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南北议和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辛亥革命,安福,革命党,会议,大公报,列强,军阀。
南北议和论文文献综述
孙彦红[1](2018)在《民元南北议和期间的社会舆论——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一文中研究指出民国元年的南北议和是革命党人有原则的妥协,更是当时各种社会力量共同作用下的结果。议和过程并非一帆风顺,又是涉及"改朝换代""脱胎换骨"的大事,遂举国关注。其中,赞成者有之,反对者有之,观望者有之,中立骑墙者亦有之。辛亥议和期间《大公报》所刊载的诸多社会舆论有一条始终不变的主线,即希望南北政府竭力避免战祸再起,期待和议早日达成。以《大公报》为中心文本考察和议期间的社会舆论,不仅能够从所选文本对于南北议和的报道与评论中了解该报刊论者群体的政治立场及态度,也能够窥见民国肇始而专制未破之时变幻多端的社会生态。(本文来源于《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8年06期)
王欢[2](2018)在《辛亥南北议和期间北方财政之影响》一文中研究指出武昌起义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南方革命政府都急于再建统一的政权,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短缺对于其转向议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在袁世凯主持北京政务之时,清政府中央财政紧缺,地方把持税收不上交,列强又在中国大局未定之前不予借款,战争的继续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北方政局的稳定。可以说财政的赤字对于袁世凯转向与南方议和,支持建立共和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一情况做一梳理,以期了解当时之情况,或对更加全面地了解辛亥南北议和的复杂情况有所裨益。(本文来源于《现代交际》期刊2018年14期)
陈伟[3](2017)在《中日两国政府决策过程研究——以1919年中国南北议和为中心》一文中研究指出依照《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民国北京政府实行责任内阁制,大总统仅具有象征性地位。但徐世昌因夙为北洋派元老,具备较高的政治威望,作为直皖双方都可接受的总统人选,得到日本政府认可,故得以担任总统并参与主导政府决策。日本内阁首相原敬作为在众议院中拥有多数议席的政友会总裁,以众议院为基础,依托贵族院中占有多数的亲政友会派,通过陆军大臣田中义一与军部进行合作。这一时期中日两国政府决策过程具有共同点,即北京政府大总统徐世昌与国务总理钱能训需要取得以皖系领袖段祺瑞为首的北洋军阀实力派的支持和赞同,才能进行决策,日本政府首相原敬也需要取得元老山县有朋的理解和认可,才能更顺利地进行决策;在两国政府决策过程中不能忽视外部因素的影响,北京政府的决策受制于日本和以英美为核心的列强以及国内舆论压力,原敬内阁在与英美协调并考虑与中国南北政府关系的基础上做出决策。两国政府决策过程也存在不同点,徐世昌与钱能训领导力弱小,如果不能征得段祺瑞等北洋军阀实力派的同意,即使做出决策,也很难得到有效实施,而且决策如遭致国会反对,国务总理受到国会弹劾则惟有辞职一途;而原敬依靠自身强大的领导能力和与元老山县有朋的协商一致,通过内阁会议就可以顺利做出决策。(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7年04期)
桑兵[4](2016)在《列强与南北议和的政争》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南北议和第二、叁次会议之间,袁世凯对于唐绍仪提出的通过召集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议案,迟迟未作答复。他虽然大权在握,但在亲贵、革军、尤其是列强的压力之下,必须竭力保持平衡,避免局面失控。列强本来赞成君主立宪的居多,随着局势的变化,英国逐渐倾向于接受由中国国民公决的共和制作为解决时局纷争的选项。与英国具有同盟关系的日本坚决反对中国改行共和制,受制于英国和其他列强,不能单独采取干涉行动,被迫袖手旁观。袁世凯主要关注权力的归属而非国体政体的形式,他必须造成"非袁莫属"的时势,才能水到渠成地登上权力的巅峰,从容施政。在外力干扰解除后,袁世凯转而逼迫清廷及亲贵就范。他利用内外矛盾达成目的,同时也要因应时势的变化,调整实现政治诉求的具体方略。(本文来源于《学术研究》期刊2016年07期)
桑兵[5](2015)在《辛亥南北议和与国民会议》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南北和议,谈判的主要内容不是共和与君宪的优劣短长,而是以何种形式实现共和。开始双方争论的焦点在于是否以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以及包括代表产生、会议地点在内的会议如何召集等问题。和谈期间,本来主动提出此议的是袁世凯内阁代表一方,民国代表只是被动接受。可是双方共识的基础在谈判会场之外并未得到广泛认同,围绕能否以国民会议的形式公决国体政体及其实施办法,中外南北各种政治势力相互角力,使得谈判双方不断调整各自的态度立场,导致已经取得的各项协议全然失效,最终由国民会议公决国体政体的成案胎死腹中,改由直接迫使清帝退位作为南北纷争的解决之道。(本文来源于《史学月刊》期刊2015年04期)
贾德威,刘会军[6](2014)在《安福国会与1919年南北议和》一文中研究指出1919年南北议和是在国际和国内和平气氛高涨、人民渴盼统一的背景下及南方军阀、总统徐世昌、北方政府各有所图的形势下促成的。由于参加议和的北方代表多系安福系成员,所以长期以来,破坏南北议和的帽子便完全扣在了安福国会的头上。尽管安福国会的立场与议和的目标是背道而驰的,但南北议和的破裂却是南北双方合力作用的结果,双方毫无诚意的自我利益的坚守是将1919年南北和谈推向决裂的主要原因。(本文来源于《民国档案》期刊2014年03期)
邹朝春[7](2013)在《谭人凤对辛亥南北议和的态度》一文中研究指出在辛亥革命南北议和期间,谭人凤与当时的绝大多数革命党人不同,他对南北议和有着清醒而独特的认识,他态度明确,坚决反对南北议和,反对优待清室,反对将革命成果拱手让给袁世凯,力主武力北伐。议和结束后,谭人凤对造成严重后果的南北议和一直持否定态度,继续揭露南北议和,这充分表达出了他对民国命运和共和政体的关心。(本文来源于《船山学刊》期刊2013年04期)
田筱丹[8](2013)在《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一文中研究指出辛亥革命以南北议和取得成功而和平地步入共和之路。毫无疑问,袁世凯的妥协也在其中起了重要作用,而缺乏以袁世凯为主角的研究现状是难以全面深入地把握这一课题的。因此,对袁世凯在南北议和中妥协内容及其生成历史的探讨有助于我们更接近历史的本来面目。(本文来源于《殷都学刊》期刊2013年03期)
李光羽[9](2012)在《“南北议和”时有国民党吗》一文中研究指出2012年2月13日《解放日报》第5版有篇大文章:《惜阴堂寻痕》,占了大半个版面。文中说:"袁世凯希望唐绍仪当内阁总理,而国民党希望他们的人来当……双方僵持争执不下……赵凤昌进言,何不让唐绍仪加人国民党?"(本文来源于《咬文嚼字》期刊2012年08期)
晁佩军[10](2012)在《论“南北议和”时期袁世凯对革命派的妥协》一文中研究指出本文以具体史料为依托,重点论述袁世凯在"南北议和"时期对南方革命党人所做出的妥协,从而更加客观公正地看待这一时期的历史。(本文来源于《青春岁月》期刊2012年10期)
南北议和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武昌起义后,无论是清政府还是南方革命政府都急于再建统一的政权,时南京临时政府的财政短缺对于其转向议和起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同样的,在袁世凯主持北京政务之时,清政府中央财政紧缺,地方把持税收不上交,列强又在中国大局未定之前不予借款,战争的继续已经严重损害到了北方政局的稳定。可以说财政的赤字对于袁世凯转向与南方议和,支持建立共和政府起了重要的作用,本文对这一情况做一梳理,以期了解当时之情况,或对更加全面地了解辛亥南北议和的复杂情况有所裨益。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南北议和论文参考文献
[1].孙彦红.民元南北议和期间的社会舆论——以《大公报》为中心的考察[J].安庆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8
[2].王欢.辛亥南北议和期间北方财政之影响[J].现代交际.2018
[3].陈伟.中日两国政府决策过程研究——以1919年中国南北议和为中心[J].民国档案.2017
[4].桑兵.列强与南北议和的政争[J].学术研究.2016
[5].桑兵.辛亥南北议和与国民会议[J].史学月刊.2015
[6].贾德威,刘会军.安福国会与1919年南北议和[J].民国档案.2014
[7].邹朝春.谭人凤对辛亥南北议和的态度[J].船山学刊.2013
[8].田筱丹.袁世凯的妥协与南北议和[J].殷都学刊.2013
[9].李光羽.“南北议和”时有国民党吗[J].咬文嚼字.2012
[10].晁佩军.论“南北议和”时期袁世凯对革命派的妥协[J].青春岁月.20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