种群管理论文_邵俊峰,吴耀丽

导读:本文包含了种群管理论文开题报告文献综述、选题提纲参考文献及外文文献翻译,主要关键词:种群,阿根廷,大青,小黄鱼,线粒体,数量,东海。

种群管理论文文献综述

邵俊峰,吴耀丽[1](2019)在《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动物种群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为了突显动物园核心资产品牌,实现动物种群可持续发展,我们围绕动物种群建设制定了五年规划,突出秦岭特色物种,加大优势种群建设,兼顾物种多样化,使我园动物种群规模、管理水平、展示效果达到国内先进水平,为我园科学管理物种提供了重要依据。(本文来源于《价值工程》期刊2019年36期)

刘尊雷,袁兴伟,杨林林,严利平,程家骅[2](2019)在《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一文中研究指出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54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3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10%(B<0.1B_(MSY))的概率小于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MPs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3种捕捞动态下的MPs, 50%FMSY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POF介于5.46%~6.70%, B<0.5B_(MSY)概率介于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F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37.84%, B<0.5B_(MSY)概率为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84%, ABC为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DynF评估的ABC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ABC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3种参数的准确性。(本文来源于《中国水产科学》期刊2019年04期)

王思宇,金昆[3](2019)在《世界赛加羚羊种群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一文中研究指出赛加羚羊(Saiga tatarica)栖息于干旱草原和半荒漠地区,目前仅分布于蒙古、哈萨克斯坦、俄罗斯、土库曼斯坦和乌兹别克斯坦等国。赛加羚羊目前有2个亚种,即指名亚种S.tatarica tatarica和蒙古亚种S.tatarica mongol。赛加羚羊角在传统医学中被认为有很高的药用价值,很多不法分子对赛加羚羊进行违法猎捕;由于人类侵占,赛加羚羊的适宜栖息地面积逐渐减少甚至破碎化;野生赛加羚羊种群由于疾病等原因还会不定期暴发大规模死亡事件;自然环境的变化以及人类活动的影响等因素共同导致了赛加羚羊数量的急剧下降。文中从赛加羚羊的分布数量、栖息地破碎化现状及各国对赛加羚羊制定的保护措施等方面介绍赛加羚羊相关情况,以期为赛加羚羊种群复壮及科学管理提供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9年06期)

仲光启[4](2019)在《人工饲养黑鹳种群分子遗传学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黑鹳(Ciconia nigra)是一种分布广泛、体态优美的大型迁徙性涉禽,我国仅有1000只左右,是重要的濒危物种。目前我国动物园中已经建立了稳定的人工饲养种群,成为这一个物种的活体基因库。为了更好的对人工饲养的黑鹳种群进行管理,本文从线粒体D-Loop区和微卫星两个方面对黑鹳种群的遗传多样性进行探究。黑鹳雌雄同型,形态学难以进行性别的区分,利用分子手段对黑鹳的性别进行鉴定。分别取用CHD基因的 1对引物CHD-1F/CHD-1R和EE0.6的2对引物AWS05/NRD4和SINT-F/SINT-R来鉴定,两组引物的鉴定结果相同,鉴定结果显示该种群的性别比例为1:1。在对黑鹳种群的D-Loop区进行扩增时,发现该种群存在核拷贝现象,拷贝的片段长度在3400-4200bp之间,这种插入属于中性突变,无不良影响。对D-Loop区的序列进行分析,共得到10个单倍型,23个多态性位点,单倍型多样性(Hd)为0.768,核苷酸多样性(π)为0.00744,平均核苷酸差异数(k)为4.504,说明该种群中的个体存在着严重的单倍型分布不均衡的现象。中性检验的结果显示,该种群存在着不显着的负选择的压力。对单倍型进行分析,10个单倍型中,6个单倍型各只有一个个体,在进行遗传管理的时候,要特别注意这6个单倍型,否则容易造成遗传多样性的丢失。利用单倍型计算遗传距离并构建系统发育树,10个单倍型之间的遗传距离在0.0033-0.0168,整体遗传距离为0.0101。研究中针对单倍型构建了 ML树和NJ树,两种建树的结果大体相似,都把10个单倍型分成了 2个分支,2个分支又分别分成了几个小的家系。关于Hap_2的归属问题,NJ树和MJ树存在分歧,而且两种分类方式的置信度都偏低,因此把Hap_2单独在小分支中独立出来。本研究选择了 29个扩增效果较好、具有多态性的微卫星位点共30对引物,通过交叉扩增,测试在黑鹳的可用性。共有18个位点能够成功扩增,其中1个位点(Cc01)分型困难,11 个位点(Cc05、Cc06、Cc42、WSμ13、WSμ14、Cbo102、Cbo121、Cbo133、Cbo151、Cbo168 和 Ah208)不具多态性,3 个位点(Cc03、Cc37)仅有 2 个等位基因,4个位点(Cc02、Cc04、Cc07、Cc10)显示出较高的多态性,等位基因数(NA)为4~10个,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497~0.784,都符合H-W平衡(P=0.088~0.601),可用于黑鹳的群体遗传学分析和遗传管理。利用这6个位点构建了NJ树,将种群分为了 3支,分支内个体的分布不均衡,表明该种群的亲缘关系较近。同时研究结果表明,系统关系越近的物种之间,微卫星成功交叉扩增率越高,但位点的多态性取决于种群的进化历史,而与亲缘关系无关。最后,根据该种群的遗传多态性状况,对其遗传管理提出了一些建议。(本文来源于《东北林业大学》期刊2019-04-01)

李娜,陈新军,金岳[5](2019)在《基于复合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评价》一文中研究指出以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为例,利用基于贝叶斯统计方法的Schaefer模型分单一种群和复合种群2种种群方案,对其资源量进行评估,并对其管理策略做了风险分析。研究表明,年渔获量数据和资源丰度指数数据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提供了足够多的信息。单一种群方案和复合种群方案下的模型参数的预测值及估算的最大可持续产量接近,单一种群方案下的捕捞死亡率低于限制参考点F_(lim),复合种群方案下的南部种群存在捕捞死亡率大于限制参考点F_(lim)的年份,但随着捕捞死亡率的减小资源量恢复到良好水平。决策分析表明,在单一种群方案和复合种群方案下,当收获率设定为0.3及以下时,资源能够保持在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水平,保守的管理策略可将收获率设定在0.2至0.3,相应的持续渔获量为80万t左右。(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学报》期刊2019年03期)

于泽英,夏琪,范晓泽[6](2018)在《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繁殖能力与管理对策分析》一文中研究指出川金丝猴(Rhinopithecus roxellanae)圈养种群的未来发展主要依靠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通过比较圈养出生个体与野外捕获个体两组之间的繁殖能力,发现在一定范围内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期、存活率低于野外捕获个体,而死亡率高峰的出现早于野外捕获个体。圈养出生个体组中成为繁殖者的比率,以及平均繁殖胎数都低于野外捕获个体组。近5年间,圈养种群中圈养出生的育龄个体数量逐年增加,而每年的繁殖者总数逐年减少,相比较,野外捕获个体的繁殖能力保持稳定。针对这种情况,今后饲养管理中应研究改善对圈养出生个体的饲养管理方式,提高圈养出生个体的繁殖能力。在种群管理方面,应控制川金丝猴饲养单位数量,把重要的育龄个体饲养在有繁殖技术的机构中,提高育龄个体成为繁殖者的比率。圈养管理应更多借鉴野外种群的社群生活方式,如社群结构、社群个体变更方式等,以提高圈养出生个体幼仔和亚成体的存活率,并保持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本文来源于《野生动物学报》期刊2018年04期)

李娜[7](2018)在《基于不同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作为世界范围内备受关注的头足类资源之一,也深得我国喜爱,是我国主要捕捞的头足类之一。阿根廷滑柔鱼在西南大西洋的温带和亚寒带广泛分布,群体结构复杂,可分为3-4个种群。自有记录以来,阿根廷滑柔鱼各年的资源丰度存在明显的波动现象,这一结论已被国内外学者研究证实,因此科学开展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极其重要。但目前都是基于单一种群的假设进行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研究的,为此,本论文拟通过不同种群的假设,开展多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渔业资源评估研究与管理策略评价,为该资源的健康长久利用的实现提供科学依据。本文根据我国西南大西洋阿根廷滑柔鱼渔业生产数据以及FAO统计的全球阿根廷滑柔鱼年产量数据,以GLM(General Linear Model,广义线性模型)为基础,利用作业海域的海表面温度及叶绿素浓度等环境因子进行CPUE(Catch Per Unit Fishing Effort,单位捕捞努力量渔获量)标准化,同时考虑空间自相关这一影响因素。计算过程中所使用到的距离模型分别为指数、球面、高斯和线性模型,得到的结果当做该资源评估过程中的相对资源丰度指数。同时,把Schaefer模型当做主要的评估模型框架,采用贝叶斯方法,分别假设为单一种群和复合种群,对今后十年的该鱼种的资源丰度加以评估,并依据两种假设分别评价其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结果如下:(1)基于空间自相关的阿根廷滑柔鱼CPUE标准化研究。CPUE的观测往往不是独立的,而是存在空间相关性的。但是,大多数的CPUE标准化方法通常都假设名义CPUE在空间上是相互独立的。为此,本研究选择GLM为基础模型,将空间自相关加入到GLM中,比较标准GLM和4种加入空间自相关的空间GLM的CPUE标准化。根据最小信息准则(Akaike Information Criterion,AIC)及贝叶斯信息准则(Bayesian Information Criterion,BIC),空间自相关的GLM的CPUE标准化结果优于标准GLM,其中指数模型的CPUE标准化结果最佳。2001-2014年各年CPUE标准化后的值分别为11.7t/d、6.6 t/d、8.1 t/d、2.9 t/d、5.3 t/d、16.4 t/d、30.7 t/d、26.3 t/d、7.2 t/d、3.3 t/d、6.3 t/d、7.1 t/d、5.0 t/d、13.9 t/d。阿根廷滑柔鱼各年的CPUE存在较大的差异,2001-2005年CPUE变化趋势平稳,2005年后CPUE显着增长,明显高于前几年,其中2007年CPUE最高,之后显着递减至2009年时达到2005年的水平,2009年后趋于平稳,到2013-2014年再次出现波动。由此可得,阿根廷滑柔鱼CPUE的波动可能存在一定规律,波动周期约为5-6年。同时,标准GLM与空间自相关的GLM相比,存在精确度过高估计的问题。因此,在CPUE标准化中,应充分考虑空间自相关这一因素。(2)基于单一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评价。目前关于渔业资源评估研究的前提通常是单一种群。本章把Schaefer模型当做主要的评估模型框架,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统计估算,基于单一种群方案假设对其进行资源量的评估,并分析了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表明,单一种群方案下的捕捞死亡率在F_(lim)之下,当收获率小于等于0.3时,能够使资源保持在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水平,收获率大于等于0.2、小于等于0.3时,此时的管理策略较为保守,渔获量保持在80万t左右。(3)基于复合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评价。渔业资源的群体结构通常十分错杂,符合复合种群的特点。本章把Schaefer模型当做主要的评估模型框架,采用贝叶斯方法进行统计估算,基于复合种群方案对其进行资源量的评估,并分析了相应的管理策略。研究认为,贝叶斯资源评估模型可以从资源丰度指数和年总产量数据中获得充足的信息。复合种群方案下的预测所得的模型参数与最大可持续产量的估算值差异不大,南部种群存在捕捞死亡率大于限制参考点F_(lim)的年份,但随着捕捞死亡率的减小资源量恢复到良好水平。决策分析表明,在复合种群方案下,当收获率小于等于0.3时,能够使资源保持在可持续利用的良好水平,收获率大于等于0.2、小于等于0.3时,此时的管理策略较为保守,渔获量保持在80万t左右。(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8-05-10)

赵宇,金昆[8](2018)在《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一文中研究指出全世界野生亚洲象的数量约为5万只,分布于全球13个国家。亚洲象喜栖于热带雨林和季雨林地区,集中在各国气候湿润地带且多呈跨境分布。亚洲象适宜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是各分布国面临的最主要问题之一,栖息地面积减少带来的亚洲象死亡、人象冲突等一系列生态经济问题凸显,各国就解决栖息地丧失与破碎化问题和缓解人象冲突问题提出了相关办法并拟定了共同行动方案。文中从亚洲象在世界各分布国的数量、栖息地丧失和破碎化程度的现状、人象冲突问题及各国针对保护亚洲象正在和将要计划实施的种群管理措施等方面介绍亚洲象相关信息,以期为科学管理和保护亚洲象种群提供详细的参考。(本文来源于《世界林业研究》期刊2018年02期)

徐海龙[9](2017)在《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态种群关系和管理策略》一文中研究指出"生态"是个庞大的生物环境系统,在同一生态环境中,不同物种之间出现了以食物、资源和空间关系为主的"种间关系",基于生态学中的种间关系理论来解释文化产业中艺术家、企业以及周边产业之间所存在的生态关系,重点分析了一些文化产业园区从艺术乌托邦到商业旅游景点演化的原因,提出了保持园区创意活力、防止生态衰退的管理策略建议。(本文来源于《理论月刊》期刊2017年05期)

李伟文[10](2017)在《太平洋大青鲨种群结构及其管理策略评价研究》一文中研究指出大青鲨是金枪鱼延绳钓渔业的主要兼捕对象,处于海洋食物链的顶端,是海洋生态系统的高级营养生物,对维持海洋生态系统的平衡具有重要的作用。随着人类捕捞压力的增大,以及气候变化对大青鲨的生长、分布等产生的影响,太平洋大青鲨的资源可持续利用面临巨大的挑战。鉴于太平洋大青鲨种群结构研究存在较大争议,种群资源评估结果存在较大的不确定性,迫切的需要研究各种不确定条件下大青鲨种群资源的变化情况。本研究以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采集的样本为基础,研究了太平洋大青鲨的种群结构现状。根据单种群、双种群和复合种群3种不同的“真实”种群结构,利用蒙特卡洛方法,模拟了太平洋大青鲨的渔业状况,以剩余产量模型和年龄结构模型为评估模型,Fmsy(最大可持续产量对应的捕捞死亡率),40/10(种群产卵群体的生物量为初始生物量的0.25),恒定的捕捞产量和恒定的捕捞死亡率为捕捞控制规则,评价了评估模型采用单种群结构和双种群结构对太平洋大青鲨的资源变化的影响。主要研究内容和结果如下:(1)根据2011年-2014年,我国金枪鱼延绳钓捕捞渔船在太平洋3个采样位点收集到的大青鲨样本,利用Cytb和COⅠ基因研究了太平洋大青鲨的种群遗传结构。Cyt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分析表明,两个标记基因分别检测到3个变异位点,各获得4种单倍型。Cytb和COⅠ基因序列的多样性分析结果分别为:h=0.693,π=0.00100和h=0.624,π=0.00126。单倍型多样性较高,而核苷酸多样性较低。群体中性检测结果显示:Tajima’s D为非显着的正值,而FU’S FU检验为显着的负值,群体核苷酸错配分布曲线为明显的单峰,表明了群体在近期发生了种群的扩张。推算大青鲨的种群扩张时间大约发生在21-29万年前。大青鲨种群分子方差分析显示,变异主要发生在种群内部的变异,发生在种群间的变异很少(Cytb基因为3.94%,COⅠ基因为2.16%)。3个采样群体间的FST分析中,两两群体分析结果显示为非显着的群体分化。研究结果表明,太平洋大青鲨的不同地理群体之间存在广泛的基因交流,不存在群体之间明显的遗传分化。(2)根据2011年到2014年中国金枪鱼延绳钓科学观察员计划获得的观察数据,利用了广义可加模型(generalizedadditivemodels,gams)分析了生物学性状(叉长、右鳍角长、摄食等级、性别和基因型)和环境指数(海表温度、月份、经度和纬度)之间的关系。结果表明,叉长与渔获位置(经度和纬度)和性别显着相关,与海表温度具有明确的正相关。整体上,东部太平洋大青鲨的个体大于西部太平洋大青鲨的群体个体,雄性个体大于雌性个体。海表温度低于29℃时,叉长随着海表温度的升高而增大,超过29℃时,叉长随着温度的升高反而减小。叉长与摄食等级,捕捞月份和基因型没有显着的关系。右鳍角长与海表温度和渔获位置显着相关,与捕捞月份具有一定的正相关。整体上,东太平洋海域大青鲨的右鳍角长比西部太平洋大青鲨的大,8月和9月捕捞到的大青鲨的右鳍角长明显大于研究样本中其他月份捕捞到的大青鲨的右鳍角长。海表温度从27℃到29.3℃,右鳍角长随着温度的升高而减小,当海表温度大于29.3℃,捕捞到的大青鲨的右鳍角长变大。右鳍角长与摄食等级和基因型之间不存在显着的关系。根据目前对大青鲨种群结构的认识,进一步解释了太平洋大青鲨不同种群结构假设的形成机制。(3)以剩余产量模型为评估模型,蒙特卡洛方法模拟太平洋大青鲨渔业。以3种种群结构为基础,结合太平洋大青鲨生物学参数的研究结果,fmsy,40/10,恒定的捕捞产量和恒定的死亡系数四种捕捞控制规则做为管理目标,研究了12种管理策略下太平洋大青鲨的资源变动情况。结果显示:1)当“真实”种群为复合种群时,4种捕捞控制规则下,种群的生物量相对误差和捕捞死亡系数的相对误差高于单种群和双种群研究下的相对误差;2)当生长系数k提高时,生物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相对误差变大;当自然死亡率增大时,生物量和捕捞死亡系数的相对误差变大,表明了现阶段高估了太平洋大青鲨的相关生物学参数;3)4种不同的捕捞控制规则中,恒定的捕捞死亡率管理目标导致了大青鲨种群的生物量低于“真实”的bmsy,不能有效的推进太平洋大青鲨种群资源的可持续利用;fmsy和40/10的管理目标虽然能获得较高的总可捕量,但其资源在后期将低于“真实”的bmsy。在短时间内,可以实现大青鲨种群的可持续利用,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大青鲨种群生物量下降,不利于大青鲨渔业的长远发展;恒定的捕捞产量(2.3×107尾)控制规则下能获得较高的总可捕量,其资源逐渐恢复,且保持较高的生物量,并呈逐渐增加的趋势。在研究的4种捕捞控制规则中,恒定的捕捞产量策略更有利于推进太平洋大青鲨种群的可持续利用(4)采用年龄结构模型为评估模型,恒定的捕捞产量为捕捞控制规则,研究不同种群结构条件下太平洋大青鲨的资源变动情况。结果显示:1)“真实”种群为单种群时,评估模型采用单种群结构能维持较高的群体补充量,且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大青鲨的可持续开发,是一种科学的管理策略。当评估模型采用双种群结构时,可能导致补充群体生物量的下降。2)“真实”种群为双种群时,评估模型采用双种群结构能维持较高的群体补充量,且呈现继续上升的趋势,有利于大青鲨的可持续利用。当评估模型采用单种群结构时,在短期内,补充群体的生物量高于采用双种群的评估结果,但是,其群体补充量缓慢下降。3)“真实”种群为复合种群时,评估模型采用双种群结构能维持较稳定的群体补充量(R=7.5×106尾)。当评估模型采用单种群结构时,在短期内,补充群体的生物量高于R0,但是,在获得较高的群体补充量后开始明显下降。(本文来源于《上海海洋大学》期刊2017-03-20)

种群管理论文开题报告

(1)论文研究背景及目的

此处内容要求:

首先简单简介论文所研究问题的基本概念和背景,再而简单明了地指出论文所要研究解决的具体问题,并提出你的论文准备的观点或解决方法。

写法范例:

传统的渔业资源评估方法需以翔实的调查和渔业数据为基础,而现有的大多数种类面临着着渔获量、基础生物学、有效捕捞努力量等数据缺失问题,因此并不适合采用数据需求较高的模型进行评估和管理。面临着渔业资源衰退的严峻形势和渔获量限额管理的迫切要求,基于有限数据的评估方法和渔获量相关的管理方案正被越来越多的国家采用。本研究以东海小黄鱼(Larimichthys polyactis)种群为例,根据渔获量、自然死亡、消减率、生物学参数、开捕体长等数据,采用54种有限数据评估方法,模拟3种捕捞动态,对小黄鱼进行管理策略评价和资源评估。结果显示,以相对产量(relative yield, RY)不低于50%、过度捕捞概率(probability of overfishing, POF)小于50%,生物量低于最大可持续生物量的10%(B<0.1B_(MSY))的概率小于20%为风险控制水平,捕捞强度随机波动和增长情景下,分别有6个管理方案(management procedures, MPs)满足既定管理目标;"一般型"和"增长型"捕捞强度情景下, 14个MPs满足管理目标。权衡分析3种捕捞动态下的MPs, 50%FMSY基准法(FMSYref50)可作为小黄鱼渔业最佳的管理方案,POF介于5.46%~6.70%, B<0.5B_(MSY)概率介于15.66%~22.7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介于52%~100%;然而, FMSYref50确定的可接受生物学渔获量(acceptable biological catch, ABC)仅有1.08×10~4 t,与当前产量相差较大。因此,考虑到降低捕捞强度为渔业管控的发展趋势,建议采用动态F比值法(DynF)为小黄鱼渔业管理方案,"下降型"捕捞强度情景下,POF为37.84%, B<0.5B_(MSY)概率为38.63%,长期获得的相对产量为84%, ABC为4.03×10~4 t。根据敏感性分析,发现DynF评估的ABC对捕捞产量、资源丰度指数不敏感,而对自然死亡系数、最大可持续捕捞死亡系数与自然死亡系数比值(FMSY_M)和当前资源量均较为敏感,参数值增加会导致ABC增加,表明在开展渔业资源评估时需要着重提高这3种参数的准确性。

(2)本文研究方法

调查法:该方法是有目的、有系统的搜集有关研究对象的具体信息。

观察法:用自己的感官和辅助工具直接观察研究对象从而得到有关信息。

实验法:通过主支变革、控制研究对象来发现与确认事物间的因果关系。

文献研究法:通过调查文献来获得资料,从而全面的、正确的了解掌握研究方法。

实证研究法:依据现有的科学理论和实践的需要提出设计。

定性分析法:对研究对象进行“质”的方面的研究,这个方法需要计算的数据较少。

定量分析法:通过具体的数字,使人们对研究对象的认识进一步精确化。

跨学科研究法:运用多学科的理论、方法和成果从整体上对某一课题进行研究。

功能分析法:这是社会科学用来分析社会现象的一种方法,从某一功能出发研究多个方面的影响。

模拟法:通过创设一个与原型相似的模型来间接研究原型某种特性的一种形容方法。

种群管理论文参考文献

[1].邵俊峰,吴耀丽.西安秦岭野生动物园动物种群管理[J].价值工程.2019

[2].刘尊雷,袁兴伟,杨林林,严利平,程家骅.有限数据渔业种群资源评估与管理——以小黄鱼为例[J].中国水产科学.2019

[3].王思宇,金昆.世界赛加羚羊种群现状及保护管理对策[J].世界林业研究.2019

[4].仲光启.人工饲养黑鹳种群分子遗传学分析及管理对策研究[D].东北林业大学.2019

[5].李娜,陈新军,金岳.基于复合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和管理策略评价[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9

[6].于泽英,夏琪,范晓泽.川金丝猴圈养种群繁殖能力与管理对策分析[J].野生动物学报.2018

[7].李娜.基于不同种群的阿根廷滑柔鱼资源评估与管理策略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8

[8].赵宇,金昆.亚洲象分布、数量、栖息地状况及种群管理[J].世界林业研究.2018

[9].徐海龙.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生态种群关系和管理策略[J].理论月刊.2017

[10].李伟文.太平洋大青鲨种群结构及其管理策略评价研究[D].上海海洋大学.2017

论文知识图

景观生态学学科地位示意图(郭晋平,...产品实例种群管理的主界面3 捕捞强度与渔获物平均年龄的关系带标签数据占测试数据集百分比增加时...实例种群中的移动节点示例1 大青沟生态脆弱性影响机理系统诊断递...

标签:;  ;  ;  ;  ;  ;  ;  

种群管理论文_邵俊峰,吴耀丽
下载Doc文档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