中部温度减少降水增多,北美南部反之;南美洲北部温度升高降水减少;中国华北和西南温度下降降水增多。在北半球冬季则让北美西部温度升高降水增加;澳大利亚东部高温少雨,西部反之;影响南欧的降水;并通过影响东亚冬季风使得中国大部分区域气温降低降水增加。使用EEMD方法分离出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分别在北、南太平洋定义了两个相互独立的表征内部年代际变率的新指数,分别为北太平洋内部年代际变率指数NPIMV和南太平洋内部年代际变率指数SPIMV,分析了二者的时空特征,进而讨论了它们对北半球陆地近地面气温和降水的影响。NPIMV正位相对应着冬季北美北部和中、东西伯利亚大部分地区的气温异常偏低,青藏高原的气温异常偏高;北美西北部和美国东北部的降水异常偏多,墨西哥和印度北部到中国西南一带的降水异常偏少。SPIMV正位相对应着夏季欧洲大部分地区、俄罗斯东部和北美北部的气温异常偏高,西西伯利亚的气温异常偏低;俄罗斯中部的降水异常偏多,俄罗斯西部的降水异常偏少。NPIMV和SPIMV在局地激发的异常气压和环流场通过遥相关波列传至其他地区影响气温和降水。

论文目录

  • 摘要
  • Abstract
  • 第一章 绪论
  •   1.1 研究意义
  •   1.2 国内外研究进展
  •     1.2.1 大西洋SST年代际变率
  •     1.2.2 太平洋SST年代际变率
  •     1.2.3 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及其分离方法
  •   1.3 主要研究内容
  •     1.3.1 拟解决的问题
  •     1.3.2 章节安排
  • 第二章 资料和方法
  •   2.1 资料
  •     2.1.1 观测和再分析资料
  •     2.1.2 CMIP5 耦合模式资料
  •   2.2 方法
  •     2.2.1 相关分析及t检验
  •     2.2.2 一元线性回归
  •     2.2.3 模式集合平均方法
  •     2.2.4 集合经验模态分解(EEMD)
  • 第三章 评估识别大西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的方法
  •   3.1 引言
  •   3.2 CCSM4 耦合模式
  •   3.3 CNRM-CM5 耦合模式
  •   3.4 GISS-E2-R耦合模式
  •   3.5 IPSL-CM5A-LR耦合模式
  •   3.6 本章小结
  • 第四章 大西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特征及其对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4.1 引言
  •   4.2 AIMV的时空特征
  •   4.3 AIMV对JJA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4.4 AIMV对DJF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4.5 评估EC-EARTH耦合模式AIMV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4.6 本章小结
  • 第五章 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及其对北半球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5.1 引言
  •   5.2 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的时空特征
  •   5.3 北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对北半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5.4 南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对北半球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5.5 评估EC-EARTH耦合模式模拟太平洋SST内部年代际变率对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   5.6 本章小结
  • 第六章 总结与讨论
  •   6.1 主要结论
  •   6.2 特色和可能创新点
  •   6.3 问题与展望
  • 参考文献
  • 作者简介
  • 致谢
  • 文章来源

    类型: 硕士论文

    作者: 何东霖

    导师: 陈桦

    关键词: 大西洋内部年代际变率,太平洋内部年代际变率,气温,降水,集合经验模态分解

    来源: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年度: 2019

    分类: 基础科学

    专业: 气象学

    单位: 南京信息工程大学

    基金: 国家自然科学基金(41405052)

    分类号: P461.2

    DOI: 10.27248/d.cnki.gnjqc.2019.000332

    总页数: 74

    文件大小: 9273K

    下载量: 36

    相关论文文献

    • [1].表面气温内部变率估算方法的比较研究[J]. 大气科学 2020(01)
    • [2].大西洋年代际变率对中国气温的影响[J]. 甘肃科技 2017(09)
    • [3].剪变率与速度梯度的关系[J]. 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4].模式内部变率引起的1.5℃和2℃升温阈值出现时间模拟的不确定性研究[J]. 气候变化研究进展 2019(04)
    • [5].近500年南极涛动指数重建及其变率分析[J]. 地理学报 2010(03)
    • [6].低低跟踪重力卫星星间距离变率对区域质量异常敏感度分析[J].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 2015(05)
    • [7].基于能量守恒的星间距离变率与地球重力场频谱关系的建立与分析[J]. 武汉大学学报(信息科学版) 2008(03)
    • [8].长江中下游地区夏季风降水的季节内变率特征(英文)[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20(04)
    • [9].可变率技术在农机领域中的应用和发展[J]. 农业科技与装备 2012(12)
    • [10].大西洋多年代际振荡对冬季乌拉尔山地区季节内变率的影响(英文)[J]. Atmospheric and Oceanic Science Letters 2018(06)
    • [11].清洁的等变率:快速启动联合循环运行的下一个挑战[J]. 热能动力工程 2016(11)
    • [12].基于合成孔径雷达遥感的北极海冰总形变率分析[J]. 海洋学报 2015(11)
    • [13].大气变率对北极地区近期海冰变化趋势影响数值模拟研究[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9)
    • [14].我国风蚀区风速日变率时空变化特征[J]. 干旱区地理 2018(03)
    • [15].基于风场季节变率的高原季风指数的定义及应用[J]. 高原气象 2015(04)
    • [16].20世纪中国地区主磁场变化研究[J]. 地震学报 2013(06)
    • [17].中国城镇的“兼并重组”现象分析[J]. 鲁东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2(01)
    • [18].北京市夏季电力负荷逐日变率与气象因子关系[J]. 应用气象学报 2011(06)
    • [19].贵州夏季最高气温变率的时空分布特征[J]. 贵州气象 2010(06)
    • [20].20世纪温度变化中自然变率和人为因素的影响:基于耦合气候模式的归因模拟[J]. 地球物理学报 2012(02)
    • [21].DEM提取坡向变率中的误差特征与消除方法[J]. 测绘通报 2012(S1)
    • [22].第8章 认识大气/海洋变率耦合动力学100年进步[J]. 气象科技进展 2019(S1)
    • [23].夏季亚洲-太平洋涛动的耦合模式模拟[J]. 气象学报 2013(01)
    • [24].水利信息化发展状况简要分析方法[J]. 水利信息化 2016(06)
    • [25].DEM提取坡向变率中的误差特征与消除方法[J]. 地理与地理信息科学 2013(02)
    • [26].风生涡旋对热盐环流年代际变率的影响——基于盒子模型的分析[J]. 海洋科学进展 2008(04)
    • [27].耦合模式FGOALS-s2模拟的大西洋经圈翻转环流(AMOC)的年代际变率[J]. 气候与环境研究 2018(02)
    • [28].RegCM4.0对一个全球模式20世纪气候变化试验的中国区域降尺度:温室气体和自然变率的贡献[J]. 科学通报 2015(17)
    • [29].三峡电站流量变率对两坝间通航水流影响的三维计算分析[J]. 长江科学院院报 2013(07)
    • [30].绩溪县灾害性天气分析[J]. 安徽农业科学 2009(30)

    标签:;  ;  ;  ;  ;  

    海表温度内部年代际变率的识别及其对陆地气温和降水的影响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