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河源市连平县廉洁文化、家训文化等特色文化蕴含了忠诚老实、光明坦荡、公道正派、清正廉洁这些价值观,这些价值观都是我们党的性质宗旨、党章党规、党内政治生活规范的文化基础,围绕和推进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挖掘优秀传统文化的涵养和价值,这就是我们要探索的新路子。
关键词: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党内政治文化建设;探索
地处九连山下的连平县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这是让我们倍感自豪的宝贵遗产,也是让我们站在新时代更具底气和自信的精神内核。廉洁文化、家训文化等特色文化,已经毫不犹豫成为我们在新时代要继承和创新的大课题,如何发掘利用好祖先留下的精神财富,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也是我们要积极思考的问题。
1 中华传统文化与党内政治文化
何谓传统文化? 中华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的实践活动中创造的,能影响整个社会的、具有稳定结构的共同精神、心理状态、思维方式和价值取向等精神成果的总和。连平的客家文化丰富多彩,每一项都演绎了连平客家人的历史,每一项都凝结着连平客家人的智慧。比如,忠信花灯被列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忠信吊灯习俗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连平被评为 “广东省客家花灯艺术之乡”。从1999年举办首届花灯节至今,连平已成功举办了10届花灯节。十多年来,忠信花灯节的内容、形式愈加丰富,忠信花灯的知名度和影响力日益增强,特色民俗活动的活力由此而焕发,间接推动县域经济发展。与“花灯文化”相比,颜氏的廉洁文化、吴氏的家训文化似乎在发掘方面还缺乏深度,站在新时代的历史方位上,用创新的理念去对待优秀文化,用借鉴的眼光去对待优秀文化,让其成为我们当代党员干部做人处事、为官理政的根本,这就是本文探索的路子。
党内政治文化的内涵指的是什么呢?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我们的党内政治文化,是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以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基础、以革命文化为源头、以社会主义先进文化为主体、 充分体现中国共产党党性的文化。”目前党内的政治文化存在什么问题?(1)信仰缺失导致特权意识严重。某些同志就有“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腐败之道,这就是特权意识,说到底是一种封建腐朽的政治文化,以为当官就会有特殊待遇,就能在资源配置中捞到好处、攫取各种私利。于是就以权谋私,把对共产主义的信仰跑到九霄云外,从而在特权至上的意识中迷失自我。(2)错误的核心价值观导致圈子文化的“盛行”。由于利益至上的价值观影响,家国同构的封建文化残余现为家族利益至上,家族成为一个利益共同体,它“一荣皆荣,一损皆损”。在社会生活中顺势家族利益进行划分圈子,在工作生活中顺势亲朋好友利益进行划分派别。随着改革开放后私有经济的迅猛发展,家国同构与家族主义的封建文化残余死灰复燃,圈子文化在党内也流行起来,在党内造成了极其恶劣的影响。搞团伙,拉帮派,培植家族势力,给党内的政治文化生活带来一股歪风邪气。(3)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导致作风虚浮蔓延成灾。党员干部作风虚浮的形成是由于部分领导干部不能正确对待个人名利。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在日常工作中要真正做出成就绝非一件易事,由此某些党员便易生出种种投机取巧和弄虚作假之心来。再者,计划经济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转变过程中,市场经济的负面影响对机关广大党员思想观念、价值取向及生活方式产生了极大的冲击,某些党员干部虚报业绩、搞“形象工程”,急功近利的思想和行为也造成了党内的污浊空气。
2 弘扬传统文化的具体措施
如何弘扬传统文化,针对性解决党内文化出现的问题,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 笔者认为,继承和创新传统文化,将是我们加强党内政治文化建设的突破口。
第一,以“颜氏文化”的廉洁切入点,营造党内良好政治氛围。“颜氏廉洁文化”是连平的本土文化。清朝中叶,河源连平出现了一个“一门三世四督抚,五部十省八花翎”的颜氏家族。颜氏三代——颜希深、颜检、颜伯焘不仅三世一品,位极人臣,而且积极传承、努力践行“三十六字官箴”——吏不畏吾严而畏吾廉,民不服吾能而服吾公。公则民不敢慢,廉则吏不敢欺。公生明,廉生威。”颜氏三代以“三十六字官箴”为准绳,严于律己,廉洁从政,并作为家训,教育子孙,传于后人。在“颜氏文化”的三大亮点(清正廉洁、亲民爱民、忠贞爱国)中,“清正廉洁”无疑是最大的亮点。如何利用这一廉洁文化资源,加强廉政建设和反腐败工作服务?如何在建党工作中抓住源头? “颜氏文化”的“清正廉洁”无疑是我们宣传的最好教材。其一,必须开展重读历史的活动,以连平县文学艺术节联合会出版的《一门三世四督抚》这本读本为充实的材料,在全党范围形成读史的氛围,形成重视传统文化的局面。廉政文化具有凝聚民族力量的作用。廉政文化具有凝聚国家的力量。是不同于一般的社会文化,它是一个文化体系,是一种可以让全体广大党员干部以相同的类型和模型在文明的文化氛围,和相同的价值观,思维方式、行为方式、使广大党员干部在不同层次上的联系,聚集在一起,使全体干部具有相同的文化渊源,形成强大的向心力。其二,以参观颜氏廉政文化教育基地为党员培训的其中内容,以解读“三十六官箴”为基准,给广大党员干部提供一份具有浓郁本地特色的廉政教育精神食粮。由领导部门加强发掘的力量,可以以多种文艺形式推进廉政教育,比如在全党范围内举办以颜氏廉政文化为主题的朗诵会、客家山歌比赛、文学作品创作比赛等等。其三,把“颜氏文化”融入“三会一课”的学习内容中,让“颜氏文化”恰到好处发挥其功能,让“两学一做”的学习教育制度化、常态化。用学习武装我们每一个共产党人的思想头脑,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我们的行动。而“两学一做” 正是在党内某些党员出现了政治生活问题时的一剂良药,颜氏文化的真谛就是贯穿在“两学一做”中,使党员队伍在思想、组织、作风、纪律等方面有行动的准则,保持发展党的先进性和纯洁性。
一是对文本所传递的具体信息内容的理解。主要是通过引导学生查找描述作者言语活动和心理状态方面的语言理解其表达的概念,如假设、定义、推断、主张等。可以采用教师引导、学生小组讨论的形式找出文中主题句以及写文章概要的方式,以促进对篇章信息的理解。
在试卷方面进一步完善试题区分度,丰富考试题型,根据历年的考试情况对考题的分值、各章节内容所占比例做出适当调整,优化试卷结构。建议应在出题的难度和区分度上应有所调整,适当加大一些题目难度,来区分拉开学生实际水平的差距,有利于提高学生学习积极性。并且若将进行分析后符合要求的试题进行分类入库,可以较好避免出题的随意性,有利于试题、试卷的标准化,促进考试的科学化,进而有效地测试出被试的真实水平。分析试卷中每个章节考查的情况,针对性地修订教学大纲、优化教学计划,使教学内容更加合理;尤其是占人数比例很高的低分值的考题内容。
第二,以“吴氏家训文化”的“为民”“务实”为创新点,推进乡村治理。家训文化是祖先留下的丰富的文化遗产,传统家训虽不是“篇篇药石,言言龟鉴”,但总体上仍不失为先人们留下的一笔丰厚而宝贵的文化遗产。位于连平县忠信镇的司前村,是客家吴氏聚居地,“吴氏家训文化” 是这个村世代相传的精神宝贵遗产,目前也在此地建立了河源市家训文化传扬示范基地。“厚伦理,尊王法,救急难,和乡里,勤本业,莫非为,周贫乏,谨祭祀”是这个村传承了数百年的“吴氏家训”,这八条家规镌刻在吴氏宗祠的四面墙壁上。如何在新时代里把这种特色文化与我们对美好的生活追求联系起来,如何让文化成为司前村党员干部内部的清洁剂?其一,让“吴氏家训”成为司前村党员干部的“党章”。司前村在自觉传承家训的基础上,对家训文化正面引导、教化育人的积极作用进行了充分的挖掘和发扬,在利用家训文化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方面进行了许多有益的探索,党员干部首先做到以上率下,在党内先积极展开学习家训活动,深刻领悟家训文化的内涵,并时刻以此严格要求自己,让家训成为司前村党员干部的特殊“党章”。在全村广泛开展“学家训、明村约、强文化、树新风”活动,正是党员干部的恪守家训,营造了党内风清气正的风尚,党内政治文化氛围良好,很大程度上引领了村民的行为,从而营造了整个村子积极传承家训文化、崇尚道德模范、争做司前好人的浓厚氛围。其二,让“吴氏家训”成为乡村治理的瓶颈,挖掘家训的内涵精髓,以践行家训形成党内和谐氛围,进而更好化解乡里矛盾,真正让家训作为党员行为准绳后,才更好利用家训构建村民和谐关系。其三,让“吴氏家训”注入创新元素,开创党内新鲜而有活力的政治文化局面。党组织和党员干部是传承和践行家训的主力军,司前村充分发挥这一群体的带头作用,有力推动了乡村治理工作,形成党内治理文化的新篇章。一是在村支部中大力倡导你“为民、务实、清廉”的作风,运用“家训”文化密切干部与村民之家的距离。从2006年起推行了党员事务代办制,设立了服务窗口,共为群众代办医疗保险、 户籍及计生服务、 劳务输出等各类公益性事务1000 多宗。群众为党员干部的行为点赞,其实这种务实的作风正是党内政治生活的灵魂,是传统文化和生活作风的有机组合,把家训文化的精髓加入管理的成功经验,在今天把它上升为理论,依然是党内政治文化的亮点。二是设立党员志愿服务小组。凡是遇到村民中的“生老病死”等“大事”,志愿小组便及时上门帮忙,碰到矛盾纠纷等“难事”,志愿小组就能及时上门解决,村里的党员干部们用实际行动诠释“家训”,用“服务为民”的忠诚书写党内的高尚政治文化。把党的内部政治文化延伸到家庭,把党员干部自身建设延伸到家庭,培育一个具有纯正家庭传统的廉政清风。抓住“关键少数”,引导领导干部以身作则,在党的领导下形成了强大的政治文化建设正能量。
3 结语
传统文化凝聚了中华民族丰富的人生智慧和治国经验,而传承和弘扬文化是我们的时代课题。笔者就连平县的传统文化结合新时代党员干部的政治文化建设提出了几点拙见,以供参考。
参考文献
[1]谢鼎远.一门三世四督抚[M].河源:连平县文学艺术界联合会,2005.
[2]董翊彤.聚焦全面从严治吏[M].北京:红旗出版社,2016.
中图分类号:D6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4110(2019)05(b)-0026-02
作者简介:曾秀花(1975-),女,广东河源人,本科,中学高级教师,研究方向:文化,党建。
标签:家训论文; 文化论文; 党内论文; 党员干部论文; 政治论文; 法律论文; 中国共产党论文; 党的建设论文; 组织建设论文; 《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9年第14期论文; 中共河源市连平县委党校论文;