导读:本文包含了乡村社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乡村,社会,结构,文化,同仁县,人民法庭,马克思。
乡村社会结构论文文献综述
杨烁,孙迪亮[1](2019)在《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叁维解析》一文中研究指出以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为视角解析乡村治理,对于切实加强理论指导、提高乡村治理实效具有重要意义。乡村治理具有立体性、多维性和综合性特点,不能囿于一方、限于一隅,必须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叁大基本功能结构出发,将乡村经济治理、乡村政治治理、乡村文化治理等多维治理空间融为一体,努力打造全面、协调、和谐的善治乡村。(本文来源于《宁夏党校学报》期刊2019年06期)
罗文斌,唐叶枝,张辛欣[2](2019)在《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一文中研究指出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和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雪峰山景区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从"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两大维度选取17个变量运用Probit模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贫困户身份标签、农户认可程度、农户需求程度、信息公开程度、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政府引导效果等变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团结程度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户自身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本文来源于《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张青[3](2019)在《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司法之转变》一文中研究指出新中国成立尤其是改革开放以来,我国乡村社会结构发生了深刻的变迁。从宏观社会背景看,随着社会经济的持续发展,乡土社会的"地方性"特征正趋于消解,传统以地缘和血缘为纽带形成的非正式社会规范日渐式微,乡村社会呈现出利益分化与规范多元的格局。从微观社会结构看,虽存在较大的地区差异,但进入诉讼渠道的案件类型中陌生人/半陌生人纠纷以及经济类纠纷总体占比较高且有持续增长的趋势。与此同时,乡村人民法庭在硬件设施、人员结构以及司法的规范化层面亦获得充分的发展。这一系列深层次的转变,构成了当代中国乡村法治建设和乡村司法全新的社会背景。为顺应变迁后的乡村社会及其法治需求,亟需转变现行理论和政策层面对乡村司法的工具主义定位。(本文来源于《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期刊2019年05期)
秦中春[4](2019)在《社会探索将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实行规划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一文中研究指出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基础是城乡空间结构优化调整,这需要实行规划融合,把城乡作为一个有机整体进行规划,并发挥规划的引领和约束作用,推进跨时期资源优化配置。目前我国的城乡发展空间结构还存在突出问题,需要统一指导思想、加强规划管理,解决关键问题、优化规划内容,改进工作方法、开放规划过程,完善责任机制、提升规划效力。实行规划融合,要坚持规划先进性、有效性、公开性、法治性。建议进一步整合规划部门机构、完善城乡规划工作职责,把握规划编制由粗到细和全覆盖、推进城乡规划管理内容统筹,重点规划基础设施建设、加强城乡基础设施建设配套,明确政府支持优先序和公共产品发展方式、促进城乡资源优化配置,深化基础性制度改革,完善城乡基本管理制度。(本文来源于《发展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蒋宇阳,申明锐,张京祥[5](2019)在《乡村社会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响应——以汕头东仙村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中国的乡村治理因社会结构的地域差异而呈现出丰富的空间格局。本文以国家大共同体、乡村小共同体双重治理层级为核心,将村民个体的互动穿插进来,构建了一个乡村社会结构的分析模型。案例部分选取了在宗族治理方面具有代表性的汕头市东仙村,梳理出不同时代衍生的宗族主导、国家支配、治理弱化与村治重振四种社会结构类型,揭示其治理互动机制,并以相应的空间分析验证了社会一空间的关联响应规律。案例证实了乡村空间聚落的布局结构本质上是社会结构的表达,乡村小共同体的嵌入使得乡村空间的优化更加贴近村民的个体诉求。(本文来源于《现代城市研究》期刊2019年09期)
齐骥[6](2019)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和思想范式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在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发展面临人口结构变化、城乡社会流动和公共服务供给等方面的多重挑战。文化动力以独特的社会特性,使当代乡村的传统性得以保留、现代性得以丰富、未来图景可以期待,为乡村振兴夯实精神思想动力,筑牢社会发展动力,激发美好生活动力并赋予生产结构动力。在乡村振兴进程中,围绕"乡土性"带来的"当地感"和"历史感"所构成的乡土文化,在"改变经济增长与经济发展的动力结构与动力形态"和"为社会生产力的解放和创造性提供动力源"两种"社会发展的文化生产力形态"中的表现,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新的理论折射和思想书写,创造出赋能乡村振兴的思想范式,充分释放出文化在守护乡村历史传续、回归乡村精神故乡、塑造乡村生活图景和促进乡村均衡发展方面的导向作用,并勾勒出乡村振兴的文化创新之路。(本文来源于《东岳论丛》期刊2019年08期)
张爱明[7](2019)在《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时期,华北乡村社会结构比较稳定,是一个以亲缘家族为纽带,村民聚居集结,凝聚力很强的封闭社区,有着显着的集团性与内聚性。清末以降,华北乡村发生巨变,灾祸持续发生,新式交通发展,商品经济兴盛,权力体系瓦解,村庄社会结构逐渐失衡。人口流动是近代华北的突出现象,通过对山西乡村的观察发现,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村庄的产业结构、地权状况、劳动力状况等发生变化,尤其是村庄中的亲缘网络遭到破坏,村民的集体认同感下降,人际关联趋于松散,人口流动愈发不可控制。了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及其演变,是认识近代华北乡村危机及革命发生的基础。(本文来源于《河北学刊》期刊2019年03期)
鲁小亚,刘金海[8](2019)在《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未来治理——基于“社会结构—精神方式”分析路径》一文中研究指出研究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是乡村治理研究的重要议题,也是乡村振兴的应有之义。本文借助马克思"社会结构—精神方式"的理论框架发现,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大致经历了一个一体化、再一体化到多样化的演变过程,其决定性因素是家族、国家与个体的互动关系。现阶段农民精神文化生活进入了转折期,其特征为内容多样化、表现常态化,关系复杂化、交互矛盾化,传统性有余、现代性不足,被动性为主、解离化明显,现实性较强、意识形态弱化。新时代乡村振兴之文化振兴的方向在于维护农民思想观念多样化基础上加强主流意识形态的主导地位、传承农村优秀传统文化,塑造具有现代文明的公民意识、建立以农民为参与主体的、惠及民众需要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强化农村党团体系的文化组织能力。(本文来源于《农业经济问题》期刊2019年03期)
卓志元[9](2019)在《湖北荆州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一文中研究指出湖北省荆州古城西郊十公里外的桃花村,乡村旅游的产生与发展已有二十多个年头。在这里乡村旅游已经成为了桃花村经济发展的主力军,显示出旺盛的生机,使得桃花村成为了远近闻名的旅游致富村。可是,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也改变着桃花村人原有的社会生活和经济生活结构,对传统乡村的社会组织结构带来了深刻的影响,引发了前所未有的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本文来源于《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期刊2019年01期)
丁文明,米庆志[10](2019)在《同仁县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文章以同仁县乡村为研究对象,探讨社会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对乡村地区存在的"单心多层""双心离散"和"多元外张"叁种社会空间结构进行研究,并以此为基础,从动力源、动力传输、受动者等多层次逐步深入探讨乡村社会空间结构的形成机制,揭露其形成过程,对我国乡村社会空间发展具有重要借鉴意义。(本文来源于《城市建筑》期刊2019年05期)
乡村社会结构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和武陵山片区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雪峰山景区的农户调查问卷数据,从"自主因素"和"嵌入因素"两大维度选取17个变量运用Probit模型对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家庭人均年收入、贫困户身份标签、农户认可程度、农户需求程度、信息公开程度、乡村旅游发展水平、政府引导效果等变量具有显着正向影响,而农户团结程度具有显着负向影响,农户自身能力的影响并不显着。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乡村社会结构论文参考文献
[1].杨烁,孙迪亮.马克思社会结构理论视域下乡村治理的叁维解析[J].宁夏党校学报.2019
[2].罗文斌,唐叶枝,张辛欣.乡村旅游精准扶贫农户参与行为的影响因素分析——基于嵌入性社会结构理论[J].湖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3].张青.当代中国社会结构变迁与乡村司法之转变[J].中国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
[4].秦中春.社会探索将优化城乡空间结构实行规划融合作为乡村振兴的重要基础[J].发展研究.2019
[5].蒋宇阳,申明锐,张京祥.乡村社会结构演变及其空间响应——以汕头东仙村为例[J].现代城市研究.2019
[6].齐骥.社会结构变动中乡村振兴的文化动力和思想范式研究[J].东岳论丛.2019
[7].张爱明.人口流动与近代华北乡村社会结构之演变[J].河北学刊.2019
[8].鲁小亚,刘金海.乡村振兴视野下中国农民精神文化生活的变迁及未来治理——基于“社会结构—精神方式”分析路径[J].农业经济问题.2019
[9].卓志元.湖北荆州桃花村乡村旅游的发展与社会组织结构的变迁[J].武汉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
[10].丁文明,米庆志.同仁县乡村社会空间结构与形成机制研究[J].城市建筑.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